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教材分析:《回乡偶书》这首诗语言非常质朴平易,内容稍加思索便显得浅显易懂,古诗重在吟诵,在诵读中略微点拨,学生便会习得诗意,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而且要借助文中的插图,点拨学生去思考,去拓展诗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依靠平时的经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习得一定的朗读技巧。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热爱家乡。

4、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看图猜古诗导入

1、《咏柳》是谁写的?(贺知章)今天啊,老师带你学习贺知章的另一首诗《回乡偶书》。

2、穿越时空来认识贺知章。

贺知章简介:贺知章,浙江省萧山县人,他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八十五岁回来,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啊?50年,整整50年没有回来,直到85岁回来,他很会写诗,又很会做官,官做得很打,诗也写的很好,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人们因为他的诗豪放潇洒,风格独特,送给他一个外号叫“诗狂”。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狂放潇洒的诗人,在离开家乡五十多年后,要回乡了。他将会如何书写自己的心情呢?

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这首诗。小朋友,我们穿越时空过来学习古诗要过4关,过关之后才能收获宝藏,你们敢不敢试试?哪4关,小朋友看黑板,大家一起读!

师出示卡片,第一关:我会认。第二关:我会解。第三关:我会想。

第四关:我会读。

师:很好,现在我解释一下,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句;想,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得字正腔圆。

好,我们现在过第一关!

1、把书本打开,把课文自由得朗读,独立的识字,完成这两个任务。朗读的时候要读正确,读清楚,我们生字的音要读准确,好,开始,自己读!

2、考考大家,古诗有没有读正确了。请生一二读诗,再齐读。

3、师:好,读得非常不错,考一考大家,看看生字你认识不认识。

(出示生字卡)

偶然乡音鬓毛衰老客人何处

生齐读生字,指名一二生读词语。

4、师:同学们,哪一个字最复杂,最难写?

生:鬓!

师:好,那我把这个字放大,你们看看——

(板书大大的鬓字)

师:这个字,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同学们,非常有趣!这边(指鬓字左上角镸部分),古人写的长字,学过这个长字吗?它的繁体字就是这样写(板书镸),这三撇是什么(指彡部分)?你们觉得他像什么?头发!对,三根很长的头发!那么这上部分就表示长长的头发,你们知道下半部分念什么吗?(指下面的宾部分)现在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生:宾——

师:没错,像这样一个字的上部分表义,下部分表音,我们称这样的字为?生(形声字)。诗中有个词叫“鬓毛”鬓还可以组词“鬓角”“两鬓”“鬓发”你知道是哪里吗?

师:请伸出你们的双手和我一起来触摸一下耳朵上面的头发,这就是我们说的鬓毛,我们的古人太有才了,太聪明了,太伟大了,造出那么好的字,我们要不要好好学习啊?小朋友,记住老师的话,我们学习生字,记住生字,靠什么?就是经常见面,与生字交朋友。

5、师书写生字“音”“客”“何”提醒学生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减偏旁的方法来识字生字。生举起手指来书空。

师:这一关过了吗?

生:过了!

师:好,我们开始过第二关了,小朋友,这一关很重要,古人的诗和我们现代的诗,白话的诗不一样,比较难懂,那老师教给你一个好方法来理解诗句好不好?好!小朋友,会扩词吗?对,就是组词,来,扩扩词看!

二、师指向题目“回乡偶书”

预测:学生可能会解释成回到家乡偶尔捡到一本书。

解释偶:随意(换),书:书写

回到家乡随意写了一首诗(补)

请生自由选择一句诗句,自认为最简单的诗句来解释。

1、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老大要换)重点解释:少小——年轻的时候。因为我们刚才看简介的时候知道贺知章是30岁离开家乡的,所以少小最好解释成年轻的时候。老大——年纪大了。

师生齐读诗句和解释: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回来

3、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却已白发苍苍

鬓毛在这里仅仅指鬓毛吗?指满头的白发,看到这个字“衰”,你想到了什么?衰败,稀稀落落,又白又少,我们现在有一词叫白发苍苍,白发稀稀疏疏。

好,我们继续往前

4、小孩子见到我不认识我

儿童,我们现在叫儿童什么?这里要换,小朋友,小孩子,相见,看到我。这里要补上“我”

5、笑嘻嘻地问你这个客人从哪里来?

笑怎么扩词?这个客人是谁?

5、解释完整首诗,师读诗句,学生读解释,一起来回顾整首诗的意思。

师:跟着老师来,先读诗,再读解释。

三、我们来过第三关:我会想

1、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看书上的图画,一群( )的孩子,()地跑过来,笑呵呵地问道:“——————————————————————————————?”

2、生发挥想象,积极发言。

四、现在我们来过第四关:我会读

师:你们会读诗吗?生异口同声:会!

师:我不相信,要不你们来齐读给我听听,记住读得抑扬顿挫哦!

生齐读。

师指导诗歌朗读

1、要读好诗,不仅要理解诗人的情感,老师还要教你一些朗读的技巧,轻重快慢升与降。看清楚,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要稍微延长一点,拿出笔来画画,老师还要教你一招朗读的技巧,轻重快慢升与降。看清楚,什么地方停顿短,什么地方停顿要稍微长一点,拿出笔来画,学习不是看戏,要辛苦,一起画。画/表示停顿时间短,画//表示停顿时间长。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来,一起读一遍,注意停顿。

师生齐读。

师:很好,光是停顿还不够,还要注意延长,老师教你三个字要延长,一个这个家,注意画,用~画。少小离家~ 注意要拖音,离家50年呢,当然,不能拖音50

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三个字拖音,要注意快慢,一起读一遍,读拖音的地方。

师生: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很好,教你两招了,再教你一招,我们有两个字的音要读重音,无,用△

画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爱家乡,50年没有改变,还有一个字,不,用△画出来,儿童相见不相识,感到很难过,不认识他,跟刘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师:好,还要教你们一招,有一个地方要升,有一个地方要降,儿童相见不相识,又要拖音,又要升调,用↑画出来,笑问客从何处来,要降调,用↓画出来,很难过。听懂了吗?该升的地方升,该降的地方降,好!把诗人的心情和所有朗读的技巧汇合起来,跟着老师来朗读。

师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站起来,我们配一下动作好不好,配一下动作朗读,看老师拿两个手,主要是用右手,跟老师读。伸出去的手要大方。

这一关过了没?过了

五、体会诗情

师:故乡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字,其中的滋味啊,只有那些漂泊在外的人啊,才能体会得更深。等你们长大了,有一天离开故乡久了,也许你们会体会到贺知章写这首诗的心情。其实啊,贺知章这次回乡还写了另外一首《回乡偶书》,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不仅仅是贺知章,其实啊从古到今,很多伟大的诗人都为自己的故乡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来缓解自己思乡的忧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

出示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6、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春晖。——《游子吟》

《回乡偶书》相关知识 _1

《回乡偶书》相关知识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原创)

回乡偶书 浙大附小祝成其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客、何”,会写“客、何、音”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进行想像,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抓住“客”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课前背古诗,背《咏柳》。引出作者-------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贺知章写的古诗。 2、读题。回乡偶书。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正音:鬓毛衰。开火车读该词。 指名读整首诗,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感悟。(抓线索“客?”) 1、生字学习。 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会记会写那才能干呢。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扩词,书写指导。 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 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1)不是客:学习第1、2行。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诗句中看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理解诗意。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离----回 贺知章在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长安求学,离开家乡后,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 呢。在他八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70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 ②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7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呢?理解“鬓毛衰”,摸摸两鬓在哪里。(两边的头发都白了,人老了) 。“乡”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 ④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你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是我们杭州的萧山,这可是我们杭州人的骄傲,出了一位大诗人呢!当年他离开杭州到长安去,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一定要叶落归根呀!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2行诗意。自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⑥指导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并不是客!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7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杭州了!心中怎能不激动呢?再齐读。 那么为什么诗人年纪那么大了最后还要回来呢?(想念家乡,想见家人朋友)板书:想念家乡 (2)是客:学习第3、4行。 既然贺知章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谁认为他是客人呢?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同桌交流。

小学生必备古诗75首(带拼音版)

1. 江南ji āng n án (汉乐府h àn yu è f ǔ) 江南可采莲ji āng n án k ě c ǎi li án ,莲叶何田田li án y è h é ti án ti án ! 鱼戏莲叶间y ú x ì li án y è ji ān 。 鱼戏莲叶东y ú x ì li án y è d ōng ,鱼戏莲叶西y ú x ì li án y è x ī, 鱼戏莲叶南y ú x ì li án y è n án , 鱼戏莲叶北y ú x ì li án y è b ěi 。 2.长ch áng 歌 g ē x íng 行 (汉乐府h àn yu è f ǔ) q īng q īng yu án zh ōng ku í zh āo l ù d ài r ì x ī 青 青 园 中 葵, 朝 露 待 日 晞。 y áng ch ūn b ù d é z é w àn w ù sh ēng gu āng hu ī 阳 春 布 德 泽, 万 物 生 光 辉。 ch áng k ǒng qu ī ji é zh ì, k ūn hu áng hu ā y è cu ī 常 恐 秋 节 至, 焜 黄 华 叶 衰。 b ǎi chu ān d ōng d ào h ǎi , h é sh í f ù x ī gu ī 百 川 东 到 海, 何 时 复 西 归? sh ào zhu àng b ù n ǔ l ì, l ǎo d à t ú sh āng b ēi 少 壮 不 努 力, 老 大 徒 伤 悲。

3.敕勒歌ch ì l è g ē (北朝民歌b ěi ch áo m ín g ē) 敕勒川ch ì l è chu ān ,阴山下y īn sh ān xi à, 天似穹庐ti ān sh ì qi óng l ú,笼盖四野l óng g ài s ì y ě。 天苍苍ti ān c āng c āng ,野茫茫y ě m áng m áng , 风吹草低见牛羊f ēng chu ī c ǎo d ī xi àn ni ú y áng 。 4.咏y ǒng 鹅é (唐t áng )骆lu ó 宾b īn 王w áng 鹅é 鹅é 鹅é, 曲q ǔ 项xi àng 向xi àng 天ti ān 歌g ē。 白b ái 毛m áo 浮f ú 绿l ǜ 水shu ǐ , 红h óng 掌zh ǎng 拨b ō 清q īng 波b ō。 5.风f ēng

幼儿园必学古诗

幼儿园必学古诗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送元二使关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7.《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10.《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1.《回乡偶书》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2.《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3.《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5.《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6.《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7.《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 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 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 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 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 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 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 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 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 “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 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 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家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久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家 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 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 思暮想的家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 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 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仅仅淡淡的一问,言尽而 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 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 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 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 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 一饶有味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小学一年级古诗拼音版

小学一年级古诗拼音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 《咏鹅》 唐·骆宾王 é é é 鹅 , 鹅 , 鹅 , q ū xiàng xiàng tiān g ē 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áo fú lǜ shu ǐ 白 毛 浮 绿 水 , h ōng zh ǎng b ō q īng b ō 红 掌 拨 清 波 。 2. 《敕勒歌》 chì lè chuān y īn sh ān xià 敕 勒 川 , 阴 山 下 。 ti 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 ě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 ti ān c āng c āng y ě máng máng 天 苍 苍 , 野 茫 茫 , f ēn g chu ī c ǎo d 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 3. 《春晓》 唐·孟浩然 ch ūn mián bù jué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 , ch ù ch ù w én t í ni ǎo 处 处 闻 啼 鸟 。 yè lái fēng y ǔ sh ēng 夜 来 风 雨 声 , hu ā lu ò zh ī du ō sh ǎo 花 落 知 多 少 。 4.《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shào xiǎo lí jiā l ǎo dà huí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xi āng y 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5. 《静夜思》 唐·李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早读书(大班上)

第一单元 第三课 《我爱我的祖国》 我爱万里长城, 我爱小河, 我爱五星红旗, 我爱白鸽, 我爱红领巾, 我爱花朵,‘ 我爱爸爸、妈妈, 我爱老师、同学…… 你要问我最爱什么, 一句话: “我最爱我的祖国!” 第四课 《跳皮筋》 橡皮筋,脚上绕, 绕在脚上跳呀跳。 像飞雁,似小鸟, 先跳低来后跳高。 跳过山,跳过海, 跳到祖国台湾岛。 见亲人,小同胞, 同跳皮筋同欢笑。 第五课《悄悄话》 路边上,开了两朵小白花,可白啦,可美啦, 上边还有露水哪, 啊,漂亮极了的小白花!咱们俩人快跑吧, 跑云摘下它, 插在老师的花瓶里, 可不许告诉她, 呵—— 听见了吗? 可不许你告诉她…… 第六课《星星灯》 我想—— 把所有的楼梯都连起来,搭成—— 长长的天梯。我想—— 顺着长长的天梯, 摘下——最亮的星星。 我想—— 做一盏美丽的星星灯, 送给—— 亲爱的老师。 第七课《松鼠和乌龟》 松鼠和乌鱼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 有一天,松鼠一边“唰唰唰”地往树上爬,一边对树下的乌龟说“来呀,我们比赛爬树!看你本领大还是我本领大?” 乌龟“扑通”一声跳进河里说:“我们不比赛爬树,我们比赛游泳!” 松鼠没有答应。 你说谁的本领大? 第八课《小马过河》 小马驮着麦子云磨坊,碰见一条河,它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就问老牛。老牛说“河水很浅,能过去。” 小马刚要下河,松鼠喊道:“小马,别过河,这河水很深,昨天还淹死过我的伙伴。” 小马又退了回来,不知这河到底是深还是浅。 小朋友,你们说小马能过河吗?为什么? 第九课《猴子和水牛》 河对岸有很多桃树,桃树上结满了桃子。 猴子想吃桃子,它会爬树,但不会游泳,过不去。水牛也想吃桃子,它会游泳,但不会爬树,够不着。 于是它们互相帮助。水牛驮猴子过了河,猴子爬上树摘了桃子。 它俩都吃到了又红又大又甜的桃子。 第十课《愚蠢的鸵鸟》 鸵鸟在草地上跳舞,突然,凶猛的狮子扑过来,鸵鸟撒腿就跑,狮子在后紧追。 鸵鸟跑累了,就把脑袋埋在沙堆里。它想“我看不见狮子,狮子就看不见我了。” 小朋友,想一想,故事的结果将会怎样呢?

解释《回乡偶书》的诗词的意思古代诗词

解释《回乡偶书》的诗词的意思古代诗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回乡偶书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回乡偶书》,本题共两首,本篇是第一首.贺知章于天宝三年请求为道士,辞官还乡,时年八十有余.本诗当写于此时. 鬓毛衰: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鬓毛,长在耳朵前边的头发.衰,衰老. 【古诗今译】 年轻少壮、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家乡,年事老迈之时才回来;今日返归,虽然言语中还依然保留着往日那浓浓的家乡口音,但是两鬓的头发却已经变得稀疏衰败.乡里的孩子们不知道我是一位归乡寻根的老者,把我当成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了起来,有个孩子竟然还笑着问:“老爷爷,

您这是从哪儿来呀?” 【赏析】 诗人贺知章于天宝三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年已八十六岁高龄,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春秋了.人生轮转,世事沧桑,心头自然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同时也表露了诗情来自于生活、发之于心底的一层意思. 这首诗写于初回故里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自然不会平静:当年离家之时,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今日归来之际,老迈年高,鬓发疏落,不禁感慨多多.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坏.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了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能否被故乡认得”之担忧,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了一个很好的

回乡偶书-公开课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读准字音“鬓、衰”,认识诗中的生字“客、何、音”并会书写。 2、抓住“客”作为全诗的切入点,以“是客非客”为线索展开教学,通过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3、抓住“笑”,帮助学生体悟诗情,指导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抓住“客”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抓住“笑”,感受诗人重回故乡时感慨万千的情感起伏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师:今天老师来给可爱的小朋友们上课,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想跟同学们问问好(摇手)你们还知道哪些问好的方式呢?(敬礼、鞠躬、握手) 那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么问好的吗?右手抱拳,左手做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用这种方式来问问好,好吗?上课 一、介绍诗人,引入诗题 1、师:既然穿越到了古代,不能让同学们白来,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 诗人,他来自唐朝,其实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生。 2、出示《咏柳》同学齐背,引出作者——贺知章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接下来我想请四位小朋友们起来读一读,一人一行,其他小朋友来听听他们读得准不准确 3、提示“鬓毛衰”,指出鬓为前鼻音,衰为翘舌音,拼读

4、同学们已经能够能把古诗读准确了,那么你能读出它的停顿吗? 5、先听老师范读,(ppt出示断句)你发现哪里停顿了?指名读,谁来读读看?(2) 个) 6、齐读古诗,读准确、读出停顿的地方 三、品读古诗,明诗意,悟诗情 1、我已经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古诗独有的韵律了,那么我有一个疑问,在最后一句当中,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底是不是客人呢?(板书?)并想想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交流反馈。 (1)不是客:学习第1行诗 ①你从哪一行诗知道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②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③贺知章在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到外求学,离开家乡后,你能想想他们也许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 对呀,一个人在外没有亲人多孤单啊,在忍饥挨饿的日子里他时常想起自己留恋的家乡,当夜深人静他抬头看到一轮明月的时候他会想起(家乡),当窗外响起声声爆竹时他会想起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当大雪纷飞时他会想起自己原本家门前的(小湖),有太多的思念让他总是想起十岁那年离开的家乡。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一直没有回去,直到他八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 ④那此时诗人的心该怎样的?(兴奋、激动) ⑤10岁离开家乡,到了83岁回来,70多年过去了,多么长的岁月,诗人终于要回到了他的家乡,怎么会不激动呢?指读(3个)、男生、女生、齐读 (2)学习第2行诗 ①70多年过去了,什么发生了改变? (贺知章变了) 用诗句里的话来说就是(ppt出示:鬓毛衰),头发都已经掉了许多了 尽管诗人变老了,可是什么却依旧没有改变?(ppt出示:乡音无改) ②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你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是我们杭州的萧山,不远万里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幼儿园主题活动《我是大班小朋友》之《我会遵守规则》教案

幼儿园主题活动《我是大班小朋友》之《我会遵守规则》教 案 目标: 1、学习制定规则,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2、愿意与同伴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准备: 1、准备图画纸、笔、各种黏黏纸。 2、由一名教师扮演熊猫卫生考察员。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 教师扮演卫生考察员来班级检查幼儿区域活动情况以为班级环境,并随时评点 2、扩充新知 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不仅活动区的规则要遵守,别的活动也要遵守规则。引导幼儿分组讨论一日生活中其他活动应遵守的规则,如吃饭、睡觉、游戏、学习等。 3、绘画规则。 幼儿分组合作将制定好的规则画在图画纸上,之后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与大家交流图画上的规则意思。 4、布置墙饰 与幼儿讲画好的各项规则贴在墙面上,布置“我们遵守规则”墙饰,引导幼儿交流并互相督促。 活动二:主题活动《我是大班小朋友》之《夸夸老师》 目标: 1、愿意倾听他们讲述的故事。

2、乐于参与庆祝教师节活动。 尝试用音乐、语言等方式表达对教师的爱。 准备: 1、幼儿准备参加教师姐的活动。 2、庆祝教师节所需的音响、道具、鲜花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 请家长讲述有关优秀教师的动人故事,提醒幼儿认真倾听。 2、游戏活动: 3、以游戏《击鼓传花》为载体,要求接到鲜花的幼儿讲述“老师平时最感动我们的事”或说说:“老师做什么事情最辛苦?”你会怎样感谢老师。 4、表演节目 鼓励幼儿勇舞蹈、歌曲、诗歌等形式表达对教师的爱。 5、祝福老师 引导幼儿讲小组所得的鲜花献给在场的教师,并向所有的教师说一句祝福的话。 9月27日上午 活动一:社会领域《热爱学习》 目标:培养幼儿课堂上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准备:幼儿用书,小学生上课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看幼儿操作材料第七页,知道上课要专心听讲。 1、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 2、认真完成作业。 3、遇到不懂的,虚心向人求教。 小结:学本领时要认真、专心,不耻下问。 二、幼儿讨论上课怎样才能做到专心听讲。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5页“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重点会认“客、何”。 能力目标:在谈话交流、看图(PPT图片)解读诗意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贺知章在早年离开家乡,晚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后,发现人事的变化,面对孩童的不识与陌生,心中荡起无限感慨之情。本课学习中一共有5个生字,字形结构都不太难,学生易于识记。本课的难点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的万分感慨之情。 古诗不同于语体文的阅读课文,它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字词和句型与语体文都有区别。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这首诗中重点需要学生理解的词语有“少小、老大、乡音、鬓毛衰、笑问”等词语,只有对这些词语理解(借助PPT图片、反复诵读等手段)了,才能把握全诗的感情。学习古诗,理解后还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理解能力一般,只有少数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体会、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情引读使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不被认出的万分感慨之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是岱山本地人,而且你们从未长时间离开过家乡岱山吧?可据方老师了解,我们同学中有几位同学的爸爸或妈妈不是我们岱山本地人。他们离开自己的老家来我们岱山,肯定非常想念家乡了!”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点击出示课题“回乡偶书”。 2、教学“偶”字,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学生齐读课题。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shuāi):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3、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见里望见了无垠。请就下面一首诗对此加以说明。(4分) 4、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 2、这首诗用了比对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3、提示要点: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久客伤老,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一问中。并且,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然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4、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华正茂;今日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二首咏柳》公开课教案_1

咏柳 教材分析: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通过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感受古诗文字美,课文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并且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为了让学生通过诗句感知柳树的美,本节课采用欣赏图片、以读促悟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柳树的喜爱之情。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美,感受课文意境美,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咏”“绦”这两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 通过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具准备 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词大会的情境导入 1.师:我们每天都在读古诗背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课件)你能从给出的9个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诗吗?(掌声送给他)你能从“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说出下联吗?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古诗《咏柳》。(板书课题) 2. 揭题,齐读课题。(咏鹅是赞美白鹅,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师:如果老师想赞美梅花,你能帮老师取名吗?想赞美荷花呢? 二、了解作者 1.出示作者简介 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少年时就以诗文出名。其写景诗,较为清新通俗,除了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等广为传颂。 想知道贺知章为什么要写《咏柳》这首诗呢? 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为他送行。当时正是早春二月,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在自家的旧宅外,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垂杨柳,柳芽初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起,于是提笔写下《咏柳》

唐诗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5

【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及注释】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

“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

(完整版)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刘晓娟 教学目标: 1、认识“偶、离、鬓、何、衰、客”六个字,会写“音、客、何”三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3、理解诗人久别家乡后归来的悲欣交集之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播放少儿歌曲《静夜思》,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李白)《静夜思》是李白客居他乡时写下的一首思乡之诗,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和家乡有关的诗,他的作者不是李白,但和李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你知道他是谁吗?(贺知章)多媒体介绍贺知章。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乡做官,直到八十多岁才再次回到故乡,五十年过去了,当再一次回到故乡的时候,他的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回乡偶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 这是一首古诗,学习古诗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老师这儿有一颗苹果树,树上有四个苹果,如果你能把四个苹果都摘下来,那这首诗你

就学会了。我们来看看四个苹果分别是什么?(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有信心把它们摘下来吗? 1、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苹果能不能摘下来,多媒体出示生字,带拼音齐读,去拼音指名读。 2、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苹果,我会解。解,是什么意思?(理解)很好,你已经知道了解释古诗的第一个方法,那就是“扩词”。怎样去理解这些跟我们隔了一千多年之远的古人说的话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名字《回乡偶书》,我想请人再给这四个字扩扩词。(回到、家乡、偶然、书写)我们把扩的词联合起来看看,这句话能读的通吗?不能,那我们给它补一补,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这样通不通?理解了吗?(齐读一遍)你看,我们把书写换成了写下,又补上了“的一首诗”这几个字,回乡偶书的意思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和三种方法,学会了运用“扩、换、补”的方式,那么你学任何一首古诗就都不难理解了。是不是真的呢?我们进入诗文你就知道了! 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先给加点字扩词(离开、家乡、回来)。我们还有少小和老大的意思还不知道,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住”对不对?哦,不对,那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嗯,有些字的意思古代和现代可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换一换,我把少小换成“年轻的时候”,老大换成“年老的时候”,现在能不能解释的通?能了,再补上一个“才”字就更完整了,“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年老了才回来。”我们就用上了刚刚讲的三种方法,扩换

回乡偶书的诗意

回乡偶书的诗意 回乡偶书的诗意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诗意: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

“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原文】: 回乡偶书(1)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 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

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本题共二首,是作者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八十五岁)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回乡偶书(2) 原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 离别家乡已经很久了, 最近以来人和事都半消磨了 唯有门前的镜湖水春风都不改旧时的波浪. 【作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杭州市萧山区)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