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说课稿

高一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说课稿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说课稿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

教学重点

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

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工业是相互联系的,具体到某一企业,则受到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和环境容量的制约,而这些因素都是在不断

变化的。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必然会依据条件的改变寻找最低运费点布局工业,这就会引起工业的迁移和工业集聚。

推进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1内容后,自主学习并思考:

1.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如何?

2.为什么劳动密集型产业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为什么仍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

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后回答。

问题1: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1851~1900年,英国→德国。1879~1930年,德国→美国。1950~1990年,美国→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发达国家→东亚、拉丁美洲。20世纪80年代,→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问题2: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压力日益沉重。③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所以劳动密集型工业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师(强调提醒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企业的同时,要严格审核工业的“三废”排放量和其他污染问题,防止盲目引进,以防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机会转移污染工业。

问题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

师这是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72材料,小组讨论,完成1~2题。

问题1:(1原因: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市场需求量大增。②相比于高端产品而言,电视机生产已不属于高新技术,再加上日、美两国国内市场的饱和,这类工业也逐渐向中国迁移。③中国三大品牌电视(长虹、TCL、康佳生产技术日臻完善,产销两旺,所以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上升。

(2影响电视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①市场;②知识和技术。

问题2:原因:①资源供给方面,美国内地、墨西哥、东南亚等地资源丰富,材料供应充足;②以上三地劳动力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工资水平却低于美国硅谷;③市场需求量和环境容量都很大。

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评点精确到位。近年来,地理高考中简答题比重逐步提高,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审视具体问题,总结要点要逐条、有重点地列出,同时要注意语言简洁、书写工整。

(展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分布”图

师珠江三角洲地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由于实行了开发区在税收、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里独资引进或合资合作建设了为数众多的工业企业,凭着技术先进,依托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

四大工业基地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其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广州市、深圳市国内GDP分别居我国计划单列城市的第3、4位。

板书:

三、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

思考: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浙江温州等地区专业化生产程度很高,已形成了“一县一品”“一镇(乡一品”的生产格局。试分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专业化生产,使同一个工业部门的企业相对集聚、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化商场营销网络、社会化服务等好处,上下游配套工业得以健康发展。专业化服务部门也随之兴起,所在区域呈现出该种工业的文化氛围。

[合作探究]

讨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发展特色?

学生分四个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要点。

原因:①历史基础较好,广州自清朝起就是对外开放的商埠,对外联系较密切。②改革开放的政策惠及该地。③毗邻港澳,经济辐射作用强。④著名侨乡,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建设,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⑤企业发展方向明确,技术先进,国际市场把握较准确。

发展特色:专业化生产,同一工业部门的企业相对集聚,“一县一品”,“一镇一品”。(承转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产生废弃物,不同的工厂所产生的废弃物,在性状上有很大不同。环境质量是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率,因而成为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

板书:

(四工业与环境

课件展示:

“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图。

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师

读图思考:

1.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否合理?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1:污染物排放量少,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较高。随着处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在逐渐变小。

问题2:不合理。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地区之间的有关环保法规,污染治理费用、对污染治理的要求差别很大,农村地区治污费用少,治理要求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润,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应该受到环保法规和部门的有效制止。生阅读教材P74“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

师(1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过程必须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转变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

(2开发清洁技术,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无氯纸,可降解包装材料的国家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国。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1.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A.玻璃瓶、塑料袋

B.废铜烂铁、破布料

C.旧报纸、易拉罐

D.烂菜叶、果皮

2.1996年6月5日以“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为主题的活动日是… (

A.世界环境日

B.世界地球日

C.世界气象日

D.世界粮食日

答案:1.D 2.A

师要求学生做P74~P75两个活动,完成问答及填空。

生活动1:(1①水泥厂、酿造厂对大气都有污染,其区位选择条件应是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说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其中酿造厂对水源也有污染,还要考虑布局在河流下游区。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均对水源产生污染,其区位选择条件应是市区河流下游。③化工厂、炼油厂均对大气有污染,其区位条件也应该是市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④发电厂、钢铁厂的主要污染物有废气、废渣,所以应选择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远郊。

(2在淮河流域陆续关闭一大批污染严重的造纸厂,虽然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损失,牺牲一点局部利益,但是还淮河以本来面目,一条清澈的淮河,却保全了淮河流域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

活动2:(学生填写(1墨西哥、捷克、匈牙利。

(2江苏、浙江、广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课堂小结

现代的文明社会,几乎无时无处不与工业生产有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现代文明。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工业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产生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为污染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的,绿色GDP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出现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的新变化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分别如下:

(一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因工业需要建造厂房、安装设备、建造职工宿舍,一般是需较平坦的平原地区,但如果位置重要、海运方便,或者矿藏丰富,也可以“创造”合适的地形,如香港、日本太平洋沿岸,劈山填海造陆;再如中国攀枝花,劈山造地,都用人工方法创造了工业用地。

(二资源条件。早期的工业企业受原料、燃料产地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超高压输电技术、集装箱和巨型运输船的出现,使工业逐步摆脱了区域资源条件的束缚。以钢铁工业为例,市场、技术、劳动力素质、便利的海运条件已越来越成为钢铁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如日本濑户内海沿岸的福山、上海

的宝山、意大利的塔兰托、鲁尔区在莱茵河河口鹿特丹建立炼铁厂等等就是实证。(三市场条件。商品经济的特点,即一切为了消费者,所以市场决定工厂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早期那些易损坏、易腐烂变质的产品多接近市场,但随着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成熟化,这些产品也可以在原料地加工,远销海内外。例如蒙牛牛奶、伊利牛奶、三鹿牛奶保质期均可达8个月,畅销全国各地。

(四劳动力条件。采矿、冶炼、伐木、纺织、服装、成衣,这些工业确实需要大量男女劳力。但是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换言之,是劳动力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这就是许多第三产业愿意在经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周围布局的原因。

(五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德国鲁尔区从初期成长阶段到转型和再生阶段的发展史,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环境条件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经济上,人们追求的是“绿色GDP”的增长;生活上,人们追求的是高质量。所以,不光是一些拒绝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感光器材厂、IT产业,就是一些普通企业也追求环境洁净的区域。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调查一个具体工厂的区位选择因素。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小论文,班级交流。

活动与探究二

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纺织工业和服装制造业的发展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精略估算自己穿过的服装面料、款式、花色有多少种,再了解父母、祖父母像你这样年龄时所穿的服装面料、款式、花色有多少种。通过对比,谈谈你对纺织工业和服装制造业发展的认识。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调查访问,查阅材料,汇总成编,或上网查询。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写一篇小论文,班级展览评比。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厂商在选择工厂区位时,运输费用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据此回答(1~(3题。

(1为了减少运费,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A.制糖厂

B.造船厂

C.瓶装饮料厂

D.高级时装厂

(2运费构成中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小的是(

A.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低

B.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高

C.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低

D.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高

(3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

A.产品重量和体积增加

B.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C.产品质量和价格提高

D.劳动力价格和产品需要下降

答案:(1C (2D (3B

2.下图表示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判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工业部门分别可能是(

0 20% 劳动 40% 力 60% ① 100% 80% 能 60% 源 40% 80% 20% ②③ 100% 0 20% 0 60% 80% 100% 40% 原料 A.炼铝、服装、家具制造 B.炼铝、制糖、服装 C.汽车、造船、水泥 D.炼铜、奶制品、制鞋答案:BD 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据此回答(1~(2题。 (1区位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葡萄酒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B.服装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C.造船厂、飞机制造厂、电子装配厂 D.钢铁厂、时装加工厂、家具厂 (2啤酒厂、家具厂、面包加工厂的区位属于( A.原材料指向型 B.技术指向型 C.劳动力指向型 D.市场指向型答案:(1A (2D 下图是“美国本土某种工业生产厂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原理回答4~6题。③④②① 4.该工业的布局属于( A.资源指向型 B.市

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答案:B 5.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A.飞机制造工业 B.机车制造工业 C.瓶装饮料工业 D.高档时装工业答案:C 6.美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位于图中的(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答案:C 7.下列各组食品,其加工厂靠近原料产地的是(

A.鲜奶、蔗糖

B.面包、食盐

C.鱼干、饼干

D.豆浆、酱油答案:A 8.下列属于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 B.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C.水陆交通便利 D.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答案:CD 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据此回答9~13题。 9.该厂产品可能是( A.化工产品 B.电子产品 C.建筑陶瓷 D.生物药品答案:B 10.该工厂布局首先需考虑靠近( A.海港 B.航空港 C.公路枢纽 D.铁路枢纽答案:B 11.该企业还对我国为其生产零部件的厂家加以培育,这一过程称为( A.本地化 B.全球化 C.城市化 D.工业化答案:A 12.该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地理上集聚,主要有利于企业( A.快速交货,及时应变市场变化 B.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C.集体快速转移生产地点 D.降低产品销售费用答案:AB 13.要吸引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以集群方式布局工厂的地方,应当( A.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B.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提供广阔的市场 D.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答案:BD 二、综合题 14.读“东亚工业区域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的分布及污染工业迁移方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出口加工区和经济特区污染工业迁移方向 A B (1从自然条件考虑,A国发展工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是

__________。 (220世纪70年代以来,A国工业由__________密集型转向

__________密集型。图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怎样利用这种变化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

(3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在图中B处建立经济特区有哪些优越的地理条件? (4图中污染工业迁移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有利:岛国,多优良港湾;不利:能源资源不足 (2劳动技术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并利用本国本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3毗邻香港,水陆交通方便,背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是有名的侨乡。 (4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污染工业的法律约束较 A 国小,环境成本低,A 国借助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之机将污染大的工业转移出去。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

第一组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科学课本中曾涉及过,初步了解了地 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但这些知识都是很、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高中的内容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由于要求不同,学生所要认识的深度也不同,学习时应更加注重理性的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说出宇宙的概念,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 能列举出太阳系的成员,并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读图法和实验法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兴趣导入,案例列举,试误分析,活动演示四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兴趣导入—— 展示一些浩瀚宇宙的图片和一段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吸引学 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外,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

高中地理《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说课稿

高中地理《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1.你们好! 2.我是__组,__号。 3.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4.<【板书】: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5.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二节的内容。 因为本节是本单元第__节,前面已经学习过了_______,前面的学习是本节的基础,所以上课前我会用__分钟的时间,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因为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节,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还很陌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好心中有数。上课开始,我会以单元前的序言里提供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倒入白让你单元,并从整体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分析,明确重点、难点,为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心理准备,并说明本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引起他们的重视。 (因为本节是本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学生对本册内容还较为陌生。本册卷首有篇院士给予,主要从整体上介绍了地里的性质、人物、初中地里的内容、作用,这对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初中地理学习,树立科学的地理学习观非常重要。因此,上课前,我会用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体会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介绍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学习方法,最后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树立地理学习的信心。 (因为本节是本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学生对本册内容还较为陌生,所以上课前几分钟,我会赵忠向学生介绍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在初中地理课程体系中的 地位、作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也为学生提前的预习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更好的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范文模板共四篇(精华版)人教版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精华版) 资料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 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高中地理说课万能稿

高中地理说课万能稿 各位老师好: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的抽签序号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XX版高中地理必修(或选修)X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

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

高中地理水循环说课稿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关于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 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 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 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 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 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 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 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 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

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全册说课稿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三篇汇总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一篇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通过对本课中原理性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每节课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会逐渐具备这些能力,并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目标的确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 重点是 确立依据这部分知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特别密切。 涉及到知识较多而且比较难以综合。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本节课问题时相对较弱。 难点是 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 以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再说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去读图读书,先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高中地理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 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山西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慢的原因分析”达到课标要求的最高层面。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重庆市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全套教案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此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关键是“分析”、“举例”、“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与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二节内容的基础上,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并说明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因此,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从各个“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的具体案例出发,分析影响各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及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对实例进行恰当分析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和总结。也是对上面两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的印证。本节内容是学习在自然和社会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包括这两种不同工业地域特点分析,归纳其区位选择,分析传统工业区存在问题和整治措施;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通过以上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能力。 这一节课是高中地理教材设计和编排中重要的章节。贯彻新一轮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建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关注人地关系”。与旧教材相比,新的高中地理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二者的关系要处理好。不能为了发展而牲牺环境代价。也不能说为了环境而停止发展,甚至取消所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 第二课时新工业区 【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市级优质课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二节《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说学情 (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2)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有: ①案例分析法:充分地利用图片和资料展示的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同时也会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的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和人口迁移所造 成的正负影响,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体现了一种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③比较法:通过比较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比较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和比较人 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正负影响,使学生更加清楚地学习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2、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所以我所采取的学法有: ①自主探究法:主要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讨出问题的答案,再由 老师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三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三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一篇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基础训练题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2 4.3 传统工业区与 新工业区基础训练题 1.下列属于传统工业区的是( ) A.美国的休斯敦B.英国的阿伯丁 C.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一顿巴斯D.德国的慕尼黑 2.有关鲁尔区区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有丰富的铁矿资源③有便捷的水陆交通④水源缺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结构单一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C.世界性钢铁过剩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是( ) ①以雇员在250人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集中了大量不同类或不相关企业④生产高度专业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有关普拉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靠近著名的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新工业小区 B.这里有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 C.形成全国著名的棉纺织专业小区 D.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6.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技术工业通常具有的特点是( ) ①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②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③增长速度快,产品稳定,变化少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据此回答7~9题。 7.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为( ) A.大中企业集聚的工业区域B.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 C.面积广、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D.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工业地域 8.下列属于世界著名新兴工业区的是( ) A.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B.德国鲁尔区和美国“硅谷” C.英国中部和日本太平洋沿岸 D.俄罗斯欧洲部分和加拿大东南部 9.下列关于高技术工业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 B.高技术工业是指电子产品的开发研制 C.研究开发的费用较高,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D.德国慕尼黑、我国中关村、日本“硅岛”都是高科技工业区 都灵时间2019年2月10日晚上8点,第二十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在意大利都灵奥林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标准格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 案 内容解析1.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2.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当然,作为基本的地学常识,褶皱和断层的知识是需要掌握

的。3.“活动1”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旨在强化学生对向斜和背斜的认识。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尤其是设计交通线路走向、修建隧道等时,时常会用到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个“活动”的第一步是先根据向斜和背斜的成因和特点,学会判断向斜和背斜;第二步是选择修建地下隧道的位置。4.“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5.“活动3”的设计意图。本活动中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用表中给出的数据阐述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是给出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在山区修建公路应该考虑哪些自然和人文要素,以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表4.1给出的数据是铁路和公路的坡度限制,即水平前进100米海拔高度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铁路对坡度限制的要求较高,而公路的要求较低,对于山岳地区来说,修建公路要比修建铁路的难度低。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首先展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认识山岳是构成陆地的骨架。然后提出问题──山岳是形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例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例《锋面系统与天气》说课稿 504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并为接下来的气候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生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课改,个性普遍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现,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并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但应该清楚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较差。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 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 理解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学会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和锋面系统示意图的绘制。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介绍锋面系统,训练学生独立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的预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 3.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依据:影响我国的锋面系统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等。 【教学难点】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与天气的关系。 依据:该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实践法、案例分析法、激励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说学法】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情景教学法 『学生』欣赏视频“天气预报”。 『教师』要想看懂和听懂天气预报,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范文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本节主要讲述了影响工业区位的地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选择与变迁其内容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地理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知识目标: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了解工业区位选择变迁的原因能力目标:解释相关产业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转移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德育目标: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变迁对工业地域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迁移解释相关产业变迁的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二、说教法 讲述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电脑、相关图表 三、说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综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构在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上:什么是区位影响工业布局

的主要区位因素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策略这都需要学生熟练掌 握综合的能力需要在对具体习题的把握上逐渐养成说熟了就是对某 类习题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素养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而它也是在综合能 力运用中充当新知识“粘合剂”的主要材料学生要在平时多接触地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用无形的积累换取有形的成绩本节课作为整章 知识的技能储备难度相对较大学习中要做到稳扎稳打 四、说过程 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的教学由于有前面农业 地域知识的学习引入作为一个启发的过程显得较为简单只需学生了 解工业与农业在地域选择方面的差异即可在这里需要强化一下“区位”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区位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地方或 这个地方有某种事物要体会其“联系相互作用”的意思层面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在处理产业地域问题时竖立“综合考虑、运筹帷幄”的思维然后依照学生自身的理解通过其脑中的思维将工业区位的因素 想象成生产投入的“原料”将生产过程的所需和产出结合起来既明确工业作为物质加工再造的生产部门较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同时也促进 其去思考工业区位的选择到底需要一些什么因素 明确了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以后将师生共同列举的常见工业按 照主导要素的不同进行分类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市场导向型工业的常见类型、二是电子装配工业作为简单的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其与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 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 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 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多媒体演示法 学案导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第一步,复习导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