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上教案及PPT教师用书2414圆周角

九年级上教案及PPT教师用书2414圆周角

九年级上教案及PPT教师用书2414圆周角
九年级上教案及PPT教师用书2414圆周角

24.1.4圆周角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活动1 ]

演示课件或图片:

师生行为

教师演示课件或图

片:展示一个圆柱形的海洋馆.

教师解释:在这个海

洋馆里,人们可以通过其中的圆弧形玻璃窗A B观看窗内的海洋动物.

教师出示海洋馆的横截面示意图,提出问题.

教师结合示意图,给

问题1

如图:同学甲站在圆心0 的位置,同学乙站在正对着玻璃窗的靠墙的位置C,他们的视角(AOB和ACB)有什么关系?

问题2

如果同学丙、丁分别站在出圆周角的定义.利用几何画

板演示,让学生辨析圆周角,

并引导学生将问题1、问题2

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

题:即研究同弧(A B)所对

的圆心角(AOB)与圆周角

(ACB )、同弧所对的

圆周角(ACB、ADB、

AEB等)之间的大小关

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

究.

教师关注:

1 ?问题的提出是否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

总是与现实问题密不可

分,人们的需要产生了数

学.

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让学生从一些简单的实例

中,不断体会从现实世界

中寻找数学模型、建立数

学关系的方法.

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

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

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

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

学习的自信心.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学生是否理解了示意图;

3?学生是否理解了圆周角的定义;

4?学生是否清楚了

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或几何画板)动手实验,进行度量,发现结论.

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

2?学生是否度量准确,观察、发现的结论是否正确.

由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它的度数恰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

活动2的设计是为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亲自动手,利用度量工具(如半圆仪、几何画板)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利用几何画板从动态的角度进行演示,目的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问题,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不变的关系.

其他靠墙的位置D和E,他们的视角(ADB和AEB )和同学乙的视角相同吗?

[活动2]

问题1

同弧(弧AB)所对的圆心角/ AOB与圆周角/ ACB 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2

同弧(弧AB )所对的圆周角/ ACB与圆周角/ ADB 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课件“圆周角定理”,从动

态的角度进行演示,验证学生

的发现.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

面演示,让学生观察圆周角的

度数是否发生改变,同弧所对

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有

无变化.

1.拖动圆周角的顶点使

其在圆周上运动;

2.改变圆心角的度数;

3.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活动3]

问题1

在圆上任取一个圆周角,观察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课件:折痕与圆周角的关系)

问题2

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时,如何证明活动2中所发现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

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前后四人

一组,分组讨论.

教师关注:

1.学生是否会与人合

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

程和结果;

2.学生能否发现圆心与

圆周角的三种位置关系.

教师巡视,请学生回答

冋题.回答不全面时,请其他

同学给予补充. 教师演示圆心

与圆周角

数学教学是在教师的

引导下,进行的再创造、

再发现的教学.通过数学活

动,教给学生一种科学研

究的方法,学会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并能解决问题.活动3

的安排是让学生对所发现

的结论进行证明.培养学生

严谨的治学态度.

问题1的设计是让学

生通过合作探索,学会运

用分类讨论的数

添加辅助线,将另外两种 情况进行转化;

2. 学生添加辅助线 的合理性;

3.

学生是否会利用

问题2的结论进行证明.

的三种位置关系. 学思想研究问题.培养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3

另外两种情况如何证 明,可否转化成第一种情况 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特 殊情况入手证明所发现 的结论.

学生写出已知、求 证,完成证明.

教师关注: 1 .学生能否用准确 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已 问题2、3的提出 是让学生学会一种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 式方法:从特殊到一 般.学会运用化归思想 将问题转化.并启发培 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 问题.

知和求证,并准确地画出 图形来;

2.学生能否证明出 结论.

学生采取小组合作 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索发 现,教师观察指导小组活 动.启发并引导学生,通 过添加辅助线,将问题进 行转化.

教师关注: 1.学生是否会想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