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边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和评判“依据”,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环节、实施的教学手段、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学生主体特性这一实际进行的.教育学认为,学生主体性实际就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强调和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忽视和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过分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致使学生缺少“知其然”以及“所以然”的时机,出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能.而新课程标准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深入实施,学生能动探知、积极探究、主动创新的主体性特性激发和利用,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情境应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激励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知活动

“情感是学生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活动深入开展的试金石”.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双边互动活动,缺少任何一方的教学活动,都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学生学习情感具有反复性和不持久性,需要外在因素的刺激和内在情感的促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树立积极情感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有效教学资源,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将学生学习情感培养作为激发学生主体能动特性的重要“抓手”,抓住数学学科内容的现

实生活性和生动趣味性,充分挖掘数学学科的情感因素,设置出贴近学生情感“发展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内在要求和自觉意识,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知打下思想“基石”.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内容时,由于二次函数内容知识点较多、解题难度高,学生在探究解答时具有一定困难,学习情感受到影响,但由于二次函数章节是初中数学知识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中考试题命题的热点,更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难点,并在试题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情感,教师在问题设置时,抓住二次函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设置“红光水果批发市场经销一种水果,如果每千克盈利5元,每天可售出250千克.经市场调查发现,在进货价不变的情况下,若每千克涨价1元,日销售量将减少10千克.试问当每千克涨价为多少元时,每天的盈利最多?最多是多少?”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知活动,学生在探知活动中,认识到二次函数的深渊现实意义,情感得到了激发,探知知识成为内在要求,“我要学”成为自觉意识.

二、问题教学应体现差异特性,具有层次性,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整体进步

学生作为特殊学习个体,在解题能力、智力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特性.而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则提出“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人人掌握必

需的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要改变“精英式”的教学模式,坚持“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将整体性教学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设置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层次分明的教学案例,引导全体学生进入到探究、解答“轨迹”上,实现不同类型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

图1图2图3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讲解时,教师就采用“有的放矢”,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式,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学生学习实际,设置了“已知:如图1,∠1=∠2,∠b=∠d.求证:△abc≌△adc”、“已知,如图2所示,a、b、c、d在同一直线上,ab=cd,de∥af,且de=af.求证:△afc≌△deb”、“已知:如图3,ae=cf,∠daf=∠bce,ad=cb.问:△adf与△cbe全等吗?请说明理由.”等由易到难的递进式问题案例,要求好中差三种类型进行各自解题活动,同时,鼓励后进生和中等生在解答简单问题基础上,向较难问题“攻坚”,优等生“结对帮扶”,指导和帮助后进生解答问题,从而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得到实践和锻炼的时机,同时,在各自解题活动中获得解题要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式应凸显多样性,具有连贯性,使学生良好学习素养得到树立

学生学习素养的形成和树立,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贴近学生学习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方

式,在课堂教学不同环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教学方式中,进行探究实践、创新思维等方面能力锻炼以及数学思想的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形成.诚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和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好中选优”,实现教学效能最大化.

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该节课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等内容,在新知导入环节,采用情景式教学方式,利用数学学科生活性特征,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出主动探究实践的学习潜能;在新知讲解环节,发挥学生主体特性,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探知感悟”新知内涵,使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在新知巩固练习环节,利用数学问题发散性,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让学生探究综合性数学问题,创新问题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学生主体特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整体提升.

(初二、初三)

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了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看接受掌握了多少。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努力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1、创设精彩的课堂引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精致的开头,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情境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联系生活入手,学以致用,诱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把学生熟悉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 三、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 随着新课改的施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深化,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愈来愈明显,这样,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即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精心备课,才能设计好的教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为加强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的训练,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服务质量,xx年4月13日至14日在深圳市罗湖区淘金山小学举办“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要以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互动评课、经验分享等形式开展,从不同角度全面解析课程。在王洋校长、孟允献主任的带领下,我校十名数学教师有幸参与“全国小学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老师们了解到该门课程的理论背景以及感受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艺术,因此大家的疑问也渐渐解开了,对这门《让大脑更聪明》的课程也倍感兴趣,这对我校未来的课程整合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以下是参会心得分享: 一、该门课程的介绍与解读这门课程与往常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问题解决、创造与想象力。既然是能力,任教老师就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教师(传授知识),而应把自己定位为教练(提升学生的能力)。 能力训练对学生而言,自然是好的,那么知识的传授还要不要呢?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会不会加大学生的学

习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深圳大学心理学系李晓东教授认为,基础认知能力与流体智力密切相关,是学习各学科知识都需要的一般能力。基础认知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训练,将会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流体智力能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工作表现。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数学重视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6岁儿童并不适合学习数学。当前通用的数学课教学,孩子学习起来是有困难的,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等毛病,反而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数学学习。 据了解,这门课程以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依据,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把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闯关欲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乐中学、学中乐。 二、参会的体会与疑问观摩完该门课程的教学案例,我们不得不喜欢上这门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环节很清晰明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教学难度层层递进,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基本上体现出了基础认知课程三大核心:梯度化、仪式化、游戏性,对我们学校未来的课程整合具有参考价值与意义。 基于此,我们一致认为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有必要推广,并在今后推广到我校一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学生还没掌握逻辑思维的运算模式,而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大部分是6岁,可见一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前运算阶段,通用的数学教材对他们而言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该部分内容延后教学,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课堂教学比做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应由各方面综合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动产生学习愿望,以积极主动并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应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归纳总结适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序和谐,师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产生协作关系的过程,是师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学位置,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常常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作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需要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对于所教内容的不同反应适时改变教学策略,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教学的意义,那么这样的教学只是单方面的教,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于所讲内容表现出疑惑的神情,教师应把握机会,从学生都熟悉的内容开讲,逐步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或大家进行课堂讨论,共同论证新的知识点等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民主,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课堂讨论,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引出新的知识点,综合小组意见,阐述不同观点。教师对于这个过程积极引导,从而有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知识。良好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能够有效的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一种方式,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良好有序的开展,对于教学的质量是一种保证,对于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是不可缺少的。

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培养学生化学教学中的认知能力 【摘要】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分析、了解和把握事物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为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让学生构建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认知策略,对学生解决化学学习当中的许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在化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对学习往往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对重点信息给予的注意较少或根本无法找出,对所给材料无法进行加工或进行了错误加工,不会针对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及调节等等,导致他们在内心深处对化学问题产生惧怕和自卑,从而不愿多动脑对所学化学材料进行加工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表现出一定的认知障碍。为有效解决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化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化学教与学的效果,现结合化学学科实际以及本人教学体会,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构建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 化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化学知识结构,是化学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即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从而发展学生的化学认知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 1、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 化学教师只有在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状况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出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巩固和清晰,从而合理把握教学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其与新知识建立联系,最终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架起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帮助学生完善化学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 2、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网络 出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往往习惯于把一单元的整体知识分割成一份一份的,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这样一来知识点就变得零散难记。在每一个单元、章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将各知识点纵横串线织网,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知识成块呈现,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便于用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这样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才能快速提取。 3、不断优化学生的化学认知结构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化学问题的解决,来构建更高、更新的认知结构,达到一个掌握知识、形成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良性循环,最终使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能够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完善和优化,并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学时我们关键要教给学生分析清楚概念本身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同时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再通过一定量的典型练习加以反馈,不久学生就会将新知识纳入到认知体系中去了。 二、培养正确的化学认知策略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作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能够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很多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使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不过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实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习习惯养成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习习惯养成 脉旺中学邹志华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教学研究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很多地方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了一些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然而,在我们不遗余力地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却依然发现,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相反,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过于把精力集中在探索一种一劳永逸,快捷高效的教学方法时,却往往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其内在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以至于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伟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们的数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的保证。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说,做教师的不仅要对学生的今天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是教师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负有的最重要的责任。笔者在这里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怎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课前预习习惯: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具体可以按如下流程,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1)“导”——列预习提纲,明确预习任务。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当然就能达到预习的效果。 (2)“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过程、解题方法,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解?这部分知识运用到我们学过那些知识?教材中的有些问题该如何回答?还可以怎样想? (3)“练”——完成书上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对自己的预习进行检验。 其实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特别是到了初中,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能力逐渐体现出来了,这样预习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学生带着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听课,就会听得更加认真,并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这是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听课习惯:“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孩子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表现在上课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解,经常走神;小组讨论不会听其它同学的发言,自己说话时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别人讲话时听不进去;不会与人聊天,不能双目注视对方,与别人谈

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我们知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要写好作文,必须同时具备两种能力: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和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能力。而且,显然认识能力的高低对作文质量的优劣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等基本的认识能力,这不但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具有同等的意义,而且是我们小学作文启蒙的首要任务。 但是,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以及怎样达到认识能力的循序发展,往往处于一种无所作为的状态。每逢作文,教师对文体的要求、写作方法的运用常有比较具体的指导,而对学生如何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中去发现、认识、提炼等,却很少或者就不作指导。将作文过程看作仅仅是运用表达能力的过程,忽视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写"的能力的畸形发展致使学生作文思路日益狭窄,文思枯竭,形成大家很有感触的现象:学生作文兴趣的低落、作文畏惧心理增强,甚至出现"克隆"作文、抄袭作文,影响学生实际作文能力的提高,严重制约了作文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因此,从这个角度,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可以从"阅读"和“生活”两个方面着手,腾飞“阅读”“生活”双翼,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阅读"。这里的阅读,有着十分宽泛的外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综合功能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富有成效的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不仅涉猎学生优秀习作,学生报刊,还要涉猎一些童话、寓言故事、科普

读物,乃至更广泛的媒体阅读。"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里的"阅读",其目的并非是在无形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是单纯为了"写",那么是为了什么呢?一句话,是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阅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多种智力因素的参加和有效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因为阅读的过程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最终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学生阅读量的增多和阅读面的扩展,不仅能让学生更多的感知规范的书面语言,为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的阅读内容的刺激感知 理解的多次反复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认识能力。这一切,无疑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会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生活”。生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们在重视"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同样,这里的"生活",并非一般意义的生活。为了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一方面学生生活得更有意义,一方面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体验生活、品味生活、理解生活,会读生活这本书。 由此看来,"阅读"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方面有着共同的推动作用,所以把它们形象的比喻为学生作文能力是"双翼"。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只要让学生腾飞起"阅读""生活"的"双翼",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不断提高。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郭村小学孙景旺 2007.4.11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内容摘要: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就是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应设计恰当、有效的问题;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凝聚力强的班级体;建立开放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参与、充分、体验、探究、获取、激发、温馨和谐、民主自由、积极进取。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过程不应教师的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自我的探究、获取、形成知识的过程。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就是学生的亲身体验。亲身体验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感悟其中的道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的耳、目、手、口、脑都充分的活动起来。但现实的课堂中,学生所欠缺的就是这方面。在现在的教学中,尽管教师想方设法的启发、引导和指导,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还只是一部分,相当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使课堂气氛从整体上看不够活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自身素质及性格等直接相关。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教师应设计恰当、有效的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恰当、有效、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可以起到以点带面、贯穿全局的效果。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它,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应该是那些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针对性强的问题。概括起来它应是具有以下的特征。1,问题必须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往往一个悬念性强、或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就能激起学习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高涨的状态。引发他的强烈的求知欲,争先恐后的去寻找答案,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所提问题的连贯性要强。问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做到层层深入、步步加深。在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呈阶梯状态上升。同时问题还要具体、明确、严密,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达到学习目标。3,问题的概括性要强。概括性强问题往往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抓住了关键的问题并解决它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避免走弯路,尽快达到学习目标。4,问题要具有适度的“开放性”。适度的“开放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类

谈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些学生几乎每天在课堂上都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问题。这类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学习的愿望,不懂得怎样与老师配合、与同学合作。他们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小话、做小动作,无法安心学习,很让教师和家长费心。其实学生身上出现的这种不良待业是他们缺乏自我认知能力的突出表现。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儿童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达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认识,也就是儿童对自身主体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过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阶段,只有认识自身状况,确立完整的自我概念,知道自己的集体生活中的角色,才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教育环境的要求,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自我认知能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儿童的自我认知是通过与他人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3岁起,儿童开始有自我意识,能觉察到周围环境的存在和他人的需要。这时候成人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能力。比如:一个3岁的小男孩,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性别,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有祖父母、父母或兄弟姐妹),如何与家人和幼儿园的小朋处,以及什么样的行为能够得到他人的允许和肯定。儿童早期生活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形式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事事迁就。孩子从小就随心所欲,容易产生任性、固执、情绪、急噪等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缺乏自己行为的察觉和辨别能力,养成与社会和集体不相适应的心理与行为。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类学生在学校常常和同学发生纠纷,不懂得怎样与同学融洽地相处,校园人际关系恶劣,也容易成为他人嘲弄和欺负的对象。一些儿童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并非他们有什么智力方面的原因,而是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可以说,他们的智力发育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心理发育明显迟缓。曾有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叹息说,她班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心理发育明显迟缓。曾有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叹息说,她班里有几个男生在课堂上,总爱不停地吃手指头或咬指甲。弄得指头脱皮、出血。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课堂上还有许多类似这种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行为。这不能不引起家长和教师们的重视和思索:如何确立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自我认知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它一方面反映出教师管理、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它包括儿童对外显行为的自控,如对冲动行的控制,还包括对内隐行为的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指导学生学 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这是共识,更是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从以下两大方面来讨论。第一大方面:课堂教学外,第二大方面:课堂教学中。 为什么还需要第一大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平时做人来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先是一个好人, 然后才是一位合格的,并且优秀的教师,是一位认真、负责、敢于并善于管理学生,能全心付出的好老师。换言之,是一位能够亲情投资,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并能赢得学生尊重的好老师,著名教育家卢勤说过:“如果你想让一名孩子有成就,你就往死里夸奖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其师,信其道”。亲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能缩短师生距离,增强信任度,凝聚师生群体力量,对课堂教学,知识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从备课来讲,作为育人、授业的灵魂工程师,教师必须 依据课标,科学规划,精心准备。对于备课,我想从四点来说明一下:第一点,备教材。一定要对课本知识点及课外的知识点进行,并且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课本所有的栏目各自的作用也要心中有数;

同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调整内容,甚至自编教学内容。第二点,备学生。根据平时所掌握的信息,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或个性问题。第三点,备教法,在上述基础上,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举例法、阅题法、讲解法等。第四点,备练习题,这是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大方面,侧重课堂教学中。 1.课堂氛围要民主,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角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主体,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2.教学过程要适时质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认知心理学认为:环境不变,对于学习着就没有新的挑战,任务也枯燥无味。常言道,思维活跃在疑路的交叉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对答案的处理,教师千万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进行主动的创造”。鼓励学生向学生质疑,向老师质疑,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

班级管理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班级管理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鹤岗市第一中学刘晓

班级管理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作,班主任老师虽然在班级管理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是班级的主体,这就要求在班级管理的工作实践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强调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全员参与,全员管理,从而提高学生自行管理的能力,使班级管理建设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开发学生的管理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工作正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化教育模式转变。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偏面性。但从中可以看出前人在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传统的班级管理,班主任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家长式的统筹化管理,不但挤压了学生个人才智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与支配权利,而且使老师也因此疲于奔波,既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无助于老师自身能力的增强。努力开发学生的管理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建设,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

智。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建设的实践中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强化意识,完善自我,为今后的社会管理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行特色班级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班级管理建设工作中,努力实践班级的特色管理,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建设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确立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学生在享受主体权利的同时,充分履行主体义务,赋予班级管理全新的内涵和特色。实行特色管理不能盲目的猎奇,要因事利导,因班情而定,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的突出特点,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能力,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其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制定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作为班主任要在管理理念上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加强管理学生的自主意识教育和民主意识教育,使班级管理特色突出,良性发展。实行特色管理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定立各种管理岗位,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管理才能的平台。再是要适时丰富班集体管理建设工作内容,给学生创造自我发挥的载体,使学生有充分展现自己,锻炼

认知能力的培养

认知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学习方法,加深学习过程的认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范生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对许多知识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能解决,就很少再去挖掘,也搞不清教师的教学机理,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上。在师范院校的生物学教学中,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将改变学习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它能让师范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元认知结构,并在原有思维水平和理论层次上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它在学法上强调调节、监控、评价和反思,加深了师范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改变了学习中不懂提问题的弊病,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有助于师范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训练生物学思维的能力元认知知识、体验、监控始终贯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元认知理论,提高元认知水平,利用它对思维进行监控、调节、评价、反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解题的体验,引导师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懂得为何要这样思考,而不去那样考虑,让他们知道提高生物学能力的途径和办法,促进生物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并逐步转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不断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1.3 有助于学生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学生初具现代教育理论的构架,必然会促使教育思想的转变,从而自觉地提高素质。生物学学习中若能自觉地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培养与完善元认知能力,就会逐步地转变以继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打破书本权威论的老观念,不断质疑,不断提出新问题,逐步树立起创新精神的意识,明确培养创新精神正是素质教育的一大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挑起教育改革的重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新要求。 2 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引起并维持其行为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较高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并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学习困难时更能表现出坚持性与坚韧性,对学习结果持较乐观的态度,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效果。研究表明[4]:元认知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元认知受动机变量的调节和制约;学习动机对元认知具有“供能”的作用,它们能够激活自我调节技能和执行技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有效地进行计划、监控、调整等元认知活动,必须以个体的自发性、自主性为前提。因此,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

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有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辞海》对主客体注释为“主体指认识者,客体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的认识和活动的对象”。[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 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如何释放、开发学生的主体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二、如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生要以明确的学习目标来激励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学生为了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英语堪称为信息时代的首要载体,学会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学生们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2、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助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English can not be taugh t.It must be learned.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3、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学

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了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看接受掌握了多少。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努力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1、创设精彩的课堂引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精致的开头,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情境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联系生活入手,学以致用,诱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把学生熟悉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 三、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 随着新课改的施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深化,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愈来愈明显,这样,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即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精心备课,才能设计好的教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1、要精心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从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下面是我几年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表明他已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表明他对前人的学问和现成的知识有疑问,同时更表明他已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初步被调动,所以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最后还要进行反思,这样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很有效的。如我在讲授《研究光的性质》一节时,先让学生自学并结合自己观察光的生活体验,然后提出问题。上课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教学,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从而使学生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的目的。解决问题后,还需让学生进行反思,看看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另一方面老师还要注意在让学生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去求异,去发散,以期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来,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到增强。 二、倡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言的。简单地说,它是指老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丰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来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主体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主动贯彻“探究一发现”的思想,又要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毫无生气的课堂氛围。 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步骤,一般而言是按“问题一探究一新问题一再探

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地图是地理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是地理学的眼睛,只有能够正确理解地图和地理图表数据,才能会做学做各类试题,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关键,学好地理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建议: 1.多使用图,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 一是地理课堂上要求学生左图右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看地图册,把课本与地图册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多让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在学生面前展示地理挂图,或在黑板上多画地理简图,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多看图,在图表上找出某些所学的地理事物,归纳地理规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是绘图,提高学生绘图能力。当学生脑海中对某些图有一定了解之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图,让学生相互对比找到不足之处,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对各种知识更加稳固地掌握。如让学生绘制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绘制河流水系图,省区轮廓图,地形等高线图,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洋流分布图,气压带风带图等。 2.加强培养学生图与图、图与文的转换能力。 很多地理题目都尽可能地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考查学生,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图与文之间的转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地理图表应进行细致地讲解,让学生明确图表反映的地理知识或地理规律,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图文转化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图与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如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 3.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建 立空间概念,区域地理要教会学生空间定位的方法,如重要经纬线定位、特殊地物定位、地形轮廓定位。自然地理要注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如有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的运动的图示分析问题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准确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通过板图、板画、图表、模型等直观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要运用语言的方法,通过讲述、启发等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再者,要求学生摸透一些基本图、常用图的信息,如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找出这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那些交织在经纬网上的地理知识自然就会很清晰地浮现在学生脑海中了。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逐渐地达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的境界,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是无数幅有趣的图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读图训练。讲授新课练读图,课堂提问练用图,课堂练习练绘图,课外作业练填图。如讲洋流时,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再让学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师:同学们,19世纪的法国,有很多举世闻名的作家,雨果就是其中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根据一个真实故事创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投影出示课题)我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认真地自读这篇小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完后,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并写在纸上,注意把六要素交代清楚。 (生自读。师巡视。) 师:我看了一下,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自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写的内容。 生1:1870年3月17日夜晚,英国的“诺曼底”号船行驶在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被“玛丽”号船撞伤了。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工作,最后把60个船员和乘客全部救出去,他自己与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情节比较完整,但有两点要注意。一,请大家仔细读课文开头部分,看看事件发生的时间他说得具体、准确吗?二,语言是否还可以再简洁一点呢? 生2:1870年3月18日凌展四时,“诺曼底”号轮船在英伦海峡上被“玛丽”号船撞沉了。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把60人全部救了出去,他自己却与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师:很好。同学们经过认真自读,理清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如果有,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第35节的“肇祸”是什么意思? 师:有哪位同学能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吗?(没有人举手)“肇祸”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闯祸的意思。比如制造交通事故叫做“肇事”。 生2:课文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师:班上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不少人摇头)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时候你们能拥有选举的权利? 这是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的一个教学片断。由于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被点燃,因而学生能有效地挖掘文本资源,整堂课在简单、平易的问答中逐步升华,使教师的“预设”和语文课堂的“生成”共精彩。 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呼唤生成的语文课堂,那么是否可以淡化预设呢?实质上,新课程下不仅不能淡化预设,而应该加强。因为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是一种充分预设后的精彩。因此,只有成功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而成功的“预设”,除了对文本透彻解读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过程,不顾学生感受,没有学生参与的“预设”只能“生成”麻木呆滞、无奈沉寂的课堂。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充分肯定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白纸。 学生并不是在零的起点上学习语文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总是将起点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而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原有知识能力的学习(活动)环节。针对这篇小说文字浅近易懂,故事情节简单清晰,而初一学生也有一定概括能力的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为通过自读整体感知内容,而后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事实证明,这一设计使课的推进很快,能争取到更多时间展开下面的学习环节。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我也注意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以期“触类旁通”,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或者伙伴间的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