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陶渊明传练习题

陶渊明传练习题

陶渊明传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

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

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

..,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于世。(《晋书·陶潜传》)

注①不吝情:真率自然。②晏如:安然。③来:语气助词。④羲皇:古帝伏羲。

⑤徽:系琴弦的绳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日虚闲

..虚闲:空闲无事B.亲旧.知其如此旧:老朋友

C.为乡邻之所贵.贵:敬重D.弦徽不具.具:详细

2.对下面三句话中加点的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好读书,不求甚解.(2)性不解.音(3)解.印去县

A.三个“解”字的意思完全相同。B.三个“解”字的意思各不相同。

C.前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D.后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

3.和“为.乡邻之所贵”中的“为.”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何辞为.

C.既自以心为.形役D不足以为.酒

4.和“以.亲老家贫”中的“以.”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宋元嘉中卒

B.问征夫以.前路C农人告余以.春及 D.臣以.供养无主

5.和“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中的“则”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B.何则.?质性自然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素简贵,不私上官。

(3)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

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

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

..,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于世。(《晋书·陶潜传》)

注①不吝情:真率自然。②晏如:安然。③来:语气助词。④羲皇:古帝伏羲。

⑤徽:系琴弦的绳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日虚闲

..虚闲:空闲无事B.亲旧.知其如此旧:老朋友

C.为乡邻之所贵.贵:敬重D.弦徽不具.具:详细

2.对下面三句话中加点的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好读书,不求甚解.(2)性不解.音(3)解.印去县

A.三个“解”字的意思完全相同。B.三个“解”字的意思各不相同。

C.前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D.后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

3.和“为.乡邻之所贵”中的“为.”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何辞为.

C.既自以心为.形役D不足以为.酒

4.和“以.亲老家贫”中的“以.”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宋元嘉中卒

B.问征夫以.前路C农人告余以.春及 D.臣以.供养无主

5.和“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中的“则”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B.何则.?质性自然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素简贵,不私上官。

(3)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

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深层含义01

最后的摇摆 ——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意义 《归去来兮辞》作于公元405年的冬天,标志着陶渊明十三年出仕生活的结束。这十三年的出仕生活,是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的,也是相当痛苦的历程。大家知过,陶渊明本来是一个“猛志逸四海”,愿意“大济苍生”的人,这出仕的十三年,是他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时的陶渊明,正处在“最后的摇摆”期。 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公元405年的秋天,担任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令。这是最后一次的耕与仕之间的摇摇。在《归去来兮辞》序中,作者告诉我们“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说明他到官不久,内心就充满着矛盾斗争。“质性自然,非矫力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说明这种官场上违反作者个性和理想的为口腹自役的行为,对他来说是太痛苦了。所以,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以当头棒喝般的呼唤,振起全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在这扪心自问式的自我责备之后,是对自己十三年仕途生活的总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行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漫漫十三年的仕途生涯,在作者看来是失路人走过的一段“迷途”。因为,在十三年的政局风云变幻中,在十三年的官场春秋中,作者见过太多的黑暗卑鄙,见过太多的残酷和不义,这十三年,正如作者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那样,是“误落尘网中”的十三年。所以,作者要求舒展他自由的个性,作家那不曾泯灭的良心,又呼唤他脱离仕宦的藩篱,正如 李泽厚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只有 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 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 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 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 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 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意 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美的历程》)这种思想,

酒与诗词

酒与诗词

摘要:酒存在于中国几千年,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酒文化,并且与中国的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诗词。它促进了诗词的创作,热爱酒的文人将酒的庆贺、送别、解忧等作用,融入于诗词创作,使诗词体现出了酒的各种作用,以诗词形式体现出来。关于酒的诗词的名篇佳句,代代相传。中国古代诗词与酒甚于酒文化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酒文化古代文人诗词创作作用

0.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古国。人类的第一滴酒是中国人造的,并且还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酿酒工艺。酒是生活的佳酿,与生活是相依相伴的。酒是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酒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同时,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酒是文化的酵母。酒事千年,千年酒事,酒香传万世,充分显示出酒寄寓于文化与生活的价值。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文学诗词创作,就有酒的相伴。何处有酒,何处有诗词。 1.诗词与酒的不解之缘 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酒和诗就像是一对姐妹花,彼此依托,相互映衬。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有多篇涉及到酒,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1]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君子有酒,旨且多”。中国古代的不少诗人都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浇出绚丽的诗篇。 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其独特的作用,最为显著、最为广泛的主要表现在魏晋、唐、宋这三个时期。这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的质量较为上乘,而且对将整个时期的文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起了重要及关键的作用,这些都与酒存在莫大的关联。所谓“万事不如杯在手”,杯中自有乾坤,

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_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

第10卷 第4期2008年12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 π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0 No 14 Dec .2008 收稿日期:2008209226 作者简介:马得禹(19752),男,甘肃靖远人,讲师。 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 田园诗风格比较 马得禹 (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诗文创作对唐宋两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尤其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更为显著。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岑参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他的影响,尤其在岑参早期的生活与创作受其影响最大。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二人的仕宦经历都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都是通过山水田园诗表现出来的。对二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岑参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但深受陶诗之影响,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较陶诗更为成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分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陶渊明;岑参;山水田园诗;仕与隐 中图分类号:I 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248(2008)0420094206 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大多与他们的仕宦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宦海沉浮的独特感受寄托于他们的诗文创作。随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作家用诗文展现他们在仕途上的各种坎坷经历。钟嵘在《诗品》中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1] 的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近代著名学者王国 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 千古”[2]。王国维认为,古代诗人中对后世产生最 大影响的是这四位诗人,陶渊明位居其二。当然王国维评价的标准侧重于人格,文学与人格的结合也非四人莫属。陶渊明的诗文在当时并未产生足够的影响,只有到了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才开始重点关注他。后来他的影响逐渐扩大,受其影响最深的是唐宋两代的诗人。他的影响不仅在于田园诗方面,更多的在于他的处世态度和人格魅力。在唐代诗人中,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受其影响较多,历来研究者 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被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也深受他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研究者关注较少。通过阅读陶渊明与岑参的诗文创作,可以发现二人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陶渊明一生在思想和仕宦经历中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也体现在岑参的思想与仕途之中,因此二人在思想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比较二人的诗文创作,可以明显看出岑参早年隐居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受到陶诗的影响较深,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岑参在仕与隐之矛盾中的相似性、陶诗对岑参创作的影响以及二人山水田园诗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 一、陶渊明、岑参仕与隐 矛盾比较 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相

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

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 作者:白书锋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 刊名: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8,(6)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陶渊明陶渊明诗文选注 1981 2.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 1996 3.逯钦立陶渊明集 1979 4.《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 1985 5.王定璋陶渊明悬案揭秘 1996 6.刘波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安康师专学报 2006(3) 7.郑德开陶源明入仕与归隐的实质 1998(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周薇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江汉论坛2003(1)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陶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斌的<陶渊明传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取证方法、文化阐释及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加以比较,以揭示在陶渊明仕隐问题上中日学者不同评价的原由. 2.期刊论文周薇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 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陶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得出了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的结论.本文认为他的评价预设及其取证、论证都存在非客观的问题. 3.学位论文李雅玲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兼论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2005 本文对陶渊明的心结和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之就困难重重了。陶渊明通过几次出仕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只适合于归隐,不适合出仕。但他没有在仕隐之间强分高下。陶渊明对仕隐的态度与郭象以性分看仕隐冥会暗通。个人性分不同,宜仕则仕,宜隐则隐。圣人性分为“全”,凡人性分则有“偏”,由此造成两种不同的逍遥方式:圣人的“无待逍遥”和凡人的“有待逍遥”。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就是对“有待逍遥”的践履。他的“待”就是田园。陶公虽然不以得失祸福为怀,“不慕荣利”,潇洒旷达,却不能对死生不动心,这是他的另一个心结。这是与魏晋时期文人恋生的思潮一致的。陶渊明对生命的消亡十分敏感,他对生死乖隔的体验极其深刻,他人的死亡使他觉悟到自己的归宿——死亡。陶渊明对死亡充满了焦虑,但他最终以郭象玄学的“纵浪大化”的智慧化解了焦虑。《形影神》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死观。“形”代表了陶渊明思想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影”代表了他立善求名的思想,但只有“神”代表了陶渊明最终的生死观,那就是纵浪大化,与化为一,“不喜亦不惧”。 4.期刊论文王阳秀越名教而任自然——略论陶渊明的仕与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6(9) 陶渊明一生连续五次出仕,"穷"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志";隐主要也是"志"意受耻,人格遭辱,从而"越名教而任自然",回归田园. 5.期刊论文马得禹.MA De-yu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4)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诗文创作对唐宋两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尤其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更为显著.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岑参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他的影响,尤其在岑参早期的生活与创作受其影响最大.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二人的仕宦经历都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都是通过山水田园诗表现出来的.对二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岑参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但深受陶诗之影响,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较陶诗更为成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分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6.期刊论文木斋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二)-天中学刊2004,19(3)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7.期刊论文武宏璞陶渊明前期仕与隐矛盾心态解读-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8.期刊论文木斋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一)-天中学刊2004,19(1)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9.期刊论文王涘海陶渊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士-零陵学院学报2003,24(4)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文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10.学位论文唐萍猛志逸四海 功遂便辞归——试论陶侃与陶渊明的精神传承2007

大学语文参考文献目录-(2)

大学语文参考文献目录 先秦文学参考文献 〔清〕王夫之《老子衍庄子通》,中华书局1962 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钱穆《老子辨》,中国书店1988 王力《老子研究》,天津市古籍书店1989 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徐元浩《国语集解》,中华书局1930 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宋〕鲍彪《战国策注十卷》,《四库全书》本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87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3 胡小石《楚辞辨名》,《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黄震云《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赵沛霖《本世纪楚辞研究方法论浅说》,《中州学刊》2002年5月第3期(总第117期)潘啸龙《楚文化和屈原》,《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 潘啸龙《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汤漳平《楚赋与道家文化》,《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陆侃如龚克昌《楚辞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闻一多《古典新义·楚辞校补·九章》,《闻一多全集》(第2册),三联书店1982 闻一多《论九章》(遗著),《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汤炳正《〈九章〉时地管见》,《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 汤炳正《关于〈九章〉后四篇真伪的几个问题》,同上 杨义《屈原〈九章〉的抒情诗学世界》,《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熊良智《〈楚辞·九章〉真伪疑案的一段文献清理》,《文献》1999年第2期 曹大中《论〈哀郢〉》,《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熊任望《〈哀郢〉缘何而作》,《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亦见熊任望《楚辞探综》,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赵逵夫《〈哀郢〉释疑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周建忠《〈哀郢〉作意研究史略》,《中州学刊》2001年第1期 张国荣《〈楚辞·九章·哀郢〉中的“凌阳”究系何方》,《云梦学刊》2001年10月第22卷第5期吴广平《20世纪宋玉研究述评》,《中州学刊》2002年1月第1期(总第127期) 秦〕李斯著张中义等辑注《李斯子》,中州书画社1981 邵璧华《策士之文,骈体之祖:李斯〈谏逐客书〉赏析》,《名作欣赏》1984年6月 何伍俢《援古证今,据事类义:李斯〈谏逐客书〉赏析》,《名作欣赏》1984年6月 白芳《二十年来李斯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02期 两汉魏晋文学参考文献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 冉昭德陈直《汉书选》,中华书局1979 乔象钟徐公持、吕薇芬等选编《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作品选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张进俊巧珍《汉书选译》,巴蜀书社1990 王先谦《汉书补注》,商务印书馆1959/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王景霓、汤擎民、郑孟彤《汉魏六朝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陶渊明,其所创作的田园诗派一直被我国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的,由于陶渊明在田园诗创作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地位,因此也产生了一大批研究田园诗的文人,也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果。解放后,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1950年—1977年,为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关注陶渊明田园诗诗歌内容所反映的人民性与现实性的论述。如:罗根泽《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黄天冀《陶渊明作品的人民性特征》、刘禹昌《陶渊明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民性》等。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在论及陶渊明诗歌时,也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从亲身体验中歌唱出农家生活的喜悦和艰苦,“虽然仍不免染上放浪形骸的名士气氛,它仍然是现实的,富于反抗性的”。但此阶段的研究由于受到左“的思潮影响,曾引发了两次全国性的关于陶渊明的大讨论。第一次从1954年延续到1957年,第二次从1958年至1960年,两次讨论均涉及到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评价问题(尤其是第二次讨论),第二次讨论的主要文章集中刊发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上。对陶渊明田园诗持否定意见的以北京师大中文系的一篇《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为代表,该文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都是反映没落的地主阶级生活”,“没能反映出时代的面貌,而大多数的作品是无意义的,甚至粉饰了现实”。 第二,1978年至1989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也进入繁荣期,其突出特点是在传统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运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等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像孙静《真、纯、朴—陶渊明的美学观与艺术风格》、叶幼民《人的自觉和纯真美的追求:论陶渊明的归隐及其田园诗》都是在这研究方面的成果。 第三,1990年以后是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第三阶段,在该阶段所研究的成果就有100多篇,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此阶段是近五十年来陶渊明田园诗研究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此阶段还产生了两部相关专著: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和曹治邦《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史》,还有新出版的多种文学史及相关专著也都不同程度或从不同角度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进行了论析。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魏晋六朝文学参考书目

第三编魏晋六朝文学参考书目 《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南齐书》萧子显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梁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陈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魏书》魏收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北齐书》李百药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周书》令狐德芬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北书》李延寿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人物志》刘劭撰四部丛刊本 《世说新语》刘义庆撰四库全书本 《文心雕龙》刘勰撰四库全书本 《诗品》钟嵘撰四库全书本 《金楼子》萧绎著百子全书本 《弘明集》僧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广弘明集》道宣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高僧传》慧皎撰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方立天著中华书局1982年4月版《佛经转译与中古文学思潮》蒋述卓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魏晋思想论》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魏晋的自然主义》容肇祖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魏晋玄学新论》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卢盛江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4月版 《鲁迅全集》第三卷《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陈洪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钱志熙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版 《六朝美学》袁济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门阀制度与永明文学》刘跃进著三联书店1996年3月版《六朝世族中的谢氏集团》丁福林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中国中古诗歌史》王仲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 《中古文学论稿》陈庆元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中古文学与文化研究》刘文忠著学苑出版社2000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林庚等编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三国两晋十六国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南北朝隋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版 《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教学设计 海门市通源小学徐勇 一、作品解读 李长之写作《孔子的故事》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同时,作者选取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写作孔子——孔子的故事——“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所以,当我们读完全文,我们会认为这是一本通俗读物,但是作者却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于相关史料的取舍上都做到有根有据,一丝不苟。 全文从孔子的幼年开始,逐渐过渡到学习成长,从事教育事业,开展政治工作,周游列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在叙述方式上尽量客观地讲述孔子的生活,但是作为批评家,作者还是不忘在叙述之余发表三言两语的短论。《孔子的故事》往往引用《诗经》和《论语》上的话,作者把它们译成流畅生动的现代汉语,不仅准确地转译了原意,而且将口吻神态也惟妙惟肖地传递了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二、设计意图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人物传记,所以我们把设计意图定位在了解孔子的人生轨迹,把握孔子是如何一步步地从“孔丘”成为“孔子”的,紧紧把握关键节点上对其产生影响的人或者故事,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为孔子撰写小传。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一生,把握其人生轨迹。 2.感悟在关键节点上对孔子产生影响的人或者故事,从中获取启示。 3. 为孔子撰写人物小传。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读课 1.了解作者 (1)投影出示:图片(李长之) (2)认识他吗?说说自己对李长之的了解。

(3)交流资料: 李长之(1910--1978年),原名李长治、李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 1910年10月30日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2.了解作品 (1)你知道他都写过哪些作品? 主要作品包括《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孔子的故事》等。 (2)你读过他的哪部作品?你对这些作品有什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3)李长之最善于进行传记式的批评,他善于把“人格和风格互相辉映阐发,感同身受地进入文学世界,引领读者深入地把握独特的生命,把生动的人格形象写下来”。而讲述孔子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李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绘声绘色地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平事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3.了解《孔子的故事》 (1)今天,老师带来了其中的一本《孔子的故事》。 (2)读了题目,你能大概猜想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 (3)关于孔子,你有什么了解?(交流、分享)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现在,就让我们怀揣着对圣人的敬意,开始这一段神圣的“寻孔”的历程吧! 4.了解方法 (1)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与平时所读的科幻小说、童话故事、诗歌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你觉得我们读的时候要关注什么? (2)同桌交流,寻找合适的阅读关注点。 (3)全班总结:(相机板演)

【开题报告】陶渊明生卒年代考论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陶渊明生卒年代考论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人与其作品受到重视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间。对陶渊明资料的记载,最早的是其生前好友颜延之为其写的《陶征士诔》。钟嵘《诗品》对其作品有一定评价,认为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到了梁代沈约的《宋书·陶潜传》更是影响后来学者对陶渊明生卒年代的重要文献,萧统对其评价甚高,陶渊明其人其诗开始被世人所关注。陶诗真正受到较为普遍的重视是从那唐代开始的,唐代李延寿《南史·陶潜传》、房玄龄《晋书·陶潜传》、佚名《莲社高贤传》对陶渊明有了专门的著述。到了宋代,研究陶渊明出现了一个高潮,这时期编刻陶集达十七种以上,评论到陶渊明的诗话和笔记有七十余种,如苏轼、朱熹、陆九渊、陆游等都对陶渊明进行评价,并且研究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元代对其研究很少,明代有些增多,到了清代,研究再掀高潮,陶集、评论、专著等等都比达到高潮,逐渐形成了“陶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陶渊明研究进入近代化时期,于20世纪末叶(1978-1998)出现了陶学研究的第三次高潮。在这一百年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相对应,陶学研究基本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1928年。此阶段陶学研究是从古典型向近代化的过渡时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其均有较高评价,前者从政治改革家角度对陶进行评价,后者则是从近代学术精神角度出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55年版)中提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为“境界”中的“第二境”。在陶学史上,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第一个全面而又深刻论述陶渊明的则是梁启超。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特别推崇陶渊明的人格,认为“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鲁迅多次在演讲和杂文中提倡全面看待陶渊明。 文学史中对陶渊明的评论,较著名的有谢无量的《中国文学史》和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胡适以白话为正宗的角度肯定陶诗是六朝诗史上的“一大革命”,颇具新意。 本世纪初叶,也有一些学者从传统的方法,在陶渊明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如古直《陶靖节年谱》(五十二岁享年说)、傅东华《陶渊明年谱》等,对陶渊明生平事迹作了重新疏理,得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等。 第二阶段:1928—1949年。此时期近代科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在中国有进一步发展,而唯物

《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意义

《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意义 《归去来兮辞》作于公元405年的冬天,标志着陶渊明十三年出仕生活的结束。这十三年的出仕生活,是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的,也是相当痛苦的历程。大家知道,陶渊明本来是一个"猛志逸四海",愿意"大济苍生"的人,这出仕的十三年,是他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时的陶渊明,正处在"最后的摇摆"期。 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公元405年的秋天,担任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令。这是最后一次的耕与仕之间的摇摆。在《归去来兮辞》序中,作者告诉我们"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说明他到官不久,内心就充满着矛盾斗争。"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说明这种官场上违反作者个性和理想的为口腹自役的行为,对他来说是太痛苦了。所以,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以当头棒喝般的呼唤,振起全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在这扪心自问式的自我责备之后,是对自己十三年仕途生活的总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行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漫漫十三年的仕途生涯,在作者看来是失路人走过的一段"迷途"。因为,在十三年的政局风云变幻中,在十三年的官场春秋中,作者见过太多的黑暗卑鄙,见过太多的残酷和不义,这十三年,正如作者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那样,是"误落尘网中"的十三年。所以,作者要求舒展他自由的个性,作家那不曾泯灭的良心,又呼唤他脱离仕宦的藩篱,正如李泽厚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意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美的历程》)这种思想,在作者晚年写的另一篇重要作品《感士不遇赋》中也有流露,其中的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本文思想意义的一个参照:"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作者正是用隐微含蓄的话反映了他这些年在宦途官场中所目击,所痛恨,惟恐避之不及的黑暗现实,所以,作者一旦"复得返自然"后,就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喜悦和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作者把这一段还家的文字,写得眉飞色舞,笑逐颜开。初到家的陶渊明,对未来的田园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他想"息交绝游",断绝和上层社会及官场的联系,只和自己的亲戚、邻居的农民共乐田园的生活。"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之一,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就了解陶渊明本人的思想和生活而言,此文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张芝所说:"首先,我们要记得,这是产生在桓玄失败的次一年的作品,这是这篇作品的政治性;其次,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而归的作品,所以这篇作品在陶渊明的生活史上有着前一段生活之总结性。最后,就陶渊明的一生论,那《归去来兮辞》中的主题更几乎是他所有的作品中的基本情调,所以,它又特别有着代表性。"(《陶渊明传论》,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55页)作者蔑视富贵向往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还给后世一些有进步理想的作家树立了榜样。人们在不满当时黑暗现实时,往往从本文中汲取精神上的支持。我们从李白、苏轼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反抗现实与蔑视权贵的精神,同陶渊明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正是《归去来兮辞》的意义所在。

陶渊明《时运》诗与曾点气象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陶渊明《时运》诗与"曾点气象" 作者:宋航, Song Hang 作者单位:西南林学院社科系,云南昆明,650224 刊名: 九江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28(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田智忠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2007 2.陈来宋明理学 1997 3.朱熹论语集注 1983 4.陈来有无之境 1992 5.龚斌陶渊明传论 2001 6.龚斌陶渊明集校笺 1996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985 相似文献(3条) 1.期刊论文高文.GAO Wen儒道互补于和谐:以《时运》、《游斜川》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 儒、道美学思想对中国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相互渗透补充,而和谐则是两者互补的焦点.陶渊明慕儒法道,并行不悖,把和谐的理想注入<时运>、<游斜川>之中.透视<时运>可知渊明之志与曾点之志的同一;而<游斜川>则是一首进入人生化境的和谐畅想曲. 2.期刊论文王永华.罗伯东《陶渊明全集》重言现象的语法分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7) 陶渊明的诗文作品今存130余篇,其中文13篇,诗120余首. 《陶渊明全集》(以下简称《陶》)①包括四卷诗、三卷文,共8l篇.其中"重言"即词的重叠共90个(不计重复出现的次数).如《停云并序》: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时运并序》:"迈迈时运,穆穆良朝."对于这种语言现象,前修时贤已有论述,如柳士镇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②中讲到: "汉语中动词的重叠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单音节动词重叠的AA式,二是双音节动词重叠的ABAB式.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见到的只是前一种形式.此期的AA式动词重叠常常用来表示动作的反复与持续,尚未发展后来作为AA式主要用途的表尝试与短暂的语法意义."柳先生把形容词的重叠分为性状形容词重叠和象声形容词重叠两类,而且把后者排除在考察的对象之外,认为真正的AA式重叠的形容词是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语素叠用而成,其意义同构成它的单音节语素大体相同,即对事物作描写以及修辞上的强调.柳先生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本文拟借鉴其相关结论,对《陶》中的重叠现象作穷尽性的考察和分析. 3.期刊论文王辉斌.WANG Hui-bin女文学家之冠冕:左棻文学成就综论-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2(4) 西晋女文学家左棻,诗歌、词赋、散文,三者各具特色.诗歌高简质朴,感情真挚,其<啄木鸟>与陶渊明<时运>等作,被后人视为四盲诗的代表;词赋则深婉迢递,个性独具,且数量之多,居先唐文学史诸女性作家之冠,并开启了辞赋史上"宫怨赋"之先声;散文以宫廷应用体为主,词旨清丽,名播八蕃,影响深远.左棻的文学成就,在先唐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应引起当代文学史家们的足够注意.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5e10195472.html,/Periodical_jjszxb20090200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一)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一) 陶潜(公元365—427),字渊明,或曰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历仕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中年辞官归隐,躬耕自资,最后寂寞地死去。陶渊明的时代,文坛上滋长了虚华浮艳的形式主义风气,旨归老庄的玄言诗和寄情闲适的山水诗风靡一时,而陶渊明却能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诗人和散文大师。随着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影响的扩大,后世对陶渊明的研究也始终不辍。五四以来,朱自清、陈寅恪、朱光潜等先生,对陶渊明皆有较深入的探讨,在史料、艺术技巧、风格诸课题上作过有价值的发掘与论析。鲁迅先生运用唯物史观,在魏晋文学的精湛研究中,也对某些学者曲解陶潜的论点,曾予以尖锐批评,提出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为陶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陶学方兴未艾。广大文学评论工作者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古代作家作品,陶渊明的研究取得可喜成绩,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回顾三十多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陶渊明始终是一个引入注目的“热门”作家,在报刊上开展过多次讨论,可谓盛况空前。兹将建国来历次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一九五四年开始的主要围绕《陶渊明传论》一书的讨论一九五三年上海棠棣出版社的《陶渊明传论》(张芝着)问世,这是解放后第一部陶学专着,在古典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招来一系列批评,持续达四年之久。五四年六月七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首先发表阎简弼《读陶渊明传论>》一文,指责

著者“从血缘上判断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不科学、不十分可靠的。所以陶渊明的忠不忠于晋应该看他自己的言行,不必绕弯子从陶侃、孟嘉那里找根据。而且只要细心地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文,就可以明了他之所以崇拜他们绝不是张芝先生所说的‘不忠’与‘附逆’;而恰恰相反,他是把他的这两位先辈看成品德高劭的忠良的”。对此,著者一度撰文反驳:“阎先生似乎认为要么陶渊明忠于晋室,要么不忠于晋室,而不能既不忠于晋室而又抱有同情,但我认为恰是虽不忠于晋室(就桓玄事件言)而仍同情(就刘裕事件言),这才是陶渊明对于当时政治事件的具体态度。阎先生认为‘同情’和‘忠愤’只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他不理解这是代表客观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对问题一刀两断是容易的,但我们不是更要求恰如其分么。”1]此后,报刊上仍不断有对该书的批评。如刘国盈《试谈陶渊明》指出:“陶渊明的这种怀古情绪,是极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生活在动荡不定、饥寒交迫的时代里的农民,他们最想望的就是能过那“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的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安谧生活,而诗人的诗篇恰恰就反映了人民的这种愿望。张芝先生《陶渊明传论》一书中提出陶渊明的这种‘怀古情绪’是‘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没落情感’。据我看张先生的这种论证是不大充足的。因为我们不能根据这种思想是否能够实现来判断其进步与落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检验一下这种思想是代表着什么人的情绪。”2]易润芝《试论陶渊明》批评“张芝先生‘没有从认真研究陶渊明的作品入手,来评断他的思想与价值’,这确是《陶渊明传论》的主要缺点”。3]叶鹏《论陶

从诗文辞赋浅谈陶渊明的思想内涵

从诗文辞赋浅谈陶渊明的思想内涵 内容摘要:陶渊明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大约有一百二十多首,另外还有散文、辞赋多篇。描写农村生活、风俗人情的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咏怀、咏史的篇章则通过对自己一生经历中的种种感受、体验和对历史的缅怀,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至于他的辞赋散文,虽然数量不多,但在思想、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我们知道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现在更要来了解他诗文辞赋中蕴含的耿介品格、悲愤情怀,解剖他的矛盾心境,体会他的率真感情,去他的理想社会走走,品味陶潜独有的思想内涵。关键词:固穷守志;田园风光;理想社会;平民生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思想内涵 前言:在陶渊明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陶侃和孟嘉他们在生活态度上给了陶渊明以某种程度上的力量。陶侃影响陶渊明的是一种出身寒微的人所有的质朴、有力的勤奋;孟嘉影响陶渊明的是一种士族阶级所有的高贵与镇静相结合的旷远。因此,一方面像一个普通农民那样的肯勤俭、肯劳动,有一种刚性;一方面又像一个当时贵族所有的含蓄、有教养,表面上冲淡和平。这就是陶渊明。然而,陶渊明思想性格的形成也和他自己的阶级地位有关,和他受的教育有关,和他所经历的生活有关,而这一切又都被他写入了自己的诗文辞赋。故而,想探寻陶渊明的思想内涵,就需要从他的诗文辞赋入手。 陶渊明一生成就颇丰,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畅咏了社会现实的悲哀无奈,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在他的诗文辞赋中无不透入出他的思想内涵。以下就是我归纳的陶渊明诗文辞赋中的六个思想内涵: 一、固穷守志的耿介品格 陶渊明所写的《五柳先生传》就刻画出了“固穷守志”的自我形象。这篇小传虽没有传主的名字,但属陶潜的自传是为人所认同的。这位传主“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当然是陶潜的自我表白。家徒四壁遮不住风吹日晒的房子,打着补丁的破烂短衣,经常空着的饭筐,从衣食住的情况表明这个传主已达到何等穷困的地步。但陶潜却显得并不在意,反而写文章和饮酒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