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只争朝夕地推进传统纸媒的互联网战略——以杭州日报近两年的实践为例

只争朝夕地推进传统纸媒的互联网战略——以杭州日报近两年的实践为例

电子传媒与传统纸媒的较量

电子传媒与传统纸媒的较量 时间:2017-12-16 09:17:25 | 作者:学霸 某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是一家外国报社统计了中国人使用率最高的软件,而高居榜首的则是新闻软件“快看新闻”。为什么这个软件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呢?我不禁好奇地继续看下去。原来“快看新闻”会这么受欢迎的一大原因就是它会根据用户点开的新闻判断用户的喜好,从而展现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种越来越智能的软件的诞生,正是为了迎合现代碎片化的社会。 而与越来越热门的电子传媒相比,传统纸媒的人气则是日渐下降。 最为常见的纸媒,当然非报纸莫属,但在碎片化的社会中,报纸却难以满足大众需求。一份报纸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说要满足所有不同人群的喜好,显然是不怎么现实的;并且,报纸的供应人群是大众,所以信息五花八门,自然是无法迎合碎片化社会中的个性化需求。 那么在愈加碎片化的社会中,纸媒还是否有必要存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的确,电子传媒好处多多,各种智能化的程序充分满足了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使用起来也比纸媒方便,但不可否认,传统纸媒仍在许多方面胜过电子传媒。 首先,为什么纸媒能够在信息时代流传下来?因为这其中凝结着在资源贫困的时期中,劳动人民的心血。在那种人类文明较为落后的时代,纸媒的出现大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使人类告别了在丝绸、竹简、羊皮等物上写字的时代,这何尝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又怎么能让它就这样没落呢? 其次,由于电子传媒的各种功能,容易使青少年等自制力较差的人群沉迷于其中,从而耽误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的时间,而电子产品的辐射也会使人的视力、身体健康程度下降,是电子传媒的一大弊端,而纸媒则避免了这一问题。 最后,则是电子传媒的智能化造成的又一缺点——信息的局域性。在开头说过,电子传媒的智能程序使各种应用软件能根据用户点开的内容来展现用户所感兴趣的内容,但这个功能却会使软件所展示出的信息变得单调,而有些重要的信息则不会显示。纸媒虽不能覆盖全方位的信息,但仍有很强的多样性,例如报纸上的各个版块有助于人们了解各种时事。 综上而言,纸媒的存在仍是有必要的,是不应该被淘汰的,而电子传媒的迅速崛起是福是祸,至今还很难预测……

纸质媒介不会消亡

纸质媒介不会消亡 李霄 20126103 城环学院给排水2班在以数字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所谓新媒体广泛出现后,不少人认为纸质媒介前景不妙。更有人预测:50年后纸质文献将在主要国家退出历史舞台。100年后,人们将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纸质文献了。 但是纸质媒介真的要寿终正寝了吗?在网络传播来势凶猛的当下和不断发展的未来,纸质媒介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自从东晋时期纸基本上取代了简牍到上个世纪后期新媒体的出现,纸质媒介一直是传播史上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纸质媒介早已超越了媒介最基本的传播功能,而是以其载体的特殊性建构着人的精神情操、审美情趣,影响着人的生存和生命,与人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读书人最喜欢自己的书斋,无论怎样布置,书是少不了的。那一架架一柜柜的书,就是书斋主人的贴身伴侣,精神性命。回到现在,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好多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就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商贾们,也要辟出一个空间,里边摆上装帧精美价格昂贵的书。为了阅读也好,附庸风雅也罢。 书本固然可以传递知识,摆脱了现实功利目的的读书却不单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出于习惯,看重读书这一行为本身蕴含的乐趣。花前树下,湖边草地,都是读书的好场所。 这类读书、赏书的精神、喜好,已经不仅仅是人的外在生活了,而是形成了习惯、品性,内化为人的生命。即不光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生存。而一旦某种行为方式形成了习惯、癖好,与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时,要改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新媒体固然发展很快,也有纸媒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但要想让读书人舍弃他视为性命的书,而从网络、从电子出版物中获取他在纸质媒体中得到的快乐,几乎是不可能的,起码是难上加难。我们无法想象书斋里只有一台电脑、一摞光盘;更无法想象一个读书人一边喝茶、抽烟,一边操作着一台现代化的阅读器。不是这种情形不可能出现,而是人难以改变他的审美兴趣、阅读习惯。 新媒体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又一次成功,是人的力量的体现,所以人们给予了它高度的评价。新媒体有着自己的传播特征:网络语言颠覆了传统纸媒的诗性叙述方式,而采用一种新型的技术性的表述话语;网络页面常常充斥着简捷直观的图像信息;复杂的社会历史现实被拆解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局部信息传递为全息式取代;传受互动模式使批评失去了沉淀的时间,成了即时性话语。 但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这在今天已经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在新媒体的裹挟中,人变得懒惰、顺从、平庸、不思考,对自己和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人的灵性被传媒的魔掌遮蔽了。 与新媒体的全息性、传播迅速、储存量大、传受互动、科技含量高等特点相比较,纸质媒介确实缺乏一些现代化的优势。然而,正是这种优势的缺乏,使它具备了新媒体所不具备的长处。它是一种个人化行为,来自灵魂深处,所要揭示的是个人的也是人类的历史、现实、思想——一种颇具本质意义的深层的东西,以及对诗性生存的守护,并使自己和他人在揭示和守护中体验到生存的痛苦和快乐。他置身的不是一方狭小的屏幕之前,而是历史、现实、

关于纸媒的议论文

关于纸媒的议论文 纸,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 ___骄傲!而纸媒,则是我一直坚守的。 在万家灯火照耀着这片土地时,除夕夜就在明亮的月光下除夕夜是不可能有月光的来临了。往年本应该是热闹非凡的爆竹声声、烟花绽放的夜,此时却是沉静无比。由于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太过严重,我们取消了原定的聚餐聚会计划,而是囤积了数不胜数的食材,装备在温暖的家里享受一顿饕餮盛宴,同时也为减少疫情扩散尽一份力。 吃完饭,大家决定过一个特殊的年——“安静年”,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端起纸质书。爷爷坐在沙发上,双手像捧着珍宝一般,手里捧着一份今天新鲜出炉的《新民晚报》。他戴上自己的老花镜,仔细地阅读着关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最新消息,他时不时振一振报纸,心中似乎波澜起伏。他时而又紧皱眉头,像是在思索。我猜,他在给武汉默默加油吧! 不一会,妈妈做完家务也缓缓地走过来坐在爷爷作文s:///身边,她手里捧着一本看上去金碧辉煌的书,我定睛一看,是《圣经》。妈妈虔诚地读着。她的眼睛好像也被一层金光覆盖,看了一会儿,

她突然闭上了眼睛,她的嘴唇却微微张开,双手合十,发出蚊子般轻微的声音。我想,她一定是在祷告。我猜,她一定是在为各地的病人们祷告。 我心中受到触动,也燃起一颗读书的心,我跑到房间,仔细地打量着书架,抽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出来,抚摸着它丝滑的封面。我缓缓地坐到妈妈的身边。把书页小心翻开微微泛着鹅黄的书页上,印着清晰的字,我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每一个情节,独属于书的香气萦绕着我。读到动情处,我感动史铁生是多么坚强!我也默默祝福那些生病的人们能像他一样坚强!我这才发现有这么多家人聚在一起阅读,是这样独具魅力,是这样愉悦! 在这特殊的除夕,我们都捧着书,享受着纸质阅读的乐趣! 纸媒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让人静心阅读和回味无穷,更在于一种幸福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纸媒

纸媒 传统意义上是报纸、杂志等以纸张为载体的媒体,发展到现在,还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新开创的以二维码纸巾为载体的纸媒,能够很好地把线上线下的结合起来,达到更大的投放效果。 传统纸媒的优点 虽然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和技术方面被新媒体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但是传统媒体具有 信息供应者的独家优势,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新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新媒体不可能轻易取代传统媒体的位置。传播时间长。 传统纸媒所以有这样的优势,一是因为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二是各大传统媒体都有强有力的班子,拥有先进的设备,新闻策划也各具优势和创新。三是传统媒体有丰富的经验。四是传统媒体有突出的区域特色。新媒体例如网络媒体是面向全国的,于是很多具有区域特色的广告在上面便没有立足的意义。而报纸、电视的特点是,地方观众经常对本地新闻或者资讯服务更感兴趣。五是传统媒体公信力强,权威性高。媒体的公信力由正确导向、思想高度、舆论主调、新闻真实、高雅格调、舆论监督、品牌特色、新闻精品、职业道德等几个要素构成。公信力的树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传统媒体经过多年努力,树立起一定的公信力,新闻工作者在大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纸媒不能被数字化完全取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平台已经深入到各家各户,网络信息流传迅速使得众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自己需要的消息。传统的期刊报纸行业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面临如此困境,报业转行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报业转型不能以纸媒衰退为代价的。 有人说,美国报纸错失了数字化的“黄金十年”,导致报纸错过了关键的“窗口期”,才出现现在这种报社纷纷倒闭,纸媒衰微的局面。 纸媒的数字化实际上是在加速报纸的衰退,从报业开始拥抱新媒体到现在,大部分报业所做的与新媒体相关的举动都是以加速纸媒的衰退为代价的。 PDF电子版上网,为网民免费提供报纸版面内容;报纸新闻网站则使网上报纸阅读更适合网络的阅读习惯,人们更容易更便捷地从网上获得免费的报纸内容;与新闻门户网站的合作,以极低的收入近乎于免费地提供内容给新闻门户网站,则使更多的人不再阅读报纸,都到网络门户上去看新闻;移动终端的兴起,报纸又纷纷到PAD上开辟新的“上供”基地——客户端,也都是免费奉送。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阅读纸媒,因为报业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免费渠道供人们阅读纸媒内容,而且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报人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抱怨人们不读报纸呢?一切都是自找的。 这种以纸媒加速衰退为代价的新媒体运作是很糟糕的。这些举动的核心理念是:纸媒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本课题系根据省市领导对提高杭州城市形象水平的要求,由市政府领导于1997 年杭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布置任务而进行的研究,并列入了杭州市城乡建委软科学研究计划。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课题,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城市形象”涉及范围很广,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作为承担单位在市政府城建城管处的协作下,组成了包括建委、科委、园文局、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参加的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研究。同时,在《杭州日报》、市科协等单位的协助下,在杭报“ 现代城镇” 专栏中进行了多次城市形象讨论,在1998 年9 月市科普宣传周期间召开了“美化杭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 , 征集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论文18 篇。课题组集思广益,将自己的研究和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论证,终于完成了本项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城市形象及设计的基本概念 1. 1 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已经发表了不少论着。一般认为,形象一词泛指事物的具体形状。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为了能完整准确理解城市形象的内涵,可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⑴ 城市理念形象 城市理念形象是指城市的本质物征反映到城市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主要包含了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例如,城市主导产业理念、生产经销理念、经济效益理念。 ⑵ 城市行为形象 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居住及生产环境、公共关系等都反映

传统纸媒的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目录 摘要....................................................................................................................... I 引言 (1) 一、相关理论研究 (1) (一)新媒体概念界定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3) 二、传统纸媒面临挑战及原因分析 (4) (二)传统纸媒面临的挑战 (5) (三)传统纸媒深陷困境的原因 (6) 三、案例分析:传统纸媒的成功实践 (7) (一)M报业集团简介 (7) (二)M报业集团新媒体营销的SWOT分析 (7) (三)M报业集团新媒体营销策略 (8) 四、品牌纸媒的实践带给全国纸媒的启示 (10) (一)坚持“内容为王”,打造核心竞争力 (10) (二)优化巩固主渠道,搭建新渠道 (11) (三)明确市场定位,紧抓目标读者 (11) (四)探索“借壳还魂”,借助新媒体推广 (12)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传统纸媒的新媒体营销策略 [内容摘要]新时期,伴随着网络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巨大,相应的传统纸媒市场被抢占。基于传媒环境的变化,传统纸媒既要探索与新媒体和谐共生的道路,也要关注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媒体营销,有意识地利用新媒体在自身营销上寻找机会。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立足于实践,分析传统纸媒面临挑战及原因,并通过传统纸媒的成功实践案例,对传统纸媒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从中得到品牌纸媒的实践带给全国纸媒的启示,以期为相关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探讨。 [关键词]纸媒营销;新媒体;营销策略 引言 现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推进倡导创新,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的势头接踵出现,导致许多传统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收到了空前的打击,纸媒就是其中之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现在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发展及其迅速,使纸媒这种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媒体,尤其是对于报纸来说,它们的发展深受限制。老报纸停刊、品牌纸媒转型,各种消息蜂拥而来。为什么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对纸媒的打击会如此的巨大?是互联网的发展过于迅速还是传统纸媒的运营方式的问题?难道是市场、战略、渠道建设、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缺陷导致我们的读报风向从互联网的时代脱轨了?及时是这样,仍然有一些传统纸媒分析利弊,全力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积极应对社会的飞快变化,使自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候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报纸发行数量持续飞快上涨,这又是为什么? 可见,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也并不是毫无生机可谋的,借助新媒体的东风也可以使自己更适应新时代,实现自身的发展。新媒体和传统纸媒的传播方式和

浅析新媒体时代纸媒困境与发展趋势

浅析新媒体时代纸媒困境与发展趋势摘要:新媒体时代,纸媒遭遇一些困境,有的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有一些纸媒逆流而上,伴随唱衰纸媒的声音重整旗鼓,展现新的生机。在转型的“米”字路口,纸媒各显神通,使尽浑身解数,尽显千姿百态。 关键词:纸媒;困境;新媒体;转型;未来 1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现状 1.1简述2015年纸媒停刊潮 2015年伊始,饱经风霜的纸媒伴随着新年钟声发出一片告别声。 1月《杂文报》的停刊,掀起了2015年纸媒停刊的浪潮。浙江《都市周报》认为“换个角度,无限可能”,转战新媒体,期待在线上会迎来春天。 2015年7月1日,云南《生活新报》正式休刊。这份有着17年历史的报纸也曾在云南报业留下浓墨重彩,如今只剩下400多万的欠款和一群迷茫无措的记者。 九江晨报官方微博表示,将从2016年正式停刊。此外,微博还表示:九江晨报微博、早安九江微信、九江APP继续为大家服务。取而代之纸媒,“两微一端”在顺应时代的潮流下悄然占据着我们的生活。 除了报纸,杂志的生存也遭遇瓶颈,不管是普通杂志还是时尚杂志,不管是大众阅读还是小众化。从杂志起步的新兴代表《壹读》在2015年2月27日最终放弃了纸质版,壹读掌门人林楚方转投“今日头条”,在新媒体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瑞丽时尚先锋》在前不久宣布休刊,《外滩画报》从2016年元旦起正式休刊。杂志所独有的制作精良、印刷精美、阅读精英化、广告利润丰厚等主打优势,遭遇新媒体的严重冲击。 “末路穷途”的纸媒大多数选择了线上运营。有着30年报龄的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将于2016年3月26日发行最后一期,并全力转向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8682429.html,网站和其他数字平台的生产和传播。 1.2简述2016年纸媒改版潮 在纸媒的“寒冬”里,依然有媒体选择迎风而立,并始终在坚守阵地,以期通过改版走出困境。 《东方早报》在2016年实行全新改版。澎湃在酝酿可视化新闻和一款英文领域的新媒体产品,可谓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传统媒体变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英语作文传统纸媒会继续存在吗

At the arrive of the age of Web2.0,the style of reading book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beyond our imag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al paper-media be impacted heavily around the over world especial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 Germany. With the rising sharply of China, digitized live has coming 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have a knowledge of internet to learn something they care about. So there is an argument whether paper-media w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digital-media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is a primary and unalterable trend that newspaperindustry in going downhill and the e-book market is becoming. It is my opinion.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serious harmtoeyes to for them to read books, news by electronic equipment for a while. But now Kindle DX that the third generation e-reader fromAmazon has taken new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ink which could give reader a comfortable sense of reading as well as protect your eye from the electronic radiation. What’s more, a small electronic equipment reader can store thousands of books for long time if you want. And it is so convenient for reader take along wherever you go . But traditional book cannot conveniently do it like that . Germany is the large Media producers in Europe , which is facing a challenge from digitization for a long time. But at the end of 2012, some large newspapers in Germany went bankrupt follow on. Obviously ,many small companiesprefer to advising their products internetwork rather than introducing the products on newspapers. Because the cost is only 10 percent of newspapers . Although paper-media still have a good condition now ,the downward trend has appeared distinctly.According to Chinese newspaper advertising market analysis report, the cost of traditional media Ads increasing lowlycontinuously by 3.3 percent at April 2012. So paper-media meeting a great problem and it would be in trouble deeply. Thus traditional paper-media will fade away ending of death step by step.

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将走向消亡

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将走向消亡 余玉玲 摘要:近年来,报纸的广告量下降,读者不断减少、读者结构老龄化,报业一片颓败的景象。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则是一路飘红,读者源源不断的流进,广告额更是节节上升。报纸自身的特点使得报纸已经再也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了,媒介的演变规律是报纸消亡的根本原因。报纸的消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受众更新换代的过程和网络媒体发展的成熟等条件。面对报纸媒体的消亡,报社要做好转型的准备。 关键词:报纸消亡原因新媒体条件出路 前言:美国时代杂志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据数据显示,中国报纸的读者日趋减少,报纸的广告额急剧下滑。对于报人来说,报纸消亡的局面简直就像噩耗一样袭来了。报纸消亡有着深层的原因,尽管老一辈的人们还习惯于阅读报纸,可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报纸自身的弊端已经暴露无疑,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以网络为代表,集视觉、听觉和阅读于一身,传播速度快,容量大,给予报纸前所未有的冲击。广告量不断减少的传统报业,其经营可谓举步维艰,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更让报业雪上加霜。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的规律预示着报纸的消亡不可逆转。 1、报纸消亡的表现: 报纸的正常运作,包括记者的采访、纸张、印刷,行政开销,财务管理等费用主要来源于广告和发行。报纸的广告和读者都是报纸的生命线,二者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下,报纸没有广告商,单靠发行不足以支撑其庞大的开销;报纸如果失去了读者,可以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得到广告商的光顾。然而,目前报纸的广告和读者都在逐步地减少,也就是说报纸的两大生存支柱都在衰退,更有一些报刊已经停刊,这一切都预示着报纸离消亡不远了。 1、1报纸读者减少、读者结构老龄化 从报纸的发行量来看,报纸读者的减少集中反映在报纸的发行量的下降。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地区报纸的发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肖叶飞在《世界报业的状况与发展趋势》中表示:美国日报的发行量2007年下降了3.03%,过去五年下降了8.05%,下降主要原因来自于晚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08%;日本报纸的发行量2007年下降了0.96%,过去五年下降了2.70%。 由发达国家报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报业的衰退期比发达国家已经推迟了好几年。 从读者的流向来看,由于互联网的兴起,报纸的读者逐渐被分流。报纸的读者减少的同时,网民正在迅速的增加。针对2600位网络使用者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显示, 60. 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而减少看报纸的人有30. 3%。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超过41岁,到2004年,35岁以下的年轻读者已经有11. 6%的人由过去的经常阅读报纸转变为现在的几乎不读报纸。⑴CNNIC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居世界第二,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计算,2007年每天增加网民20万,平均每分钟新增网民数140人.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民在不断地增加,新媒体正迎来自己的春天,给传统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打击。 从读者的结构来看,报纸的读者逐步进入老龄化。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当人们想获取信息的时候,他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互联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随着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网络遍布的范围越来越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上网搜集信息。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男性、青年、高学历、学生和白领等群体。这些本来是报纸的高价值读者,最能吸引广告客户的读者,但他们读报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几乎不阅读报纸。阅读报纸的一辈正在老化,当老一辈的读报人不在的时候,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本课题系根据省市领导对提高杭州城市形象水平的要求,由市政府领导于1997年杭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布置任务而进行的研究,并列入了杭州市城乡建委软科学研究计划。 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课题,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城市形象”涉及范围很广,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作为承担单位在市政府城建城管处的协作下,组成了包括建委、科委、园文局、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参加的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研究。同时,在《杭州日报》、市科协等单位的协助下,在杭报“现代城镇”专栏中进行了多次城市形象讨论,在1998年9月市科普宣传周期间召开了“美化杭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征集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论文18篇。课题组集思广益,将自己的研究和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论证,终于完成了本项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⒈城市形象及设计的基本概念 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已经发表了不少论著。一般认为,形象一词泛指事物的具体形状。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为了能完整准确理解城市形象的内涵,可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⑴城市理念形象 城市理念形象是指城市的本质物征反映到城市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主要包含了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例如,城市主导产业理念、生产经销理念、经济效益理念。 ⑵城市行为形象 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

《关于纸媒》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报告显示,2015年1~5月传统媒体广告降幅为5.8%,其中状况最为严峻的是报纸,广告降幅达32.0%,创下了2012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覆盖、到达为目标的传统投放模式已被广告主放弃,精准、互动和直接效果越来越被重视,而这恰恰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短板。基于新闻纸的经营阵地很难守住,报纸必须通过转型、融合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摘编自《2015年1~5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0~2015年全国报纸总印数及增速示意图 (摘自《2017年中国纸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材料三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新闻机器人用25秒完成了全球第一条关于这次地震的速报,这条新闻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实现了最快速度的全球首发。 这让人们想起了9年前的汶川地震和4年前的雅安地震。同样的地震,同样媒体全天候关注,短短几年间,新闻的模样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获取新闻的方式,微博发布、微信互动、客户端即时更新、视频直播随时在现场……多端口呈现已成为每一场“新闻战役”的标配。 “当下爆款新闻产品,多是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最接近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人民日报社的H5产品就是很好的证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认为,如果不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很难出现类似天文数字的浏览量。 (摘编自《喜迎十九大之融合发展:开启媒体报道新时代》,中国记协网)材料四 相比于电子媒体,纸媒的劣势很明显。纸媒不仅无法拼得过电媒的速度,有限的版面也无法实现信息容量的扩充,且难以有效地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需求,受众话语权的表达更无从谈起。但纸媒也具有着电子媒体所不能及的优势。一、权威性优势。在电媒环境下,“个人发布、大众视听、广泛评论、群体交流”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影响着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尤其是“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电子媒体信息传播的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而对于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需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纸媒一直以来均以社会职能作为发展原则,对所传播的信息均予以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对于受众来说更贴近其对信息的需求且更能符合受众的利益。尤其是我国党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纸媒如何生存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如何生存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像杂志一样的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传媒生态的改变呢? 面对互联网迅猛汹涌的信息传播势头,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困境,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纸媒。近几年,随着纸媒市场处境的不断恶化,业内不禁担心纸媒的前景。人们都在疑惑,数字化称霸的年代,纸媒还能存活多久?网络媒体来势汹汹,传统媒体是不是恐慌? 近几年用手持阅读器、手机等进行阅读的人增加很快,传统书报刊的发展会一定程度减速。对此,有关人士表示,新兴的数字出版这些年发展非常快,相应的数字阅读的人数增长也比较快,这是事实。但是,产业分析报告显示,传统的书报刊产业仍在增长,有很大的阅读市场。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一个以各种新兴通信和传播工具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崭露头角。毫无疑问,传统平面媒体已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上,现阶段既是生存危机,又是很好的发展机遇。对于纸媒的现状,业界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是,在数字时代平面媒体都必然出局,纸媒消亡只是时间问题;另一种声音则相对乐观,认为当前中国报业市场发育还不充分,面对数字媒体的冲击,纸媒仍然可以通过增量突破,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传统纸媒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传统纸媒面对新媒体并非只有挑战。我们要看到传统纸媒的优势和面临的新机遇,寻找新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道,推动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条件下传统纸媒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还有2010年“4.13”玉树大地震,就对主流媒体尤其纸媒客观、深度、权威报道给予了深刻的考验。对于设备复杂的电视媒体而言,灾情实况只能通过远距离的拍摄和报道进行传播,而纸媒记者在克服险难重重的情况下.深入灾区中心,用照相机和原始的纸、笔,写下一篇篇客观真实而又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主流纸质媒体记者发布的报道。成为各网络媒体争相刊

大众传媒首先是生意 纸媒注定要消亡

大众传媒首先是生意纸媒注定要消亡 来源:钛媒体发布时间:2012-11-28报纸的发展史说明,在市场经济中,主导大众媒介组织运作的一直都是商业逻辑,而不是其他。大众传媒首先是生意,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仍将继续存在,但纸质大众媒介最终将消亡。 过去几周,钛媒体多位专栏作者就移动互联是不是纸媒新出路?曾展开过激烈讨论,邓建国教授的这篇文章更大胆地提出结论:大众传媒首先是生意,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仍将继续存在,但纸质大众媒介最终将消亡,分享如下: 近日,一份有关月薪与“幸福感”的调查引起了网民的关注。这一调查发现,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需要每月9000元左右的收入,才能使个人“免于恐慌”。 新闻学院课堂上,我问二年级的同学如何看这一数字。他们回答说“目前还没有什么感觉。”我说,你们都是复旦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假设你们毕业时,马上要离开校园,进入社会,要租房或买房、成家等,如果有两份工作摆在你面前,一份是做新闻,起薪每月3000元,

另一份来自某跨国公司,起薪每月10000元,你们会选择哪份工作?同学们都沉默不语。“你们会选择后者,对吗?”我追问。大多数同学点头默认。 同学们抛弃“新闻理想”(尽管它是新闻教育机构的使命),面对残酷现实,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个人决定无可厚非。在严酷的生存现实面前,没有人能比他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无疑,美国《新闻周刊》的决策者们一直也面临着类似的选择:坚持纸质版,一定会死;全面转向电子版,不一定会活,但至少不会马上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新闻周刊》的决定了——这份有着近80年历史的著名新闻类期刊于今日宣布,从2013年开始将不再出版纸质版,全面转向电子版。和我的学生们一样,《新闻周刊》的决定无可厚非。这如同电影《教父》中的彪悍杀手拿枪指着被害者的头时通常会说的:“这仅仅是出于生意,而非个人恩怨(This is business,not personal”)。 “生意”,在一个世纪前“黄色新闻”肆虐时就是新闻业的“轴心原则”,后来在“社会责任论”口号中转为隐蔽。今天,在新媒体的无情紧逼下,终于又再度凸显。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纸张若能媒体其带来利益,则用之;不能带来利益,则弃之。如此而已。 一个世纪多前,报业大王威廉·鲁道夫·赫斯特将人人视为无利

润庐主人金润泉杭州日报

润庐主人金润泉杭州日报 润庐主人金润泉2012-02-09 杭州三廊庙“浙江第一码头”旧影保俶塔前山路1号,润庐大门,如今依旧金润泉(右二)等人考察钱塘江大桥工地浙赣铁路的起点杭州城站火车站旧貌,今不存。1934年,杭江铁路(浙赣铁路前身)通车仪式合影仲向平文并供图 北山街,保俶塔前山路1号,大门紧闭。我绕着围墙寻找,终于看到砌在墙上的半块石碑,上面残存着“练生界”三个字,这就是了,这原是“润庐”的界碑。原碑上应该是五个字,“金百练生界”,金百练生,是金家的堂号。 北山街“润庐”,杭州著名银行家金润泉留下的痕迹。 润庐前有西湖,后有宝塔,右依溪流,左傍山道。一边是30年代车水马龙的街道,一边是千年古塔、百年苔痕的山麓;一边是时尚,一边是孕育时尚的历史。如今紧闭的铁门里,曾经有过怎样的纷纷扰扰,与杭州这个城市密切相关。 作为杭州金融界的头面人物,金润泉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办学校、办救济、办交通、办报纸,努力促成了许多杭州的民生大事。 京城 赶考

1908年,北京,大清银行考场。 考官陈静斋发现一个来自杭州的考生,叫金润泉。这人虽然文字一般,但从业经验丰富,应对灵活,考试成绩优异。考完后的一天,陈静斋单独接见了金润泉。 陈静斋是绍兴人,曾经在杭州开过绸庄,所以对浙江情况颇为熟悉,言谈间说到浙江铁路公司总办汤寿潜,面前这位考生说:“我们是萧山同乡,他有一封信给你。”陈静斋看了信之后说:“这是一封推荐信,你为什么不早拿出来?”金润泉回答:“我想凭自己的实力通过考试。”陈静斋赞道:“好!好!好!” 次年十二月,大清银行浙江分行在杭州清河坊东太平巷成立,经陈静斋大力推荐,金润泉被任命为经理。经理之上尚有总办刘宇泰,但刘只是由官僚挂名的兼差,实权掌握于经理之手。论官封赏,担任经理的金润泉被清政府封为四品官衔,授顶戴花翎。这大概是继胡庆余堂胡雪岩之后,浙江省的第二个红顶商人。 金润泉家境贫寒,十四五岁时,其父托人推荐到杭州乾泰现兑钱庄当学徒。 这家钱庄规模很小,专营铜钱、银元的兑换。金润泉学业勤恳,为人厚道,手脚勤快,经常背着钱袋上街收兑铜钱,颇得经理的欢心。如此做了几年,又辗转托人到一家大一点

纸媒营销特点与创新策略

纸媒营销特点与创新策略 当下,中国的报纸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市场化程度高,完全靠走市场打拼。 二是权威性极强的报纸,比如党委机关报。 三是背靠大机关大机构(包括大企业)的报社,由于主管主办单位经费充裕,挤点钱出来扶持报刊并非难事。 四是办得好的行业报,业内欢迎,以较高的价格定价发行不亏本。 在此我将营销的诸多理念融入到报纸的经营中,谈谈在新媒体时代下,纸媒营销特点和创新策略。 一、营销概念 营销是关于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随后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市场营销学,它于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学。我国于1978年以后引入市场营销学课程;1992年正式设立市场营销专业。 美国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管理定义是:市场营销(管理)是设计和执行思想、产品和服务的概念、定价、推广和分销以产生交换,来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过程。 根据这一定义,营销概念不仅包括产品或劳务,还包括思想;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包括赢利性的经营活动,还包括非赢利组织的活动;营销是个交换过程;市场营销还要突出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这一概念还表明: 1.市场营销是一种企业活动,是企业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2.满足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中心。 3.分析环境,选择目标市场,确定和开发产品,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和提供服务以及它们间的协调配合,进行最佳组合,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 4.实现企业目标是市场营销活动的目的。 单靠一个营销部门是无法实现营销目标的。 企业的营销概念,如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定位、品牌、营销渠道、竞争、营销环境、营销策划,以及用户需求、经销商、营销网络等,都适用于传媒企业。营销不是单纯卖产品,而是卖思想、比拼经营策略,营销的根本任务是争取顾客的忠诚度。传媒要发展就要争取受众的持续忠诚度。 以上是我在省委党校学习经济管理专业中对市场营销的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朋友们批评指正。 二、纸媒的营销特点: 传媒要发展就要争取受众的持续忠诚度,因此要求我们在经营过程中,要做好营销工作。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营销目标、营销方式方法并不一样,传媒产品营销就与别的产品的营销有很大的不同。必须充分了解其特殊性,才能实现营销效果。 一般的企业产品,只要将产品推销出去了,就会直接产生利润,企业的营销目标就实现了,而报刊要产生利润,必须经过二次销售才能实现,因为,大多数报纸售卖后收回的报费是无法维持报纸的生产成本的,第一次售卖是亏本的。第一次卖产品的时候,将整张报纸卖出去,实际是:营销“影响力”。

传统纸媒营销分析

┊┊┊┊┊┊┊┊┊┊┊┊┊装┊┊┊┊┊订┊┊┊┊┊线┊┊┊┊┊┊┊┊┊┊┊┊┊ 传统纸媒营销分析 【摘要】本论文从传统纸媒的现状入手,剖析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面临的实际挑战,找出传统纸媒深陷困境的原因所在,以《中国青年报》的实践为主研究传统纸媒破解困境的市场营销策略,为全国综合性报纸媒体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提供借鉴。《中国青年报》的成功实践表明,传统纸媒应对新媒体挑战,需清醒面对所依托资源,沿优势领域开疆拓土,培育营销“主渠道”;坚持“组织化推进、市场化运作”并重,建立市场营销的长效机制;精准分析读者结构,实施战略延伸,着眼长远赢得未来读者;坚守“内容为王”,借壳还魂,整合内容营销笑对数字化生存,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市场营销策略 【Abstract】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print media'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media ear and points out why print media are deep in circulation difficulties. By analyzing a case study of China Youth Daily, it sheds some light on how the new marketing strategy has worked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which will provide useful experience to other national newspaper for reference.In conclusion, the success of China Youth Daily has shown that, facing the challenges from new-media, print media should rely on conscious resources, exploit new areas and strength the market; insist on promoting organization and market operation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marketing; acquire analysis of the readers' structure,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extension of the long-term view to w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content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 Media Era, Traditional Print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也谈纸媒会不会消亡

也谈纸媒会不会消亡 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类大多数的争论,其实是“语义之争”。很多国人在讨论时下问题时也常常陷入“语义陷阱”,论辨双方各自抓着一套完全不能相容的定义鸡同鸭讲,吵着一些毫无必要的架。讨论有关“纸媒是否会消亡”等问题时,我觉得还是一定要先分析厘清双方的定义:什么是“纸媒”,什么情形又可以被称作“消亡”? 如果你说,“纸媒”只是指那些以“纸”为传播介体的新闻媒体――如果这里所指的是现在这种狭义定义的纸张――那我想,实际上我是同意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纸媒”确乎存在某种程度的“消亡”可能性。再一次,如果这里的“消亡”是指基本不再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只剩下怀旧作用的话。 在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新信息技术的诞生都是“增多”的过程:广播的出现没有能取代报纸,而是多了一种传播渠道;电视的出现也没有宣告广播的终结,因为广播很快发现了迥异于报纸和电视的独特途径(最简单的就是汽车行进中最方便的只能是收听电台)。 使用这种归纳法的弊病在于:过去没有发生的事情,并不等于未来一定不发生。因为广播没有被电视终结,并不意味着纸媒(如果严守上述定义)不会被互联网和新信息技术终结。 但是,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定义问题:如果一份利用“电子纸张”发行的报纸类媒体,还是否能被定义为“纸媒”? 所谓电子纸张,是指迥异于现有显像管或液晶显示技术的E-paper。电子纸张不是我们目前使用的手机屏幕。我也订阅了中移动目前的手机报,而且每天都在看。但我认为这和我这里所提到的利用“电子纸张”发行的报纸,还是有区别的。 手机报完全摆脱了人们对报纸的通常阅读习惯,没有版面的相对位置,没有新闻重点大小的相对区别感(如果硬要说有,那就只有先后的线性顺序)。为了传播和阅读的方便,每条新闻也基本以100-200字的超短新闻为限,因而,完全无法呈现纸媒的深度报道――而这,正是纸媒在因应抵御上一次媒体介质革命冲击(电视的诞生)的法宝。 电子纸张,却相对地没有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不是目前还处于雏型阶段的电子纸张,而是指涉未来的、已经处于相对完善型态的电子纸张。那样的电子纸张,其实约等于“电子显示新技术+纸张”的一个嫁接品。 它结合了两者之间的优点: 1.类似纸张的特性,决定了它有可折叠、柔韧、轻、便于携带等物理特点,其开张完全可以像现在的传统报纸一样大(有没有必要是另外一回事),因“电子墨水”不需要像液晶屏或传统显示屏那样不断刷新,而是相对固定,人眼阅读也会更愉快,这方面它胜过了传统电子显示技术; 2.类似电子显示新技术的特性,决定了它又具有随时随地可下载更新(甚至一天内报纸可出版5到10个版次,完全泯灭早报和晚报的界限)的方便性,这方面它又胜过了传统报纸。这样的电子纸张,如果一定要矫情说它有不足的话,那就是它的成本。最简明的一点,是它不可能像传统纸张那样可以被随意丢弃(因为太贵,丢不起)。但如果你硬要抓住最后一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