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果这一刻,我走了

如果这一刻,我走了

如果这一刻,我走了

如果这一刻,我走了……

我们每一个人带着自己的生命,伴随着一声声的哭啼声……来到了这个世界,不曾懂得什么是所谓的喜怒哀乐,不会理解什么是艰难和困苦,也无从知晓什么是亲切与关怀,更无法体会何为生活的意义……

时间,是时间让我们品尝了生活的味道,是时间陪伴我们逐渐去成长,也是时间证明了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

长大后,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人,逐渐也会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对我们是绝对公正或平等的,更没有理由去畅想:我们可以无限期的维持我们个人的生命。

不同的人对时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理解,有人把时间比作财富,有人把时间当做朋友,也有人把时间视为敌人,我认为时间就是光阴,从不为谁召唤,也不为谁挽留,时间对待我们的态度很明确:我们期望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并在正确的时候努力做正确的事!

年初就想象过,假如我能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当中顺利度过75年,把这75年当做我整个生命的时间周期,那么我的时间将会是这样分布的:

睡眠用了25年;

工作花了17年;

个人卫生用了6年;

吃饭用了5年;

学生时代的理论学习时间用了5年;

打电话及手机互联网大概用5年;

找东西用了2年;

路途跋涉用了3年;

个人健康和家庭朋友周遭之事用了至少2年;

个人自由安排的时间还剩下5年!可以用来业余学习,提升自我价值或其它安排等。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正常人的角度,以时间轴为基准,做了时间的大体分配,从这样的角度看待,可见我的时间是非常有限并极其短暂的,这就是我一目了然的一辈子。

如果把我75个周年当做一个时钟,利用24小时进行度量,即我的生命是从零时零分代表开始,至24小时后的零点时刻代表生命的终结。那么我现在是33岁,换算成24小时制,恰好是处在上午10点33分的位置,看这样的形象化和可视化结果,内心感觉还可以,至少还有大部分时间可以去利用,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是值得做的事,包括工作、生活、事业、爱情、家庭等等……等等,还有许多美好的向往和憧憬,不管结局如何,至少我可以有时间去努力、去见证。

此刻,不得不设想一下,如果在10点33分这一时刻,突然时间不再伴随着自己继续走下去了,即便曾经认为自己还有多么年轻有为,即便我的未来将有多么成功或多么失败,哪怕倒退10年,再年轻十岁,停留在了上午7点22分那一时刻,那有怎样,这对我又意味着什么!是彷徨?是无奈?或是恐惧,还是绝望?再细细一想,所有的一切都将无法弥补,因为我不曾为这样糟糕的境遇进行过任何思索,更没有对这样的不幸采取任何补救的措施,,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将因为无法预料……而心生遗憾!

如果这一刻,我走了,我会想到我曾经同甘共苦的朋友,是否会让他们因为没有最后的道别而永远遗憾;我会想到我曾经规划的美好生活,没有如愿以偿的达成和维持;我更会想到……我的家人,是否会因为我的离去而悲痛欲绝,进一步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甚至生存。此刻,我已经无法形容这一幕有多么糟糕和沉重!

如果这一刻,我真的走了,我希望在走之前,我能自己一点点时间,和我珍爱的朋友们说说话,谈谈心,道个别。

如果这一刻,我真的走了,我希望在走之前,能给自己一点点时间,陪伴家人聊聊天,哭一哭、再笑一笑,吃顿饭,看看风景,然后静静地离去。

如果这一刻,我真的走了,我希望在走之前,能给我的至亲,我的恩人,多一些生活的鼓励、多一些今后生活的保障,多一些未来生活的关怀……

楼军涛

2015年6月3日

目录学书目

目录学书目 目录学 《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1973,1979?东京 《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1991?东京 《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1981?北京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1938,1981?台北 《目录学》姚名达著1933,1971?台北 《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1973?台北 《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著1984?北京 《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1991?成都 《中国目录学》昌彼得、潘美月著1986?台北 《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罗孟祯著1983?重庆 《校雠通义通解》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1987?上海 《校雠新义》杜定友著1930,1991?上海 《校雠目录学篡要》蒋伯潜著1990?北京 《郑樵的校雠目录学》郑奋鹏著1983?台北 《王伯厚及其玉海艺文部研究》陈仕华著1993?台北 《古书通例》余嘉锡著1985?上海 《中国目录学家传略》申畅著1987?郑州 《目录学论文选》李万健、赖茂生编1985?北京 《中国目录学年表》姚名达著1940,1971?台北 《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余庆蓉、王晋卿著1998?长沙 《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高路明著1997?南京 近代公库著录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善本部编1959?北京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87?北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99?北京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1-4 同馆编1967?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同所编1967?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普通本线装书目》同所编1970?台北《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解题》同馆编1984?长春

聊城海源阁导游词教学总结

聊城海源阁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做下自我介绍。我叫**,欢迎来美丽的海源阁旅游。海源阁位于聊城市古城区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东北首杨氏宅院内。海源阁建于清道光20年,即公元1840年,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聊城本地人杨以增创建。海源阁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藏书楼是江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百百宋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另外三家都在江南。海源阁藏书楼经过杨氏四代人的努力,多方收购,上百年的积累,藏书逐渐丰富起来。总计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40多种,22万多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文物之丰富,海内闻名。海源阁是聊城的骄傲,是聊城古代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的海源阁藏书楼,是1992年10月重新修复的。大门两侧的楹联是胡乔木同志题写的。上联“一人致力万人受惠”,下联“四代藏书百代流芳”。“海源阁”三个字是由山东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蒋维崧题写的。进门后东西两侧各有一石,分别书有“书山”和“学海”二字,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在二石后面,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石碑,这是为纪念重修海源阁,由聊城市人民政府在1992年10月立的。东侧的这块石碑《重修海源阁记》,主要记叙了海源阁的

创建历史、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藏书情况、历史地位、重修过程及其重要意义(碑后为“聊城市重修海源阁筹建委员会成员名单”,碑文由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书写。西侧的这块石碑刻有《八路军解放聊城入城三项命令》,它的原文是1947年1月聊城解放时,八路军某政治部机关为保护固有文化免于战争损坏,向入城部队发布的三项命令。其中第2条就是“保护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图书馆”。当时,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邯郸《人民日报》、山东《大众日报》等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重大政治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八路军进城后,立即派部队将海源阁保护起来。但由于以往战乱的损害,海源阁当时已残存殆尽,只有楼前的读书亭保存尚好。现在海源阁展览的第一展区就在原来读书亭的位置。原来的杨宅从南到北一共有五进院落。海源阁为单檐硬山南向楼房,坐落于杨宅三进院北上房东侧跨院内,面阔三间,上下两层。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下为杨氏家祠,内有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海源阁藏书楼前有一长条状小院,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海源阁的第四进院有北瓦房5间,东西瓦房各3间,共计11间,不住人,专供藏书之用,主要存放明清版本。杨宅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可以想象,当时的杨家不仅在聊城,而且在鲁西也是一个大户人家。时代背景:这里是聊城的位置图和聊城的介绍。聊城

聊城古迹

聊城名胜古迹之六 海源阁 沈雁冰为海源阁题词 海源阁位于聊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东首路北杨氏宅院内,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著名藏书家、聊城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

杨以增画像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二十余万卷。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 海源阁藏书楼上层中间门眉上悬有杨以增亲书“海源阁”阳文匾额一方(白地蓝字,长112公分。宽45公分,大字径25公分,跋文字径4公分)。跋为:“先大夫欲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建此阁,以承祀事。并藉藏书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亦仿鄞范氏之以…天一?名…阁?云。时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亥月中浣,以增敬书并识。”下有“杨以增印”和“志堂”阳文篆书印章两方。

海源阁牌匾.jpg 海源阁总计藏书二十余万卷。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文匾额一方,白地蓝字,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曰:先大夫议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渐此阁,以承祀事,并籍藏书。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亦仿鄞范氏之以“天一”,名“阁”云。 楼檐廊门前立柱上,有木刻楹联一副: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環。 二层楼上面积不大,除楼梯外,仅两间藏书。东南两壁放置书架三个,北壁放置书橱一个,书架二个,楼梯右侧放置书架尔格。藏书楼前有一条状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搞台读书亭。楼下东首有通往后院的泳道。杨宅四进院内又北瓦房五间,东西瓦房各三间,为明清版本藏书处。 何谓“海源阁”,杨以增在自题跋语中已作简单说明,具体来说:海,意谓收藏宏富,治学涉猎广泛。源,意谓追远之思,包含“祀事”与“藏书”、“治学”诸义。祀事即祭祀之事,追念先辈之恩泽,名及所出,是古代社会祭祀的重要内容。 海源阁藏书始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此后历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和杨敬夫四代逐渐形成规模。 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天资聪颖,1798年考中举人,1813年任即墨县教谕(教育局长)。杨兆煜学识广博,论帖、品诗、读画均有独特见解,并有一定的古书收藏,特在楼南宅院内将自己的藏书室命名为“厚遗堂”。杨以增下有同父异母的弟弟杨以坊和一个妹妹。“从杨氏家世可以看出,杨家世代受儒家思想影响,为人正直,由科举步入仕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为杨以增等人藏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杨以增(1787~1856)字益之,一字至堂,别号东樵(聊城当地人称其为杨大安)。嘉庆三年(1798年),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后赴贵州,先后任荔波,贵筑知县,兴义、贵阳知府,再任广西左江、湖北安襄荆郧道员。51岁为父守丧,家居时建“海源阁”藏书楼。服阕,调任河南开封陈许道员,后转任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58岁升任陕西布政使,

北京人物(15)傅增湘

北京人物(15)傅增湘 傅增湘 傅增湘(1872—1950),著名藏书家。四川江安人。字淑和,号沅叔。清末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总办、直隶提学使、宪政编查馆谘议官。1911年任北方议和总代表唐绍仪的顾问,参加南北议和。1914年任袁世凯御用机构约法会议议员。1915年后任肃政厅肃政史。1917年后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后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研究。著有《藏园群书题记初集》、《清代典试考略》等。 傅增湘(1872-1949),字淑和,号沅叔、号姜庵,别号书潜、双鉴楼主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藏园老人、藏园居士等。四川泸州江安县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1949年10月。幼年随父定居北方,入保定莲池书院从吴汝纶学习。光绪十四年(1888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杭州求是书院教习。光绪二十四年戊

戌科(1898年)中进士(第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曾任直隶提学使,创办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北方议和总代表唐绍仪顾问,参加南北和谈代表团。1914年3月任约法会议议员。1917年12月至1919年5月先后出任段祺瑞、钱能训内阁教育总长。1919年“五四”运动后,因抵制执行当局罢免蔡元培令而被免职,此后即专心从事收藏古籍和校勘工作。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从事图书收藏和版本目录研究。1929年曾赴日本搜访中国古籍,并从国内购得大量私家珍藏,总计达20余万卷,其中善本书有6.6万卷。 1918年,傅增湘在北京西四石老娘胡同(今西四北五条)构筑新宅。因为景仰乡贤苏东坡。特取苏东坡的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命名为“藏园”。园内书斋有长春室、食字斋、池北书堂、龙龛精舍、莱娱室、抱素书屋等。据统计,双鉴楼所藏宋本(包括金本)多达一百五十种,元刊本数十种,明清精刻本、名钞、名校本更是不计其数,总计收藏达二十万卷以上。其价值之珍贵,难以数计。由此,傅增湘成为继陆心源皕宋楼、丁丙八千卷楼、杨氏海源阁、瞿氏铁琴铜剑楼清末四大家之后全国最大的藏书家。 傅增湘慧眼识英才,其中包括向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援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