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第四章复习课教案

化学第四章复习课教案

化学第四章复习课教案
化学第四章复习课教案

仁怀市大坝中学化学学科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电化学基础知识归纳(含部分扩展内容)(珍藏版) 特点:电池总反应一般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且为放热反应(△H<0);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极负极:一般相对活泼的金属溶解(还原剂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电极本身不参加反应,一般是电解质中的离子得电子(也可能是氧气等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原电池原理电子流向:负极经导线到正极 电流方向:外电路中,正极到负极;内电路中,负极到正极 电解质中离子走向: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制成化学电源(实用原电池);金属防腐(被保护金属作正极);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判断金属活性强弱 一次电池负极:还原剂失电子生成氧化产物(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正极:氧化剂得电子生成还原产物(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放电:与一次电池相同 二次电池规则:正极接外接电源正极,作阳极;负极接外接电源负极,作阴极(正接正,负接负) 充电阳极:原来的正极反应式反向书写(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原电池阴极:原来的负极反应式反向书写(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化学电源电极本身不参与反应(一般用多孔电极吸附反应物),总反应相当于燃烧反应 负极:可燃物(如氢气、甲烷、甲醇等)失电子被氧化(注意电解质的酸碱性) 电极反应正极:O得电子被还原,具体按电解质不同通常可分为4种 2 燃料电池碱性介质:O+4e-+2H O==4OH- 22 酸性介质:O+4e-+4H+==2H O 22 电解质不同时氧气参与的正极反应固体或熔融氧化物(传导氧离子):O+4e-==2O2- 2 第1页质子交换膜(传导氢离子):O+4e-+4H+==2H O 22

特殊原电池:镁、铝、氢氧化钠,铝作负极;铜、铝、浓硝酸,铜作负极;铜、铁、浓硝酸,铜作负极,等 特点:电解总反应一般为不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活性电极:阳极溶解(优先),金属生成金属阳离子 阳极惰性电极一般为阴离子放电,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接电源正极)(石墨、铂等)常用放电顺序是:Cl->OH->高价态含氧酸根(还原性顺序), 发生氧化反应,相应产生氯气、氧气 电解原理电极反应 阴极电极本身一般不参加反应,阳离子放电,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接电源负极)常用放电顺序是:Ag+>Cu2+>H+>活泼金属阳离子(氧化性顺序), 相应产生银、铜、氢气 电流方向:正极到阳极再到阴极最后到负极 电子流向:负极到阴极,阳极到正极(电解质溶液中无电子流动,是阴阳离子在定向移动) 离子流向:阴离子移向阳极(阴离子放电),阳离子移向阴极(阳离子放电) 常见电极反应式阳极:2Cl--2e-==Cl↑,4OH--4e-==O↑+2H O或2H O-4e-==O↑+4H+(OH-来自水时适用) 22222 电解池阴极:Ag++e-==Ag,Cu2++2e-==Cu,2H++2e-==H↑或2H O+2e-==H↑+2OH-(H+来自水时适用) 222 电解水型:强碱、含氧强酸、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NaOH、KOH、H SO、HNO、Na SO溶液等 24324 电解溶质型: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HCl、CuCl溶液等 2 常见电解类型电解溶质+水(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如:NaCl、KCl、MgCl溶液等 2 电解溶质+水(放氧生酸盐):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CuSO、AgNO溶液等 43 氯碱工业的基础: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 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目标: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 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 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 定质量固体?砝码与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与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就是什么?如何放置? (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目标: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就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 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就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就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 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 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 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 放些细纱?

初中化学实验实验基本操作教案

2、将白纸折叠成纸槽,从试剂瓶中取半药匙铜绿放到纸槽上, 将纸槽小心地送至干燥洁净的大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 起来。3、将铜绿平铺于试管底部,管口梢向下倾斜固定于铁 架台上,先来回移动酒精灯预热试管,然后集中于有固体物 质的部位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课 堂 小结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和镁条的燃烧 3、物质加热 作 业 设计 完成实验报告 板 书 设计 1、取用锌粒。 2、量取2毫升稀盐酸。 3、酒精灯的使用和镁条的燃烧 教 学 反思 通过实验让学生操作,掌握药品的取用方法和酒精灯的使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学科组化学主备人执教人 课题 1、实验基本操作课型新课授课时间 2019年9月6日 教 学目标1、初步学会酒精灯的使用、药品的取用以及加热等实验操作。 2、学习观察、表述、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 重点 碱式碳酸铜的分解、药品的使用 教学 难点 碱式碳酸铜的分解现象、酒精灯的使用 教法 学法 实验操作及归纳 教学仪器 药品:铜绿、稀盐酸、镁条、锌粒、酒精。 仪器:酒精灯、坩埚钳、镊子、铁架台、试管、药品、石棉网、量筒、滴管、研钵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修订、增减实验1药品的取用 1、取用锌粒。取1支干燥洁净的试管, 将试管横放,使用镊子将锌粒放到试管 口,然后慢慢竖立试管,使锌粒缓慢滑 到试管底部。 2、量取2毫升稀盐酸。取10毫升的量筒1只,将试剂瓶中的稀盐酸倒入量 筒中,在接近2毫升刻度时,放平量筒,然后用滴管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 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 持水平。 3、将稀盐酸倒入盛放锌粒的试管内,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 象。

高中化学选修4 第四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原电池: 1、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_______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 总反应式:Zn+2H+=Zn2++H2↑ 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①__溶解的一极为负极__②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第二节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一、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Pb+SO 4 2--2e-=PbSO4↓ 正极(氧化铅):PbO2+4H++SO 4 2-+2e-=PbSO4↓+2H2O 充电:阴极:PbSO4+2H2O-2e-=PbO2+4H++SO 4 2- 阳极:PbSO4+2e-=Pb+SO 4 2-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PbO2 2H2SO42PbSO4 ↓+2H2O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案

第三单元溶液(综合课)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溶液 教学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 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和、分类能力。 课前练习: 1、下列物质不是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医用消毒酒精 C.生理盐水 D.碘酒 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不同 3、物质溶解时,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2)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 4、在某温度时,把10g糖放入97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100g糖水,则糖水中糖的质量分数为() A、3% B、5% C、5.15% D、49% 5、配制溶液的步骤是:;; 课前自我评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溶液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请同学们回忆并讨论:课题 1中主要有哪几部分内容?其中的知识点有哪些? 一、溶液 概念:分散到里,形成就是溶液。 特征:性;性。 溶液概念:叫做溶质。 溶质状态:态、态、态。 组成概念:叫做溶剂。 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但等也可以做溶剂。 电离: 溶液质量= 二、溶解过程: 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过程。如: 1、溶解过程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 离子)的过程。如: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吸热过程时,溶液温度。 (2)放热过程时,溶液温度。 (3)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 3、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乳化作用: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能使油脂在水中,形成,这种现象称乳化作用。 4、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会使凝固点,利用如: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3.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4.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三、教学用具 四、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集气瓶(气 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 器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王虎 集备人 郭希瑞、朱冬冬 二次备课时间 课 题 第1讲 空气 教学目标 1. 明确空气的组成; 2. 掌握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 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 1. 掌握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2.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3. 实验室氧气的制取。 教学难点 1.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及造成误差的原因;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教学手段 课件、板演 课 型 复习课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根据学科情况,可以自行调整) 考点一 空气O 2、N 2、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比较 气体 主要性质 用途 O 2 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 供给呼吸 支持燃烧 N 2 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 制硝酸和氮肥的原料,用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稀有气体 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制成电光源、氦气可用来空气球和制造低温环境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红磷+氧气――→点燃 五氧化二磷,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

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过量的红磷燃烧时消耗尽瓶中的氧气,生成 五氧化二磷固体(没生成气体),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低于外 界大气压,水会自动进入容器中来补充。进入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 氧气的体积。 实验装置 变式装置 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②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流入集气瓶,上升到刻度“1”处。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误差分析小于1/5: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或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未冷却就读数 大于1/5:点燃红磷时没有夹紧弹簧夹;点燃的红磷没立即伸入瓶中 药品选择不能用硫、碳、镁等代替红磷,因为硫和碳燃烧后都产生气体,导致测得的氧气的体积有偏差;铁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镁在消耗氧气的同时,还与氮气、二氧化碳反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月日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最新高二化学选修4第四章全套教案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4.1 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 +)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 +=Zn 2++H 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九年级化学 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将本章知识进行整理和小结,以氧气的存在、制法、性质、用途为主线将本章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2.本章列入教学大纲的基本概念共十四个,约占全书概念的1/5,通过复习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3.应使复习成为提高知识技能、增长能力、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实验准备] 补充实验: 如何检验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氮气、空气(或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过程] (说明)本章复习是在学生自己复习并总结本章知识脉络的基础上进行的。 出示学生总结的本章知识脉络图,将总结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讲评。同时利用板书(见板书设计)介绍教师总结的知识脉络供学生

参考。 一、知识脉络(见板书设计) (讲解)通过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本章是以氧气为重点,同时介绍了14个基本概念(见板书设计的编号共14个)。这些概念不是孤立的,有的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是相互依存的,如:氧化反应、氧化性;氧化剂、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燃烧;催化作用、催化剂;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也有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利用对比的方法可加深概念的理解、记忆。 二、练习 以氧气为中心,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提问)1.实验室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区分: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出示三瓶无色气体)。 (实验)先回答解题思路及检验方法后,再进行操作。 (小结)注意审题,根据题目要求用最简便方法,即能一步检验的就不能用两步检验; 解答关于几种气体的鉴别(区别)题的解题思路: 根据特性选试剂(措施),加入试剂(采用措施)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得结论。 (提问)2.若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怎样操作?(追问:跟鉴别气体有什么不同?跟验满有什么不同?) (小结)要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即可,若区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 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 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 个、玻璃片4 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 瓶空气和1 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Q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O 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 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完整)初中化学总复习教案内容

初中化学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回顾复习初中化学的知识点,查漏补缺,梳理其知识脉络。巩固知识结构。 2.结合题目,综合运用。提升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的物质,化学计算,中考题型的解题思路。 难点:知识点多而杂,需要构造知识结构,对比图,举一反三来帮助记忆。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初中化学复习与归纳 一.物质的微观构成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三.常见的物质 四.化学实验 一.物质的微观构成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 (1)原子,分子,离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结构示意图 单质 化合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不同种元素组 原 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 分子 构成 分化 离子 得或失电子 直接结合 物 质 聚集 结合

离子定义: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如木炭还原氧化铜为铜。 三.常见的物质 (一)空气和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①C + O2==CO2(在空气中,保持红热,氧气中发出白光,都放出热量) ②S + O2 ==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 点燃 ③4P + 5O2 == 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2O + O2↑ 2KMnO4K2MnO4 + MnO2 + O2↑ 2KClO3MnO22KCl+3O2↑ 4.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二)水 1.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2.硬水与软水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

制取二氧化碳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检查气密性,动手制取二氧化碳 3、认识复分解反应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 教学用具: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玻璃导管,胶皮管,止水夹,集气瓶,毛玻片,火柴,酒精灯 新课 板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一演示实验 (1)在锥形瓶中加入几块石灰石,把燃着的木条伸到玻璃导管末端,观察木条有没有熄灭? (2)再打开分液漏斗,加入稀盐酸,把燃着的木条伸到玻璃导管末端,观察木条有没有熄灭? 板书:碳酸钙 + 盐酸氯化钙 + 二氧化碳

提出实验室还有其他两种方法制取氧气 板书: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二,提问:制取氧气的装置怎样来设计? 两种发生装置和三种收集装置的选取非常重要。(小黑板展示) 请同学们自己来选择并说明理由 演示制取氧气,同时附上步骤 板书:步骤 1 检查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 固定装置 4 加热 5收集 讨论:试验中的注意事项

试管口向下倾斜的原因? 试管口塞棉花的原因? 导管伸入发生装置少许的原因? 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的原因? 实验结束,先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探讨。对一些方法和步骤还比较陌生,有时还不知所措。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指导和提示。同时,随时要紧扣本节教学目标,落实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课前的准备要充分,特别是实验的准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制取氧气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制取气体,对学生要求规范的操作对以后的实验教学很重要。在实验中学生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并能按规定操作制取氧气。结合氧气的性质对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 总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总复习提纲(新人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年级化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使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备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 B、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的过程以及教师演示的有关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相互交流协作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与之有关的化学问题。 C、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的探究、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动手,积极参与的精神。(3)通过二氧化碳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有关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评价标准: 本节课首先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课题,然后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备过程为线索,引导学生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思路和方法,并依此为序引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再通过学生探究,教师引导总结出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装置、收集方法以及验满和检验的方法,最后以自然界的碳循环为引擎,引导学生关注温室效应,增强环保意识。在整个教学进行过程中穿插教师提问、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等活动,提供给学生完成任务及合作交流的的空间和时间,让问题层层深入、思维环环相套,使整节课内容直观、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脑海,转化为学生的内力。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为优秀,有实验现象或是不出实验现象,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电化学基础 一、原电池 课标要求 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要点精讲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的移动,即形成电流。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 (2)原电池装置的构成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简易记法:负失氧,正得还。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依据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①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由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而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二者是相反的。

②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原电池的正极通常有气体生成,或质量增加;负极通常不断溶解,质量减少。 (2)原电池中离子移动的方向 ①构成原电池后,原电池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原电池的负极移动; ②原电池的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注: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根据电极质量增重或减少来判断。 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 (6)根据有无气泡冒出判断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 本节知识树

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练习题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练习题 1.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 意图如下,电解总反应:2Cu+H2O==Cu2O+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D.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1molCu2O生成。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铁表面镀锌,铁作阳极 B.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 +2H2O+4e-=4OH— D.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一一2e一=C12↑ 3.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 2设计成如右图所示 的原电池。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是() A.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Fe3+被还原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FeCl2固定,乙中石墨电极为负极 4.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点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4OH-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3e=Al(OH)3↓ 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5.钢铁生锈过程发生如下反应:①2Fe+O2+2H2O=2Fe(OH)2;②4Fe(OH)2+O2+2H2O=4Fe(OH)3;③ 2Fe(OH)3=Fe2O3+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C.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6.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矾水解形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B.在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 C.MgO的熔点很高,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 D.电解MgCl2饱和溶液,可制得金属镁 7.右图装置中,U型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别盛有食盐水和氯化铵溶液,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生铁块中的碳是原电池的正极 B.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C.两试管中相同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Fe2+ D.a试管中发生了吸氧腐蚀,b试管中发生了析氢腐蚀 8.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 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①铝合金是阳极②铝合金是负极③海水是电解液 ④铝合金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