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一、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香港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金融管理局并不控制而且也不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是保持汇率稳定。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香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并逐渐成为香港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核心。香港联系汇率制本身是一个发行制,在发行一定数额的港币时,要有同等价值美元的支持。它既不同于“盯住制”,也不同于固定汇率制。联系汇率制规定的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只适用于发钞行与外汇基金之间的发钞准备规定,以及发钞行与非发钞行之间港元与美元交易。在香港外汇市场上的港元与美元的交易并不受此约束,汇价由市场的供求力量决定。至此,香港实际上存在两种汇率,一种是固定的发钞行与外汇基金之间的发行汇率,另一种是自由浮动的市场汇率。香港联系汇率制自1983年实施至今,为维持港元币值的稳定,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有效控制了港元货币供应的增长,保持了港元币值的基本稳定

由于联系汇率制在发钞程序上必须以等值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负债证明书,从而完全排除了港元发行体制滥发的可能性,每一种形式的港币发行均有100%的外汇储备支持。发钞的多少不须再依赖发钞银行的合作和各方面人为的判断,而是取决于经济体系赚取外汇的能力,赚取外汇越多,发钞能力就越强。货币发行量和货币增长率最终由国际收支状况决定,这样就为货币发行和货币量的增长提供一个约束机制,避免了浮动汇率制时期存在的随意性和任意性,使得通货膨胀率明显低于浮动汇率制时期,因而大大减轻了港元贬值的压力,有利于港元币值的稳定。

(二)提高了香港金融体系承受政治经济振荡和国际金融冲击的能力

联系汇率制自实施以来,经历了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1984-1987年间5次大的港元投机风潮,1987年的全球股灾,1989年的政治性挤提,1990年的海湾战争,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对香港的冲击。在数次港元风潮中,港元兑美元的最低价仅为7.950,最高价为7.714,波幅未超过2%,而平均偏离幅度仅约0.3%。整体金融体系未因震荡而出现混乱情况,显示了该制度的有效性。

(三)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稳定性,降低了香港贸易、投资等各种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交易成本,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在很长一段时期,美国曾一直是香港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内地经港转口贸易亦以美元计价,其中以美元计价部分占香港对外贸易约7成左右。因此,港元与美元挂钩,为香港的对外贸易、投资等活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成本统计、报价结算和盈利评估的计价基础。尤其是1985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促进了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同其他汇率制度相比,联系汇率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更易于实现稳定汇率的货币政策目标,促进香港经济的稳定繁荣

确定了港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后,当局就不需要再通过调整汇率来反映本币的真实价值;联系汇率制没有规定市场汇率波动的上下限,对市场投机活动有相当的抑制作用,并给

予当局稳定汇率的充分余地;联系汇率制简便易懂、透明度高,易被社会普遍接受。自从实施联系汇率制以来,香港的金融体系稳定性大大增强,加强了公众信心。

二、香港联系汇率制面临的挑战

香港联系汇率制无疑是一种处在接受市场检验阶段且发挥了很大功效的汇率制度创新,具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双重功效,但随着香港与大陆经济关系的日趋紧密和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频繁变化,使这一体制在运行中表现出了不可克服的诸多缺陷并面临较大的挑战。

(一)货币政策受制于美国,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指出,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三元悖论”,即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旨在达到三个目标: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在这三个目标中,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其他两个目标中的一个。三选二是国际货币体系三元悖论的根本特性。就香港而言,选择了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流动性,联系汇率制就要求港元利率随美元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加深了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就必然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香港没有执行宏观稳定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能力,不能通过利率和汇率自主调节经济,只能被迫追随美国的货币政策。当香港经济发展与美国经济节奏相反时,例如20世纪90年代,香港经济过热本应该提高利率,却为保持联系汇率而跟随美国利率政策,使香港付出了很大牺牲,过早进入不该进入的调整时期。

(二)港元汇率并不能代表香港经济发展的均衡汇率,不能反映香港经济发展的变化

1:7.8的固定汇率不能反映香港的真实经济状况,不代表港元的均衡汇率水平,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联系汇率制面临的一大挑战。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区域内各个国家的货币相对美元不断贬值,而港元与美元之间汇率固定。香港与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经济结构又类似,出口产品替代率高,香港产品的出口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经济的竞争力大大削弱。同时,要维持联系汇率制必须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规模的增大使得管理成本和风险也相应增加,港币发行量加大,逐渐形成与商品供给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极易引发通货膨胀。

(三)货币政策有效性和自主性的丧失,使其无法调节国际收支

联系汇率制的最大代价在于它失去了利率及货币量两大货币政策工具,不能通过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增长率来达到调节香港经济的目的。联系汇率制使得香港进出口在很大程度上被动接受美元汇价的变化,不能通过本币汇率的调整来缓解国际收支失衡,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目前香港特区凭借其国际贸易、金融、航运及服务中心的地位,以巨额的劳务贸易顺差弥补贸易的入超。但如果香港的有形贸易赤字得不到改善,影响到国际收支状况,将会威胁到港元汇率的稳定。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货币汇率下降,而港元维持联汇制使港元汇率保持强势,形成高估,使香港出口、旅游和零售等行业受到影响,经济增长下降。

(四)先天性缺乏弹性的港元联系汇率制,容易遭受短期国际资本的冲击

1:7.8的固定汇率缺乏弹性,极易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利。应该指出,在香港这样的发行制下,虽然基础货币是以100%的国际储备货币作为保证,

但是基础货币一旦进入银行,便派生出存款货币。在现实经济中即使是狭义的货币供给量如Ml也只有低比率的国际储备货币作为保证。因此,当本币币值出现高估时,机构投资者在货币市场上借入本币然后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很有可能冲垮钉住汇率制度而酿成金融危机。在投机和反投机中,谁的美元资金充足,谁就有可能获得成功。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资产趋于虚拟化,机构投资者利用资金杠杆掀起投机风潮具有越来越大的冲击力。如果不放弃联系汇率制,它会不断成为机构投资者发起投机性冲击的目标。

(五)基本失去了对经济的调节功能,严重损害了本地产业的良性发展

汇率这一重要的金融变量呈现刚性就使得经济内部的压力全部转移到房地产、股市、工资及商品等价格方面,许多矛盾就会在联系汇率制度下不断积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危机发生国的各国货币对美元平均贬值幅度达50%以上,并长期在低位运行,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各种货币对美元同样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或疲软,而实行联汇制的港币却被迫随美元对东亚各国或地区的货币升值,由此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是东亚区域内货币贬值的经济体竞争能力相对提高;二是实行联系汇率制的港币币值不变,再加上工资等成本的刚性作用,必然带来香港本地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联系汇率制已不能适应变化的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失去了汇率对经济的调节功能,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阻碍了本地产业的发展空间。

(六)港元成了美元的代表,却不能国际化

一方面,为了有效地维持联系汇率制的稳定,金融管理局不希望大量的港元由外国机构所持有,否则,汇价将难于控制;另一方面,20多年来对港元汇率的定价是一种主观行政的定价,港元汇率的调整是很艰难的,这势必使港元无法国际化,从而影响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及商业中心的地位。可见,联系汇率制在稳定港元汇率、稳定金融体系的同时,港元的不能国际化成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环球财经杂志封面图

■ 卢麒元

2012年6月12日,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前主席任志刚先生发表文章《香港货币体制的未来》。这是任先生首次公开质疑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文章一石激起千重浪。香港各界热议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得失。同时,大陆一些学者也开始思考人民币准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得失。

香港在短短的30年间,由高速增长进入到全面衰落,不由得让人唏嘘。其中,联系汇率制度的负面影响,已经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刻。只是,经济政策一旦固定化,往往像宗教一样固化人的思维,这种思考往往需要巨大的勇气。

对香港联汇制度的评价

没有比较,很难看出高下。瑞士和香港,具有同等的经济规模,具有同样的区域经济地位,最奇妙的是,两地具有近乎相同的货币进化历史。惟一不同的,是瑞士没有经历1983年的香港式巨变,他们坚守住了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瑞士将这一制度不断完善,坚持至今,瑞士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瑞士法郎信誉日益提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逐渐加强,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瑞士得以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很遗憾,1983年香港选择了固定联汇制度,香港与瑞士分道扬镳,香港失去了货币主权,也同时失去了弥足珍贵的经济主体性。

香港自开埠以来,经历过5种汇率制度:银本位制(1863年至1935年);英镑联汇制(1935年至1972年);美元联汇制(1972年至1974年);自由浮动制(1974年至1983年);美元联汇制(1983年至今)。其中,1974年至1983年间,香港曾经试图建立具有主权意义的货币,却以失败而告终。香港现行的联汇制度,是一种代币发行制度,准确地讲,今天的港币不过是一种美元兑换券而已。历史地看,香港错过了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

一般而言,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采取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似乎无可厚非。联系汇率制度,可以为香港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交易结算工具。这对于香港金融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联系汇率制度一向都是双刃剑。他带给香港一定的方便,也带给香港严重的问题。

首先,没有货币主权,就没有经济管理主权。这就意味着,香港无法制订清晰的产业发展政策。香港没有能够在上世纪60、70年代实现经济腾飞后,像瑞士一样顺利完成产业转型,而是过早出现产业空心化,从而导致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其经济增长与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速度完全不成比例。

其次,没有货币主权,港币就无法具备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价值。这就意味着,以港币计价的资产并不具备对冲美元风险的能力。港币终于失去了像瑞士法郎一样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历史机遇,这就使得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价值大大降低。几乎可以断定,一旦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港币作为人民币中介的角色将彻底完结,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会迅速消失。

再次,没有货币主权,就没有管理通货膨胀的能力。在刚性的联系汇率制度下,美元持续贬值,必然导致香港的持续通货膨胀。香港的持续通货膨胀表现为房地产的长期畸形繁荣,可以说是一业兴旺,百业萧条。任何一个社会,资本利得长期高于劳动所得,这个社会必然产生劳动挤出效应,这个社会必然丧失创造价值的能力。事实上,香港20世纪60、70年代那种创业和创新的能力,在1983年之后消失了,香港不再像一个工厂,而更像是一个赌场。

笔者在研究港币历史沿革的时候,感到非常沉痛。失去了香港的英国人不愿意港币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个性的主权货币,一方面,英国人担心港币拖累英镑;另一方面,港币美元化有利于英资顺利从香港撤退。英国人出于私利作此决断,尚可理解。令人不解的是,当时的

香港并不乏精通货币的精英,为何他们选择了集体沉默?

在英人的自私之下,在港人沉默的背后,无语的是香港的未来。

香港联汇制度的极限

至今,香港联汇制度都实行整整29年了。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存在自身的极限。香港联汇制度的极限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极限?当美国人刻意贬抑美元汇率的时候,与美元固定联系汇率的港币,将会把香港经济拖向何种境地?

据中新社香港2011年8月14日报道,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撰文称,要防止投机者在金融动荡之时豪赌香港汇率制度的改变,特区政府要坚定对联系汇率制度的信心。曾俊华强调,政府无意亦不需要改变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并称此汇率制度是香港金融和货币稳定的基石。而面对环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为防国际大鳄豪赌香港汇率制度改变,港元不可以轻率自毁金融长城与美元脱钩。就汇率与通胀的问题,曾俊华还指出,两者并无简单的直接联系,而采用一篮子货币汇价挂勾的方法来降低通胀的措施,其效用仍旧成疑,假若港元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即使港元与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稳定,但兑美元仍可能大幅波动,只会增加香港进出口商的汇率风险。在金融市场动荡时要对症下药,而非药石乱投。

曾司长不认为香港的通货膨胀与联系汇率“有简单的直接联系”,也就看不到美元贬值必然导致港币贬值这样浅显的事实。事实上,香港经济正处于极为关健的历史转折关头。美国债务危机短期内无法解决,美元持续贬值已成定局。香港的联汇制度已成骑虎之势。如果爆发全面的美元危机(若美国推行QE3后美元将迅速贬值),联系汇率将迫使香港进入最难捱的滞胀周期,这将导致港府失去财政平衡。到那时,港府将被迫改变现行联系汇率制度。

为什么滞胀会导致港府失去财政平衡呢?港府财政支出大部分为刚性支出,要跟随通货膨胀而增长;港府财政收入,大部分为弹性收入,必然跟随经济停滞而缩减。香港如果于2013年经济增长陷入停滞,那么将在2017年前后失去财政平衡。笔者预计,2017年将是香港联汇制度的极限。

在此,笔者必须做一点儿补充说明。货币政策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有间接实现社会分配的功能,在通货膨胀维持高水平时期,房屋溢价和租金收益增长将高于其他投资、经营和劳动收益的增长,社会分配向有资产者倾斜,而无产者的福利将会被迫削减。因此,控制通货膨胀是文明国家最核心的经济管理工作。所以,负责任的各国央行均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金管局根本无力控制本港通货膨胀,也就失去了调节社会分配的能力。而当港府财政空间耗尽后,必然进行货币制度改革。舍此,别无他法。

香港的金融行业和地产行业是香港联系汇率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对于此制度的改革。香港的立法、司法、行政体系,代表着香港有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并无改变联系汇率的积极性。

香港联汇制度的极限,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极限,可能也同时是一个政治极限。香港极度扭曲的经济结构不可持续,一旦贫富分化达到无法调和的水平,社会将会陷入持续的动荡之中。

香港汇率制度的出路

香港汇率制度存在四种可能的选择。第一,维持现状;第二,与人民币挂钩;第三,与多种货币挂钩;第四,建立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笔者认为,第四种选择是最佳选择。关于为什么不能维持现状,前文已做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关于为什么不能与人民币挂钩,或者与多种货币挂钩,笔者将在今后的文章作详细论述。简明地说,在已经允许人民币在港流通的情况下,港币与人民币挂钩已经失去了本币发行的意义,必然使港币澳门币化。所谓港币与多种货币挂钩,将使港币在失去个性的同时,也同时失去稳定性,成为类似于新加坡元那样的边缘货币。所以,笔者只赞同第四种选择。

笔者查阅了香港学者29年来研究联系汇率的一些见解。香港学者集体的谬误在于错误地解读了联系汇率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关系。联系汇率从来就不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恰恰相反,没有一个真正独立的国际金融中心使用联系汇率制度。道理非常简单,联汇制度下,无法建立本币计价的国际债券交易中心,这必然严重影响金融市场交易的规模,事实上,这也始终是香港、新加坡等二流金融中心的致命弱点。仔细观察世界金融史,我们就可以发现,拥有主权货币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英国和瑞士拒绝加入欧元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顾虑货币主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关系。

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完全可以热情支持香港政府收回货币主权,并重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权货币。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港币的自由浮动将为人民币自由兑换提供必要的经验。香港建立独立的货币主权将为中国提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有效的缓冲空间。港币和人民币的货币联盟将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提供示范,可以有效推动人民币与台币和新币的合作,以至于推动人民币与日元、韩元的合作,以至于最终推进亚元的出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香港自身也可以夯实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至少在目前,仍需要谨慎评估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意义,在人民币发展趋势仍不明朗的时刻,港币保持自己的个性,对人民币未来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认为,现在正是香港发行主权货币的最佳时机。第一,香港财政状况仍然处于健康水平,有能力发行自己的主权货币;第二,中央政府持有巨额外汇储备,足以对冲香港外汇市场的波动;第三,全球主要货币均存在自身问题,需要新型的外汇对冲工具(类似于瑞士法郎那样的主权货币),港币可以借机做大做强;第四,在人民币未能实现自由兑换之前,充当人民币债券的临时的国际定价尺度。第五,为人民币自由兑换积累必要的经验。基于上述理由,香港推出主权货币,此其时也。

去年有一则有趣的报道。报道称,著名对冲基金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 LP 之创始人阿克曼(William Ackman)在纽约一个论坛上发表投资港元可获丰厚回报的言论,引起了传媒和投资界的广泛注意。阿克曼投资港元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港元是当前世界上估值最低的货币之一,而他从经济常理推断,种种迹象都正预示港元会被重估,意味着与美元挂钩的港元会放弃行之经年的联系汇率。基于实体经济表现远比美国为佳,脱钩后之港元将会大幅升值,实属理所当然。阿克曼对港元的估值为1美元兑6港元,一旦愿望成真,代表港元兑美元将会有30%升幅。

笔者并不完全认同阿克曼的观点。但是,我们应该重视金融家的投资意向。我认为,这表明很多人已经注意到香港联系汇率的极限了。这个极限一旦到来,经济制度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变或将不可避免。

现代中国汇率制度的变迁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货币问题上是具有世界级认知和管理水平的,他们曾经创造了金融史上的伟大奇迹。笔者在《思念陈云》一文中,曾经高度评价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他们的财政金融政策战胜了国民党,而非只一般意义上的军事胜利。其中,共产党无中生有地创造了伟大的货币——人民币,为短短30年间完成工业化,奠定了强大的金融基础。

人民币自诞生以后,一直属于非自由兑换的货币,其汇率由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仅作为调控进出口贸易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手段。人民币汇率大致分为二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汇率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币汇率不以黄金为基础,实行管理浮动制,物价为确定汇率的依据;从1955年3月至1971年11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处于稳定时期,人民币汇率在近16年时间内维持在2.4618元水平(1美元兑换);从1973年到1979年间,人民币汇率只做过几次调整,到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684元(1美元兑换)。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挂牌价和调剂价的双轨制阶段、汇率并轨后的柔性盯住

美元制阶段、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刚性盯住美元制阶段、2005年7月21日的汇率制度改革。

从1979年至1994年汇率双轨制阶段是人民币贬值幅度最大的时期,由1979年的1.555元(1美元兑换)贬至1994年的8.619元(年度均价),贬值幅度达4.5倍。在汇率双轨制期间,还存在表面上面额与人民币等值的外汇兑换券。由于外汇汇率与官方挂牌价格存在极大的利差,期间存在被政府禁止的外汇黑市。初期以炒卖外汇兑换券为主,之后直接炒卖外币。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币定价过高,外汇(外汇兑换券与外币)黑市价大大高于官方规定的汇率,前期最高相差近一倍;随着官方对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渐渐回落直至接近官方挂牌价;进入1990年以后,场外交易的(黑市价)外汇价格转向弱低于官方挂牌价,与此同时,外汇兑换券渐渐淡出市场。

从1994年开始到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前,人民币兑美元一直维持在8.27元以上(1美元兑换)。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渐渐进入升值阶段,人民币从汇率在改革前为8.2765元(1美元兑换),到2008年7月16日挂牌中间价升值至6.8128元,升值幅度达到21.48%。

笔者将1994年后,人民币汇率的制度性安排,称之为准联系汇率制度。所谓“准联系汇率制度”,涉及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他与某种货币实现较为稳定的联系关系(例如,与美元);第二,他在特定的汇率水平强制实施结算。事实上,在1994年之后,我国政府就是在实施一种准联系汇率制度。这个制度执行了10年之久,直到2005年才有所改变,但并非根本性的改变,仍可视为准汇率制度的延续。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准联系汇率制度是中国当时别无选择的选择,偶一为之,未尝不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面临经济停滞的困难局面,如果不能迅速解决严重的资本稀缺问题,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动乱。而准联系汇率制度,可以人为地压低人民币汇率,使境外资本得到了巨大的获利空间,为国际资本大规模涌入创造条件。加上WTO谈判的成功,中国迅速地成为了世界工厂。中国在付出了巨额汇率损失的同时,获得了低端消费品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基本上解决了大规模就业的世纪性难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准联系汇率制度毕竟是一种大规模牺牲国民福利的权宜性政策安排,而非长期政策选项,更非根本性的制度安排,一旦时机成熟,则可做出改变。只是当一种发展模式形成路径依赖,特别是,当中国的准联系汇率制度成为人民币货币超常规发行的技术手段时,改变就成为尤为艰难的选择。

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

信用,本质上是信心。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于在苏区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凭空发行人民币,靠的就是这份无与伦比的自信。今天,中国经济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拥有一个自由浮动的主权货币,不再膜拜于美国人身后,是应该提上议程的考虑项了。

我们被一种声音淹没了。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之时,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种准联系汇率的货币,和1983年之后的港币有多大的区别呢?请您展开一张港币,仔细看一下正面第三行,印有“凭票即付”四个字,港币其实就是一张美元兑换券而已,而美元兑换券是不需要也谈不上“国际化”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收回货币管理主权。这包含了双重含义。第一,就是货币的自主定价权,也就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第二,就是货币的自主发行权,也就是取消强制性的外汇兑换制度。无需为这一制度找老掉牙的理由了,我们更应为防患于未来可能出现的货币危机。

前文已经分析过了,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最大的弊端在于,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将美元的通货膨胀强制性输入香港。持续的、高强度的通货膨胀过程,遏制了普通产业的发展空间,香港只剩下了地产行业,可谓是一业兴旺,百业萧条。这一点,在香港与瑞士的比较之中,看得尤为清晰(参见辅文《关于瑞士法郎与欧元底线挂钩的解读》)。如今,中国大陆不应重演香港这一幕,绝不应让剧烈的通货膨胀过程逼退各个产业的发展,惟剩地产行业一枝畸秀。

我们需要全面的人民币管理制度的改革。包括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发行机制、外汇储备和管理机制,包括了稳定人民币购买力的财政协调机制,等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改革。

本文的最后,笔者想对任志刚先生的文章做一点儿粗略的评价。显然,任先生不愿意承认英国政府1983年建立联汇制度的真实意图;同时,任先生也不愿意承认联汇制度给香港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当然,任先生也不会同意笔者重建自由浮动的港币的设想。任先生否定联系汇率制度,恐怕更多地是出于个人考量。

我坚信,中国人有能力管理一种自由浮动的货币,就像我们老一辈革命金融家们所做到的那样。

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得与失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至今已实施近30年,本质是让港币成为美元的附属和延伸,借助于在全球居主导地位的美元来维持港币的稳定。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此战引燃了所有英属殖民地的归属问题。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香港的主权归属问题。1983年中英开启了关于香港主权归属问题的谈判。此次谈判的结果举世皆知,香港领土主权定于1997年回归中国。然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被当时的中国人忽略了,这个细节就是港币的汇率制度。

正是在1983年,港币汇率制度发生了巨变,英国人在承诺交还香港的同时,却取消了港币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香港从此失去了极为珍贵的货币管理主权。

1983年10月17日,香港结束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正式实施与美元挂钩的固定联系汇率制度。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属于固定汇率制度。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以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与美元挂勾。与其他固定汇率制不同,这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政府或中央银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主动插手干预外汇市场(即通过控制港元的供应与需求来直接影响汇率)。在联系汇率制度内,汇率稳定主要通过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中国银行(2.94,0.01,0.34%)、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微博))进行套戥活动(所谓套戥[děng],即大陆所说的套利,其实是一种低买高卖的策略,是指同时买及卖某一种商品,以赚取当中的差价——编者注)而实现,可称之为一个自动调节机制。此制度剥夺了香港一度拥有的货币主权,这其实是在事实上提前转移了香港的一部分的主权和一部分的治权。很遗憾,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对此并无太深的了解,而英方对此讳莫如深,港人对此装聋作哑。

29年过去了。大陆人和港人依循《中英联合声明》的承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联汇制度。香港联汇制度渐渐变成了香港社会的一种宗教,几乎没有人敢于质疑香港联汇制度的弊端。

和新加坡情况类似,香港也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只能着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但结合各自的特点,两者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新加坡在根据自身地理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依然重视制造业,依靠高附加值的工业及信息产业,使制造业产值占到GDP的25%左右。贸易伙伴也非常均衡,前三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欧盟和中国占比都约为10%。和日本类似的是,除了制造业发达外,依附于制造业上的服务业比重高,对经济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新加坡通过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来实现收入增长,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准。所有以上这些,使新加坡有条件执行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取得成功。

香港则完全不同。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的制造业逐步北移。借助联系汇率制度的

特点,结合香港的法制、金融、人才等方面优势,香港逐步转型成为贸易和金融中心。近年内地经济发展,两地贸易往来增加、大批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离岸人民币业务也得以拓展,帮助香港不断增强其贸易和金融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联系汇率制度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完成、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的前提下,作为美元的延伸,港币起到了金融市场募集资金与贸易中介的作用。目前香港对内地贸易占到总量的50%以上,内地在港上市公司占港股总市值的50%以上,已成为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和第五大贸易伙伴,以四大支柱行业为主的服务业占到香港GDP的90%以上,这些都构成了香港经济目前的基础。

尽管美元地位近年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唯一的主导货币。全球储备货币的60%、全球贸易结算的40%依然仰仗美元。美元在过去一段时间虽持续贬值但依然稳定。而人民币在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方面角色都还小,国际化进程才刚起步,急于脱离美元的联系汇率必定会影响香港经济目前的根基。

近十年来香港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本地经济、贸易伙伴和金融市场过于依赖内地,经济、贸易和金融市场结构高度统一,容易受同一因素影响而产生同步同幅波动;薄弱的制造业、发达的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本地劳动力无法满足转型需要,劳动力市场弹性不足等,也引发了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问题。

作为金融中心的香港,金融市场资金的流动规模远超实体经济,资本市场由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组成,占据资金大部分的中长期投资者会持有各类金融产品。短期内,投机资金对金融稳定产生极大影响的情况下,可将这类资金用于维护汇率稳定保持市场对于港币的信心,就如1997年所发生的那样。本地经济、贸易伙伴和金融市场结构高度统一的特点,使得港币与金融市场交易货币即便分离也会因同一因素产生冲击,要维持货币的稳定所需的力度和资金并无本质差异。

随着内地快速发展,香港原有的劳动力竞争力优势被逐步削弱,收入增长放缓、贫富差距加大,类似希腊目前遭遇的窘境。在劳动力竞争力不足的状况下,希腊要么短期内脱离欧元区,依靠自身货币大幅贬值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要么留在欧元区以削减工资和各种福利支出来提升竞争力,但无论哪种方法实际上都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准大幅下降,才能换取竞争力和就业率的提高。

所以要解决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的通胀和收入增长压力,仅仅依靠改变货币政策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经济结构、提升香港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来实现,而这需要长期努力。香港货币政策的转变同样需要漫长过程,任志刚近期的报告《香港货币体制的未来》只能被看作是提出未来改变联系汇率制度的可能性,供各界作进一步探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香港与内地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香港人民币化是大势所趋,但这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任何操之过急的举动只会适得其反。(作者系第一财经频道驻香港记者)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究竟该不该存留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当199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香港政府极力维系住了联系汇率制度,但是对于目前情况来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 本文首先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发展和运行进行了系统研究调查,之后又分析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再主要结合1998年香港保卫战实例,简略的与泰铢保卫战进行分析。最后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存留以及维护进一步研究阐述。 关键词: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保卫战;泰铢危机等 一、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 香港的货币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从1863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后1935年11月,全球白银危机,香港货币制度由银本位转变为与英镑挂钩,当时是1英镑兑16港元(12/1935 - 11/1967);1英镑兑1455港元(11/1967 - 6/1972)的固定汇率制度。之后香港一度与美元挂钩。1972年到1974年,按照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当时的汇率为1美元兑5650港元(6/1972-2/1973);1美元兑5085港元(2/1973-11/1974),尔后1974年到1983年,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仍与美元挂钩,在这期间,由于货币及信贷的过度增长,和投机炒卖等活动致使港元日渐贬值,港元汇率持续走低。1983年香港政府发布新汇率政策,借此稳定港元,规定发钞银行必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交易。从1983年至今,香港汇率制度一直为以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从香港货币制度的演变,和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香港的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其实是两者一体的,密不可分。 二、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行

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一、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香港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金融管理局并不控制而且也不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是保持汇率稳定。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香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并逐渐成为香港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核心。香港联系汇率制本身是一个发行制,在发行一定数额的港币时,要有同等价值美元的支持。它既不同于“盯住制”,也不同于固定汇率制。联系汇率制规定的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只适用于发钞行与外汇基金之间的发钞准备规定,以及发钞行与非发钞行之间港元与美元交易。在香港外汇市场上的港元与美元的交易并不受此约束,汇价由市场的供求力量决定。至此,香港实际上存在两种汇率,一种是固定的发钞行与外汇基金之间的发行汇率,另一种是自由浮动的市场汇率。香港联系汇率制自1983年实施至今,为维持港元币值的稳定,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有效控制了港元货币供应的增长,保持了港元币值的基本稳定 由于联系汇率制在发钞程序上必须以等值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负债证明书,从而完全排除了港元发行体制滥发的可能性,每一种形式的港币发行均有100%的外汇储备支持。发钞的多少不须再依赖发钞银行的合作和各方面人为的判断,而是取决于经济体系赚取外汇的能力,赚取外汇越多,发钞能力就越强。货币发行量和货币增长率最终由国际收支状况决定,这样就为货币发行和货币量的增长提供一个约束机制,避免了浮动汇率制时期存在的随意性和任意性,使得通货膨胀率明显低于浮动汇率制时期,因而大大减轻了港元贬值的压力,有利于港元币值的稳定。 (二)提高了香港金融体系承受政治经济振荡和国际金融冲击的能力 联系汇率制自实施以来,经历了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1984-1987年间5次大的港元投机风潮,1987年的全球股灾,1989年的政治性挤提,1990年的海湾战争,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对香港的冲击。在数次港元风潮中,港元兑美元的最低价仅为7.950,最高价为7.714,波幅未超过2%,而平均偏离幅度仅约0.3%。整体金融体系未因震荡而出现混乱情况,显示了该制度的有效性。 (三)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稳定性,降低了香港贸易、投资等各种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交易成本,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在很长一段时期,美国曾一直是香港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内地经港转口贸易亦以美元计价,其中以美元计价部分占香港对外贸易约7成左右。因此,港元与美元挂钩,为香港的对外贸易、投资等活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成本统计、报价结算和盈利评估的计价基础。尤其是1985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促进了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同其他汇率制度相比,联系汇率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更易于实现稳定汇率的货币政策目标,促进香港经济的稳定繁荣 确定了港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后,当局就不需要再通过调整汇率来反映本币的真实价值;联系汇率制没有规定市场汇率波动的上下限,对市场投机活动有相当的抑制作用,并给

联系汇率制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意义

思考题:联系汇率制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从案例可知: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首要货币政策目标,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通过稳健的外汇基金管理、货币操作及其他适当的措施,维持汇率稳定。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但是,在香港的公开外汇市场上,港币的汇率却是自由浮动的,即无论在银行同业之间的港币存款交易(批发市场),还是在银行与公众间的现钞或存款往来(零售市场),港币汇率都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实行市场汇率。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最重要的机理。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着整个港币体系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联系;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与公众的市场行为和套利活动,使市场汇率一定程度地反映现实资金供求状况。 它的发展历程:有利影响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和考验,联系汇率制度日趋完善。为巩固联系汇率制度使其可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抵御外界冲击,金管局在1987年开始陆续推行了多项货币改革措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是:1998年9月推出巩固货币发行局制度的七项技术性措施,以及2005年5月推出的联系汇率制度的三项优化措施。1998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香港金融市场承受了巨大的投机压力,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市场上广泛流传人民币将贬值及联系汇率不保的消息。金管局于 1998年9月及时推出了七项巩固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技术性措施:其中两项主要的措施是:提供总结余的弱方兑换保证,即金管局保证在港元转弱至指定水平时,可以按固定汇率把港元兑换为美元;另一项是调整贴现窗机制,贴现窗指银行向金管局买出证券,以借出金管局隔夜港元的机制,过程中双方协定将由银行按照协定价格及日期回购该证券。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利率过度波动及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2003年底到2005年期间,由于美元疲弱,同时市场估计人民币升值及香港经济强劲复苏,大量资金流入香港。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港元利息均低于同期美元利息,仍无明显的资金流出。为了加强利率调节功能,金管局于2005年推出三项优化联系汇率制度运作的措施,包括:推出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强方兑换保证,即金管局保证在港元转强至指定水平时,可以按固定的汇率把美元兑换为港元;将弱方兑换保证的汇率定为7.85港元;金管局可在兑换范围内(即 7.75~7.85之间)进行符合货币发行局原则的市场操作。 香港属于小规模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体,商品及服务贸易总额约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三倍,其中外资和外贸在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践表明,联系汇率制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初“政治应急”的作用,而发展成为使香港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外部的金融震荡和政治冲击的经济手段。对香港而言,由于其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对外有着强烈的依附性,本地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情况下,维持联系汇率制度非常重要,香港能受惠于美国大致稳定的货币环境及其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少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和合同的缔结以及国际资本的积聚。在这种情况下,用港元钉住美元,稳定汇率,减少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及经济合同的缔结及国际资本的汇集,从而给香港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这些也可以说是导致联系汇率制度得以产生并持续下来的内在根源。主要概括为: (一)有效控制了港元货币供应的增长,保持了港元币值的基本稳定,由于联系汇率制在发钞程序上必须以等值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负债证明书,从而完全排除了港元发行体制

从联系汇率制看数字人民币

从联系汇率制看数字人民币 数字人民币尽管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并且定位于流通中现金(M0),但会打上指定运营机构的“烙印”(比如数字签名)。 数字人民币(eCNY)具有联系汇率制和间接型央行数字货币的特征。 一、关于数字人民币的阐述 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新格局”系列研讨会上阐述了关于数字人民币的设想,要点如下。 第一,数字人民币遵循双层运营原则。第一层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层是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和头部非银行支付机构等。 第二,数字人民币不同于通常认为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CBDC不管是批发型还是零售型,都是中央银行的负债,而数字人民币不一定构成用户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索取权(Claim)。经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的第二层机构拥有数字人民币的所有权以及相关技术和系统。 第三,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第二层机构的监管以及发行准备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要求,支持数字人民币的价值(或为数字人民币的价值背书)。中国人民银行与第二层机构之间并非简单的批发和零售关系。

第四,第二层机构负责数字人民币用户的KYC(“了解你的用户”)、反洗钱等合规审查和数据隐私保护。数字人民币数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备份。 第五,中国人民银行在数字人民币中的职责主要包括:监管和保证数字人民币价值稳定,聚焦于支付和结算基础设施,促进不同支付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切换便利(Switching Facility),以及准备好应急和紧急替代计划。 二、联系汇率制简介 周小川在讲话中指出,数字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香港的发钞制度,也就是联系汇率制。 联系汇率制本质上是货币发行局制度。在此制度下,基础货币的流量和存量都有足额的外汇储备作为支撑。换言之,基础货币的变化必须与外汇储备(按固定汇率计算)的变化一致。货币发行局明确承诺会按照指定的固定汇率将本地货币兑换为储备货币。 香港自1983年10月17日至今实施联系汇率制,目标是将外汇市场上港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在7.80港币兑1美元左右的水平。 在香港,基础货币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负债证明书,用以支持发钞银行发行的纸币;第二,香港特区政府发行的流通纸币和硬币;第三,总结余,指持牌银行在

什么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什么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所谓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指将香港本地的货币与某种特定的外币相挂钩,按照固定的汇率进行纸币的发行与回收的一种货币制度。在香港,纸币是由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发行的。根据香港的法律,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发钞银行需要向香港金融管理局交付美元,换取负债证明书,并将其拨入外汇基金账户,用以作为发行纸币的依据,再按照香港财政司规定的固定汇率,以1美元兑7.8港元的汇率发行等值的港币。其他银行(在香港称作持牌银行)则可以同样的汇率向发钞银行存入美元,并获得等值的港币。反过来,在回收港币时,外汇基金、发钞银行和持牌银行之间也按1:7.8的固定汇率进行方向相反的操作。由此不难看出,以美元作为港币发行的基础和依据,并使二者保持固定的汇率,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两个基本要点。 自1935年以来,香港共实行过六种汇率制度,每次变动的原因都与当时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有关。但联系汇率制的实施,却有着更深层的政治及经济原因。1982年9月,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正式开始谈判。由于最初谈判进展缓慢,导致谣言四起,人心浮动,房地产市场崩溃,港元不断贬值。其间,香港各阶层人士多次呼吁港府出面挽救港元,但港英当局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诿。1983年9月24日,港元在外汇市场上暴跌,对美元汇价逼近1:10,港汇指数也锐挫至57.2的历史最低水平。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港英当局不得不放弃其完全不干预货币市场的原则,转而接受经济学家格林伍德的建议--建立一个钉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据说,当时有人提议将汇率固定在1:8的水平,因为它有着象征"发"的吉利谐音。但此建议被当时的财政司长彭励治否定,而将汇率定为1:7.8。 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迅速地稳定了香港货币。二十多年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受到多次的挑战。其问,经历了1987年的全球性股灾、1990年的海湾战争、1991年国际商业银行倒闭、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以及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但香港货币都能一一化解风险,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港币信誉卓著,坚挺稳定。与此同时,香港经济运行良好,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所有这些,联系汇率制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实践表明,联系汇率制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初"政治应急"的作用,而发展成为使香港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外部的金融震荡和政治冲击的经济手段。对香港而言,由于其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对外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外资和外贸在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因此,本地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用港元钉住美元,稳定汇率,减少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及经济合同的缔结及国际资本的集系,从而给香港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这些也可以说是导致联系汇率制度得以产生并持续下来的内在根源。 当然,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缺点。①它使得香港的利率和货币供应受制于美国的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而严重地削弱了这两个经济杠杆的调节能力。②联系汇率制度还被认为是造成香港高通货膨胀和实际上的负利率并存的主要原因。3)由于实行了联系汇率,也无法通过汇率的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状况等等。但是,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有着深刻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历史也肯定了其稳定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同时,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和考验,这一制度本身也日趋完善。

香港联系汇率制

专栏:联系汇率制 联系汇率制的特点是:一国或地区流通的法定货币不是央行发行而是由独立的通货发行局发行。这种货币的发行有完全的资金保证,即必须有一个可以作为国际储备的货币,按照事先预定的比价进行无条件的兑换。因此,联系汇率制的物质基础是外汇储备。联系汇率制是除货币联盟之外最严格的固定汇率形式。在一个运行良好的联系汇率制中,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均是固定的,而利率则与直接挂钩货币的利率相一致。 港元是实行联系汇率制比较成功的地区。1987年7月,港府通过了关于金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会计安排”,确定了联系汇率制的主要内容是:发钞银行新发行的港元要向外汇基金缴纳等值的美元作为保证,以获取外汇基金无息的负债证明书(发钞银行是债权人)。而持牌银行要获得港元同样要有等值的美元存入发钞银行。当港元回笼时(回给货币局),发钞银行可以同样的汇率获得美元,同时交回外汇基金的负债证明书。发钞银行向持牌银行回笼港币时的做法与外汇基金同发钞银行之间回笼港币的做法相同。同时,外汇基金与发钞银行有义务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和调整利率来维护1美元兑换7.8港元的预定官价,使公开市场的汇率以2%的幅度在官定汇率水平上下浮动(别忘了,公开市场汇率或现实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有两个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 ①美元流动均衡机制。即当港元被市场抛售或资本流出导致市场美元减少时,由于美元减少,发钞银行不仅不能增发货币,还需向外汇基金交回负债证明书赎回美元,导致基础货币减少,从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则又导致利率上升,物价下降,国际收支状况好转,港元汇率趋于稳定。

②套利机制。香港的发钞银行由三家商业银行组成,必然具有逐利动机。假设市场上美元汇率上升到1:7.9港元,则所有发钞银行都会向外汇基金交回负债证明书,以1:7.8港元的汇率赎回美元,再以1:7.9港元的汇率向市场抛售,结果是美元供应增加,港元供应减少,最终导致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趋同。 港元联系汇率制使港元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有两大弊端: 请想想? 1.损害了香港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2.汇率长期固定不变可能带来港元汇率高估,引发货币危机、金融危机。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作原理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作原理 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自1983年10月17日起采用的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联系汇率制度是一项有别于中央银行的货币当局制度安排,其特色是发钞银行 发行和赎回负债证明书,都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进行。自 1983年至今,这项制度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修订。联系汇率制度符合香港的经 济状况,且简单、一致、易于理解,能够满足香港这类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的 需要。联系汇率制度是最为强健的固定汇率制度,它固若金汤、刀枪不入,资 本流入流出的影响百分之百的转移反映在利率层面。不同于中央银行制度,联 系汇率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能进行任何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且必须对包 括大投机者在内的所有持港元和有意兑换港元者一视同仁,否则将损害货币当 局的公信力并带来严重后果。潘大认为,联系汇率制度的这些特点,都是港股 投资者有必要了解的,本文将对此作权威论述。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诞生 香港在30年代放弃银本位后,长期与英镑汇率挂钩。70年代初由于英镑 改为浮动汇率,港元曾短暂的与美元挂钩。 由于70年代的美元危机,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大幅贬值,港元在1974年11 月25日与美元脱钩并改为浮动汇率。在浮动汇率制度实施的最初两年,港元运作曾一度非常顺利。但港元大好的形势并未能长期维持,香港于80年代初爆发港元危机。1983年港元危机最紧迫时,港元曾于两天内大幅贬值了13%,港元 汇率最低跌至1美元兑9.60港元。 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前后的港元汇率走势 为应对港元危机并拯救香港银行系统,港英当局于1983年10月15日宣布港元与美元按1美元兑7.80港元挂钩,实行联系汇率制度。这项安排标志着香港联系汇率制度诞生,成为之后30年香港金融制度的基础。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修订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案例01: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阅读以下资料,并通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所谓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指将香港本地货币与美元挂钩,按照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进行港币发行与回收的一种货币制度。港币由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发行。根据香港法律,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发钞银行需要向香港金融管理局交付美元,换取负债证明书;将美元拨入外汇基金账户,用以作为发行纸币的依据;再按照香港财政司规定的固定汇率发行等值港币。其他银行(在香港称作持牌银行)以同样的汇率向发钞银行存入美元,并获得等值港币。在回收港币时外汇基金、发钞银行和持牌银行之间也按1:7.8的固定汇率进行反方向操作。 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正式实施,迅速地稳定了港币对内价值,十多年来更接受过多次挑战,其中最著名的应属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香港货币都能一一化解风险,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港币信誉卓著,坚挺稳定。与此同时,香港经济运行良好,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所有这些,联系汇率制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实践表明,联系汇率制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初"政治应急"的作用,而发展成为使香港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外部的金融震荡和政治冲击的经济手段。不过,联系汇率制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还被认为是造成香港高通货膨胀和实际负利率并存的主要原因。 1.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上的港币兑美元汇率是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 2.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港币利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3.要保证联系汇率制度顺利实施,必须具备哪些前提条件? 4.提示:可以考虑美元储备规模、市场主体信心、金管局货币政策自主权等方面 5.请了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对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冲击情况。试分析香港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怎样的联动机制?危机中国际炒家是如何利用这一联动机制实施攻 击的?香港政府最终如何渡过难关? 6.请比较香港联系汇率制与货币委员会制(或称货币局制,比如新加坡、阿根廷等国)有什么异同?在你看来,联系汇率制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7.有人认为联系汇率制度可以有效平抑国内通货膨胀,提高货币当局的权威性,因而可以在发展中国家范围内广泛提倡。你认为中国大陆能否采用联系汇率制?为什么?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

浅谈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浅谈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1983年10月17日,香港开始推行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这制度规定向发钞银行发行及赎回为银行纸币提供支持的负债证明书时,发钞银行必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以美元交易。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首要货币政策目标,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通过稳健的外汇基金管理、货币操作及其他适当的措施,维持汇率稳定。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 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背景 英国在1841年开始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港英政府于1863年宣布当时的国际货币-银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直到1935年11月,由于全球白银危机,港英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度,并于宣布港元为香港本地货币,与英镑的固定汇率为1港元兑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兑1英镑的汇率与英镑挂钩。直到1972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发钞银行可以港元购买负债证明书。1974年11月,由于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虽然浮动汇率制度实施后的最初两年运做很顺利,但自1977年开始,由于货币及信贷过度增长,导致贸易逆差扩大,通货膨胀高企,港元汇率持续下降,加上投机炒卖的活动出现了少有的抢购商品风潮,令港元贬值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港英政府遂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稳定港元的新汇率政策,即按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的内容与调节机制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更为准确的定义应称为美元汇兑本位制。从理论上分析,香港现行的联系汇率制是货币的通货发行局制度的衍生制度。而通货发行局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一国或地区流通的法定货币不是由中央银行发行,而是由独立的通货发行局发行。这种货币的发行必须有完全的保证,即必须与一个可以作为国际储备的货币按照一个事先预定的比价进行无条件的兑换。 香港没有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职能由指定的、合格的商业银行(发钞行)来担当,目前香港发钞行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1987年7月,港府通过了关于金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会计安排"。由此确定的港元与美

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度 一、联系汇率制度简介 (一)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 香港的货币制度与汇率制度是融为一体的,在发展为贸易和金融中心期间,实行过不同类型的货币和汇率制度。 1.银本位时期。英国在1841年开始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当时中国采用复本位货币制度分两个层面实施:红铜、青铜或铸铁钱币-制钱用于小额交易;银锭用于大额商业交易、交税及储存财富。此外,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银元也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交易媒介。香港是贸易中心,银元被普遍采用,早期的港英殖民地政府曾经试图推广英镑作为香港的官方货币,但由于英镑并不普及而且供应短缺,无法以英镑收税,,港英政府遂于1863年宣布当时的国际货币-银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并于1866年开始发行香港本身的银元,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 2.与英镑挂钩时期。1935年11月,由于美国及其它地方银价飙升,后来由于全球白银危机,港英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度,并于1935年11月9日宣布港元为香港本地货币,与英镑的固定汇率为1港元兑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兑1英镑的汇率与英镑挂钩。根据1935年颁布的《货币条例》,银行须向外汇基金交出用于支持该银行发行纸币的所有白银,以换取负债证明书,外汇基金则把受到的白银投资于英镑资产,这些负债证明书成为发钞银行发行纸币的法定支持。实际上,这种安排就是货币发行局制度。发钞银行日后若增发纸币,必须以英镑购买负债证明书。 3.浮动汇率时期。1972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其后,港元一度与美元挂钩,由1972年6月开始,发钞银行可以港元购买负债证明书。1974年11月,由于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虽然浮动汇率制度实施后的最初两年运做很顺利,但自1977年开始,由于货币及信贷过度增长,导致贸易逆差扩大,通货膨胀高企,港元汇率持续下降,加上投机炒卖的活动出现了少有的抢购商品风潮,令港元贬值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港英政府遂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稳定港元的新汇率政策,即按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二)联系汇率的运作 1.货币发行局制度。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持,透过严谨和稳健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得以实施。 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发行局,纸币大部分由3家发钞银行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发行。法例规定发钞银行发钞时,需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并记入外汇基金的帐目,以购买负债证明书,作为所发钞纸币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纸币时,金管局会赎回负债证明书,银行则自外汇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

联系汇率制度的前世今生

联系汇率制度的前世今生 2012-11-09 热钱流入给香港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而在香港已经实施近30年的联系汇率制度也再度遭到质疑。为了一探究竟,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历史,看看香港地区的汇率形成机制是如何演变的。 联汇制度多次被阻击 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10月实行以来,经历了多次考验,包括1987年股灾、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1年国商集团倒闭、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4/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以及最近的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 联系汇率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还可以束缚着政府,使其理财小心谨慎。然而,联系汇率制度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香港虽然有超过2万亿港元的外汇储备,但是如果某种强大的外来冲击使公众信心动摇,导致相当比例的港币存款要挤兑美元的话,香港就有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对联系汇率制度造成巨大冲击。港元受到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大手买卖而造成汇价大幅波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其后香港金融管理局决定投放资金稳定汇价,令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才可继续维持,但香港楼市、股市全盘崩溃。联系汇率制度使香港货币当局丧失了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丧失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有过热现象,货币当局应适当调高利率,使经济降温,健康发展。但是,因为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套利行为迫使香港货币当局无法调高利率。港币的利率只能大体等于美元利率。所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联系汇率制度的薄弱环节就会变得明显起来,也就容易成为投机者进攻的对象。 汇率机制经多次演变 从历史上看,香港的汇率形成机制也经过了多次演变,总体上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银本位时期 英国在1841年开始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当时中国采用复本位货币制度分两个层面实施:红铜、青铜或铸铁钱币——制钱用于小额交易;银锭用于大额商业交易、缴税及储存财富。香港是贸易中心,银元被普遍采用,早期的港英殖民地政府曾经试图推广英镑作为香港的官方货币,但由于英镑并不普及而且供应短缺,无法以英镑收税,港英政府遂于1863年宣布当时的国际货币——银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并于1866年开始发行香港本身的银元,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 与英镑挂钩时期 1935年11月,由于美国及其他地方银价飙升,后来由于全球白银危机,港英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度,并于1935年11月9日宣布港元为香港本地货币,与英镑的固定汇率为1港元兑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兑1英镑的汇率与英镑挂钩。根据1935年颁布的《货币条例》,银行须向外汇基金交出用于支持该银行发行纸币的所有白银,以换取负债证明书,外汇基金则把收到的白银投资于英镑资产,这些负债证明书成为发钞银行发行纸币的法定支持。实际上,这种安排就是货币发行局制度。发钞银行日后若增发纸币,必须以英镑购买负债证明书。 浮动汇率时期 1972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其后,港元一度与美元挂钩,由1972年6月开始,发钞银行可以港元购买负债证明书。1974年11月,由于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虽然浮动汇率制度实施后的最初两年运作很顺利,但自1977年开始,由于货币及信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 析与思考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究竟该不该存留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当199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香港政府极力维系住了联系汇率制度,但是对于目前情况来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本文首先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发展和运行进行了系统研究调查,之后又分析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再主要结合1998年香港保卫战实例,简略的与泰铢保卫战进行分析。最后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存留以及维护进一步研究阐述。 关键词: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保卫战;泰铢危机等 一、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 香港的货币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从1863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后1935年11月,全球白银危机,香港货币制度由银本位转变为与英镑挂钩,当时是1英镑兑16港元(12/1935 - 11/1967);1英镑兑1455港元(11/1967 - 6/1972)的固定汇率制度。之后香港一度与美元挂钩。1972年到1974年,按照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当时的汇率为1美元兑5650港元(6/1972-2/1973);1美元兑5085港元(2/1973-11/1974),尔后1974年到1983年,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仍与美元挂钩,在这期间,由于货币及信贷的过度增长,和投机炒卖等活动致使港元日渐贬值,港元汇率持续走低。1983年香港政府发布新汇率政策,借此稳定港元,规定发钞银行必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交易。从1983年至今,香港汇率制度一直为以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从香

香港联系汇率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首要货币政策目标,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通过稳健的外汇基金管理、货币操作及其他适当的措施,维持汇率稳定。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 概述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首要货币政策目标,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通过稳健的外汇基金管理、货币操作及其他适当的措施,维持汇率稳定。 主要支柱 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香港在1983年10月17日开始推行的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这制度规定向发钞银行发行及赎回为银行纸币提供支持的负债证明书时,发钞银行必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以美元交易。 金管局 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构内负责货币及银行体系稳定的机构,于1993年4月1日合并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业监理处而成立,由于香港没有中央银行,金管局行使中央银行功能。 金管局的最高领导为金融管理专员(总裁),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委任,金融管理员依据《外汇基金条理》、《银行业条例》、《存款保障计划条例》、《结算及交收系统条例》及其它有关条例及法规行使职能和权力。在金融管理专员所获转授或赋予的法定权力下,金管局的日常运作高度自主。 制度实行 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10月实行以来,经历了多次考验,包括1987年股灾、1989年中国六月事件、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1年国商集团倒闭、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4/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以及最近的亚洲金融危机。面对这些冲击,联系汇率仍然稳如盘石。联系汇率制度是本港货币与金融稳定的基石,香港政府致力推行联系汇率制度,以维持汇率稳定。 发展历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和考验,联系汇率制度日趋完善。为巩固联系汇率制度使其可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抵御外界冲击,金管局在1987年开始陆续推行了多项货币改革措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是:1998年9月推出巩固货币发行局制度的七项技术性措施,以及2005年5月推出的联系汇率制度的三项优化措施。 1998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香港金融市场承受了巨大的投机压力,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市场上广泛流传人民币将贬值及联系汇率不保的消息。金管局于1998年9月及时推出了七项巩固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技术性措施:其中两项主要的措施是:提供总结余的弱方兑换保证,即金管局保证在港元转弱至指定水平时,可以按固定汇率把港元兑换

国际金融学案例14:联系汇率制

案例14:联系汇率制 联系汇率制的特点是:一国或地区流通的法定货币不是央行发行而是由独立的通货发行局发行。这种货币的发行有完全的资金保证,即必须有一个可以作为国际储备的货币,按照事先预定的比价进行无条件的兑换。因此,联系汇率制的物质基础是外汇储备。联系汇率制是除货币联盟之外最严格的固定汇率形式。在一个运行良好的联系汇率制中,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均是固定的,而利率则与直接挂钩货币的利率相一致。 目前,采取联系汇率制的国家和地区有与美元挂钩的香港、拉脱维亚,与马克挂钩的爱沙尼亚等。 港元是实行联系汇率制比较成功的地区。1987年7月,港府通过了关于金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会计安排”,确定了联系汇率制的主要内容是:发钞银行新发行的港元要向外汇基金缴纳等值的美元作为保证,以获取外汇基金无息的负债证明书(发钞银行是债权人)。而持牌银行要获得港元同样要有等值的美元存入发钞银行。当港元回笼时(回给货币局),发钞银行可以同样的汇率获得美元,同时交回外汇基金的负债证明书。发钞银行向持牌银行回笼港币时的做法与外汇基金同发钞银行之间回笼港币的做法相同。同时,外汇基金与发钞银行有义务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和调整利率来维护1美元兑换7.8港元的预定官价,使公开市场的汇率以2%的幅度在官定汇率水平上下浮动(别忘了,公开市场汇率或现实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有两个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 ①美元流动均衡机制。即当港元被市场抛售或资本流出导致市场美元减少时,由于美元减少,发钞银行不仅不能增发货币,还需向外汇基金交回负债证明书赎回美元,导致基础货币减少,从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则又导致利率上升,物价下降,国际收支状况好转,港元汇率趋于稳定。 ②套利机制。香港的发钞银行由三家商业银行组成,必然具有逐利动机。假设市场上美元汇率上升到1:7.9港元,则所有发钞银行都会向外汇基金交回负债证明书,以1:7.8港元的汇率赎回美元,再以1:7.9港元的汇率向市场抛售,结果是美元供应增加,港元供应减少,最终导致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趋同。 港元联系汇率制使港元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有两大弊端: 讨论题: 1.联系汇率制对香港货币政策相对独立性的影响。 2.汇率长期固定不变是否会带来港元汇率高估,引发货币危机、金融危机?

香港货币局制度

货币局制度——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 案例内容: 联系汇率是与港币的发行机制高度一致的。香港没有中央银行,是世界上由商业银行发行钞票的少数地区之一。而港币则是以外汇基金为发行机制的。外汇基金是香港外汇储备的唯一场所,因此是港币发行的准备金。发钞银行在发行钞票时,必须以百分之百的外汇资产向外汇基金交纳保证,换取无息的“负债证明书”,以作为发行钞票的依据。换取负债证明书的资产,先后是白银、银元、英镑、美元和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后,则再次规定必须以美元换取。在香港历史上,无论以何种资产换取负债证明书,都必须是十足的,这是港币发行机制的一大特点,实行联系汇率制则依然沿袭。 联系汇率制度规定,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发钞银行增发港币时,须按7.8港元等于1美元的汇价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发钞负债证明书,而回笼港币时,发钞银行可将港币的负债证明书交回外汇基金换取等值的美元。这一机制又被引入了同业现钞市场,即当其他持牌银行向发钞银行取得港币现钞时,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发钞银行进行兑换,而其他持牌银行把港元现钞存入发钞银行时,发钞银行也要以等值的美元付给它们。这两个联系方式对港币的币值和汇率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这是联系汇率制的另一特点。 但是,在香港的公开外汇市场上,港币的汇率却是自由浮动的,即无论在银行同业之间的港币存款交易(批发市场),还是在银行与公众间的现钞或存款往来(零售市场),港币汇率都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实行市场汇率。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最重要的机理。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着整个港币体系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联系;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与公众的市场行为和套利活动,使市场汇率一定程度地反映现实资金供求状况。联系汇率令市场汇率在1:7.8的水平上做上下窄幅波动,并自动趋近之,不需要人为去直接干预;市场汇率则充分利用市场套利活动,通过短期利率的波动,反映同业市场情况,为港币供应量的收缩与放大提供真实依据。 联系汇率真正成为香港金融管理制度的基础,是在经历了一些金融危机和1987年股灾之后的事情。主要是香港金融管理当局为完善这一汇率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创造有效的管理环境,如与汇丰银行的新会计安排,发展香港式的贴现窗,建立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开辟政府债券市场,推出即时结算措施等;此外,还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使短期利率受控于美息的变动范围,以保障港元兑美元的稳定。而对于联系汇率制最有力的一种调节机制,还在于由历史形成的,约束范围广泛的和具有垄断性质的“利率协议”,其中还包括了举世罕见的“负利率”规则,它通过调整银行的存、贷利率,达到收紧或放松银根,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因此至今仍然是维护联系汇率制度的一项政策手段。 思考题: (1)香港为何要实行货币局制度? (2)货币局制度有何缺陷? (3)联系汇率制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意义? 分析要点: 1、由于香港地区人口相对较少,面积不大,只有1000多KM2,无力建立自己的货币体系,而且也无力稳定本地区币值的稳定,所以才建立货币局制度。 2、当所联系的外币币值不稳定的时候,可能影响到本地区币值的稳定,即当所联系的外币币值走强的时候,可能暂时影响到本地区产品的出口;而当所联系的外币币值走弱的时候,本地区的币值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相比也会存在贬值的现象,可能由此引起通货膨胀。

论全球金融危机下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思考

目录 目录 (1) 题目 (2) 摘要 (2) 正文 (3) 一.香港联系汇率的简介 (3) 二.香港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 (3) 三.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行机制 (5) 四.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分析 (7) 五.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主要争议 (9) 六.结论 (11) 七.政策建议 (12) 参考文献 (14)

对全球金融危机下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思考 摘要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整个世界经济都处于动荡之中。到目前为止,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并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后果到目前为止影响深远,我们已经看到事态的严重性:金融危机下的世界处于动荡之中,避险资金纷纷涌入香港,实施了25年的联系汇率制面临新的考验。本文通过介绍香港联系汇率的起源,运作机制与香港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同时探讨联系汇率制度对香港的优劣之处,考察金融危机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目前的影响,分析其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最后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探讨金融危机下香港汇率制度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命运

一.联系汇率制度的简介 1. 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自1983年10月17日起采用的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联系汇率制度是一项有别于中央银行的货币当局制度安排,其特色是发钞银行和赎回负债证明书,都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进行。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以7.80兑1美元的汇率与美元挂构。与其他固定汇率不同,这是一种

货币发行制度,政府或中央银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主动插手干预外汇市场(即透过控制港元的供应与需求来直接影响汇率)。在联系汇率制度内,汇率稳定主要透过香港三间发钞银行(中国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进行套戥活动达成,可称之为一个自动调节机制。 2. 联系汇率制度成立的背景。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创立于1983年,其背景是1982年撒切尔到北京与邓小平就香港的前途进行谈判,而市场担心香港的前途不明,连带对港币的信心动摇。从1982年7月1日到1983年6月30日,港币对美元贬值了18%。之后港币一路急泄,到9月24日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最低点。许多商店开始拒绝接受港币。在这种情况下,港府下决心改变浮动汇率制为联系汇率制。 二.香港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香港实行了不同的货币汇率制度。自1840年英国强占香港后,香港的货币制度依次经历了银本位、英镑汇兑本位、首次与美元挂钩、浮动汇率以及现行的联系汇率等制度。 1、银本位制度 1935年以前,香港一直沿用内地的银本位制度,这与当时香港作为内地贸易转口港是相联系的。因此虽然当时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金本位制,香港仍保持银本位直至635年因银价暴涨而废除。 2、英镑汇兑本位制 1935年11月9日,香港立法局通过《货币条例》后改称《外汇基金条例》规定设立外汇基金用以调整港元汇价,港元和英镑的汇率固定于1英镑合16港元。这种汇率制度实际来源于标准的殖民地货币发行局制度。1972年英国爆发国际支付危机英国政府宣布住由英镑浮动,英镑区瓦解,香港也自动脱离英镑区,放弃英镑汇兑本位制。 3、港元首次与美元挂钓 1972年7月6日港英政府宣布港元与英镑脱钩,改挂美元,按1美元比5.65港元汇兑,波幅为 2.257%这是港元首次与美元挂钩。但是当时国际环境极不稳定,西方的货币体系面临抛售美元和美元贬值的压力,1974年11月下旬,当国际市场上再次掀起抛售美元之风时,港元因此倍受通胀压力。该月24曰,港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香港维持联系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香港维持 联系汇率制度. 导语: 如果日后香港楼市的交投持续减少,港府就可考虑调整现有楼巿措施。以下是由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支持香港维持联系汇率制度正文,欢迎阅读参考。 昨日香港股市、汇市齐齐下挫,显示部分投资者对香港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外资大行更是对港元前景普遍看淡,其中,摩根大通在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称,如果持续有资金流出香港,预期香港银行最快在半年内就会宣布加息。 另外,外资大行将目光聚集在香港楼市方面,法国巴黎银行发表研究报告称,预期香港楼价在今年有机会下跌一成;大和则维持对香港楼市的“中性”投资评级,并预测今年香港住宅楼价会下跌大约8%,但强调不会出现崩盘式下跌。 虽然市场上蔓延对香港经济及投资市场前景的悲观气氛,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仍对香港经济前景予以乐观预期。 IMF在最新发表的报告中预期香港今年经济增长率有望由之前预期的2.25%加快至2.5%,IMF同时重申支持香港维持联系汇率制度。 IMF认同对一个拥有与环球金融服务融合的小规模开放型经济体系而言,联系汇率制度是维持香港金融稳定的基石。 IMF报告指出,香港虽然面对内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美国

加息等多方面的压力,但由于香港拥有灵活的市场决策机制以及良好的监管制度,这些因素都为香港经济提供了足够的缓冲和保障。 另外,IMF提及香港楼市将会成为香港经济的主要风险来源,短期内还有机会进一步下跌,但IMF强调香港监管当局早前收紧楼房按揭等一系列措施已经大大减低巿场风险。 IMF同时建议,如果日后香港楼市的交投持续减少,港府就可考虑调整现有楼巿措施。 就外界对香港经济及市场的担忧,以及IMF报告的内容,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昨日回应表示,目前香港的经济基本面能够承受外围挑战,他强调“香港经济一直对外围动荡因素十分敏感,但在过去两个星期,当环球金融市场出现挣扎的时候,香港市场仍然能保持运作过程有秩序以及顺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表的报告中总结了香港经济和市场的长处,只要我们继续巩固香港的竞争优势并维持金融系统的实力,香港金融服务的深度及领域将会扩大”。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则表示,IMF表示支持香港维持联系汇率制度,这充分肯定了联系汇率制度对维持香港金融稳定的重要性。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陈家强表示,自美联储启动利率正常化后,引发对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成为环球经济今年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他强调,如果美元进一步转强,就会增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