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整册教案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l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整册教案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l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整册教案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l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整册教案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l   人教新课标

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8个生字,会书写11个生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播放地震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师:悲伤、难过、痛心……,当我们每次在电视上看到那些被废墟掩埋了的生命时,都只能以眼泪来祭奠他们。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有一对父子,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2.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几——矶、暴——爆、虚——墟、匝——砸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颤”为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提,左半部分要写的紧凑一些。

“疾”为半包围结构;其中里面不是“失”字。

“混、砸、砾、爆”为左右结构;注意左小右大

“爆”左边不是“火”。注意整个字的结构。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1994年美国洛山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坚持38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自己儿子和儿子的同伴。

3.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s hān jīhùn xīxūmàn bào chàn jílìzá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颤抖疾步瓦砾砸碎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词语理解:昔日:刚强不屈的气概。

瓦砾:破碎的砖头或瓦片。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部分(2-4):父亲强忍悲痛,赶去学校救儿子。

第三部分(5-11):父亲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非常伤心。

第四部分(12-24):父亲奋不顾身挖了38个小时,终于发现儿子,并救出儿子,两人紧紧拥抱。

2.第一部分

品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故事发生背景?(图片文字介绍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

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

3.第二部分

(1)品读第2-4自然段,朗读: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从哪个词体会到的父亲此时的心情?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父亲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悲痛绝望) 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坚定)

4.第三部分

(1)父亲“疾步走到那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2)哪些人来劝过他?父亲是怎样表示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说明了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的爱。

(4)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你能说一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有多久吗?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8小时:不到一天。12小时:一天,24小时:一天一夜,36小时:两天一夜。

执着永不放弃

(5)小组合作交流: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把时间罗列出来?

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

(6)“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真实再现了当时父亲的样子:极度疲劳、伤痕累累、憔悴不堪。表明父亲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7)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这样做?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坚忍不拔决不放弃恪守诺言。

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5. 第四部分

(1)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中你可以看到阿曼达的哪些品质?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同学们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先人后己

(2)思考:阿曼达如此勇敢坚强,这种力量来自哪里?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他一直坚信父亲对他的承诺。

(3)小组讨论: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面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发生大地震的那天,阿曼达和同学被压在了废墟下,阿曼达想:“现在该怎么办?爸爸妈妈怎么还不来救我,我好饿、好渴……也许……爸爸已经来到学校了,可能已经在挖掘了!”

阿曼达对同学们说:“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同学们答道:“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爸爸会来救你?”

阿曼达说:“我听我爸爸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和我在一起!

在黑漆漆的废墟下,阿曼达的话使小伙伴们从新点燃了心中的蜡烛。于是他们保持体力,静心等待生命一缕光……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终于劫后重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这对父与子为什么要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吗?

因为父亲坚持到底,因为父亲永不放弃,因为父亲信守承诺,所以儿子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幸福。

因为儿子沉着冷静,因为儿子充满信心,因为儿子先人后己,所以父亲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幸福。

(5)“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奇迹。

(6)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了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

课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很具体。从人物的这些细致的描写中,让我们品悟出父子情深、父爱的伟大,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7)让我们一首小诗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播放视频)

6.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感人肺腑的亲情与友情的故事。

四、课堂总结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父亲说什么?对阿曼达说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就是爱的力量!

五、课堂练习

1.填空

“杉”的部首是(木),第五笔是(撇)。

“墟”的部首是(土),第五笔是(横)。

“砸”的部首是(石),第十笔是(竖折)。

2.组词

矶(洛杉矶) 昔(昔日) 爆(爆炸)

讥(讥笑) 惜(可惜) 暴(暴雨)

六、作业布置

1.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

无论发生什么

父与子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了不起

爱的力量

【教学反思】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17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

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

子之情。

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对阿曼达优秀品质的理解。如“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面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体会“了不起”这三个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张家口市张北县民乐街小学周文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通过语言描写理解儿子的了不起。 3、获得自己对父爱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层次] 1、感受父亲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的承诺。 2、探究儿子对“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信任。 3、思考我们对“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理解。 [教学步骤] 1、读出感悟 2、读出思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继续去感受父爱创造出的伟大奇迹。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正确,流利,有感情,你到达了哪个台阶。 生:我达到了有感情。师:那你从文中随便挑一句话读读。 生读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谈朗读的体会。

师小结:我们也应该像这些同学一样不仅要读出字面的意思,还要走进父亲的心理,读出体会,读出感悟(出示幻灯片)。今天就要把这种方法用到整篇文章的学习中去。 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夸奖这对父与子的句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细读品味,感受“了不起” 1.读文,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对父子,起感受他们创造出的生命的奇迹。请默读2—12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并画下来,也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在巡视中发现同学做批注的方法不正确,就及时出示幻灯片中的批注示例,及时的进行纠正。)2.交流父亲的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开始交流吧,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预设: (1)生: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冲”比“跑、走”更急切,更写出了父亲在急切地盼望着儿子能平安的回来。师:就在父亲冲到学校时,那个昔日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时父亲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完整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阅读中,品位作者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几个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3、情感与态度: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激发学生热爱父亲,能够在生活小事中感受父爱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PPT 课时计划:3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10 1、出示一组父子温馨照,请生谈一谈,从这组照片中感受了到什么?你能够想象他们平日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父子关系如何呢?(围绕幸福、温暖、父子关系和谐融洽即可) 2、再出示一组地震后断壁残垣的照片,并出示6个词语,学生自主选择1——2个,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了什么? (1)6个词语:混乱血迹瓦砾废墟爆炸颤抖 (2)先读一读这6个词语,再结合这组地震的图片,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你会想起谁?为什么? 3、小结,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灾难人的感情是脆弱的,人的感情却又是坚强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去认识那里的一对感人至深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全文

1、听读课文录音,划出本课生字词。5 B 2、小组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两个问题15 在听读的过程中,你从课文中收获了哪些关于地震的信息?收获了哪些关于这对父、子的信息?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预设一: (1)关于这次地震——有一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这是一场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给很多人造成了伤害。 (2)关于父亲——在学校的一片废墟里,他不顾爆炸和余震的危险,坚持要把儿子挖出来。因为他和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最终,成功救出了儿子。 (3)关于儿子——在地震中,和同学一起被埋,但是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因为父亲和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在等待中鼓励同学坚持下去,最终他与同学都得救了。 (4)父与子的相通之处在于那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引导学生,概括全文P 1)《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同学们的口中慢慢地被讲述出来了,谁能试着来填一填。课文讲述了在()的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的危险,心里想着自己对儿子的承诺——(),他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里救出()的故事。 2)课文讲述了在…… 一位父亲…… 儿子…… 最终…… 三、小结方法 1、生试着总结概括全文的方法 概括全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六要素法,再找出中心句,遵循着这样的顺序,一点点地把文章的脉络理出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图文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 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墨红中心小学施小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于1994年1月17日凌晨在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而在这次地震中,当儿子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的信念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2.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思考这句话的意思,通过提出疑问展开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品读体验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3.分析文中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在具体的品读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父亲的了不起: 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眼神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教师点拨: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爱。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从此时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中你看出了什么) 教师点拨: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双眼布满血丝”是因为父亲许久没睡了,当人处于极度紧张的时候眼睛里会布满血丝;父亲的衣服之所以会破烂不堪,因为被瓦砾、钢筋等尖锐的东西钩破了;“到处是血迹”,说明尖锐的东西钩破的不仅是父亲的衣服还有父亲的身体。④教师小结:可是父亲有没有因为这些而停下来包扎自己的伤口没有,他依然在挖……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呢为什么他不认为没有希望了,因为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书兴趣。 1、上课时先挂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教师深情诉说: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地震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向忙碌在灾后救援工作的人们致敬!好请坐! 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3)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

薛红军 一、课堂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1题: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正.月(zhēng zhèng)供.品(gōng gòng) 五行.(háng xíng)脖颈.(jǐng jìng) 仿佛.(fúfó)厨.房(cúchú) 2.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只知道 无端稀奇 素不知道如此 如许从来不知道 希奇其中 单知道无缘无故 3.理清课文思路。 课文先写,接着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又写了。 4.学习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这段写了作者记忆中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英雄形象,那么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又是怎样呢?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5、填空。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他是伟大的————、——————、——————,是中国——————的主将。

薛红军一、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小练笔 学习作者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少年闰土》第三课时作业 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1)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 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二、课文讲了哪四件事?哪件事给鲁迅的印象最为深刻? 三、感受中心:大家感觉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时作业 薛红军 一、给词语注音。 追悼吊唁爱抚嘴唇呻吟 咳嗽深奥慈祥挽联 二、填空。 张( )李()囫囵()()()然大()三()半() ()经风() ()声()哭难以()受接连不() 三、回答问题。 (1)课文写了那几件事? ————————————————、—————————————、————————————————、—————————————。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组交流并画出表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出自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orG,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 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详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 细巷中心小学孙石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中的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课文中的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读中感悟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评价、体会) 一、导入明标 同学们,从刚才的演讲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感受灾难中深深的父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出示学习目标: 1、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能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自学质疑: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告诉我们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是啊,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势不可挡。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这是一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昔日的欢声笑语,如今已变为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惨烈的变化。孙老师这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的图片,同学们来看一看。)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案素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案素材 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 1.认识8个生字,会写_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_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 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四、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个字组两个词语。好,同学们都非常棒,看样子已经把这些生字掌握了。我们现在继续来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篇略读课文组成。《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老》写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森林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茫茫青山中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三黑和土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素材确定主题与角色,阐述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习作《学写倡议书》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学习园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2.单元重点: (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我们知道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或表达观点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到关键句,我们就容易提取关键词。文中主要观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阐释自己的主要观点,我们往往利用题目直接点明中心。《只有一个地球》的题目简洁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通俗易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表现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2)学写倡议书。学写倡议书时,首先要注意格式。标题要鲜明,正文写清倡议的内容,最后要署名并写上日期。其次观点明确,抓住内容:(1)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最后抓住结尾,表明希望。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及反思

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四、课后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 2.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4.简介作者刘禹锡。(课件出示)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习第1、2句。 (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 (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 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 (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2.学习第3、4句。 (1)(出示3、4句诗)齐读。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 (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分组读诗句)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4.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图片)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春天美好景象的图片)师: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自由交流) 2.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思考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继续进行课前2分钟交流,谁来说说你所搜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好句子。 师:是啊,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大家又从中感悟出什么。 (学生齐读课题)9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及反思.doc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紫阳县毛坝镇中心学校陈德恩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教学目的: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 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 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 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 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直接导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1.板书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 2.齐读课题 3.质疑:①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②在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书93页,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问题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这是一场"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那个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过渡:昔日欢声笑语、如今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 惨烈的景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doc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 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 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体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 小时”这个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体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个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 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 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详案) 一、导课 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我国唐山发生 7.8 级强烈地震, 24 万人死亡, 16 万人受伤。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发生了 8 级特大地震,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生离死别。 地震是可怕的,它是灾难。今天我们这则故事,就发生在1994 年1 月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这就是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情况。(出示资料)板书课题。 二、整体入手,回顾课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揭示:了不起。 三、品味课文,体验父亲与儿子“了不起”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研习课文 ① 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 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并批注出理由。 ③ 试着体会父亲救儿子时的心理变化。

2.交流自悟收获。 学生可能从以几下方面来谈: 先体会父亲: 他挖了 8 小时, 12 小时,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出示 引导:先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感受,再引导到走进父亲心里。 老师引父亲 8 小时心理的变化。 体会绝望,看不到孩子的绝望。指导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体会他的普通,和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他的与众不同。揭示废墟的危险,和父亲的动力。信念使他重拾信心,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12 小时了, 24 小时了,父亲会是什么样子,他心里又会怎么想?联系好心人、警察、消防队长的表现,体现父亲的执着,深刻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指导朗读。 36小时了,他仍然在坚持人们以为父亲失常了,你觉得呢?引出这是来 源于他对于儿子深沉的爱。(板书)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使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读课文。 导:38 小时了,已经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了,人疲惫到了极点,黄金救援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引读到最后一段。 儿子: 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 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课件出示。 学生谈体会。引导联系孩子的年龄、孩子所处的环境,想象他如何度过 38小时,体会他是多么的勇敢、坚强、无私。指名读。 2.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激情:只因为那一句真挚的承诺,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寻找儿子;只因为那一句朴素的承诺,儿子勇敢地与灾难作斗争。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啊。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 学习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想对这对也不起的父与 子说点什么,那就请你写在练笔上。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破烂 不堪、血迹、混乱、颤抖”等词语。 2.从课文的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 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三分钟说话:以“父爱”为主题。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的三分钟说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甜蜜和幸福,请看大屏幕。(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画面)2.看了地震画面,你想说点什么?请结合屏幕中的词语来说,(出示词语:可先让生读读),谁能用这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地震中的情形?可用1个、2个或3个词来说一说。(指名)。3、这就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个真实画面,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非常了不起的父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这节课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是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关于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谁收集到了?(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1)请把书翻到92页,谁来读一下单元导读?(指名)这一单元主要是想要教会我们怎样的学习方法?(指名说一说) 师: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更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的字和词掌握的怎样呢?我们来检查一下(指名读、齐读)。去掉生字你还认识它吗?(开火车读一读)仔细观察,这些字中什么结构的字最多?那个字最难记?我们怎样记住它?那个字最难写?(指名说一说),下面我们就来学写字(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写字进行讲解、范写) (3)生书写,教师巡视,提示写字的正确姿势。 (4)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疑问吗?(请举手的学生来提问,师相机写出问题。)请学生们自己从中选出一个认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潜心默读课文,并做好批注。【设计意图】在初读中认识生字、读好词语促进学生的再读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更是深入再读课文的动力。 三、检察反馈,初入情境 1.指名汇报自己解决的问题,当学生汇报父亲了不起时,教师随机提问父亲为什么了不起?你从第几段中看出来的?你能读读吗?此时此刻,面对废墟下的儿子,父亲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指名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痛?(撕心裂肺)正是这种心痛,所以才有了那撕心裂肺的呐喊,(齐读父亲的话)谁能把这种那撕心裂肺的痛读出来?(指名读)。 2.是什么让这位跪在地上的父亲转而坚定地又向废墟中走去?找出父亲的话,把他勾画出来。(教师板书、生齐读) 3、你还从那个段落中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12段)谁来读读?(课件出示:他挖了12小时、24小时. . .. ..)从这一系列的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艰难、时间的漫长)你能读出艰难的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