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念史的历史、意义与方法

观念史的历史、意义与方法

观念史的历史、意义与方法
观念史的历史、意义与方法

观念史的历史、意义与方法

I?】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

分论述观念史的一般问题,

第二部分论述艺术与观念史

的关系,原计划将两部分合

为上下篇发表在'美术史与

观念史'创刊号上,以辅助

阐明发起本年刊的旨意.记

得早在20世纪8o年代末,范

景中教授就提醒我们应当注

意西方观念史的成果.后来,

我有幸通过恩师弗朗西斯?

哈斯克尔教授【Professor

FrancisHaskell】认识伯林

教授,在他逝世前不久曾与

他谈起过我们将在中国编辑

这部年刊的设想,他很赞同

我们的想法,认为世界上还

没有这种类型的艺术专刊,

值得一为.他也同意我当时

建议的英文名称TheIntel-

lectualHistoryofArt.遗

憾的是我们的年刊直到伯林

逝世5周年后才问世,而令

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迄今尚

未完成论文的下篇.兹将上

篇文字付梓(第3至5部分

内容曾在本刊发表,现为论

述完整性而重复,敬请读者

谅解),谨以纪念伯林教授

逝世八周年.2o06年11月

3日记.

f1】ChadesA.Beard在为John B.Bury的名着TheIdeoof Progress初版(1932年)所

写的导论中,开篇就说,"在

很大程度上,世界是受正确或错误的观念统治的."[The worldislargelyruledby rdeas,trueandfaIse.】其

实,此语是Bury的书之篇首引言的概括:"Whenwe saythatideasrulethewodd. orexerciseadecisive powerinhistory,weare generallythinkingofthose ideaswhichexpresshuman aimsanddependfortheir realizationonthehuman

will,suchasliberty,tolera. tion,ecluardyofopportun什y, socialism."P.I.

观念史的历史,意义与方法

曹意强

,

观念史的性质

观念支配世界,观念改变世界.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断言,在后世的眼里,有两个突出的事件塑造了20世纪的人类

历史:"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意识形态风暴.这两个标志

20世纪特征的史实,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但都"始于人们头脑中的

观念.这些观念,归根结底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

及未来关系的思想.美国观念史缔造者洛夫乔伊[Arthur0.Lovejoy]

认为,观念史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探讨"人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正

是为了探究这个重大问题,观念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黑暗岁月里,

从哲学史学科脱胎而出,成为一门独特的探索领域.

观念史[thehistoryofideas]追溯人类观念的衍变.依据洛夫乔伊

的定义,它是一门比哲学更具体但却更少限制的学科.然而,关于"什

么是观念史,学者们众说纷纭,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这主要由对"观

念[idea]一词的不同理解所致.据乔治?博厄斯[GeorgeBoas]统计,

它有25个意思,其中最常见的两个意义源于希腊语:即"所知之物["that whichisknown"]与"所感知之物["thatwhichisperceived"].对研

究对象"观念一词的多种解释,必然会引起学科定名的争端;长期以来,

人们对究竟应以theHistoryofldea,还是theInw.1lectualHistory或theHistory ofConcept命名这门学科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迄今仍无定论.不过,从

这些辩论中可以看出,不论称其为"观念史还是"智力史或"概念史,

它显然有别于更倾向于哲学领域的theHistoryofThought.前两种叫法大

同小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探索范围与方法上.本文姑且将theHistoryof Ideas译为"观念史,将IntellectualHistory译为"智力史,而将the HistoryofThought译为"思想史,以示区别.

无论如何,通过对学科性质的讨论,探索者们对自己的研究对象

有了某种共识:其任务是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假说,说明它们从一

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所经历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一切历史都属于

这个范畴.科学史家可以研究机体进化论的起源,政治哲学研究者可

以探索自然人权理论的演变,宗教史家可以探讨关于自然与信仰启示的

论辩.这种种观念模式,渗透着一个时代的思想,限定了它的智性问NewArts:V olume27,Number6,2006

题,暗示着寻求其答案的方向.哲学,政治,科学和文学史家对具

体的哲学,意识形态,科学和艺术理论感兴趣,而观念史家则主要关

注特定时代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以及这类反思对其思想的影响.

无疑,这种研究对理解相关时代的其他方面都是有益的,因为观念具

有跨越自身范围而弥漫到其他领域的奇妙功能.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政治,社会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影响即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归根结

底,人类历史是占统摄地位的思想模式的历史}这类模式不仅主导了人

类的思想,而且控制了其行为,意识,道德,政治和审美诸方面.

考察任何一种文明,我们都会发现,其最具特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

品都是特有的观念模式的反映,即是说创造这些文化产品的人无不受其主导.因此,若要理解一种文明,说明它的属性,以及生活于其中

的人们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就有必要将其主导性思想模式孤立出来,

并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剖析.

我们也可从类似的角度去认识观念史的性质.约定俗成的定义,

仅能暗示所指学科的一般性质与研究取向,不可能给出明确的界定.要真正弄清"什么是观念史这个哲学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考察它的历史,看一看历史上的实践者是以什么样的个人方式探究"观念史的.观

念史研究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思想的新颖性并不存在于其模式本身,而存在于成份的新组合.因此,一个比较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观念史

定义有可能从其成份的组合与变异中自然地显现出来.

二,观念史的起源与发展

观念有其自身的历史,观念史亦然.观念史原本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

支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堪称其发端.在其第一书中,亚氏

不仅阐述了苏格拉底之前的宇宙论,而且追溯了—般观念的发生与演化,

由此而涉及了某些观念史问题及其衍生I生.质.亚里士多德将哲学门下的各学科分成"理论与"实践两种知识.前者是各种自然科学,后者包

括政治和伦理学.他对前人的学说和具体学科进行了评述,而这种批评便

是观念史的基本任务.这种与希腊哲学紧密关联的原观念史[proto-histoty ofideas],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有新的突破,其探索范围逐渐扩大,乃至

包容"一切技艺与科学,成为百科全书式思想研究形式.克里斯托夫?

米连[ChtistopheMilieu]将人类历史分为四部分,它囊括人类物质环境的

"自然史[historianaturae],自由学科和机械工艺的才干史[historia prudentiae],统治史I-histofiaprincipatus3和智慧史I-histofiasapientiae]..

智慧史所指的就是人类一般观念的历史,有点接近如今所谓的"智力

一新美术:2006年第6期总第27卷

【2】TheCrookedTimberof

Hurr~n#y:Chaptersinthe

HistoryofIdeas,Fontana

Press,1990.P.1—2.学术和思

想观念可以引起历史变迁,

陈寅恪先生在'突厥通考序>

中也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

.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

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

迨至后来,遂若惊臂破柱,怒

涛震海之不可御遇.

【3】TheHistoryofIdeas,An

Introduction,NewYork,

1969,P.3.在他先前的一篇文

章中.他说"观念一词有42

个意义.'SomeProblems

ofIntellectualHistory",

收入StudiesIn加tellectuol

History,TheJohnsHopkins

Press.1953.P.3_21.

【4】这场辩论是由洛夫乔伊的文童'1eStudyoftheHistory ofIdeas"f1936)和'"TheHis—toriographyofIdeas"

(1938)所引发的,学者们发

表了许多文章,探讨观念史

的范围与方法.以下所举篇

名,可使我们窥其全豹: FrederickJ.Teggart."A ProblemintheHistoryof Ideas"(Journo/oftheHIs-

,oryofIdeas【以下简称

朋,oc1..19401,Harold

A.Taylor,"FurtherReflec- flonsORtheHistoryofIdeas'' (TheJournalofPhEosophy,

May.27,1943);RoyHarvey Pearce,"ANoteon MethodintheHistoryof Ideas"(Jun.,1948l:

FranklinL.Baumer."Intel—lectualHistoryandItsProb- lem"(TheJoumolofMod-

emil/trot>c,Sep.,1949);Rush WeIter,"TheHistoryof IdeasinAmedca:AnEssay inRedefinition":JohnC. Greene,''Obiectivesand

MethodsinlntellectuolHis- tory''(TheMississippiV olley HistoricalReview,Jun., 1957):PhilipP.Wiener, "SomeProbIemsand MethodsintheHistoryof Ideas"foct.一Dec.,

1961l:GeorgeBoas."Bias andtheHistoryofIdeas"

f.,Ju1.一Sep.,1964), "SomeProblemsofIntel—lectualHistory''和''What1s theHistoryofIdeas"(见注3):HajoHolborn,''TheHis—toryofIdeas"feAmeri- canHistoricalReview,Feb., 1968):JosephAnthony Mazzeo."SomeInterpre—lotionsoftheHistoryof

Ideos''f./HI,Ju1.一Sep.1972}; FelixGiIbert."IntellectuaI History:ItsAimsandMeth—ods"fHistodcolStudies Today,NewYork1972): LeonardKrieger''TheAu—tonomyofInteIIectuaIHis—tory"(舢1973).

【5】JohnC.Greene"Obiec—tNesandMethodsinInlet—lectualHiston/'TheMissis-

sippiV oileYHistorico/

Renew,V olume44.Issue1

(Jun.,1957),P.59?60.在80

和9o~ft,我国就思想史

的性质问题也展开了类似的

讨论,其结果非但没有阐明问

题的实质,反而说明中国观念

史缺乏界际分明的概念.就如

何命名这门学科而言,学者们

提出了混乱的意见,有的甚至

将问题的焦点摆在"学术史

与.思想史的界定上,主张

将两者分离开来.还有的干脆

将不同的概念叠加在—起,称

之为"学术思想史或.哲学

思想史.这导致在实践中大

多数学者分不清思想研究与

思想史研究的界线.无数冠以

.思想史书名的着作,不是

流于通史性叙述,就没有越出

传统学案的范围.关于这方面

的问题,参见韦政通所编'中

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台

湾,1987年.

史".而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研究,即是18世纪启蒙时代所兴起的"文化史的源头,所以,当今学者认为观念史与文化史有特殊的历史关联. 18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思想丰产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

有反思和批评精神,亦即特别注重研究学术史脉络.诚如19世纪史学家莱斯利?斯蒂芬[LeslieStephen]描述的那样,"哲学家……把注意力

集中在最出色的思想家身上,因为他们可以告诉我们,那[观念]的火炬

是如何从笛卡尔传到洛克,从洛克传到休谟,最终又从休谟传到康德手中的.康德的出现,更加强了人们对学术史的重视.当时形成了两种与

观念史发展相关的传统.一是"哲学史哲学[philosophiederphilo—sophiegeschichte],它不仅推进了对哲学史功能的思考,而且引发了对

合适的思想史研究范围的讨论.其论争焦点是应采用"内在还是"外在

的方法探讨思想史.康德的"先验哲学史[apriorihistoryofphilosophy]

代表了"内在"方法的极端形式.与之相对的是"人类精神史研究,即

将人类心理行为引入哲学史,并将之与人类学,地理学和气候影响等结合起来探讨这些心理学事实.当时不少法国通俗哲学家采用这种角度写作, 他们实际上把哲学史转化成了一种"心性史I-ahistoryofmentalit~s],

离法国人后来所表述的l'histoiredesiddes仅一步之遥.

顺便提一下,英语的"观念史之名源于法语.该学科名称的演

变与歧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观念史形成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

个是法国时代.第二个是德国时代,诚如斯塔尔夫人[Mine.deStae1]

于1820年所说,"人类精神[dermenschlicheGeist]正在漂游,现已

抵达德国.加在德语国家,观念史被表述为Ideen—geschichte或Begrif- fsgeschichte[概念史]."观念史研究的重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这与德

国哲学史的繁荣直接相关;仅在1772年至1809年这段时间里,德国就出版了50多部哲学史,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出于歌德门徒卡鲁斯[FAcarus]之手.卡鲁斯引进了历史心理学研究方法,在《哲学史的观念》[Ideendue GestdchtederPhilosophic]中,他重申,哲学不应仅论述智慧,还应论

述错误.哲学史应讲述"人类学的哲学化精神的历史..z当时所说的"人

类学即"心理学,主要关涉人类的"精神方面.卡鲁斯认识到,因果

关系,智识原创性问题,民族性力量和语言的作用等智性问题,都是哲学史的内容."

西方观念史研究的高峰是所谓"英美时代.1927年,以洛夫乔

伊为首的学者创立了"观念史俱乐部[theHistoryofIdeasClub],宣

告了这门特殊的历史研究学科的成立,而该俱乐部于1940年所创办的

《观念史杂志[JournaloftheHistoryofIdeas]标志了其独特的研究方

法的成熟.

至20世纪60年代,人们更倾向于把这门学科称为智力史,这也有NewArts:V olume27,Number6,2006

其历史的根源.

伏尔泰是第一位相信人类心智是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的哲学家.在《风

俗论》EEssai吖smea.rs]中,伏尔泰提出,政治史是外在变化的故事,

而人类的心灵则经由宗教,哲学,艺术与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而达至现时状态.他并不否定政治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反,他认为国际和平的

倡导,国家法制的确立等政治形式是世界各文明繁荣的必要基础.但是,在

他看来,依据理性将人类自身升华到一个更高的自我认识境界,则是历史的本质内容,比外在的政治形式更为重要.

然而,伏尔泰的心智史缺乏观念史的动态特征.因为跟启蒙时代的其

他思想家一样,他坚持认为: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人类在本质上保持不变,

是外部环境,如习俗,偏见等因素,影响了其理性力量.

伏尔泰的观念,其实是一个悖论,倘若人类心智的实质真是一成不变

的,那么就无历史可言了.但无论如何,伏尔泰开辟了通往观念史的路

径,他至少提醒人们,心智是一把开启历史进程内在机制的钥匙.不过,

若要将他的静态观念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观念史,必须加入动态的精神发展理论.黑格尔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哲学家做到了这一步,由此,他们

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观念,而且改变了思想本身的观念,为智力史的发展铺

平了道路.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里,进步的观念是考察历史的一个天然的观念,而

"精神"则是历史的生命动力.在此,黑格尔的Geist[精神]与伏尔泰

的esptit[精神]有天壤之别.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普世心灵" [universalmind]在这个世界上的逐渐显现.这个普世心灵就是上帝,也

就是绝对精神,它既是超验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活动于现实世界.不仅自

然反映了绝对精神的结构,历史也是如此.这种绝对精神不仅显现于一切存在之中,而且显现于已然发生的一切事物之中.它是理性EReason],但

并非是我们通常模糊地理解的那种理性.绝对精神涵盖一切思想范畴,它也是现实的范畴,包括心灵所具有的一切观念,一切可知的存在结构,不论

从抽象的角度看,它们相互间是何等的矛盾对立都是如此.绝对精神使所有的对立范畴归于统一.

那么,这个绝对精神是如何显现于历史的呢?在黑格尔眼中,历史在

时间上渐进地揭示绝对精神.时间与历史同义,它们是永恒的移动图像.

理解历史,就是理解上帝思想的显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思想和存在的

统一,它存在于作为绝对的绝对形式的超验同一性之中,在时间上依照进

步的法则,连续地展示自身,而通过这种法则,某种范畴引发其对立面,

然后在更高的综合中得以统一.而这一更高的综合又产生新的对立范畴, 然后达到新的综合.马克思主义者将这种辩证法视为搏动历史命脉的动因, 其节律从命题转向反命题,再到综合,如此递进,直到时间结束为止.

■新美术:2006年第6期总第27卷

【6】如达尔文进化论介绍到中国

后,激发了进步主义维新思

想,.新科学,"新民",乃至

"新中国"等观念部与之相关.

请见JamesReevePusey的

专题,ChinaandCharles

Darwin,HarvardUniver-

sityPress,1983年.

【7】科林伍德的这旬名言"AIlh

toryisthehisto~/ofthought"

常被我国学者误引为"思想

史研究的理论依据.实际上,

科氏的.思想史并非是我们

所习知的'思想史'之同义语(余荚时,'论藏震与章学诚>, 三联书店,2000年,P.255),它

旨在强调—种历史说明方法: 史学家应努力摸索—连串历史行为中的思想过程,以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而这一理解过程有赖于史学家的"移情(symparny},亦即科氏所谓的"内晷(reenaclment}.这

与把思想演变本身当作历

史材料加以研究的思想史有本质的区别.

我国有些学者还认为,

明人开创的学案"接近观念史.所谓.学案",相当于医

生因病开方,恰如《明儒学案' 作者黄梨洲所说:"古人因

病立方,原无成局.学案式

研究似乎是中国学术史的主流,它以人物为中心题旨,探

求其思想渊源,师承关系及

其理论体系.《明儒学案'提

出一家一个讲学宗旨,诸如

墨子讲"兼爱,杨朱讲"为我",孟子讲"性善,苟子讲

"性恶之类.对于一家思想

的剖析,当然是观念史的内

容之一,但纯以人物为中心

判定一家学说,显然无法揭

示某一思想或概念的纵横相

关之各个因素,亦即无法明

了该概念的生命史.再则,观

念史的主要任务旨在了解思

想,而非评论其有效性.观念

史家应以超然的批评态度,

避免将自己的判断当作对别

人思想的理解.这与.学案"

的"开方治病正好相悖.史

华兹[Beniam.nSchwartz】

在"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

在黑格尔看来,这种神圣思想的递进显示,最清晰地体现于伟大

的哲学家的着作中.正是通过伟大的思想家的心智,神圣心灵才得以

显现,并实现自身.上帝借助并在人类思想中思想.

时间的进程即历史本身,是上帝所设置的智识旅程,一种自我实

现,自我显现的旅程.从人的角度看,这个旅程,始于人类哲学意识的觉醒,即是说,当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经验与思想进行反思时,便在这个旅程上迈出了第一步.换言之,唯当人类超越自然状态,发挥其潜能,运用所赋予的改变现实的思想与理f生力量之时,那普世心灵才会显露.

但人类的理性特征,唯有在人类社会中实现.国家是道德的化身,

它是维系个人与伟大的历史发展的枢纽,只有在国家中,"客观的心

智才有了生命.反之,国家形式反映了人的理性力量和对自由的自

我意识的程度,因为,"心智的本质是自由,而自由源于将世界认

知为其属性.黑格尔竭力辨明,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其激情与欲望

乃是行动的巨大动因.个人的意识受到个人情感的削弱,正是在个人

欲望与意志博斗的驱动之下,普遍性心智走向了更高的层面.甚至那些"世界史伟人,如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大帝,其行动也

受个人利益的驱使,但他们各自都生活在一个富有特殊潜力的时代:现存的价值,法律和权力体系可以使他们实现尚未实现的目标.通过打

破现有秩序,他们创造了各自的新时代.他们并非是精神进步的发动者,而是"世界灵魂的执行者,黑格尔称这种状况为"理性的机

巧[cunningofreason].

世界受世界灵魂的支配.人类虽建立了客观心智的世界,但不过

是世界灵魂的辛苦木偶而已.历史的进程通向自由,一旦人意识到这

种自由,便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正因为如此,黑格尔心目中的哲学由

宗教,艺术和科学所组成,它们不是客观而是"绝对心智的形式,

通过这些形式,个人能够明了自己与"世界灵魂的联系.¨

黑格尔的"精神虽与伏尔泰所说的"精神有本质的区别,

但他们都把宗教视为"精神的核心成份.这一点对观念史的发展至

关重要.事实上,在方法论上,是宗教史而非哲学史为它提供了行之

有效的模式.如前所述,观念史出现的内在动力是批评的精神.18世

纪的哲学史家步宗教批评史家的后尘,开始意识到在研究中应同时关注正确的和错误的历史;寻找错误,必然强化批评的意识,因而当时盛

行的哲学史常冠以"批评的哲学史[Histoirecritiquedelaphilo—sophie]之名.

如果说伏尔泰的观念史缺乏历史感,那么黑格尔的普世论则取消了

人类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然而,黑格尔的历史观念强调:唯

有理性的东西,才具有真正的历史性,因为理性是隐藏在世界背后的NewArts:V olume27,Number6,2006

动力,决定历史依据其法则而推进.无疑,这种泛逻辑主义哲学,必

然会将观念当作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使我们认识到观念不但是人类的根本成就,而且是区分连续不断的历史的各个时代的标志,如"黑暗

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等时代称谓都是特定的观

念的体现.

黑格尔并未将所有的历史简化为哲学史.绝对精神不仅是理解与

理性范畴的总和,而且这些范畴反之也是生成的范畴.事实上,在

哲学家尚未发现表达世界精神的生命观念方式之前,它已显现于生命

形式亦即具体的文化事实和历史事件之中了.例如,黑格尔会说,是

活着的德意志人促使他们的思想家去赋予构成德意志民族本质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概念性表现.思想史是依据观念而显现的文化事实和重要的生活形式,是存在的规范模式的表现.它们是思想与存在的普遍范

畴之化身.唯当生命力已从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消退,哲学才出现:

"当哲学在灰色上涂抹灰色之时,一种生活方式已然老化.密涅瓦的猫

头鹰在暮色中飞翔.哲学是文化的观念化表现.黑格尔的这一诗意化

的哲学观,改变了西方的史学观,因为,他在各时代具体的文化生活[包

括道德和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其在政治,宗教,艺术中的表现]与这

些时代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之间架设了一座互通的桥梁.哲学和科学思想是具体文化生活的观念性表现.前者是思想,后者是生活.历史终究是

理性范畴的渐进显现.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特定的文化阶段,

皆受同一范畴或原则的主导.这个共同原则就是Zeitgeist[时代精神].

因此,文化的历史就是Geistesgeschichte[精神的历史].5

不难设想,为什么伏尔泰的学说对观念史写作并未产生什么深远的

影响,而黑格尔的幽灵迄今为止却仍然在该领域的上空徘徊.

"精神[spiritus,esprit,Geist]观念的引进,是观念史从哲学史

分离出来的一个关键步骤.诚如布罗[Bourreau]所言,从某种角度看,观

念史等于人类精神史,至少是一种人类精神处于最高点的历史.硒在整个启蒙时代,法国的思想家,诸如杜尔哥[Turgot],孔多尔塞[Condorcet],

库辛[VictorCousin]等,从智性的角度对精神史作了广泛的讨论,并

高度赞颂人类精神的进步.19世纪黑格尔主义的精神说,虽与之大相径庭, 但在这一点上是声息相通的.不过,黑格尔主义的盛行,将孕育观念史的

温床,从法国移到了德国.

狄尔泰[WilhelmDilthey]堪称是近代观念史的先驱.他的"精

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将意识视为历史的重要事实.他反

对将人文或文化研究附属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态度;他甚至认为,连康德也犯了这个错误,将其知识论奠基于物理学,把历史与人文学科排除在科学之外.他立志要在可靠而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文化科学,撰一新美术:2006年第6期总第27卷

初步考察"一文中对观念史

所提出的几个基本假说,值

得我们参照(中译文见韦政

通所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

文选集),台湾,1987年,

P.307?327).不过,我认

为他的方法源于本文将讨论

的法国年鉴学派巨擘吕西

安?费夫尔.

【8】DeScdbendauniversita#s

refumhis/odalibn'quinque

(Basel,1556l,quotedin

DanaldR.Kelley,"Whatis

HappeningtotheHisto~/of

Idecs",删V olume51,Issue

1fJan.一Mor.,I990),P.5.

【91Leslie~ephen,AH~toryof

EuropeanThoughtinthe

EighteenthCenfury

(London,18761,I,3.

【10】引自J.T.Merz,AHBtoryof

EuropeanThoughtinthe

NineteenthCentury(New

York,1965),III,P.33.

【II】详见MelvinRichter,Begd~

fsgeschichteandtheHis—toryofIdeas,JHI,V olume

48,Issue2(Apr.一Jun.1987). 【12】F.A.Carus,Ideendue GeshichtederPhi/osophie,

Leip~g,1809,P.II,I10.

【13】以上的论述,参考了DonaldR.Kelley的"What isHappetYngtotheHBtory ofIdeas7."有关前一观念史的

部分内容.他的文章见

Journa/oftheHistoryof

Ideas,V olume51,Issue1,

Jan-Mar..1990.

【14】G.F.W.Hegel,/'hePh/loso- phyofH~tory,tr.J.Sibree. NewYork,1899,P.I7.

【15】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黑格尔是极为晦涩难懂的哲学家,

记得在牛津大学哲学史课堂

听讲三年,每位讲演者似乎

无一例外地都以下列方式开

讲:讲黑格尔,我觉得是

最困难的事,在座的恐怕都

比霰更懂黑格尔."我们听众

往往会尴尬地会心一笑.现存

最好的英语导论恐怕依旧是W.T.Stace1923初版的The

PhilosophyofHegel.本文

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此书.

【16】Histoirecri#que,iii.

【17】WilhelmDilthey,Gesam—

rnelte$chriffen,Leipzig,

1924,418.

【18】Ibid (5)

【191Ibid.,l,15-16.

【20】Ibid.,本文关于狄尔泰的讨

论,还参照了JoseOrtega

YGasser收录在Concord

andLiberty(NewYork,

1946)中的精彩文章

"WilhelmDilthey",以及

HaloHolborn的"Wilhelm

DlItheyandtheCrifiqueof

oricalReason"JoL孵1o|

oftheH/storyofIdeas,

January,1950.Gerhard

Masur,"WilhelmDilthey

andtheHistoryofIdeas'',

Journa/oftheHistoryof

Ideas,January.1952.

写一部《历史理性批判》[CritiqueofHistoricalReason],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抗衡.他认为,哲学必须摆脱康德的逻辑主义,因为这种逻辑主义相信在现实的上空悬挂着永恒不变的规则和原理. 狄尔泰是启蒙时代的信仰者,更广义地说,他是"精神主义[spiritualism]的追随者,而这种精神主义挣脱了笛卡尔"我思故我

在学说的约束,经由洛克,休谟,康德,苏格兰道德学家,空

想家,19世纪折衷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家而延续了下来.狄

尔泰确信,经验现实是我们的整一的知识世界."我们必须从人类的角

度去理解人类的生活.在这一点上,他与实证主义精神相通.他坚持

认为,哲学一旦超越生活,便无法回转,因为生活先验于知识,而

非知识先验于生活.然而,他并不忽视精神世界的存在,只是强调这

种精神世界是人类通过情感,意愿与思维所构建的世界图景

[-Weltbild].人类是在世界图景中将其对眼中事物的总体理解组织成自己的世界,并在某种世界观[-Weltanschauung]之下组织其对自己觉

得理应如此的事物的种种反应.幅总之,世界图景与世界观是我们理解人类心智的主要资源.它们是活生生的经验的产物,凭借移情直觉,

我们可以重新体验这种经验.而我们的移情直觉凝聚为观念,构成世

界史的核心.".

可见,狄尔泰的主要兴趣落脚于智力史领域,这更进一步体现在他

对历史方法和史学史问题的深入思考上.他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批评行为与历史想象力的关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他认为,每当理解

_件文学作品时,我们是在心灵中重演往昔的生活与思想,亦即我们实

际所为乃是消除横亘在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时间距离.在此,文学是经验的记录,而文学批评是一种历史探索的特殊形式,因为,解释的行为

是对意义的发现.对往昔记录中的意义的探索,把历史学家和批评家联合了起来,不论他们所面临的文本以及所探求的意义多么不同.在这两种情况下,作者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在狄尔泰所说的"理解中相遇,

在那消除事件距离的行为过程中会合.这种距离有大有小,取决于作品创作的时间,区域和语言.我们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而理解作品的:即

认识到那时空上遥远的"文字真正表现了一种接近于我们的关注与兴趣点的精神.理解的行为是解释的行为,是注解的行为,是最广义上

的文学批评的行为.然而,理解并非在智性的真空中发生.它要求掌

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要求对作者思考和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母体有深切的了解.唯当完全沉浸于一个时代的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社会

习惯与风俗时,我们才能理解一件作品的风格及其惯用手法.唯有如

此,才能理解它的内在语言,它所真正表达的东西.20我们对往昔的理

解,始于面对象征符号系统,终于对其所承载的意义的发现.文化的NewArts:V olume27,Number6,2006

世界是意义的世界,就其时间而言,文化世界即是历史,也就是意义

的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文化史都是观念与意义的历史.

狄尔泰并未将意义视作我们对刺激物的简单心理反应.因为人类

的意义知觉,皆具有时间结构.存在于永恒的时间中的心灵,对过去

与未来没有意识的心灵,大可体验永恒性,但难以理解其周遭的世

界,也难以理解自身.每一个有意义的意识,在时间上,都是向后

向前伸展的.每一个可以理解的当下事件,都是从那被铭记的往昔之

河中流淌而来的,并指向一个未知的未来.记忆不单单是个材料库,

而是我们感知现时意义的行为.

在狄尔泰心目中,观念史研究是发明一种有效的哲学之方式.的

确,与黑格尔比较,狄尔泰的心智观念更易理解.狄尔泰也在哲学中

看到了人类精神的巨大容量,并赋予了诗人以更大的创造作用,因为

他相信,只有在诗性视像之侧,才屹立着显现于国家和社会法则之上

的实践意志力.在很大程度上,哲学奠基于人类视像和意志的表达,

凭借抽象将之提升到更高的理性层面.

在重视人类心智研究上,狄尔泰可说是一位伟大的观念史家.然

而,他研究的最终意图依然是哲学.他的观念研究,仅仅是他用以建

造新哲学体系的砖瓦.维科恐怕是最早启用"观念史这个术语的人.

他把storiadell'umaneidEe[人类观念史]视为新科学》系定理中

的第三个主要方面,并提出了观念史的基本任务:"这种观念的历史,

要提供各民族所用的应用科学以及现在学者们所钻研的各门思辩科学这两方面的粗略起源..

《新科学》系定理的第四个方面是"哲学批判.维科明确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