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支农论文

财政支农论文

财政支农论文
财政支农论文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2011-2012-1

《财政学》

期末考核

主题:《财政支农支出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杨帆

班级:2009级本科07班

学号:40900740

指导教师:柳玉寿

2011年12 月19日

前言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8年出台的一号文件无一例外,均聚焦“三农”问题,如不出意外,2012年也是如此。如下:

2004年:促进农民增收

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10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011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由此可见“三农”问题一方面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深刻反映了“三农”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转型,制约着我国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即为“财政支农支出”,广义上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各种补贴与补助等。

农业发展存在着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不对称、比较效益较低,受自然条件制约,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以及地区之间农业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等特点。农业的基础性、特殊性和弱势性使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必要实行财政支农政策。这也是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和经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就更要实施合理的财政支农政策。

中国的财政支农支出是中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深入开展,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逐渐变大,财政支农支出在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和繁荣农村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显现。然而,通过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一、我国财政支农基本情况

(一)2007年-2010年财政支出中涉及“三农”的具体项目和金额

1.07年财政用于三农方面支出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4318亿元,增加801亿元,增长23%。中央财政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支出276亿元,增长130%。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20亿元,增长233.3%。良种补贴支出66.6亿元,增长60.5%。全国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13个粮食主产省(区)均达到本省(区)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小麦579亿斤。中央财政支出105.3亿元,支持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在六个省(区)开展水稻、小麦等重要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支持35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在2万个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央财政支出194.6亿元,加强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支出42亿元。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支出115.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360万亩,全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公斤,扶持1457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出172亿元,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以及耕地开发。支出10亿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支出12.9亿元。

支持抗灾救灾和扶贫开发。针对2007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形势,中央财政及时安排并拨付133亿元,地方财政也积极安排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抗灾救灾。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支出144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并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开发实效。

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等工程,启动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试点。

2.08年财政用于三农方面支出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5955.5亿元,增长37.9%。其中: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2260.1亿元;对农民补贴支出。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1030.4亿元;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2072.8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支出576.2亿元。

3.09年财政用于三农方面支出

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2679.2亿元,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1274.5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2723.2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

4.10年财政用于三农方面支出

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8579.7亿元,增长18.3%。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427.3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225.9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3350.3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

2007-2010年财政支出中涉及“三农”的具体项目和金额

2003-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情况(二)与其他财政支出项目对比

2007-2010年财政支出用于其他方面的具体项目及金额

(亿元)

2007-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

二、国外财政支农相关情况

(一)国外的财政支农政策概况

在世界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在进行大量的公共投入性支出的同时,还采用各种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性支持。不同国家在本国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了实现不同的农业政策目标,采用了不同的农业补贴方式。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为了适应WTO《农业协议》规则的约束,逐渐对农业补贴的方式进行改革。本研究仅对美国、欧盟和韩国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动因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我国财政农业补贴方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二)美国的财政支农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尽管其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极低(1999年为1%),许多农产品的产量和出LI都居世界主导地位。其农业的高度发达与政府的财政支持密不可分,政府的投资结构、投资规模往往会引导私人、企业的投资趋向,从而形成美国农业合理的产业结构。

1.美国财政支农的结构

美国的财政支农大项目庞杂,数目众多,按照不同的支出方向,可分为八个部分:农村发展,主要包括农村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如农村的电气、电信、电话设施、农村的远程教育与医疗、农村的垃圾处理、农村的社区发展等等;食品、营养与消年“粮食、农业、保育与贸易法”(The Food,Agriculture,Conservation and Trade Act),政府预算成本和贸易谈判是该法案形成的主要因素,美国政府想借此来降低农业补贴的支出,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利于美国在GATT(6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谈判的立场;但该法案仍坚持支持农业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方法,只是更注重国内和间接补贴。1996年“联邦农业改善与改造法”(The Federal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and Reform Act of 1996),是在达成GATT协议和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成立的背景下通过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政府干预、强化自由贸易和强调竞争力等(陈雅琴,2006);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Farm Security and Rural Investment Act),由于20世纪9O年代末期,全球农产品市场不景气,农民收入受损,美国农业部认为有必要提高直接补贴的额度,同时联邦政府出现盈余的情况和政府通过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的意图使得该法案很受欢迎地通过。该法案增加了直接补贴的范围和额度,通过反周期支付和贷款差额支付,变相增加价格补贴并增加信贷、保险、灾害等政策的支持力度。

(2)农业支持政策。农业生产、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在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中,农业生产、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这些措施对农业的全面干预,美国农业的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其做法主要有:直接收入补贴,这是一种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其实施过程是政府按照基期的补贴产量和补贴面积确定补贴数量,农民自主决定当年的种植面积和种植种类,因此具有充分的生产决策灵活性;贷款差额补贴,目标价格和差价补贴,它实际上是贷款差额补贴与直接收入补贴的混合产物。这项政策大大提高了直接支付的额度,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变相出口补贴。其实施过程是:事先由农业部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补贴计划:反之则用补贴计划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额;资源保育补贴,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补贴、农田水土保持补贴、湿地保护补贴、草地保育补贴等。2002年

农业法中的一系列土地保护计划是其延续,不过加大了补贴资助力度;农业税收政策,它对农民的优惠政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投资税上,美国政府对农业和农民规定了特别的优惠政策;生产控制补贴,它通过采用多种如面积控制、限额和休耕补贴等办法,使其国内农产品供给保持一定水平,维持国内农产品的较高价格,从而达到保护农民利益的目标。

农产品贸易支持政策。美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其国内的消费需求,为增强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贸易支持政策:出口加强计划,如扩大出口需求、农产品出口价格补贴、提供出口信贷、扶植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开发国家市场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贸易谈判中向其它国家施压等;贸易控制计划,为减少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的冲击,美国政府对农产品进口进行诸如关税、进口配额、运用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等手段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输入;食品援助计划,这个计划普遍受到很好的评价。一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食品短缺问题,食品援助很受欢迎;另一方面该计划也使美国过剩的农产品找到了出路,客观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美国的经济援助往往会带有一些附加条件,而受援国由于“吃人嘴短”满足美国的附加要求。

(三)印度的财政支农政策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lO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国情有相似之处,同样面临人多地少,城乡发展不均衡,其支持和保护国内农业的做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印度的财政支农政策主要有:

1.粮食政策

印度国内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很突出,因此政府采取了多种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价格政策和投入品补贴政策:最低保护价政策(Minimum Support Price,简称MSP)。1965年,成立了“农产品价格委员会”,对小麦、大米、玉米等粮食作物制定最低收购价。该政策的目标是保证生产者有利图,减少生产者面临的风险,促进农产品多样化和保证穷人的食物供给;对投入品进行补贴。加入WTO后,印度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补贴条款,主要对化肥、农用柴油、灌溉用电、农业机械等进行补贴。

2.一般政府服务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属于“绿箱”支持的政府一般服务,其支持结构比较合理,值得我国学习。其做法有: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印度政府非常注重引导科研所、大学向生物技术、基因重组和转基因研究、遗传研究、空间技术、遥感技术、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更高级的领域发展,并着力组建农业技术的科研、教育、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印度,农村的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由联邦政府出资。政府对农村新能源开发、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也不遗余力;实施农村反贫困计划。从70年代后期起,印度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扶贫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计划所需资金分别由财政和贷款两方面解决,为此印度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农业信贷政策。到2O世纪末期,印度农村的贫困率从20世纪7O年代的55%左右降到了27.1%;土地制度创新与改善政府管理方式。印度农业的小农为主的经营模式

以及土地制度难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加入WTO以后,印度政府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以适应新规则下的农业发展;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印度政府通过合作社来实现其农业发展规划,农民通过合作社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合作社的类型很多,涵盖了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等方面。

3.税收政策

印度通过立法,规定耕种面积不超过8英亩、年收入在lO万卢比以下的农户免交包括所得税在内的各项税收。但在实际操作中不管是普通农户还是拥有上百英亩土地的大户,大多数农户所申报的实际耕种面积和年收入都低于此标准,因此政府在农业领域几乎没有任何税收。印度政府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积极性,一直未对此深究。

三、我国财政支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

一方面,部分财政资金被用于农业一般竞争性领域,挤占了有限的财政资金,又对社会其他农业投资主体产生消极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对一些急需财政扶持的关键农业领域,财政扶持的力度较小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到。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要尽快适应市场的要求,调整投资的方向,将投资的重点由农业生产经营转向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农业科教、农业生态建设等投资周期长、社会效益高的项目上。

(二)各级政府财政支农的职责不明确。

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法律针对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职责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划分,职责不明确容易导致各级政府互相推诿,产生效率损失。根据财力和事权相匹配原则及财力状况的不同,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中央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应放在全国性,基础性的建设项目上,充分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三)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立项审批与计划安排不合理。

财政支农资金的立项审批不规范,项目的确定和范围选择不尽合理,中间环节多。审批部门很少对拟立项项目进行认真考察研究,只要在预算额度内,一般都会予以批复。财政支农资金部分项目计划安排不合理,与实际需要脱节。项目的安排要立足于实际,资金要用于最急需且效益最好的项目,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用。(四)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与使用不规范。

资金分配的标准和依据不规范,存在“撒胡椒粉”现象,不利于有限的资金形成整体合力。财政支农资金相当一部分没有专款专用。一些地方以虚拟工程项目、虚列工程成本、虚报工作量,挤占挪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财政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在县、乡镇和村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往往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县级政府。(五)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缺陷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度。该制度本是强化专项资金管理,但由于专项资金仍直接拨款到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研究项目实施单位账上,财政部门按正规票据付款,对该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了解,为单位套取专项资金提供方便,同时也成了地方财政部门滞留资金的借口。

(六)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权限分散产生的不利影响。

中央财政将支农资金切块划分为水利部门资金、农业部门资金、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国家农业开发资金、林业部门资金等部门资金,相应的省级财政将资金也划分为这些部门资金,作为基层的这些部门,分头向上级对口单位申报项目,争取资金,项目批复后,虽然这些资金是由上级财政部门下达到基层财政部门,并要求基层财政部门负责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但由于这些资金都是各部门争取的部门资金,资金管理权限属于部门,有些项目明显存在项目之间的交叉,项目运行不合理,但基层无权进行项目的变更、调整。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项目的低效、资金的浪费。

四、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政策建议

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彻底否定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而应该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案。

(一)增加财政支农的资金支持

农业是三大产业中的弱势产业,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确保财政农业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在安排每年的预算支出时,要把支援农业发展的资金列为必保的重点支出,以保证每年的支农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下降121。为了满足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政府还需改变过去单一的财政支农方式,借鉴“绿箱”政策,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提供储存补贴保障粮食的安全;为低收入农民保障粮食供给,提供粮食援助补贴;设立自然灾害补贴,补贴必须基于实际损失等。

(二)改进财政支农方式,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1.加大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的投人。从以上数据中我们看到,科技经费支出还远远不及用于农村救济方面的支出。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才能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开拓新的市场。政府要加强对重点农业科研成果与技术项目推广应用的支持,抓好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的建设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竞争机制,鼓励和吸引科技工作者到示范基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推动科研和推广生产一体化。

2.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的基本生产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首先,要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农村水、电、路等公共设施问题。最后,科学界定各级政府韵财权与事权。凡属全国农村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财政供给;属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由地方财政供给。政府还应把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纳入财政制度框架内,让广大农民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给农民以国民待遇。

(三)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体制

针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不完善,应建立严格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体制,提高每笔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效益。严格预算执法,规范预算管理体制;建立财政支农资金集中收付制度,从源头上避免财政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的制约机制,提高财政透明度;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投资决策失误责任制。

此外,还要发扬民主,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分配运行的监控。对支农资金的预算立项、使用过程、事后效益进行全面的监管,既要有财政、纪检监察等的参与和密切配合,还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对支农资金的监督作用。落实和完善村民的民主监督机制,促进农村的民主管理,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 李果仁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及启示[期刊论文]-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9(5)

[3]李果仁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及启示[期刊论文]-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

[4]李果仁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及启示[期刊论文]-南方农村2009(5)

[5] 叶翠青.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07,(8);

[6] 何振国.中国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不足及成因分析[J],财政研究,2006,(10);

[7] 喻平.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7):61-65;

[8] 陶然,刘明兴,章奇.农民负担、政府管制与财政体制改革[J],经济研究,2003(4):3 -12;

[9] 陶勇.增加农民收入的财政支持研究[J,财经研究,2001(7):38-43;

[10] 沈坤荣,张璟.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分析: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7(1):30-40;

[11] 杜玉红,黄小舟.财政资金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47 - 50;

乡镇财政管理论文

(1)对实行“乡财县管”或“镇财县管”的乡镇,坚持“五不变”原则。一是预算管理权不变。乡镇财政所负责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执行本级预算。二是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三是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财务审批程序按各乡镇目前实行的审批制度执行。四是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财务核算,结余归各乡镇所有。五是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2)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治理方式。一是预算共编。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二是账户统设。统一开设乡镇财政收支账户,各乡镇财政所按县财政局的批复在镇金融机构开设“国库基本结算户”、“工资专户”、“非税收支专户”等财政银行专用账户,办理乡镇财政资金的收支业务。三是集中收付。即乡镇财政税收收入全部上解县级库,纳入预算管理,乡镇收取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直接缴入县财政专户,由县财政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由财政专户拨入乡镇财政收支账户,以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原则进行分配。四是采购统办。即镇采购支出凡属集中采购范围的,由镇提出计划和申请,报县财政局审核后,交县政府采购办按有关规定统一办理,采购资金从“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县政府采购办或供应商。五是票据统管。即乡镇使用的财政票据,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由镇会计核算所到县财政局领取,发给各预算单位使用,严格实行“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步、以票管收”的办法。 2.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乡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负债资金收支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强化预算管理,严格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支出审批程序和手续。加强债权债务管理,逐步化解现有债务等工作,规范理财行为。 3.加强乡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队伍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重视乡镇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人事部门在对乡镇财务人员调配时要将熟悉财务知识、精通业务、素质好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为财务人员自身学习,更新知识提供机会和机制,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考试考核等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明确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建立互相制约机制,规范财务核算;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财务人员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 4.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处理处罚力度。一是加大监督广度,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增加乡镇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把内部监督与公开曝光结合起来。二是加大监控的深度,加快建立健全乡镇领导离任交接制度,加强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把监督与管理干部结合起来。三是纪检、监(检)察、财政、税收、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合理分工、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和制衡机制,对于监督检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处罚,对单位收缴违纪违规资金、罚款的同时,按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在合理分配财政资金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乡镇财政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努力培植税源,积极组织各项税费收入,财政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在安排财政支出、平衡财政预算方面,能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量入为出、确保重点,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和各部门必须的事业经费的同时,逐步加大对农业、教育、镇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可用财力的同比增长,加上行政性支出增长较快,招待费、会议费、车辆

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推荐

2018年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 1、税收筹划视角下我国税制完善研究 2、财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国有资本净收入对养老保险的最优划拨率研究 4、工业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比较及我国税制选择 6、公共就业支出结构与不同收入群体就业差异调节效应分析 7、经济治理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基于XXX视角 8、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分配模式研究 9、泸西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生态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以XXX为例 11、“十三五”财税改革政策取向 12、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以XXX为例 13、税收负担、政府管制对地区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 14、基于指数分析的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绩效测度 15、遗产税的国际经验借鉴 16、税收竞争、收入分权与中国环境污染 17、城镇化、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 18、大数据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探析 19、财务共享服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基于XXX实践的研究 21、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 22、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浅探 23、债券置换重塑经济格局 24、土地出让相关收入央地分成政策变迁与耕地资源流失的关系 25、财政金融支持西安高新区浅议 26、基于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的海关内部审计研究 27、美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28、农业补贴四大变化受益范围更广泛 29、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举措 30、环保财政与经济发展 31、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32、论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中美科普相关产业税收政策比较研究 34、《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度研究指南 35、当代财经杂志社投稿须知 36、财政政策委员会: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37、预算法视野下的预算管理刍议 38、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探讨 39、公私合作制:地方财政困局的突破与超越 40、辽源市农委组织开展农机补贴专项整治行动 41、今年农业补贴有变别错过! 42、基于国家治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43、股权交易及估值调整的涉税处理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策略-资金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策略-资金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国家的财政,因此需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应用在合理的用途上,而且要保证资金的安全。而单位的财政资金的使用需要做好预算,才能保证资金的使用合理化,在新的社会经济局势发展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视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提高财政的管理水平,提高单位的服务水平,因此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然后针对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发挥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优势,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秩序做出努力。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管理;策略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统筹规划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多并且复杂,它所涉及单位的所有部门,因此财务管理体系的内容很多。因为部门多,所以管理问题成为难题,但是虽然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不同,但是其存在的目标是一致的,满足单位的需要,与单位的经营目标一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因为资金的预算管理仍然是需要对财政部门有依赖性,他需要财政部门和资金的审批部门之间沟通,这样存在的方式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效率,所以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有利于对其统筹规划的管理。 (二)有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对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能平衡投入和产出数据,为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减轻负担。传统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是采用定量供求,而数据来源于以往的工作经验,这是不合理的数据,因此对于最后的管理工作的结果也会有错误出现。大家工作的利益与工作状态无关,所以工作的积极性缺乏,但是如果对其进行改革,让经济利益和绩效挂钩,那么大家就会在岗位上主动开展工作,各部门也能节约成本,达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的目的,促进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意识薄弱 在上文总结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依然是预算资金管理意识差,导致单位内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预算制度拖后腿,影响到财务预算管理

公共财政管理论文

公共财政管理论文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各项财政改革都应在公共财政思想指导下进行,并为这个总目标服务。当务之急,是如何定位公共财政。只有准确定位公共财政,才能使公共财政建设少走弯路,提高财政改革效率。本文认为,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财政,公共财政改革应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从市场经济出发,运用市场经济一般原理,定位财政各个范畴。 一、以市场失效作为财政职能定位的经济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定位应建立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分析基础之上,从市场机制的成功和失败出发研究公共财政的定位。市场机制通常能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这是因为,一方面市场信号能有效地引导资源向高效率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动,从而带来整个经济效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可使低效的、成本高的、技术落后的、经营不善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通过竞争筛选下来的企业必定是高效率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18世纪就悟出了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道理。

他认为,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各自理性地追逐自身利益不但不会造成整个经济的混乱,恰恰相反,会带来整个经济的高效率。两百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他的这个思想得到了验证。到20世纪中叶,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德布罗(Debreu)更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这个市场产生效率的命题,德布罗因而获得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他在证明中也发现,这个命题只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才能真正成立。这些条件就是完全竞争的假设。时至今日,人们对市场机制已有了较为深刻而又全面的了解:市场机制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带来效率,但也有失败或无效的时候。比如,公共产品、外部效应、垄断、收入分配不公乃至经济失衡等,这些都是市场失效的典型表现。市场失效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合理性依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经济社会中,只有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效的问题,财政则是支持政府行使这些职能的主要手段。政府应做的,也就是财政要干的。财政的职能应以市场失效为标准,从纠正和克服市场失效出发进行界定。财政所要解决的只能是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通过市场解决得不能令人满意的问题。以此为衡量标准,当前我国财政职能存在严重的“错位”(包括“缺位”和“越位”两方面)问题,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这是建立公共财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财政要从经营性竞争性领域的活动中尽快退出,让位于市场;另一方面,财政要切实保证国防、治安、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思考 前言 财政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是对国家主体形成财政分配关系,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在经济学当中,财政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国家取得社会生产份额中的一部分,将其应用于国家职能的实现,例如取得、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由此体现的经济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分支,财政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科学内涵。在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中,应当注重其跨学科性的特点,综合各个相关领域,确保其良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一、财政学的基本概述 财政主要指的是国家财政,其主体是国家。政府部门通过收支活动,将一部分社会资源进行集中,对一些社会公共需求进行满足。财政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过程中,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财政分配主体,财政学主要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社会主义财政学。此外,还包括比较研究和分析各个国家不同财政制度的比较财政制度学。如果根据人类社会

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背景来进行划分,则主要可以分为市场财政学、计划财政学等[1]。在财政学当中,融合了经济学、行政学、理财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财政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国家来说,财政是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基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对于现代财政学来说,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作为一种历史和经济性的概念,财政与国家之间,具有本质上的联系。财政职能是由国家职能所决定的。基于不同的国家性质、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实施政策等,各个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秩序,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也是不同的。国家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有效干预,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就需要对财政调节功能进行强化[2]。在财政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当中,需要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内容和经验,学习一些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于能够反映出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内容,更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不能一味的照搬和挪用这些经验,应当充分认识到财政学理论自身的基础,掌握其实际的应用条件和产生背景。此外,在借鉴经验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三、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论文.pdf

一、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财政预算资金编制时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的编制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如下: 1.与财务管理脱节。由于财务管理体系在事业单位的缺乏,对于如何分配和使用资金过于随意,使得预算出来的资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2.与资产管理脱节。事业单位的资产一般都是用财政资金购置的,缺少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国家受到不小的经济损失; 3.与预算执行脱节。有些部门和人员随意挪用预算资金,缺少应有的严肃性; 4.与决算编制脱节。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的预算和决算的编制都只是向上级部门汇报,无关单位的利益得失,从而导致了事业单位上下级办事时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 (二)在执行财政预算时存在的问题 目前,资金的使用虽然是建立在法律允许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和不严密性,使得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随意性较大,支出控制不严格,超支浪费现象严重。在事业单位执行财政预算时的难度较大,如有些单位领导没有按照预算安排的规定使用资金,而是随意地批条子,开口子,致使预算资金经常发生变化,预算执行不严密。导致各部门财政预算收支情况不真实,而且对于支出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特别是在专项资金的执行中,经常会出现超标准、超范围、超预算的现象。这样就可能会导致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出现严重脱节,极大地削弱了财政预算资金编制的作用,给某些不守规矩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投机作案创造了机会,从而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在财政预算监督上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单位,因此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意识比较薄弱,更不用说对其进行监督了。而且在现行体制下预算部门和财政部门间的一些交易信息出现不对等的现状,使得财政部门无法掌握资金的最终去向和用途。同时又缺少严格有效的财政预算监督体制,支出去的资金很难受到有效的控制,完全弱化了执行预算的严肃性。更严重的是有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明确的财政预算工作重点,对预算的监督还不够重视,出现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外流,浪费的现象,导致极其恶劣的影响。 (四)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在当今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所接触到的经济工作活动日趋复杂化,这就对财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但实际上在这些事业单位任职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文字功底、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等综合素质还不够高,以及事业单位的性质是安于现状,对专业技能培训的忽视,致使这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的经验积累,知识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做出来的预算工作也是模糊不清、缺乏理论经验的。 二、解决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的编制改革 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资金管理方式,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尽量消除挪用、占用财政资金的现象;因此,事业单位在编制财政资金预算时必须搜集大量的资料,并对特殊情况进行调研,保障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收支有详细的记录。还要提高资金预算编制的质量,严格遵守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让财政资金预算编制在时间控制上得以保证。当有特殊情况时,要对其采取周密的管理措施,来保证社会整体效益的发挥。 (二)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执行力度 事业单位要想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执行力度,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预算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下的各项标准。同时还要对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各部门的财政预算都要细致规划,通过以资金的绩效来衡量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通过对本年度的预算执行结果来分析总结,作出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统一核算和管理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的各项收支,严格执行国家已经规定好的费用标准和范围,从而为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收支分配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更好地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执行力度。 (三)完善财政资金预算的监督体系 首先,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财政预算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只要有部门使用了财政资金就有义务对其进行监督管理。这样就有利于保证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其次,强化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跟踪监察,对财政资金的申报、拨付和使用的情况进行监管,必要时还要作详细的调查,保证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符合国家的政策规定,构建财政资金日常检查机制。以后定期的、经常性的监察;最后,要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的审计管理,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责任意识,从而确保能够准确的反映审计的结果。 (四)提高事业单位财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其一,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专业技能的机会,不断更新和提高业务能力素质,保障事业单位财政预算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其二,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其三,强化财管人

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1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平衡、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财政部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目标。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对政府管理职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进 一步理顺了财政职能,财政部肩负起了统一管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职能代写硕士论文。在新的职能范围下,如何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对主权外债实施预算管理,是值得 探讨的新问题。 一、利用政府主权外债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政府主权外债,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所举借的,再由财政部、转贷银行或其他转贷机构向地方或部门转贷的债务。目前,财政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各项改革措施正朝着公共财政的方向迈进。公共财政充分体现了政府

提供“公*品”的特征,以市场失灵为界限,在克服“市场失灵”的同时,合理引导资源配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作为首都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要积极、合理、有效地提供“公*品”,就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筹集、配置资金,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投入,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加,但是,仅靠现有的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对大量建设资金的需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建设的依赖程度很大,而公共工程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财政资金的投入。这样,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与财政支出的扩张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伴随着财政改革。如何缓解这对矛盾?发行国债当然是一条渠道,而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加强财政合作也是缓解矛盾的一副良方。因此,为合理提供“公*品”,进一步开拓筹资渠道,积极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财政合作关系。 截止到 1999年,仅世界银行对我国提供贷款达324.6亿美元,约折人民币2694.2亿元(资料:《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管理》,主编金力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P21);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提供贷款达8l.5亿美元,约折人民币676.2亿元(资料: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20世纪90年月中期以来,随着政府采购实践的大肆推广,许多范例政府采购活动的地方性规章相继发表施行,如1998年12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措施》;1999年4月22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政府采购措施》和《北京市政府采购目录》;1998年11月3日和1999年4月13日云南省分别公布了《云南省省级国家构造奇迹单元政府采购制度暂行划定》和《云南省省级政府采购实验细则》;1998年12月21日安徽省公布了《安徽省修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措施》;1999年1月13日陕西省公布了《陕西小修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措施》;1999年2月12日浙江省公布了《浙江省重点配置工程发包承包揽理措施》等等。另外,国家筹划委员会、配置部、广播影戏电视部、铁道部、交通部、电力部、煤炭产业部、国内商业部、机器产业部、财政部、对外经济商业相助部、国家经济商业委员会等也都分别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性文件和部门规章。[2] 虽然以上全部这些地方性规则和部门规章,确切管理了现在我国各省、市以及国务院各部门有关政府采购的许多具体题目,但是由于政出多门,没有举行统一的论证和科学的制度计划,条块支解状态非常紧张,而且立法条理低,可使用性不强,在立法目的和具体范例上过于夸大财政资金的管理,不能反应出《政府采购法》多元的价钱取向,不具有政府采购制度的真正涵义和意义。 二、我国加入WTO对创建政府采购制度的寻衅 加入WTO要求我国凭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变化财政职能,创建政府大众预算体系,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而我国现有的实践水温和制度框架基础不能顺应这一要求。这搪塞我国正在创建确政府采购制度来说,无疑意味着多方面的寻衅。 1.时间异常紧急。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国家,并随着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向今世市场经济的过渡而渐渐完满。也即是说,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孕育发生和生长履历了2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而我国现在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相搪塞天下大多数国家而言,我国确政府采购革新和立法才刚刚开始,而且这不是一项伶仃的活动,它涉及到预算管理革新乃至整个政府和市场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厘革,也涉及到政府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要领的基础厘革。虽然我们可以大胆警惕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理论和要领,但同时要顾及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许多题目的特别性和不确定性。以是,这一系列的厘革仍须要一个历程。1995年12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亚太经合构造部长级会讲和向导人非正式集会上,江泽民主席代表我国答应,将于20 20年向亚太经合构造成员国对等开放政府采购。1996年,我国政府向亚太经合构造提交的单边举措筹划中,明确最迟于2020年与亚太经合构造成员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加入WTO,我国就得凭据既定的时间表负担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使命,无疑大大地收缩了这一历程。概而言之,我们在创建政府采购制度时,面临着拟订执法和使其今世化的双重使命,不光使命困难,而且时间也异常紧急。 2.观念难以变化。虽然革新已举行了20多年,但筹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头脑观念在一部门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他们对政府采购缺乏基本的相识,对这一创新的革新还缺乏应有的相识,乃至个体部门还会因优点的调解孕育发生抵触情绪。若有些预算采购单元以为,凭据预算分配的资金,应该由自己支配,不须要政府统一采购。又如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事情职员,还风俗于筹划经济时期的“朝南坐”,等人上门服务,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意识。以是他们通常把采购搞成控购。更为紧张的是,恒久受权利本位头脑的影响,形成了重审批、轻管理的制度模式,看重采购审批步伐和对采购举行监视的权利归属,轻忽对采购历程实质性的管理和监视,不能确保采购的公平、公平、果然。我国正式加入WTO的时间不长,不行能要求各人对与WTO相干的规矩都有深入的相识,但是,其时间表指向我国答应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时,就不能以此为捏词来制止成为被告的难堪。我国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评释,观念和头脑要领变化的难度,远远胜于创建制度自己。 3.转型时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WTO框架下确政府采购制度已不光仅是一国的财政支付管理制度,它已经融入到天下性商业构造、地域性商业构造的有关制度协定中,体现了一国在国际商业中相干领域的权利使命。因此,国际经济构造拟订的《政府采购协议》和具体国家或地域拟订的《政府采购法》,在目的上有很大差异。国际间确政府采购协议旨在扩大列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寻求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而具体国家或地域确政府采购规则旨在使本国企业尽大概进入外国确政府采购市场,同时努力掩护本国确政府采购市场。以是,我们在拟订政府采购法的时间,就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与发达国家站在统一起跑线上,尽大概地掩护我国企业的优点。而西方发达国家确政府采购制度,大多数都是创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后期过渡阶段,与政府采购制度息息相干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预算体制、国有企业等,正举行着大张旗鼓的革新,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而创建政府采购制度要思量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政府采购主体怎样界定,是我们在拟订政府采购法时首先要面临的题目。在这一题目中,由于现在行政奇迹单元和国有企业革新出现出多元化走向,对他们的主体职位地方不能做简略的取舍。这样不光增长了立法技能上的难度,而且对立法的效果难以形成可靠的预期。

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推荐

2018 年最新财政学论文 题目 1、税收筹划视角下我国税制完善研究 2、财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国有资本净收入对养老保险的最优划拨率研究 4、工业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比较及我国税制选择 6、公共就业支出结构与不同收入群体就业差异调节效应分析 7、经济治理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基于XXX 视角 8、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分配模式研究 9、泸西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生态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以XXX为例 1 1 、“十三五”财税改革政策取向 12、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以XXX为例 13、税收负担、政府管制对地区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 14、基于指数分析的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绩效测度 15、遗产税的国际经验借鉴 16、税收竞争、收入分权与中国环境污染 17、城镇化、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 18、大数据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探析 19、财务共享服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基于XXX实践的研究 21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 22、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浅探 23、债券置换重塑经济格局 24、土地出让相关收入央地分成政策变迁与耕地资源流失的关系 25、财政金融支持西安高新区浅议 26、基于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的海关内部审计研究 27、美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28、农业补贴四大变化受益范围更广泛 29、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举措 30、环保财政与经济发展 31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32、论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 、中美科普相关产业税收政策比较研究 34、《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 年度研究指南 35、当代财经杂志社投稿须知 36、财政政策委员会: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37、预算法视野下的预算管理刍议 38、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探讨 39、公私合作制: 地方财政困局的突破与超越 40、辽源市农委组织开展农机补贴专项整治行动 41、今年农业补贴有变别错过! 42、基于国家治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财政学论文

教育再造抑或固守,我们面临选择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王超范金磊陈轶懿 摘要:本文以三位在校大学生的视角,运用较多的数据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个人的看法整合成较为全面,具体的文章,来研究中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其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突出与美国的比较,另一个是突出中国财政对高等教育支出的情况。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在高等教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各种方面;再者,中国在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上,明显存在不足。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认真研究,总结,改善。 关键词财政投入机制,政府干预,市场化,官本位 一、引言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

“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心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从这个外国学者口中,似乎我们可以窥视一些我们的高等教育的现状。 西方的一些研究咨询机构也得出结论,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很难招到适合岗位要求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甚至比不上印度。而在大学里,不少学生反应,花了四年的时间加上高昂的学费,但“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者中,34% 的人后悔读大学,而后悔就读大学的人中,有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中国教育网曾刊文指出,当下中国教育现状堪忧。 二、病症所在 我认为反思中国高等教育问题并不等于抹杀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取得的成绩,而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库姆斯说,危机与继续同存,有了危机感,就会想办法克服危机,机遇也就在这个时候产生。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论文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论文 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2020年将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新一轮财税改革,围绕着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三大任务,正有序推进。其中,预算制度改革是基础,需先行一步。 (一)积极推进预算项目公开 国务院《决定》强调,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全面公开,既包括中央也包括地方预算,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预算都需公开。预算项目的全部内容,除依照保密法属国家秘密事项外,其他内容都需向社会公开。建立透明预算制度有其必然性,因为预算公开本质即是政府行为透明,以利于社会监督,保证依法行政,保障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践中,应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实施步骤,积极稳妥推进,持续完善预算公开工作机制。要按经济分类,公开政府和部门预决算。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部门预决算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而且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要以推进预算公开为核心,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将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三者有机衔接、相互制衡。要进一步完善各级人大的监督职能,增强预算执行信息反馈,建立严格报告制度,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要完备财税基础信息,健全全国性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财政及相关信息共享机制,以提升财税管理效率和发挥辅助决策功效。 (二)完善政府预算体系 根据预算法,政府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是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的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法规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财政论文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经济矛盾的凸显多发时期。要想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想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就必须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一切有益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并着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福利国家。 关键字: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性质产生资金来源与分担问题与对策前景期望 (一)理论基础 (1)概念 政府依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强制性地参与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基本福利提供保障的一系列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再分配方式和社会机制。 (2)类型 我国的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层次。 (3)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普遍性福利性强制性互济性 (4)社会保障建立的理论基础: 1. 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缺陷,促进社会和平。 市场经济注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公平。老弱病残伤孕等特殊人群难以通过市场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克服经济市场存在的“重效率、轻公平”的缺陷,有必要通过政府的干预,在全社会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病有所医、伤有所治、老有所养、死有所恤”,保证基本生活。 2. 平滑终身消费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在正常收入期缴纳社会保障税,在退休期和失业期获得资助,实现消费水平在各个阶段基本相同。通过平滑消费水平提高生计风险防范力。 3.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的自动稳定 社会保障作为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有助于熨平经济发展中的波峰与波谷,实现经济的自动稳定。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而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助于妥善解决退休或失业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且也能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二)社会保障的产生 早期:生老病死是家庭责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表示贫困乃个人责任,城邦的道德秩序必须防范穷人。 在15到16世纪之交,英国由于圈地运动的原因,大量农民被逐出土地,丧失生计,流入城市,危及了城市的稳定,为此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逐渐开始的,它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使民间和教会从事的济贫活动首次上升为法律并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现代:生老病死以及人的最低生活需要,是不应当由市场来裁决,或者说市场的裁决不应该是最终的,政府应该在其中有所作为。 十九世纪末,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业人数增加,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出现了许多与社会福利相关的社会服务运动。欧洲首先诞生社会保障制度。1883年德国的俾斯麦首相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一直到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使社会保障的确立更为规范化和普遍化。 (三)我国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分担 社会保障基金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起来、专款专用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一般按不同的项目分别建立,如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等。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分别是社会保障税、社会统筹

财政毕业论文范文

财政毕业论文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财政毕业论文范文一:人才培养下地方高校财政学论文 一、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 大多的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口头表述上都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比较空泛,缺乏适应市场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实际上与过去相比,并无根本的改变,作法上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导致毕业生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未能体现自身的特色 具体表现是,选修课少、没有特色。由于出于成本的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程少,学生可选余地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度。同时,专业课设置缺乏特色。众所周知,而特色又是通过课程具体体现的,是专业的生命。1999-2000年,斯坦佛大学开设了5735门课程,其中只有1名学生选的占21%,8名以下学生选的占52%;15名以下学生选的占75%。选修课数量及特色课和专题讲座对地方高校无疑是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的社会延伸不够 大学课堂很大一模块来自课堂之外,课堂教学社会延伸就是大学在传统课堂之外还应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如学述报告、社

会实践、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等,学校虽然也有一些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术报告、社团等活动,但由于经费及师生积极性等原因多半这些活动流于形式。没能为学生安排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到对口部门进行锻炼与体验的机会,而上交的报告多半是学生从网上找到范文并稍加改造的产物。 (四)教学环节存在着问题 对于许多地方校财政学专业而言,课程信息化就是从在黑板的“满堂抄”变成了电子版的“满堂念”。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及应变能力。许多情况是教师只对课上的时间负责,课下学生所做的与课堂没有关联性,学生找缺少方向感,导致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课下时间大都“荒废”了。 二、构建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办学的关键在定位,定位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需求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是地方校财政学专业理性之选。根据国外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财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方案要有所兼顾经济理论、经济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 (二)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进行如下的改革:一是强调专业特色课程内容的实用

论文: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分析

中国财政支出研究 摘要 财政支出按照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转移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财政开始更多地注重运用影响总需求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支出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相对于我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过大,而各项社会公益性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财政支出不平衡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探讨,对我国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关键词:财政支出、公共、经济发展、趋势

目录 一、引言 (2) 二、财政支出的含义 (2) 三、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2) 四、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问题 (2) (一)财政规模方面的问题 (2) (二)财政范围方面的问题 (2) (三)财政结构方面的问题 (3) (四)财政效率方面的问题 (3) (五)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 (3) 五、财政支出结构演进展望 (3) 六、参考文献 (4) 一、引言 中国的财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前,其主要功能是经济建设,是生产

建设型的财政。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顺着四个方向调整:一是生产建设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仍占很大比重,二是由于党政机构得不到控制,行政运转费用的比例日益上升,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三是预算外的自收自支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收费被收支两条线固定和合法化,四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越来越多,数额巨大,五是财政支出结构中,近两年开始更多地向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进行调整。 二、财政支出的含义 定义:财政支出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因此也称预算支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构成财政分配的完整体系,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归宿,它反映了政府政策的选择,体现了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所以,它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的环节。 三、我国的财政支出的结构 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可将财政支出区别为购买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政策的侧重点。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市场上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转移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财政开始更多地注重运用影响总需求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支出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相对于我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过大,而各项社会公益性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就目前而言,我国财政支出尚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它的公共性,而这恰恰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四、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1.规模方面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仍面临支出增长过快和支出不足并存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由于财政包揽过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财政支出需求刚性的增强,财政支出规模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必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却无法得到保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2.范围方面 (1) 政府职能越位 表现在:过多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括了许多既包不了又搞不好的事务,这既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又不利于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低下。 (2) 政府职能缺位 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手段还不够完善;财政支出方面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对某些社会文教、公益事业的保障乏力,对某些基础设施和某些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等。这不仅弱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民经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