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放大内镜诊断早癌

早期胃癌的放大观察与诊断 放大胃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微小病灶的发现与判断,尤其是对粘膜小隆起或缺损、糜烂的早期胃癌的诊断。放大内镜主要根据粘膜颜色、小凹小突的形态及血管密度、大小、分布与形状的改变等进行判断。因此有人提出放大内镜的“4大要素”:1、papilla;2、gastric pit或pit pattern;3、Capillary network 与RAC;4、上皮细胞层。 (1) Pit pattern 由于胃酸的存在和作用,不少早期恶性病变只表现一些轻微的糜烂,而且有些早期胃癌一开始就伴随小溃疡生长,因此病pit pattern很难辨认。胃粘膜表面有比较厚的一层粘液,也给腺口观察和染色带来困难。胃

癌背景粘膜特别是萎缩性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其腺管短,粘膜上皮细胞层菲薄,缺乏原本凹凸起伏的腺口形态,因此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腺口分型。但随着放大内镜倍数和像素的提高,观察手段的改进,比如染色和NBI系统的应用,仍然有它实际的价值。 一般而言,早期胃癌局部呈现特别发红或浅白色,有时也出现与周边相同的颜色。表面的腺口形态与癌瘤所在部位原来腺口形态相仿,但有许多异常的现象。当出现大小不同的腺体小凹或不规则的分枝状小凹,以及不规则的粗糙隆起或结构破坏的凹陷等均要考虑早癌的可能。 早期胃癌的分型与放大镜下的特征见表1。其中Ⅱ型早期胃癌的小凹小沟分型往往是粗糙、变形的FP或SP。纯粹的Ⅱb型非常少,一

般伴随Ⅱa或Ⅱc。如果出现中间无构造、FP和SP崩解,周围退色明显的Ⅱc型早期癌往往未分化型癌较多见。 在分化型癌,其病变区界限较清楚,局部发红或与周边同色。其中高分化管状腺癌则为比周围细小的C型腺口或卷曲的条纹状或尾根状、乳头状腺口特征。低分化时往往出现无构造或者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pit pattern腺口,有时则表现无构造和不规则腺口混合出现。当分化型胃癌伴有明显的溃疡存在时,需要鉴别溃疡周边是良性溃疡的再生上皮还是恶性再生上皮。一般来说,良性溃疡是从溃疡边缘向外侧生长,并从榔栅状到纺锤状、结节状依次出现的橙红色粘膜。恶性病变周边呈现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的暗红色矩形再生上皮。在

消化道早癌诊治规范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规范(讨论版) 一、诊断规范: (一)消化内镜检查: 1.检查前准备: (1)胃镜:患者禁饮食8小时以上,检查前常规服用咽部麻醉剂及消泡剂(二甲基硅油),如果行染色内镜术前同时口服去粘液剂(链霉蛋白酶)。如无上述产品检查时如有泡沫、粘液一定要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推荐有条件单位推广无痛胃镜检查,不仅减少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检查质量。 (2)结肠镜:检查前一天少渣饮食,检查当天口服泻药,推荐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或硫酸镁做肠道准备,肠道准备时间为4小时,多让患者活动。如检查时肠腔内残存粪质和泡沫,尽量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检查前如无禁忌症常规应用解痉剂如丁溴东莨菪碱。 2.胃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是否正常,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如有NBI 功能,用NBI进镜,观察咽部、食管,至贲门调为白光,如患者反应较大,进镜观察咽部困难,可在检查结束退镜至咽部时观察,常规留取咽部声门照片。胃镜检查时充分注气,手法轻柔,避免盲区,尤其是胃体小弯侧近贲门、贲门粘膜嵴、胃体中部小弯、胃角前后壁等,十二指肠注意球部后壁及降段乳头。胃镜至少要采集35张左右白光照片,包括口咽部1张、食管4张、贲门胃底4张、胃体14张、胃角3张、胃窦5张、十二指肠球部2张、降段2张、取活检部位2张。具有NBI功能胃镜加咽部及食管5张。 3.结肠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是否正常,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结肠镜检查推荐单人操作,进镜至盲肠后充分注气,清洁视野,缓慢退镜观察,遇到弯曲时缓慢通过,必要时对同一部位反复进镜、退镜观察,退镜观察时间不少于6分钟。如进镜过程中发现小于5毫米息肉,可先行活检后再继续进镜。结肠镜照片数量无严格限制,但应该在20张以上,对每段结肠都应留取照片,如回肠末端、阑尾开口、回盲瓣、回盲部远景、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及直肠倒镜。 4.可疑病变内镜检查规范: (1)白光内镜:如果发现可疑早癌病变,先用白光内镜把病变的远景、近景、直视、侧视、充气状态、吸气后照片留取,照片图像要求清晰,病变部位位于图像中央,内镜前端与观察部位距离适当。 (2)电子染色内镜:因电子染色本身不会对病变造成任何影响,因此白光观察后先用电子染色观察,主要是近景观察,如病变较大时要全面观察病变,尤其要注意病变的边缘、明显隆起及凹陷处,分别留取各位置照片。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时,先非放大状态观察完毕后,再用低倍放大观察,后逐步增加放大倍数,直至最高倍放大,在逐步调整、增加放大倍数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病变最严重位置,留取各放大倍数及位置照片。放大内镜观察时因可能对病变造成摩擦、损伤,因此对胃和结肠可以在染色内镜观察后再进行放大内镜观察,但食管碘染后难以放大观察,所以食管须先放大内镜观察再碘染。 (3)染色内镜:应用特殊染料使消化道黏膜结构更加清晰,加强病变部位与周围黏膜的对比。常用染色剂有靛胭脂,浓度0.5%;复方碘(卢戈氏液),浓度1.5%;冰醋酸,浓度1.5%;结晶紫,浓度0.05%。 ①复方碘在染色内镜中主要用于对食管黏膜的染色。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糖原丰富,遇碘呈棕色,当黏膜发生恶变时,其中糖原的含量发生变化,使染色后食管呈现深着色、浅着色、不着色等情况。染色前冲洗掉食管表面粘液,用花洒式喷洒管沿齿状线喷洒至距门齿20CM,立即吸引抽出食管腔内残留碘剂,后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食管,胃镜进入胃内吸引抽

贲门癌常见五种诊断方法

贲门癌常见五种诊断方法 *导读:贲门癌由于其隐蔽性及无特异征状的特点,不容易 被发现,经常被人们所忽略。诊断的常用方法在临床上主要有:X线钡餐造影检查、内腔镜检查、B超检查、CT检查等几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贲门癌由于其隐蔽性及无特异征状的特点,不容易被发现,经常被人们所忽略。诊断的常用方法在临床上主要有:X线钡餐造影检查、内腔镜检查、B超检查、CT检查等几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其中X线钡餐造影检查和CT检查是贲门癌重要诊断方法。 一、X线钡餐造影检查:X线钡餐造影检查是贲门癌重要诊 断方法。早期表现为细微的粘膜改变,可以发现溃疡龛影以及不很明显的充盈缺损。晚期贲门癌X线观察非常明确,包括软组织影、溃疡、充盈缺损、粘膜破坏、龛影、下段食管受侵、贲门通道扭曲狭窄、以及胃底大小弯胃体都有浸润胃壁发僵胃体积缩小。在早期X线钡餐造影检查中必须进行纤维胃镜检查合并涂刷细 胞学及活检病理才能很好确诊。

二、CT检查:贲门癌的CT检查能够了解贲门部与食管及周围脏器的关系。肿瘤侵润的情况、大小、部位、食管壁的增厚,上段食管扩张,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等情况。有利于贲门癌与食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内腔镜检查:纤维食管镜或胃镜均可以作为诊断贲门癌的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了解病灶发生的部位、长度、食管狭窄程度等的诊断。贲门癌没有明确确诊时应在短期内做内腔镜复查。 四、B超检查:贲门部B超检查可以发现贲门癌的位置、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癌肿侵润食管深度及附近淋巴结是否肿大能显示清楚,有助于贲门癌和食管癌的早期诊断。 五、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又称拉网细胞学检查;贲门癌 的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低于食管癌。对具有反复使用钡餐透视及纤维镜检查未能发现病灶或有可疑病灶而未能确诊者,进行拉网细胞学检查,能提高检出率,拉网细胞学检可为诊断提供很好的依据。

【精】结直肠早癌-消化道早癌系列-曲卫总结

早期结直肠癌(早癌系列一曲卫总结) 一、基础知识:■□★☆▲△◆◇※ ◆早期结直肠癌:指局限于结直肠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局限于粘膜层的叫粘膜内癌,局限于粘膜下层未超过固有肌层的叫粘膜下癌。 ◆早期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鳞癌、腺癌(微乳头癌、锯齿状癌、筛状粉刺型腺癌,粘液腺癌、髓样癌、印戒细胞癌6个类型)、鳞腺癌,梭形细胞、未分化癌共6类。 ◆侧向发育肿瘤(LST):指直径≥1cm,沿着肠壁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性结直肠病变。依据表面形态可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颗粒型分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分为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LST不是组织学分类,病理可能是腺瘤或锯齿状病变,有粘膜下浸润的风险。 ◆结直肠腺瘤: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最低,大多数结直肠癌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进展期腺瘤: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1、直径大于1cm。2、含有绒毛成分。3、存在重度异性增生或高级别内瘤变。 ◆电凝综合征:又称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或透壁综合征。表现为结肠镜高频电息肉切除后出现局限性腹痛、发热、白细胞增高、腹膜炎但无明显穿孔征象。病变较大、形态平坦、高血压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禁食、抗感染及补液支持治疗,预后多较佳。

◆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类 ◆胃癌高风险人群:符合第1条和2~3任意1条,一般风险人群指无上述任意1条。 1、年龄50-75岁以上,男女不限。 2、既往患有癌前疾病:腺瘤性息肉、UC、CD等。 3、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息肉病 ◇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经典型和轻表型)、Gardner 综合征、Turcot综合征。 ◇MUTYH相关息肉病: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PJ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 ◇幼年性息肉病(JPS): 二、诊断知识: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巴黎分型: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3种类型。

(完整版)贲门癌

贲门癌 一、定义: 贲门癌:是发生在胃贲门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线下约2cm范围内的腺癌。它是胃癌的特殊类型,应和食管下段癌区分。在我国,贲门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有资料表明,贲门癌的死亡率约占总死亡率的12%左右。而在河南的鹤壁市郊、林州市等食管癌高发地区,贲门癌引起的死亡达居民总死亡原因的20%。 二、病因 1、亚硝胺化合物存在于某些食物、蔬菜和饮水中。 2、霉菌的致癌作用霉变食物可诱发贲门癌货鳞癌,从这些食物中可分离出白地霉、黄霉、根霉及芽枝霉等均能诱发动物肿瘤,这类霉菌与亚硝胺有促癌的协同作用。 3、微量元素人体外环境中钼、铜、锌、镍的含量偏低容易诱发贲门癌。 4、饮食习惯食物的物理性刺激如热、拉、粗、硬、吸烟、饮酒以及营养缺失等都与贲门癌的发生有关。 5、遗传易感性。 6、食管的癌变病变食管慢性炎症、贲门失弛缓证、缺铁性吞咽困难都与贲门癌有关。 三、病理改变 (一)大体分型 1.进展期胃肠道分型一般沿用Borrman分型,其基本分类的蕈状、溃疡Ⅰ型、溃疡Ⅱ型与浸润型。我国作者据此对贲门癌分为4型。 ①隆起型:肿瘤为边缘较清晰的向腔内隆起的肿块,呈菜花、结节巨块或息肉状,可有浅溃疡; ②局限溃疡型:肿瘤为深溃疡,边缘组织如围堤状隆起,切面与正常组织境界清晰; ③浸润溃疡型:溃疡之边缘不清晰,切面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④浸润型:肿瘤在贲门壁内浸润生长,受累处均匀增厚,与周围组织无界限,周围粘膜常呈放射状收缩。 大体分型与组织学类型有关,①、②两型以高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较多。浸润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的比例增多。浸润型则多数是低分化弥漫型的腺癌或粘液腺癌。外科治疗预后以隆起型最好,局限溃疡型第二,浸润溃疡型较差,浸润型最差。 贲门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有二类:腺癌与有明显粘液分泌的粘液腺癌。此二类又根据分化程度各自分为高分化、低分化和弥漫型三个亚型。分化程度之高低与手术预后关系密切。除了腺癌与粘液腺癌、贲门癌还有一些少见的组织学类型,如腺鳞癌、未分化癌、类癌(嗜银细胞癌)以及癌肉瘤等。 2.早期早期贲门癌大体形态与胃其他部位和食管的早期癌相似。可以简单分为三型。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随着近年来消化内镜新技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食管癌的生存率。现综述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特点、内镜检查方法,包括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电子染色成像技术、荧光内镜、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共聚焦内镜、细胞内镜。 标签:食管癌;早期;内镜;诊断 早期食管癌是指在患者的体内,由于癌组织局限在食管黏膜层以内,并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M癌)、黏膜下癌(SM癌),亦称浅表癌[1]。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食管癌在早期诊断治愈的可能性极大,到进展期或者后期治疗的希望不大[2-3]。据李建生的报道早期食管癌在临床上是采用单独手术根治的方法治疗,原位癌患者或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在I期和ⅡA期手术治愈率相当高,约80%。但在患者进展期后,患者单独手术治愈率极大的下降,约10%[4]。从早期食管癌到进展期癌的转变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但并无特异性,故临床医生很难做出早期癌诊断。常规的胃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的病变发现率不高,并常导致漏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消化内镜技术不断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本文就近几年早期食管癌内镜的诊断情况做出总结和阐述,并对其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做简单估计。在进行了食管癌的手术之后以及放射治疗后,患者往往会产生疼痛感,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更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从而造成患者的焦虑感、失望感和恐惧感,因此做好食管癌手术之后对患者疼痛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这样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实行,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细心的护理,一方面能更好的达到镇痛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食管癌发生的早期有三大主要特性:(1)色泽的变化:黏膜会有白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的两种表现。其中,红色区域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一般边界较清晰,黏膜略微粗糙浑浊;白色区域有稍隆起的黏膜白斑,且无光泽。(2)黏膜和血管的变化:相比于正常的食管黏膜,早期食管癌患者的黏膜会增厚,不再呈现出半透明状,黏膜下面的血管模糊,不能透见[5]。(3)形态学的改变: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黏膜出现糜烂、斑块、粗糙和结节等不确定性的改变。三种特征的变化为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5]。 1 色素内镜 色素内镜主要是指患者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如直接喷洒、注射、口服等途径将色素等染料导入内镜下需要进行观察的黏膜上,从而使患者的正常黏膜颜色与病灶对比更加明显,这样既有助于对病变目标进行活检,也有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该方法第一次提出是在于19世纪70年代,由日本著名学者Yamakawa创立的,之后到90年代,临床上对于显色的生物学基础、染料的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才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6]。

贲门癌诊治指南(可编辑修改word版)

贲门癌诊治指南 一、前言 国际抗癌联盟(UICC)于 1987 年制定贲门癌病变部位界定的解剖学标准。具体 规定如下:贲门是食管与胃的连接部位,全长 3cm 左右,属胃的一部分,是胃唯 一比较固定之处。 贲门癌起源于贲门粘膜上皮细胞和贲门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以上均不包 括起源于食管和贲门的肉瘤等其他恶性肿瘤。 二、贲门癌的诊断 诊断原则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食管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钡餐造影(简称钡餐)、胸/或腹部 CT 扫描、和/或腹部B超扫描对疾病在定性、定位、和定量三 方面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贲门癌则多有上腹部隐痛不适、上腹轻微饱胀.一般认为与微小癌 灶周围不同程度的炎症刺激局部粘膜有关,而非肿瘤本身的机械梗阻所致.重视早 期症状,结合有关检查,可以提高早诊率.中晚期病人的症状则十分典型包括 局部占位效应、转移性病灶占位效应和全身表现三方面:①局部占位及浸润效应:吞咽不适症状包括进食时胸骨后疼痛、进食固体食物、半流质食物或流质食物梗噎感、明显的局部异物感,非进食时持续性胸骨后疼痛、背部疼痛和/或自觉背部沉重,还多有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不适、饱胀。吐粘稠无色分泌物。 ②转移性病灶效应:与转移病灶所存在部位相一致的因占位和浸润而引起的症 状; ③全身表现:进行性加重的营养不良。明显的体重减轻,晚期则多见恶液质。 由于早期贲门癌解剖位置比较隐蔽,缺乏某些异症状,吞咽障碍的出现常提示癌 已累及食管下段。 2.体征早期病人无相关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因癌灶侵及邻近血管导致呕血、黑便。中晚期病例在发生淋巴和/或血行播散时可在体表触及相应的包块和其它的体征。 (二)病理形态学 1.贲门癌病理形态学 (1)大体病理类型早期贲门癌的大体类型: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三种。中、晚期贲门癌的大体类型分为溃疡型、息肉型和浸润型三种。 (2)组织细胞学类型和分级中晚期贲门癌分为四个类型:①腺癌:管状腺癌(高 分化),乳头状腺癌(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②腺鳞癌;③未分化癌;④粘液 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病理细胞学检查方法只是在病理组织学检查条件不具备时 的替代方法。 (三)X 线表现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 检查应列为诊断贲门癌的必须检查项目。1.贲门癌早期贲门癌可见局部区域粘膜皱摺增粗、紊乱、中断或消失,和小的充盈缺损,贲门管僵硬、舒张受限。中晚期贲门癌的 X 线征象显示贲门区软组织块影、贲门区龛影、贲门狭窄、梗阻、僵硬,食管下端粘膜破坏,管壁狭窄僵硬或充盈缺损,钡剂通过受阻,胃底不现则增厚、胃泡缩小变形等。贲门癌累及胃小弯侧时, 表现胃小弯轮廓不规则、僵硬,或出现充盈缺损、龛影、粘膜破坏、消失等改变。 2.CT 检查 CT 检查用于贲门癌的诊断,其目的在于了解肿瘤有无向外侵犯及其 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脏器转移等.有助于肿瘤的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

降低早期贲门癌复发率的方法

贲门癌和很多疾病都是一样的,早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就会出现复发的情况,增加治疗的困难,对于早期贲门癌患者来说,既然知道会出现复发,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降低复发的几率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众所周知,手术是治疗贲门癌早期的首选,通过手术对癌灶的直接切除,可以快速控制病情恶化,实现临床康复。然而,由于很多患者及家属并不知道,手术只能切除肉眼可见癌灶,术后机体内残留的癌细胞,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则有很大的复发风险。对于贲门癌患者而言,一定要做好术后的工作,以减少复发的风险。 著名的中医专家袁希福教授介绍,癌症的治疗是一个系统、漫长、复杂的过程,对于癌症治疗,有病人会想要一劳永逸,想要靠手术化疗等方法一次性治愈,殊不知治疗癌症就像打攻坚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即便是早期贲门癌患者手术很成功也要注重术后的康复治疗,防止癌细胞扩散和转移,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临床上,对于贲门癌患者来说,手术之后接下来的就是放化疗了,放化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杀伤残余的肿瘤细胞,控制病情,但是化疗缺乏选择性,会杀伤正常的细胞,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过度使用反而得不常失,建议早期贲门癌患者配合温和的中医药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既无毒副作用,也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伤害,反而能有效抑杀癌细胞,防止癌灶进一步增长,另外中医治疗往往能从患者的整体出发,辨证施治,不同的患者,适合的中医配方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对症治疗,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使患者能尽快康复。 临床上,在诸多的中医药疗法中,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既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又能辩证施治,还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天然中草药,对病人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此外,对于贲门癌患者来说,手术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失调,摄取营养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恶性肿瘤的高代谢、胃肠功能下降以及所需营养摄入不足有关。针对患者出现的营养不足,医护人员及其家人应注意给病人饮食中多加富含营养的食物,适时补充所需营养,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的耐受手术的能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病人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与绝望的情绪,主要是因为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存有顾虑,缺乏对疾病治疗的信心。针对患者此种情绪状态,医护人员及其家人应给予患者以鼓励、关怀和支持,帮助其稳定心态,鼓励其配合治疗。 总之,贲门癌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调理,特别是中医药巩固治疗,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大大降低复发和转移的几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消化道早癌诊治规范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规范(讨论版) 一、诊断规范: (一)消化内镜检查: 1、检查前准备: (1)胃镜:患者禁饮食8小时以上,检查前常规服用咽部麻醉剂及消泡剂(二甲基硅油),如果行染色内镜术前同时口服去粘液剂(链霉蛋白酶)。如无上述产品检查时如有泡沫、粘液一定要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推荐有条件单位推广无痛胃镜检查,不仅减少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检查质量。 (2)结肠镜:检查前一天少渣饮食,检查当天口服泻药,推荐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或硫酸镁做肠道准备,肠道准备时间为4小时,多让患者活动。如检查时肠腔内残存粪质与泡沫,尽量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检查前如无禁忌症常规应用解痉剂如丁溴东莨菪碱。2、胃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就是否正常,就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如有NBI 功能,用NBI进镜,观察咽部、食管,至贲门调为白光,如患者反应较大,进镜观察咽部困难,可在检查结束退镜至咽部时观察,常规留取咽部声门照片。胃镜检查时充分注气,手法轻柔,避免盲区,尤其就是胃体小弯侧近贲门、贲门粘膜嵴、胃体中部小弯、胃角前后壁等,十二指肠注意球部后壁及降段乳头。胃镜至少要采集35张左右白光照片,包括口咽部1张、食管4张、贲门胃底4张、胃体14张、胃角3张、胃窦5张、十二指肠球部2张、降段2张、取活检部位2张。具有NBI功能胃镜加咽部及食管5张。 3、结肠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就是否正常,就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结肠镜检查推荐单人操作,进镜至盲肠后充分注气,清洁视野,缓慢退镜观察,遇到弯曲时缓慢通过,必要时对同一部位反复进镜、退镜观察,退镜观察时间不少于6分钟。如进镜过程中发现小于5毫米息肉,可先行活检后再继续进镜。结肠镜照片数量无严格限制,但应该在20张以上,对每段结肠都应留取照片,如回肠末端、阑尾开口、回盲瓣、回盲部远景、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及直肠倒镜。 4、可疑病变内镜检查规范: (1)白光内镜:如果发现可疑早癌病变,先用白光内镜把病变的远景、近景、直视、侧视、充气状态、吸气后照片留取,照片图像要求清晰,病变部位位于图像中央,内镜前端与观察部位距离适当。 (2)电子染色内镜:因电子染色本身不会对病变造成任何影响,因此白光观察后先用电子染色观察,主要就是近景观察,如病变较大时要全面观察病变,尤其要注意病变的边缘、明显隆起及凹陷处,分别留取各位置照片。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时,先非放大状态观察完毕后,再用低倍放大观察,后逐步增加放大倍数,直至最高倍放大,在逐步调整、增加放大倍数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病变最严重位置,留取各放大倍数及位置照片。放大内镜观察时因可能对病变造成摩擦、损伤,因此对胃与结肠可以在染色内镜观察后再进行放大内镜观察,但食管碘染后难以放大观察,所以食管须先放大内镜观察再碘染。 (3)染色内镜:应用特殊染料使消化道黏膜结构更加清晰,加强病变部位与周围黏膜的对比。常用染色剂有靛胭脂,浓度0、5%;复方碘(卢戈氏液),浓度1、5%;冰醋酸,浓度1、5%;结晶紫,浓度0、05%。 ①复方碘在染色内镜中主要用于对食管黏膜的染色。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糖原丰富,遇碘呈棕色,当黏膜发生恶变时,其中糖原的含量发生变化,使染色后食管呈现深着色、浅着色、不着色等情况。染色前冲洗掉食管表面粘液,用花洒式喷洒管沿齿状线喷洒至距门齿20CM,立即吸引抽出食管腔内残留碘剂,后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食管,胃镜进入胃内吸引抽出胃底残余碘剂,后退镜观察。

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全文)

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全文) 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超过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有食管癌家族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 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 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期诊断。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

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55]。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56]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做推荐。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图5。 内镜精查 (一)检查前准备 1.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2. 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唾液,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 检查前10~20 min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酶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改善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放大内镜诊断早癌讲课讲稿

放大内镜诊断早癌

精品文档 早期胃癌的放大观察与诊断 放大胃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微小病灶的发现与判断,尤其是对粘膜小隆起或缺损、糜烂的早期胃癌的诊断。放大内镜主要根据粘膜颜色、小凹小突的形态及血管密度、大小、分布与形状的改变等进行判断。因此有人提出放大内镜的“4大要素”:1、papilla;2、gastric pit或pit pattern;3、Capillary network与RAC;4、上皮细胞层。 (1) Pit pattern 由于胃酸的存在和作用,不少早期恶性病变只表现一些轻微的糜烂,而且有些早期胃癌一开始就伴随小溃疡生长,因此病pit pattern很难辨认。胃粘膜表面有比较厚的一层粘液,也给腺口观察和染色带来困难。胃癌背景粘膜特别是萎缩性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其腺管短,粘膜上皮细胞层菲薄,缺乏原本凹凸起伏的腺口形态,因此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腺口分型。但随着放大内镜倍数和像素的提高,观察手段的改进,比如染色和NBI系统的应用,仍然有它实际的价值。 一般而言,早期胃癌局部呈现特别发红或浅白色,有时也出现与周边相同的颜色。表面的腺口形态与癌瘤所在部位原来腺口形态相仿,但有许多异常的现象。当出现大小不同的腺体小凹或不规则的分枝状小凹,以及不规则的粗糙隆起或结构破坏的凹陷等均要考虑早癌的可能。 早期胃癌的分型与放大镜下的特征见表1。其中Ⅱ型早期胃癌的小凹小沟分型往往是粗糙、变形的FP或SP。纯粹的Ⅱb型非常少,一般伴随Ⅱa或Ⅱc。如果出现中间无构造、FP和SP崩解,周围退色明显的Ⅱc型早期癌往往未分化型癌较多见。 在分化型癌,其病变区界限较清楚,局部发红或与周边同色。其中高分化管状腺癌则为比周围细小的C型腺口或卷曲的条纹状或尾根状、乳头状腺口特征。低分化时往往出现无构造或者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pit pattern腺口,有时则表现无构造和不规则腺口混合出现。当分化型胃癌伴有明显的溃疡存在时,需要鉴别溃疡周边是良性溃疡的再生上皮还是恶性再生上皮。一般来说,良性溃疡是从溃疡边缘向外侧生长,并从榔栅状到纺锤状、结节状依次出现的橙红色粘膜。恶性病变周边呈现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的暗红色矩形再生上皮。在未分化型癌,癌细胞向深层浸袭而较少破坏上皮,但表皮正常血供受影响,因此表面出现退色或发白,呈现大小、形态均不规则的C、D小凹小沟分型甚至没有任何粘膜表层构造。 (2) 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 由于客观上受胃蠕动、大动脉搏动以及胃表层粘液和发生胃癌的背景粘膜病变等因素影响,胃腺的表面形态常常难以得到非常清楚的认识和鉴别,因此利用较大倍数的放大内镜和NBI系统对(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SECN)的观察与辨别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早期胃癌时,在癌变的周边处于正常的粘膜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具有规则分布的SECN(regular SECN pattern),而癌巢内部的小血管形态则根据组织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分化型胃癌病变区,外围非癌区皮下规则排列的毛细血管和集合静脉即SECN消失,出现了大小、外形和分布相对不规则的微小血管(irregular microvascular pattern),非癌区和癌变区因为血管发育和分布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分界线(a demarcation line)。未分化型胃癌的癌巢区,颜色浅谈,regular SECN pattern密度减少,或者没有明显的微小血管分布(reduced or disappeared microvascular pattern)。这种现象被认为与分化型胃癌向粘膜表层扩大生长、血管丰富,未分化型胃癌是向周围和深部全层性浸润与破坏性生长而血管稀少特性有关。 利用NBI系统观察早期胃癌的微血管像与单纯的电子放大内镜有些区别。分化型胃癌大多数呈现相对规则、密度较高的网格状(fine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