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藏心亭

藏心亭

藏心亭

藏心亭

○孙丽

我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冬天中午上街去逛而其实我什么也不想买。

我只想享受一下阳光和可爱的空气。

我在行人稀少的街上几次险些滑倒,后来发现我的鞋子裂了一个小口,像一个眨巴眨巴的眼睛,风从外面灌进来,我的脚指头们一个个向我呼救。

那儿有一排小店。

我走进了离我最近的一家小店的右边隔壁那一家,我喜欢那名字:藏心亭。白底红字,很漂亮。

藏心亭,藏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呢?

屋里有极细的中药味儿,闻起来暖烘烘的,大观园的宝二爷说,他的屋子就少了这么一点子药香。我也喜欢这香味,丝丝缕缕的苦而微甜,让人觉得清静。然而这小店不是药店,里面的玻璃柜台装着一排排的书,是书店。店主人是一个女孩,靠着墙睡着了——或许她并不是店主人。她睡的样子很安详。

我站在小洋炉子旁边一边端详着柜子里的书一边暖着脚,炉子上熏着一壶药,发出轻微的嘘嘘声,像伤风人的睡眠。

很静。静得有点滑稽。卖书的和顾客并不谈交易,却在这暖暖的小屋子里,一个兀自睡着午觉,一个自顾自暖着脚。

她还是醒了,她说:“哎呀,我怎么睡着了,你来了还好一会了吧?真对不起呀!”

我说:“没关系的,我的鞋子裂了个口,我进来暖和暖和,一会就走。”

她说:“哦——这里有书,随便翻翻吧!”

我翻到了一本《倾城》,三毛说她在异乡求学,为了省钱不肯买鞋子,大雪天鞋子破了,用橡皮筋绑绑继续走路。

我微笑起来,我此刻的境遇也是——大雪天鞋子破了。

我问店中的女孩有没有橡皮筋,结果她把她的鞋子递给我,“如果能穿的话就先穿着回去吧,你的鞋子也可以一块拿着。”我接过她的那双崭新的鞋子,才发现她坐的是轮椅。

她的裤管自膝以下都是空的,她的鞋子是放在裤腿末脚的位置上的,现在借给了我。我说了声谢谢,换上鞋子,走出小店,寒冷袭来,在中午空旷的街头,说不清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

这女孩成了我的朋友。她的名字叫小云。我问她:“如果那天我一去不返,你会恨我吧?”小云说:“我不相信你会一去不返的,你的眼睛告诉我了。”小云的声音很轻很虚弱,像一种叹息,然而她平静快乐的神情冲淡了这一切,使她的语调显出格外的喜悦安宁。小云从小身体就不好,双脚又在车祸中没了,父母随之离异,谁也不肯要这么个病孩子白白耽误了前程,小云一直跟着爷爷奶奶过。一年年地长大了,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小云只好自己开了一个小店来挣些药费——她吃的药虽不贵,但常年吃下去累积的医药费仍是惊人的,开店的钱是向二叔立了字据借来的。

然而小云并不为生活的压力而抑郁,她是乐观而向上的,她不恨、不怨、不怒,平平静静地过着一个二十岁女孩的生活。看书,吃药,吃点心,逛街,照料书店,她像一切单纯快乐而健康的女孩,因为她也有一颗同样完好的心——命运可以千疮百孔,但心却可以一样完好无缺。

我明白这小店为什么叫藏心亭了,或许小云当初想到这名字时并没有很深的寓意,然而这三个字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动。

我推着小云一起逛街,对着橱窗里木美人的服饰品头论足,“这个帽子好是好,就上戴得太正了,要稍微歪一点才俏皮!”小云说。里面的服务员听见了,果真把帽子倾斜了一点,冲着我们笑笑,我们也笑了。

小云买了个白瓷茶杯,我又给她挑了个青瓷的,上面描着清淡的藕荷蝴蝶,小云爱不释手,高兴的说:“这个白瓷的我留着盛药喝,换了副药,据说很见效的呢!等到我装上假肢了,我们一起去山上走走!”我点点头,她苍白的脸上闪出淡淡红晕,如同红灯映雪,很美。“这一个青瓷的我就留着看书时泡茶喝,我真喜欢它!”

有时候下午没课我就跑到小云的藏心亭一边学习一边陪她,小云忽然说:“教我学点英语好吗?”我望着她坚定自信的神色,开始教她字母表“A、B、C……”小云学得很认真。

小云在春天里宁静地读着单词:“Heart, my heart, your heart, their hearts……,心,我的心,你的心,他们的心……”

我们都有心。收藏好这颗心。无论风霜,无论雨雪,无论泥泞与坎坷。

藏心亭,我们都应该有一个藏心亭。

推荐理由:命运可以千疮百孔,然而心却可以一样完好无缺。我们不能改变命运,但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方式和态度。人生无常,豁达乐观的心境好过滋补千年的良药。文章用清丽澄澈而生动的语言,呈现了一个坚强的女孩,让我

感动的不止是她的藏心亭,还有她美丽乐观的心灵。

《内经》“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x 姓名:xxxxxxx

2012年6月10日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关于神的思想有诸多论述,有以下几种含义: 第一指神在自然界的含义,神在自然界中的含义指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遵循的总规律,阴阳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神,神明便寓于阴阳的变化之中。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空中的风、热、湿、燥、寒是无形之气,地下的木、火、土、金、水是五种有形的元素,形与气相合交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中万物的生化,神便寓于其中。 第二指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含义。神一方面指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指人的精神活动,俗称“狭义的神”,包括七情、五志,均属于精神活动范围,意识、思维、情志、顿悟、智慧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指出心对精神活动的主宰作用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对人的思维

活动过程作的描述,任物就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发生思维的过程,说明精神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些思维活动都是在心“任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情志也属精神活动,其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 《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指出人的心神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同时情志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心神的状况。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说明认识事物比别人体验深,独具慧眼,心领神会,此种感觉不可言传。这里的神,多释为领悟、顿悟、灵感之义。 《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指出饮食水谷精微等物质最后化为神,而人的精神也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是说“血气”、“水谷精气”为神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神的衰旺,并不是指神有气血、水谷精微等物质方面的含义。 《灵枢·小针解》中:“神者,正气也。”是说明神具有正气的御病、抗邪和康复能力,而不是指神就是“正气”。 《素问·刺法论》曰:“神失位,使神采不圆。”其中“神采”指得是神的外在表现。 《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是指人神对针刺的反应快慢不一,而不应似某些医家注解的“神就是针感之义”。 第三指巧妙、高明之义。指医家诊疗技术之巧妙,一方面医者要正己之神,另一方面重视患者的精神,患者情绪的稳定和对治疗的积极配合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说明高明的医家其诊疗技术之巧妙,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灵枢·邪客》云:“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灵枢·终始》中“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不要被外界的杂事所影响,行针之际,要小心谨慎,细心体察针下神气的变化。 《灵枢·终始》篇说:“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诊室内应安静,禁止喧嚣嘈杂,使患者易于放松入静,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以保障医患双方排除干扰,定心敛神,专心一意于针刺治疗。 《灵枢·终始》也说:“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出针后,医者须嘱病人注意针后的精

五脏藏神理论及其对神志病诊治的意义_陈宝君

中 华中医药学刊 五脏藏神理论及其对神志病诊治的意义 陈宝君,包祖晓,李黎,何贵平 (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通过对五脏藏神理论的学术内涵、脑与神的关系以及五脏藏神理论对神志病诊治的指导意义进行探 讨, 提出:五脏藏神理论具有认知心理学内涵,高度概括了脑与神的关系,对神志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五脏藏神;神志病;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R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8-1777-02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Five Zangs Generating Five Spirit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CHEN Bao-jun ,BAO Zu-xiao ,LI Li ,HE Gui-ping (Taizhou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Linhai 317000,Zhejiang ,China ) Abstract :To do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five zangs generating five spirits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in and spirit.It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theory has connotation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highly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in and spirit.It is of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Key words :five zangs generating five spirits ;mental illness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收稿日期:2011-03-14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项目 (2010ZQ016);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00KY03) 作者简介:陈宝君(1984-),女,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医师,研 究方向:中医心理学。 通讯作者:包祖晓(1974-),男,浙江台州人,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研究。 神志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包括认知活动、 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三个方面的障碍。笔者在整理中医学神志疾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认为中医学中的五脏藏神理论具有认知心理学内涵,高度概括了脑与神的关系,对神志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 五脏藏神理论的学术内涵 五脏藏神理论起源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所说 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即最早将神志与五脏相联系进行论述。它指出脏腑 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分担着特定的思维、意念、情感、精神、行为等职能。脏气相合,气血调顺,阴阳相系,则神和志宁,魂魄潜藏,正常的精神情感活动方可维系。否则就会发生相关的病变。 所谓“心藏神”,大多数医家认为此“神”指精神心理活 动之统称或总括。但从 《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和《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看,《内经》认 为心与神关系非常密切, 但并未明确提出“心主神明”,而是用了神“出”于心,神“舍”于心,神“藏”于心等字样来阐述神与心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心藏神”是为了说明心是 “神”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保证“神”正常活动的前提[1] ,此说不无道理。再从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看,神与生俱来,从一定意义上可把“神”看成是维持生命存在和延续生命现象的一种力量,是魂、魄、意、 志产生的基础。 肺藏魄,肝藏魂,《灵枢·本神》言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说明魄是与生俱来且以形体为基础的;而魂则是建立在神气活动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 的,是活跃的。现代认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较低级的、偏于抑制的神经精神活动为魄,而魂主要指非本能的、较高 级的、 偏于兴奋的精神心理活动,比魄更高级,类似于今人所说的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意志等[2] 。另有学 者提出, 魄指一般感觉而言,魂当被理解为感觉基础上的知觉 [3] ,是意志、思维等高级认知活动产生的基础。 脾藏意,《灵枢·本神》言:“心有所忆谓之意”,这里的 意主要指意念的产生与记忆,意念的产生是进行思维活动 的开端,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始,且伴随人的各种认知活动的始终;记忆是人思维、 想象、意志过程的基础。肾藏志,志有广义、狭义之不同。广义之“志”当与广义的“神”相似,是神志活动的总括。狭义之“志”,即指有着明确目标的意向性心理过程,亦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动机与意志。 因此,神、魂、魄、意、志等五神揭示了人从初级到高级、 7771

第三章 藏象学说——心

第三章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概述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即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的方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中医学的脏腑,不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且是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所以说,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即对脏腑功能总的概括。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奇恒之腑。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已形成了独特理论——经络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神,是生命活动总的体现。它们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因此,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 人体各组成部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功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这就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 性。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

心-中医五脏

心-中医五脏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匀,和缓有力。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心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论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异同_翟双庆

论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异同 翟双庆 孔军辉 王长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100029) 关键词:内经;心;五脏;神 中图分类号:R223.1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神的含义十分繁杂,除为天地万物之主宰、为自然界运动变化之规律、为动物之生命力及生命活动的现象等义项外, 内经 中的神还有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即神志。关于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 内经 有两个重要命题,一个是心主神明,一个是五脏藏神。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1 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 内经 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 1.1 心主神 心主神的观念并非中医学独创,早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之前(即 内经 成书之前)就已广泛存在于先秦诸家之论中,并已形成了较统一的认识,如 孟子 告子 云: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能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 孟子 尽心 曰: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即:心为思之官,主宰情性与情欲;心为感官之统帅,为身形之主宰。而这种认识,同神是天地万物之主宰,心居人身五脏之正中亦为人之主宰,因而在人身心也就成为了人之神的代称,有着密切关系,其 心 实有 中心 之义[1]。 中医学接受了中国哲学对心的认识,并结合中国社会制度传统的君臣制观念,形成了 内经 以君臣相傅论脏腑、其中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的思想。正如 素问 灵兰秘典论 所云: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 素问 六节藏象论 云: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灵枢 邪客 云: 心者,五脏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等。即言心具有主神明、精神之功,为人体之主宰,故精神情志伤人首伤心。如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云: 愁忧恐惧则伤心 ; 灵枢 口问 曰: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 灵枢 百病始生 云: 忧思伤心 等皆是。这里将心作为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主要调节者与主宰者,故心伤则会导致精神失常、甚至神去而死亡,如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云: 心脉急甚者为瘛,缓甚为狂笑 ; 灵枢 邪客 云: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正如张介宾 类经 藏象类 在注 灵枢 本神 两精相搏谓之神 时说: 然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经曰:心藏神。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熟匪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迨其变态,莫可名状。 可见,其所论之元神,实属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范畴,归属于心。 1.2 五脏藏神 内经 在继承中国哲学对心的认识,倡导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的同时,还提出了五脏藏神的观点,如 素问 宣明五气 、 灵枢 本神 及 灵枢 九针论 等指出 心藏神 、 肝藏魂 、 肺藏魄 、 脾藏意 、 肾藏志 ,从五脏整体角度阐发了脏腑与神志的关系。由于五脏所对应的五神,其概念相互交叉包容、互为基础,而五神的产生与调节又是以五脏整体协调关系为基础的,故五脏藏神的含义在于把五脏看成一个整体,把神志活动(主要指认知、思维、意志过程)看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理解为五脏整体协调配合而完成对人认识过程的主宰作用。其五神之神、魂、魄、意、志划分为五行、归属于五脏,仅是从认知、思维、意志过程中的某些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特性出发,给予类比而成,是用五行特性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而并非是对认识、思维、意志过程的实质 9 2003年3月第26卷第2期March2003,Vol.26,No.2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 C M 翟双庆,男,40岁,医学博士,教授

论五脏所藏之神

“神、魂、魄、意、志” 五脏所藏之神是《内经》借五行五脏对神志活动,尤其是认知、思维、意志过程,所作的分类,即心为火藏神,肝为木藏魂,肺为金藏魄,脾为土藏意,肾为水藏志。下面依次对其各自的含义进行分析。 神 《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然就五脏并列主神而言,其中心藏神,大多医家认为此神当指精神心理活动之统称或总括。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所云:“神之为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这是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中国古代哲学心的观念而得出的认识。但是若把五脏并列而主神志,神、魂、魄、意、志并列而言,再以此神统括魂、魄、意、志,似不甚妥当。 《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即把感知过程、记忆过程及意念产生的思维过程归属于心。感知觉,一方面需各感官参与而分归各个脏腑所主,另一方面则需在感觉基础上根据以往的经验与记忆加工推理而为知觉,而此正归属于心。“忆”,包括记与忆。记,是识别记住事物;忆,是把记住的事物重现。一方面,中医学称“心之所忆”,即把记与忆归属于心,同时又认为“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意”,将之又归于脾,可见记忆需众多脏腑参与,正如《灵枢·大惑论》在谈及记忆病证时所言:“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故善忘也。”“心有所忆谓之意”,说明心有主意之功。而此意则有注意与意念产生之义项,前者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开端,后者是在感知觉、记忆与注意基础上进行简单思维活动的结果。心主任物、记忆、注意而有产生意念之功,而这些又是人体思维、意志、情感等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故心的功能已渗透于其他“四神”之中,作为其基础与前提,故五脏并列而言,心仅言神而不言其具体,应该说这是言“心主神”的原因之一。另外,心属火,《白虎通义·五行》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五行大义》也将火行的主要意义理解为变化、活动。而神的一大特性就是事物玄妙而神奇、变化而莫测,故后世称“神乃火气之精”而将神这一名称归于火、归于心。 魂、魄 魂、魄,有人云其具有感知觉之功用。另外,综合中国传统文化所论,以形气阴阳动静

藏象学说简述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胜、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膀、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一、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 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二、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三、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

五脏归纳

生理特性 五行 人体 五 脏 五 腑 五 官 五 体 五 志 五 液 木肝胆目筋怒泪 火心小 肠 舌脉喜汗 土脾胃口肉思涎 金肺大 肠 鼻皮悲涕 水肾膀 胱 耳骨恐唾 肝1肝主升发2喜条达而恶抑郁 心1心为阳脏2心火主降(主持阳气而恶热) 脾1脾气主升2喜燥恶湿 肺1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3肺主宣发和肃降 肾肾主蜇藏 生理功能 肝1肝主疏泄2肝主藏血 心1心主血脉2心藏神 脾1脾主运化2脾主统血 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行水3肺朝百脉主治节肾1肾主藏精2肾主水3肾主纳气 位置 肝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有分叶 心心位于胸中膈膜之上外有心包护卫 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边

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有分叶 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试述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1)调畅气机 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使脏腑经络之气通畅无阻,正常则气机调畅,脏腑和调。病理。不及:肝郁胸胁胀痛,两乳及少腹胀痛不适,善太息等症太过: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2)促进血液的运行与津液的输步 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异常。肝郁:气滞血瘀上逆:气迫血升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异常。气不行水,水液代谢障碍 3)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 A协调睥升胃降。肝气犯脾腹胀,肠鸣腹泻肋胁胀痛肝气犯胃导致胃失和降,则可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泛酸,胃脘胀痛等症。 B分泌胆汁排泄可出现胁肋不适,口苦,纳食不化,厌油腻食物,甚则出现黄疸等病症。4)调节情志 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舒畅。肝郁:精神抑郁。上逆:急躁易怒。 5)疏泄男子精液与女子月经 肝主藏血 肝具有储存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功能 试述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主升发

《内经》始终不离神

《内经》始终不离神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23日 □邹钟宇广东鹤山市中医院 《内经》在阴阳概念的生命规律前提下,将“神”概念广泛地运用于藏象、疾病、诊法、论治和养生之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将哲学中的神范畴引入医学领域的动因和指归。“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将“治神”作为指导养生和临床诊治疾病之首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将“得神”作为藏象、临床论治及养生的指导标准,充分反映了《内经》的论“神”观念和价值取向。 “神”的概念十分广泛而丰富,就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规律;二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现象的高度概括;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此“神”乃狭义之神。 在藏象 藏象是谓:脏居于内,而形于外。它是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的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灵枢·本神》中论述神乃“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混合相搏乃生神。精气化生于脏腑,藏于五脏,所以神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神主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故说:心藏神。张介宾更是认为凡神皆为心所主。心主一身之神,分属于五脏。神由精气所化,精气藏于五脏,所以神又分属于五脏,而五脏又有“五神脏”之称,即《灵枢·本神》中所述:“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亦《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可见神在五脏中各有反映,尤以心主一身之神而重于余脏。 在疾病 在以阴阳概念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观念指导下,《内经》所创立的诊法理论也广泛地应用了“神”概念,并且以此作为判断疾病,评价病情,预测吉凶的指标。病之言神,都存在着有神(又谓得神)、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或神虚)、无神(又称失神),甚至有“神乱”和“假神”等不同量级的病理表现。《素问·调经论(节选)》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灵枢·本神》亦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心病则神志失常,喜笑不休或悲。心脏如是,余脏亦然。 在诊法 论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疾病的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与判断法则。“神”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诊断原理及作为判诊断疾病、评价病情的准绳和法则。因为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都是生命活动规律在特殊状态(即病理状态)时的外在表现,无论是望诊所收集的五色、舌象、形体姿态、目光等数据,或者闻诊中的语言气息,或者问病人的饮食口味,或切脉获取的脉象等等,都存在着有神、少神、无神等标准。这都是病人整体生命规律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外在表现。无论是色之有神无神、舌之有神无神、脉象之有神无神、目光之有神无神,或者饮食

藏象学说

第一节藏象理论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认识的主体,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藏象理论之中。 对于藏象理论形成基础的研究,亦即是藏象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发生学是反映和揭示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方法。运用发生学方法,将藏象理论囤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分析其原委,探求其源流,以冀更深刻地探求藏象理论的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的内容,大抵可分为藏象形质居位、藏象生理、藏象病理和藏象外应联系四类。其四者的形成基础研究分述如下: —、藏象形质居位的研究 藏象学说中关于脏腑形状、质地、居位、色相的描述,并非全是其实体解剖的实录,其中掺杂不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测与臆想,而这种猜测与臆想又往往与其生理特性、病理特点相联系,并借此作为理论工具解释其生理、病理特性。可见藏象学说中脏腑形质的内涵,虽有一定的形态学基础,但其所指已明显超出具体解剖形质的范畴。(-)解剖观察认识脏腑形质居位 解剖方法是藏象学说创生的始基。中医学对脏腑形质、色相、重量、居位等的描述,无疑首先直接导源于解剖认识。 如对肾形质居位等的认识,古今基本一致。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指出肾居腰部。《医贯·玄元肤论》言:肾,“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旁)”,提示肾外形似豇豆。“脊膂”,指脊椎骨。中医所论脊膂,相当于今之第一胸椎始至第四骶椎,共21节,故古人所言肾位于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约距后正中线1.5寸。现代解剖认为:肾上端约平齐胸12椎,下端约平齐第二、三腰椎,肾门约相当于第一腰椎,并有一个椎体左右的上下活动度。故中医学可能是以位于中间的肾门处描述肾位。“相并而曲”,意为两肾曲面相对,朝向脊柱一侧。 《难经·四十二难》言:“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中医学所论之肾是成对的器官,两枚肾之重量若按古今度量衡换算,共重274.38克。现代解剖发现,成人两肾共重271.4克,古今比较两者称重接近。 由此证实,中医之肾,绝非并无形态基础的、仅是功能系统的代称,而首先是起始于解剖观察的实体。其余脏腑亦多如此。 (二)哲学思辨推演脏腑形质居位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深刻影响着藏象学说的构建。依据五脏与五行对应的关系,先贤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推演出五脏的部分形质之象。 如《黄帝内经》所述脏腑的色泽,是由五行与五脏的归类程式推演而来,并非指解剖之色。就解剖而言,肺色淡红,而《黄帝内经》却将其记作白色。《素问·五藏生成》云:“白当肺”;《难经正义·三十

静则神藏

静则神藏,静心养心 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世界是从静寂中产生的,“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包括人的产生。人的精神更是来源某种静寂。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首先做到心静,心态自然,《黄帝内经》 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

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要诀也。”说明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就会危害身体,伤神就会影响生命,所以养性以保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使身体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这是保证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虑,保持平静,使人明白事理。当内心平静,气息就会和顺,身体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长寿。所以说,心平则神安,心平气和有利于延年益寿。 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七部要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此话是指神思宁静,心志就平和,则身体,就会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注重调理精神。所以安静养神来保心,清虚静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所以要学会“闹中取

五脏---心(附:心包络)

五脏---心(附:心包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匀,和缓有力。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心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

藏象学说详解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五脏 ●第三节六腑 ●第四节奇恒之腑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4、脏腑之间的关系 5、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二: ●①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②五脏系统与外在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及的比象。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 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 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并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藏象理论的说理工具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五脏六腑之精”一词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 藏的具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附属组织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心精:以与心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心。 ●肝精:以与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肝。 ●肺精:由脾传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成,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 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 ●脾精:即为水谷之精,输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该脏之精。

中医藏象学说

脏腑学说概说 1、五脏 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生理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此“藏”与“满”是针对精气而言,即贮藏和固密精气而不使其外泄,保持精气的充盈,却不壅实阻闭。实质性脏器 2、六腑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此“泻”和“实”是针对水谷而言,指接受、输送和排泄水谷及其代谢产物畅达通顺,而不至于梗阻壅闭,以利于整个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空腔性脏器。 3、奇恒之腑 奇恒:异常之意。不同于一般器官或组织的腑。 包括脑、髓、骨、脉、胆(六腑之一)、女子胞 共同特点:组织结构中空,似腑;生理功能藏精,似脏。为“藏而不泻”的腑。 第一节五脏 【心】 1、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明 2、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最重要)、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3、生理特性:一身之主宰、心为火脏 【肺】 1、生理功能:司呼吸、主气;主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助心行血) 2、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宗气;调节全身气机) 3、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对水液的输布、运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通过肺的宣发,将津液与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输精于皮毛,并通过宣发卫气司腠理的开合,调节着汗液的排泄。通过肺的肃降,将津液和水谷精微不断向下输送,通过代谢后化为尿液由膀胱排出体外。肺的宣发肃降正常有序,则水液的运行道路通畅和调,水液能正常的输布和排泄,故有“肺主行水”之说。由于肺的位置最高,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水液上输于肺后,通过肺布散至全身及向下输送,故有“肺为水上之源”。 4、肺朝百脉:朝:朝向,会聚。百脉:全身的血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通过肺气的宣发,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通过肺气的肃降,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又回流至肺。 5、生理特性:肺为娇脏喜清肃;宣发与肃降 【脾】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