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一、“生活”的教育需要一双慧眼

在生活中你也许也看到、听到过这样的事:一个蹒跚走路的小孩一不小心摔倒了,年轻的妈妈、或银丝飘飘的奶奶、或健壮的爸爸……飞快地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哄孩子“囡囡乖,……”一边用手拍、用脚跺,一边说:“地不乖,害得囡囡摔跤,妈妈打他,嗯嗯……”可怜的地没招谁也没惹谁,平白无辜地挨了通骂,找了顿打。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他犯了错,出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是XXXX不好……XXXX也是这样的……”。这不是你我的初衷,也不是你我所期望的。如果我们——开启孩子心智的长者、教师,在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在传授有关生活、生存的一些知识时,能时刻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及时发现生活中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的点滴事例,及时地引导孩子明白“生活”、学习“做人”。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孩子做人,让孩子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而教孩子做人,孩子学做人最好的舞台就是生活。生活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最有说服力,生活更是教育最广阔的练兵场。就拿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来说,教师必须把高深的或枯燥的理论与一些生活事例结合起来孩子才能理解、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还要把学习所悟在生活中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真伪,明白自己在生活中该怎样来生存,我们的教育教学才算达成目标。因此当孩子的生活中有鲜活的事例时,如果我们能及

时发现他的教育价值、发挥他的教育功能,教育就会“事半功倍”。生活的教育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去挖掘。

特别是在今天,在独生子女的时代,生活的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爷爷奶奶们把孩子宠如珍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爸爸妈妈更是疼爱尤加。很多孩子在家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俨然是小皇帝;“开口要,敝口到”,满嘴是“金口玉言”。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孩子逐步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以我为中心”处世态度;也使很多孩子喜欢与疼爱自己的大人在一起,而不愿与同龄人相处。让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生活,是现在教育所必须面对的;如何教会孩子与人相处,让孩子具备健全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思考的。“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而反之“受怎样的教育便过怎样的生活”,生活影响着教育,但教育也改变着生活。为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的素材,发掘教育的契机,利用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逐步来教育孩子,影响孩子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了一段动听的小插曲。只要我们有一双双慧眼,孩子的生活时刻为我们的教育开辟着新的篇章。

二、“生活”的教育需要一点艺术

“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生活的教育更需要我们弃而不舍地去追寻和探索。就如陶先生所说的“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晚上,我为白天的事辗转难眠:事情处理中虽然引导孩子学会主动帮助别人,一人遇到问题、困难,大家一起出力帮忙,变打小报告为协作,帮助解决问题;让孩子明白了遇事应先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让孩子明白了要有责任心、要学会面对、学会承担和承认。也及时地表扬了孩子,学着陶先生的“四颗糖”用一颗颗五角星一次次肯定了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行

而知”,也激励着更多的孩子“知而也行”。教育讲究了些艺术,但“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必须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我和孩子在上述事情中开始了教,开始了做,也开始了学,但一切尚在开始。“活到老学到老”,有学也就有教,有教学就有做,“劳力上劳心,教人者教己”,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呀!生活需要我们去关注,生活的教育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发现,生活的教育更需要我们进行艺术的加工,艺术地开展。

第二天一早,我一到校就听说,昨天的电动车摔得比较厉害,修理了好长时间,但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事情还留着后遗症,教育更没有结束。更何况,这件事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孩子承认是自己造成的,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敢于为这件事承担责任。生活中的这一意外,我为什么不让它成为品德教育的好素材呢?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课堂,作为教材的教本是教之依,学之据。但并不是教材的唯一,也不是教与学的根本和出发点。“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教育要在生活中开展,孩子的学习更应该结合生活而进行。“终生学习”更需要我们关注生活,将学习融入生活,以教本为例,抓住生活中契机,创造教材,有的放矢的开展教与学,让教、学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教与学更具有意义。再则“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而“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一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品德与生活”课诞生了。没有教本,没有课标确定的具体的三维目标,有的是孩子们生活中刚刚发生的一个事例,但这是很出彩的一课。课堂中,没有教师教条式的话语,只有孩子有个性的想法;没有教师呆板的说教,只有孩子积极的思考、探究、讨论、交流。没有课本的束缚,只有真实的事例,问题的引领。没有机械的接受,只有孩子的主动参,只有探究中逐步生成的活生生的课堂。课堂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孩子更是课堂的主人。这新鲜出炉而又鲜活的课堂让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高涨,受益也匪浅,这肯定会是孩子人生中特别难忘、特别有意义的一课。

三、倡导“生活”中的自我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而自我教育高于他律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即是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而“生活”的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是受教者所熟悉的、设身处地的;“生活”的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对自己现在生活的反思;“生活”的教育是对将来生活的思考,是要用一定的准则指导、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一切都必须要受教育者自我的参与、思考和实践,生活的教育要“自醒吾身”,要在自我教育中孩子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在“生活”的教育中的学会“自我分析和评价”

孩子年龄虽小,但已有六七年的生活阅历,孩子已有一定的是非观、有自己的初浅的人生价值观、处世态度、有一定的辨析、评价能力。

当我给孩子们讲述了故事“昨天中午,下课铃一响,五个男孩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车棚旁…………车子又安安稳稳地呆在了那。”看着孩子们听得时而严肃,时而双眉紧锁紧张一脸严肃,时而脸带微笑,我知道孩子有所思,我问:“小朋友,你听了想夸夸这件事中的谁呢?为什么?”

S1:我要夸夸那些帮助把车子扶起来的小朋友。他们看见小朋友有困难主动帮助。S2:我要夸夸那个向老师报告的小朋友。发生了事情,他及时向老师报告,让老师能知道。

S3:我要夸夸这五个小朋友,课间不乱跑,而是几个人做游戏。

S4:我要夸夸那些车子被摔倒的人。因为他们没来找这五个小朋友赔。………………

在这夸中,树立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在这夸中,孩子们明白要勇于面对,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夸中,孩子们也明白要学会宽容。这也使孩子们客观地

看待、分析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比较辨证地来评价,进一步提升了孩子的是非观,再一次丰富了孩子的人生阅历。

(2)在“生活”的教育中学会“自我处理”

“你能不能叫几个小朋友一块帮阿董把倒了的车子扶起来呢?”一个试探性的提议,在没几分钟的时间里让四五辆倒地的车子又稳稳地站立在了车棚里。这中有小男孩的号召,有十多个孩子的主动帮助,有这些孩子的团结协作……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孩子的行动,而行动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也发现了自己的这样的能干,看起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自己去做、自己帮着一起去做,它也会迎刃而解。

当问孩子们:“你觉得我们这五个小朋友把车子扶起来放好,还有什么要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分小组激烈地讨论,迫不及待地要交流小组想法:

想法1:检查一下车子摔坏了没有。没摔坏算了,摔坏了要赔。

想法2:在车子上放一张纸条,上面写上“对不起!”

想法3:去向人家当面道歉。

想法4:摔坏、没摔坏都要赔或道歉。

…………

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孩子们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处理事情的好办法,真是孩子人小心不小啊!同时在这小组讨论中孩子间交流着,虽各抒己见,但最后却能去异存同,孩子还渐渐地学着如何与人相处。

而换位思考,(现在老师知道有一辆车,确实摔坏了,而且坏的比较厉害,昨天修了,但还没修好,今天还要去修。如果你就是昨天这五个小朋友中的一个,你觉得该怎么办?)孩子们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S1:我让爸爸来把那车子那去修好,在还给那个人。

S2:我去向他道歉,请他原谅。

S3:我赔钱给他。

S4:我和那几个小朋友一块去向他道歉。让他提出要求。

S5:我和另外的四个小朋友想办法去把车修好。

………………

(3)在“生活”的教育中学会面对

孩子是稚嫩的,孩子的心灵还经不起多大的风雨,我们要在生活的教育中开启孩子心灵的大门,引导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这事中的“换位思考”是让孩子出谋划策,更是让孩子在大家的帮助下知道该怎么面对,该怎么处理。而“我们小朋友是很聪明的,想出了很多处理好这件事的好办法。老师也相信我们的小朋友是很勇敢的,当发生了这种意外是事情时,一定能正确地面对,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对自己负责,让他人满意的。”这几句激励性的话语更是鼓励起了那几个孩子勇敢的面对问题、勇敢地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一下课,五个小男孩陆陆续续地告诉我事情有自己的一份,自己错了;而几天后,我又了解到这些孩子打听到了车主:有的去道过歉;有的把事情告诉了家长,家长也关注了此时;有孩子还拿了自己的压岁钱要去赔偿……看来,孩子的心灵又经历一次锤炼,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事怎么做就怎样学、怎么教,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合于一体。”在这“教学做“的结合中,在这孩子的积极参与中、自我教育中,孩子们“行而知”、“知而行”,孩子们勇敢地面对了自己、面对了他人,面对了生活。生活的教育让孩子成长,生活的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生活的新鲜血液、新的内涵;生活的教育让孩子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教育源于生活,问题存在于生活中,问题在生活发现,教育就有了内容、方向和目标……教育随生活的发展、时代的脚步而不断地发展着。教育通过生活进行着,问题在生活中解决,教育就有了方法和策略。“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有怎样的教育就有怎样的生活”,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改造着生活。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教育都应开阔思路,抓住生活中鲜活的事

例,把握教育的契机,“生活即教育”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实现教学做合一。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在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在生活的教育中学会做一个完人、一个真人,让生活更美好。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摘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体验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关键词:语文、体验、生活 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中应体验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许多语文老师在教语文课本时,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学生体验生活,进而感受语文的乐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体验生活呢?我从几点谈谈:1.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让教育回归生活 用生活进行教育

让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进行教育“生活教育”这一主张是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如果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那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则是从教育的角度看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对人生活的作用。两种观点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从生活教育的理念出发,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为教育工作者明晰方向,开拓观念。从现实意义上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更具有其社会的价值,不仅适应近代中国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 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活教育似乎已经耳熟能详,教育教学内容取自孩子们生活,日常活动离不开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那么再提倡生活教育对于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的生活教育与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仍然有一定距离,表面的融合不是内在的根本改变,生活教育只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上,与孩子们在园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仍有很大的距离,生活教育在幼儿园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是观念的改变,更是实践研究的拓展。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先生“生活教育”在幼儿园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三点看法:一、以班级生活为原点,和孩子们共同生活 当孩子们走入幼儿园中,进入自己的班级,就来到自己学习、游戏的空间。我们更倾向于把班级称作孩子们“生活的场所”,是因为孩子们不仅仅要在班级内进行学习、游戏等各项活动,更要在琐碎的一日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往,感受在集体中自我的存在,在班级这个小社会群体中经历体验各种生活化的场景。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而班级生活包含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进行的所有活动,远远超出狭隘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幼儿园教育原点。 以班级生活为原点,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和孩子们共同生活的一个成员。只有当教师融入这种群体生活之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时,才会发现孩子们真实的需要,才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宜的教育策略。共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责任。常怀感恩

心怀感恩,传递温暖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2012级5班的吕宗翰,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心怀感恩,传递温暖》。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责任。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有恩有爱,是人类生活中最灿烂,最绚丽的文明之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美德。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的。 首先,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默默承受着我们不耐烦的态度、顶撞的话语。试问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记得父母的生日,像父母为我们过生日一样忙前忙后?有多少人像父母为我们外出时一样替他们担心?又有多少人能够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不要空谈,大家应用实际行动来表示。 其次,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引导我们做人。是老师带领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在人生的天空中展翅翱翔。我们在上课前鞠躬、大声地问好,在上课时认真聆听老师,下课后仔细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份作业,这些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感恩。 当然,我们还要感谢朋友,是他们温暖我们的心田,充实我们的生活,快乐时与我们一同快乐,悲伤时陪我们一起悲伤。是他们在阴霾时拨开云雾,是他们在黑暗中播撒阳光。 最近,上海市在第三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的条款,这意味着我们的同学当中存在着感恩缺失现象。有些同学老觉得生活没意义,没意思,似乎找不到任何的学习的动力。但我们发现他们其中有很多人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沐浴着问寒问暖的关怀。然而对这种照顾,他们似乎不知感恩,对于这一切觉得理所当然,心无感恩生活当然无意义。有位哲人说过:追逐幸福的动力就是感恩。一个人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不足,只要他不断传递着温暖,传递着感恩,他就一定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成功的人,一个拥有亲情友情、生活幸福快乐的人。 近日,黄岛发生了输油管道破裂事故,听闻此讯的岛城人民纷纷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捐款捐物,献血出力。这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传递,它传递的不仅仅是物资还有一片感恩之心。 多一份感恩,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恩,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恩,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让我们把感恩之心化作感恩之行,播种感恩的种子,在神州大地上盛开一朵感恩之花。 2012级5班吕宗翰 2013.11.25

加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使语文回归生活(马建萍)

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语文回归生活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七小学马建萍从事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会到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但绝不是唯一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学理应打破教学的壁垒,便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练习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 一、教学内容向学校生活开放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舞台。就学校语文学习而言,教材和课堂内的语文学习内容,仅仅是语言学习的其中一个部分,学校为环境和学校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比如:以识字教学为例学校教育的第一课,老师们往往要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是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下在过去他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适当的点拨,孩子们在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散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再看,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生活都在学校,又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老师如果能够做有心人,精心打造班级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就可以为孩子们学习成长服务,让班集体成为识字乐园。在班级中开辟“读书角、模型展”,在相应的书上,模型上标清汉字,让孩子们认一认、念一念。同样,让同学们自由谈个人名字的由来,搜集生活中的包装袋,相互交流上面的生字。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扩大识字量。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内容向家庭生活开放 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家庭中的人、事、物都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师应把学生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加以很好地利用。例如:观察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或职业特点、把这个特点写下来;阅读家庭藏书,同学之间相互介绍书的内容,为家长或亲友所经营的产品试写说明书,设计广告词等。这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基础》教案 课程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教学内容: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章中“生活世界”和“学生生活”的概念,从理论和现实角度探讨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2.引导学生思考,力图为学校教育回归生活提出一些建议和转向措施,促进学校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3.以学生自身学校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交流感悟和学生及老师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阅读几本不同人生经历的著作,并访谈一些中小学生,了解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状况。 2.如何创设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教育回归生活的可能性 二、学校该如何做 重建教育观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学校重心的转移

教学 手段 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安排 讲授 反思提问讨论 案例分析一.导入新课(5分钟) 生活世界——首先是哲学范畴的概念,由胡塞尔提出。生活 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主客体分 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 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所以,生活世界一定是人生 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是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人在生活世界中 是能动的,不依附于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存在。 学生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基于以上对“生活世 界”的认识,学生生活除了强调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世界 的关系,还应当那个包括学生主体对人生的理解和解释的意义世 界;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世界。也就是说,学生生活不仅包括学生 的生活环境,也包含了学生身在其中的交往与理解。 二.讲授新课(90分钟) (一)反思学校教育现状,分析学校教育脱离生活世界的原因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感悟,讨论参与) 师:同学们,基于以上观点的认同,不难发现,学生是人, 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育是生命的需要,生命理应是教育的“原 点”,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之本”。学校教育作为学生生命 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以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作为其根本 的目的。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生活的内涵,这里有活生生的教师和 学生,这里时时刻刻发生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这里包 含每一个身在其中的独立个体对生活的交往与理解。 然而,反观我们现当代的学校教育,结合你们自身在学校教 育中的生活体验,你们有哪些想法和感悟和大家交流呢?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二)通过案例、材料分析加深理解,剖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例1 歌词改编: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 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 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乌鸦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 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同学都说好,点燃后,快快跑,轰隆一声 学校不见了。 《水调歌头·假日》“假日几时有,无奈问青天。不知假期当 中,作业有几篇,我欲一题不做,又恐校规太严,假期不胜烦。 捧书坐桌前,好似在钻研?做数学,念英语,夜难眠。不应有偏, 为何总是感到难?人有七情六欲,学有高低深浅,此事古难全。 但愿假日多,作业能锐减。” 温故而知新 通过现状反应问 题,通过案例加 深理解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回归于生活 (1)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一、“生活”的教育需要一双慧眼 在生活中你也许也看到、听到过这样的事:一个蹒跚走路的小孩一不小心摔倒了,年轻的妈妈、或银丝飘飘的奶奶、或健壮的爸爸……飞快地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哄孩子“囡囡乖,……”一边用手拍、用脚跺,一边说:“地不乖,害得囡囡摔跤,妈妈打他,嗯嗯……”可怜的地没招谁也没惹谁,平白无辜地挨了通骂,找了顿打。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他犯了错,出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是XXXX不好……XXXX也是这样的……”。这不是你我的初衷,也不是你我所期望的。如果我们——开启孩子心智的长者、教师,在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在传授有关生活、生存的一些知识时,能时刻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及时发现生活中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的点滴事例,及时地引导孩子明白“生活”、学习“做人”。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孩子做人,让孩子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而教孩子做人,孩子学做人最好的舞台就是生活。生活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最有说服力,生活更是教育最广阔的练兵场。就拿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来说,教师必须把高深的或枯燥的理论与一些生活事例结合起来孩子才能理解、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还要把学习所悟在生活中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真伪,明白自己在生活中该怎样来生存,我们的教育教学才算达成目标。因此当孩子的生活中有鲜活的事例时,如果我们能及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励志演讲稿: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_演讲稿.doc

励志演讲稿: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_演讲稿 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概念。"恩人"者,乃于己有大恩大德者。而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误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味。 那是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我在大堂的餐厅里就餐时,发现自己的右前方有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在就餐的时间、就餐的地方,这三个孩子却没做与吃饭有关的事。我难以按捺心中的好奇,试探着走了过去。在这些孩子的应允下,我坐在了他们旁边。看到我这样一个肤色不同的外国人到来,他们没有一丝扭捏,而是落落大方地和我谈了起来。这三个孩子中一个约莫十二三岁戴眼镜的男孩是老大,女孩八九岁是老二,另外一个小男孩五六岁是老三。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和母亲是暂时住在这家酒店里的,因为他们正在搬家,新房还未安顿好。 当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说正在写感谢信。他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满脸疑惑。这三个小孩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写给谁的?""给妈妈。"我心中的疑团一个未解一个又生。"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回答道。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真是不可思议!我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沓纸。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我心头一震。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

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关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囿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相反,如果我们像这些孩子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关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作为上帝的儿女,我们是不是也象那三个孩子那样对主每时每刻赐给我们的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呢? 励志演讲稿:鼓起勇气,战胜自己_演讲稿同学们:大家好! 我想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少男和少女,会盲目地羡慕电视偶像剧里,男女主角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任何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轨道,谁也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在生活中实践。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一、课前,调查生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将能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在上课前教师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调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交通事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警醒。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靠自觉,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导入,再现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学导入时,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场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上课伊始,以真实的交通事件和交通事故的录像开课,这样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目前交通安全的现状,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视频不仅带给学生发自内心的害怕,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啊!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遵守交通法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课中,体验生活 育情悟理是品德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

感恩是一种处事哲学

感恩是一种处事哲学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总能健康的心态。 每天怀有感恩的说谢谢,不仅仅是使自己有积极的想法,也使别人感到快乐。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而当别人帮助自己时,以真诚微笑的表达感谢;当你悲伤时,有人会抽出时间来安慰你等等,这些小小的细节都是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想来表达你对别人或生活的感恩,这里是弥缝从Zenhabits上修改的几个妥帖和奏效的方法。当然感恩是要来自内心的,所以这些方法只是个提示而已。 养成感恩的习惯。每天清晨醒来时,我都会默默地感激已有的生活和所爱的人,当然还包括其他我对之感激的人和事情(读者、网站捐赠者等等); 一封表达谢意纸条。如果别人向你寄来一封表达谢意的纸条,你一定会很开心吧~当你表达谢意时,并不需要正式的感谢信(虽然那更棒了),一张小小的卡片(或Email)就可以了,礼轻情意重。

一个小小的拥抱(在适当的时候)。对你深爱的人,与你共处很长时间了的朋友或同事,小小的拥抱时很好的礼物来表达感恩。 对每一天怀有感恩。你并不需要感谢特定的某人,因为你可以感谢生活!感谢今天又是新的一天。一位怀有感恩之心的朋友常常跟我说,当你每天醒来时,应该这样想:我真是个幸运的家伙!今天又能安然地起床,而且还有崭新的完美一天。我应该好好珍惜,去扩展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传予他人。我要常怀善心,要积极地帮助别人,而不要对别人恶言相向。 不求回报的小小善意。不要为了私利去做好事,也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留心一下他人,看看他喜欢什么,或者需要什么,然后帮他们做点什么(倒杯咖啡,递下茶水等等)。行动强于话语,说声谢谢不如做一件小小善事来回报他。 一份小小的礼物。并不需要昂贵的礼物,小小的礼物也足够表达你的感恩了。 列一份你感谢别人的理由。列这样一份清单,大概十至五十几条,表达你对他的感受,为什么喜欢他,或者他帮助了你哪些地方,而你此深怀感激。然后将这份清单叫给他。 公开地感谢别人。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表达你对他们的感谢,比方说办公室里、在与朋友和家人交谈时、在博客上、

让语文回归生活的论文

关于让语文回归生活的论文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冰溪小学陈珊英 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用算筹记数,算筹是一种计算工具,每一根都是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小棍子,一般用竹子做成。分为纵式,横式两种记数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大约在1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算盘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时至今日,还在广泛应用。从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此外,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3等。可见国外的数学萌芽也是从生活开始的。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可求知识的脑海。此外,我还运用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学生成功的环境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在长期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是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经验告诉我:但凡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教学中回归生活的理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一个语言枯燥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它才会绽放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应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让英语走进生活,让生活再现英语,让我们的英语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英语贴近生活 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也着重强调了英语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即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倡学生参加、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现行的新目标英语教材“Go for it!”所提供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际,处处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为我们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依据。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觉得并非在完成教材某个内容的学习,而是在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情。其中的英语内容只不过是完成这件事情时所必须使用的语言,而且使用这些语言是自然而然的。只

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育素质化。 如在讲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把事先画好的有关各种俱乐部的海报(English club、Music club、Swimming club、Sports club……)张贴在教室内,使学生在学习和演练中犹如身临其境。 如: Girl:I want to join the music club. Boy: Oh, can you sing ? Girl: Yes, I can. 然而仅书中的知识点还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境。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把它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如在教字母前,我收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缩写词:KFC、VIP、WC……搜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soft,、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还有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电脑英语:Windows、My files、E-mail……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二、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让英语走进生活 课堂45分钟是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

30句感恩生活的经典句子

30句感恩生活的经典句子 1、人的一生,既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坏。每个人的背后都会有心酸,都会有无法言说的艰难。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泪要擦,都会有自己的路要走。只要记得,冷了给自己加件外衣;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痛了给自己一份坚强;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继续往前走,做最真实的自己。 2、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个性以及价值。你看不惯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不好。幸福的理解有千万种,每人的诠释也不同,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做自己。相信自己,跟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不盲从信条,不盲目攀比,你就是最幸福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最真实。

3、幸福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是一天一天经营的。不要去伤害喜欢你的人,也不要让你喜欢的人受伤害。一个人就算再好,但不愿陪你到老,那他就是过客。一个人缺点再多,但能处处忍让你,愿意陪你到最后,就是幸福。人人都想找个十全十美的爱人,可人总有缺点。爱就是相互忍让,彼此真诚,共度一生。有个让你一辈子开心的人,才是生活的目标。 4、当一切拥有和执着成为一种伤害时,放弃便是最好的归宿。谁又能理解谁的多少痛苦;谁又能懂得谁的多少伤痛,泪,没挂在谁的脸上,谁不知道它的冰凉;伤,不在谁的身上,谁不知道它的分量,或许,你能看到眼中的泪花,却不一定能读懂心中的悲凉,或许,你能看到身上的伤疤,却不一定能理解心中的忧伤,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华丽的背影,让心灵轻松地上路。

5、遇人多了就知道友情的可贵。遇事多了就知道理解的可贵。失败多了就知道心态的可贵。成功多了就知道勇气的可贵。矛盾多了就知道胸怀的可贵。不顺眼多了就知道修养的可贵。恭维多了才知道真诚的可贵。名利多了才知道淡定的可贵。应酬多了才知道清净的可贵。问候多了才知道坚持的可贵! 6、年轻时,不懂得;中年时,舍不得;有些东西,当你完全拥有时,才觉索然无味;有些东西,当你永远失去时,方知珍贵无比。人生苦短,要来得阻挡不了,要去的挽留不住。得失之间,只要你耕耘过,播种过,浇灌过,收获多少不是成败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那种使你痛、使你恨、使你爱、使你终身难忘的一次次痛心疾首、刻骨铭心的经历。 7、人生就像一扇门,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有人却乐观于门内的宁静;有人忧愁于门外的风雨,有人却快乐于门外的自由。其实,人

关于感恩生活的励志个性说说

关于感恩生活的励志个性说说 1.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假如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2.感恩很简单又很深奥。感恩的心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一丝的关爱,一丝的感激。感恩的心是公平的,不论你是家财万贯的大富豪,还是贫困无助的穷苦人,感恩的心永远是正直的。只要你对世界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你的精神就是最富有的。 3.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得不到别人的“恩”,而是得到了,却漠然视之。因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只会把别人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只会一味索取,而不能给予什么。 4.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5.明明说着看开了,放下了,每次却总是不自觉的想起那个给与温暖的人。 6.有些人为了明天,把握今天。有些人为了今天,放弃明天。 7.曾经我们一起这样疯过,曾经我们一起闹过,曾经我们一起哭过,曾经我们一起笑过,曾经我们一起狂过。曾经我们没有一个人放弃。现在也是一样,虽然兄弟们都各但别的学校去了但是我们的心还

在,就不会解散,如果有一天你问我,喂!兄弟我们的兄弟情能走多久,我会笑着对你说心跳,跳多久,情,就走多久。 8.不要因为没有掌声就放弃自己的梦想 9.感谢挫折感谢荆棘感谢跌倒感谢嘲笑感谢讽刺感谢你没放弃执着孤独的我 10.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 11.懂得感恩,幸福就会不请自来。感恩是爱的根源,为生活中的每一份拥有而感恩,能让我们知足常乐。拥有感恩之心的人,即使仰望夜空,也会有一种感动。面对别人的帮助,应该想到“给我的是情分,不给我的是本分”;面对感情,应该想到“你来,我当你不会走;你走,我当你没有来过。” 12.要懂得珍惜,用真情对待;要学会感恩,用真心感悟。不问过去如何,珍惜现有的,留一条坦荡的人生之路给自己,最终我们都会明白:人生苦短,不光要善待别人,更要善待自己。 25.当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救起时,许多人泪流满面,全国人民为此兴奋,我们因感恩而流泪,我们为我们父母兄弟姐妹得救而兴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我们都是亲人!我们的亲人得以重生,我们应该牢记党恩。 26.它是昏黑中为你守望的光源,它是彷徨中为你指示的路标,它是寒风中为你保暖的外衣,它是流言中为你抵挡的臂膀。如果善良是一泓清澈的碧水,那么它--感恩,就是一汪奔涌的灵泉,时刻为你滋润着生命的繁花。

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 亓恒建

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亓恒建 发表时间:2015-12-30T12:01:21.6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5期供稿作者:亓恒建 [导读] 山东省商河县许商街道办事处单园小学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亓恒建山东省商河县许商街道办事处单园小学25160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