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向的神学观点 洪范五行传论

刘向的神学观点 洪范五行传论

刘向的神学观点 洪范五行传论
刘向的神学观点 洪范五行传论

刘向的神学观点洪范五行传论

《汉书;五行志》保存了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约一百五十二条。其中论灾异跟后、妃、君夫人及外戚间的关系的约三十一条,论灾异跟君主失势、国家败亡间关系的约三十九条。这不只是其政治立场在学术上的反映,这并且是有意地利用阴阳五行学说作政治斗争的工具。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刘向的神学观点《洪范五行传论》大全,希望你喜欢。

刘向的神学观点洪范五行传论《汉书;五行志》也保存了刘歆论《洪范五行传》的材料,约七十三条,尽管论述的对象基本上都在刘向曾经论述的范围内但没有一条的具体论述是跟刘向相同的。

虽相信“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但认为“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可以“刘氏长安,不失社稷”。这就等于说天命还是可以人力为转移,或至少可以多延一些时期。在刘歆的遗文里,就看不到这样的说法了。依《汉书;律历志》所保存下来《三统历谱》的材料来看,历代的兴衰是按着五行相生的顺序进行的。按照这样的顺序,王莽以土德继汉的火德,就应该是当然的。王莽在死到临头时就还这样说:“天生德于予,汉兵有如予何!”

当校订皇家藏书的时候,却很少运用这种神学历史观,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态度。

洪范它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其中第五畴“皇极”(君主统治准则)

是全部统治大法的中心,其它各畴大都是为了建立好这一“皇极”所施的各种统治手段与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是,倡导一种基于上帝意志的神权政治论,强调按照神的旨意建立最高统治准则;;“皇极”,以保障“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在这种神意政治前提下,君主要注意自己的貌、言、视、听、思等“五事”(第二畴),以引起“休徵”,而避免“咎徵”(第八畴);并遵循岁、月、日、星辰、历数的“五纪”常理,以处理政纪(第四畴);君主向上请示神意的手段是“卜、筮”(第七畴),向下统治臣民的手段是“刚克”、“柔克”、“作威”、“作福”(第六畴),也就是利用“六极”作威,利用“五福”作福(第九畴)。这样一篇反复向君主提出行动规范的统治经验,其用意在于以此来神化君权,并提高君主自身的警惕性。这一“大法”受到周王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奉行。对后人影响极大。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刘向的神学观点《洪范五行传论》大全

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摘要:基督教被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悠久的发展史及其中心神学思想源远流长,其神学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神学”、“诺斯替教”、“护教者的学说”、“逻各斯学说”、“自由意志和原罪”等阶段。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为信仰天主上帝,崇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 基督教分为众多派系传遍全球,其主要包括有罗马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东方教会(景教)在3、4世纪传入中国、亚洲中部和蒙古等地。 基督教中的罗马公教(天主教会)在全世界是信徒发展最多的宗派,人数占基督徒半数以上。在我国大陆,以新教教徒居多,教义及名词以新教《圣经》即和合本圣经版本最为普及和认知。罗马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仍保留着七大圣事和弥撒的圣礼。全球共约有21-26亿人口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30%-37%、有信仰人口的 40.21%,为全球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1]。 一、早期神学 “神学”源于希腊文“theologia”,由“Theos”和“logos”两词组合而成,古希腊哲学家用以指关于诸神谱系的研究和

记述。基督教早期教父用以指对《圣经》中论述上帝、基督及其与世人的关系的研究。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迅速发展,哲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基督教神学的涵义缩小为对基督教信仰内容作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化的说明。一般立论的出发点,都根据所信仰的启示,包括圣经和教会传统,并借用哲学推理对信仰以及基督教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作出论证。 在基督宗教早期信仰体系的形成中,古希伯来宗教和古希腊哲学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两希”(古希伯来宗教和古希腊哲学)传统与基督宗教诞生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拥有广阔的疆域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其中的基督宗教,在直接秉承希伯来—犹太教信仰传统的同时,也从希腊哲学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正是在与希腊哲学的交流与对话中,基督宗教不仅丰富了神学表达形式,而且为当时他的社会合法性寻找到了必要的依据。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弗兰克〃梯利认为,新教不久即被迫规定和保卫其学说,建立基督教神学,表明它对盛行的犹太和希腊思想方式的态度[2]。 二、诺斯替教 诺斯替教又称灵智派,一般被公认为起源于公元1世纪,于公元1至3世纪流行于地中海东部各地,它是一种融合多种信仰,把神学和宗教结合在一起的密传宗教,强调只有领悟神秘灵知,才能使灵魂得救。诺斯替教同时也是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流行的许多神秘主义教派,他与基督教在组织上互不相属,并无统一一致的机构。但在教义

基督教发展史

关于基督教起源和发展 提纲: 一、基督教的起源 1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1.1希伯来民族的早期历史和以色列的由来 1.2灾难深重的以色列人 1.3统一的信仰 1.4希律王和本丢·彼拉多 1.5犹太人的集团 2基督教产生的宗教背景 1.6犹太教 1.7犹太教经典 1.8弥赛亚 3基督教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基督教的简史 1基督教历史简介 2基督教发展时期表 3基督教宗派表 一、基督教的起源 1 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希伯来民族的早期历史和以色列的由来 巴勒斯坦濒临地中海东岸、北接腓尼基、叙利亚,南邻西奈半岛、埃及,东为阿拉伯沙漠。据考证,这个地区的人类文化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居住在这里的迦南人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创造了青铜文化。迦南人居住的地区被称为迦南(Canaan)。大约公元前2000年以前,居住在阿拉伯沙漠的亚摩利人曾一度侵入这一地区,所以,埃及、亚述的一些历史文献曾把这里称为“亚摩利人之国”。公元前十八世纪时,北方的西克索斯人征服迦南并南下侵入埃及。公元前1580年,埃及人驱逐出了西克索斯人,进而兼并了迦南和叙利亚。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上半叶,东方沙漠的一个游牧民族趁埃及衰微之机,自北方侵入迦南,当地人认为他们来自东方的幼发拉底河(《圣经》成为“大河”),所以称他们为“希伯来人”(亚兰文Ebrai),意思是“来自大河边的人”。希伯来人入侵迦南后并在迦南定居。公元前十三世纪末,埃及中心征服这个地方,公元前1223年(中国殷商末年),埃及法老梅尼普塔在炫耀自己的战功的碑文中记有“以色列已化为废墟,但他的种族并未灭绝。”这是现存文献中的一次提到“以色列”(希伯来文Yisrā'ēl)这个名字。 起初,希伯来人只是几个部落不能算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圣经》中把这些部落描绘成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分别繁衍的支派。这些部落进入迦南后首先在地中海和约旦河之间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土地,强迫迦南人为奴,这些希伯来人各自为政,互不相统属。但可以分为两个集团:占据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带的多数部落称为以色列部落,占据南部山地的少数部落称为犹大(Juda)部落。 1.2 灾难深重的以色列人 公元前12世纪初,居住在克里特岛的菲力士人侵入迦南,危机以色列的部落生存。涣散的以色列部落在强大的菲力士人面前明显的处于劣势,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他们知道只有各部落首领两合起来才能对抗敌人,约公元前1030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7366919.html,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反思 作者:张少娇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6期 摘要:京派之于汪曾祺,不仅在于给了他一个写作的起点,也给了他一个写作的归宿。他承袭了京派的文学理念与反思,用《受戒》一文,隔着时代回应了京派的审美现代性反思。 关键词:汪曾祺; 受戒; 审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I207.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672-0539(2019)06-0105-04 一、京派的审美现代性 从现代性的发生、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波及和影响来看,一直有两种现代性相互交织并彼此影响。其中一个是资产阶级现代性,主要是指发生在社会领域的现代性,即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对科技的信仰,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另一种现代性则更倾向于是对前者的一种反思,它对现代科技文明和理性崇拜持有一种质疑甚至是反对的态度。与此同时,其更为重视对人的情感和本能的强调,更注重挖掘人的感性生命力。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卡林内斯库曾经这样评述两种现代性:“无法确言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可以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剧烈冲突的现代性。可以肯定的是,在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某个时刻,在作为西方文明史的一个阶段的现代性同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无法弥合的分裂。(作为文明史阶段的现代性是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带来的全面经济社会变化的产物。)从此以后,两种现代性之间一直充满不可化解的敌意,但在它们欲置对方于死地的狂热中,未尝不容许甚至是激发了种种相互影响。”[1]42 基于此,审美现代性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概念下的艺术思想特性,它更集中地在美学的领域发挥其效应。它将美视为第一原则和审美最高价值追求,当美成为审判和衡量一切的准绳时,其他的精神、主义和社会原则就让渡了自身权利。张辉在《审美现代性批判》中指出,“审美现代性通过强调科学、伦理相对的审美之唯,以生命与感性的原则在现代知识谱系中为主体性立法,从而达到反对理性绝对权威的……目的。”[2]8看得出,审美现代性也存在着对自身的反思。 当审美现代性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國的文学界后,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诸多的思考与碰撞,审美现代性在中国迅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都是值得反思的历史命题。最先激起对审美现代性关注的是文艺理论界。王国维作为其时文艺理论大师,提出了在无利害功利的审美之境中,艺术的超然忘我性。“有兹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3]40王国维将审美提升到了一种宗教的境地,将能够解决人生中的种种现实问题的寄托放在了审美上。这种观点在蔡元培处得到了回应,蔡氏提出了“美育代宗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对教育的反思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对教育的反思 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 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八大报告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生态文明的兴起也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最关心政治局势的特殊群体,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教育,首先,我觉得应该先了解现状。哪些地方做的不足,知道了才能改正和完善。 一.当代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欠缺的主要表现 1.主体意识淡薄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不断深化对自己同自然界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认识,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法则,协调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继续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然而,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回顾过去,人类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能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文明和物质文明,人类也由自在阶段转变为自为阶段。“现代性”工业文明意识在发挥着巨大进步作用的同时,也使人类逐渐习惯把自己凌驾于包括一切其他生命形式在内的大自然之上。人类在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使各种资源将消耗殆尽。高校师生都是高学历人群,他们大都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问题是由于受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和体制的缺失,他们对生态文明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生态意识淡薄,更没有固化为行为习惯,节约与环保变成了一句空话。目前高校已经成为社会上三大浪费大户之一。 2.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缺失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机制是各类高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位,充分利用已有环境和社会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态文明培养和影响,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育保障制度。目前,高校还没有健全的教育机制以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首先,在当前的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而忽视学生对白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因此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活动就没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没有兴趣积极的参与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其次,高校的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当前,高校在让学生接触并亲自体验人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关系方面还没有更多的有效途径。 3.大学生过度的消费行为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消费。必要消费是对资源有价值的利用和合理开发,它不仅能处理好生产、分配和交换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对社会和自然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思维活跃、观念新潮、追求时尚、最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又有认知能力差、辨别力弱、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等特点的大学生这—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严重冲击。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

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吴丽红 10020126 摘要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形态,至今仍对西欧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回溯以往,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基督教对西欧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文学等各方各面都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基督教在人们最绝望的年代中产生,从精神上拯救了人们,带给人们希望,也在物质上给了人们一定的慰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为中世纪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西欧;贡献;禁锢 漫长的中世纪,许多人都将“黑暗”作为它的标志。而基督教神学统治就是这个标志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基督教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几乎统治了整个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对西欧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起源 基督教产生于乱世之中,在基督教产生和发展的前期,罗马帝国奴隶制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逐渐走向瓦解,生产力倒退,全国普遍出现物资匮乏和道德沦丧的现象,民不聊生,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不满,特别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眼前只有一片黑暗,无法摆脱的贫困和苦难,使他们迫切地需要“心灵鸡汤”的滋润。于是基督教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这大大起到了抚慰人心的作用,人们普遍地寄希望于来世,向往天堂,向往那个没有饥饿,没有贫困的另一个世界。“这样,‘基督教拨动的琴弦,必然会在无数人的脑中唤起共鸣。’使信仰和跟随的人越来越多。”【1】随着基督教势力的越来越大,基督教神学统治正式登上西欧的历史舞台,并对当时的西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贡献 中世纪西欧是一个宗教狂热的时代,除了少数信奉犹太教的人之外,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接受教会洗礼,成为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不可否认的是,这样高度的宗教认同也为中世纪西欧带来了一些益处。 在社会生活方面,基督教教会中的重要人员如教士,修道院里的人还有全教会的施济活动总是频繁地开展着,大大减轻了许多穷人的生活压力,在加之基督教的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每个世纪都会有乐意为穷人做主的君主出现,愿意给穷人经济上或法律上的援助,这无疑大大减少了穷人的苦痛。另一方面,本着博爱的精神,教会对病人也照顾有加,不但会直接看护病人,而且还鼓励政府多建医院,造福群众,多行善行,积善功。这无疑是病人带去了福音。另外,在奴隶制普遍的时期,基督教却提出了解放奴隶的口号和要求,“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之反对奴隶制度,固然全由于其

试探伏尔泰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

试探伏尔泰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 [摘要]探讨伏尔泰对于基督教神学的批判,试图找到伏尔泰启蒙思想之基是本文研究的目的。着重从其著作《风俗论》入手,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讨,并对他的批判思想进行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伏尔泰基督教神学理性 伏尔泰史学思想的内核是理性。以理性为出发点,伏尔泰创造性地把以欧洲为中心的基督教历史扩展为真正的世界史;将政治、军事史推及到人类文明进步史。然而,伏尔泰的这些“立新”正是建立在“破旧”基础之上的,没有对基督教神学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伏尔泰理性史学大厦是建构不起来的。 “上帝”和“灵魂”的概念是基督教的两大精神支柱。基督教主张以神为中心,认为上帝全知全能,是人和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在教会看来,人类生而有罪,“上帝通过人间的统治者统治着人间的国家”。基督教还鼓吹“灵魂不灭”说以愚弄、欺骗从而统治人民。伏尔泰认为,要批判基督教,首先就要摧垮基督教这两大支柱。 伏尔泰将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当时的历史研究领域。他指出,传统的历史家们的研究都是对《圣经》进行注释,他们都无法摆脱静止的、僵化的以经带史、以史注经的思维模式。伏尔泰于1756年出版了《风俗论》,此书是以尊重事实的态度,按照科学的方法撰写出来的。进行没有宗教色彩的新型的世界史的撰写,这是前无古人的创新。 上帝创世是基督教基本教义之一,在《风俗论》中,伏尔泰抨击了《圣经》的创世史。大胆揭露了《圣经》的荒诞和离奇。他第一次将非基督教的古老民族:中国、印度、波斯赫赫置于各民族之首的地位。他严正指出,许多国家的文化,在起源上要比《圣经》中所说的希伯来人的文化早得多。基督教所宣扬的宗教史观,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说不通的。在《风俗论》导言也就是《历史哲学》中,伏尔泰用了12个章节的篇幅对犹太人的历史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所谓原罪、方舟、神迹等等全是滑稽可笑、荒唐透顶的神话故事,宣传这些是对人类理性的侮辱。 伏尔泰并没有把这种批判停留在历史领域的责难,还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他认为,“过去千百年中,一切民族……对于上帝毫无概念”,“上帝”的概念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伏尔泰进而分析了上帝的属性。在他那里,上帝是模糊而没有人格的,这与犹太基督教所说的上帝并不相同。他认为,关于上帝的认识超越人的知性,拒绝接受来自启示的一切证明,排斥神学家的论证,甚至否定上帝的天道。虽然伏尔泰一方面“深信有一个神存在”,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理由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从理论上思考,则出现矛盾。因此,他得出结论,无论说神是永恒地创造世界,还是在时间流逝中的一段时间创

对当代教育的反思

对当代教育的反思 有一次,钱学森老人在病床上拉着温总理的手说: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好的人才?钱老,著名的科学家,他接受的是国民和留学时期的教育,没有受过当代教育。细数当代中国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真的是少之又少。温总理就这句话召集有关专家进行了调查和反思,追溯到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很多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所谓3岁看老,3岁的孩子性格形成已经基本定型,7岁的孩子行为习惯基本定型,很难去改变了。后来我们所说的人的改变其实都是社会性格的改变,生理上的个性只是被隐藏了,在一定的情况下还是会被暴露出来的。所以看一个孩子将来会怎样发展,0-3岁又是很重要的。而0-3岁的幼儿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所以为人父母怎样教育子女是很关键的。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父母这个角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心。作为家长,白天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但晚上一定要抽出哪怕是十几分钟或者半个小时的时间陪孩子,不要认为这么点时间是种浪费,其实这对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不打扰自己,就一直放动画片给他们看,放任孩子自己玩,自己是清静了,但孩子能得到什么发展呢?家里的玩具一箩筐,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买的都是很高级的,但是没有人陪他们玩又有什么用呢?儿时的我们是幸运的,有那么多的玩伴,那么多的活动场所,大山、小溪、沙地,还有爸爸妈妈。如今的孩子被圈养在家中,每天对着电脑或者电视,接触的都是隔代的人,

其实这种环境是非常可怕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生理条件是好了,但是心理发展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境地呢?大人们总是问你饿了吗?你想睡觉了吗?你想买什么东西吗?、、、、、、但是你感受到了他们的孤独了吗?你们有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吗?孩子就像住 在五星级的牢笼里,没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孩子虽然安全地成长了,但是长大后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人?教育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没有一蹴而成的教育。我们不是说教会一首儿歌,一支舞蹈,几个文字就是教育了,真正的教育是教育孩子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并且是成功的。为人父母缺少教育孩子的责任感,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缺少责任感,有怎样的父母就会教出怎样的孩子。我们要警醒,在最初的时候能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才不会在孩子长大之后后悔。

神学的故事CH21-23摘要

一、安瑟倫&亞伯拉德: 1.最早開創經院哲學。 2.在第二個千禧年,是最早的基督教思想家。 3.安瑟倫: I.本體論證:證明神存在。 II.名作:《獨語》和《證據》。(兩本皆含本體論證) III.神學:受奧古斯丁影響。 IV.對抗英王控制教會,遭放逐二次。 二、安瑟倫的《獨語》和《證據》: 1.屬於自然神學。 2.目的:對抗歐洲知識界興起的懷疑論,及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論點。 3.方法:不引用聖經和基督教傳統,只用理性為基督信仰辯護。 三、安瑟倫的本體論證:證明神的存在,出現在《獨語》和《證據》。 1.《獨語》中的本體論證: I.主旨:因為受造物有不同的良善程度,所以神是存在的。 II.論證:(根據課本…有點莫名其妙) 受造物有不同的良善程度→存在標準去判斷善惡→標準從何來?→最崇高的存有提供標 準→誰是最崇高的?→神。 2.《證據》中的本體論證:最廣為人知。 I.主旨:否認神存在的人是愚蠢的。 II.論證:(根據課本…有點莫名其妙) 前提一:神比任何事物(可想像之物)都偉大。 前提二:「已實現的想法」強於「只存於腦海的想法」。 在腦海中想出一個比任何事物都偉大的存在,稱之為A。若A存於腦海,我們可在現實中 找到A的存在,稱之為A’。根據前提二,A’>A。再根據前提一,A’就是神。因此神是 存在的,否認神的人真愚蠢。 3.安瑟倫的貢獻:第一位只用邏輯,不倚靠信仰,來描述基督教信仰的神學家。 四、安瑟倫對神的描述: 1.不倚靠聖經。 2.神是至善:有憐憫卻不為感情所動(無感情)。 I.神若有感情,就會被受造物影響,如此就不偉大了。 II.神無感情,因此不會產生憐憫。祂是根據受造物的經驗來施展憐憫。 五、安瑟倫對救贖的描述: 1.救贖:神藉著耶穌,使神人之間的關係恢復。 2.在其著作《神為何化身為人?》提出補贖說: I.人因不順服而欠神的債。 II.神的公義要人償還欠債,但人無力償還。 III.神提出一個替代方案─耶穌的犧牲,滿足神的公義。 3.影響:提出全新的救贖模式,成為後世救贖論的基礎。

现代性的总结与反思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 现代性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个从西方引入的主题,从新文学一开始就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到了新时期,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它在现代文学甚至是当代文学中中的重要作用。 1.对于现代性本身的研究 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这篇论文中,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在他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内容繁复的西方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与欧洲历史中的世俗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现代的概念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新”敞开的时代。 在衣俊卿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的问题。文章具体地分析的现代性的基本的图式和机理,对现代性进行了一个多维的整合。文中认为现代性所标志的理性文化模式,是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作者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和制度性的维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性的构成。在精神维度上主要指个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在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包括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从而得出了结论:在中国的境遇中,现代性的本质上“不在场”或者尚未生成。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性的当代命运与中国

语境。通过对现代性本身的分析,和与前现代和后现代性的比较中,得出了现代性的深刻的反思性和内在的超越性的特点。 在郑莉的《现代性论争的缘起、困境及出路》中对现代性的论争做了基本的陈述。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导致关于它的论争不断。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性是具有不同源流:在法国,现代性通常是在波德莱尔和尼采意义上来理解的美学现代性;而在德国,现代性则是以启蒙运动为发端的。关于现代性的各种论争,作者认为其归宿点和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时间现代性上,即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偶然性、矛盾性和不安全性,人类将如何进行一种现实的抉择。 2.“现代性”在中国 在王宁的《消解“单一的现代性”:重构中国的另类现代性》,展现出了“现代性的复数形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化呈现出了新的面目,成了一种“扩大的现代性”,也是一种后现代时代的现代性,因为它经历了某种形式的裂变,从单一的现代性演化成了不同形式的复数的现代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重构一种另类现代性。作为一种西方的概念,中国对现代的认识大多是从翻译中得到的,文章从翻译学的角度入手,翻译本身的再创造性,使得现代性在中国的国土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另类的现代性。中国的的另类的现代性,消解了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导的“单一性代性”的“宏大叙事”的神话。在中国的现代性的不同遍体同样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中国大陆现代

云南基督教神学院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基督教神学院2009年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 考号:考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4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锲而不舍(qì,雕刻)肆无忌惮(dà,害怕) B.言简意赅(gāi,完备)义愤填膺(ying,胸) C.脍炙人口(zhì,烈火)岿然不动(kuī,屹立) D.毋庸赘言(wù,无须)置之度外(dù,尺度) 2、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C ) A.庄子——战国时哲学家——《秋水》 B.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 C.司马光——唐朝——《资治通鉴》 D.屠格涅夫——俄国——《猎人笔记》 3、“高兴容易使人轻狂;得意容易使人忘形;成功容易使人骄傲。不要忘了,魔鬼在引诱亚当、夏娃时,用的是一颗甜苹果而非酸橘子。快乐的时候,要谨防跌倒。”这段文字的含义,与下列哪一项最接近?( A ) A.处顺境时,更要小心戒慎 B.伟大起始于征服自己的弱点 C.愈是无所冀求,就愈容易得到快乐 D.凡事要把握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原则 4、法国诗人李希特说:“人生宛如一本书,愚蠢者毫不介意地翻阅着它,聪明的人却仔细阅读它,因为他们深深了解,读这本书的机会仅有一次。”这段话的主旨在说明什么?(B ) A.人不轻狂枉少年 B. 珍惜此生,把握当下 C.人生短暂,要努力读书 D.有人愚昧有人聪明,就像书有好也有坏 5、“伤心落泪,并不代表软弱:静默不语,并不代表麻木;些微的灰心,也不代表永远放弃。你有权为自己留点悲伤的时间和疗伤的空间,让心绪恣意起伏,然后再走出来。”这段话的

含义与下列哪一项最接近?(A ) A.真实表露感受,勇敢迎向未来 B.好好克制情绪,绝不轻易示弱 C.喜怒交加,可以疗治心灵伤口 D.静默灰心,无助于恢复好心情 6、“我发现各位同学实在太厉害了!裙子可以一物多用:天热当扇子扇风;流汗当毛巾擦汗;雨天顶在头上当雨伞;桌子脏了还可以当麻布擦,实在妙用无穷啊!”生活辅导员对同学们这一番寓贬于褒的训话,与下面哪一句所用的技巧最相近?(C) A.生活一如海洋,凭籍毅力才能到达彼岸 B.这一趟愉快的旅行,真是我性灵的补剂 C.拜你之赐,我到现在还拄着拐杖走路呢 D.孩子啊,你得知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7、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说:“成功好比一张梯子,‘机会’是梯子两侧的长柱,‘能力’是插在长柱之间的横木。只有长柱没有橫木,梯子就不成梯子了。”这段话所强调的重点,与下列哪一项最接近?(A ) A.培植实力,有助迈向成功 B.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C.把握青春时光,切莫虚掷 D.鍥而不舍,有志者事竟成 8、“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这段文字主要在说明下列哪一项?( B ) A.欣赏山水的角度 B.绘画山水的技巧 C.保护山水的重要 D.分析山水的形貌 9、下列各组文句,词条大部分相同,词序排列却相反,其中哪一句文意前后相同?( D ) A.人以文传\ 文以人传 B.疑人心不正\ 心正不疑人

浅谈神学的分类与整合

浅谈神学的分类与整合 神学的发展随着时代性这个大背景而不断在更新着,正如杨庆球博士所说的这学问与历代教会的发展与工作,如教义的确立以及教会对社会的回应都有很密切的关系。通过神学的狭义解释,则是专指对于基督教信仰之教义特质的研究;在此定义下,神学涵盖了圣经神学、历史神学、系统神学、及哲学神学。神学家将其类型又分成不同块,加以分析研究,从不同的路径出发,对神学问题或者圣经文本进行剖析。 圣经神学按着新旧约圣经中的神学含义,也就是圣经各卷书中所蕴含的神学观念,另一种含义纯粹符合圣经的神学,亦即基于并终于圣经的教导,同时认为系统神学家取材于圣经神学家的研究成果,而圣经神学向来就是系统神学的素材。为了避免使这种神学缺乏当代意义,当代学者更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圣经神学,它的方法是把生津各种那些局限于时代与文化背景的概念删除,最终的目的是从圣经中发掘出跨越时空的神学真理。 历史神学这一类神学类型在认定基督教神学具有跨越时空普遍意义的同时,更强调基督真理会受到特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其独有的时代特征。研究历史神学基本上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专门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神学家或某一神学学派的神学。其二是专门研究一个或一组的教义在教会两千年来的发展与转变轨迹。 系统神学所谓系统,可以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有组织、有条理地把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信仰清楚地予以表述。其二是强调神学方法及其前设的重要性,把基督教信仰与神学原则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得神学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与其他部分不仅没有冲突,而且是相互关联而形成的一个有机体,例如,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等。 哲学神学人们常将神学的思考范围与研究局限于教会之内,认为它是宗教信仰范围内的活动,但实际上它提出的很多问题,往往在基督教群体之外都会引起热烈的讨论。哲学神学研究的重点是探讨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哲学神学是以哲学的省思为主调,与研究宗教哲学相似,它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神的存在、恶的问题、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神迹的可能性、形而上学的问题、宗教的认识论等重要议题。哲学可以帮助神学去检查自己的论点是否中肯有力,持之有据;同时也可以帮助神学有条理地把教义内容清楚表达出来。 当我们回到圣经中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活生生切合时代情势的系统神学思考,就是愿意开放地吸纳当代圣经研究的成果,将圣经里面的神学课题提升到另一个水平面作整理,务求为固有的系统神学内容提供新的亮光。同时系统神学在吸取当代圣经神学的贡献的时候,一方面扩宽对圣经多元性的欣赏,同时亦可以强调教会信仰及神学对圣经统一性的贡献。系统神学的任务在于为基督教信仰的重要主题提供一个时代性的陈述,因此有必须全面了解某一教义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对该教义的当代性再陈述。不过,历史神学不是单单为现代神学的论述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而已,它更指出神学论述被其所处的环境支配到何种程度。其他神学也就离不开历史神学的教育性与批判性这样一种角色。系统神学也可以运用哲学神学。通常神学家认为哲学或宗教哲学对于神学研究有三项贡献。1、哲学可为神学提供内容;2、哲学可为神学辩护,或为其真理建立架构;3、哲学可为神学审查其观念与论证。当然历来亦有不少神学家对哲学家持否定的态度,远在差不多二千年前,教父德尔图良就问:“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何相干呢?”20世纪的巴特也认为,借用哲学研究方法去思考上帝,最终是干扰上帝的自我启示并侵犯了他的自由。这些偏激的态度主要是为了反对那些认为哲学除了作为精细评估神学观念的工具之外,更为神学本身提供思想内容。神学作为一门学问,如同其他一切学问所提供的真理一样,都具有普遍启示的意义,带神学也有其自身非常独特之处,即它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来自特殊启示—圣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哲学作为研究神学的其中

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政治理念的反思

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政治理念的反思 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产生于二十世纪下半叶,他的产生与现代性的发展密切相关。新保守主义的产生,对现代性中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改善,希冀能够改善当前的不良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本文就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政治理念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思考,希望通过这些思考,对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性有所了解。 标签:现代性新保守主义政治理念影响 0 引言 新保守主义产生之后,随着现代政治理念弊端的显露而崛起和壮大,它对现代性政治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思考,对当前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代性政治理念是理性化、民主化、私有化等内容,它的产生及发展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随着社会弊端的不断显现,西方社会陷入窘境,学术界由此开始研究新保守主义,希望从中能够寻求解决困境之路。 1 现代性政治理念的不足 1.1 现代性政治理念过分强调“合理性”,一切陷入技术理性范畴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现代性也逐渐映入人们的视角,逐渐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它引导人们用“理性”思考一切问题。 现代性政治理念重视“理性”,一方面,在政治改革方面逐步摆脱了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威;另一方面,以他的内核“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性构建了一个技术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使人们屈从于工具理性的权威。现代性的政治理念把理性权威看成政治生活的最终目标,它使政治生活和道德理想越走越远。 1.2 片面追求大众民主,漠视政治权威现代性在政治上追求大众民主,认为民主是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标志。民众迫使国家实行大众化民主,这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国家民主化程度,调动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民主大众化的发展,民众的利益诉求逐渐增强,民众对切身利益的诉求就会提到国家机关管理的日程之中,并可能成为衡量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绩效的主要标准,国家会逐渐由“服务者”的角色向“执行者”转变。 1.3 一味追求个人政治权利,忽略社会政治生活中集体的作用现代性接受启蒙运动中的早期资产阶级的一些思想,他们认为个人权利至上,尊崇个人主义的一些原则,并积极鼓吹个人是社会最根本的实体,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不受集体或者国家的影响。以现代性政治理念看来,个人权益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和政府是个人权益的保护者。现代性政治理念一味鼓吹个人权益,国家只

第五讲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第五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一、概述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是西方文论由古代向近代的重要转型时期。它上承古希腊罗马文论传统,下开近代人文主义文论之风,完成了西方文论由基督教化向世俗化的巨大转变,在西方文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且影响深远。 历史学家一般把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布国灭亡这一千来年的历史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期。封建制的经济形式是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农奴依附于封建庄园租种领主的土地,缴纳高额地租并服摇役。其政治形式是等级君主制。 欧洲中世纪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督教的兴起和统治。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发源于住在巴勒士坦的希伯来民族,是对于希伯来旧教(犹太教)的一种改革。 基督教起初是一种穷苦人的宗教。 耶稣的出生、传教、受难与复活。 “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爱人如己”。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 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并且下令禁止其它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适应新的封建统治的需要,与封建主结合起来,并且随着封建化过程的完成,基督教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上层建筑领域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基督教神学源自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对基督教教规、义理、律法的研究、论证与阐释,在中世纪逐渐成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西方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基督教神学以其“非民族化”、“超越尘世”、“因信称义”等命题,使上帝的一神观念得到更广泛的可能性和适应性,具有意识形态领域里难有匹敌的普世性和权威性。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可归纳为“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来世说”等。 基督教在中世纪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 首先在于基督教的教义 其次,教会和僧侣垄断着当时的知识和教育 再次,在日耳曼人推翻西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多独立的王国,这些王国的统治者互相争斗,都想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因此他们都把取得罗马教会的支持当作重要手段。 基督教文化是和古希腊罗马的多神教文化相对立的,它对古代文明、古代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进行全面否定,以便一切从头做起。基督教信条成了当时一切思想的出发点,其他学问都成了神学的婢女。基督教伸学思想对中世纪意识形态影响重大,几乎涵盖了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它影响和规约了中世纪文论的思想内涵及总体特征。

论文—基督教中国化

《西方文化与生活中的基督教》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基督教中国化 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一年级 学号:2014022118 姓名:田言刚 成绩:

考核评分标准

浅谈基督教中国化 摘要:对中国基督徒来说,实现自治、自养、自传,只是在基督教中国化道路上的又一次起步。丁光训主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曾指出,“三自”就是主张教会具有中国特点,也就是教会的中国化。要实现从“基督教在中国”向“中国基督教”的转变,实现基督教中国化,是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重要目标,是基督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必然要求。因此,坚持走中国化道路,是中国基督教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必由之路。 关键字: 基督教,中国化,三个层面,特色自主 督教的历史,既是一部跨民族跨地区传布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信仰本色化、本地化、处境化的历史。这是基督教之本质属性及信仰生活的需求,是教会为使基督信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境遇中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努力,也是“本土”基督徒以自身的文化资源来表达心灵深处的信仰体验的历程。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本地化、本色化和处境化的历程,我们称之为中国化的历程。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之原因所在。 基督教的中国化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实践层面,学理层面,政治层面。 一、从实践层面和学理层面谈基督教中国化问题 从实践层面讲,当基督教信仰作为个人的私事、被中国老百姓接受的那一刻起,中国化的进程就开始了。经过一百多年、尤其是1949年以后,基督教与国外差会断绝了联系,更加速了中国化的进程。我们常说,中国传统信仰具有功利性、包容性、多元性、政主教辅、神道依于人道等特征。从实践层面,从“器物”层面,从形式表象上,我们几乎可以说,基督教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本地化、本色化、中国化的进程。然而,实践层面基督教的中国化,仅限于表层浅相。 学理层面,或神学思想层面,基督教的中国化还远未成型。基督新教中的神学家,在面临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历史时期,从神学上作出了高瞻远理论RESEARCH34论理为了使中国广大的基督徒能够聆听到真实的福音信息,使基督教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并能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中国教会的危机来源于神学思想建设的危机。神学思想建设的危机来源于人才的危机。今天在中国对基督教的神学研讨、争执、辩论,更多、更活跃的是在非基督徒的学者队伍中,在所谓的“亚波罗”之中。这是不够的。真正

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文章信息 复制本文地址简繁作者:未知来源:中国基督教网站发布时间:2019年9月10 日下午3点11分 | 进入论坛 【字体:大中小】【页面调色版 】 1、在中国教会存在着不少消极的神学思想,进行神学思想建设就是为了以引导的方 式来消除这些消极的神学思想,建立积极的、更符合圣经整体信息的神学思想。现在有不 少的传道人、信徒喜欢讲的一个话题是,现在社会上的罪恶好像挪亚时代的罪恶、罗得时 代的罪恶一样,说明主马上就要再来了;有一首在各地教会流行的诗歌也表达这样的意思,其中的一句歌词这样说:空中的异象,时代的潮流显明主快要再来。我认为作为基督徒是 要时刻警醒等候主的再来,但我们不能完全肯定主马上就来,若过分强调主马上再来,会 使我们只注重“超世”的生活,而忽视了“入世”的生活。还有,有些传道人、基督徒只 注重信心,却忽视了诚实、正义、爱心等。 2、进行神学思想建设是为了回归到真正的基督教。或者说,是为了回归到基督教的 本真。 在基督教神学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相当程度的影响。在神学方面,可以从圣经中明显看出,如约翰福音、路加福音、保罗书信等,就很清楚地受到希腊文化 的影响,罗马文化对基督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基督教在西方经过一千多年的时间,使很 多抽象的神学观念落实成为一套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成为可供实践的具体宗教,顺利地完成它的神学思想建设的任务。逐渐地希伯来式的基督教与希腊、罗马以及以后的 历史文化完整地整合在一起。

在西方国家经过处境化后的基督教又由传教士传到中国,自然地他们将整套的信仰观 念传过来,而没有区分何为基督教原形,何为西方文化成分,事实上也不容易区分;因此,西方传教士所传来的基督教是披上“西方文化外衣”的基督教。基督教被传到中国后的很 长一段时间,一直被认为是“洋教”,当然具有政治的因素,但是也不能排除有文化的因素。因此,中国教会提倡神学思想,就是为了让我们看清现在存在于中国教会中哪些是西 方文化成分,哪些是基督教福音真理。我们只有剥去“西方文化外衣”,才能得到真正的 基督教。现在的神学思想基本上是从解放前流传下来的,解放前的神学思想又是从外国宣 教士传进来的,所以现在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基本上就是西方的神学思想,因此,就必须 剥去“西方文化的外衣”,然后再与当代的中国思想、文化、时代精神等相结合、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中国进行神学思想建设。 3、进行神学思想建设是为了让中国人更理解基督教。 因为基督教只有用中国人所懂的语言观念来表达,我们的同胞才能明白.在中国宣教 的过程中,在这方面也已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致使之成为沟通的 媒介:如在译经方面用“道”来表达Logos。这就是用中国人所懂的词汇、观念来表达信 仰中的意义。 4、进行神学思想建设是国情、时代的需要。 中国教会处在一个特别的国家——社会主义新中国,现在又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时代。我们国家的制度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的国情也与他们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神学思想。我们国家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会也要建立与国情、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思想。 5、进行神学思想建设才能使基督教在中国真正地处境化。 拉丁美洲的教会为了使基督教与自己的处境相适应而创立了“解放神学”,非洲人创 立了“黑人神学”,韩国教会创立了“民众神学”,菲律宾教会创立了“乡土神学”等等.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最多的国家,又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我们又有独特 的制度、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因此我们当有自己的处境化神学。因现在中国教会还 没有自己的处境化神学的名称,我暂且称之为“华夏神学”。我们有了自己的处境化神学后,既丰富了整个基督教神学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中国基督徒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