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的中断_断裂_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_樊秀丽

文化的中断_断裂_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_樊秀丽

文化的中断_断裂_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_樊秀丽
文化的中断_断裂_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_樊秀丽

文化的中断#断裂

)))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

樊秀丽

[摘要]随着全球国际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口国际流动性的增加,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多元化文化教育政策。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就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策略来实施。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与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之间存在着差异。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就为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制定了政策,首次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但在后来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忽略了少数民族学生与主流民族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从而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不佳,出现了文化的中断和断裂的现象。

[关键词]中国;多元文化教育;文化中断;文化断裂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0)09)0043)06

作者简介:樊秀丽(1962-),女,山东青岛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北京100048

当今,伴随着全球趋势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口国际流动性的增加,世界各国对/多元文化教育0 (m ulticultural education)都十分关注,这也是现实的教育问题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为解决移民、少数民族(ethnic m inorities)1和贫困阶层群体的文化和教育诸问题,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开始实施。具体地说,多元文化教育最初是源于上述社会群体为谋求得到教育公平,抵制被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同化的一种反抗而开始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美国的民权运动(The C i v il R ightsM ove m ent)、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和对贫困的宣战为背景,进一步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这反映了各种不同族群和贫困阶层对教育的期望与要求。

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极为复杂,曾有人类学者、教育学者尝试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定义。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人类学者表达了他们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构想,其观点比其它学科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更为综合,更为强调与文化相适应。他们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所有学生具备跨文化的适应力[1]。8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詹姆斯#A #班克斯(Ja m es#A#Banks,1941~)为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定义:/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思想或概念,对所有的学生来说,不管他们属于什么样的群体,也无论其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的异同,都应该在学校里体验到教育平等的思想;第二,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它规划并引起学校教育的改革,以保证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成功的平等机会;第三,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它努力去实现的理想目标,如教育平等和废除所有形式的歧视(在人类社会中短期内不能完全取得的)等需要一个过程0。[2]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多元文化教育还只是一个有明确政治诉求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有共识的教学与课程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与策略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变迁以及政治发展进程的推进,持续发展,可以说迄今已成为国际性的教育运动。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与策略,在欧洲大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均掀起极大的浪潮。20世纪80年代后期,亚洲的一些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等对多元文化教育给予关注。这些国家都纷纷对原有的国家一体教育进行了改革,多民族、多文化的教育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到学校的课程、教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中国的一些学者的确进行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I nd i g enous)研究,从先行研究来看,许多学者对/多元文化教育0产生了误解。他们把多元

文化教育等同于少数民族教育,错误地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只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视它为解决民族教育的圭臬。如/多元文化教育是关于民族教育的新理论,它为少数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少数民族教育理论的思想内涵。0[3]、/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当中,为保障持有各种各样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等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及其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0[4]、/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少数的民族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0[5]等等。

由于狭义的理解与误解,中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其对象只限于少数民族,并且倡导的是/多元一体0的教育形式。多元一体中的/多元0形态是以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各成体系为依据,/一体0形态是以现代性学校教育为主体,即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学校教育。也就是说,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时,采用的教育模式与主流民族学校的教育模式是一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与主流民族学生一样面临着统一的教材、教学语言、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方式等。他们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这似乎是/平等0的,但这同一个起跑线下却隐藏了最大的不平等,即忽略了少数民族学生和主流民族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差异[6]。这种差异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不佳,出现了文化的中断(Cult u ra l I nterr up ti o n)#断裂(Cu ltura l

D isconti n uity)的现象。

一、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当今,在国际上根据/和而不同0这一文化价值观,在教育政策领域中提倡多元模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鲁道夫#斯塔文哈根(Rudo lfo Stavenhagen)在5多文化世界的教育6中涉及/多元文化教育0政策时指出:/许多国家赋予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之一曾是培养赞成同一种民族特性并表示忠诚于民族国的守法的好公民。毋庸置疑,虽说这一使命曾为高尚的目标服务过,甚至在某些历史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它也导致其文化、宗教、语言、信仰或生活方式与所谓的国家理想不一致的许多不同的种族群体处于边缘地位,甚至消亡。0[7]

(一)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拟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以美国为首,此前大多奉行/同化0或/熔炉0政策,教育领域表现为一元文化(主流文化)政策主导。其后在多元文化主义(cultural p l u ra lis m)的影响下,美国在受白人中产阶级中心价值观念支配的学校课程中,引进了不同于支配性价值观的观点,强调多样化,推进少数族群集团和全球社会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1989年11月纽约市教育董事会为进一步发展并实践多元文化教育,发表了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声明书,其中包括以下几项[8]:一、所有学生都有资格获得平等教育,以充分发挥其潜能。

二、来自世界各地工作和居住于纽约市者的需求,多元文化教育为一项必要的教育政策,以促进群际知识的推广与理解,并使学生能够在全球社会中有效运作。三、多元文化教育尊重文化多元论,反对学校仅寻求融合文化差异或容忍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接受文化多样性,并视之为应被保存与拓展的宝贵资源,,这份政策声明书已作为制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范本。另外,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也大力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如英国在所有学校中开设多元文化课程;法国在学校中推行异文化理解教育;加拿大强调/在双语架构之中的多元文化政策0,将多元文化提高到国策的地位;澳大利亚强调通过奖励多元文化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民族集团文化传统的保存,推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日本推行的是异文化间教育,强调对国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国际理解教育。

(二)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在中国按照一些学者的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对象只对少数民族的话,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为多元文化教育制定了政策。大致可分为三方面:第一,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继承和掌握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政策。1950年11月政务院第六十次政务会议批准中央民委起草的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6第五条中规定:/各少数民族学校应聘设适当的翻译人员帮助教学,并对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授课的班次和课程,逐渐做到用各族自己通用的语文授课。长期班的少数民族学生除学好本民族语文外,亦应学习汉语汉文。0[9]由此首次提出双语教学政策。此后,1951年9月政务院批准的5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6中也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与双语教学政策进行了专门规范:/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如蒙古、朝鲜、维吾尔、哈萨克、藏族,小学和中学的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

445西南民族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各少数民族的各级学校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自愿设汉文课。0[10]这项政策作为中国民族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坚持了下来。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不通汉语的民族地区大力推进民族/双语0教学,已经成为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措施之一。第二,面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课程政策方面非常强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递和继承。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出台的5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6规定: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文,为此必须加强民族文字教材的编译出版工作。1981年2月,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多年的实践证明,凡有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学校中,使用本民族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中学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1982年5宪法6和1984年5民族区域自治法6对使用民族语言教学,均作出了专门规定。[11]民族教育的课程由单一设置语言课程向语言课与文化课相结合过渡,教材也由单一的语言文字教材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多样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已从课程内容与体系上开始探索多元文化共存下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以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形式和手段来加速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为了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所碰到的难题,实施了特殊优惠政策。1992年3月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提出5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6[12]中强调,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必须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包括管理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学制长短、普及教育的步骤,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因地制宜。加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我国颁布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6,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对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从入学年龄上适当放宽,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上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划,在经费问题等方面都采取了特殊政策[13]。近10多年,在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呼应多元文化教育的政策取得明显进展,除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双语教学外, 1999年中发[1999]9号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6第十四条中[14],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0,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这一课程体系,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基本被采用,其课程设置和教材主要照搬主流民族地区的课程设置和教材。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与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之间见解有分歧。也就是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似乎是为少数民族教育制定的,用多元文化教育取代或等同于少数民族教育。只是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时强调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二、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实施导致的现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在特定的空间条件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民族都以自身文化为基点,不断的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发生交流和整合,形成了各自文化的民族性。由于中国的少数民族多处于边远地区,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学龄前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数是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教育,家庭、社会和本民族的文化对其实施/文化化0(encu-l turation)o。在文化化的过程中,社会个体的人通过家庭和社区习得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了教育的公平与平等,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的是现代性的学校教育。当今,现代性的学校教育模式有两种。其一是/双语教育0。也就是继续让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学习汉语并逐渐以汉语为主[15];其二是主流民族学校的教育模式,全汉语教学、全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六加三的九年义务教育模式,统一的教材、教学语言、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方式等。[16](P18)这两种模式都体现了/多元文化教育0的形式,也体现了教育公平。认为无论接受哪一种形式的学校教育,学生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是/平等0的。但是这种同一条起跑线下却隐藏了最大的不平等。这就是它忽略了少数民族成员和主流民族成员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其差异不但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成败,而且也成为导致现代性文化与地方文化冲突的要因。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他们个体的文化的中断#断裂现象。

(一)文化的中断

中国宪法规定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并在少数民族的中小学教育中设置了双语课程,在重要的考试中也安排了有利于少数民族考生的政策。尽管如此,在现实教育中,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是以现代性教育为主体,是以主流民族文化即汉文化为主的教育取向。

45

多元文化主义

这就使一些刚入学不通汉语的新生开始经历着文化的不连续性,对学校课程内容的不适应或者不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特别是语言上的障碍,导致他们在接受现代性教育后又过早地中断了学校教育。

/文化中断假说0(cultural d iscontinuities)是美国教育人类学家奥格布(John U.Ogbu,1939~ 2003)提出的。根据这个假说,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语言上与文化上的障碍,或者说是少数民族的家庭环境与期望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优势民族价值观念的学校环境之反差。这些少数民族孩子不仅要学习和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说各种方言,而且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对于教育具有不同的态度,或者说不像优势民族文化那样注重优良的学业成绩。[17](P153)中国的学术研究是以一种相当不同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说来解释文化中断的原因,并从一些先行研究的田野调查资料中获知了这一现状。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文化中断是由他们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所致。他们从小接受的是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但是进入学校后,学习内容与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相脱节,[16](P19)导致他们学业成绩普遍不佳,并使一些学生厌学进而辍学,辍学期往往也比汉族孩子早。

众所周知,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都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课程内容也主要以主流民族文化,即汉文化为背景。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白乌镇居住着彝族、藏族、蒙古族、纳西族,除彝族外的三个族群信仰佛教。白乌镇所有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用的是汉语。由于90%以上的学生是彝族,他们中大多数在家里不说汉语,因而教师不得不实行/双语教育0,也就是用彝语来解释汉文课文,至少在一、二年级时是这样。最终,当彝族学生学会了足够的双语,课堂上就无需再用彝语辅助了。不过,从三年级开始增添的彝语文例外。对于那些来自汉族和藏、蒙、纳西的孩子们,彝语文课是一门任意选修课[19](P156)。

另外,根据2009年7月笔者的调查,冕宁县居住着汉族、彝族、藏族,冕宁县设有两所小学,学生是来自汉族和彝、藏族的孩子们,使用的教材也都是统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标准课程实验教材,授课所采用的语言也都是汉语。仅就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来说,大多数课文仅仅以北方生活场景为背景。对于少数民族孩子来说,这套教材确实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于是孩子们上课犹如听天书,很快就丧失了读书兴趣。这些现象不只是在四川凉山,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同样出现。如在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居住着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及傣族,勐库拉祜族儿童学习比其他三个民族儿童差很远,这主要是因为傣族、布朗族和佤族很大程度上已形成双语环境。而拉祜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儿童几乎不能讲汉语,完全的汉语教育对这一部分拉祜族儿童来说是严重的文化中断。而当地的教师,甚至包括本民族的教师都会误认为拉祜族儿童/笨0、/智商低0[18]。

李亦园在分析台湾原住民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原因时也非常中肯地指出:我们平常会认为他们笨,是来自于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较差。学校的成绩较差也是事实,但是学校成绩差并不等于笨,要知道,一个山地学童的负担经常是平地学童的两三倍,因为他们除了要与平地学童同样学习与适应学校的要求之外,还要学习新的语言(包括语音与文法的改变),同时也要放弃若干原有的价值观,改为接受汉人或现代社会的价值系统。这实在是很难的事,因此负担极重,学习的速度就较慢了,但是学校的制度又是鼓励竞争的,于是一旦落后了,信心就失去,信心一失去,就更不容易学习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一种适应与文化学习制度的失败,但却与聪明愚蠢无关[19]。尽管他们带着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学习着主流民族的文化,因此他们一进入校门就不得不经历着文化震惊。他们将从日常生活熟悉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下进入他文化为主体的场域中,在此文化中断现象必然出现。刚入学的少数民族儿童将从自己熟悉的传统生活方式转入到现代性学校教育,入学仪式的完成也同时象征着发生了文化中断,使他们厌学,过早地辍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们/抛弃0了这种现代性学校教育。

(二)文化的断裂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处世方式、思维方式等不同行为方式的复合体。文化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自然地理环境、思维认知方式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每一个体从一出生就处在母语环境中,总是逐渐学会了使用母语说话、指涉和交流,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也具有了母语的思维习惯,获得了本民族文化的思维特征和行为特征。当少数民族孩子入学以后,接触的是较为陌生的、流行于主流社会的标准

465西南民族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语言,还有复杂的文字、发音和语法规则。他们没有或较少具备理解、接受教师的教学标准用语的语言能力,他们必须从一年级开始直至三四年级,始终都是处在熟悉和适应学校的语言环境阶段,这不仅对他们早期智力的开发产生阻碍和影响,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进度。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思维过程是:先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思维,然后在脑子里将学习材料再翻译成汉语,然后想办法用汉语表达出来。

比如贵州榕江的侗族地区,就出现了这一现象。侗族孩子在数学的学习中,语言上的障碍就更加明显。教师在讲授/3+2=?0的命题时,侗族儿童先得在头脑中找到侗族对应的/30和/20,即/30是/sa m p0,/20是/ny ih0,然后再运用侗语进行运算,得出/sa m p+ny i h=ngox0(3+2=5),最后才能用汉语回答老师/3+2=50[20]。由于数学符号的陌生而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不会将问题中的条件与结论转换成数学表达式,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双语教育的确是现代性学校教育过度中的一种选择,通过双语教育获得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理解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有的文字或诗句的意思表达是需要生活经历的[21]。比如,在贵州荔波县瑶山乡一所瑶族小学,当老师在向学生讲授/灯火辉煌0时,无论老师用什么词来释义,学生都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图示链接,想象不出那灯火通明的场景,因为那个村至今未通电,照明仍然是煤油灯,甚至有的家点松明以作夜晚照明。[20](P191)费孝通在其5乡土中国)))生育制度6一书中就指出了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对子女在学校的影响。[22]现代性学校教育因其与民族地区日常生活所习得的在语言、文化、环境、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异而发生了断裂。如在藏族地区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脱离了藏区文化背景及藏族儿童的实际生活、认识经验。义务教材缺少藏族文化成份的介绍,让藏族儿童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而不谈5格萨尔王6?,为培养藏族儿童刻苦钻研的精神只讲/悬梁刺股0却不谈宗喀巴?或米拉日巴?的艰苦求学,这样的课程很难让藏族儿童感兴趣[23]。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教材中只有大米、小麦而不提青稞、糌粑,这自然也会让藏族儿童的认知体系发生硬性文化迁移。

从上述例子可以读出,这些教材的主流民族文化取向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本民族文化背景产生较大的差异。同时,教材内容也脱离了少数民族成员的生活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性,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造成了困惑。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是以家庭教育为中心,而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此主要用本民族语言讲其民族事、教民族史、化民族俗,无时无刻不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在学校教育中则是讲汉语、学汉文、教汉礼、行汉规,处处表现出以汉语为思维工具的主体民族特征。这一家庭教育的本民族性与学校教育的主体民族性之间的差异,也往往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断裂现象。[20](P1162)

另外,现代性学校教育导致的民族/文化的断裂0,使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智能、潜能未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中小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当前,由于高中和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成员的升学需要,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学生而言,升学之路是一座独木桥,能顺利升入高中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校学习后最终还是要回到原来土生土长的家乡。这样他们又再次面对困难。也就是又难以适应本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现代性学校教育前后经历两次/文化的断裂0。这种/文化的断裂0也可以说是文化的不连续性的源发因素。最初的/文化的断裂0是由刚入学、脱离了原有的本民族生活环境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所致。继后的又一次/文化断裂0是从主流民族教育取向的学校回到本民族文化的社区,对其本民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抵抗时所造成的。当然这两次的/文化断裂0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他们接受了部分现代性学校教育,但由于各种障碍导致了他们的低学业成就,使他们没能达到现代化社会劳动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在学校所学的脱离本民族实际的文化知识,难以应付其艰难的生存生计。在面对传统的生计方式时,他们往往又感到陌生和无助。使得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既不能进入到现代化工业社会就业,也很难在本民族社区内部找到工作。得不到传统社会的承认,往往对于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到茫然。由此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相当部分的/文化边缘人0。[24]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培养的大量学生难以用在学校所学知识直接服务于个人发展、家庭和本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未能体验到现代性学校教育对贫穷生活有所改变的作用,因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现代性学校教育失去信心和热情,进而不愿意支持子女上学,他们送孩子接受

47

多元文化主义

九年义务教育也把它看做是为了/逃离罚款0的一种应付之举。[16](P110)这些因素导致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这也是当前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又出现/学校教育无用论0、/读书无用论0的重要原因。这一事实再一次证明现代性学校教育只能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一种类型而不是全部。

三、结语

通过上述讨论,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什么样的现代性学校教育适合少数民族?从先行研究中只是弄清了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上失败主要是由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所致。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那些隐藏在现代性学校教育现象背后的少数民族的个体期待和愿望,以及对知识的希求等往往在统一化、标准化的现代性学校教育面前黯淡无光。我们不得不追问,今后他们的出路何在?尽管中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出台民族政策,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保障了各民族平等。但是光解决社会制度问题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虽然国家向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民族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一些多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汉族地区教育发展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即使在同一地区,民族学校的教育水平与汉族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同样存在着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呈现出明显扩大的趋势。中国绝大多数的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的复杂性、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本身就决定了其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和多类型。所以不应忽视地方性知识,并且不能忽视对参与教育过程的各个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忽视各个民族知识体系的存在,不能把各个民族的知识体系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

注释:

1主要指黑人、印第安人、西班牙语系的墨西哥系、波多黎各系等。

o在文化人类学界和教育人类学界中,在一定的社会出生成长的个体,习得其社会文化的过程称为/文化化0。

?是藏族长篇英雄史诗,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叙事诗。它主要流传于藏族地区。在蒙古族、土族、纳西族以及不丹、尼泊尔等国家的某些地区也有流传。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

?藏传佛教的著名高僧。

参考文献:

[1]胡森(H us n,T.)#波斯特尔维斯特(Postlethw aite,T. N.)主编1教育大百科全书(第2卷)[M]1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251

[2]Banks,J, A.M u ltiet hn i c Educati on:Theory and Practice [M].Bost on:A ll y and Bacon,1989:115-134.

[3]杨晓1多元文化教育)))关于民族教育的新理论[J]1民族教育研究,1999(1):181

[4]王军1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J]1民族教育研究,1999(3):721

[5]尹可丽1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启示[J]1广西民族研究,1999(3):311

[6]黄金结1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J]1当代教育科学,2007(8):81

[7]鲁道夫#斯塔文哈根1多文化世界的教育[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C]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2241

[8]J a m es A.Banks著,国立编译馆主译,李苹绮译1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1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1661

[9]首都大讲堂网站http://www.xj71.co m/?acti on-vie wn e w s-i te m i d-5049[EB/OL]1

[10]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网站h tt p://www.s how ch i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7842195.html,/ df m z x l/zgss m z j y/2/200811/t230858.ht m[EB/OL]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http://w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7842195.html,/g j m w/zt/2008-12-16/1229136024078408.h t m[EB/ OL]1

[12]重庆基础教育网站h tt p://www.ecq jj w.co m/zc w j/ Sho wArti cle.as p?A rti cleI D=81[EB/OL]1

[13]王鉴,秦积翠,栾小芳,关莹1解读中国多元文化教育[J]1贵州民族研究,2007(1):147-148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7842195.html,/ edoas/w ebs ite18/level3.js p?tablena m e=208&i n f o i d=3314[EB/ OL]1

[15]钱民辉1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与田野工作[M]1民族出版社,2008:421

[16]黄金结1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J]1当代教育科学,2007(8):81

[17]Ogbu C ultura lD isconti nu ities,Anthropol ogy and Educati on Quarterl y pp.291-293for a revie w of the earl y h i story of an t hropol og-i cal think i ng abou t t h is p rob l e m.斯蒂芬#郝瑞,马尔子1白乌彝族教育的成功之道[J]1民族教育研究,2000(2):531

[18]马茜,肖亮中1文化中断与少数民族教育)))兼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理性态度[J]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1211

[19]李亦园1人类的视野[M]1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393 -3941

[20]孟小军1断裂与衔接)))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研究[D]12006年博士论文(西南大学):881

[21]钱明辉1断裂与重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研究[J]1西北民族研究,2007(1):631

[22]费孝通1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131

[23][藏族]巴登尼玛1试析现行藏族义务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1民族教育研究,1996(3)1

[24]滕星,杨红1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山区拉祜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J]1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1

收稿日期:2010-05-22责任编辑杨春蓉

485西南民族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认识程度,以及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形式 利用做义工的机会,向来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进行问答,并向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及意见的征集。 三.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0日——2013年8月20日 四.调查地点 传统文化——“伏羲班”培训地点 五.调查对象 小学老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士 六.调查内容 1.当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兴趣也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的模糊,很多小学生被问及传统文化是哪些内容时,他们只认为是古诗词,文言文等,还有一小部分能提出服饰、器皿、建筑、书法、武术等。他们也认为,只要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是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只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面对很多古代经典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往往不能够得以体会。当被问及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是,他们几乎都告诉我,是为了考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告诉我,是因为比较感兴趣才去学习的。 2.学校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播方式很单一。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古代优秀著作的文章,但教材只是将所谓的孔孟之道,优秀精神放在语文书中,由语文老师上课解说,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造成疏忽,只是注重文言文,古诗词的本身,只看考点而没有拓宽,对传统文化缺少介绍,缺乏新意的方式去学习,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询问,我也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背起来也不易,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没有体会到,就以为如此,他们才会越来越排斥,觉得越来越无趣。 3.有一小部分家长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会多多少少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家长都没能意识到。 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都不够深,那么孩子的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比较匮乏。 4.许多老师都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即使自己重视,但是由于教学的进程压力,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上课。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教学,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老师的

课程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上编 1.准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割裂其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在反 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前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形 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艰苦奋斗、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抗外族 侵略的传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从古代的 岳飞、文天祥到近代的邓世昌、林则徐等,以及中国革命的伟人孙中山、毛泽东等。可以说,是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英雄、政治家、思想家等,创造了辉煌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 精神来源。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难精神推动着近代中国人民不惜 “抛头颅、洒热血”,与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斗争,探索国家 出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使得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能够吸纳新 思想、新文化,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持续地发展中 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历史向前进。 2.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教师要特向学生指出: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 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起源、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 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医文化脱胎于传统文化,反映传统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反哺传 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热爱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于华夏民族的先祖,带有自己的浓厚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和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优秀的精神粮食,要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在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1、百善孝为先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始终坚持“孝”为做人之根本,自古以来孝是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与品质的重要标准,也因此在古代浓重的重孝的环境下就出现了很多至孝之人,像狄仁杰、淳于意等人。而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的情况确背离了先人所创造的孝的社会,在网上、报纸上等都时常出现对父母不孝的事例。这让我们在中国日益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感到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所以在当今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我在学校学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后,反思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确实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我之前只是认为原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平时回家的时候就是给父母买些东西就是孝顺了,其实不然,殊不知动物都知道反哺更何况作为我们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类。通过这次传统文化的学习我知道了孝有四种境界: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 对比自己平时做到的也就是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

志、孝父母之慧以前想都没想到过,就根本不用说怎么去做了,通过学习了传统文化,我终于懂得了真正孝的含义,那就是要做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让父母引以为荣。孝不是嘴上说的,是需要有实际行动做的。特别是在学习了现代孝的榜样之人的做法,感触很深,父母把我养育到这么大,供我上学,一直在不停的在为我无私付出,想想自己给他们回报了些什么呢?好像什么都没有,反而可能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还要与父母争论顶嘴,让父母生气真的很不应该,以后绝不能再犯。 2、学会感恩 我原来觉得只有自己的亲人值得我感恩,其他的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但是当你真正有了一份孝心的时候,那确实是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感恩了。就像《感恩词》中所概括的国家、父母、老师、同仁、农夫、大众,国家给了我们安定的生活环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老师教授我们文化知识,让我们今后有在社会生存的技能;同学的合作帮助,让我的学习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农夫的辛勤耕云,让我们有了一日三餐;还有一些我们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的工作,实际都是一种对我们默默无闻的关心和支持。懂得了感恩也就让我学会了谦卑。自己不会再因为为家庭和朋友或者是班上做了一些事,或学习生活中有了一点进步而沾沾自喜,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这些如没有来自各方面帮助支持,就凭一己之力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学完中华传统文化之后,我明白了做事做人要学会谦卑,这样就会避免与他人之间的

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后5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首先兴起并迅速在全球普及的一种思潮和社会与学校教育改革运动。究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由于20世纪的移民潮,以及由此引起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直接的导火索则是由于美国的民族复兴运动。多元文化教育风潮形成的理论基础则是美国的社会民族理论,如文化多元理论;英美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传承理论、文化相对论;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学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等。 (一)多元文化教育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9世纪、20世纪初和20世纪后50年世界范围性的三次移民浪潮导致的社会变革就是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目前,单一民族国家在世界上已不多见。由于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族群共同生活,不同族群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代表本族群利益的理想与诉求。特别是那些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少数民族,他们对本族群语言与文化的保护意识、社会政治、经济与教育权力的意识的觉醒,直接对西方国家20世纪初形成的同化主义和融合主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与政策提出了挑战。20世纪后50年,文化多元主义逐渐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黑人为代表的美国民族复兴运动。 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班克斯(James A.Banks)将西方国家的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 (1)前期阶段(The Precondition Phase) 班克斯认为,民族复兴运动一般发生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政治上实行种族歧视的国家社会中。在这些国家里,因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有利于统治族群,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受到歧视与雅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实行种族歧视社会的日益瓦解,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在各个领域争取平等待遇与公平发展机会的呼声,政府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也实施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以缓和社会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日益紧张的关系。 (2)初期阶段(The First or Early Phase) 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初期阶段,首先,种族偏见与歧视的讨论公开化、社会化,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族群边界意识强化,往往以“我们与他们”来加以区分。其次,少数民族在抗议统治民族的示威与活动中,在寻求新的族群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在强化的民族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少数民族开始寻求复兴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并设法使其合法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也容易将本民族的历史、语言与文化加上一些虚构的幻想,并从某种单一的原因,一些极端的观点、立场来阐释复杂度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社会历史与现状,认为种族主义是导致族群关系紧张的唯一原因。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我校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当今传统文化的关注。有些教师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将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历史课”。教师偏向于用过多的时间来介绍古代的杰出人物,忽略了诸如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渗透。讲历史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小学生生活实际,片面宣讲历史知识,只能造成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背离。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让小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多接触传统文化,而没有必要泥古非今。 其次,偏重知识,不注重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小学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有些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学习某些民间工艺方面,却不注意让孩子把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民族 精神。其实,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民间工艺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的内核。还有的教师对本土传统文化过分推崇,没有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臵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综合考虑、客观评价,回避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对小学生的教育以“教化”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不理

解、不承认、不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精神个性和独立人格。也有些家长盲目用传统文化来作为“家教”、“家规”的内容,其实全都是封建伦理那一套三纲五常和“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容易对孩子产生误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脱节。甚至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学校、其他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本校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再就是要求小学生被动学习多,而让小学生主动创新少。现在有些地方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穿上古时候的衣服,让老师穿上长衫。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难道穿着西装革履,就不能讲传统文化了吗?有些地方让小学生读经,摇头晃脑的,这也没有必要。比如,告诉孩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教育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小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假如让学生死记硬背“吾道一贯之,忠恕而已”。小学生能懂吗?让学生受生涩的古文的折磨,他们能有兴趣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吗?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追求形式。过分让小学生遵循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扼杀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影响小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上述这些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做法 不但不能让孩子受益,还在不同程度上会误导孩子,因此,教师和孩子家长应该以此为鉴,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xx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简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简报 盘山县陈家学校 2018年11月17日 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家国情怀 1.我校多年来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切实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演讲、诵读、合唱等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创造展示特长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利用5月的读书节,6月艺术节,8月里的“圆梦蒲公英”等活动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全校师生在活动中吮吸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2.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大力提倡学英雄、做英雄传人的爱国活动,组织生动有趣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号召广大师生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着眼未来。

3.象棋是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可去少的文化,象棋的艺术博大精深,现在已经成为师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部分。学校每年都会举行象棋大赛,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丰富了全校师生的生活 4.近年来陈家镇大力发展乡村事业,民宿也红红火火的在陈家发展起来。广大村民巧手做美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学生们也巧手制作各种乡土气息浓厚的艺术品。 5.在全面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的基础上,陈家学校加强中小学生日常

行为规范教育、养成教育。针对学生在生活礼仪、校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小手拉大手我带老人过马路”、等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发挥学生的作用。 6. 在加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抓住重大传统节日,以大带小,以小带老,做中华民族的好少年。

7.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学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密切联系学生家长,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教育家长。领用春节走访困难家庭,为他们书写春联。利用节假日走访军烈属,送去学校的浓浓问候。家长是老师的好帮手,老师是家长心中宝贝的良师。所以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创立学校开放日,大力发展家长学校,形成了学生、家长、学校密不可分的整体。 庄严的升旗仪式,嫣然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缺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通过学习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可见“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仅仅在古代,即便是在当代物欲横流,充满钢筋水泥管的社会也同样被看得很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篇二: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刚刚学完《传统文化教育》,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么失败!多么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个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让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颗丢失已久的良心! 传统文化的学习,刚好有吴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让传统教育渗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觉自己对“弟子规”还是停留在“圣人训”的阶段?惭愧啊,可见自己的确不是上根之弟子?不过“勿畏难、勿轻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要知耻近乎勇,只要严格坚持按照恩师的教导,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勇猛精进,相信一定会得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理想生活。 传统文学并不是谈玄说妙,“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圣贤留下的经典,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话,正如“圣贤乃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这些经典,都是从圣贤人的自

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稿1、2培训讲学

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稿 1、2

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稿(一) ------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提炼,如从精神层面看主要有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追求完善的道德修养等;从学术著作及其相关文化制度和物质层面看,主要有哲学、法律、经学、宗教、文学、戏曲、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篆刻、文字、音韵、训诂、教育、科举、科学技术、天文历法、经济、军事、礼俗、服饰、田制、盐制、工商、货币、交通等;从历史时代看主要有远古文化、夏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五代两宋文化、辽西夏金元文化、明清文化;从地域看主要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关中文化、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从民族看主要有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回族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壮族文化、苗族文化等。面对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最需要继承的是哪些呢?回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抽象整合出来的价值体系的精华,是提升主体精神境界的不竭动力。在现阶段具体操作时,应把继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传统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

切入点和突破口。因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素质。这两种基本素质是一个人不断成长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因此,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首先继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优良传统。 学会做人既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与保证,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有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有儒、道、佛三家。这些文化形态与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论及的内容,总体可以归纳为关于人的问题,偏重于怎样做人。中国传统文化既尊人为万物之灵,又重视如何做人,管子首先提出“人本”主张。《管子·霸言》说:“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管子的人本精神重在尊重人,注重人的外在形式。孔子也有自己的人本主张,其人本精神重在做人,注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这和周济部长说的“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教育学生会做人”和《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指出的“学校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是非常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学会做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具体表现为爱国、自尊、尊敬、知礼、遵规、反省、改过,诚信、持节、厚仁、贵和、求新等。 (1)学做一个爱国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内容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

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

南村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南村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积极营造文明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确保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学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讲文明,养成文明礼仪”;“争当礼仪标兵,构建和谐校园”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读”、“诵”、“唱”、“讲”、“画”、“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象和关系,推动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文明环境,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校全方面和谐发展。 三、工作重点 1、规范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2、规范学生语言,净化校园语言环境; 3、规范学生行为,每周结合道德行为教育主题进行行为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及课间活动,使校园活动安全、健康、雅致、和谐,促进学生的身

心发展; 4、加大力度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班级育人氛围。 四、主要内容: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1、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用文化打造校园,以环境感染师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以“以块为主,以条为辅,条块结合”形式。寓“传统文化”和“行为习惯”于校园的一砖一墙,一草一木,让校园成为师生共享文化魅力的乐园。 2、教师活动主要内容:教师既是主题活动的推动者,更是活动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要以高尚的品行、人格魅力引领并推进主题教育活动。 五、活动形式: 分层次、分阶段、分部门落实主题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1、一年级以文明礼仪教育的“雅”、“礼”重点为主,对学生进行礼仪意识的启蒙教育。二、三年级以“忠”、“孝”、“诚”为重点。 2、结合文明班评比活动,加强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的检查力度,重点抓学生的礼貌、礼仪及课间追逐的现象,使得不文明现象无处藏身。并及时对表现得出色的队员和班级进行表扬。 3、利用升旗仪式后,对全体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国旗下讲话将围绕“忠、孝、诚、雅、礼”为主线,增强师生行为举止文明的自觉性和意志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携手创建和谐校园。 4、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

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好多课程现在与传统文化教育关联越来越紧密,也许听完了一段,我们该写一些心得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

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

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7842195.html,/show.aspx?id=4016&cid=20 作者:王新俊姜峰 美国社会越来越明显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多元文化的视角。针对美国现实的教育状况和少数民族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特殊问题兴起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潮,传统的教师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应运而生。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使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能力,面对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施教,以保障少数族裔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很好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有关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各种理论及概念;要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益处的哲学假设、价值观和思想,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行性;要掌握有关各民族、种族的大量知识,特别是少数民族价值体系、学习方式、交际方式等;掌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技巧和教授多元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其独有的培训模式和教育理念,在教师培训中极力倡导、贯穿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相关培训课程,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一、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从族源来看,除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以外,主要是由移民组成。主要移民族群有白人(约占总人口的70%)、非洲裔(黑人,约占总人口的12.7%)、亚洲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等。随着美国社会人口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美国学校在校学生构成多元化日益加剧,少数族裔人数比例不断增加。因此,提高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业成就,培养训练有素的劳动力,成为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时代背景下,1972 年美国颁布《民族传统法》,客观上促进和规范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 20 世纪70年代,基于多元文化趋向日益发展的局面,多元文化教育开始由普通教育向师范教育领域渗透。1970年,全美师范学院协会成立多元文化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指出:“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计划不仅仅是在已有的项目中简单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