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诸城一中2018级检测历史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以下两幅地图用于研究性学习,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①都使后来王朝短命而亡②都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

③都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④都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答案】B

【解析】

【详解】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都沟通了南北,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但是开凿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B正确;隋朝之后的唐朝、元朝之后的明朝并不是短命而亡,排除A、

C、D。

2. 如图是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这件文物可用来研究当时的

①青铜治炼技术②耕作技术③诸侯争霸战争④社会生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答案】C

【解析】

【详解】青铜牛尊和鼻环说明时人已经将牛用作生产活动,可以反映出当时耕作技术和社会生产情况,同时青铜器本身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C正确;青铜牛尊和当时诸侯

争霸的历史现象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A、B、D。

3.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故C项正确;ABD项并没有涉及到,故排除。

4.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

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A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D说法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先进的土地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

5. “古来名窑出盛世,盛世昌南多名瓷”。昌南制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宋真宗景德年间,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后成为著名的瓷都。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瓷器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东汉——摆脱了原始瓷的状态,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器

B. 唐代——制瓷业得到发展,形成“南白北青”两大窑系

C. 元代——青花瓷一统江湖、釉里红出现

D. 明清——开始进入彩瓷阶段,出现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青花瓷是在元朝出现,还出现了釉里红,故选C项;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不是白瓷,排除A项;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窑系,排除B项;五彩出现于元朝后期,排除D 项。

6. 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即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

A. 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B. 反映了平等与奴役的外交关系

C. 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

D. 是当时的国际秩序的合理体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贡体系体现王道外交观念,条约体系霸道外交观念,综合而言,这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故答案为C项;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与外交模式的转变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朝贡体系仍然强调尊卑主次之别,例如,天朝上国,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说法不准确,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国际秩序不合理的体现,排除。7. 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A. 北方气候变化

B. 丝绸之路开通

C. 人口经常流动

D. 食品种类繁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随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西域地区的饮食习惯也传入了我国北方,故B正确;北方气候变化与饮食文化革命没有必然联系,故A错误;人口流动不属于特定历史条件,故C 错误;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8. 读图,判断下列序号与历史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A. 清政府在①签订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B. 农民阶级在②建立政权与清朝对抗

C. 革命党人在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D. 维新派梁启超在④创办《时务报》【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主张,故D 项正确;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在北京签订,①为天津,排除A项;太平天国定都于江苏南京,而②为湖北武汉,排除B项;武昌起义发生在湖北武汉,③为江苏南京,排除C项。故选D。

9. 据统计1937年以前,陕甘宁边区140万人口中,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者大约占7.8万。中国共产党对他们进行了以扫盲教育和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同时发动全社会监督,对他们进行救济、安置,给他们分配土地,或把他们编入各种互助合作组织。由此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注重在根据地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B. 实现了毛泽东思想成为全社会共识的目标

C. 创造出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

D. 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共产党对陕甘宁边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者进行了以扫盲教育和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对他们进行救济、安置,给他们分配土地,由此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

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造出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信息,故A错误;B项错在“全社会共识”,说法欠妥,故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开始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故D错误。

10. 周恩来总理在六十年代初访问非洲时曾指出:“今日的非洲已经不是十九世纪末或者二十世纪初的非洲了,非洲已经成为一个觉醒的、战斗的、先进的大陆。”由此可推知

A. 非洲争取独立的斗争已取得了胜利

B. 中国用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反殖斗争

C. 非洲独立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 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总理在六十年代初访问非洲时,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同广大亚非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合作的真诚愿望,中国用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反殖斗争,故选B;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非洲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了胜利,排除A;非洲国家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新时期我国积极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排除D。11. 下列图表为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横线空白处应填写()

A. 工业文明时代

B. 古代爱琴海文明

C. 两河流域文明

D. 古代罗马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地理范围来看,目录中已经罗列了西亚、中国、印度、埃及、古希腊文明,因此空白处应当罗列的是古代罗马文明,D正确;题干中“第一编农业文明时代”,第六章从属于农业文明,排除A;古希腊文明就属于爱琴海文明,排除B;西亚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一致,排除C。

12. 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

A. 推翻了君主制度

B. 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

C. 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

D. 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光荣革命”,1689年1月议会宣布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同时议会向威廉提出《权利宣言》,《权利宣言》于当年10月经议会批准正式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因此“光荣革命”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故选择B 项;“光荣革命”并未结束英国的君主制度,排除A项;英国实行的不是共和政体,排除C项;宗教改革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排除D 项。

13.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美洲和欧洲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欧洲国家“不可能把他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我们这边任何一个国家而不危及我们的安全和幸福。”咨文表达了美国怎样的外交意图

A. 在西半球推崇美国的政治制度模式

B. 支持拉美各国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C. 宣扬美洲共同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

D. 排斥欧洲列强对西半球的政治影响【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罗主义发表于1823年,表明美利坚合众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相关战事若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敌意之行为。因此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外交意图是排斥欧洲列强对西半球的政治影响,D正确;ABC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选D。

14. 一位亲历者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讲到,1917年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功体现在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下列可以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

C. 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取代粮食税

D.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行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故答案为B 项;A 项不符合“最基层百姓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排除;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排除C 项;D 项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排除。 15. 二战后,丘吉尔倡议成立“欧洲合众国”,但不包括英国。1951年,再度出任首相的丘吉尔说:“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人或同化”。这反映了英国 A. 全面参与西欧一体化 B. 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C. 衰退之后

复杂心态 D. 在欧洲主导地位的巩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丘吉尔倡议成立欧洲合众国,但是其不赞成英国加入,此后的言论也再次表明了这一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国衰落,其紧跟美国,其言论“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反映了英国国力衰落之后的复杂心态,即明知欧洲一体化能够增强实力,但是受限于原有的国际地位、外交政策,其又不想直接介入欧洲,C 正确;英国并不希望加入欧洲,排除A ;战后英国紧跟美国政策,排除B ;二战后,英国并不能主导欧洲,排除D 。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北魏与唐朝前期的均田制

材料一 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授田情况表

注:露田死后还官,桑田为世田,无须还官,公田解职时移交后任。

——据(唐)杜佑《通典》编制材料二孝文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桑田)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通典》卷一《食货一·田制上》材料三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地多人少之处)者,并听卖口分(田)。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

——《通典》卷二《食货二·田制下》材料四各时期户数一览表

——摘编自朱贤枚《中国历代人口统计》(1)有学者认为:“均田制之用意并不在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请选择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进行说明。

(2)实施阶段就已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到唐中期最终被废除。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隐患”有哪些?

【答案】(1)从材料一来看,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即使是最低官员也是数倍于平民男子,北魏的官僚地主还可通过奴婢、耕牛获得更多土地,可见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北魏和唐朝前期都是战乱之后,把无主荒地授给农民且大部分授田属国家所有。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因此被称作“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

(2)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规定拥有土地数量的最高限额,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唐朝土地买卖逐渐放宽,为土地兼并创造便利条件;人口数量增长较大,而耕地开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增长有限,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还授;授田农民的力量具有脆弱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赋役沉重等情况,农民就会被迫变卖土地并流亡。

【解析】

【详解】(1)根据“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均田制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的作用。可从材料一中的数据看出,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可见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因此被称作“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

(2)根据所学可从所分配土地的性质、对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冲击、没有限额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可得出唐朝土地买卖逐渐放宽,为土地兼并创造便利条件;从“户数一览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增长较大,而耕地开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增长有限,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还授。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

南方3117624 1506548 51.68

总计6854276 2373435 65.73

——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答案】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

变化原因: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土地兼并加刷,均四制遭到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

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天宝元年至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北方幅度高于南方,可从战乱及藩镇割据对政局的影响,土地兼并及北方人口南迁等角度分析其因素,并从推动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及增强南方的社会影响力阐述其影响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 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军营、城墙、护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是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

老城区和新市区。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体现统治(镇压)性与秩序性。图1主要有官署、武庙、军营、城墙与护城河,体现了统治力与镇压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则体现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体现商业化与世俗化。图2有很大的商埠区,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业

中心的老城区与新市区,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业居住混合区,主要体现了城市浓郁的近代商业气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点。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建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示例三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文化体现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1设有城墙,体现出集权政治下保守封闭的“围墙”文化;建有神庙,体现神权与皇权的结合;深沟高墙,布兵重重,注重防

卫,体现专制政治的镇压力。皆为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②近代城市体现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来越强化。图2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城区,又有引入西方工业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区,并修有西式铁路,大量地引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示例四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交通条件不同。

说明:①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交通依赖自然条件,城市主要依靠河运与陆上驿道(官道)。②进入近代,由于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引入,城市交通除传统的河运外,越来越依靠走电车、汽车的马路与走火车的铁路。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中国古代、近代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化进程。因此在阅读材料后可对二者进行比较得出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这一观点。论述时可概括得出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军营、城墙、护城河等。近代城市主要是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最后得出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目录中的一个章节……

——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1993年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续写下一章节的目录,并说明理由。(要求:逻辑清晰,史实正确,理由充分,最少列出两节子目。)

【答案】第八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第一节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中共成立及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三节国民大革命

理由:1919年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上历史事件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是前一章节内容的重要发展,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奠基性意义。 【解析】

【详解】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为增补后续章节;接着阅读材料,明确已有章节为“第七章”、“北洋军阀

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其子目为“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帝国主

义分裂中国”和“新文化运动”等,了解其为1912到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接着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第八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以及1919年到1927年间,中国近代史上和第七章内容相连,史观一致的子目,如“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

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大革命”等;最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个人续写的第八章目录的理由,在列举目录和说明理由、分析子目关联和章节地位时,注意逻辑清晰,史实正确,理由充分,子目数量不少于两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