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方剂试题答案

方剂试题答案

总论综合试题

【填空题参考答案】

1.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为主);方剂的配伍规律;方剂的临床应用。

2.治法是组成方剂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从医学发展上看,治法来源于方剂。

3.“热者寒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寒者热之”。

4.五苓散;四神丸;麻黄汤。

5.汗;清;和。

6.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因或主证的药物;针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7.黄帝内经;主病;佐君;应臣。

8.煎膏;软膏;硬膏。 
总论综合试题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 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提出的8种治疗大法,即所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5.剂型:将药物依据不同的药性和治疗的需要,加工制成既含有一定剂量而又不同形状类型的制剂,称之为药物剂型。
总论综合试题

【简答题参考答案】

1.方剂组方配伍的目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增强原药效:指将功效相同的药物配合应用,起到协同作用,使作用增强,收效更快。

·综合多药效:指将功效不同(或作用相反)的药物配合应用,起到综合作用,增加方剂的多种功效,

以扩大治疗范围。

·产生新药效:指将功效不同的药物配合运用,起到特殊作用,产生新的药效,以适应病情的需要。

·制约烈毒性:通过药物的不同配伍,使某药能消除或减缓另一药物的毒性或烈性,以免伤耗机体正气

或导致中毒。

 

2.方剂变化的原因包括:病情的轻重、邪气的虚实、兼证的有无、体质的强弱以及年龄、气候、方土习

俗等因素。而方剂变化的形式有:

·药味增减的变化: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药物是决定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因此,方剂中药味的加减

必然使方剂的功效发生变化。药味增减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一种是臣药的加减。

·药量增减的变化:药量是标识药力的,药量的增减必然使药力发生变化,药力变化则会引起君臣地位

的改变,从而改变了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药味决定方剂功效,药量标识药力,

当药味与药量同时变化时,方剂

的功效及主治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剂型更换的变化:剂型对方剂的作用有一定的影响,汤剂药力较大,作用较快;丸剂药力较缓,作用

较慢。

 
3、《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发展中的意义有三方面:一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二是首创融中医

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三是其被后世誉称之为“方书之祖”。 
总论综合试题

【论述题参考答案】

1. 方剂学发展史中历代主要代表著作及其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发掘出来的方剂著作。据考证是早于《黄帝内经》的著作,载方283首(能够辨认197首),是现存医籍中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托名黄帝、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载方314首。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又首创融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后世誉称之为“方书之祖”。

·《古今名医方论》:清代罗美撰,全书选历代名方150余首,附以自金代成无己以后20余位名医的方论200多则,对方剂的研究运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官府药局——和剂局的成药配本,经名医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校正,载方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成无己编著。旨在分析20首伤寒方,是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理的著作,开后世“方论”之先河。

·《普济方》:明代朱(木肃)等编著,共载方61739首。是方剂学史上载方最多的著作。

·《医方考》:明代吴崑编著,载方700余首,是方剂学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的理论专著。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成书于1682年,载方约700首;开创了以治法(功效)分类的新的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2、下法:即泻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的方法,使停留在体内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水饮内停,以及食积、结痰、血瘀、虫积等形证俱实的病证。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湿、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具体包括消食法、理气法、活血法、祛痰法、利水渗湿法、驱虫法等。适用于饮食积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痰饮、虫积、疮疡痈肿等病证



3、方剂的组成原则: — 君、臣、佐、使药。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谓“主病之谓君”。

·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

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a.佐助药 ― 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

- 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更次要的治疗作用);

b.佐制药 ― 制约君、臣药的烈、毒性的药物。

c.反佐药 -- 指在病重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产生格拒现

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

·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

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总论综合试题

【单项选择题答案】

1.E 2.B 3.C 4.C 5.A 6.B 7.C 8.C 9.A 10.E

11.E 12.C 13.C 14.C 15.C 16.E 17.A 18.D 19.D 20.B
总论综合试题21.B 22.B 23.D 24.D 25.B 26.A 27.B 28.B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DE 2.AC 3.ABCE 4.ABC 5.ABCDE 6.BCDE 
 


 
解表剂综合试题

【填空题参考答案】

1.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2.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3.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4.解肌和营卫;化气调阴阳。

5.清泄肺热,宣肺平喘;相须为用,发汗散寒解表;宣降肺气,平喘止咳。
解表剂综合试题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风寒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以桂枝汤。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2.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3.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如桂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4.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

滞亦除,其痢自愈。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而出,由里出表,好象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5. 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解表剂综合试题

【病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1.辨证诊断:温病初起,风热袭表,邪在肺卫之表证。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处方(方药):银翘散。

银花12g 连翘12g 桔梗9g 竹叶6g 薄荷6g(后下)

荆芥穗6g(后下)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生甘草5g 芦根6g

2. 辨证诊断:外感风寒湿邪,兼痰湿阻滞之证。

治法:发汗祛湿,宣肺化痰。

处方(方药):荆防败毒散。

羌活10g 独活10g 荆芥6g 防风9g 柴胡9g 川芎9g

前胡9g 桔梗9g 茯苓6g 枳壳9g 炙甘草6g 解表剂综合试题

【简答题参考答案】

1.败毒散所治之证系气虚而感受风寒湿邪而致,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中佐用人参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鼓邪气外出,并寓防邪入里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2.枝汤汤主治证候中之“汗出”是病理表现,乃风寒客表,营卫不和而致,即曹颖甫所称之“病汗”,在汗出的同时常带有凉意,且伴有发热头痛,恶风、脉浮缓等证候,正如曹颖浦所谓:“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而服桂枝汤后之“汗出”则是药物作用的表现,曹氏称之为“药汗”,是在汗出的同时常带有温意,且有汗出后表证缓和,全身舒适,胃纳增加,精神好转等特点,即曹颖浦所云:“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

 

3.麻黄汤重在发汗散寒而解表,兼以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并非治喘的专用方,喘是其兼证,乃因外感风寒,寒邪束肺,肺气郁闭,不得宣通所致,故临证常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风寒表证。小青龙汤则发汗解表之中,并善温肺散寒化饮而止喘咳,主治风寒于外,水饮停肺之证。其喘咳每伴有痰多色白而清稀,胸闷,舌苔白滑的特点。而且但属于寒饮内停于肺者,不论表证轻重与否,均可用之。麻杏甘石汤功善清宣肺热而平喘止咳,主治外感表邪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之热喘,肺热是主要原因,故临证在喘咳气急的同时应伴有发热,口渴,舌红脉浮数等证候。解表剂综合试题

【论述题参考答案】

1.桂枝汤的配伍意义:其方中

君:桂枝 — 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

臣:白芍 — 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 桂、芍相配:a.调和营卫;b.解肌发表,并使散中有收,使

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

佐:生姜 — 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且温胃止呕;

大枣 — 补益脾胃;助白芍以和营血。 助桂、芍以增强调和营卫之力。

使(兼):炙甘草 — 调和诸药。

* 桂、草相配,辛甘化阳,以增强助阳实卫;芍、草相配,酸甘化阴,加强敛阴和营之力。

* 原方服用法:

a.“啜热稀粥…以助药力”— 补充谷气,以助驱邪外出;

b.“温覆…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助汗以祛邪。

方中诸药合用,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风寒客表,营卫不和之表虚证(太阳病中风),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等证候者。



2. 银翘散的组成原则分析:方中以

君:金银花、连翘 — 清热解毒,芳香辟秽;轻散透表,而除上焦之邪。

臣:薄荷、牛蒡子 — 辛凉解表,利咽解毒。

荆芥穗、淡豆豉 — 辛散透邪,

* 四药助君以加强疏散风热,透邪外出之力。

* 荆芥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制性存用”之药。

佐:桔梗 — 宣肺化痰止咳。

竹叶、苇根 —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使:甘草 —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桔、甘相配,为“桔梗甘草汤”,功能清利咽喉,化痰止咳。

方中诸药合用,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效,吴鞠通称之为“辛凉平剂”;用治风热袭表,热毒偏盛之证。

3. 败毒散与九味羌活汤功效、主治的异同:

败毒散 — 兼益气扶正,宣肺止咳,是益气解表法的代表方。用治正气不足而外感风寒湿邪而见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咳痰声重,脉浮重按无力等证候者。

均能疏风散寒,祛湿解表。用治外感风寒湿邪之证,临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等证候为特征者。

九味羌活汤-兼能清里热,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等证候者。


解表剂综合试题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B 3.A 4.C 5.C 6.D 7.C 8.C 9.C 10.D

11.C 12.C 13.C 14.B 15.A 16.A 17.B 18.A 19.D 20.A

21.C 22.A 23.B 24.A 25.A
 解表剂综合试题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 2.BDE 3.ABDE 4.ABCDE 5.ABCE 6.BCDE 7.ACE 8.ABCD
 
 


 
泻下剂综合试题

【填空题参考答案】

1、麻子仁丸;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2、泻热通便;攻逐积滞;泻热通便。

3、温脾汤;大承气汤。

4、通因通用;逆流挽舟。
泻下剂

综合试题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同样有燥屎内结于肠中,但表现有“下利清水”,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其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

2、急下存阴: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3、釜底抽薪:指用苦寒降泄,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是取去锅底下燃烧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4、通因通用: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证的一种治法。如有的痢疾患者,见大便粘滞而频,量少而不畅,是内有实积使然,治可应用大黄等药物以泻下通滞除积,使邪去利止。亦如应用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

5.脾约:出自《伤寒论》,指胃中燥热,脾津不足而受约束,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肠道是却津液之滋润而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的病证。《注解伤寒论》云:“约者,约束之约,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治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代表方为麻子仁丸。泻下剂综合试题

【病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1.辨证诊断(证型):热邪积滞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

治法:峻下热结。

处方(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12g(后下)后 芒硝9g(溶化) 厚朴15g 枳实12g泻下剂综合试题

【简答题参考答案】

1.所谓“热结旁流”证,是因为燥屎结于肠中,而粪水从旁而下,纯利清水,其气臭秽,腹痛,按之坚硬有块的一种病证。热结旁流者,虽有下利,但脘腹胀满痛不减,是肠中实热积结较甚,热迫津外泄的一种现象。其实热内结是病的根本,“旁流”是现象,故其治当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大承气汤功能峻下热结,对于阳明腑实、里热炽盛、燥屎内结、阴液急剧耗伤之重证,用此方“急下”,使热邪燥屎迅速从大便排出,有如“釜底抽薪”,其热顿挫;“急下”使热退而津液不再耗伤,故称“急下存阴”。

2.脾约证的病机是由于胃中燥热(胃气强),脾津不足(脾弱),脾的功能受约束,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大肠失以津液濡润,大便则硬。即“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

3.大黄配

芒硝,均为苦寒泻下之品,合则相须为用,清泻热结力峻,大承气汤为例也;大黄与附子,一寒一温,以温制寒,温阳散寒,攻下寒积,温脾汤中应用也;大黄配麻仁,泄热通便与润燥滑肠并用,以下燥热实结,又津亏肠燥之证,麻子仁丸为例;大黄、芒硝配人参、当归,则峻下热结与益气养血同用,善治热结肠胃,又气血两虚者,黄龙汤是也。

4.十枣汤的服用法:a、三味主药研成细末或装入胶囊备用;b、服用剂量:成人每次0.5~1g;c、服用时间:清晨空腹服用;d、服用方法:大枣煎汤送服。e、药后2小时仍不作泻,可再服。若药后作泻不止者,可饮冷稀粥或冷开水以止之。泻下剂综合试题

【论述题参考答案】

1.类方比较: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

* 共性:三方均能泻下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腑实便秘证,临证以大便不通,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 个性特点:

·大承气汤中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以及热结旁流、热厥、痉病、发狂等病证。临证以痞、满、燥、实俱在为特征者。

·小承气汤方中无芒硝,枳、朴用量亦减轻,且大黄同煎,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用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结不甚为特征者。

·调胃承气汤方中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其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用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2. 温脾汤具有攻下寒积,温补牌阳的功效,主治脾阳不足,寒积中阻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或久利赤白腹痛(得温则减),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为证候特点。 其组方配伍原则是:

君:附子 — 温壮脾阳;温散寒凝,以宣通寒积;

大黄 — 荡涤泻下,攻积通滞(制性存用);

* 附、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

臣:干姜 — 助附子温中阳以散寒凝;

佐:人参 — 补脾益气,防大黄之泻下伤中;

使:甘草 — 和中调药。
泻下剂综合试题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C 3.B 4.C 5.B 6.C 7.A 8.A 9.E 10.D

11.A 12.C 13.D 14.E 15.D 16.C.
* 诸药相合,共奏攻下寒积,温补牌阳之功。泻下剂综合试题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 2.BDE 3.ABDE 4.ABCDE 5.ABCE
和解剂综合试题

【填空题参考答案】

1.和解少阳;伤寒邪犯少阳证;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证。

2.阳气内郁,不能透

达四肢;阳气衰微,四肢失温;血虚阳弱,寒凝经脉。

3.小柴胡汤;逍遥散;四逆散。

4.汗、下、清、补。

5.禁汗;禁下;禁吐。 
和解剂综合试题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热入血室:其指妇人月经期间,外受风寒,化热内传,热与血相互搏结,故见经水不当断而断,又伴有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志异常等证候者,即所谓“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之证,治以小柴胡汤。

 

2.肝脾不和:指由于肝气偏亢,疏泄不畅,影响肠胃的功能,而出现肝木与脾土失却协调的病理变化,如胁痛、胸闷不舒、胃脘疼痛、饮食减少等病证,称为“肝脾不和”。

 
3.辛开苦降: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这种治法称为“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
 


 
和解剂综合试题

【病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1. 辨证诊断(证型):热入血室(少阳证)。

治法:和解少阳。

处方:小柴胡汤。

柴胡12g 黄芩9g 党参9g 法半夏12g 炙甘草6g 生姜4片 大枣4枚

2.辨证诊断(证型):邪热偏盛,郁滞少阳,痰湿内阻,胃失和降。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处方:蒿芩清胆汤。

青蒿12g 黄芩12g 淡竹茹15g 法半夏9g 茯苓12g 枳壳9g 陈皮3g

滑石30g 青黛6g 甘草3g
 
和解剂综合试题

【简答题参考答案】

1.痛泻要方配伍防风,一则取其疏散之性,与疏肝药配合,以助疏肝解郁之力;二则取其祛风能胜湿,在健脾药的配伍下,有利于祛湿止泻;三则与补脾药相伍,能鼓舞脾胃清阳,使清阳升,湿气化,脾自健而泻自止。

 

2.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三方均用柴胡,但方中作用及配伍意义各不相同,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病,柴胡的作用重在透解半表之邪,与黄芩配伍以和解少阳;四逆散主治阳气内郁的热厥证,柴胡之用,既能疏肝理气,又能透邪解郁,与白芍、枳实同用,以调和肝脾;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选用柴胡意在疏肝解郁以调经,配当归、白芍既调肝之用,又补肝之体,以达到疏肝补血之功。

3.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a 针对寒热互结的病机而寒热并用:方中干姜辛温,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清泄里热,合用以平调寒热以消痞。b 针对痞结呕吐、下利,选用辛苦并进,辛以开痞散结,苦以降逆止呕,共达“辛开苦降”。C 针对虚实并见而补泻兼施,方中既有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

和胃祛邪,平调寒热,又配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以治既伤之脾胃,又可扶正祛邪。故配伍特点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4.逍遥散的配伍特点:a 既用柴胡、薄荷疏肝之用,又用当归、白芍养肝之体,体用并治。b 柴胡、白芍配伍白术、茯苓,能疏肝理气,健脾益气,共达抑木培土之效。c 当归、白术并用,气血双补;白术、茯苓之用,补气健脾,又可资生营血。
和解剂综合试题

【论述题参考答案】

1. 小柴胡汤和蒿芩清胆汤功效、主治的异同如下:

小柴胡汤 —— 功善和解少阳,透表力强,并能益气和胃,扶正祛邪;用治少阳病半表之邪偏重,兼胃虚气逆者,临证每多伴有咽干目眩,不欲饮食等证候。

均能和解少阳,用治邪犯少阳,气机不利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脉弦等少阳病证。

蒿芩清胆汤—— 清胆除热之力较强,并能利湿化痰,理气宽胸。多用治少阳病胆热偏盛,兼有湿热痰浊阻滞之证,临证并见寒轻热重,吐酸苦水,甚或黄涎,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证候者。



2. 小柴胡汤方中

君:柴胡 — 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 疏畅少阳气机的郁滞。 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臣:黄芩 — 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 a、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b、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兼)炙甘草 — 调和诸药。

* 诸药相合,具有和解少阳,亦即透表泄热,疏畅枢机的功效。



3. 逍遥散方中

君:柴胡 — 疏肝理气而解郁。

臣:当归 — 养血补肝,调血行滞; 疏肝气而调肝之用,养阴血而补肝体,体用并治。

白芍 —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佐:白术、茯苓 — 健脾益气,并资营血生化,又实土以御木乘;

薄荷 — 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烧生姜 — 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 —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益气和中调药。

*诸药相合,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为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所致月经不调证的良方。

 和解剂综合试题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B 3.B 4.A 5.C 6.B 7.E 8.B 9.B 10.B

11.D 12.B 13.A 14.B 15.E 16.B 17.E 18.B 19.B 20.B
和解剂综合试题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 2.ABE 3.ACDE 4.BC 5.CE 6.ABDE 7.AC 8.BE

 
 


 
清热剂综合试题

【填空题参考答案】

1.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里热证;热者寒之。

2.清热生

津;气分热盛证;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3.清热泻火,泻上焦热;清热燥湿,解大肠热毒;清泄胸膈郁热。

4.疏肝清热;疏散风热;透解少阳之邪,疏畅气机。

5.白虎汤;大承气汤;竹叶石膏汤。

6.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

7.热入营分证;透热转气。

8.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泻火解毒;苦寒直折。
 


 
清热剂综合试题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苦寒直折法:针对火热毒盛实热证的一种治法,火热毒盛充斥三焦,直需泻火解毒,集多种苦寒之品于一方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2.大头瘟:大头瘟又名大头天行,是一种病证,是由于风热疫毒之邪壅于头面,以致气血壅滞不通,临床表现以头面红肿焮痛为主,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3.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有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

4.热入血分:即热邪深入血分之意。血分是温热病传变最深入的一个阶段,多由营分病发展而来,表现为发热夜甚,神志昏沉,躁动不安,并见吐血,衄血,斑疹紫黑,舌深绛等证候。

5.透热养阴: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代表方为青蒿鳖甲汤。
 


 
清热剂综合试题

【病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1.辨证:邪热初入营分证。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药:清营汤。

水牛角30克 生地黄10克 玄参20克 竹叶10克

麦冬15克 黄连10克 连翘20克

2.辨证:气分实热证。

治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2克 粳米30克(包煎) 炙甘草6克

3.辨证:肝胆实热证。

治法:清肝泻火,泄热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9克 黄芩12克 栀子9克 泽泻12克 车前子9克

木通9克 柴胡9克 生地12克 当归9克 甘草6克


 


 
清热剂综合试题

【简答题参考答案】

1.黄芩在小柴胡汤中具有清泄少阳半里之热的作用;在蒿芩清胆汤清泄胆热,并有燥湿作用;在黄连解毒汤中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在龙胆泻肝汤中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在芍药汤中具有清热燥湿,厚肠止痢的作用。

2.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证,

症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临床使用要注意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均禁用本方。此外,虽有肌热面赤,脉洪大,但重按无力属于血虚发热者,虽汗多而面色苍白,虽口渴而喜热饮属于气虚发热者,亦应禁用。

3. 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及热伤血络证,方中配伍丹皮一可清热凉血,以助犀角、生地之功,二可活血散瘀,以防离经之血残留成瘀,且杜热与血结致瘀。
 
清热剂综合试题

【论述题参考答案】

1. 芍药汤与白头翁汤功效、主治异同:

白头翁汤 — 配连、柏为主,能入血分,侧重于解毒凉血,使血分热毒清而痢止,用治热毒壅滞于肠,深入血分而致的血热毒痢。下痢脓血,赤多白少,发热腹痛,舌红、苔黄、脉数。

均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之功,用治热毒湿热痢疾。

芍药汤 — 以白芍配连、芩为主,重在清热燥湿,兼调和气血,泻下积滞,寓“通因通用”。用治湿热壅滞,气血瘀滞而成的湿热下痢,用治便下脓血,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者。





2. 龙胆泻肝汤方中配伍生地、当归的意义:本方主治肝经之病,既有肝经实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肿痛,暴躁易怒;又有肝经湿热下注(湿热俱重),故见睾丸肿痛重坠,小便短赤等,治宜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肝藏血,肝有热又易伤阴血,方中大队苦寒渗利的药物也容易伤阴,故用生地黄滋肝阴,当归尾活血舒肝,泻中有补,苦燥而不伤阴,祛邪不伤正。

3. 清胃散中配伍黄连与升麻的意义:本方治证之病机为胃有积热,胃火上攻,迫血上溢而见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证。热虽盛,但未伤津,故可采用苦寒直折之法。方中黄连直折胃腑之火,为君药。升麻既善于清泄阳明热毒,又能辛散胃中积热,有“火郁发之”之意,故重用为臣。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冰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虑。

4. 青蒿鳖甲汤中青蒿、鳖甲的配伍意义:青蒿鳖甲汤治证为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所致。立法宜以清透邪热为主,辅以养阴。青蒿芳香,既能清虚热,又能透邪外出,但不能入阴分;鳖甲直入阴分,善于退虚热,但不能透热于外。两药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鳖甲引药入阴,滋阴退热;青蒿透邪外出,清退阴分伏热,共达滋阴透热之功。

5. 清营汤的组方原则:

君:犀角 — 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生地黄、玄参— 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分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伤阴;

麦冬 — 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

连翘 — 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 — 清心除烦;

丹参 — 清心除烦,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引药入心。

* 配伍要点:

① 以犀角配生地、玄参体现了“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的配伍方法;

② 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 ;

③ 营热伤阴,故用麦冬、生地、玄参清热养阴,治热盛伤阴 ;

④ 营热易波及血分,故以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防血与热结。
 


 
清热剂综合试题

【单项选择题答案】

1.E 2.D 3.B 4.A 5.B 6.E 7.C 8.E 9.E 10.B

11.D 12.B 13.D 14.A 15.A 16.A 17.B 18.B 19.C 20.C

21.A 22.C 23.B 24.C 25.A 26.B 27.D 28.C 29.C 30.B

 清热剂综合试题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2.BD 3.ABCDE 4.BC 5.ABCE 6.CE 7.ABE 8.AE 9.ABCE 10.AD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