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及其评价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及其评价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及其评价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及其评价。

新闻思想:

关于《评普鲁士最新的书报检查令》他们从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入手研究,实质上仍属于民主主义新闻思想即民主报刊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由报刊的观点是在反对书报检查制度、争取出版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

对于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德国,马克思觉得争取出版自由是当时最必要最迫切的第一步。书报检查制度在这个时候的颁布并没有真正的反映民主,反而是伪自由。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新的书报检查令》中揭露新法令的虚伪和反动,认为其笔调、倾向、功能和才能等四个方面存在无穷弊病,他认为,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是恶劣的。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他得出结论,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将会成为泡影。书报检查制度是政府垄断的批评,是有法律形式的不合法制度。并且还提出用新闻出版法来取代书报检查法,在前者中,自由是惩罚者;而在后者中,自由是被惩罚者。书报检查发是用法律的形式不是真正的法律,利用自由来压制自由。没有新闻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自由领域中取消新闻出版自由。马克思还在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律自由和任命自由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报刊既是自由的报刊又是人民的报刊。从新闻出版界的职业特征和职业道德角度来分析,新闻出版的最主要自由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业。其自由报刊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自由报刊是人类精神自由表现的产物,承担着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的义务,同时与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具有舆论监督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它不是挣钱的行业遵循独立的办报方针。

人民报刊的观点中,人的权威和人的类本质观点在人民报刊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这一报刊思想的灵魂和基础。公民,已经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理智的力量作为合理观点的体现者出现。在一系列批驳性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人民报社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新闻记者应该报道人民的呼声。自由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时它也要制造社会舆论。马克思认为报刊如果不能反映民意,则报刊将失去人民的依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人民报刊应着重报道本国的事件,集中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人民的喉舌,表达人民的思想,对社会行使舆论监督。同时以方便群众为宗旨,有其独特的办报方针。

评价:

其新闻思想具有承上启下、开拓前进的特点,它顺应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潮流,吸收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以及其他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体现了人民政治解放和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愿望,还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报刊的重要性。《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准备阶段,是探求马克思注意新闻学理论宝库的一个入口。但他们的报刊思想留有唯心主义色彩。在编辑撰稿时,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他们还缺乏完全的知识结构,这导致《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在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他只能借助逻辑武器进行推理作战,无法通过经济学的深刻剖析来阐述问题的实质。他们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不断的学习,在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对早期新闻思想进行了带有根本意义的改造,是自己的新闻思想大踏步地朝前发展。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广告1201 徐振泽 1219200112 通过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家。两人情同兄弟,志同道合,有着很深的友情。我想两个人能够成为好兄弟,志趣相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相近或趋于一致的。这也是我觉得首先导致两人在思想上有相同的地方的原因。 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坚持认为: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时一致的,其中包括他们的出发点、基本原则、基本路线等等。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两人在基本思想主张是趋于一致的,两人都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做着努力。包括后来,我们可以发现,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时一致的这种观点不是别人,而是恩格斯自己。在看了恩格斯写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我们可以验证到这样的观点。 而且,恩格斯也把自己从事的理论研究看做“第二小提琴手所演奏的乐章”,而把马克思当作是“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并且以有马克思这样的第一小提琴手而骄傲。1886年,恩格斯在回顾他和马克思所共同走过的历程时,十分诚挚地说:“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特别是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了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非常公正的。由此就可以看到两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两人思想上的一些差异性和不同点。首先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的视野上存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超验和经验的分野。由于在视野上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致思取向。第二点,如果说马克思更强调“存在决定意识”,那么恩格斯则更侧重于“物质决定精神”。而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也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上的总结,深化。 以上两点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两者思想上的一些差异。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所带来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而恩格斯则没有。再加上两个人个性上的小差异,也不可能造成两个人的思想完全同化。再加上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上,也难免会有一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但是好在经过实践的发展,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总结,他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马为主,恩为辅,但离开了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也很难以形成,更难以传播。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创作中,要么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完成,要么是两人共同完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恩格斯在资金上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帮助。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宣传马克思的著作出版和宣传作了不朽贡献。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摘要】生态思想的产生与人类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迫使人们不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加深对生态思想的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是最早的生态思想家,他们的生态思想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上的,他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越性;主张自然的社会性,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自然是个整体,是个系统,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所以人要预测和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免对自然系统造成破坏。 1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被动性的存在物,人则是主动性的存在物,人类比一切动物都强,在于人的主动创造性。当自然环境改变时,动物只能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或者归于灭亡。人的能动性则使人始终把追求更适宜的环境作为奋斗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地、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然而人创造环境的活动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活动。人是具有能动性,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是不受制约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地规律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人类的盲目活动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早在19世纪50年代,雅科比在《改革报》上发表了关于论地球毁灭的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关注。对于人们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生产其最初产品,并使气候恶化。” 人通过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改造“进”的方面;而在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条件下,合理地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保护自然环境,则体现了人堆自然改造“退”的方面。二者有机的结合,让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有进有退。 2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克思将自然界规定为人的一种身体。在他看来,人“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自然对人来讲,不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与人和人的活动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的另一种身体。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是人的身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单方面的需要,而是为了双方的互依互存、共同发展。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具有功能和需要价值关系,是双向的价值关系。一方面,自然地功能首先表现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提供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其次表现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供人展示其本质力量的舞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方式也改变了

恩格斯重要贡献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1895年8月5日),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奠基人。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一棉纺厂主家庭。 1834年10月入爱北斐特中学读书。 1837年 9月受父命中途辍学,到商行当练习生。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役,同时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1842年 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K.马克思当时在该报社工作)。同年11月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办事处工作。在这里他经常深入工厂,参加工人集会和斗争。这次赴英途中,他在科隆与马克思第一次会面。 1844年 8月在巴黎与马克思再次会面,从此开始了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极为亲密的合作和始终不渝的友谊。 1845年出版了他同马克思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他同马克思一起不仅致力于创立革命理论,而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 1847年他们改组正义者同盟,使之成为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翌年 2月出版了他们受同盟委托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新的世界观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 月受同盟委托组织出版革命运动的战斗机关报《新莱茵报》。 1849年 5月德国西部和南部为保卫帝国宪法举行了武装起义。恩格斯赴爱北斐特领导该地起义人民的防御工事构筑,在巴登 -普法尔茨起义期间,参加志愿部队的战斗。事后,他撰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他深深体会到军事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开始长期、系统地研究军事。他阅读历代军事家浩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史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军事问题,对当时的重大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许多重要军事著作。他撰写的《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论证了军事组织和作战方法的发展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并预言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他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1852)一书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动力,起义是一种艺术。他为纽约《美国新百科全书》写了《军队》、《步兵》、《炮兵》等59个条目,涉及到军队建设、装备发展、作战指挥、筑城、炮兵、海军等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他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新奥德报》、《新闻报》、《曼彻斯特卫报》和《派尔-麦尔新闻》等多种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克里木战争、意大利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等的评论文章和其他军事论文。他摆脱经商活动后,迁居伦敦。 1870年10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直接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

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城 2,1830年秋天,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 3,1835年,中学毕业 4,1836-1938年,进入伯恩大学法律系学习,哲学,历史,艺术。在此期间结识布·鲍威 尔 5,1839年-1841年,马克思学习希腊哲学,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博士论文《德谟克利 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6,1842年,马克思为黑格尔左派分子创办的杂志“德法年鉴”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令”。1842年11月首次会见恩格斯。 7,《莱茵报》由马克思主持,但是青年黑格尔拍企图利益这份报纸来宣传他们的唯心哲学观点。最后被普鲁士查封。 8,1843年---1844年,马克思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标志着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者变成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变为共产主义者。1844年,马克思收到恩格斯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和《英国状况(评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这些论文被普鲁士当局误认为是对国家的叛乱和侮辱陛下而停止。 弗·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20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诚 2,1834年中学转学 3,1837年父亲不让七读书,恩格斯辍学在父亲的营业所打工。 4,1838年---1841年,边工作边学习,黑格尔的哲学等 5,1841年----1842年,进行服兵役,在柏林大学课间学习 6,1842年---1844年,恩格斯研究英国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英国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 条件,了解英国工人的斗争和宪章运动,他访问了曼切斯特的工厂和工人区,参加各种群众 大会和工人集会。 7,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必须实现与实践的结合,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如果我们把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称为理论教育,把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称为实践教育,那么,这两种教育形式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实践教育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等重要文件,先后提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强国必先强教,对于我国教育目前“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现实,中央是十分清楚的。2008年,在国务院的主持下,中央开始制定新世纪的第一份教育发展纲要,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于2010年5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纲要》指出,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在这个现状中,无论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是学生适应社会、就业创业能力不强,都根源于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片面地强调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 针对这些问题,《纲要》对于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安排,把实践教育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纲要》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践教育的具体措施,《纲要》也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例如:“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在教师教育活动中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等。而且,在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纲要》也提出:“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 (1848年11月—1849年8月) 1848 11月恩格斯和“新莱茵报”的其他几位编辑由于有被逮捕的危险,离开了科伦,因此,该报的编辑工作几乎全部落到马克思的肩上。同时马克思还积极参加了科伦工人联合会的活动,担任该会主席,并参加了民主协会和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的工作,动员人民群众起来积极反抗反革命的进攻。 11月7日左右恩格斯(当时在瑞士)由洛桑到纽沙特尔。 11月7日恩格斯寄给马克思一篇关于纽沙特尔共和国的文章,标题是“昔日的公国”,发表在11月11日“新莱茵报”上。 11月8日由于普鲁士正在策划反革命政变,马克思写了“柏林的危机”一文,发表在11月9日“新莱茵报”上。 11月9日左右恩格斯由纽沙特尔到伯尔尼。 11月9日恩格斯写“新的代议机构。——瑞士运动的成绩”一文。发表在11月15日“新莱茵报”上。 11月11日—13日马克思写关于“柏林的反革命”的一组文章,发表在11月12日(增刊)和14日“新莱茵报”上。马克思号召人民群众用拒绝纳税的办法来回答反革命的行动。他认为这是人民对政府施加有组织的革命压力的手段。 11月13日在科伦民众大会上选出了人民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该会委员。委员会的任务是组织和武装群众以反抗征税,反对正在普鲁士策划的政变。 马克思参加了科伦民主协会的会议,他在会上宣读了刚从维也纳打来的关于罗伯特·勃鲁姆被处死刑的电报,这个消息在会场上引起了极大的愤慨。 11月14日法院侦查员就“侮辱”检察官黑克尔一事对马克思进行侦讯。人民群众齐集在法院前面,表示对马克思的同情。审讯结束后,人民陪送马克思到埃塞尔大厅,他在那里感谢人们对他的同情和支持。 马克思和施奈德尔第二代表莱茵省民主主义者区域委员会向莱茵省各民主团体呼吁,建议它们组织民众大会和号召居民拒绝纳税。为了讨论以后的措施,区域委员会决定在11月23日召开莱茵省民主主义者代表大会。呼吁书发表在11月15日“新莱茵报”上。 11月15日马克思写“内阁在被告席上”一文,发表在当天的“新莱茵报”号外上。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回顾,着重分析了他们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重要教育思想,充分肯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在我国的继承发展和对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过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总是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许多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教育思想使人类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武器,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南。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根据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制约,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反过来对社会起着某种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决定了考察一定时期的教育,一定要把它置于这一一定的历史当中。当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时,教育也就具有了阶级性,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剥削阶级把教育变成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工具,利用教育来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马克思、恩格斯以雄辩的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资产阶级特性。恩格斯在1844—1845年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中,论述了产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实施教育的虚伪性及其阶级实质,尖锐指出,英国工人阶级所受的教育极其可怜,统治阶级控制了一切知识的来源,他们向工人灌输的只是宗教的狂热和偏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第一章恩格斯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尝试 第一节《反杜林论》 一、《反杜林论》的由来 杜林(1833-1921)是一个大学教授,试图建立庞杂的学说体系,向马克思主义挑战,马克思说,他是一个极为傲慢无理的家伙,他本身的思想是折中主义的,缺乏深刻性和原创性。但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他的学说赢得了包括伯恩施坦等人在内的一些人的欢迎,导致了相当程度上的理论混乱。为了反击杜林,连贯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1876年到1878年撰写了此书。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地位很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是恩格斯的代表作。 二、反对先验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正确地论述了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原则与实际的关系。指出,必须从事实出发,不能从所谓的抽象“原则”出发来探索客观事物。这实际上表达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 第二,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首先,杜林的“存在”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实际上混淆了物质和意识。存在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意识的存在。杜林的命题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次,杜林从思维的统一性推导出存在的统一性,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且本身造成了思维的跳跃。 第三,批判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论述了正确的时空观、运动观。杜林承认时空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离开运动而独立存在。恩格斯指出了这些观点的荒谬性。

三、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实践)的辩证法 杜林认为有永恒真理、终极真理存在,并吹嘘自己发现了终极真理。恩格斯对此加以批判,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但我们不能认为这里论述的辩证法仅仅是关于认识的,它也是关于广义的实践的。在马哲史上,第一个充分阐发认识论的人是列宁,自斯大林、毛泽东以后,教科书体系把“实践”范畴归入认识论之中,马克思关于广义实践的论述不太为人所重视。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不仅仅限于狭义的认识论范畴,也包括广义的实践哲学意义,他论述的是认识的辩证法,但更是实践的辩证法。 1、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人类的认识能力就其本性、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无限的,至上的。而每个人、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群体的认识,由于要受各种社会的历史的条件的限制,总是有限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是互相联系的,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也是人类实践的特性。 2、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恩格斯反对杜林关于“永恒真理”的说法,认为如果把“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这样的命题叫做绝对真理,这是对真理的贬低,是对极小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恩格斯认为,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类认识能够反映对象、符合对象、揭示对象的规律。承认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区别。但由于具体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可以说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3、真理与谬误 一方面,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但是,这种对立,只是在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即,二者的对立是需要条件的,如果条件变化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真理和谬误就会互相转化,真理转为谬误,谬误转为真理。 4、自由和必然 自由与必然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尺度。杜林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恩格斯正确地论述了二者的关系。他指出,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对必然性、规律性认识愈深刻,主动性愈大,行动就愈自由。所谓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而作出决定的能力,决不是任意地思考和行动。人们的自由总是相对的、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四、论述辩证法及基本规律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恩格斯指出,人类思维发展史上从来就有两种对立的思维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课外阅读】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从马克思来说,也正是为了对刚刚兴起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这种帮助。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 “嗯,不对,反正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你对了!” 马克思说着说着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样地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于是,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声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止。于是,两人就放声大笑起来。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马克思在病重期间,曾告诉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为他尚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点什么”来。当然,即使马克思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恩格斯也会去做的。从1883马克思逝世时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的个体特征 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 (一)家庭。 (二)教育 1、中学教育。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 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 中学毕业论文 2、波恩大学教育。1835年10月——1836年6月 (1)学习; (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父亲的责备 (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父亲的担忧 3、柏林大学教育。1836年10月?a?a1841春: (1)以诗寄情。马克思的情诗; 父亲的担忧 (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 (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 (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 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 散漫的生活方式; 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 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 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 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 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 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通过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的意义,因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7683362.html,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作者:吴捷刘建涛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著名动画作品创作家宫崎骏先生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将二者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宫崎骏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并总结了前人关于生态理论的优秀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一般生态系统是由人——社会——自然所组成,而且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生态思想。“……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即“人靠自然界才能生活”的思想,人和动物、植物一样,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不能脱离于自然界,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的任何一样行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都是无法进行的。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模扩大,对大自然的依赖愈发显著。所以,如果外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将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2人必须尊重自然马克思认为,在适应自然的方式上,人和其他生物有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物并不能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人在自然面前却是一种能动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驾驭环境,从而改造自然,有选择和创造自己命运的自由。人类适应自然体现了人类的受动性,改造自然体现了主动性,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离。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绝不是随心所欲的。马克思在《手稿》中非常明确的表明“它(人)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这说明了现实中的人,并非是什么神奇的存在,只不过是拥有意识的、高级的自然界。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尊重和理解自然为基础,不能仅凭自我意识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和理解自然,实质上就是尊重和理解人类自己,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不是一般人意识中的简单的外部世界,而就是人类本身,就是人的存在。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然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就更应该对自然界产生敬畏之情。我们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点,恩格斯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理论前沿 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的理论创建之初就有了如何用自己的科学理论去宣传、教导广大的工人群众的迫切现实问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概念,但他们却对如何宣传马克恩主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理论如何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问题作了重要的论述,并从哲学意义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做了原则上的重要阐述。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充分重视科学理论对人民群众的巨大指导作用,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体的、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基本、最一般规律和原则的抽象和总结。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思想和论述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们有关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之中。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3〕而一定的世界观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就表现为方法,所以马克思主义本身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因 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从而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当然,在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时,我们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区别开来。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两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构成。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主要内容的。这表明我们在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立场;同时要联系社会历史与现实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做到唯物史观与辩证方法的统一。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方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不断获得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形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成发展和宣传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性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丁国浩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虽然马克思恩格斯 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相关概念,但他们却对如何正确对待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如何武装人民、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并从哲学意义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作了重要阐述,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思想,认真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005—02 [收稿日期]2012—09—30 [基金项目]上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平台”;2010年度上海市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丁国浩(1980—),男,广东梅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2012年第5期理论观察N o.5,2012(总第77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7 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