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文学理论复习大纲???

?Z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恩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what is 唯物史观?)

?Z2

鲜明提出“二为”方向,并与“双百”方针相结合,构成指导我国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本方针。

“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Z3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一、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①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

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三、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又能够通过其特殊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能动的影响。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①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第一,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第二,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第三,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二、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三、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Z4

文学的价值(概念)是文学作品满足人与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家的创造为文学价值提供了基础,读者的阅读接受使文学价值成为现实,因此文学价值的生成包含两个重要环节,即文学价值的创造和文学价值的实现。

文学价值可分为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交往价值、科学价值、商业价值等。

文学的功能有很多,最基本的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此外还有凝聚功能、益智功能、心理补偿功能等。

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一、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的核心环节。

一般来说,艺术概括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和艺术变形三种方式。

艺术综合,是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

①鲁迅说他的小说人物的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

说的就是艺术综合。②《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之智,写张飞、关羽之勇,也是用了艺术综合。

艺术简化,是作家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讲了“以少总多”的道理。他举了《诗三百》的例子说“故灼灼桃花之鲜,……皎日、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些描述就涉及艺术简化的原则。

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卡夫卡的《变形记》就运用了艺术变形的手法。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王国维提出的“隔”与“不隔”之论,是探讨语言表现力。

艺术直觉(P141)

艺术情感(P143)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第一,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第二,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第三,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艺术想象的类型分为三大类: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艺术理解(P150)

文学创作的结果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欣赏的语言艺术作品,有三个层次,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

文学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

文学形象的特征:第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二,假定性和真实性的统一。第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第四,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是指文学史上产生的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基本形态。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主要有三种:文学象征、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

文学象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填空):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

文学意境(P174)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具有显现出特征的性格,具有显现出生命斑斓色彩的性格,具有显示灵魂深度的性格,具有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根据“四分法”,可以把文学体裁分为诗歌、小说、剧本和散文四类。

?Z7

文学接受使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欣赏,才会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审美现实,也才会拥有完整的生命。

读者、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

作品一般都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处。(注:“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的概念)

文学接受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的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接受动机是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等。

审美动机是文学阅读的根本动机,是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感悟的需要。

获得愉悦是大多数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初始动机。

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由于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二度创造,所以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然由于面对的是同一作品,接受时也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这就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表现(概括):第一,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具有共通性。第二,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具有共通性。第三,对文学的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具有共通性。

共通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概括)P216—217

一般认为,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它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

?Z8

在文学阅读与评价的基础上对作品及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理性判断,就产生了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阅读与评价的总结和升华。

文学批评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第一,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科学分析。第二,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第三,文学批评具有意识形态性。

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马克思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原则,这就是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详见P224、P225)

文学批评标准主要有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详见P226——P229)

文学批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建议或引导作用。第二,文学批评可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第三,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表达出特定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由此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学批评的类型包括鉴赏型批评、认知型批评、功用型批评、新闻逸事型批评等。(选择)

文学批评的方法:①传记批评方法。在西方,真正全力运用传记批评方法并在文学批评中获得正式地位的,是法国19世纪批评家圣伯甫。

②社会历史批评方法③感兴批评方法④语言批评方法⑤心理分析批评方法⑥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简答/ 论述):

文学批评诚然属于文学理论的一部分和具体应用形态,但实际上与文学理论形成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具体地表现为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和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文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学术氛围、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拉动和影响文学批评前进。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反过来促进文学理论的进展:一是从对新的文学现象的批评中做出的新发现被总结和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二是文学批评向旧的文学理论观念发出挑战;三是文学批评的活跃促使文学理论家把注意力投向当下具体文学现象批评,从而出现理论的批评化转向;四是当代文学批评对于语言学、美学、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积极运用,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新趋势的出现。

常见的批评文体主要有6种:以诗论诗式、评点式、评传式、序跋式、随笔式、论文式。

以诗论诗式:是指一种以诗歌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评点式:是指一种以简洁语句表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也称点评式,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评传式:是指一种以作家传记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序跋式:是指一种以作品的序文或跋文的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随笔式:是指一种以随兴落笔的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即文艺随笔。

论文式:是指一种以论辩、论证方式和规范的格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是当代文学批评中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文体。

?Z9

关于原始艺术的发生有许多说法,最主要的是劳动说,另还有游戏说、巫术说等。

劳动与原始艺术的发生

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

第一,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主体。

第二,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工具。

第三,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提供了主体需要。

第四,劳动为原始艺术创造了形式与内容的早期范型。

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名词解释)

(一)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总体上具有平衡性,这是指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总体上来说,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息息相关。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局部上又具有不平衡性。文学艺术的繁盛时期不会同社会的一般发展程度完全一一对应,历史上也确实不乏经济落后而文艺繁荣的现象。具体地看,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表现:①某些文艺体裁只能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级兴盛,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成为了过去。②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风格及其特征: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风格作为文学中体现作家创作个性的东西,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在西方,进入现代以来,文学思潮多种多样。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巨大的三种文学思想潮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浪漫主义:这是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的一种崇尚想象、自然、象征和神话的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兴盛于欧洲的注重客观性、典型性和批判性的文学思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客观性、典型性、批判性。

现代主义:是在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星期的多种文学思潮的统称。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文学理论复习提纲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二、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 1、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2、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 动。 3、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前提与动因,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使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并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三、文学艺术创造的主客体: 1、客体:“自然”说、模仿论、“情感”说、文学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 生活。 2、主体:“模仿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造者”—狄德罗、歌德、黑格尔。 四、文学创造客体——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五、文学创造过程: 1、发生阶段:材料储备 艺术发现: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 识、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 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创作动机 2、构思阶段: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支配下, 心理活动和艺术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程。 心理机制: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思索。 回忆可以提供素材;沉思产生思想意蕴。 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 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灵感: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了直接了解和 揭示。 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 感情: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构思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 的具体方式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 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 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 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 体、生动的效果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631文艺理论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631文艺理论 适用专业: 050101文艺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题纸一般由考点提供。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第一部分解释概念约40分 第二部分简答题约60分 第三部分论述题约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1小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文艺理论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文艺理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艺现象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重点掌握的主要部分: 1、作品与世界——文学的反映活动 2、作品与形式——作者的创造活动 3、形式价值、“陌生化”概念、文学本体论 4、接受美学 5、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6、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经济基础 7、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8、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9、文学概念三义 10、文学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11、话语蕴藉 12、艺术真实 13、文学作品的类型 14、文学作品的体裁 15、作品的本文层次 16、文学典型 17、文学意境 18、叙事的构成 19、叙述话语 20、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21、文学风格 22、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23、文学批评界定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各版本均可) 四、样卷 一、名词解释(40分,共4题,每小题10分) 1、现实型文学 2、期待视野 3、话语蕴藉 4、文学意境 二、简答题(60分,共4题,每小题15分) 1、何谓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应如何理解和解释? 2、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何特殊性? 3、简述艺术直觉和灵感的区别。 4、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三、论述题(50分,共1题) 王夫之在谈到《诗经》时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贵于有诗。”试以一首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为例,用当代文学接受理论分析其合理性。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文学理论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将通过对文学理论流派以及代表理论作品的介绍,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使学生对文学理论有总体的掌握,熟悉各理论的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和理论的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深度文学解读和阐释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习题要点:形式主义理论批评的特色与新批评的理论特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具体的文本分析示例。本单元重点、难点:1、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2、新批评、文本细读、张力、反讽。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新批评的主张,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第二章心理分析 习题要点:弗洛伊德、拉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本单元重点、难点:1、心理分析2、拉康的镜像理论。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心理分析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具体的分析著作,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第三章神化原型理论 习题要点:神化原型理论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神化原型2、弗莱的理论。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神化原型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具体的分析著作,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第四章结构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结构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本单元重点、难点:1.结构主义理论。2、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结构主义理论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第五章女性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女性主义理论的三种不同流派,代表理论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女性主义。2、英美法女性主义理论的异同。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不同流派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后殖民理论 习题要点:后殖民理论流派和理论主张。 本单元重点、难点:1、后殖民主义。2、赛义德与霍米巴巴。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不同流派,时代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七章文化研究理论 习题要点:文化研究的兴起、理论发展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文化研究。2、理论与文本的结合。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理论的不同流派、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八章解构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解构主义与德里达的作品阅读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解构主义。2、德里达与耶鲁流派。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解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发展,不同流派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总成绩构成:平时(30%)+期末(70%) 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和课堂讨论,占30%。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占7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拉曼﹒塞尔登等著,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标准书号:ISBN:9787301113639 参考书: Contexts for Criticism, Donald Keesey编著,McGraw Hill 出版,ISBN:0767422961 大纲修订人:樊淑英 大纲审定人:张友琴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复习题

《文学理论》复习题 填空: 现象学拓扑学在讨论话语的形成时提出了三个参数:1、说话者,2、时间,3、空间。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说,一方面是劳动,然后语言与劳动一起,促成了人自身的形成。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我们重点介绍一、巫术仪式发生说;二、宗教发生说; 三、游戏发生说;四、模仿说;五、劳动说等五个假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的出现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甚行的文化人类学分不开。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的贡献。 “相似律”和“接触律”的实施过程,成为了文学艺术最早的样式,这是关于文学艺术起源中的巫术仪式发生说。 我们认为艺术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全部的生存活动。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艺术发展的最终动力。 索绪尔的全名是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阻拒性是由陌生化手法产生的。 与阻拒性相对应的是自动化语言。 20世纪,文学理论才独立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的分支。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世界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一般材料与素材的分水岭在于是否进行了审美观照。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一语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普列汉诺夫是劳动说的得力倡导者。 “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为方向”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欧洲于18-19世纪之交兴起。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创造了一个文学理论述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论语》。 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化出来,大约在18世纪完成。 1、《美学与艺术理论》是德国(玛尔克斯·德索)的著作。 2、(鲁·阿恩海姆)的文学理论著作《艺术心里学新论》。 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王蒙)五十年代中期的短篇小说。 4、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流派的代表作。 5、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 6、《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勃郎特)。 7、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派的代表作品。 8、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运动四要素说。这四要素是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这四要素包括三个过程:体验、创作、接受。 9、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词特征理论。 10、李贽在《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11、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12、1902年,克罗齐在《心灵哲学》中提出艺术即直觉。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的定义(狭义)]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但不能自己释放出来,作品的审美意义有待于读者的阅读。文学接受就是要使文学文本的潜在的审美意义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文学接受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以衍生的惟一环节。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对文本的一切阐释,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在其中。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接受。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表现在,要求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要有与自身经验相关的感受、体认和想象。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召唤结构”。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共鸣]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语象(非描摹性);形象(描摹型);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一直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创作动机]动机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文学创作的动机是指促使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文学审美性表现:语言形式的美;以文为戏的自娱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文学的四要素,即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他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艺术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艺术活动论”。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对象化:即通过主题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文艺学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关于“交往”的思想就被突出地提出来了,特别在论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相互关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马克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形式,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的等活动的总称。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E卷)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共鸣: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特有的一种状况,是读者与作品形成强烈心灵感应,或不同读者在 同一作品中产生相近心灵感应的现象。原因。艺术原因。情感原因:观念相通、情感经历相似、意 志愿望相近等。共同美。类型: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及作者灌注丁其中的情感 及意义等形成强烈的共鸣,二是指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而产生出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共鸣。 2.文学传播:指文学生产者借助丁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文学的出版制作和发行(流通)。 3.社会历史批评:最常用的批评模式之一。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丁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4.创作个性:作家特有的思想气质、生活经验、社会思想、审美观念、艺术修养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5.意象:表意性的特殊的艺术形象 二.简要回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网络文学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这种文学现象的? 一种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背景是因特 网。特点有:一.网络创作手段既简便乂多样化。二.强烈的主观表现和自我实现色彩。三.独特的写作和阅读方式。1)多媒体、多门类的综合2)超文本化。四.类型多样。 2.对比现实型和理想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都是直接,明确情感,但现实型:真实、客观、再现,小人物,冷静客观的逼真。取材丁现实理想型:理想、情感、主观表现,英雄,绚丽多彩的夸张。取材丁神话。 3.文学言语的审美性表现有哪些? 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 4.说说叙事的构成情况。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讲什么),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讲的形式),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如何讲)。 5.抒情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1)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也是对现实的一 种意识中的改造。主观+现实。对“化景物为情思”的理解:化实为虚和超时空的自由。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6、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 1)、“诗言志”说(选择,填空题)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13、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