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 山 界

老 山 界

老 山 界
老 山 界

老山界

一、自读课文,填写表格,理清结构。

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后,填写如下表格:

第一天第二天

时间下午傍晚天黑夜里半夜黎明以后下午

地点山沟瑶民家山脚山腰山腰上山路上山顶,下山路上

活动行军攀谈登山露宿冻醒登山下山

〔说明:设计这一表格,便于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层次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从而理解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来安排层次”的特点,同时,填写“活动”一栏,也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理解写“红军与瑶民攀谈”的作用。

作者一开始就简单地记叙了老山界的高,并且借红军队伍的走走停停,暗示行军的不易。接着,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共8个自然段)写“我们”与瑶民的攀谈情况,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从“我们”与瑶民攀谈的内容可以看出:红军队伍是代表穷苦老百姓的利益的,这是红军队伍能够翻越老山界的思想基础。)

〔说明:这是一个学习难点。因为,表面上看,这一内容与红军战士爬山无多大联系;实质上,它能揭示红军这支队伍的性质是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正因为如此,红军战士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三、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文:“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这几段话生动地描写红军队伍星夜登山的壮观场面,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势之陡的?(文章写道:“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里,作者从仰视的角度极写山势的陡峭,试想:行军队伍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相接,分不出哪是火把,哪是星星,这样的山不正是高耸入云的山吗?作者并没有就此收笔,相反,他综合运用了仰视和俯瞰两个角度进一步凸现山之高、山之险:“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面对如此险绝高峻的大山,红军战士表现怎样?(红军战士登山时,士气高昂,表现出乐观、勇敢的精神面貌。)

课文:“半夜里,忽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里共有几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啊!”这里,作者将“星星”喻为“宝石”,状其光芒四射;“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则暗示出山之高,让人联想到“仰可摘星辰”的诗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以“巨人”喻“山峰”,后一句以“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便很有立体感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四个排比式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当然,这种天籁,也只能在险峻的老山界的半山腰上听得到。因此,这里写的是听觉感受,表达的仍然是山的高和险。红军战士半夜被冻醒之后,还能欣赏如此美好的景象,听到如此美好的声音,这不正体现出他们宽阔的胸怀、乐观的志趣吗?)

〔说明:重点理解课文中两处描写的作用,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两处描写,都能再现出山的高大和险峻,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的气概,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点拨关键语句,深刻领会文章主题。

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帮助学生深

刻领会这一中心,教师可针对下列关键语句作些点拨。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个句子说明什么?(说明红军战士当时面临的困难不仅是山高难爬,而且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很多时候要忍受饥饿和疲劳的折磨。)

“远远的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个句子说明什么?(这说明红军队伍还时刻要受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是红军所面临的又一困难。)

〔说明:以上两处点拨,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从多个方面写红军面临的困难,这些都反衬出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个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说明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老山界》重点赏析

作者: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0 更新时间:2006-11-23 15:04:46

所选语段是本文中最为重要的景物描写片段。抓住这两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重点段落之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思考:

4.“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奇观”指什么?

5.文段在写景时有两个观察点,它们分别是

和。

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

6.“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7.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8.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9.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点拨:这是本文中一处非常重要的段落。既正面写景,又侧面写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写景的角度,体会写景的作用;品味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战士们爬山时的艰难和精神状态。【重点段落之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思考:

10.用四个字概括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1.这段文字先写冻醒后寒冷的感觉,次写所见,再写所闻。请你完成:

A.“见”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

B.“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

C.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D.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照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形式,续写两个句子。

点拨:这是课文中规定背诵的段落。把握写作顺序有助于背诵,更有助于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所写内容、所用修辞以及“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等。

赏析: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红军战士夜宿半山腰时的所闻,此处何以将寒冷中的雷公岩夜景描写得如此静谧迷人呢?

首先是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状物写景,用看似矛盾的语言,极写雷公岩午夜的寂静,让读者如临其境。四个“像……”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根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危险,这表明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是作者运用了反衬手法。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有时“无声”还须“有声”来衬托。这段文字便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第三课《老山界》知识点

一、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攀谈(pān)苛捐杂税(kē)搀扶(chān)盛饭(chénɡ)骨碌(ɡū lu)酣然入梦(hān)惊惶(huánɡ)军阀(fá)缴租(jiǎo)欺侮(wǔ)峭壁(qiào)寒颤(zhàn)

寂静(jì)矗立(chù)塘坊(fānɡ)呜咽(yè)

蜷曲(quán)点缀(zhuì)澎湃(pénɡ pài)咀嚼(jǔjué)

二、课文探究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答: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见下图:

时间

下午

天黑

半夜

黎明

上午

下午两点多

下午两点多后

地点

山沟、山脚

山路上

山路上

雷公岩

山路上

山顶

山顶、下山

事情

与瑶民攀谈

点火把行军

露天宿营

吃早饭

帮助伤病员、与敌人开火休息

下山、宿营

2.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翻山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事情,为什么要插进一段在瑶民家休息的情况?

红军在长征中,一路行军,一路宣传,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此外还打听出了有关老山界的一些情况,这样写一举两得。

5.瑶民开始为什么“惊惶”?后来又为什么向战士们哭诉呢?

“惊惶、躲、怕”乃是反动军阀留下的恶劣影响。哭诉因为她知道了红军是亲人,是救星,(突出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关心和保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和军民鱼水一家的深厚感情)。

6.文中写的下山的情形与前面上山有什么不同?

下山时,脚步是轻快的:“一口气跑下去”景物是美丽的、清新的:浓密的树林,银子似的泉水、清得透底……这样写烘托了战士们战胜困难后欢快、欣喜的心情。

7.结尾的议论,语言而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①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意味深长。(①红军长征极力了许许多多困难;②红军在长征中体现出了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②写法上——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

三、推敲词语作用

1.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欺压的严酷现实。每当有军队经过,就担心被抓丁和财

产损失,而不得不躲起来。

2.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仅有”“一点”写出了米非常少,“仅有”说明瑶民倾其所有。很好地突出了瑶民的贫困。把“仅有的一点米”都拿出来了,很好地突出了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护。

3.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红军尽力帮助瑶民,突出了红军对瑶民的深切关爱和军民一家的深厚感情。

4.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

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心和保护。

5.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之”字形:①突出了山路的崎岖、陡峭,②暗示了翻山的艰难;③衬托红军乐观、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一直连到天上:①山的高峻;②红军翻山的雄伟气势;③红军乐观、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联系:“我们顶着天啦!”的感情。)

6.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7.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拟人,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可奈何之情,也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

的极端不满。

四、两大景色描写

一、星夜行军

1.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山路陡峭、险峻的?

作者是通过写火把表现山路陡峭险峻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2.作者写火把,观察点和观察方式有哪些变化?

观察点开始在山脚。是仰望“之”字形火把的。观察点在山腰时,先仰视、后俯视;

3.面对这陡峭、险峻的山路,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

相互鼓励。并认为是“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4.写景特点和作用。

描绘了一副生动的星夜行军图,把红军艰难翻山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雄伟、壮观,烘托出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夜宿雷公岩

1.所感:寒冷——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zhàn)。

对红军战士深夜寒冷的感受描绘得很细腻、生动。如:“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2.所见

①景物:(闪烁的)星星、黑的山峰(雄伟、高峻)、四周的山、山谷——壮观、雄伟

②顺序:先写天上,再写四周,最后写下边。(自上而下)

③修辞手法:比喻。

④写景特点和作用:用比喻的修辞,把老山界的星空(夜空)景象描绘得如此雄伟、壮丽,很地了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表现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对革命美好前途的憧憬——注:括号里的内容不是重点,可以不答)。

3.所闻——不可捉摸的声响

①“闻”突出了山谷怎样的特点——寂静。

②作者描写的是各种“声响”,这与“寂静”矛盾吗?

不矛盾。这样是以动写静,更好地突出了山谷的寂静。

③这些声音有何特点——既远有近、极洪大有很细切。

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④写声音的特点和作用: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用声音来写山谷的寂静,生动地将雷公岩半夜里丰富复杂、此起彼伏的声响(声音)描绘了出来(也把红军战士深切的感受细腻地描绘了出来),很地了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表现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对革命美好前途的憧憬)。(注:括号里的内容不是重点,可以不答老山界

一、自读课文,填写表格,理清结构。

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后,填写如下表格:

第一天第二天

时间下午傍晚天黑夜里半夜黎明以后下午

地点山沟瑶民家山脚山腰山腰上山路上山顶,下山路上

活动行军攀谈登山露宿冻醒登山下山

〔说明:设计这一表格,便于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层次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从而理解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来安排层次”的特点,同时,填写“活动”一栏,也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理解写“红军与瑶民攀谈”的作用。

作者一开始就简单地记叙了老山界的高,并且借红军队伍的走走停停,暗示行军的不易。接着,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共8个自然段)写“我们”与瑶民的攀谈情况,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从“我们”与瑶民攀谈的内容可以看出:红军队伍是代表穷苦老百姓的利益的,这是红军队伍能够翻越老山界的思想基础。)

〔说明:这是一个学习难点。因为,表面上看,这一内容与红军战士爬山无多大联系;实质上,它能揭示红军这支队伍的性质是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正因为如此,红军战士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三、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文:“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这几段话生动地描写红军队伍星夜登山的壮观场面,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势之陡的?(文章写道:“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里,作者从仰视的角度

极写山势的陡峭,试想:行军队伍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相接,分不出哪是火把,哪是星星,这样的山不正是高耸入云的山吗?作者并没有就此收笔,相反,他综合运用了仰视和俯瞰两个角度进一步凸现山之高、山之险:“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面对如此险绝高峻的大山,红军战士表现怎样?(红军战士登山时,士气高昂,表现出乐观、勇敢的精神面貌。)

课文:“半夜里,忽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里共有几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啊!”这里,作者将“星星”喻为“宝石”,状其光芒四射;“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则暗示出山之高,让人联想到“仰可摘星辰”的诗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以“巨人”喻“山峰”,后一句以“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便很有立体感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四个排比式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当然,这种天籁,也只能在险峻的老山界的半山腰上听得到。因此,这里写的是听觉感受,表达的仍然是山的高和险。红军战士半夜被冻醒之后,还能欣赏如此美好的景象,听到如此美好的声音,这不正体现出他们宽阔的胸怀、乐观的志趣吗?)

〔说明:重点理解课文中两处描写的作用,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两处描写,都能再现出山的高大和险峻,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的气概,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点拨关键语句,深刻领会文章主题。

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这一中心,教师可针对下列关键语句作些点拨。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个句子说明什么?(说明红军战士当时面临的困难不仅是山高难爬,而且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很多时候要忍受饥饿和疲劳的折磨。)

“远远的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个句子说明什么?(这说明红军队伍还时刻要受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是红军所面临的又一困难。)

〔说明:以上两处点拨,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从多个方面写红军面临的困难,这些都反衬出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个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说明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老山界》重点赏析

作者: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0 更新时间:2006-11-23 15:04:46

所选语段是本文中最为重要的景物描写片段。抓住这两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重点段落之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思考:

4.“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奇观”指什么?

5.文段在写景时有两个观察点,它们分别是

和。

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

6.“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7.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8.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9.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点拨:这是本文中一处非常重要的段落。既正面写景,又侧面写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写景的角度,体会写景的作用;品味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战士们爬山时的艰难和精神状态。【重点段落之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思考:

10.用四个字概括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1.这段文字先写冻醒后寒冷的感觉,次写所见,再写所闻。请你完成:

A.“见”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

B.“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

C.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D.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照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形式,续写两个句子。

点拨:这是课文中规定背诵的段落。把握写作顺序有助于背诵,更有助于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所写内容、所用修辞以及“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等。

赏析: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红军战士夜宿半山腰时的所闻,此处何以将寒冷中的雷公岩夜景描写得如此静谧迷人呢?

首先是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状物写景,用看似矛盾的语言,极写雷公岩午夜的寂静,让读者如临其境。四个“像……”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根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危险,这表明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是作者运用了反衬手法。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有时“无声”还须“有声”来衬托。这段文字便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第三课《老山界》知识点

一、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攀谈(pān)苛捐杂税(kē)搀扶(chān)盛饭(chénɡ)

骨碌(ɡū lu)酣然入梦(hān)惊惶(huánɡ)军阀(fá)

缴租(jiǎo)欺侮(wǔ)峭壁(qiào)寒颤(zhàn)

寂静(jì)矗立(chù)塘坊(fānɡ)呜咽(yè)

蜷曲(quán)点缀(zhuì)澎湃(pénɡ pài)咀嚼(jǔjué)

二、课文探究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答: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见下图:

时间

下午

天黑

半夜

黎明

上午

下午两点多下午两点多后地点

山沟、山脚山路上

山路上

雷公岩

山路上

山顶

山顶、下山事情

与瑶民攀谈

点火把行军

露天宿营

吃早饭

帮助伤病员、与敌人开火

休息

下山、宿营

2.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翻山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事情,为什么要插进一段在瑶民家休息的情况?

红军在长征中,一路行军,一路宣传,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此外还打听出了有关老山界的一些情况,这样写一举两得。

5.瑶民开始为什么“惊惶”?后来又为什么向战士们哭诉呢?

“惊惶、躲、怕”乃是反动军阀留下的恶劣影响。哭诉因为她知道了红军是亲人,是救星,(突出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关心和保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和军民鱼水一家的深厚感情)。

6.文中写的下山的情形与前面上山有什么不同?

下山时,脚步是轻快的:“一口气跑下去”景物是美丽的、清新的:浓密的树林,银子似的泉水、清得透底……这样写烘托了战士们战胜困难后欢快、欣喜的心情。

7.结尾的议论,语言而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①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意味深长。(①红军长征极力了许许多多困难;②红军在长征中体现出了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②写法上——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

三、推敲词语作用

1.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欺压的严酷现实。每当有军队经过,就担心被抓丁和财产损失,而不得不躲起来。

2.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仅有”“一点”写出了米非常少,“仅有”说明瑶民倾其所有。很好地突出了瑶民的贫困。把“仅有的一点米”都拿出来了,很好地突出了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护。

3.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红军尽力帮助瑶民,突出了红军对瑶民的深切关爱和军民一家的深厚感情。

4.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

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心和保护。

5.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之”字形:①突出了山路的崎岖、陡峭,②暗示了翻山的艰难;③衬托红军乐观、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一直连到天上:①山的高峻;②红军翻山的雄伟气势;③红军乐观、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联系:“我们顶着天啦!”的感情。)

6.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7.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拟人,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可奈何之情,也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四、两大景色描写

一、星夜行军

1.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山路陡峭、险峻的?

作者是通过写火把表现山路陡峭险峻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2.作者写火把,观察点和观察方式有哪些变化?

观察点开始在山脚。是仰望“之”字形火把的。观察点在山腰时,先仰视、后俯视;

3.面对这陡峭、险峻的山路,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

相互鼓励。并认为是“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4.写景特点和作用。

描绘了一副生动的星夜行军图,把红军艰难翻山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雄伟、壮观,烘托出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夜宿雷公岩

1.所感:寒冷——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zhàn)。

对红军战士深夜寒冷的感受描绘得很细腻、生动。如:“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2.所见

①景物:(闪烁的)星星、黑的山峰(雄伟、高峻)、四周的山、山谷——壮观、雄伟

②顺序:先写天上,再写四周,最后写下边。(自上而下)

③修辞手法:比喻。

④写景特点和作用:用比喻的修辞,把老山界的星空(夜空)景象描绘得如此雄伟、壮丽,很地了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表现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对革命美好前途的憧憬——注:括号里的内容不是重点,可以不答)。

3.所闻——不可捉摸的声响

①“闻”突出了山谷怎样的特点——寂静。

②作者描写的是各种“声响”,这与“寂静”矛盾吗?

不矛盾。这样是以动写静,更好地突出了山谷的寂静。

③这些声音有何特点——既远有近、极洪大有很细切。

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④写声音的特点和作用: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用声音来写山谷的寂静,生动地将雷公岩半夜里丰富复杂、此起彼伏的声响(声音)描绘了出来(也把红军战士深切的感受细腻地描绘了出来),很地了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表现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

信心和对革命美好前途的憧憬)。(注:括号里的内容不是重点,可以不答老山界

一、自读课文,填写表格,理清结构。

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后,填写如下表格:

第一天第二天

时间下午傍晚天黑夜里半夜黎明以后下午

地点山沟瑶民家山脚山腰山腰上山路上山顶,下山路上

活动行军攀谈登山露宿冻醒登山下山

〔说明:设计这一表格,便于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层次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从而理解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来安排层次”的特点,同时,填写“活动”一栏,也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理解写“红军与瑶民攀谈”的作用。

作者一开始就简单地记叙了老山界的高,并且借红军队伍的走走停停,暗示行军的不易。接着,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共8个自然段)写“我们”与瑶民的攀谈情况,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从“我们”与瑶民攀谈的内容可以看出:红军队伍是代表穷苦老百姓的利益的,这是红军队伍能够翻越老山界的思想基础。)

〔说明:这是一个学习难点。因为,表面上看,这一内容与红军战士爬山无多大联系;实质上,它能揭示红军这支队伍的性质是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正因为如此,红军战士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三、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文:“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这几段话生动地描写红军队伍星夜登山的壮观场面,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势之陡的?(文章写道:“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里,作者从仰视的角度极写山势的陡峭,试想:行军队伍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相接,分不出哪是火把,哪是星星,这样的山不正是高耸入云的山吗?作者并没有就此收笔,相反,他综合运用了仰视和俯瞰两个角度进一步凸现山之高、山之险:“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面对如此险绝高峻的大山,红军战士表现怎样?(红军战士登山时,士气高昂,表现出乐观、勇敢的精神面貌。)

课文:“半夜里,忽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里共有几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啊!”这里,作者将“星星”喻为“宝石”,状其光芒四射;“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则暗示出山之高,让人联想到“仰可摘星辰”的诗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以“巨人”喻“山峰”,后一句以“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便很有立体感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四个排比式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当然,这种天籁,也只能在险峻的老山界的半山腰上听得到。因此,这里写的是听觉感受,表达的仍然是山的高和险。红军战士半夜被冻醒之后,还能欣赏如此美好的景象,听到如此美好的声音,这不正体现出他们宽阔的胸怀、乐观的志趣吗?)

〔说明:重点理解课文中两处描写的作用,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两处描写,都能再现出山的高大和险峻,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的气概,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点拨关键语句,深刻领会文章主题。

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帮助学生深

刻领会这一中心,教师可针对下列关键语句作些点拨。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个句子说明什么?(说明红军战士当时面临的困难不仅是山高难爬,而且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很多时候要忍受饥饿和疲劳的折磨。)

“远远的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个句子说明什么?(这说明红军队伍还时刻要受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是红军所面临的又一困难。)

〔说明:以上两处点拨,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从多个方面写红军面临的困难,这些都反衬出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个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说明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老山界》重点赏析

作者: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0 更新时间:2006-11-23 15:04:46

所选语段是本文中最为重要的景物描写片段。抓住这两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重点段落之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思考:

4.“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奇观”指什么?

5.文段在写景时有两个观察点,它们分别是

和。

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

6.“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7.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8.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9.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点拨:这是本文中一处非常重要的段落。既正面写景,又侧面写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写景的角度,体会写景的作用;品味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战士们爬山时的艰难和精神状态。【重点段落之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思考:

10.用四个字概括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1.这段文字先写冻醒后寒冷的感觉,次写所见,再写所闻。请你完成:

A.“见”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

B.“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

C.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D.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照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形式,续写两个句子。

点拨:这是课文中规定背诵的段落。把握写作顺序有助于背诵,更有助于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所写内容、所用修辞以及“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等。

赏析: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红军战士夜宿半山腰时的所闻,此处何以将寒冷中的雷公岩夜景描写得如此静谧迷人呢?

首先是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状物写景,用看似矛盾的语言,极写雷公岩午夜的寂静,让读者如临其境。四个“像……”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根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危险,这表明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是作者运用了反衬手法。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有时“无声”还须“有声”来衬托。这段文字便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第三课《老山界》知识点

一、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井冈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井冈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井冈山既是著名的革命圣地,又是风光绮丽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异常丰富的自然景观。她雄峙于万洋山中,方圆500里,群峰耸立,层峦叠峰。林海浩瀚。古木参天。长瀑联群,溪流澄碧。竹林青翠,山花火红。云海磅礴,夕阳瑰丽,风光旖旎。井冈山有着丰富的天然资源,素有“天然动植物园”和“绿色宝库”之美誉。接下来,我们将从自然地理的六个方面来依次介绍井冈山。一、地理位置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吉安市境内,地处湘东赣西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它是由东北一西南走向的高峻山岭组成,属南岭山脉北伸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东侧的一组山体,南北长达90公里,东西宽约80公里,号称“五百里井冈”。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境内平均海拔达381.5米,市内最高峰一江西坳海拔1841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它距吉安市中心城区吉州区约130公里,距井冈山市新城区(红星街道)35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9’到114°23’,北纬26° 27’到26°49’。 二、地质 井冈山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位于中国大陆第三阶梯地形,处于长江以南和南岭以北的罗霄山脉中段东坡。罗霄山脉是一条历史悠久、成因复杂、总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型山脉。 井冈山位处中国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的南东侧,处于罗霄山脉南北向构造带的核心地段,北与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带和江南新元古代造山带相望,南与丽水---政和---大埔断裂带和东南沿海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

杂岩带相接。属于华南加里东期造山带,罗霄山---诸广山褶皱带。 井冈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根据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清楚表明了井冈山所在的华南古板块从海洋→陆地→海洋→大陆的近6*108a的海陆变迁。 井冈山地区出露有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中生代的侏罗系和白垩系,以古生代地层出露的面积大、范围广,主要分布在井冈山地区的中东部。特别奥陶纪地层,可划分出7个典型的笔石化石带,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 井冈山地区的岩浆岩皆为花岗岩类,主要分布于西部,是罗霄山脉的万洋山至诸广山花岗岩基的组成部分。时代上以志留纪花岗岩为主,侏罗纪花岗岩及脉岩零星分布。 井冈山的区域变质岩,主要由早古生代地层组成,均属低压变质相系绿片岩相,变质程度较低,具活动陆缘的特征,岩石类型有变余碎屑岩类、板岩类和千枚岩类,呈环带状展布。 井冈山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产生了相应的动力变质岩。类型有构造角砾岩、千糜岩和糜棱岩,主要沿断裂带呈线型展布。 三、地貌 经历了区域内两次海洋和两次大陆的沧海桑田的变迁,才奠定了现代井冈山的地质环境和地貌格架,造就了其重要的地貌学特征。井冈山属于典型的东南丘陵盆地的南北向中山地貌,地貌特点可概括为典型的二元山体结构、悬殊的地势高差、丰富的地貌类型、独特的盆岭格架、壮丽的地貌景观。 1.典型的二元山体结构

三 老 山 界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一、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二)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 咀嚼.( )呜咽.()澎湃 ..()缀.() ..()骨碌 2、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落:là( ) luò( ) lào ( )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要介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要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泰井高速、吉井铁路、江西321省道可直达。距吉安市中心城区吉州区约130公里,距井冈山市新城区(红星街道)35公里,是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高山田园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 1981年3月保护区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井冈山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工农红军革命遗址最集中的地方。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居旧址有几十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着名的景观

井冈山五指峰 井岗山笔架山云海井冈山 井冈山天桥 井冈山笔架山 江西井冈山笔架山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五龙潭 黄洋界 茨坪

老山界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朗读赏析精彩语段,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 生:背诵《七律长征》。 2师引导:红军长征途中跨越了万水千山,你知道他们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板书题目作者) 二复习回顾 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课文是什么体裁?(回忆录) (2)写了一件什么事?(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品质?(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第一天下午动身,从山沟向上走,然后写傍晚天黑夜里露宿山腰,再到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到达山顶。)结构层次怎样划分?(准备翻山翻山经过取得胜利) 2 生反馈,师评价补充,总结引入下一环节。 三重点研讨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山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态度怎样?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打趣鼓劲,小心登

红色经典红色故事分享井冈山之行

红色经典红色故事分享——井冈山之行 下面介绍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曾志。 曾志的故事在这之前我就读过,读时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次,井冈山学习之行,再次聆听了石金龙老师(曾志之孙)的讲述。 1998年6月21日,曾志走完了她87年的生命历程,魂归井冈山。后事完全按老人家的遗嘱办理。曾志的遗体火化时,尽管没有通知任何人,但还是有许多人得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医院为她送行。没有灵堂、没有花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遗体火化过程,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功勋老人做最后的告别。望着老人家的遗容,许多人泪湿衣衫,哀祝声起伏不断、撼人心肺。 若问为什么她的一生会是这样感人,回答是:她不仅是一个战绩辉煌、功成名就的革命者,更是一个把大爱撒向人间的女神!复叙几个故事给大家听: 故事一:1949年,井冈山解放了!此时,石来发的外婆已经去世了,来发分了田,讨上媳妇,过上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舒心日子。 平静的生活孕育着波澜,孕育着一出出人间悲喜剧。20年来,一直奔驰疆场、转战南北的曾志,无时无刻不思念她留在井冈山的骨肉,但因战争和工作原因,她没有闲暇去寻找。机会终于降临了。 石来发,在苦海里挣扎了二十几个春秋,从没有享受过母爱,听到此事后,不禁热泪盈眶:我有妈妈他压根没想到自己的母亲还健在,而且是大首长! 阔别24个年头后,母子俩终于在广州相见,他们凝视着对方,似乎想从对方沟壑纵横的脸庞上找到二十年来的风雨和坎坷,他们的眼睛噙满了幸福的泪水!石来发了解自己的身世后,改名为蔡石红,因为他忘不了抚育他的石家,更忘不了养育他的这块深情的红土地。在广州,蔡石红吃住在母亲家里,没有任何特殊的照顾,但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温馨的补偿,他感到了从未享受过的母爱! 想想过去的苦日子,蔡石红斗胆向母亲提出希望能调到母亲身边,吃上皇粮。曾志一口回绝:“毛主席的儿子都去前线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家务农呢!”蔡石红无言以对。 他三次南下广州,三次空手而归。从母亲严厉的目光、倔强的表情里他悟出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蔡家的光荣不应躺在烈士的名份上,而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曾志何尝不心疼儿子她总想设法补偿多年来对儿子的感情,以慰藉心中的歉疚。她也想给儿子安排一个工作,但她更清楚,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她不能这样做。故事二:1931年,又是11月,曾志又生下了一个又黑又壮的男婴,取名铁牛。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三 老山界

三老山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积累生动的景物描写。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 的作用。 4.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文中三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板书课题《老山界》。 2.学生查阅资料介绍作者。 陆定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 3.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给加横线字注音 蜷缩()呜咽()点缀()澎湃()迟缓() 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酣然入梦:苛捐杂税:点缀: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⑴感知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关情节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2)《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和层次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填写下表。并分析文章层次。

井冈山景点导游词

井冈山景点导游词 井冈山导游词1各位游客,上午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去参观的景点是号称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哨口。黄洋界哨口位于茨坪的西北面,距茨坪17公里左右。黄洋界海拔1343米,而茨坪的平均海拔为842米。海拔落差达到500米,所以这17公里基本上都是盘山公路,我们大约需要40分钟到达黄洋界哨口。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和群众为了保护这块红色的土地,在井冈山四周高山上一共修建了五个哨口,分别是:桐木岭、朱砂冲、八面山、双马石和黄洋界。当年为什么要建五个哨口呢?那是因为井冈山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五条羊肠小道。这五个哨口,就是分别扼守这五条小路的工事。从军事角度来讲,只要控制好这五个哨口工事,就基本上能确保井冈山根据地安然无恙。1928年夏天,井冈军民在黄洋界的高岭上修筑黄洋界哨口,从山脚下至山顶上层层设防,一共设了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老百姓和红军战士把山上的毛竹砍下来,削成两头很尖很尖,中间一个卡子,约6寸长的竹钉,放到锅里炒干,再在中草药毒汁及尿里浸过,非常坚硬,然后再插到小路上,草丛中,面上再盖上一层薄薄的泥土,敌军踩上去,不死也得脱层皮。第二道是在半山腰挖一道深5尺、宽4尺的壕沟,延缓敌军进攻时间。第三道用竹篱笆、竹刺做成围栏,让敌人不好过来。第四道就是把山上的大石头和大木头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组成了滚木檑石阵。第五道就是用木头、石头、泥土筑成射击掩体。修好后,井冈军民还编了一首歌谣来形容它:“山连山来岭连岭,

黄洋界是高峰岭,高峰岭上设哨口,好比把守摩天岭。”这五大哨口中,我相信各位可能对黄洋界比较熟悉,而对其他四个哨口相对陌生些。黄洋界的知名度为什么要高得多呢?主要是在这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黄洋界保卫战。那是在1928年的七八月间,湘赣两省的敌军调集重兵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第二次“会剿”。在反“会剿”之初,我井冈山的主力红军因为受湖南省委的错误指示,盲目出兵湘南,造成根据地内部兵力空虚。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兵力只有两个连。敌人以为有隙可乘,于是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偷袭黄洋界哨口,企图一举捣毁井冈山根据地。我守卫哨口的红军战士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的带领下,毫不畏惧,严阵以待。8月30日,战斗打响,我红军战士凭借着险要的工事和有利的地形,顽强抵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凶猛的进攻。敌人不甘心,再次纠集兵力,发动总攻。这时,红军战士将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抬上哨口。但只有3发炮弹,而且弹药受了潮,头两发没打响。眼见敌人就要冲上哨口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第三发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敌人的指挥所炸响。这时,埋伏在草丛中的赤卫队和革命群众,将红旗举起来迎风招展,并齐声呐喊:“红军主力回来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也在铁皮桶内点燃了,发出清脆的响声,听起来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敌人被这个阵势吓懵了,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山,于是连夜撤兵,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正率领主力红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毛委员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在路上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

《老山界》

Houwei Middle School Jiangchuan County 江川县后卫中学 老山界 学科:语文年级:八教学时间:2014年秋季学期第 3 周教师:张得萍 使用班级:八年级137、139班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自主学习方案】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咀嚼 ..( ) 呜咽 ..()骨碌.()缀.()信仰.() ..()澎湃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读音或字形都有一项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并改正。 ⑴A、蜷.曲(quán) B、悬崖.(yá) C、道歉.(qiàn) ( )改为_________ ⑵A、苛.捐杂税(kē) B、惊惶.(huáng) C、澎湃 ..(péng bài) ( )改为_________ ⑶A、酣.然入梦(hān) B、欺诲.(wǔ) C、咀.嚼(jǔ) ( )改为_________ ⑷A、缀.着(zuì) B、溪.流(xī) C、闪烁.(shuò) ( )改为_________ 3、、辨字组词。 捐( ) 拆( ) 瑶( ) 倦( ) 损( ) 柝( ) 摇( ) 蜷( ) 峭( ) 呜( ) 侮( ) 碌( ) 削( ) 鸣( ) 悔( ) 禄( ) 缀( ) 陡( ) 密( ) 输( ) 辍( ) 徒( ) 蜜( ) 愉( ) 4、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落:là( ) luò( ) lào ( ) 5、解释词语。 惊惶:苛捐杂税: 缴:攀谈: 酣然入梦:蜷: 呜咽:矗立: 6、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井冈山导游词300字3篇

井冈山导游词300字3篇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QQQ,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QQQ范文1: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和你在井冈山相遇,相知,相识,我感到很高兴!今天这井冈山之旅就由我为大家做向导。 我是##旅游行的##,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 那么我就长话短说,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井冈山......井冈山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面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 井冈山市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五乡一镇、一个省属综合殖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 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间的茨坪盆地里,井冈山山地面积为总面积89%,森林覆盖率高达64%,有"绿色宝库"之称,全境有原始森林四处,面积近七千公顷,植物种类有三千八百多种,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种,木本植物八百多种,中国特有或世界衡有树种有观光木、鹅掌揪、香果树、银杏、黄杉、冷杉、台湾松、福建柏、银钟花等上百种。 井冈山又是天然动物园,八百四十多种动物栖息在这里,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短尾猴、华南虎、云豹、大灵猫、原麝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种。 由于动物资源丰富,1981年井冈山设立了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我下面由来带大家游览美丽的井冈山。 我们先来到了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 它因五座山峰就像五个手指而得名。 五座山峰指峰位于茨坪西南面六公里处,海拔是1586米。 景区内山峦叠峰,沟壑纵横,飞瀑展链,动植物物种特别丰富,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鸟兽的原始深秀的旅游景区。 水口在五指峰左侧,距茨坪九公里。 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尤以曲溪幽谷、碧潭峰峦和杜鹃林为胜。 景点有水口河谷、金牛戏水、百叠泉、彩虹瀑(飞龙瀑)、锁龙潭、藏星岩、龙门等。 最壮观的要数飞龙瀑了,飞龙瀑的布瀑从70多米的飞泻下来,行成了冲击的水流。 我就带大家游玩到这里,下次再见!QQQ范文3: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 解放前,井冈山没有独立的县级行政建制。 解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

三、老山界

三、老山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学生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 〔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投影出示) ①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的? ③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得出答案。

3.老山界(2)

三老山界 考点1字音字形 易错音:蜷.缩(quán)呜咽.(yè) 点缀.(zhuì) 咀嚼.(jué) 澎湃.(pài) 缺乏.(fá) 盛.粥(chéng) 酣.然入梦(hān) 易错字:陡.峭包裹.瑶.民 骨碌.蜷.缩惊惶. 考点2词义理解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人交谈的意思。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迟钝—迟缓】 两者都有“行动缓慢”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的是反应慢,行动不敏捷、不利索,也常形容感觉或思想;后者强调的则是动作缓慢。 考点3写作顺序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课文写了头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时间在推移,地点在转换,部队在前进。这样写的好处:一是使文章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合情合理;二是先设悬念,后做解释,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后面才明白是山路难爬,这样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考点4环境描写 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紧扣“火把”,从不同视角方位对景物进行描绘,把山路的迂回曲折、山势的陡峭险峻、爬山的艰难异常描写得惟妙惟肖,将红军豪迈的气概、积极乐观 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 基础积累 1.(2016·江苏昆山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掇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

江西井冈山概述.doc

江西井冈山概述 井冈山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面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以下是我整理的江西井冈山概述,欢迎参考,。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和你在井冈山相遇,相知,相识,我感到很高兴!今天这井冈山之旅就由我为大家做向导。我是##旅游行的##,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那么我就长话短说,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井冈山...... 井冈山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面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 井冈山市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五乡一镇、一个省属综合殖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间的茨坪盆地里,井冈山山地面积为总面积89%,森林覆盖率高达64%,有"绿色宝库"之称,全境有原始森林四处,面积近七千公顷,植物种类有三千八百多种,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种,木本植物八百多种,中国特有或世界衡有树种有观光木、鹅掌揪、香果树、银杏、黄杉、冷杉、台湾松、福建柏、银钟花等上百种。井冈山又是天然动物园,八百四十多种动物栖息在这里,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短尾猴、华南虎、云豹、大灵猫、原麝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种。由于动物资源丰富,1981年井冈山设立了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井冈山自公元前221年秦代设群县制起,即为九江群庐陵县属地,但茨坪的开发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则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属永新县、龙泉县(今逐川县)。直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1928年,这里才设独立的行政建制――新遂边陲特别区。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冈山管理局,1984年改为井冈山市。

老山界,陆定一,原文阅读

老山界 陆定一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 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饶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道路狭窄,地形险峻。只有五条小路可以出入。在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影响湘、鄂、赣、粤四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下面我们将井冈山斗争历史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叙述。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经历了创立、巩固发展和坚持斗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9月至l928年2月) (一)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1927年4月至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相继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走?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为了确定全党在新形势下的斗争任务,根据共

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检查党中央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制定新的路线;改组中央政治局。经过到会代表的一致努力,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派毛泽东和彭公达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8月18日,湖南新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确定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枣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讨论制定了秋收起义的计划。省委会议后,毛泽东于9月初在安源召开军事会议,组织了秋收起义的武装力量,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下辖4个团,计5000余人。卢德铭任总指挥。9月8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布了《关于夺取长沙的命令》,要各地会师长沙,夺取省城,建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分会。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发动。我军首先破坏武长和株萍铁路,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10日,分头向萍乡、礼陵、平江、浏阳等地进攻。第二团从安源出发,两次攻萍乡未成,西取老关,后攻克礼陵,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由于敌强我弱,第二团经老关北上,攻克浏阳,在浏阳被围,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一、四两团向平浏进发,在攻打长寿街时〕,四团团长邱国轩率部叛变,勾结敌人,

井冈山旅游心得

井冈山之旅·实践教学体会 贺志俭工商10市场营销1班 0100254 上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师生共46人,踏上了去井冈山的红色之旅。 早上7点整,我们一行人乘着旅游大巴浩浩荡荡的出发。旅途中,为了互相熟悉彼此,同学们依次做了自我介绍并进行才艺表演,让本来应该疲惫的师生变得生机勃勃。导游小姐还给我们讲了许多井冈山英雄人物的事迹,如袁文才和王佐的发家史,毛主席和贺子珍的爱情故事,朱德的扁担……. 使我们对这次旅行更加期待,憧憬。 下午将近1点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当看到“井冈山”这三个血红的大字时,顿时感到心中一片沸腾,久久不能平息。 按照旅游行程的安排,我们首先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博物馆文物众多、陈列有序,包括大量珍贵的实物、文字和图片,每一件都凝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鲜血和汗水,每一件都记载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我们在馆内一步一步走着,目睹着井冈山怎样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我知道,我们脚下每迈出的一步,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的。我的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缓慢了,不愿放过这博物馆里的每一个细节。确切地说,参观后得到的东西比我想象的要多,既看到了革命斗争的腥风血雨,又看到了根据地建设的欣欣向荣。两年零四个月,在历史长河里只是短暂的瞬间,却续写了跨世纪的辉煌。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更大

的胜利?现在我终于有了不虚此行之感,因为我终于明白了这种力量就是“井冈山精神”。 带着这种释然的感觉,我们来到了革命烈士陵园。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碑、碑林、雕塑园、纪念堂五大部分。在这里,我们又一次体会了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们的光辉业绩和无私奉献精神。来到这儿,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份量。 接下来,我们来到龙潭,龙潭因其周边的五潭十八瀑而闻名,又因其中的五龙瀑而得名。只见河水在峡谷中左突右冲,不断向谷底跌落,形成了梯状的五个气势磅礴的瀑布和深潭。一边眺望着远山,一边体味着近水,我们真的忘记了疲惫,融入大自然。正是出于这种感受,全体师生们十分努力地按动着相机快门,不断将不同的美景与人物进行着排列组合,追求最美的画面。 随着暮色渐渐来临,我们回到了驻地。迎接我们的是神往以久的红米饭、南瓜汤。不知是是同志们太累了,还是这红军饭太香,用风卷残云来形容绝对是再恰当不过了。晚上躺在床上,呼吸着井冈山清新、湿润的空气,感受着井冈山的恬静,我相信同行的每个人在享受这份恬静时都会同时想到她的来之不易。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吃完早餐,换上红军装,赶往慕名已久的黄洋界,寻访革命前辈战斗的遗迹。这里峭壁千仞,山路崎岖。难怪毛主席曾经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在这里,我们见

老山界

《老山界》 二.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 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 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 经过:结果: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 合作探究 1. 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2. 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 四、堂训练 第二课时 一、自学指导 ㈠明确顺序安排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的呢? ㈡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二、合作探究 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队伍走走停停,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表现了什么精神?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要介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要介 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简要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率领经“”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泰井高速、吉井铁路、江西321省道可直达。距吉安市中心城区吉州区约130公里,距井冈山市新城区(红星街道)35公里,是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高山田园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 1981年3月保护区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井冈山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工农红军革命遗址最集中的地方。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居旧址有几十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着名的景观 井冈山五指峰 井岗山笔架山云海

老山界

《老山界》教案 主备人:汪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惊惶()缴费()峭壁()咀嚼() 呜咽()蜷缩()澎湃() 2.解释词语: 苛捐杂税————酣然入梦—————— 攀谈——————细切———————— 二、自主学习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 以什么为线索? 回忆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以翻山为索

(决定翻山、翻山经过、翻山之后) 2、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展开叙述,试着概括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傍晚到了一家瑶民家攀谈,天黑到山脚,登上,之后走了半天,在山上露宿,半夜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跑下山。 3、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鼓”字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克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如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 4.首尾两段的作用。 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5、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井冈山导游词讲解3篇

井冈山导游词讲解3篇 篇一:井冈山导游词讲解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先来到了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 它因五座山峰就像五个手指而得名。 五座山峰指峰位于茨坪西南面六公里处,海拔是1586米。 景区内山峦叠峰,沟壑纵横,飞瀑展链,动植物物种特别丰富,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鸟兽的原始深秀的旅游景区。 水口在五指峰左侧,距茨坪九公里。 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尤以曲溪幽谷、碧潭峰峦和杜鹃林为胜。 景点有水口河谷、金牛戏水、百叠泉、彩虹瀑(飞龙瀑)、锁龙潭、藏星岩、龙门等。 最壮观的要数飞龙瀑了,飞龙瀑的布瀑从70多米的飞泻下来,行成了冲击的水流。 我就带大家游玩到这里,下次再见!篇二:井冈山导游词讲解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以革命人文景观为主体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独特类型的风景名胜区。

茨坪是风景区的中心景区,是一块四面青山环绕的山中盆地。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以下称“陵园)是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 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 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坛。 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 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 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 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我是##旅游行的##,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 那么我就长话短说,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井冈山......井冈山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面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 井冈山市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五乡一镇、一个省属综合殖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 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间的茨坪盆地里,井冈山山地面积为总面积89%,森林覆盖率高达64%,有"绿色宝库"之称,全境有原始森林四处,面积近七千公顷,植物种类有三千八百多种,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种,木本植物八百多种,中国特有或世界衡有树种有观光木、鹅掌揪、香果树、银杏、黄杉、冷杉、台湾松、福建柏、银钟花等上百种。

井冈山的历史事件介绍_井冈山的历史事件背景

井冈山的历史事件介绍_井冈山的历史事 件背景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为各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井冈山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井冈山井冈山市,江西省直管市,吉安市代管县级市,地处江西省西南部,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 井冈山市位于北纬26.34°,东经114.10°之间,东邻泰和县,北接永新县,南临遂川县,西接湖南省茶陵县、炎陵县。 1950年设立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2000年5月,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冈山管理局。[1] 截至2013年,井冈山市辖21个乡镇场、街道办事处、106个村民委员会。有人口16.3万人,国土面积129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26万亩,林地168万亩。[1]

境内的井冈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中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井冈山会师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1928年5月4日,井冈山会师联欢。在宁冈砻市东边的草坪上,由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后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部队,召开会师大会,建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党代表、朱德同志为军长、陈毅同志为政治部主任、王尔琢同志为参谋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乃至后来形成燎原之势。1980年5月4日,井冈山会师纪念碑在江西宁冈县砻市落成。 井冈山的历史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来到了湘南地区。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当地农军的组织领导和配合下,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3月,在永兴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3月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