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任务一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化学治疗、抗生素后效应、细菌耐药性的基本概念;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和原则;

(2)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熟悉肝、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3)了解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能力目标

针对不同个体合理选择抗菌药,并能分析抗菌药联合应用的合理性。

案例引导

妊娠期孕妇服用的多数抗生素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发育不良,尤其在器官发生的器官形成期(孕8周前)更易导致胎儿畸形。妊娠期及哺乳期用药应如何选择?

案例分析:青霉素类属B类药物,是妊娠期应用最安全的抗生素,包括广谱青霉素,如氟哌嗪青霉素及与青霉素配伍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等)。大环内酯类属B类药物,常用于青霉素过敏者,红霉素最为常用。无味红霉素可导致妊娠期可逆性亚临床肝损害(转氨酶升高),应避免使用,其他类型未发现有此影响,妊娠期可用。哺乳期服用对乳儿无不良影响。头孢菌素类亦属B类药物,产科应用广泛,但妊娠早期的应用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应把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妊娠早期的一线药物。头孢菌素类极少量分泌入乳汁中。氯霉素属C类药物,由于胎儿缺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氯霉素不能失活,积蓄在体内达高浓度时,可导致“灰婴综合征”,妊娠期禁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氯霉素可导致婴儿医源性骨髓抑制及肠道菌群失调,哺乳期也应禁用。万古霉素属C类药物,因其有导致严重的肾毒性和耳毒性的可能,故在妊娠期禁用。万古霉素可分泌入乳汁中,对乳儿的影响不显著。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哺乳期可以服用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但宜对婴儿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一、抗菌药基本概念

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抗微生物药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使用抗菌药时,必须注意机体、药物和病原体三者间的关系(图7-1-1)。理想的抗菌药应对病原体有高度的选择性,不易产生耐药性,对机体无毒或低毒。

图7-1-1机体、药物和病原体三者间的关系

(一)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1)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些也可用于寄生虫感染。广义的细菌还包括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抗菌药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抗生素(antibiotics):指由某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属等)分泌产生、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可分为以下两种:①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菌属有抗菌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等。②广谱抗菌药: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等。

(4)抗菌活性: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经体外培养试验,能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MBC)。MIC和MBC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5)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PAE是评价抗菌药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PAE较长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而疗效不减。

(6)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微生物药主要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与功能,从而出现抑菌或杀菌作用(图7-1-2)。

图7-1-2细菌结构与抗菌药物作用部位示意图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等通过抑制转肽酶,干扰病原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新生细胞壁缺损,然后在自溶酶的影响下,导致菌体肿胀、破裂、溶解而死亡。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黏菌素、两性霉素B等能选择性地与病原体胞浆膜中磷脂或固醇类物质结合,增加胞浆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蛋白质、核苷酸、氨基酸等重要营养成分外漏,导致病原体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等通过作用于病原体的核糖体,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环节而出现抑菌或杀菌作用。

(4)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阻碍细菌DNA复制而产生杀菌作用;利福平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

(5)抑制叶酸合成磺胺类、甲氧苄啶分别通过抑制病原体叶酸代谢过程中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从而影响四氢叶酸形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三)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生灭活酶

(1)β-内酰胺酶(水解酶):可水解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断裂而丧失抗菌作用。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合成酶):如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及核苷转移酶等,可改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子结构而使其失去抗菌作用。

2.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耐药的细菌可改变靶蛋白结构使药物不能与靶蛋白结合,如细菌对利福霉素的耐药;增加靶蛋白的数量,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生成新的对抗生素亲和力低的耐药靶蛋白,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

3.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某些菌株失去其外膜上的特异通道后导致对亚胺培南产生耐药性。

4.改变代谢途径耐药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的耐药性,就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对氨苯甲酸(PABA),或直接利用叶酸生成二氢叶酸而实现的。

5.增强药物主动外排在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由转运分子、外膜蛋白和附加蛋白组成),三种蛋白的联合作用将药物泵出细菌体。细菌可通过此组跨膜蛋白主动外排药物,从而形成低水平非特异性、多重性耐药。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是指在全面了解患者、病原菌和抗菌药三者基本情况与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应用抗菌药,使患者以最小的用药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同时还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免疫力。在抗菌药物使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尽早明确病原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首先必须确定病原,然后进行细菌的药物敏感度试验,必要时还需测定联合药敏试验,供临床选药参考。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或病毒感染,不要滥用抗菌药。

2.严格控制预防用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仅限于经临床证明确实有效的少数情况,如预防结肠或直肠手术后的多种需氧菌感染和厌氧菌感染;防止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因截肢术后导致的气性坏疽;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疟疾或破伤风;预防风湿热复发或风湿病等。

3.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对混合感染或未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1)联合用药指征: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胸腹部严重创伤后并发的感染、胃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肠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等,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③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如结核病;④降低药物毒性,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可减少前者的剂量,从而减轻毒性反应;⑤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

(2)联合用药的可能效果:根据抗菌药的作用性质,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Ⅰ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

Ⅱ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等。

Ⅲ类: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等。

Ⅳ类: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联合应用上述两类抗菌药时,可产生协同作用(Ⅰ+Ⅱ)、拮抗作用(Ⅰ+Ⅲ)、相加作用(Ⅲ+Ⅳ)、无关或相加作用(Ⅰ+Ⅳ)四种效果。如青霉素类与氯霉素或四环素类合用时,由于速效抑菌剂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态,青霉素类药物难以充分发挥其繁殖期杀菌作用,从而出现拮抗效果。

4.防止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

(1)病毒感染:抗菌药对病毒感染无效,对于单纯性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

(2)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除病情严重或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使用抗菌药,以免掩盖典型的临床症状或难以检出病原体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3)局部应用:皮肤黏膜处应用抗菌药时,易诱发过敏反应和细菌耐药,应尽量避免。必须局部使用时,应选用杆菌肽、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等供局部使用的药物。

(4)抗菌药剂量过大或过小,以及疗程过短或过长。

(5)常规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巿的药物。

5.针对患者的情况合理用药

(1)肾功能减退者: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而且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等抗菌药。

(2)肝功能减退者: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对在肝脏代谢而由肾脏排泄的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应减量慎用;对红霉素酯化物、氨苄西林酯化物、氯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等应尽量避免使用。

(3)其他:新生儿禁用氯霉素、呋喃类和磺胺类药物,以免造成灰婴综合征、溶血和脑核性黄疸;儿童应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四环素、喹诺酮类等;孕妇应禁用四环素类、氯霉素、依托红霉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药物。

知识拓展

目前抗菌药的滥用极为严重,我国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率高达80%,外科手术中高达95%,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菌药使用率仅为30%。大量地使用抗菌药造成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超级耐药菌、超级细菌、大量的耐药菌产生,意味着我们将来没有抗菌药可用。卫生部为进一步完善抗菌药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不断修订完善《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并制定《国家抗微生物指南》、《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药卷)》等一系列文件,加大文件的执行和检查力度。同时,加强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

能力检测

1.抗菌药的耐药性是怎样产生的?

2.肝、肾功能减退时哪些药物应慎用或禁用?

参考文献

[1]宋前流.护理药物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第一节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 【青霉素类药物】 1.天然青霉素——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较窄。 2.半合成青霉素 (1)青霉素V——耐酸,可口服; (2)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广谱,作用于G+性菌以及部分G-杆菌; (4)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某些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5)抗G-杆菌——美西林、替莫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 (1)青霉素V——耐酸,可口服; (2)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广谱,作用于G+性菌以及部分G-杆菌; (4)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某些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5)抗G-杆菌——美西林、替莫西林。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第二节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G+菌G-菌对β-内酰胺酶肾毒性 头孢菌素第一代强弱不稳定大 第二代不如第一代增强较稳定较小第三代弱强,铜绿假单胞菌有效高度稳定基本无第四代强稳定无 第五代超广谱——超完美(TANG) 三、主要药品 1.头孢唑林——一代 2.头孢氨苄——一代 3.头孢拉定——一代 4.头孢呋辛——二代 5.头孢克洛——二代 6.头孢地尼——三代,避免与铁剂合用,如必须合用,应在服用本品3h后再服用铁剂。 7.头孢克肟——三代 8.头孢噻肟——三代,可作为儿童脑膜炎的选用药物。 9.头孢曲松——三代,不得用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和早产儿;严禁与含钙注射液混合(尤其儿童)——增加发生结石的危险。 10.头孢哌酮舒巴坦——三代,主要经胆汁排泄。 11.头孢他啶——三代,加入万古霉素后,会出现沉淀。必须谨慎冲洗给药系统和静脉系统。 12.头孢吡肟——四代。 第三节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代表药特点(TANG) 1.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头孢美唑 对大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抗厌氧 菌作用强。 2.碳青霉烯类XX培南最广——G+菌、G-菌、需氧菌、厌氧菌。 3.单酰胺菌素类氨曲南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 窄,仅G-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杆菌。 4.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广——多种G-菌及厌氧菌。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2014年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一、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 2014年5月份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继续下降,分别达到39.75、49.3150.2和47.1442.81。药占比和抗菌药物使用率较4月份分别上升了0.9和0.8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持续下降,比上月降低了4.33DDDS/100人天。药占比和抗菌药物使用率增高的原因经调查主要是一些较常期住院的老病人因为三夏季节的临近,比较集中的办理出院手续,这些长期住院的病人一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感染情况,另一方面诊断明确,慢性病多,治疗检查项目少、用药多,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药占比都较高,所以拉升了这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仍然在国家和省卫计委的控制标准以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虽然降低幅度较大,已经接近国家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努力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争取达到40以下”的目标。 药占比超标的科室继续由质控科按标准扣罚科室奖金。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率超标的科室同样的点数扣罚科室奖金。 二、药物及抗菌药物消耗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抗菌药物使用量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使用金额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前五名的药品使用量和使用金额较前两个月没有大的变化。5月28日召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决定对抗菌药物使用累计3个月居于前三名的美洛西林舒巴坦(0.625和2.5两个规格)进行15%降价处理,对药物使用金额大的新海能降价进药、对耐药率高于75%

的头孢唑林(新泰林)暂停药处理。要求药学部、医务部、监察科、审计科、党办、招标办和采购办共同联合对供应商进行降价进药和停药。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物的监控和干预力度,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三、微生物送检率: 微生物送检率目前除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达标以外,非限制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均不达标,问题的关键在于意识和观念的改变。目前对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没有采取处罚措施。而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审批机制控制,没有病原学检查,特殊级抗菌药物一般无法使用,所以送检率高。下一步将探索控制到人的做法,如果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能达标,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微生物送检情况如下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管理规定 这节课学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在这里边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使用情况要遵循哪些相关的管理规定?今天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首先介绍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跟大家学习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方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方案里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情况以及管理,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还有就是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现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要求,要对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管理,而且要达到一定的目标。 这次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目的是什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管理,在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过程中要有相关的管理规定,要依据这样的管理制定去实施。其二,要制定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WHO里边药物的合理使用包括选择的药物,它是不是安全的。第二点是不是有效的,第三点是不是经济的。提高了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可以有效地控制细菌的耐药,这几年细菌的耐药情况很严重,国家抗菌药物的耐药,比如喹诺酮类的药物,还有链球菌的耐药的问题,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问题,也就是非常非常的严峻。在做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时候,要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是最主要的方面。 说到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它是由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政

发的文件,就是所说的56号文件,文件的名称是《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专项整治为期3年,是从2011年开始到2013年结束。药师或者医务工作者都知道,在2011年6月份就按照卫生部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方案,建立了每个省市自治区相应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活动方案。每一级区医院,三级甲等医院,要根据当地的卫生局或者卫生厅活动方案的内容要求又制定了相应的每个医院活动的方案,而且有具体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具体的方案。全国的范围主要在哪儿开展?医院主要是重点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要注意一下。这类的医院要不要按照卫生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要求,下面所说的一些目标是要求,如果私立的医院或者民营的医院要评定,我想也应该是纳入到范围的。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前段时间就把一些民营医院有升级,要达标,所以纳入到专项整治活动的范围里边。在其中也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目录是试行版,但最终没有颁布。但目前制定的每个医院的分级管理的目录是借鉴这个目录来的。同时,还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这节课主要讲的是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和目标。 看一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内容是什么?史上最严格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里边,有人归纳成为“硬指标”的12条。在这“硬指标”12条里有哪些具体的内容,接下来跟大家一一叙述。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里边有三大块,第一就是抗菌药物购用的管理,就是所说的抗菌药物品种的限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 来分类。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 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

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 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内酰胺酶

抗菌药分类及代表药物

抗菌药分类及代表药物

1、20世纪40年代初青霉素用于临床,从而揭开了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序幕。 最初抗生素是用发酵方法得到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青霉素培养液中分离出的青霉素G是天然青霉素,不溶于水,改造成钾盐和钠盐。 2、头孢菌产生的天然头孢菌素C,比青霉素更稳定的结构(六元环VS五元环)。从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用于临床,到90年代已经发展到四代。目前临床用的抗微生物感染药物中,头孢类占了几乎一半。这四代在结构上没有截然分类,在抗菌活性、抗菌谱等方面有较大进展。 第一代:抗菌谱窄,只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和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二代:抗菌谱扩大,对阳性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近或略差,但对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明显增强。对内酰胺酶更稳定。对肾脏毒性较第一代低。 第三代:抗菌谱更广,对阳性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差,对阴性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强,抗菌谱扩大到了绿脓杆菌、沙雷杆菌。对内酰胺酶更稳定,对第一、第二代耐药的革兰阴性菌,第三代有效, 第四代:品种还不多。抗菌谱和作用都极大增强,且对细菌过量产生的内酰胺酶稳定。其突出的特点是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细菌表面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亲和力强,穿透力强,对内酰胺酶稳定,同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比第三代更强。 第五代(国内还没有):近些年来,又有些新型头孢菌素上市,2008头孢吡普在加拿大上市,2010年头孢洛林在美国批准上市。对阳性菌强于前四代(尤其对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阴性菌与第四代相似。 3、碳青霉烯类是一类新型的B内酰胺化合物,目前发展很快。1976年,从链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硫霉素,不仅抗菌活性强,而且能够抑制B内酰胺酶。抗菌谱:对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需氧菌都有很强大的作用,是抗菌谱最广的一类B内酰胺抗生素。缺点是,1:容易被人体内产生的脱氢肽酶DHP-1降解,需要与该酶的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2:不能口服。 为克服这些缺点,改变侧链抵抗酶的降解。80年代美国默克公司开发的亚胺培南,临床评价很高,但是对DHP-1酶还是不稳定,需与西司他丁合用。 到了90年代开发的美罗培南,对酶稳定性大大提高,可以单独使用,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三代头孢。后来又陆续有帕尼培南、比阿培南。 4、法罗培南是唯一即可口服又可以注射的青霉烯类,其对青霉素无效和头孢菌素无效的疾病都有效。 5、单环B内酰胺类:1987年氨曲南是第一个全合成的单环B内酰胺抗生素。被认为是抗生素发展的里程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归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012年1月干部老年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一、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 1、抗菌药物使用率1月共出院患者56人,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数为22份,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28%,等同于上级规定的不高于40%的比例。 2、青霉素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7.2%。 3、头孢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10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45.45%。 4、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 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7.2%。 5、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4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18.18%。 6、氨基糖苷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2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9.09%。 7、碳氢霉烯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5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2.7%。 8、二联以上抗菌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10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45.45%,应用的抗菌指征和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均较正确合理,但存在1例用药时程过长。 综上所述,我科住院病人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总体上看较为合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格率为100%,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二、总结 从病历的情况来对我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合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格率为100%。1月住院病人抗菌药

物使用率为39.2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2 %,说明了我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工作已制度化规范化,但存在1例用药时程过长,因此,提请各位临床医师注意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文件的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率,以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2年2月干部老年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最新版本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加强我院抗菌药 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抗菌药物是指应用于治疗和控制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 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的药物。 3、医院应建立、健全、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4、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负责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 督检查,检验科与院感染科定期汇总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向全院反馈,未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细菌流行病学依据。 5、药剂科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 6、诊断为细菌感染者,应有指征应有抗菌药物。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控制 在50%以内。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住院病人尽可能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送检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在抗菌药物治疗用药中,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选择用药。 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8、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 用药。 9、严格掌握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严格控制I类切口 手术预防用药,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10、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药物选 择、给药时间、给药方法、疗程等规定。 11、医院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 特殊使用三类进行管理。 12、医院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超常预警制度。每季度由药剂科整理、分析、上报抗 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使用量突然增加的品种应调查原因,并进行合理性评价,以保证用药安全。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 精选文档,供参考!

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I+II:协同(增强) I+Ⅲ:拮抗(可能) II+Ⅲ:协同(增强或相加) I+Ⅳ:协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s) 包括:1、青霉素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非典型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 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激活细菌自溶酶。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Penicillins) (一)天然青霉素类(窄谱青霉素)Natural Penicillin 青霉素G 抗菌谱: ★大多数G+球菌:溶血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 ★少数G-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放线菌。 临床应用 首选: ★溶血链球菌A组、B组感染: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扁桃体炎等。 ★敏感葡萄球菌感染、鼠咬热。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与链霉素联用)。 ★淋病。 ★梅毒、回归热。 ★流行性脑膜炎(首选SD,SD无效时才首选)。 ★破伤风、白喉(与抗毒素合用)。 ★钩瑞螺旋体病、放线菌病。 (二)半合成青霉素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1.耐酶类青霉素(异恶唑类青霉素) 药物:氟氯西林 抗菌特点:①耐酶,耐酸;对G-菌无效。 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该类药可产生耐药性。 应用: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2.广谱青霉素类 代表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西林) 共同特点:(1)广谱。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就是抗菌药物生产与使用大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较为严重,WHO 对世界不同地区的监测报告指出,中国全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74%,联合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比率占抗菌药物使用的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就整个国家来说,有50%的人患病时使用抗菌药物,但事实上,只有25%的患者患病时需要使用。近年来,滥用抗生素导致的细菌耐药率上升、新的多重耐药菌的不断出现,我国卫生部为了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先后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2011年至2013年连续3年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出台,更就是掀起了督查医院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热潮。 一、我院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1、整治前 抗菌药物在我国滥用现象明显,在我院,情况也不容东观。如抽查门、急诊处方时,发现诊断为感冒、发烧甚至有一例诊断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都应用了抗菌药物。根据统计,2011年共抽查了4174张门、急诊处方,使用了抗菌药物处方1499张,占35、91%,属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有89张,占5、94%。联用2种抗菌药物的处方有501张,占33、42%,联用三种抗菌药物处方的有12张,占0、80%。住院科室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在病历抽查中发现,无论就是哪一类的切口手术都会在术后使用抗菌药物,而且很多时候都就是二联甚至就是三联的。住院患者使用率达70%,外科高达97%,更让人难以置信的就是,皮肤科抗菌药物使用率竟然100%,DDD值也大得吓人,192DDD,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为89DDD。抗菌药物用金额占药品使用总金额的37、82%,在医院药品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中,就有3到4个品种就是抗菌药物,其中1到2个品种就是排名前5的,滥用现象明显。 2、整治后 随着一系列整治抗菌药物滥用的相关文件出台,我院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与治理活动,并陆续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控制细菌的耐药,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2015年1月-8月抽查门、急诊处方7343张,使用了抗菌药物处方1136张,占15、47%,属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2张,占1、06%,联用2种抗菌药物的处方有42张,占3、70%,联用三种抗菌药物处方的有12张,占0、26%。根据2015年抗菌药物专项点评结果显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

2019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理论考试

2019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理论考试 1.继发性腹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D) A.溶血性链球菌 B.变形杆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大.肠埃希菌 2.结肠、直肠、阑尾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宜选用(C) A头孢唑啉+甲硝唑B.头孢米诺C.头孢哌酮/舒巴坦D.头孢曲松 3.对肠球菌引起的腹腔感染,下列药物中哪一种不应选用(D) A.甲硝唑B.去甲万古霉素C.林可霉素D.头孢唑林E.氨苄西林 4.产碳青霉烯的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腹腔感染,可选用以下哪种药物(D) A.替加环素 B.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头孢哌酮/舒巴坦 D.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5.有关原发性腹膜炎,哪项是错误的(D) A.腹腔内找不到原发病灶 B.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 C.脓汁稀薄无臭味 D.一般均需手术治疗 6.青霉素对其抗菌作用较弱的细菌是( B ) A.革兰阳性球菌 B.格兰阴性杆菌 C.革兰阴性球菌 D.革兰阳性杆菌 7.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作用的是( A ) A.哌拉西林 B.氨苄西林(美西林) C.阿莫西林 D.氯唑西林

8.下列药物中,支原体肺炎宜选用( B ) A.青霉素 B.红霉素 C.庆大霉素 D.头孢呋辛 9.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抗生素( A ) A.碳青霉烯类 B.氯霉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10.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不包括哪种(A) A.性别差异 B.HIV感染 C.碳青霉烯的使用 D.年龄大于70岁 11.拉氧头孢的抗菌性能与(D )相近 A.第四代头孢菌素 B.第一代头孢菌素 C.第二代头孢菌素 D.第三代头孢菌素 12.关于我院《处方点评管理及考核制度(2017年版)》考核措施,不正确的是(B) A. 门诊不适宜及超常处方分别扣除整张处方金额的50%和100%;住院不适宜及超常医嘱分别扣除医嘱相应药物总金额的50%和100% B. 凡6个月内出现超常处方3次或以上者予以警告,警告后6个月内再出现2次或以上超常处方,限制其相关药物及重点监控药物处方权1年,限制处方权1年后自动恢复处方权。 C.限制处方权期间仍2次或以上出现超常处方暂停其处方权6个月 D.当年度考核周期内出现超常处方5次及以上,医师定期考核评定为不合格,该年度考评不得评优评先,并低聘或延聘其专业技术职务级别1年 答案:B(恢复处方权需经相应考核) 13.关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哪项说法不正确(D) A.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可联合用药 B.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可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三级分类

抗菌药物三级分类表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1.青霉素类:青霉素卞星青霉素(注射剂)氨苄西林(注射剂)苯唑青霉素(注射剂)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钠(注射剂) 2.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钠(注射剂)头孢拉定 3.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注射剂)新霉素(片剂) 4.酰胺醇类:氯霉素 5.四环素类:四环素(片剂)土霉素(片剂)多西环素(片剂胶囊剂) 6.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片剂、胶囊剂颗粒剂)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7.磺胺类药:磺胺嘧啶复方磺胺甲恶唑柳氮磺吡啶磺胺嘧啶锌(散剂、软膏剂)磺胺嘧啶银(软膏剂)磺胺醋酰钠 8.喹诺酮类:吡哌酸(片剂、胶囊剂)诺氟沙星(片剂、胶囊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9.硝基米唑类:甲硝唑 10.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片剂、胶囊剂)呋喃唑酮(片剂、胶囊剂) 11.抗结核病药类: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利福定乙胺丁醇(片剂、胶囊剂)链霉素吡嗪酰胺 12.抗真菌药类:大蒜素制霉素(片剂)克霉唑 13.其他抗真菌药物:小檗碱(片剂)林可霉素磷霉素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1、青霉素类:青霉素V(片剂、颗粒剂)氯唑西林钠(颗粒剂、注射剂)阿洛西林钠(注射剂)美洛西林钠(注射剂)阿莫西林钠-双氯西林钠(胶囊剂) 2、头孢菌素类:头孢硫咪头孢克洛(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头孢美唑(注射剂)头孢呋辛钠头孢西丁钠(注射剂)头孢曲松钠(注射剂)头孢哌酮钠(注射剂)头孢他啶(注射剂)拉氧头孢钠头孢唑肟头孢噻肟钠(注射剂)氨曲南(注射剂) 3、氨基糖苷类:妥布霉素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大观霉素 4、B-内酰胺类抗生素与B-内酰胺酶抑制剂:舒他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剂)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剂)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注射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5、四环素类:米诺环素(片剂、胶囊剂、颗粒剂) 6、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克拉霉素(片剂、干混悬剂)阿奇霉素(片剂、注射剂)吉他霉素 7、磺胺类药:甲氧苄啶 8、喹诺酮类: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注射剂)加替沙星司氟沙星芦氟沙星氟罗沙星(注射剂) 9、硝基米唑类:替硝唑奥硝唑 10、抗结核病药类: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利福喷汀(片剂、胶囊剂)利福布汀 利福平-异烟肼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环丝氨酸 11、抗真菌类:咪康唑酮康唑(片剂、胶囊剂)伊曲康唑(片剂、胶囊剂)氟康唑氟胞嘧啶特比萘芬 12、其他抗真菌药物:克林霉素多粘菌素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试(答案版)

2018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试 (题目+答案版) 1、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要求至少为() A.20% B.30% C.40% D.50% 答案:B 2、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要求至少为() A.30% B.50% C.70% D.90% 答案:B 2、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要求至少为() A.20% B.40% C.60% D.80% 答案:D 4、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要求,下列关于抗菌药物使用规定不正确的是() A.洁净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40% B.就诊(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20% C.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60% D.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s 答案:A(应该为30%) 5、关于门诊静脉输液指征不正确是()

A.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注的就不静脉注射 B.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C.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 D.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 答案:B (属于禁止门诊静脉输液的53种疾病) 6、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关于门诊处方以下不正确的是() A.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B.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 C.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D.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1周 答案:D(有效期最长不超过3天) 7、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不包括() A.处方的合法性 B.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C.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D.剂量、用法的正确性,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答案:A 8、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关于医师处方权管理,下列说法不正确

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9〕38号)精神,要求医疗机构按照“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分级原则 (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2009〕38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 (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三、督导、考核办法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规范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

抗菌药物分类及主要药品

抗菌药物分类及主要药品

————————————————————————————————作者:————————————————————————————————日期: ?

抗菌药物分类及主要药品 抗菌药物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它在防治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染性疾病的现代化治疗起始于1936年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而抗菌药物治疗的黄金时代是从1941年生产青霉素G开始,并从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抗菌药物的新里程碑,随后即迅猛发展,不断出现各类新型的抗菌药物(见表)。 众多的抗菌药物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挽救了无数生命。近几十年来,抗菌药物的发展集中在:(1)改善药物的抗菌谱,拓宽或使之选择性更高;(2)增强药物的抗菌作用;(3)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利于临床应用(4)降低对人体的副作用或毒性;(5)减少或改变病原体的抗药性。其中最后一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会产生更多的抗药性病原体,使我们的治疗用药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如果一旦产生了抗药性的菌株,对感染的治疗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是当前抗感染治疗中急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从病人所感染的疾病的微生物种类、病人的机体状态以及药物的抗菌谱、选择性、抗菌作用和对机体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后,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和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如果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而不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除了会发生类似其它类别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影响病人的健康以外,还会产生抗菌药物独特的"微生物抗药性",它的危害性就更大了,不但会影响用药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另外,非临床(如在农、牧、养殖业方面)的广泛使用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由于食物链的循环,也可能酿成上述严重的社会影响。 至今,在我国可供临床选用的各类抗菌药物(按抗病原体谱或抗菌谱、作用或作用机制、药物来源、化学结构甚至代次的综合分类)约有250 余种,占全

抗菌药物分类90282

抗菌药物分类90282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I+II:协同(增强) I+Ⅲ:拮抗(可能) II+Ⅲ:协同(增强或相加) I+Ⅳ:协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s) 包括:1、青霉素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非典型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 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激活细菌自溶酶。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Penicillins) (一)天然青霉素类(窄谱青霉素)Natural Penicillin 青霉素G 抗菌谱: ★大多数G+球菌:溶血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 ★少数G-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放线菌。 临床应用 首选: ★溶血链球菌A组、B组感染: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扁桃体炎等。 ★敏感葡萄球菌感染、鼠咬热。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与链霉素联用)。 ★淋病。 ★梅毒、回归热。 ★流行性脑膜炎(首选SD,SD无效时才首选)。 ★破伤风、白喉(与抗毒素合用)。 ★钩瑞螺旋体病、放线菌病。 (二)半合成青霉素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1.耐酶类青霉素(异恶唑类青霉素) 药物:氟氯西林 抗菌特点:①耐酶,耐酸;对G-菌无效。 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该类药可产生耐药性。 应用: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2.广谱青霉素类 代表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西林)

2016年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试题

2016年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题 一、选择题 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E) 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效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E以上都是 2、抗菌药物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C ) A 24-48小时 B 48-72小时 C 72-96小时 D 5-7天 3、对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B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用于个别情况 C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D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经验用药,但不宜联合用药 4、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E ) A普通感冒 B水痘 C休克 D昏迷 E以上都是 5、患者服用()药期间大、小便、唾液、痰及泪液等可呈红色(C) A 去甲万古霉素 B 吡嗪酰胺(卫非特)C利福平D伊曲康唑 6、小儿应用抗菌药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 A 氨基甙类抗生素小儿患者尽量避免使用

B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使用 C 四环素类抗生素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D 喹诺酮类抗菌药避免应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7、妊娠期感染,避免使用的药物是( C ) A 青霉素 B 头孢菌素 C 万古霉素 D 磷霉素 8、下列关于青霉素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全身大剂量使用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B 青霉素禁用于鞘内注射 C 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注 D 青霉素在酸性溶液中易失活 9、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抗生素,可用于下列哪种感染(C ) A肺炎链球菌 B溶血性链球菌C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 D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 10、肠球菌感染首选用药(A ) A 氨苄西林 B 环丙沙星 C 庆大霉素 D 呋喃唑酮 1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本类药物适用于轻至重度感染,但不可作为预防用药 B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菌作用差 C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适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D肾功能不全者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用药 1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不适于治疗下列哪项感染( D ) A流感嗜血杆菌B大肠埃希菌C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D溶血性链球

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结构式.

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结构式 合成抗菌药 ①磺胺类药物: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 ); ②氟喹诺酮药物:氧氟沙星(Ofloxacin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帕珠沙星(Pazufloxacin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 ); ③恶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Linezolid ) N O O COOH F N N N O COOH F N N H OM e N H 2SO 2NH N O N O COOH F N N H N O O COOH F N H 2N F N O O O NHCOCH 3 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 ) 氧氟沙星(Ofloxacin )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帕珠沙星(Pazufloxacin )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 ) 利奈唑胺(Linezolid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①青霉素类:氨苄西林(Ampicillin ); ②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Cefalexin )、头孢塞利(Cefoselis )、头孢卡品酯(Cefcapene Pivoxil ); ③单环β-内酰胺类:卡芦莫南(Carumonam ); ④青霉烯和碳青霉烯类:法罗培南(Faropenem )、多尼培南(Doripenem ); ⑤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 )、舒巴坦(Sulbactam );

N S COOH H H O NH 2 NH O 氨苄西林(Ampicillin ) N S H H COOH O NH 2 NH O 头孢氨苄(Cefalexin ) S N S H H COO - O NH O N + N CH 2CH 2OH NH 2 N OC H 3 N H 2N 头孢塞利(Cefoselis ) N S H H O NH O O O O O O NH 2 O S N N H 2头孢卡品酯(Cefcapene Pivoxil ) N O O H COOH H CH 2OH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 ) 舒巴坦(Sulbactam )N S O H COOH O O 唑类抗真菌药物 酮康唑(Ketoconazole )、氟康唑(Fluoconazole )、伏力康唑(Vpriconazole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 O O O Cl Cl N N N N O F F N OH N N N N N OH N N F N N N F F O O O Cl Cl N N N N N N N N O 酮康唑(Ketoconazole ) 氟康唑(Fluoconazole ) 伏力康唑(Vpriconazole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

抗菌药物分类(新)

抗菌药物分类 主要分为八大类,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 青霉素类 常用的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青霉素类药物的主要优点为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孕妇及儿童使用较为安全,不影响肝功能。但应注意的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头孢菌素类 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的有头孢唑啉(先锋5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等,口服的有头孢氨苄(先锋4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脏毒性低。注射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口服的有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对人体毒性低等特点。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口服的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脂、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等。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胃肠道感染和败血症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广泛的抗菌谱而优于前三代。因与青霉素发生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很小,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目前已上市的有注射用的头孢吡肟、头抱匹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但价格较为昂贵。有可能发生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应用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后因其可将体内正常有益细菌杀死,易发生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等,应引起重视。 另外有多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组成的复方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等,联合使用时有增强抗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