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 课程试题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 课程试题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 课程试题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 课程试题

合分人: 一、是非题(是打“√”,非打“×”,每题1分,共计101.( 2.( )零件尺寸合格,必须满足实际尺寸在上下验收极限尺寸之内。 3.( )止规采用全形会产生误收而没有误废。

4.( )当滚动轴承其它条件相同时,如果套圈所受的负荷为循环负荷时,该套圈

的配合就应选用偏紧的配合。

5.( )为保证普通螺纹的互换性,国家标准分别规定了中径公差、牙型半角公差

和螺距公差来分别限制这三个实际要素的误差。

6.(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Ra ,是在取样长度内,被测轮廓线上各点至基准线

距离的算术平均值。

7.( )未注公差尺寸即对该尺寸无公差要求。

8.( )Ф25E7、Ф25E8、Ф25E9,这三种孔的上偏差各不相同,而它们的下偏差相同。 9.( )齿圈径向跳动公差与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组合属第I 公差组的检验组。 10.( )影响齿轮运动精度的误差特性是长周期误差,而影响工作平稳性的误差特性是短周

期误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20分)

1.某轴尺寸为

0.02550φ-mmE ,遵守的边界为 ,边界尺寸为 mm ;当实际尺寸为49.975φmm 时,允许的形位误差为 mm 。

2.数列1,1.25,1.60,2.00,2.50,

3.15,

4.00,

5.00,

6.30,8.00,10…是 系列,其公比为 。

3.量块按“等”使用时,以 为量块的工作尺寸;按“级”使用时,

以 为量块的工作尺寸。

4.平键键宽b 的配合采用基 制,花键配合采用的是基 制。 5.圆度的公差带形状是 ,圆柱度的公差带形状是 。 6.孔和轴的公差带由 决定大小,由 决定位置。 7.新一代GPS 标准矩阵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的GPS 标准、 _ _____, _________ _ ____和______ 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8.通规的基本尺寸等于______________,止规的基本尺寸等于______________。 9.形状误差的评定准则是 。

10.国家标准对线性尺寸未注公差的公差等级规定为 四个等级。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位置误差中包含( )的形状误差。

a.基准实际要素

b.被测实际要素 c 被测实际要素和基准实际要素

2.测得某工件实际中心平面对基准中心平面的最大偏离值为0.025mm ,最小偏离值

为0.005mm ,则该工件的对称度误差为( )。 a.0.025mm b. 0.05mm c. Ф0.05mm

3.用双管显微镜(光切法)主要可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 )值。

a.Rz

b.Ra

c.t p

4.已知某基孔制配合的最大间隙为+74m μ,轴的上偏差为-20m μ,则其配合公差

为( )a.74m μ b.20m μ c.37m μ d.54m μ 5.关于粗糙度,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a.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值越大,测量面越粗糙;

b.同一精度等级,大尺寸的应比小尺寸的粗糙度值选的小一些;

c.表面越光亮,则其值一定越小;

d.

m

p

S S

t 是表示微观不平度的间距参数。

6.已知某仪器的测量极限误差mm 009.0lim ±=δ,现要求用该仪器测工件时,其测

量极限误差不超过mm 003.0±,则其重复测量次数不应少于( )。 a.3次 b.9次 c.1次 d.6次 7.测量Ф

60

074

.00+孔用的工作量规通规的最大极限尺寸为( )mm 。已知通规公差为6m μ,

通规公差带中心到工件最大实体尺寸的距离为9m μ。

a.Ф60mm

b.Ф60.074mm

c.ф60.086mm

d.ф60.012mm 8.在同一加工条件下,加工Ф50H7孔比加工Ф100H7孔( )

a.容易

b.困难

c.难易相当。

9.矩形花键各要素的代号为:键数(N )、小径(d )、大径(D )、键宽(B ),则在图样上的

标记代号的顺序为( )。

a .N ×d ×D ×B

b .B ×N ×d ×D

c .

d ×D ×B ×N

10.下列齿轮公差标注中,第( )种是正确的。

a.87 FL GB10095-88

b. 877 FL A GB10095-88

c.8-7-7 FL GB10095-88

d. 8-7-7-F-LA GB10095-88

四、计算题:(共 34分)

1. 将

)/(67100

045

.0023.0035.00+++n H φ改写成同名基轴制配合代号,画出尺寸公差带图,写出转换后

的孔和轴的上下偏差值,计算极限间隙或过盈。(10分)

2.某向心轴承,内圈内径公差为12μm ,与轴配合,轴尺寸为φ30600020015

k ++..。试画出尺寸公差带图,并计算间隙或过盈,说明配合的种类。(5分)

3. 已知某仪器的标准偏差0.002mm σ=±,若9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为20.032mm,

其中,第1次测量值为20.029mm 。写出以第1次测量值作为测量结果的表达式和以9次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的表达式。(5分)

4.有一螺栓M16×2—6g ,加工后测得结果为:单一中径'

2d =14.6mm ,40P

m μ∑?=-,35'2α?=+左

,50'2α?=-右。已知d 2=14.701mm ,es=-38μm ,2160d T m μ=。试判断该

螺栓的合格性。(10分)

(提示: 1.732|P

f P ∑=?,1

2

122

0.073(||||)

2

2

f P k k ααα=?

+?

5.有一7级精度的直齿圆柱齿轮,其模数m n =2mm ,齿数Z=30,齿形角α=20o。即:

F r =0.036μm ,F w =28μm ,F p =45μm 。现测得其误差项目ΔF r =20μm ,ΔF W =30μm , ΔF P =35μm ,试问该齿轮的第Ι公差组是否合格?(4分)

五、改错题(8分)

改正下图各项形位公差标注中的错误(不得改变原形位公差项目)。

六、标注题:(18分)

试将下列技术要求标注在下图上:

1.

φ20F7孔中心线对C面的垂直度公差为φ0.015mm;2.φ30k6轴心线对φ20F7孔中心线的同轴度公差为0.01mm;3.端面D对C面的平行度公差为0.02mm;4.

φ30k6的圆柱度公差为0.004mm;5.

φ20F7孔中心线在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公差为0.01mm,并要求遵守最大实

体实效边界。6. φ20F7孔的Ra最大允许值为3.2m

μ;端面D的Ra的上限值为6.3m

μ。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教学大纲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学大纲 本大纲扼要阐述“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基本要求、课程评价。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我校开发的“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专业课程,是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建议设置的课程之一,也是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本课程既是小学师资的职前培养课程,也是小学师资的职后培训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借助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和提升被教育者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其相关能力,并进行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课程基础知识,了解中外小学课程现状;二是传授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三是传授小学各门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及其结构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解决的是“怎样上课”、“如何评课”问题。“怎样上课”有两层涵义:一是怎样设计课程,二是怎样实施课程(以前者为重点)。“如何评课”也有两层涵义:一是如何从教师的课程运筹角度衡量课程的成败,二是如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角度衡量课程的成败。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课程基础知识与小学课程改革概览,二是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三是小学各门课程的设计与评价。三者具有内在有机联系。 上述三大内容,也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 三、模块教学目标与任务 请见下表:

四、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以班级授课为主。学生应在听课、参与课堂交流基础上,及时完成规定作业与专题研究任务。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摒弃“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模式,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新模式。 在教育专业课程的运筹中,教师通常都以理论为学科立足点与课程逻辑起点,为了让学生理解理论,教师常常“联系实际”讲解。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为培养理论家服务的;对于培养教育实践家,它没有多少意义。采用这种模式,导致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是一套,工作后做的是另一套。应放弃这一模式,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新模式,以“实践审视—理论分析—实践改善”为课程活动的基本思路。 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已注意为这一新模式的运用创造条件:每章的开头都有实践色彩较浓的“情境引导”,每章的最后都有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一些章节中间还穿插了课程设计与评价实例。 (二)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由于学科逻辑体系的束缚与时间的限制,大多数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缺乏自主学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应提倡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在讲授每一章的基本内容前,都应布置具体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每一章的课程完成前,应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双基”传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在“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专题研究的组织及其学习成果的评价。前者是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后者是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与评价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材每一章都提供了专题研究任务及相应材料,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展开专题研究。 应重视专题研究学习成果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升学生的专题研究能力。 (四)重视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既是高师普通的教育专业课程,又是网络教师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建设者为网络教学组织了全方位、多形式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有关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充分利用宝贵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并提升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 五、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课程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要想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实际运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口语、听力得不到提高。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

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新课程改革注重能力,也更注重基础。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经过五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又学会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懂得了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同时在经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学习来指导教学。 1、“项目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二、五、六、七章在线测试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2章在线测试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2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0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已知某基孔制配合的最大间隙为+74μm,轴的上偏差为-20μm,则其配合公差为D A、74μm B、20μm C、37μm D、54μm 2、假若工件没有形状误差,其作用尺寸就等于(A )。 A、实际尺寸 B、实效尺寸 C、极限尺寸 D、 3、基孔制是基本偏差为一定孔的公差带,与不同(A )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A、基本偏差的 B、基本尺寸的 C、实际偏差的 D、 4、φ50H7的孔和φ50H6孔相比,其相同的极限偏差为(D )。 A、上偏差 B、配合公差 C、极限偏差 D、下偏差 5、标准公差值与(A)有关。 A、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 B、基本尺寸和基本偏差 C、公差等级和配合性质 D、基本偏差和配合性质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属于过盈配合的有(BEF)。 A、H6/js5 B、H7/u6 C、K7/h6 D、G7/h6 E、P7/h6 F、H6/n5 2、以下各组配合中,配合性质相同的有(BCE)。 A、φ30H7/f6和φ30H8/p7 B、φ30P8/h7和φ30H8/p7 C、φ30M8/h7和φ30H8/m7 D、φ30H8/m7和φ30H7/f6 E、φ30H7/f6 和30F7/h6。 3、决定配合公差带大小和位置的有(AB)。 A、标准公差 B、基本偏差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三) 一、填空 1.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的过程,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是()。 2.课程评价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量化课程评价,一类是()。 3.评价方案设计的核心环节是构建()。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 5.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为内容呈现形式。 6.()是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呈现的内容的基础,后面呈现的内容是前面呈现的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 二、单项选择 1.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 A. 纸笔测试法 B. 访谈法 C. 问卷法 D. 实验法 2.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A. 地方课程 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C. 校本课程 D. 班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都为() A. 记录 B. 描述 C. 汇报 D. 观察 4.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是() A. 选修课程 B. 国家课程 C. 必修课程 D.校本课程 5.美国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L. Stenhouse)在对目标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 A. 批判模式 B. 过程模式 C. 外观模式 D. 实践与折中模式 6.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是() A. 事件取样法 B. 时间取样法 C. 实况记录法 D. 日记描述法 7.以拓宽课程的范围、开拓课程的深度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是() A. 课程补充 B. 课程新编 C. 课程拓展 D. 课程整合 8.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 A. 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 效果评价 D. 诊断性评价 三、多项选择 1.国家课程的特点包括:() A.权威性 B. 多样行 C.强制性 D. 灵活性 2.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有() A. 学生的需要 B. 社会生活的需要 C. 学科的发展需要 D. 教师的需要 3.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分为() A. 结构性观察法 B. 直接观察法 C.非结构性观察法 D. 间接观察法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包括:() A. 综合性 B.实践性 C. 探究性 D.生成性 5.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

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 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 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高效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习题答案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尺寸精度及孔轴结合的互换性 1已知 基准孔与- 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及配合公差, 画出公差带图,并指明它们各属于哪类配合。 (I) :-30 鸚 (2) 叮-3。0Z ( 3) : '30 0豐 解:(1) X max = D max — d min =ES - ei=0.021 — (— 0.02)=0.041mm X min = D min — d max =EI — es=0- (— 0.007)=0.007mm Y max = D min — d max = El — es =O - 0.048= — 0.048mm Y min = D max — d m in =ES - ei =0.021 — 0.035= — 0.014mm Y maX - Y min 故属于过盈配合,公差带图略。 已知孔轴配合的基本尺寸为 50 mm,配合公差为T f = 0.041mm, X maX =+0.066mm,孔 公差为T H = 0.025mm,轴下偏差 ei= — 0.041mm,试求孔轴的极限偏差,画出公差带图, 说明配合性 质。 轴公差为:T S = T f — T H =0.041 — 0.025=0.016mm 因 T S = es — ei 故 es=ei — T S = — 0.041+0.016= — 0.025mm 因 X maX = D max 一 d min =ES -ei 即 0.066= ES+0.041 得 ES = 0.025mm 因 T H = ES - EI 故 EI=ES - T H =0.025 - 0.025=0mm 0.025 _0.025 故 孔为φ 500 轴为φ 50 -0.041 X min = D min — d max =EI — es = 0—(— 0.025)= 0.025mm 属于间隙配合,公差带图略。 3. 已知两根轴,其中:d 1 = φ 5mm, T SI =0.005mm, d 2 = φ 180mm, T S2 =0.025mm,试比较以上 两根轴 的加工难易程度。 解:方法一:不查表比较 1 d 1 = φ 5mm,属于 3?6 尺寸分段,d m1 = - 3* 6 =4.24 3 故 i 1 =0.45 4?24 +0.001*4.24=0.73mm d 2= φ 180mm,属于 120?180 尺寸分段,d m2 = ' 120* 180 =146.97 故 i 2=0.45' 146?97 +0.001*146.97=2.52mm 2 比较a 1及a 2的大小 X max - X min =0.034mm 故属于间隙配合,公差带图略。 (2) X max = D maX — d min =ES — ei=0.021 — 0.016=0.005mm Y max = D min — d max =EI — es=0— 0.028= — 0.028mm X max -Y max =0.033mm 故属于过渡配合,公差带图略。 (3) 2. 解: =0.034mm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求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批准人:课程代码:所属学院:制定人:制定时间: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学时:先修课: 授课对象:后续课: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5.第一节课设计梗概 四、考核方案设计 五、教材、资料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行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 3.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要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4.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5.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6.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项目选择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7.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8.课程考核设计要突出突出能力目标,考核要全面和综合评价,

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考核项目涵盖学生能力、知识、态度。各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体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 三、说明 1.批准人一般为教研室主任,制定人一般为课程负责人。 2.课程类型。表述为**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公共课。 3.授课对象应表述为**专业*年级学生。公共课可表述某大类专业的*年级学生,也可为全院*年级学生。 注:此标准仅适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供参考。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资料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1.课程本质 对于课程本质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③社会经验 ④师生间的交流 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与发展 ①内容: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元素: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③学生发展是目的 ④师生交流活动的实施形式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课程观——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活动 ·从层次上,课程包括课程体系,单门课程,专题课程,课时课程。 3.武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4.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更新 ·知识传授——关注学习过程 ·单一过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应试——生活需要内容 ·结束学习——培养能力 ·评价选拔甄别——促进发展 ·统一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2)课程理念的更新 ·从传承文明——为学生发展 ·从知识结构——社会生活 ·从知能传授——知能主动建构 ·从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分权 (3)课程结构更新 ·均衡性:各学科学时比较均衡 ·选择性:开设选修课 ·综合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与价值观目标 6.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注意贯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基本精神 ·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是单元目标、专题目标的灵魂;而单元目标、专题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支柱。 (2)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有助于实现目标。要根据学生学习规律、需求、多数学生来制定单元目标或专题目标。 (3)目标应简明、具体、可操作 理解、了解、初步理解、学会……

ZHENGDA《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1-07章在线测试DA27AN

恭喜,交卷操作成功完成!你本次进行的《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1章在线测试的得分为20分(满分20分),本次成绩已入库。若对成绩不满意,可重新再测,取最高分。 测试结果如下: ? 1.1 [单选] [对] 优先数系中R5数列公比是(B )。 ? 1.2 [单选] [对] 标准化是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 D)。 ? 1.3 [单选] [对] 优先数系中R10数列包容(A)。 ? 1.4 [单选] [对] 检测是互换性生产的(A)。 ? 1.5 [单选] [对] 00,1.25,1.60,2.00,2.50,3.15,4.00,5.00,6.30,8.00,10.0 0,......,这是(B)优先数系。 ? 2.1 [多选] 无题,直接得到2分 ? 2.2 [多选] 无题,直接得到2分 ? 2.3 [多选] 无题,直接得到2分 ? 2.4 [多选] 无题,直接得到2分 ? 2.5 [多选] 无题,直接得到2分 ? 3.1 [判断] [对] 互换性生产方式不能应用于单件生产 2 ? 3.2 [判断] [对] 为使零件的几何参数具有互换性,必须把零件的加工误差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 1 ? 3.3 [判断] [对] 不完全互换性是指一批零件中,一部分零件具有互换性,而另一部分零件必须经过修配才有互换性。 2 ? 3.4 [判断] [对] 只要零件不经挑选或修配,便能装配到机器上去,则该零件具有互换性。 2 ? 3.5 [判断] [对] 检测是互换性生产的保证。1

恭喜,交卷操作成功完成!你本次进行的《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2章在线测试的得分为20分(满分20分),本次成绩已入库。若对成绩不满意,可重新再测,取最高分。 测试结果如下: ? 1.1 [单选] [对] 零件同一表面不同部位的实际尺寸( C)。 ? 1.2 [单选] [对] 某孔、轴配合的最大间隙为+32μm,最大过盈为-25μm,配合公差为( B)。 ? 1.3 [单选] [对] φ50H7的孔和φ50H6孔相比,其相同的极限偏差为( D)。 ? 1.4 [单选] [对] 优先数系中R10数列包容(A)。 ? 1.5 [单选] [对] 数列1.00,1.25,1.60,2.00,2.50,3.15,4.00,5.00,6.30,8.00,1 0.00,......,是(B )优先数系。 ? 2.1 [多选] [对] 下列有关公差等级的论述中,正确的有(BC)。 ? 2.2 [多选] [对] 以下各组配合中,配合性质相同的有(BCE)。 ? 2.3 [多选] [对] 决定配合公差带大小和位置的有(AB)。 ? 2.4 [多选] [对] 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AD)。 ? 2.5 [多选] [对] 下列配合零件应选用基轴制的有(ABD)。 ? 3.1 [判断] [对] 实际尺寸较大的孔与实际尺寸较小的轴相装配,就形成间隙装配。 2 ? 3.2 [判断] [对] 未注公差尺寸即对该尺寸无公差要求。 2 ? 3.3 [判断] [对] 公差是极限尺寸代数差的绝对值。 1 ? 3.4 [判断] [对] 偏差可为正、负或零值,而公差为正值。 2 ? 3.5 [判断] [对] 基孔制的间隙配合,其轴的基本偏差一定为负值。1

课程整体设计说明

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欢迎光临XX职业技术学院《电视摄像》精品课程。我是课程负责人田建国,从1996年开始担任本课程的教学,经过我们教学团队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该课程日臻成熟和完善。 下面我将从课程背景、课程开发、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方法手段、实践条件、实训场景、教师队伍、教材建设、课程考核十个方面向您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电视摄像》课程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成立于1996年,2002年被XX省教育厅遴选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被确定为XX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示X专业。《电视摄像》课程的建设伴随着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课程整合、模块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三个阶段,06年被学院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08年开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并实施行动引导型教学法。 本着“先行后知”、“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课程开发原则,参考“电视摄像师”职业资格的标准,从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着手,把课程分解成十项“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训项目,创设学习情境,在明确对象、工具、方法、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按小组完成工作任务。 2008年4月,我们成立了《电视摄像》课程开发小组,由专业教师田建国、X万军、梁仓、左飞飞、XX电视台副台长王少林、纪录片创作室主任孙彬、《精英360》制片人李鹰组成了工作小组。并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确定开发的流程(绕嘴)。 课程组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毕业生返校交流会等形式,收集了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同时专业教师还深入XX电视台、中视天和文化传播XX等行业一线顶岗实践,与企业专家一起对电视节目制作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从分工来看,电视节目制作行业主要的工作岗位有:电视编导、电视编辑、电视摄像。从市场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影视行业要求工作人员要一专多能,同时能

《课程设计与评价》单选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下列哪一时期,多数学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逻辑体系(B)A.古代B.近代C.现代 2.下列哪位教育家所倡导的经验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C)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 1.以下哪个选项属于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A)。A课程的根本目的B教科书的编制C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D具体学科的教学计划的制定 2.影响中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有(D)A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B教师的自身条件C可运用的课程资源D传统习俗和价值观 3.关注对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组织,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逻辑序列,强调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符合以上特征的是(B)A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B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D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人们在理论上将课程设计取向做了五种清晰的划分,在实际中也是按照其中某一种课程设计取向设计或实施课程B不同课程设计取向之间并非截然对立,不同取向之间的协调有助于设计出平衡的课程C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当把某种课程取向应用于具体的课程设计,即为课程设计取向D小学教师可能发现其课程取向趋向于人本主义和学术理性主义两者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综合的取向 5.下列对目标模式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强调通过事实描述、资料量化处理的方式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看成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B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此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C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D鉴于目标模式的着眼点在于效率和准确,故而它能够准确无误地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6.下列对过程模式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B)A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发展心理学理论,是过程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B 儿童在学习中的兴趣不会随时发生改变,故而目标和内容也不必预先制定C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现,自行探究D教育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更应突出儿童的发展 7.“课程审议”是以下哪种设计模式常用的方法(A)A实践与折中模式B过程模式C目标模式D批判模式 1. 把课程目标分成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或称展开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的学者是(B)A 艾斯纳B舒伯特C泰勒D.麦克唐纳 2. 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及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应选择哪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D) 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C螺旋式D直线式 3. 以发展心理学从人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提出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A)A横向组织B纵向组织C逻辑顺序D心理顺序 4.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者的角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适,这种课程实施的取向称为(D)A.忠实观取向B.生成观取向C.价值观取向D.互动调适观取向 5. 对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评价属于课程评价的哪个层面(A)A.微观层面B.宏观层面 C.中观层面 D.总体层面 6. 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是C)A.总结性评价B.过程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结果评价 7. 在课程设计中,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这运用了课程设计的哪种策略(B)A.课程选择B.课程改编C.课程新编D.课程拓展 8.近年来,在大学和高中阶段开始时兴的“区域研究”,就是运用包括历史、文学、地理和方言等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来论述文化上不同地理区域的问题。这种课程设计的策略属于(D)A.课程改编B.课程补充C.课程拓展D.课程整合9. 针对课堂上或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教师通过不同的载体,如:声像材料、教学片和电影短剧、图画、模型、图表、游戏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种课程设计的策略是(A)A.课程补充B.课程改编C.课程拓展D.课程新编10. 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最新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可能改变某一科目和关注焦点而学校课程又必须对此予以重视,此时需要使用(C)A.课程新编的材料B.课程选择的材料C.课程补充的材料D.课程拓展的材料 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是(C)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分科课程D.国家课程 2.一般来说,宏观和中观的课程设计主体是A)A.国家B.地方政府C.学校D.教师 3.下列属于课程设计的人本主义取向的代表是(B)A.布鲁纳B.马斯洛C.哈里森D.布拉梅尔德 4.20世纪70年代,美国课程理论家C)在对目标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过程模式。A.拉尔夫?泰勒B.施瓦布C.斯腾豪斯D.保罗?弗莱雷 5.“课程实施过程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结果”。这是课程实施的(B)的观点A.忠实取向B.创生取向C.互动调适取向D.以上都不对 6.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的课程进行了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这属于(A)A.课程改编B.课程补充C.课程拓展D.课程新编 7.根据课程评价的作用性质,可以把课程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C)A.量化评价B.目标本位评价C.总结性评价D.效果评价 8.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A)所支配的A.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C.科技理性D.工具理性 9.下列不属于观察法的一项是(D)A.实况详录法B.日记描述法C.事件取样法D.纸笔测试法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称为:(学科课程)。 2.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构成。 3.课程整合的方法跨学科课程和(开发关联课程)两种。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全班活动等组织形式 二、单项选择 1.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程情境,其中包括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行为属于(A ) A. 课程改编 B. 课程扩充 C. 课程整合 D. 课程选择 2.依靠搜集和分析记载课程各方面情况的现场资料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是(D )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测验法 D. 文献法 3.外观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B) A. 斯塔弗比姆 B. 斯太克 C. 斯克里文 D. 塔巴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其划分依据是( A ) A. 评价关注的焦点 B. 评价的实施阶段 C. 评价的对象 D. 评价所发挥的作用 5.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A ) A. 地方课程 B. 国家课程 C. 校本课程 D. 选修课程 6.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拿到一定的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经过一段时间后,到各试点学校或班级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的结论,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和教材。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叫做( D ) A. 经验法 B. 客观法 C.主观法 D.实验法 7.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是(A ) A. 教材的改变 B. 组织方式的改变 C.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D. 价值的内化 8.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来组织的(A ) A. 项目活动 B. 主题活动 C. 研究性学习 D. 综合活动 三、多项选择 1.课程专家辛德等人归纳了几种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ABCD ) A. 忠实取向 B. 互动调试取向 C. 创生取向 D. 实践取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包括(ABC ) A. 人与自然 B. 人与社会 C. 人与自我 D. 学生与学校 3.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是(AB ) A. 组织发展阶段 B. 专业发展阶段 C. 心理发展阶段 D. 社会化发展阶段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包括(ABCD ) A. 实践性 B. 社会性 C. 服务性 D. 体验性 5.课程目标的核心功能是(AB ) A. 标准功能 B. 导向功能 C. 激励功能 D. 协调功能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整体设计大学论文

《医学影像设备学》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6~ 2017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设备学 所属系部:医学卫生系 制定人: 合作人: 制定时间: 2017.02 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设备学 课程代码:学分:8 学时:136 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二学期授课对象:医疗仪器维修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放射医学设备学》《医用超声设备学》《医学信息存储与传输设备学》等 二、课程目标设计 1 总体目标: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医疗仪器维修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医疗仪器应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历史,原理和应用,不同医学影像设备的临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使用维护常见故障的排除与处理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习见习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对各种医学影像设备原理的了解和临床使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安装养护维修的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2 能力目标: 本课程“教、学”并重,力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识别各种医学影像设备部件的基础,准确理解设备运行原理的能力,学会医学影像设备常见故障分析故障排除设备安装等基本技能。为课程知识和技能向职业能力的迅速转化奠定基础。能继续提高业务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实用型医疗仪器维修和应用专门人才的目标。

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

1、什么叫课程? 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三,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

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四,改革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之五,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改革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程设计首先应该确立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课程范围的确定,涵盖所有有价值的学习领域;二是课程目标表述方式的选择,主要包括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确定等等。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和学习经验两个方面。 (3)学习活动:包括教学组织、安排、实施、媒体、资源等。 (4)课程评价:主要指课程对于学生的进步所具有的价值判断。 此外,课程设计还包括很多要素,比如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分组情况及教学策略等要素。设计课程,就必须考虑使学生达到什么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与品格方面。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一: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

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 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 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 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5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生产实际当中用的最多的表面粗糙度符号是( )。 A、Ra B、Rz C、Ry D、tp 2、实测一表面实际轮廓上的最大轮廓峰顶至基准线的距离为10μm,最大谷低至基准线的距离为-6μm,则轮廓的最大高度值Ry为 A、4μm B、10μm C、16μm D、6μm 3、在零件图中,其轮廓表面粗糙度必须要标的指标是()。 A、高度特征值 B、间距特征值 C、形状特征值 D、任意值 4、表面粗糙度是一种()。 A、表面波纹度 B、位置度 C、宏观几何形状误差 D、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5、通常规定表面粗糙度的评定长度是取样长度的()。 A、1至3倍 B、1至5倍 C、5至7倍 D、1至10倍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表面粗糙度值越小,则零件的()。 A、耐磨性好 B、配合精度高 C、抗疲劳强度差 D、传动灵敏性差

E、加工容易 2、选择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时,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应比非工作表面参数值大。 B、摩擦表面应比非摩擦表面的参数值小。 C、配合质量要求高,参数值应小。 D、尺寸精度要求高,参数值应小。 E、受交变载荷的表面,参数值应大。 3、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微观性质的形状误差。 B、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宏观性质的形状误差。 C、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波纹度误差。 D、经过磨削加工所得表面比车削加工所得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大。 E、介于表面宏观形状误差与微观形状误差之间的是波纹度误差。 4、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在图样上应标注在()。 A、可见轮廓线上 B、尺寸线上 C、虚线上 D、符号尖端从材料外指向被标注表面 E、符号尖端从材料内指向被标注表面 5、当允许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所有实测值中超过规定值的个数小于总数的16%时,应在图样上标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 A、最大允许值 B、最小允许值 C、上限值 D、下限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