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社会主义思考题

科学社会主义思考题

第一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①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是事先没有蓝图,没有规划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

践中干出来的;

②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

③民族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时代特色:突出表现为它的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2)①几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整合和统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几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的理论体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②一脉相承的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共同的哲学基础;

二是共同的理论主题;

三是共同的基本观点。

?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

?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理论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习近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具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各种问题交织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种挑战不断凸显。)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

(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权益得到更好维护,政府更加高效清廉,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4、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书本扩充一下内容)

(1)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力求保持和争取较长时期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会将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3)通过建立有效机制控制国内风险

第二讲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物质基础和手段。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剥削?

剥削是一个阶级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去压迫另一个阶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与我国21世纪初的阶段性特征(“三个没有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性质与社会发展程度的统一

?党的是十三大明确指出: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初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的初始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中国梦提出的背景与科学内涵。

(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和共同期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第一,中国梦是国家富强的梦。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二,中国梦是民族振兴梦。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造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因此,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第三讲

想一想:“国有企业”和“国营企业”有何区别?

所有制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所有制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要解决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和经营方式问题。

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民营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有何区别?

民营经济是从经营权方面而言的,强调经营机制,不管所有权属是公还是私;而非公有制经济是从所有制角度而言的,强调所有权的属性,体现了经济实体的资产所有者的性质和经营收益的分配方式

1、如何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绝对优势

?量的优势

?相对优势

?质的优势

?(2)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生产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2)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是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不能涵盖所有的领域。

(2)按劳分配没有统一的标准。

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

(3)按劳分配是按照实现的劳动量进行的分配。

区别实现的劳动量与实际的劳动量

工人用8小时,生产出10箱粉笔,价值1万元,

卖出5箱只得到5000元。

(4)按劳分配是按商品货币形式进行的价值分配。

区别价值分配与实物分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类型。

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体劳动收入和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分配)第二,指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分配。(资本、资金、资产收入)第三,指以知识形态的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分配。(科技发明、信息、专利等)。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探索过程。

第一步:突破计划经济大一统的思想观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大计划、小市场

②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第二步: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

③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步: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范畴,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④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⑤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探索的核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1、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1)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2)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衡,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3)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4)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3、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简述我国的政治制度包含的内容

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两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个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民生问题突出。

部分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

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而不是社会形态。

第二,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第三,和谐社会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

第四,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措施。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治理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管理的过程。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和谐等.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3)有效防止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机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1、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应树立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1)生态文明建设: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的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①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②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③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2、结合当前实际,谈谈我国应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①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②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③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④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①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将能体现生态

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红线: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

追究制)

③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