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心理学

一、概念:

1.注意: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它刺激的倾向。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感觉:是直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4.适应: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多数为感觉性降低,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

5.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6.感觉阈限: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

7.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8.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

9.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10.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1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前提。

12.过度学习: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以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14.集中思维:也叫聚合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是指思考中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的思维过程。

15.发散思维:也叫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16.动作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

17.形象思维:是以实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支柱的思维,其基本单位是表象。

18.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

19.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新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所以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20.想象:是在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1.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和过程。

22.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的过程。

23.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24.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25.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精神状态。

26.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感状态。

27.应激:是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

28.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由那些能满足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要而产生的。

29.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

30.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是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人个人所掌握的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31.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2.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33.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34.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35.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36.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37.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38.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39.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率。

40.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41.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42.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43.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论述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以来,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心理现象的分类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或者说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性质、基本任务与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边缘科学。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实践服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心理测验法

4.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心理学有利于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了解自我,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当前活动的效果

●掌握心理学知识与规律有利于将来的教育科研工作.

5.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心理是脑的机能:

●生理学和医学临床研究证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大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关联的。

●从物种的发展,神经系统的演化看,人的心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活动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

●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生活实践制约如狼孩的例子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6.注意的特征,外部表现?

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7.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及对教学的启示?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刺激物的特点

●人本身的状态

教学启示: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刺激作用

8.引起和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条件?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越高,越能保持有意注意。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9.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注意的特征(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影响因素:人的主体状态和对象的特点、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

10.感知觉的联系与区别、种类?

感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但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知觉不仅需要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制约

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前五种是外部感觉,后三种属内部感觉。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1.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贝克斯顿等于1954年进行的。

1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13.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可分为同一感觉之内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内感觉的相互作用可由刺激作用的时间顺序不同引起,也可由感受器官的各个部分受到不同刺激引起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在不同感觉器官同时受到刺激时发生。

14.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知觉的选择性: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理解性: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恒常性: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15.利用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组织教学

●感知依存于刺激强度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清楚地感知到。

●感知的清晰度依赖于对比的规律:在性质或强度上形成对比的刺激物同时或相继地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得更加清晰。

●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感知的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反之,对象就容易混淆在背景中。

●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

●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

16.记忆的分类

●按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短时记忆(编码、贮存、容量),也叫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编码、贮存、容量)。

●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记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7.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关于记忆与记忆三种系统的观点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把记忆定义为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这三个过程也叫记忆的三阶段。18.记忆表象的特征

表象是头脑中再现出来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鲜明的形象性和概括性。19.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20.艾宾浩斯的遗忘实验

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系统的研究。他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用节省法计算出保持和遗忘的数量。他将实验结果绘制成一条曲线,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该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制约,也受其他因素所制约。

21.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的影响: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得最慢;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

●识记材料的数量对遗忘进程的影响: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用时或诵读次数越多。

●学习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过度学习: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系列材料开始部分最容易记住,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则容易遗忘;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2.识记的种类

根据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23.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

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和综合

●比较

●抽象和概括

●具体化

24.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的过程: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

●原型启发

●定势

●动机状态

●个性

2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的过程: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

●原型启发

●定势

●动机状态

●个性

2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

●创造性思维没有现成答案

●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灵感状态

●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27.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就影响个体创造性发展的环境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社会文化、家庭、学校

●培养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横向思维

●发展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培养创造个性

28.想象的特征

形象性和创造性是想象的两个基本特征.

29.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培养发展的条件

再造想象

●要正确理解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再造想象就是由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所引起的,因此,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

●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越多越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也越丰富。再造想象不仅依赖于已有表象的数量,而且也依赖于已有表象的质量,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越丰富,再造出来的想想内容就越生动、越正确。

创造想象

●创造动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成为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动机,成为创造想象的动力。

●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思维的积极活动,创造想象是严格的构思过程,受逻辑思维的调节。

●灵感和艰巨劳动。创造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又突然性,称为灵感。

30.幻想与创造想象的区别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31.情绪与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感的发展。

●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也起调节作用。

3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情绪的表现一般不稳定,带有情境性。当某种情景消失时,情绪当即随之减弱或消失。情感与情绪相比,价位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联系:(1)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不同的便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和其特点

(2)情感也依赖于情绪,即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

33.意志行动的特征

●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4.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动机斗争

●确定行动的目的

●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35.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1.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与自觉性相反的表现是易受暗示性和独断。

2、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决定,并实现作出的决定。

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武断。

3、坚忍性

意志的坚忍性也称坚持性,是指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

与坚忍性相反的品质是动摇或执拗。

4、自制力

意志的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意志品质。

与自制力相反的表现是任性和怯懦。

36.认识、情感与意志之间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首先,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动的实现。

其次,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作用。

37.个性的特征

能力、气质和性格

38.需要的分类

(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这是按照人类需要的起源划分的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这是按照人类的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不同划分的

39.马尔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基本内容:

他将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积极意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具有普遍性。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缺陷:

(1)马斯洛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40.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与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严格而温和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

●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教师对学生的评语是激发学生成就动机的有效方法。

●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成就动机强。

●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就动机

●个性因素影响成就动机

●群体的成就动机的强弱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有关。

41.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引导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42.引起动机的条件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

●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

●凡是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期待就是个体对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4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奖励而努力学习;

●内在动机,指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兴趣等)引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因对某门课有特殊兴趣而努力学习。

44.兴趣的种类与品质

●兴趣的广度:广度指个体兴趣的范围。

●效能兴趣的倾向性:指个体对什么发生兴趣。

●兴趣的持久性:指个体兴趣稳定的程度。

●兴趣的效能:指个体兴趣推动活动的力量。

●按兴趣的内容,分为物质兴趣(表现为对食物、衣服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等的渴望。对个人的物质兴趣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导和适当控制)和精神兴趣(主要指认识兴趣,如对学习和研究文学、艺术、哲学、数学等的兴趣)人的兴趣指向于什么内容,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表现。

●按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分为直接兴趣(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和间接兴趣(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45.能力和知识的区别于联系

●区别:(1)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则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的。人的知识在一生中可以随年龄而不断地积累,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有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联系:(1)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组织得当、方法合理的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能力实在学习和时间中获得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得到发展。

(2)掌握知识又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一个人的能力影响着他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深浅和巩固程度。

46.智力的二因素论、群因素论、三维治理结构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基本内容

●二因素论

(1)、提出者: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1863—1945)于1904年提出。(2)、基本内容: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一般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群因素论

(1)、提出者: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ouis Thurston)于1983年提出。

(2)、基本内容:他认为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这七种因素称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它们分别是计算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词的流畅性、记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知觉速度。

●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1)、提出者: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于1977年提出。

(2)、基本内容: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来考虑。

●多元智力理论

(1)、提出者: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出版了《智能的结构》一书,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2)、基本内容: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

加德纳所提出的七种智力是:(1)语言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自我内省智力)。(8)认识自然的智力。

47.能力的个别差异规律

●能力的类型差异: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超常儿童、低常儿童;

●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神童、大器晚成、中年成才;

48.影响能力行程和发展的因素

一个人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环境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是存在的,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

●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由个体后天智力的发展变化来说明。社会生产方式是最重要的。营养是影响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发展的决定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人的能力实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的个性品质是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个体的遗传因素决定了智力发展的限度,但另一方面,环境与教育却决定了一个人智力表现的程度。

49.气质的生理基础

气质的生理机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50.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强而不平衡的“兴奋型”——胆汁质;

(2)强、平衡而灵活的活泼型——多血质;

(3)强、平衡而不灵活的安静型——黏液质;

(4)弱的抑制型——抑郁质。

神经系统的类型也就是人的气质的生理机制。换句话说,气质也就是由神经系统类型所决定的心理表现。

51.四种气质类型的行为特点

●胆汁质

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冲动果断。

●多血质

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语言、动作敏捷,乐观,亲切,浮躁,轻率,注意易转移。

●黏液质

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语言、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忍,执拗,淡漠。

●抑郁质

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易感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而无力,胆小,忸怩,孤僻。

52.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1)、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

(2)、气质虽不能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但影响智力活动的特点和方式。

●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1)、教师对气质要有正确的看法。

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积极的一面,又具有消极的一面。

作为教师重要的是在掌握了解学生气质特点的基础上,应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帮助发展学生气质积极的一面,而克服消极的一面。

(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照顾学生的气质类型特点。这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对学生进行批评帮助时,要考虑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

在更换新的环境中,要考虑到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的适应能力。

在安排班级工作中,也要考虑气质的特征。

在课堂提问中,也要照顾到不同气质学生的特点。

(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53.性格的类型与性格特征分析

●以心理机能优势分类——机能类型说英国贝恩赫法国里巴特等

理智型——以智力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动,依理论思考而行事。

情绪型——不善于思考,情绪体验深刻,行动受情绪左右

意志型——具有明确的目的,行动主动

●以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向性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内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关心外部的事物,爱社交,活泼,开朗,当机立断,不拘小节,情感外露,独立性强,容易适应环境变化。

外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孤僻,交际面窄,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之中,易害羞,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以个人独立性程度分类——独立性说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人

场依存型,也称顺从型——独立性差,益受按时,容易不加批评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且照别人的意见办事,在紧急情况下表现惊慌失措。

场独立型,又称独立型——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活动中不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在紧急情况下不慌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但易于固执己见,甚至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

●以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文化、社会价值类型说

54.影响性格行成和发展的因素

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家庭:(1)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行程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家庭气氛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1)对学龄儿童的性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通过课堂教育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对发展学生良好性格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管教方式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发展。

●社会实践:(1)职业要求对性格发展有影响。

●主观因素:(1)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

才能发生作用。

55.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区别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是气质主要的生理基础。与性格相比较,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慢、比较难;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变化容易些,也快些。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向,使性格特征涂上独特的色彩。

●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具有不同气质类型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3、性格与能力的区别

4、性格与能力的联系

●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会促使相应性格特征随之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