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形象地概括了中药材性状鉴别特点。具有这些特征的药材,一般为正品、真品;而伪品或混淆品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

3.马牙芦:野山参的芦头上部,芦碗渐疏而大,边缘齐楞,凹下较紧,形如马牙齿状。

4.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头似“马头”,躯干部七棱形,似“瓦楞状”,尾部四棱形、渐细向内卷曲,似“蛇尾”。

5.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6.马尿气:天麻经水蒸煮时散发的特异气味,味似马尿的臭气。

7.小算盘珠:平贝母的鳞茎呈扁平圆球形,顶平开口见心,底部内陷,形如小算盘珠子。

8.三节芦:野山参芦头的上部为“马牙芦”,中部为“堆花芦”,下部为“圆芦”。

9.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10.无影纹: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对光透视可见中心部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

11.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的横切面的纹理,其断面黄棕色至褐色,中央有一较大的正常维管束中柱,皮部散有异型维管束似云彩状,又称“云纹”。

12.云头鹤颈:某些药材的根茎下部两侧膨大形似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13.凤眼:豹骨的肱骨下端内侧有一狭长形透孔。

14.水波纹:羚羊角中下部有间隔约2cm的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纹。

15.方胜纹:蕲蛇背部红棕,有纵向排列的17~25个呈“V”形灰白色的花纹。

16.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17.乌金衣:牛黄表皮附着的黑色光亮薄膜,形似乌金色。

18.乌云盖顶:羚羊角角尖部分多为黑棕色的盖顶。

19.长嘴:老鹳草的宿存花柱长2~4cm,由下往上卷,形似鹳喙。

20.石榴嘴:山楂的顶端有凸起的残留宿萼,中央凹陷,形似石榴宿萼。

21.皮松肉紧:指药材的横切面皮部疏松,木部较结实。如优质的西党参、黄芪等。

22.玉带腰箍(玉带束腰):毛慈菇的假球茎的中部2~3条明显的金黄色环纹,形似腰间玉带一样,又称“玉带束腰”,“玉带缠腰”,简称“腰带”或“腰箍”。

23.龙头凤尾:药材茎下部留有根须称龙头,茎上端留有半块叶片或叶柄,两者合称“龙头凤尾”,如霍山石斛。

24.白颈:广地龙第14~16环节的生殖带,呈黄白色,习称“白颈”。

25.合把:羚羊角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26.芝麻点:天麻表面的退化须根痕,呈断续排列成环的小点。

27.过桥:黄连根茎有一段较细长,其中部分节间光滑如杆。

28.当门子:指麝香野生品,质疏松,其中呈不规则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

29.朱砂点:药材横切面上的棕红色油点,色如朱砂,如杭白术、苍术。

30.血丝:羚羊角角尖内部的红色斑纹。

31.同心环:某些药材横断面上的异形维管,排列成数层同心性圆形的环圈纹,如川牛膝。

32.观音坐莲:松贝平放时能端正稳坐,形似观音坐在莲花之上。

33.观音合掌:青贝外层的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

34.吐丝:菟丝子水煮后,种皮裂开,伸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似春蚕吐丝。

35.吐脂起霜:某些药材干燥后在表面析出的白色物,如苍术。

36.扫帚头:根及根茎类药材顶端的纤维性毛状物,形似扫帚头状,如南柴胡、禹州漏芦等。

37.玫瑰心:麻黄的红黄色髓心(为麻黄碱呈现的颜色)。

38.吸盘:动物类药材的吸附器官,多为中间凹陷的圆盘状,如水蛭、蛤蚧等。

39.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有盘节状短根茎,如桔梗。

40.芦碗:芦头上的半圆形或圆形的碗状茎痕,如人参。

41.连三朵:某些花类药材的花序常2~3朵连生,如款冬花。

42.纱纸皮:熊胆的胆囊皮用手撕之,可分层撕成细丝状,形如纱纸。

43.连珠状:指巴戟天根,干后断裂,形似串起来的珠子,故称“连珠状”。

44.连珠斑:蕲蛇腹部黑色类圆形斑纹,象连起来的珠子,亦称“念珠斑”。

45.肚脐眼(凹肚脐):指天麻根茎一端具圆形凹陷疤痕。

46.佛指甲:蕲蛇尾端的一个三角形深灰色侧扁的角质鳞片。

47.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2鳞叶,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48.沙眼:根类药材表皮上中央部分凹陷的圆形突起,如银柴胡。

49.鸡爪(连):指味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常弯曲,形如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50.鸡肠朴:厚朴的根皮呈单筒状,常弯曲,形如鸡肠。

51.鸡骨常山:常山的根质地坚硬,枯瘦光滑,形如鸡骨状。

52.鸡头黄精:黄精的根茎略呈圆锥状,一端膨大,常有一至数个粗壮的短突或成分枝,形如鸡头。其上有圆盘状茎痕,似鸡眼。

53.岗纹:泽泻的块茎表面呈环形纹理突起。

54.串珠状:根茎类药材状似串起来的珠子,如甘遂。

55.金心玉兰:药材的横切面皮部白色,木质部淡黄色,恰似金玉相映,如桔梗。

56.金盏银盆(金盏银盘):指黄芪的横切面皮部淡白色,木部黄色。

57.金钱环:某些药材(果实)的花残基周围略呈环状并微突起的圆圈,形似金钱的环形,如香橼、枳壳等。

58.金包头:知母根茎一端有密集浅黄色茎叶残痕,形似金包头部。

59.顶手:形容有些药材用手握时,感觉稍硬。如金银花的花蕾肉质较厚,干燥后较硬,握之有顶手的感觉。

60.罗盘纹:根类药材断面的多轮环状花纹,形似罗盘纹理,如商陆。

61.虎皮斑:炉贝表面具棕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纹。

62.枣核芋:人参芦头上生长的不定根,粗短而两头尖细,形似枣核状。

63.青翘:连翘表面绿褐色,多不开裂者。

64.狮子头:某些根及根茎药材头部臌大,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似狮子头部,如银柴胡、三七等。

65.冒槽:用特制槽针插入麝香囊内,转动槽针,抽出槽针时可见香仁先平槽,然后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

66.珍珠盘:指银柴胡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残基。

67.珍珠点: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疣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68.珍珠疙瘩:鹿角的基部形成一圈突起的疙瘩,形似珍珠。

69.亮银星:药材断面在光照下可见的点状亮星,多为药材成分的结晶,如厚朴。

70.挂甲:少许牛黄用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且经久不退。

71.透甲:将牛黄用水调和后,均匀地涂于指甲上,清凉透入指头。

72.星点:根茎类药材横切面上髓部有多数异型维管束形成的小点状纹理,形似小星,如大黄。

73.将军肩:指高丽参芦头以下至正身部分纵观两面与肩齐平,较国产红参宽。

74.铁线纹:指野山参的主根上端一圈一圈的细密而深陷的环纹,其特点

是上一圈环纹的下缘缩入下一圈的上缘里,环沟向下方,这些环纹是因芦

头每年防冻收缩向下挤压而形成的。

75、胶口镜面:白僵蚕的断面平坦,外层白色显粉性,中间棕黑色,光亮,内有四个亮圈(丝腺环)。

76.通天眼:指羚羊角无骨塞部分中心有一条扁三角形小孔,对光透视,可见角内细孔直通顶端。

77.宽肩膀:野山参的根茎顶部较宽且丰满,形似肩膀。

78.起筋:梅花鹿茸的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

79.涡纹:马宝的剖面呈旋涡状层纹。

80.蚯蚓头: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部,如野生防风。

81.黄马褂:指生长年限较长的红参类,在其参体上部表面呈现土黄色,形同穿了一件黄马褂,黄马褂有时也在红参加工的过程中产生。

82.菠萝纹:指刁海龙体表具有突起的花纹图案,类似菠萝表面的钉纹。

83.菊花心:药材横切面的细密放射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如黄芪、甘草、防风等。

84.银皮:麝香囊内皮层灰白色的薄的皮膜,也称“云皮”。

85.铜皮铁骨狮子头:指优质的三七,表面黄亮似铜色,断面皮部黄色,木质部青绿色,主根顶部周围具有瘤状突起。

86.堆花芦:生长时间较长的野山参芦头中部,芦碗渐密,四面环生,形似堆花。

87. 着黄袍:指高丽参主根的上部具有密集、细致、均匀的黄色细点,油润而光亮。

88.筋脉点:根及根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的棕色或灰白色点状纹理,如天花粉。

89.落肩膀:野山参根上端较阔的部分逐渐下落,不平整。

90.雁脖芦:野山参芦头细长,呈螺旋状,上部扭曲,形似雁的脖子。

91.枣核艼: 指人参、西洋参芦头上长出的不定根,粗短而两头尖细,形似枣核状,又称“艼”。

92.翘鼻头:蕲蛇头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翘起。

93.锦纹:某些根茎类药材的横切面上有许多星点和黄色或棕红色的纹理,相互交错如锦状。如大黄。

94.靴朴:厚朴的近根部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形似靴口状。

95.槟榔碴:大黄的切面显示出的红白相间纹理。

96.缩皮凸肉:指山柰的横切面的外皮收缩,中部(肉质)鼓凸。

97.蝴蝶芦:朝鲜红参的芦头大而坚实,芦碗明显,常呈双芦,形如蝴蝶。

98.鹦哥嘴:天麻一端残留的棕红色干枯的芽,形似鹦哥嘴,又称“小红辫”。

99.蟋蟀纹:朝鲜红参表面呈棕红色、土黄色或棕褐色,参体有细皱纹,形如蟋蟀纹理。

100.糙皮:药材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粗糙,粗皮易成片状剥落,如地骨皮。

101.蟹壳黄:瓜蒌皮表面皱缩均匀,橙黄色,形如蒸熟的螃蟹壳。

102. 磁毛:指吸附在磁石上的磁铁矿碎末,如毛直立。

103. 金钗:指金钗石斛,茎扁平,色金黄,两端较细,形似髻发上的“金钗”。

104.虎掌:指虎掌天南星,块茎呈扁球形,由主块茎及多个附着的侧块茎组成,形似“虎掌”。

105. 棕眼:指天南星块茎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习称“棕眼”。

106. 角质:指药材含大量淀粉,经蒸煮加工后淀粉糊化,断面呈“角质”状。如天麻、红参等。

107. 竹节状:指根或根茎类药材,表面具“竹节状”。如竹节香附、竹节三七、竹节羌活等。

108. 大挺:指各种鹿茸较粗长的主干。

109. 门桩:专指一个分枝的梅花鹿茸在离锯口约1cm处分出的侧枝,长约9~15cm,直径较主枝(大挺)略细。

110. 二杠茸:指梅花鹿茸具一个侧支者,习称“二杠”,具两个侧支者习称“三岔”。

111. 二茬茸:指割取二杠茸后,当年再生的茸。故称“二茬茸”。

112. 乌皮:指梅花鹿茸加工不当,出现部分表皮变成乌黑色,称之“乌皮”。

113. 抽沟:指鹿茸大挺不饱满,抽缩成沟形者。习称“抽沟”。

114. 拧嘴:指鹿茸大挺的顶端,初分岔时,顶端嘴头扭曲不正者。习称“拧嘴”。

115. 挂角:指二杠再稍长,大挺超过门桩二寸左右,名“挂角”。

116. 棱纹、棱筋、骨豆:指鹿茸逐渐变老硬的过程,多在鹿茸的下

部开始出现棱纹、棱筋、骨豆等老化现象。故称“棱纹”、“棱筋”、“骨豆”。

117. 骨化圈:指鹿茸锯口的周围、靠皮层处有骨质化的一圈:称之“骨化圈”。

118. 老毛杠:指三、四岔以上的马鹿茸,快成鹿角者,但未脱去茸皮。习称“老毛杠”。

119. 金珀胆:指熊胆胆仁呈块状、颗粒状、稠膏状,黄色似琥珀者,习称“金珀胆”或“金胆”。

120. 菜花胆:指熊胆黄绿色的称“菜花胆”。

121. 墨胆:指熊胆黑色或墨色的称“墨胆”。

122. 油胆:指熊胆稠膏状的称“油胆”。

123. 毛笔头:指辛夷药材呈长卵形,外被长茸毛,形似毛笔头。

124.龙头虎口: 指蕲蛇头部呈三角形而扁平,鼻尖端向上,口较宽大,犹如龙头虎口,又称“翘鼻头”。明代以前蕲蛇又有“反鼻”之别称,现日本仍以汉字沿用此名。

125. 白眉:指白扁豆药材一端呈隆起的白色种阜。

126.八哥眼:指胡黄连断面有4~10个类白色点状排列成环,极似八哥的眼睛。

127、三岔:指具有两个侧枝的梅花鹿茸或者具有三个侧枝的马鹿茸。

128、捻头:鹿茸的分枝顶端光滑无毛“捻头’.

129、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30、马蹄芦:指高丽参双芦头者,芦头短粗状如马蹄。

131、四岔:花鹿茸有3个侧枝者或马鹿茸有4个侧指者,称“四岔”

132、四花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橘子果实,纵刨成4瓣,习称“四青花皮”。

133、扒耳:指附子上再生较小的的附子,俗称“扒耳”。

134、母根:有侧根附生于主根的植物,其主根习称为“母根”,如乌头。

135、节:指茎上着生叶或者长芽的部位。有时也指根茎上形似节的突起,如竹节香附。

136、合点:指种子类药材种皮上维管束汇合的地方。如桃仁。

137、同心层环:指动物结石类药材,横断面可见环状同心层环。是结石逐步形成的,习称“同心层”,如牛黄、珍珠、猴枣、马宝、狗宝等。

138、吐糖:指含糖分药材因存放过久,或受气候影响,形成糖质外溢而变色,称之“吐糖”。如枸杞子等。

139、朱宝砂:朱砂颗粒小者,称“朱宝砂”,更小者称“米砂”。

140、光山药:选用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臵清水中,侵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141、网状纹理:指根或根茎类药材除去外皮后,可见网状样纹理。如大黄,云木香,升麻等。

142、网状皱纹:指果实种子类药材,表面具“网状皱纹”。如鸦胆子、紫苏子。

143、虫瘿:指五倍子蚜虫寄生于盐肤木等树的叶轴或叶柄上形成

的囊状“虫瘿”;没食子峰寄生于没食子树幼枝上所生成的“虫瘿”。

144、园参:人工栽培的人参。

14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人参、南沙参等。

146、芦碗:芦头上残留的凹陷茎残基,如人参、西洋参。

147、花子:指白术瘤状疙瘩积聚于主体,占表面面积30%以上者,称“花子”。

148、豆瓣砂:指颗粒状朱砂,色红艳,光亮,形似豆瓣,故称“豆瓣砂”。

149、钉头:指赭石外表具有多数乳状突起,俗称“钉头赭石”。

150、钉角:指盐附子周围突起的支根痕,俗称“钉角”。

151、钉刺:指多种海桐皮具有“钉刺”的特征,如刺楸、刺桐、朵椒、木棉等。

152、单门:指马鹿茸具一个侧枝者。

153、林下参(籽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人参为“林下参”,又称“籽参”。

154、枫斗(耳环石斛):铁皮石斛减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扭成螺旋状或弹簧状,习称“铁皮枫斗”或“耳环石斛”。

155、武子:指白术体形呈二叉以上者,称“武子”。

156、油头:川木香加工干燥后,根头多具焦黑糊状物,习称“油头”。

157、油润:指药材性油润,手握柔软,横切面常见油点。习称“油润”或“油性”。如当归、独活等。

158、疙瘩头:指甘草加工斩下的芦头部分。

159、育儿囊:指海马、海龙雄性尾前腹面的“育儿囊”。

160、青毛鹿茸:指马鹿茸

161、屋脊背:指乌梢蛇背脊高耸成屋脊状,习称“屋脊”或“剑脊”背。

162、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63、独挺:指未分岔的独角鹿茸,多为两年幼鹿的初生茸,故称“独挺”,又名“一棵葱”。

164、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如党参等。

165、砂眼:指野生银柴胡表面散有的凹窝状小孔。

166、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

167、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168:虾形:指蓼科植物拳参,呈扁圆柱形,密生细环纹,多弯曲如虾形。

169、骨钉:指鹿角或鹿茸的下部有许多疣状疙瘩。

170、骨塞:指羚羊角基部骨塞与角肉镶嵌紧密,生长自然,似桃形者的“骨塞”。

171、倒山货:指死于山中的羚羊的角,纵面有裂纹,角质枯燥无光泽,骨塞多已脱落。故称“倒山货”。

172、浮皮:指有些药材的栓皮,易于分离脱落,又称“槽皮”。

173、珠光:指珍珠及珍珠母表面彩色光晕,及其他特有的彩色光泽。

174、皱纹:指药材表面呈现的凹凸不平的皱缩纹理,凹下较深的称为“沟纹”.

175、莲花:专指有2个分枝的马鹿茸。

176、蚕形:指根或根茎类药材,形似“蚕”形,如蚕羌。

177、铁骨:指药材体重而坚实不易折断,如山七。

178、高粱渣:指大黄断碎面颗粒性,呈红棕色,质坚实,不易击碎。

179、偏心轮:指鸡血藤表面可见半圆形的环,俗称“偏心轮”。

180、剪口:三七的根茎习称“剪口“。

181、彩晕:系指花蕊石呈类白色或黄白色的表面,有黄色和黄绿色花纹相夹其间,形同彩晕,若对光观察,可见闪星状亮光。

182、铜皮:指药材的表面呈灰黄色,似金属铜的颜色,如三七。

183、麻点:指半夏上表面凹陷的点状须根痕。

184、黄毛鹿茸:指梅花鹿茸。

185、黄香黑子:指优质麝香粉末,散香层黄红色,颗粒状呈黑色,故称“黄香黑子”。

186、斑纹:指果实或种子表面花纹,如蓖麻子表面具大理石样花纹。

187、窜尖:指鹿茸渐老时,大挺顶端破皮窜出瘦小的角尖。

188、筋条:三七的支根习称“筋条”。

189、隔瓤:指木瓜剖面中心部分所见凹陷的棕黄色子房,常与果肉相连,把种子隔开成数室。女贞子有时具有双仁,也称“隔瓤”。

190、僵个:指贝母类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生热或冻坏成干枯僵化,变成僵子。如油松贝,浙贝等。

191、蝴蝶片:指川芎的纵切片,切面有波状纹理或不规则纹理,且边缘不整齐,形似蝴蝶。

192、镜面砂:指选用优质朱砂制成薄片,以色艳红透者称“红镜”,色乌红者称“青镜”,统称“镜面砂”。

193、鹅腿秦艽:大叶秦艽略呈圆锥形,根常数条簇生扭缠,上粗下细左拧,形似鹅腿。

194、鹅管白前:柳叶白前根茎细长,圆柱形,节明显,节间长,中空如鹅翎管。

195、鬼脸升麻:升麻呈不规则结节块状,表面黑棕色,有数个圆洞的茎痕,外皮脱落处露出网状筋脉,形状特殊而丑陋,喻为“鬼脸”。

196、金毛狗脊:狗脊粗大,表面密被金黄色绒毛具光泽,全形似金毛狗。

197、红牙大戟:红大戟的根呈圆锥至纺锤形,表面红褐色,状如兽牙。

198、角参:玄参的块根呈长条形,微弯曲,似羊角形。

199、蒜泥点:指川贝底部细小的须根痕。

200、开眼:车前子稍凹一面的中部有一白色小圆点,为种脐。

201、彩皮:肉桂、厚朴等树皮上常有灰绿色花斑,系苔藓或地衣

202:胶丝:杜仲折断后牵连的白色橡胶丝。

203、金星点:指石韦等一些蕨类植物被有的金黄色孢子囊。

204:沸烫花:指某些花类药材在蒸花中用沸水烫熟者,如杭菊花。

205、剑背螵蛸:海螵蛸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似剑背。

206、三香:麝香香气浓烈,经久不散,反复闻之,香气一致,无前浓后淡或闻不香之感。

207:心结香:采自死麝的形如干血块状的麝香,习称“心结香”。

208、黄线下沉:熊胆粉末投入盛水玻璃杯中可见黄线下沉,不扩散,旋转者更佳。猪、牛、羊胆亦有不同程度的这种反应。如将熊胆放入盛水玻璃杯中,如全部溶解放出的黄色色素全部沉于杯底者为真;如整杯水染成黄色,或有不溶解物质为假。

209、铁结白肉:猪苓质地结实,皮黑、肉白,习称“铁结白肉”。

其他常用的鉴定术语

油室:指果实类药材外果皮表面具有排列紧密的小圆点,对光照视清晰透明。如陈皮。

糖性:指含糖药材所具有的甜性,如大枣。

横环纹:指根类药材根头下着生致密的环状横纹。如西党参等。

蔸:泛指丛生植物的根部,如威灵仙、川牛膝等。蔸根的头部称为

裂片状:指药材折断后断面形成一层层薄片裂开,如黄柏。

筋:指药材组织中的纤维束或纤维呈点状。

斑:一般指药材表面具有与周围不同色泽的斑点。如炉贝有“虎皮斑”,党参表面有加工时内部浆汁渗出干燥后形成的黑色斑痕。

弹性:指药材受外力作用而变形,外力取消后在一定的限度内能恢复原状者。

粉霜:有些果实种子类药材的外皮上附有的白色粉中物。如干燥的五味子。

粉性:指药材含丰富的淀粉。如山药、天花粉等。

须:包括支根和须根,如参须;有时亦指雄蕊和花柱,如莲须、玉米须。

柴性:指药材质地木质化,坚硬显“柴性”。如口防风、前胡等。药材的木化程度高,坚硬如柴,含纤维多的药材也称柴性。

核:一指核果药材的内果皮,如杏的内果皮称杏核:二指某些果实的种子,如橘的种子称橘核。

疣点:药材表面的较细小的不规则类圆形或半圆形突起。

眉:指种子类药材稍长的种脐或种阜。如刀豆的种脐称“黑眉”,扁豆的种脐称“白眉”

种脐:种子脱离果实时留下的疤痕。

络:果实中的网状维管束。如橘络。

脆性:指药材容折则断或破碎的特性。

渣:用嘴咀嚼药材,若纤维或石细胞多,则称为有渣。

腿:药材的支根,有时也称尾,如参腿,归尾。

解理:指矿物类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如石膏、寒水石

油条:指含油质药材在堆存发热或烘烤不当以及气候等因素引起的泛油变色者。

角质:指药材含大量淀粉,经蒸煮加工后淀粉糊化,断面呈“角质”状。如天麻、红参等。

肉:有些果实类药材去核后称为“肉”,如山芋肉、诃子肉、金樱子肉等。有时有些药材的内部也称为“肉”,如党参“皮松肉紧”。

纤维性:指药材折断显露出不整齐的“纤维”。如秦皮,合欢皮等。

心:指药材中央处与周围质地明显不同的部位。意义有多种,如麦冬的心指中柱,莲子的心指胚,巴戟的心则指木质部。

芯:花的内部习称为“芯”,有时指雄蕊、雌蕊部分,有时指头状花序中的多数管状花。

支:条状药材的计量单位,如每500g的支数。有时也指条状药材的本身形态。如园参“支”大。

风化:指某些含水化合物或钠盐类的矿物药材,在空气干燥的条件下表面失去结晶水而逐渐出现粉末状物。如芒硝。

杂质:指药材所含的非药用部分。如泥土、沙石、灰渣、木屑、紫草、矿渣等

吸湿性:指一些药材以舌舔之,可吸舌,习称“粘舌”。如龙骨、

龙齿、天竺黄等。

干货:指药材的干湿度,以传统经验公认干燥度为准,所含水分,以不导致霉烂变质为准。

清水货:指部分贵重药材,未加浆胶汁或盐渍,保持原装货,习称“清水货”。如燕窝、银耳、全蝎、土鳖等。

颗粒性:指药材断面呈细小颗粒状突起,如光皮木瓜果肉的断面。

槽状:指树皮类药材因内皮、外皮含水量不同,干燥后向内方卷曲所形成的槽沟。如秦皮。

糠:指药材质地虚松。如大黄因冰冻变质发松,称为发糠。

糠心:指块根药材因加工烘烤不当,出现中空“糠心”现象。如白术、山药等。

霜:指药材体轻成粉而色白,或指析出在药材表面的白色物质或白毛状结晶物。如西瓜霜、鹿角霜或苍术的起霜现象。

黏性:指药材含有黏液质或糖类,具有黏手感。

松泡:质轻而松,如南沙参、胡黄连。

绵性:韧皮纤维发达,质柔韧难折,如绵大戟。

本色:指矿物的成分和内部构造所决定的颜色,如朱红色的辰砂,铜黄色的自然铜。

外色:指外来的带色杂质,气泡等包裹体所引起,与矿物本身的成分和构造无关,如紫石英、大青盐。

假色:指某些矿物中,有时可见变形彩现象,这是由于投射光受晶体内部裂缝面、解里面及表面的氧化膜的反射所引起光波的干涉作用而产生

的颜色,如云石。

条痕:将矿物在毛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痕迹称为条痕。其颜色即是矿物粉末的颜色,比矿物表面的颜色更为固定,具有鉴定意义。

挠性: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趋于弯曲而不发生折断,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如滑石等。

柔性:指矿物受外物切割并不碎裂的性质,如石膏等。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形象地概括了中药材性状鉴别特点。具有这些特征的药材,一般为正品、真品;而伪品或混淆品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 3.马牙芦:野山参的芦头上部,芦碗渐疏而大,边缘齐楞,凹下较紧,形如马牙齿状。 4.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头似马头,身体似瓦楞状,尾部似蛇尾。 5.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6.马尿气:天麻经水蒸煮时散发的特异气味,味似马尿的臭气。 7.小算盘珠:平贝母的鳞茎呈扁平圆球形,顶平开口见心,底部内陷,形如小算盘珠子。 8.三节芦:野山参芦头的上部为“马牙芦”,中部为“堆花芦”,下部为“圆芦”。 9.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10.无影纹: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对光透视可见中心部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 1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12.云头鹤茎:某些药材的根茎下部两侧膨大形似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13.凤眼:豹骨的肱骨下端内侧有一狭长形透孔。 14.水波纹:羚羊角外形有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纹。 15.方胜纹:蕲蛇的背部有纵向排列的24个呈“V”形灰白色的花纹。 16.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17.乌金衣:牛黄表皮附着的黑色光亮薄膜,形似乌金色。 18.乌云盖顶:羚羊角角尖部分多为黑棕色的盖顶。 19.长嘴:老鹳草的宿存花柱长2~4cm,由下往上卷,形似鹳喙。 20.石榴嘴:山楂的顶端有凸起的残留宿萼,中央凹陷,形似石榴宿萼。 21.皮松肉紧:黄芪的横切面皮部疏松,木部较结实。 22.玉带腰箍:毛慈菇的假球茎中部2~3个稍突起的节环,形似腰间玉带一样。 23.龙头凤尾:药材茎下部留有根须称龙头,茎上端留有半块叶片或叶柄,两者合称“龙头凤尾”,如霍山石斛。 24.白颈:广地龙腹部前端有一条浅色环带(生殖环带)。 25.合把:羚羊角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26.芝麻点:天麻表面的退化须根痕,呈断续排列成环的小点。 27.过桥:黄连根茎有一段较细长,其中部分节间光滑如杆。 28.当门子:指麝香香囊中心黑色,有光泽的豆状颗粒。 29.朱砂点: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芝麻点,色如朱砂,如苍术。 30.血丝:羚羊角角尖内部的红色斑纹。 31.同心环:某些药材横断面上的异形维管,排列成数层同心性圆形的环圈纹,如川牛膝。 32.观音坐莲:松贝平放时能端正稳坐,形似观音坐在莲花之上。 33.观音合掌:青贝外层的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 34.吐丝:菟丝子水煮后,种皮裂开,伸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似春蚕吐丝。 35.吐脂起霜:某些药材干燥后在表面析出的白色物,如苍术。 36.扫帚头:根类药材顶端纤维状毛,形似扫帚头状,如南柴胡等。 37.红小辫:天麻根茎上端的一段红棕色的干枯芽茎。 38.吸盘:动物类药材的吸附器官,多为中间凹陷的圆盘状,如水蛭、蛤蚧等。 39.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有盘节状短根茎,如桔梗。 40.芦碗:芦头上的半圆形或圆形的碗状茎痕,如人参。 41.连三朵:某些花类药材的花序常2~3朵连生,如款冬花。 42.纱纸皮:熊胆的胆囊皮用手撕之,可分层撕成细丝状,形如纱纸。 43.连珠状:某些根类药材形似串连起来的珠子样,如巴戟天。 44.连珠斑:蕲蛇腹部黑色类圆形斑纹,象连起来的珠子,亦称“念珠斑”。 45.肚脐眼:天麻根茎一端的圆形凹陷疤痕。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107个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一、植物部分 1.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3.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4.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5.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18.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19.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0.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21.龙头风尾:指用幼嫩铁皮石斛做成的“枫斗”,呈扭曲螺旋状,通常有2~4个旋纹,茎基残留短须的称“龙头”,茎梢较细的部分称“凤尾”,故称之为“龙头凤尾”。

中药材常用经验鉴别方法

一、常用经验鉴别方法 经验鉴别就是用眼看、手摸、耳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确定其真伪优劣、产地、规格等,这些方法是几千年来中医药工作者鉴别药材经验精华的总结,它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它是从事中药经营、采购、验收、保管、鉴定、教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术知识。 1、眼看 眼看就是凭借人体的光学感受器——眼,看药材的形状、大小、表面、颜色、断面,从而判定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1)形状:一种药材的外形性状一般是固定的,如圆柱形、方锥形等等。如炉贝母呈圆锥形,平贝母扁球形;天麻长椭圆形,假山麻紫茉莉根呈圆锥形。有些品种老中医师鉴别时使用的语言很形象,如防风的根茎部分称为“蚯蚓头”,海马的外形为“马头、蛇尾、瓦楞身”。这些形容既简单又生动,易懂易记。在观察外形时,有些叶、草、花类药材很皱缩,可用温水浸泡一下,然后摊平观察。如参叶、金钱草、凌霄花等。 (2)大小:药材的大小(指长短、粗细、厚薄)一般有一定的幅度,如测量的大小与规定有差异时,应测量较多的样品,允许有少量高于或低于规定值。例如黄芪、党参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枸杞有大有小,乌药片有厚有薄等。 (3)表面;药材的表面特征各异,尽管是同一品种也常因产地不同、采收季节等因素,表面特征也不尽相同,如光滑、根痕、粗糙、皮孔、皱纹等。单子叶植物根茎及球茎节上的膜质鳞叶、根痕,蕨类植物的鳞片、毛等,这些特征的有无和程度常是鉴别药材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天麻与假天麻紫茉莉根,天麻表面有潜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轮横环纹,紫茉莉则无。 (4)颜色:商品药材的色泽一般是较固定的,色泽的变化与药材的质量有关,如玄参、生地色要黑,红花要红,山药要白,青黛要深蓝,紫草要紫,蒲黄、黄连、松花粉要黄,如果加工不好、贮藏不当,就会改变药材的固有颜色,降低药材的质量。如黄芩变绿不能药用,构杞因保管不善由红变黑,牛膝变黑等。 在观察颜色时,药材应干燥,不应在有色光下进行。在描述药材颜色时,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还应说明以哪一种色调为主。例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

中药鉴定学口诀

中药鉴定学复习资料——趣味记忆、分类复习及分章要点自测 一、中药鉴定学趣味记忆 1、含有石细胞的药材有26种 从前,有个大地主叫吴茱萸。他的大老婆为人厚朴,没人巴结(巴戟天)她。新讨的二房(防己、防风),人称辛姨(辛夷),因生了两个儿子,叫栀子和杞子,就备受宠爱,有四个丫环(叫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照顾她。她每天要吃五味东西:1.豆砂包(豆蔻、砂仁);2.炒肉,当时肉贵(肉桂),就杀了两猪(苍白术);3.鸡血藤上长出的木瓜;4.寄生在杜仲树上的槟榔;5.二参麦冬汤。 这26味中药即:吴茱萸、厚朴、巴戟天、防己、防风、辛夷、栀子、杞子、黄芩、黄连、黄柏、黄芪、五味子、豆蔻、砂仁、肉桂、苍术、白术、鸡血藤、木瓜、槲寄生、杜仲、槟榔、党参、玄参、麦冬。 2、伞形科的13味药 “北回归、南蛇风,两活两胡芷藁芎”。 通过这句话可以把教材里伞形科的13味药(北沙参、小茴香、当归、南鹤虱、蛇床子、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白芷、藁本、川芎)全都记住。 伞形科中药的共同特征是:都有香气,分泌组织是分泌腔,无草酸钙晶体(除川芎含有草酸钙晶体外),都含有挥发油成分。 3、菊科13种药材 “木香2术冬菊红,茵陈青,北公牛紫。” (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款冬花、菊花、红花、茵陈蒿、青蒿、北鹤虱、蒲公英、牛蒡子、紫菀) 4、药用部位为块茎的药材 即“两天三泻胡半白”。该句可这样拆:两天(天南星、天麻),三(三棱),泻(泽泻),胡(元胡),半(半夏),白(白芨)。我们可以这样联想:“快禁(块茎),两天泻了三回,胡子都白了一半。” 5、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的药材 “宛西虎仗黄龙胆,山高草长抢仙丹”。即紫菀、茜草、虎杖、大黄、龙胆草、山豆根、藁本、甘草、徐长卿、羌(抢)活、威灵仙、丹参。 6、含有油室的药 “芎归木丁香油室,吴萸二术泽泻枳”。即川芎、当归、木香、丁香、吴茱萸、苍术、白术、泽泻、枳实。 7、血竭的性状鉴别可归纲为:“外色黑似铁,研粉红似血。火燃呛鼻腔,香像苯甲酸”。 8、金樱子的性状鉴别可归纳为:“倒卵似花瓶。顶端有花萼,棕色赤小点。拨开花托后,内有小瘦果。包有黄绒毛,美人把衣脱”。 9、蕲蛇的性状鉴别为:“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连珠佛指甲”。 10、何首乌有云锦状花纹,我们可以联想到“乌云”。 11、商陆有罗盘纹,联想到“商人用罗盘,不然没方向”。 12、银柴胡有珍珠盘,联想到“银色的珍珠盘”。 13、十字花科植物含有芥子苷,联想到圣经中的“十诫(芥)”。 14樟科植物肉桂,可联想“獐肉”。 肉桂主产广西,广西的简称不就是“桂”吗? 15、水龙骨科植物石韦,想到“水滴石穿”。 16、山东(鲁)、河南(豫)主产金银花,不妨想想“路遇(鲁豫)金银,好爽啊!” 17、广地龙的动物来源是参环毛蚓,联想“广东——深(参)圳”。 18、含有分泌细胞的红花,想到“分红”。 19、藿香含有间隙腺毛,会想到“物理学家…霍金(间)?”。 20、白芍为毛茛科植物,想到“白毛女”,并据此推断赤勺也是毛茛科植物 21、维管束无限外韧型的是双子叶植物,想到《神雕侠侣》中的“陆无双”。 22、呋喃香豆素:包括补骨脂内酯(呋补谐音“互补”)

中药材性状鉴别

中药材性状鉴别 当归:1、用药部位:根。 2、性状: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分 归头、归身、归尾。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3、功能:补血活血。

黄芪:1、用药部位:根。 2、性状:呈圆柱形,有分枝,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质硬而韧, 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3、功能:补气固表。

大枣:1、用药部位:果实。 2、性状:类呈椭圆形或球形,表面暗红色,略带光泽。基部凹陷,有短果梗。外果皮 薄,中果皮棕黄色或淡褐色,肉质,柔软,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两端锐尖,质坚硬。气微香,味甜。 3、功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麦芽:1、用药部位:果实。 2、性状:呈梭形,表面淡黄色,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及须根。质硬,断面白色,粉性。 无臭,味微甘。 3、功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

2、性状:温郁金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有的微弯曲,两端渐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纵纹隆起处色较浅。质坚实,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3、功能:行气化瘀,清心解郁。,

2、性状: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鸡头黄精呈结节状弯柱形,形似鸡头,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 3、功能:补气养阴。

常用中药鉴定术语

中药鉴定常用术语 二划 二甲子指人参播种后分出二桠,每桠长出一枚掌状复叶,称二甲子。 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十大九糠指大黄因个块过大水分不易外泄,受冰冻而内心松散且体轻者,但外表不易看出,故有十大九糠之说。 丁拐指果实上的一种肉质突起呈芒刺状,如曼陀罗。 刀削痕指药材在产地采收时用刀除去无用部分或除去粗皮及边材后留下的痕迹。 九眼独活为五加科植物食用木根茎的别称,因其上有多数凹窝(茎痕)呈串珠状排列,故称九眼独活。 三划 三花指人参播种后第二年生出的二枚三出复叶,称三花。 三星指款冬的头状花序由三个花朵连在一起、称三星或连三朵。 三岔具有三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三岔。四个侧枝的称四岔。 三叉茸指梅花鹿的角具二个侧枝者。 大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因形大而称大贝。 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小子指小的花苞。 小托盘指掌叶覆盘子果实上的宿存萼,形如托盘而得称。 上与钩齐,下与底平,指以往采收钩藤时的茎枝留取部分上方与向下弯曲的变态枝剪齐,下方与变态枝底部平截。 马头指海马头部与体轴略呈直角,管状长嘴如马头外伸,上有冠状突起似马缨,故称马头。 马牙贝指川贝母中炉贝的鳞茎呈长圆锥形,状似马牙,故称马牙贝。 马牙窟窿指根茎类药材茎基脱落后留下的多数排列整齐的圆形空洞,状似马牙痕。如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的根茎(关升麻)。 马牙芦指山参根茎脱落后留下的茎痕边缘较平齐,中心凹陷,形如马牙,称马牙芦。 马牙边指罗角药材自底外边向上高约3cm处有环形的凹凸不平,排列较齐的收边带,称马牙边。 马牙柱指人工合成的块状朱砂断面呈纤维柱状,称马牙柱。 马尾指白薇等中药根茎下部的簇生细长须根,因弯曲紧抱状似尾形而称马尾。 马尾连指毛茛科唐松草属多种植物具黄连小檗碱成分,其带根茎的根因根丛生于根茎,形如马尾,俗称马尾黄连,为小檗碱的资源植物。 马尿臭天麻块茎折断后发出的一种特殊气味,因略似马尿,故称为马尿臭。 子仁指种子药材中的种仁,包括子叶或胚乳和细小的胚。 子眼指动物角类药材锯口处呈现的蜂窝状小孔或指麝香仁呈现的颗粒状;又指植物性药材橘类的外果皮密布透明的油室,习称子眼。 子眼清楚指麝香仁油润、颗粒自然疏松均匀,习称子眼清楚。 千子连特称四川地区历史上习惯作药用的黄连叶柄。 四划 云头指白术根茎顶端下陷的圆盘状茎基或芽痕,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的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称云头。或因形同如意,又称如意头。 云头鸡腿指云头状白术根茎上细下粗呈鸡腿状,俗称云头鸡腿。 云锦花纹又称云纹。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出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

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三七 【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西畴,广西田阳靖西、等地。多系栽培,以产者为地道药材。 【采收加工】第3-4年开花前或冬季果熟后采挖,以花前期采收质量佳。采收除去茎叶、泥土,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曝晒至半干,反复揉搓,以后每天边晒边搓,待全干后放入麻袋撞至表面光滑即可。剪下的芦头、侧根、须根晒干后,分别称为“剪口”、“筋条”、“绒根”。 【性状鉴别】:三七被称之为“铜皮铁骨”。铜皮:指药材的外皮呈灰黄色,似金属铜的颜色;铁骨:指药材体重而坚实不易折断。三七外形略呈纺锤形或类圆锥形。表面灰黄或灰棕色,常有蜡样光泽,顶端有瘤状突起;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皮部有细小棕色树脂道;气微,味苦而后微甜。

附注三七价格较昂贵,伪品较多,主要有: ①科植物莪术的根茎雕刻而成。 ②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根茎。“竹节三七” ③落葵科植物藤三七的块茎。 ④科植物高良的根茎,仿造三七的外形,用颜料酸性大红并掺了适量墨汁进行染色加工而成。“血三七” ⑤科植物三七的根茎。 ⑥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 ⑦以楝科植物苦楝树和冬青科植物熊胆木的叶,经煎煮所得提取液加入木薯粉,精心搓捏而成,然后置黄泥粉中搓滚。附注1、三七以“头数”论好坏。每斤能称的三七个数,称为多少“头”,“头”数越少价越高,质量越好。但据当地人称,目前由于过度追求个大,滥用化肥,有的三七只有十多头,但木心大,质量欠佳。 2、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茎,民间习称“土三七”。本品有止血作用,与三七相似。 冬虫夏草 【来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越冬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产地】:主产于、、等省区。、、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形象地概括了中药材性状鉴别特点。具有这些特征的药材,一般为正品、真品;而伪品或混淆品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 3.马牙芦:野山参的芦头上部,芦碗渐疏而大,边缘齐楞,凹下较紧,形如马牙齿状。 4.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头似马头,身体似瓦楞状,尾部似蛇尾。 5.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6.马尿气:天麻经水蒸煮时散发的特异气味,味似马尿的臭气。 7.小算盘珠:平贝母的鳞茎呈扁平圆球形,顶平开口见心,底部内陷,形如小算盘珠子。 8.三节芦:野山参芦头的上部为“马牙芦”,中部为“堆花芦”,下部为“圆芦”。 9.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10.无影纹: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对光透视可见中心部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 1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12.云头鹤茎:某些药材的根茎下部两侧膨大形似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13.凤眼:豹骨的肱骨下端内侧有一狭长形透孔。 14.水波纹:羚羊角外形有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纹。 15.方胜纹:蕲蛇的背部有纵向排列的24个呈“V”形灰白色的花纹。 16.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17.乌金衣:牛黄表皮附着的黑色光亮薄膜,形似乌金色。 18.乌云盖顶:羚羊角角尖部分多为黑棕色的盖顶。 19.长嘴:老鹳草的宿存花柱长2~4cm,由下往上卷,形似鹳喙。 20.石榴嘴:山楂的顶端有凸起的残留宿萼,中央凹陷,形似石榴宿萼。 21.皮松肉紧:黄芪的横切面皮部疏松,木部较结实。 22.玉带腰箍:毛慈菇的假球茎中部2~3个稍突起的节环,形似腰间玉带一样。 23.龙头凤尾:药材茎下部留有根须称龙头,茎上端留有半块叶片或叶柄,两者合称“龙头凤尾”,如霍山石斛。 24.白颈:广地龙腹部前端有一条浅色环带(生殖环带)。 25.合把:羚羊角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26.芝麻点:天麻表面的退化须根痕,呈断续排列成环的小点。 27.过桥:黄连根茎有一段较细长,其中部分节间光滑如杆。 28.当门子:指麝香香囊中心黑色,有光泽的豆状颗粒。 29.朱砂点: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芝麻点,色如朱砂,如苍术。 30.血丝:羚羊角角尖内部的红色斑纹。 31.同心环:某些药材横断面上的异形维管,排列成数层同心性圆形的环圈纹,如川牛膝。 32.观音坐莲:松贝平放时能端正稳坐,形似观音坐在莲花之上。 33.观音合掌:青贝外层的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 34.吐丝:菟丝子水煮后,种皮裂开,伸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似春蚕吐丝。 35.吐脂起霜:某些药材干燥后在表面析出的白色物,如苍术。 36.扫帚头:根类药材顶端纤维状毛,形似扫帚头状,如南柴胡等。 37.红小辫:天麻根茎上端的一段红棕色的干枯芽茎。 38.吸盘:动物类药材的吸附器官,多为中间凹陷的圆盘状,如水蛭、蛤蚧等。 39.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有盘节状短根茎,如桔梗。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析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析 1.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火试:有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作为鉴别手段之一。 3.后生皮层: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如川乌。 4.后生表皮:表皮死亡脱落后,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增厚并栓化,行保护作用,称为“后生表皮”,如细辛。 5.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一枚,习称“佛指甲”。 6.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 7.连珠斑:蕲蛇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 8.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结晶方向断裂,断裂面是不规则和不平整的,这种断裂面称为“断口”。 9.解理(面):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所裂成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10.云锦花纹: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形如云朵状的花纹。 11.绿皮层:指栓内层细胞含有叶绿体而显绿色。 12.木类药材:指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的部分入药。 13.花托:是花梗顶端稍膨大的部分,花各部分着生其上,花托形状因植物种类而异。 14.甜大芸:肉苁蓉鲜品。 15.生理灰分:植物体内的无机盐习称“生理灰分”。 16.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褥座,是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的菌丝组织体。 17.透明度: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称为“透明度”。 18.罗盘纹:商陆的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纹(异常维管束),俗称“罗盘纹”。 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中药使用。 21.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22.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 23.性状鉴别:就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来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8013112.html,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方法 作者:罗立娅杜秀园任慧婧 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19年第06期 关键词:中药;性状鉴定;方法 中药鉴定对于学习中药学相关学科非常重要,通过中药学的学习,能系统掌握中药的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操作中,能认识的生药品、药材干燥品、药材炮制品却不是很多。在学习中,要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中药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准确地鉴定中药材的真伪、中药材的等次,所以掌握中药鉴定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技能。 在众多鉴定方法中,中药性状鉴定是最常用且简单易行的方法。中药性状鉴定是用眼睛观察、用手摸、用鼻闻、用口尝及水试法、火试法等多种鉴定方法,以鉴定中药材的外观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这些方法操作简单、可行度高,是中药鉴定工作的必备技能。在每年举行的中药传统技能比赛项目中,中药材的鉴定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比赛内容。 一、中药的鉴定程序 (一)选取样本 在选取样本时,首先应核对药材的名称、规格、等级、产地、包件式样等信息是不是一致,包装是否完好。同一批次的药材数量在100件以下的,取5件药材进行鉴定;数量为100至1000件的药材,按总数量的5%进行取样;数量超过1000件的药材,超过的数量按照1%来取样;药材数量不足5件的应逐一进行取样。珍贵药材,不论数量多少均逐一进行取样。所取样本数量一般为检验用量的3倍,即所取样本数量平均分为3份,1份用于检验,1份用于复核,1份用于保存留样,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年。 (二)鉴定药材样本 根据所取样本的不同及检验要求的不同,所采用的鉴定方法也有所不同。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主要鉴定药材的真伪、有效成分、指标性成分、纯净度、水分、灰分、浸出物等。鉴定时应仔细观察,细心对比样品,并详细记录鉴定的结果。 (三)记录检验结果 鉴定过程中的数据、现象及结果的记录应详细完整,不得有涂改痕迹。还应写明检验样本的来源,如,送检的单位、时间、样本数量等内容。样本检验结束后,及时填写检验报告单。

生药学 常用中药鉴定术语(学生用)

1.(骨)钉指三伏季节采的一种鹿茸上中段部位生出的骨质突起,因呈钉状而称骨钉。 2.GAP 3.TLC 4.凹肚脐指天麻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形疤痕,称凹肚脐或肚脐眼。 5.包金头——指毛知母的根茎呈扁长形,微弯曲,一端残留有浅黄色的叶基,习称“包金头”。 6.本草——古代指中药,或中药学,或中药学著作。 7.边材指茎木类药材中木材的周边颜色较浅部分。 8.变色 9.槟榔纹—— 10.菜花胆指熊胆仁呈黄绿色,质地酥脆者,称菜花胆。 11.槽子木香指川木香根部有纵槽的半圆柱形个体,称槽子木香。 12.草药——指民间医生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 13.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 车轮,如木通等。 14.齿轮纹指羚羊角的骨塞横截面四周呈锯齿状与其外的角质层密合,习称齿轮纹。 15.错入组织——指种子的外胚乳不规则地嵌入内胚乳而形成有特殊花纹的错入组织,如肉豆蔻;或者部 分种皮连同外胚乳嵌入内胚乳而形成错入组织,如槟榔。 16.大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因形大而称大贝。 17.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 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18.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19.单门指具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 20.胆黄指产生于胆囊中的牛黄,称胆黄。 21.胆仁指干燥的胆汁,如熊胆。 22.当门子指较大的麝香仁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位于囊口者,称挡门子 23.道地药材——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 量优良的生药。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产于河南怀庆地区。 24.等面叶—— 25.钉角泛指药材表面具瘤状突起的支根,呈圆锥形而尖似角,称钉角,如川乌、附子等。 26.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27.发汗又称出汗。对有些因个大不易干燥或欲使色泽变深、质变柔软的中药,将它们堆积后经一段 时间热闷而使其发酵,此过程称发汗或出汗。 28.法制 29.分隔纤维 30.枫斗——指铁皮石斛剪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形,烘干,习称“耳环石斛”或“枫 斗”。 31.逢子必炒 32.凤尾橘络——指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果皮的内长维管束群整理成条状或压成砖块状,习 称“凤尾橘络”。 33.复合维管束 34.疙瘩丁指根类药材表面散生的不规则皮孔样横向突起,称疙瘩丁,如白芷 35.疙瘩须又称珍珠须。指山参须根上生长的长圆、方圆不等的小疣状突起,如疙瘩,状似珍珠,称 疙瘩须或珍珠须。

中药材性状鉴别

中药材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是对药材的形、色、气味、大小、质地、断面等特征,简单理化反应,直接观察药材,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区分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这是数千年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一种药材的外形特征一般较为固定, 如:圆柱形(黄芪、甘草),纺锤形(麦冬、百部),鸡爪形(黄连),拳形(川芎),团块状(泽泻、生地) 一、用形象语言表达外形特征 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野山参:马牙芦、雁脖芦、枣核钉、铁线纹、珍珠疙瘩 蕲蛇:头龙虎口(翘鼻头)方胜纹、佛指甲、连珠斑 防风:蚯蚓头 川贝:怀中抱月 马兜玲:如马脖上下垂的铃铛 马鞭草:穗状花序细长如马鞭 木鳖子:扁平圆板状如鳖 瓦楞子:如房上瓦片排列三楞状 佛手:果实如手状 冬虫夏草:体似幼蚕,头部子座细长呈圆柱形 二、表面 枇杷叶的毛,苍耳子的刺,黄连的鳞叶,黄柏的栓皮,厚朴的皮孔,乌梅的皱纹纹理,苏子的网纹,大黄、首乌的星点、锦纹,天麻的鹦哥嘴、园脐眼、点状环,白芷突起的皮孔和疙瘩状根痕。 三、质地 松泡:南沙参泡而松,灯心草、松花粉质轻 粉性:山药、天花粉 粘性:鲜石斛断面显粘性,天门冬柔润粘性 柔润:当归、玉竹柔软润泽 油润:具有油性——柏子仁 角质:含有多量淀粉加工后糊化,呈半透明——郁金、天麻 坚韧:质坚不易折断——丝瓜络、桑白皮 十黄九糠的大黄 糟皮粉茬的丹皮 心儿枯朽的黄芩 四、断面 菊花心——黄芪车轮纹——粉防己特殊维管束——云锦花纹、星点 九节菖蒲:断面白色粉性,可见淡黄色小点6-9个排列成环。 大黄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根茎髓部宽广颗粒状,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 天麻:断面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 元胡: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腊样光泽 木贼:断面中空,周围有多数圆形小空腔,排列成环。 首乌:断面红棕色,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形维管束环列。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名词、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现汇集部分,浅释于下供同学们学习性状鉴定时参考。 一、植物部分 1.螺旋纹:是指人参横纹呈连续的螺纹状,故称“螺旋纹。 2.跑纹:是指人参在生长过程中被人移动,其纹往往扩散到体的下部或腿上,俗称“跑纹。 3.三节芦:指人参同一芦头上有圆芦、堆花芦和马牙芦。“三节芦’’是野生参的主要特征之一。 4.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5.枣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6.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7.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8.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9.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10.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11.黄马褂:指高丽参主干残留的棕黄色栓皮。俗称“黄马褂。,’ 12.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又称“红小辫。” 13.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4.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故名。 15.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6.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8.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9.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20.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21.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22.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23.凤尾:指峨嵋野连顶端常留有做成的标记叶柄3~6枚,形似“风尾。” 24.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5.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26.龙头风尾:指用幼嫩铁皮石斛做成的“枫斗”,呈扭曲螺旋状,通常有2~4个旋纹,茎基残留短须的称“龙头”,茎梢较细的部分称“凤尾。”故称之为“龙头凤尾”。 27.金钗:指金钗石斛,茎扁平,色金黄,两端较细,形似髻发上的“金钗。” 28.双花:指建泽泻,长成两个相连的根茎,习称“双花。” 29.花子:指白术瘤状疙瘩积聚于主体,占表面面积30%以上者,称“花子。”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 一、名词解释 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 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 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生药使用。 21.药典: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2. 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物分类学的知识,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确保应用中品种的准确性。 23. 性状鉴别:主要是利用人体的感觉器官,通过看、摸、嗅、尝等方法,去观

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

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 中药材鉴别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性状鉴别是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它具有简便易行、方便、迅速的特点,不受复杂的仪器、化学试剂等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老药工在长期的鉴别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鉴别术语,生动形象、切合实用,现将常用的经验鉴别术语分述如下。 1 铜皮、铁骨、狮子头 指三七根外表面光滑,灰黄色或灰绿色,俗称“铜皮”;横断面灰绿色或棕色,质坚硬,俗称“铁骨”;外表面周边有瘤状突起,俗称“狮子头”。 2 鹦哥嘴,肚脐眼,点状横环纹,断面玻璃碴 指天麻块茎顶端具有红棕色弯曲的芽苞,俗称“鹦哥嘴”;底部有自母麻脱落的圆脐疤痕,俗称“肚脐眼”;外形长椭圆形扁缩,表面有点状痕点排列成环,俗称“点状横环纹”;断面角质,半透明,显玻璃样光泽,俗称“玻璃碴”。 3 龙头、虎口、翘鼻尖、方胜纹、念珠斑、佛指甲 指蕲蛇口宽大,俗称“龙头虎口;鼻尖向上翘起,俗称“翘鼻尖”;背部有24个菱形斑纹、腹部有24个圆珠状黑斑,俗称“方胜纹”、“念珠斑;尾部渐细,末端有深灰色角质鳞片1枚,呈三角形,俗称“佛指甲”。 4 马头、蛇尾、瓦楞身 指海马头略似马头,尾渐细向内卷曲,体上有瓦楞形节纹,俗称“马头、蛇尾、瓦楞身”。 5 怀中抱月、放平坐稳 指松贝母鳞茎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外露部分呈新月形,俗称“怀中抱月”,顶端尖,底部平坦,放手桌面上能够“放平坐稳”。 6 开口子 指青贝母药材外层两枚鳞片,大小相近,顶端开口不抱合,俗称“开口子”。 7 针眼 指正品半夏块茎呈圆球形,直径0.8~1.5cm,高0.5~1cm。黄棕色,其周围密布棕色小凹点,俗称“针眼”。本品应与水半夏严格区分,不可混用。 8 蚯蚓头,扫帚头

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

1.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药鉴别最常用的“四大鉴定”。 1.基原鉴定,即中药的原植(动)物鉴定,是应用生物分类学鉴定中药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正确的学名,这是中药鉴定工作的基础。 2.性状鉴定,性状鉴定就是应用看、摸、闻、尝等方法,对中药的性状,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作为鉴别的依据,它是我国中医药工作者长期的丰富经验的总结,具有简单、快速、直观的特点,性状鉴别主要是观察完整的药材及饮片。 3.,显微鉴定,生药的显微鉴定主要是利用显微观察植(动)物生药内部的细胞、组织结构及细胞内含物,描述显微特征,制定显微鉴别的依据以鉴定真品、类似品或用品的一种方法。通常应用于单凭性状不易识别的生药,性状相似不易区别的多来源生药、破碎生药、粉末生药,以及用粉末、生药制成的丸散片丹等,中药成分制剂的鉴定。显微鉴定是一种专门技术,需要有植物解剖、植物显微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显微切片的制作技术,显微鉴定也是鉴定中成药丸散片丹和制定品质标准的科学方法之一,对保证中成药的质量,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4.理化鉴定,是利用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某些物理性质或化学反应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般应用于含不同化学成分、性状相似而又无明显显微鉴定特征的药材。 常用的现代中药鉴别方法: 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加速发展使仪器分析的手段不断更新,紫外、红外、气相、高效液相、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象处理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差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等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别的方法中来,大大的丰富了中药鉴别方法,形成了以“四大鉴别”法为基础,以理化分析为重点,逐步适应中药现代化并利于中药走向世界的一套更为科学、完善、先进的中药鉴别体系。 1.色谱法。色谱法是20世纪初产生,于60年代开始用于中药分析,经逐步完善最后列入1977年中国药典,并在以后各版药典的中药和成方制剂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成为中药鉴别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是上述的层析法,根据色谱法的分离方法可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

鉴定常用术语

药材鉴定常用术语: 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九眼独活:为五加科植物食用楤木根茎的别称,因其上有多数凹窝(茎痕)呈串珠状排列,故称~。 二甲子:指人参种子播种后第三年,地上茎分出的两枚掌状复叶,称~ 三花:指人参播种后第一年生出的一枚三出复叶,称三花。 三星:指款冬的头状花序由三个花朵连在一起,称三星或连三朵。 上与钩齐,下与底平:指以往采收钩藤时的茎枝留取部分上方与向下弯曲的变态枝剪齐,下方与变态枝底部平截。 千子连:特称四川地区历史上习惯作药用的黄连叶柄。 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似大理石样的纹理。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马尾:指白薇等中药根茎下部的簇生细长须根,因弯曲紧抱状似尾形而称马尾。 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马尾连:指毛茛科唐松草属多种植物含黄连小檗碱成分,其带根茎的根因根丛生于根茎,形如马尾,俗称马尾黄连,为小檗碱的资源植物。 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云头鹤颈:白术的根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称云头,又称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云锦花纹:又称云纹,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出多个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 凤眼圈:指防风断面皮部浅色,疏松,径向裂隙较多,木质部浅黄色,有放射纹,形如凤眼。 天丁:为皂角刺的别名。指皂荚茎上的棘刺。 巴掌:指人参播种后第三年生出的1枚掌状5出复叶,称巴掌。 毛笔头:指辛夷花蕾未开放时的形状,因似毛笔头,外被长柔毛而得名。 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防己等。 玉带束腰:特指山慈菇假球茎外的1~2圈明显的金黄色环纹,因似带束腰而得名。 龙头凤尾:指峨媚野连单枝药材的根茎较细,结节密集,弯曲如虾,称龙头凤尾。又指石斛商品中加工后的枫斗呈弹簧条形,头尾伸直而中间弯曲者。 玉带腰箍:毛慈菇(山慈菇)的假球茎中部2~3个稍突起的节环,形似腰间玉带一样。 白术腿:指白术上端的一段木质地上茎。因较细部分如仙鹤脖颈,又称“鹤颈”。 皮松肉紧:指某些根类药材的横断面皮部疏松而木部较为紧实。如黄芪、党参。 边条参:是栽培人参的一种,生长年限较长,一般是8~9年,其中倒栽2~3次,并整形下须,使成人形。其特点是芦长、身长、腿长,体型较美。 龙头凤尾:药材茎下部留有根须称龙头,茎上端留有半块叶片或叶柄,两者合称“龙头凤尾”,如霍山石斛。 同心环:某些药材横断面上的异形维管,排列成数层同心性圆形的环圈纹,如川牛膝。 吐丝:菟丝子经加热煮沸后,种皮裂开,伸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似春蚕吐丝。 吐脂:又称起霜。指苍术饮片暴露稍久后,所含f3-桉油醇成分析出的结晶,因呈毛状,色白如脂霜,而称吐脂或起霜。 当门子:指较大的麝香仁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位于囊口者,称当门子。 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叶基维管束,形如扫帚,故称扭帚头,如防风、禹州漏芦等。 朱砂点:指苍术药材横切面上见到的棕红色或橙黄色分泌组织,习称朱砂点。 灯台子:指人参播种后分出三桠,每桠着生一枚掌状复叶、名为灯台子,一般自第五年以后才有。 竹节羌:指羌活药材中一种环节疏生似竹节状的根茎,称竹节羌。 红小辫: 指天麻茎顶端的红棕色干枯残留芽苞,因其较长皱缩似辫状,古称红小辫。 羊角:指玄参药材弯曲,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弯曲似羊角状,称羊角或角参。 芝麻点:天麻表面的退化须根痕,呈断续排列成环的小点。 观音合掌:青贝外层的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 观音坐莲:指松贝颗粒圆整而均匀,平放时能端正稳坐,置桌面上不倒,形似观音坐在莲花之上而得名。过桥:指黄连的部分节间平滑如杆且较长,习称“”。 串珠状:根茎类药材状似串起来的珠子,如甘遂。 伯眉:指扁豆种子一端具白色隆起的珠柄,形似眉睫而略弯曲,称白眉。 岗纹:泽泻的块茎表面呈环形纹理突起。 岗纹:特指泽泻块茎表面节上的环形突起,称岗纹。 怀中抱月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条羌:指羌活药材中一种类圆柱形,粗细尚匀的条状者。 沙眼:根类药材表皮上中央部分凹陷的圆形突起,如银柴胡。 肚脐眼:天麻根茎一端的圆形凹陷疤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