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论习题完整

伤寒论习题完整

伤寒论习题完整
伤寒论习题完整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 B.西汉末年 C.战国时代 D.晋代 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首首首 D.397首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 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有:

A.正气的盛衰

B.发病的季节

C.邪气的轻重

D.治疗的当否

E.感邪的性质

6.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八纲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的概括

B.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

C.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

D.八纲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体现着八纲

E.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7.影响伤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

A.体质因素

B.自然因素

C.文化因素

D.种族因素

E.社会因素

8.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

A.越经传

B.循经传

C.表里传

D.上下传

E.手足传

9.六经病发病的方式有:

A.合病

B.并病

C.直中

D.两感

E.晚发

10.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

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D.明确标本,分清缓急

E.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伤寒:

2.六经:

3.六经病:

4.六经辨证:

5.传变:

6.直中:

7.合病:

8.并病:

9.两感:

10.表里传:

(二)填空题

1.《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和两部著作。

2.现今通行的两种《伤寒论》版本是本

和本。

3.一般而言,三阳病的治则是以为主,而三阴病的治则是

以为主。

4.六经病是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也可看作既,

又的证候群。

5.六经辨证是以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三)判断说明题

1.《伤寒论》成书于西汉末年。

2.《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3.《伤寒论》所论述的伤寒是狭义的。

4.六经的实质是指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

5.东汉末年,中医认为人体感受外邪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四)简答题

1.简述“伤寒学”的概念,并说明确立“伤寒学”的依据。

2.试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有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不同?

4.六经病为什么会发生传变试述传变概念及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

5.简述“合病”、“并病”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6.为什么说《伤寒论》系统运用了八法,请举例说明。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

2.《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哪些。

3.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

4.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

5.《伤寒论》的基本治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成书年代的掌握。

2.C.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作者的掌握。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注家及学术发展史的掌握情况。.此题审查对并病概念的掌握。

.此题审查对合病概念的掌握。

.此题审查对伤寒概念的掌握。

.此题审查对伤寒传变方式的掌握。

.此题审查对伤寒发病方式及传变规律的掌握。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所载方剂数量的掌握。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论述内容与全书性质的掌握与了解。(二)X型题:

1.ABDE。本题审查对《伤寒学》研究内容的掌握。

2.ABCE。本题审查对《伤寒学》构成要素的掌握。

3. ABCD。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的掌握。

。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成就的掌握。

。本题审查对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的掌握。

。本题审查对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关系的掌握。

。本题审查对影响伤寒发病因素的掌握。

。本题审查对六经病传变方式的掌握。

。本题审查对六经病发病方式的掌握。

。本题审查对六经病证基本治则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六经:是生理性概念,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由于每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3.六经病:是病理性概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群。

4.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5.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常并称。

6.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7.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8.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9.两感:指以表里相合的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起病方式。

10.表里传:指六经病传变时表里相合的两经相互传变。

(二)填空题

1、《伤寒论》《金匮要略》

2、明·赵开美复刻宋本 /宋·林亿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3、祛邪扶正

4、中医基础理论不同阶段互相联系相互独立

5、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外感疾病

(三)判断说明题

1、不正确。《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

2、不正确。《伤寒论》一书不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证治,还阐述了部分杂病的证治,为外感热病与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与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正确。《伤寒论》以伤寒为名,书中又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等,所以全书所论应属广义伤寒的范畴,但从全文的篇幅来看,又重在以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主。

4、不正确。六经即太阳、阳明、太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才是病理性概念,才可以看作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

5.不正确。秦汉时代,直至东汉末年,中医对人体感受外邪的认识,多局限于“邪从肌表皮毛而入”,而“从口鼻而入”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

(四)简答题:

1.“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

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确立“伤寒学”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学科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无疑是中医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其次,本学科有近一千八百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而到明清之际,就已有学术流派的形成。虽然学者对学术流派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学术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流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其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朝鲜、韩国,都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对《伤寒论》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研究成果。本学科的研究领域,除《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之外,尚包括其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学术沿革,以及历代注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成就、时代特征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第四,《伤寒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不仅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而且还涉及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学科,其在中医药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对《伤寒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连续不断的学术发展史,众多的学术流派,大批的研究人员,大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范围清楚,是中医诸多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学术地位。《伤寒论》这一学术领域,已由一部著作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丰富研究内容的独立学科。当前提出伤寒学的概念不仅具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2.《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其三,药学理论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扬光大;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古《汤液经》,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其五,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在充分综合前人理论,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亲身反复的临床验证总结而来。

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在《素问·热病》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二者又有显著的差别。《素问·热病》的六经分证只论述了热证、实证,未涉及寒证、虚证,其证候变化也只讨论了两感一种,其治疗仅提及汗、下两法,既不具体,更不完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则全面论述了风寒温热之邪侵袭人体之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邪正消长、表里出入、虚实转化、阴阳盛衰等多种病证及其变化规律;其治疗不仅包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而且又有针药并行、内服外导等法;所载方剂,不仅配伍严谨,主治明确,且又列出其禁忌证、加减法、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较《素问·热病》的六经分证有了巨大的进步,它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4.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综合反映,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其他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以及合病、并病等证候。

传,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多互称。

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邪气不能内传;若正气衰弱,则易致邪气内传;若邪气已内传,但正气恢复,已具驱邪外出之力,则可使病情由阴转阳,由里出表。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若感邪重,其势较盛,外邪直袭而入,则必然向内传变;若邪气不甚,或在正邪斗争中邪气已衰,则无力内传,或虽已内传,亦有外出之机。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进行正确的治疗,关系到疾病的传变与否及传变的趋向。

5.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以及三阳合病等。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并病、阳明少阳并病,少阳与阳明并病等。

6.《伤寒论》系统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如治太阳表证,有麻黄汤、桂枝汤之汗法;治痰实阻滞证,有瓜蒂散之吐法;治阳明里实证,有三承气汤之下法;治少阳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治少阴寒化证,有四逆汤之

温法;治阳明热证,有白虎汤之清法;治太阴病,有理中汤之补法;治蓄血证,有抵当汤之消法等等。

(五)论述题

1.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不同阶段,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2.其一,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其二,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其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四,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其五,创制和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其六,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的内容,二者关系十分密切。

第一,八纲辨证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概括,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是对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种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具体分析。

第二,八纲辨证的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的内容包容于八纲辨证之下。如六经中太阳病,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从八纲辨证来分析,自然属于表证。但仅据表证,还不能够指导治疗,必须结合其有汗无汗、脉紧脉缓来进一步辨别,有汗者为表虚,无汗者为表实。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选用解肌祛风或辛温发汗的方法。

第三,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相辅相成的,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处。

总之,完善于明清之际的八纲辨证,虽说来源于《内经》,却是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得到启发而加以系统化的。

4.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其他经络同样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十二经脉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会出现相应证候。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其他经络亦是如此。三阴经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不无关系。

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但值得提出的是,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

5.伤寒的基本治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对每一病证,均遵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之阴阳、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然后按照病因、病性、病位的阴阳属性确定其相应的治法,提出了一系列论治的方法与规律。

二是祛邪扶正,分清主次。一般而言,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但疾病是复杂的,治则也须据病情而定,何时祛邪,何时扶正,或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必以病情虚实状况为依据。

三是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六经病证,不论采取扶正,还是祛邪,无论是正治,还是反治,皆以协调阴阳,以平为期为准则。

四是明确目标,分清缓急。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故治有先后。一般情况重在治本,此是论治之,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急则治标,此是灵活之变法。先表后里为常法,而先里后表为变法,表里兼治为权宜之法。

五是正治反治,依证而行。大多数情况下,表象与本质相符,故多用正治法;但若有疾病表象与本质不一致,如真寒假热证,即当用反治法。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

A.头痛 B.恶寒 C.项强 D.脉浮 E.身体痛

2.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

A.恶风

B.发热

C.汗出

D.脉缓

E.头痛

3.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伤寒证必见之证:

A.发热

B.恶寒

C.体痛

D.呕逆

E.脉紧

4.太阳中风之“脉缓”是指:

A.怠慢迟缓

B.脉沉弱

C.松驰

D.柔缓而不紧急

E.脉细弱

5.“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之“阴阳”指:

A.表证与里证

B.三阴证与三阳证

C.实证与虚证

D.新病与痼疾

E.寒证与热证

6.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7.桂枝汤服法中,“后服小促其间”适用于:

A.一服后汗不出者 B.更服后又不汗者 C.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D.病重者 E.一服汗出病差

8.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E.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9.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是:

A.荣弱卫强 B.卫弱荣强 C.风性疏泄 D.热迫津泄 E.卫表不固

10.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是:

A.表邪内陷 B.邪热内扰 C.正虚邪扰 D.正邪搏击 E.阳郁不解

11.“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的处理方法是:

A.当以扶正,以小建中汤

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C.当以温阳,宜附子汤

D.当表里双解

宜桂枝人参汤 E.当表里双解,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12.“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

A.麻黄汤

B.桂枝汤

C.桂枝加桂汤

D.苓桂甘枣汤

E.柴胡加龙牡汤

13.“伤寒发汗已, 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处理原则是:

A.宜辛凉解表

B.可更发汗

C.宜清泻里热

D.宜解表清热

E.宜育阴清热

14.“病常自汗出者”的处理原则是:

A.止汗 B.发汗 C.固表 D.解表 E.收敛

15.桂枝加葛根汤的煎服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啜热粥

B.温覆取汗

C.如桂枝汤将息

D.如桂枝汤禁忌

E.先煮麻黄,去上沫

16.关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表证未除 B.阳气虚弱 C.阴亦不足 D.寒凝筋脉 E. 筋脉失养

17.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

A.阴阳双补

B.扶阳以固阴

C.健中调阴阳

D.温肾以固本

E.解表以护正

18.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的理由是:

A.因阴液未伤 B.因无腹痛 C.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 D. 更利于解表 E.无需调和营卫

19.“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之“微寒”指:

A.轻微恶寒 B.指头寒 C.脉微恶寒 D. 胸微恶寒 E.脉微弱

20.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

A.身疼痛

B.脉沉迟

C.恶风寒

D.发热

E.无汗

21.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的机理是:

A.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B.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肺失清肃

C.风寒束表,卫强营弱,肺气上逆

D.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

E.风寒束表,久郁化热,肺气上逆

2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

A.温覆取微汗

B.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E.先煮麻黄去上沫

23.下列病证除哪项外,均可用麻黄汤治疗?

A.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B.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

C.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

E.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24.太阳伤寒如出现衄血是因为:

A.感邪较重,病程日久

B.阳郁过甚,损伤阳络

C.热入营血,迫血妄行

D.气虚不能摄血

E.脾不统血

25.小青龙汤证中“服汤已渴者”的机理是:

A.水饮未化不能上润

B.津液大伤难以上润

C.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

D.余邪化热,灼伤津液

E.温解过度,津液受损

26.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

B.风寒犯表,内陷心胸,心神受扰

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

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

27.葛根汤的正确处方是

A.葛根、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B.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C.葛根、麻黄、半夏、桂枝、杏仁、甘草

D.葛根、麻黄、黄芩、黄连、甘草

E.以上均不是

28.大青龙汤主治的烦躁是

A.短气躁烦

B.胸满烦惊

C.口燥渴,心烦

D.昼日烦躁不得眠

E.不汗出而烦躁

29.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

B.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寒里饮

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

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

30.小青龙汤正确组成是

A.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B.麻黄、桂枝、炙甘草、干姜、杏仁、半夏、生姜、五味子

C.麻黄、桂枝、芍药、杏仁、半夏、五味子、炙甘草、厚朴

D.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桂枝、紫菀、冬花、炙甘草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伤寒论》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突然歪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热色:即红色。 3.纯阴结:没有兼夹证的阴结。《辨脉法第一》: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4.四逆辈:辈,类也。指四逆、理中汤一类的方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注:“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5.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手足厥冷。 6.追虚逐实:损伤不足的正气,增加有余的病邪。 7.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8.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9.合病:初起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的,称为“合病”。 10.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二、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3.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9.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三、单项选择题 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D.汗出与否 2.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最适宜用的方剂是。A.半夏泻心汤 3.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未发热”的原因,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4.下列证候,附子汤的主证?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口中和脉沉 5.太阳中风汗出的的机理是。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6.下列三承气汤比较:三承气汤中都有大黄大承气汤厚朴用量最重大承气汤枳实用量最多三承气汤中大黄用量都一样 7.以下哪一方要求“顿服之”?C.调胃承气汤 8.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A.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B.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C.呕者加生姜二两D.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9.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 D.黄连、阿胶、白芍、黄芩、鸡子黄 10“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其“腹满时痛”是病属。A.太阴 1.太阳蓄水与蓄血证的鉴别要点是。B.小便利与不利D.有无神志症状

伤寒论分类模拟题1-(1)

伤寒论分类模拟题1-(1) 一、选择题 A型题 1. 《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症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答案:B 2. 《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答案:C 3. 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答案:B

4. 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答案:D 5. 以下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的是 A.恶风 B.发热 C.汗出 D.脉缓 E.头痛 答案:E 6. 以下不属于太阳伤寒证初起必见之证的是 A.发热 B.恶寒 C.体痛 D.呕逆 E.脉紧 答案:A 7. “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之“阴阳”指 A.表证与里证 B.三阴证与三阳证

C.实证与虚证 D.新病与痼疾 E.寒证与热证 答案:B 8. 以下不是桂枝汤的适应症的是 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E.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答案:C 9.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是 A.表邪内陷 B.邪热内扰 C.正虚邪扰 D.正邪搏击 E.阳郁不解 答案:D 10.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的处理方法是 A.当以扶正,以小建中汤 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C.当以温阳,宜附子汤 D.当表里双解,宜桂枝人参汤 E.当表里双解,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

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 伤 寒 论 》 本 科 试 卷 及 参 考 答 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试时间 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号 得 分 签 字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 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 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伤寒论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1.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脉象中具有复言病机意义的是:A A.阴阳俱紧 B.阳浮而阴弱 C.阴阳俱浮 D.汗出与否 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B A.温覆取微汗 B.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3.麻杏石甘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主要的鉴别点是:A A.前者以喘为主证,后者以下利为主证 B.前者脉数,后者脉促 C.前者汗出而喘,后者喘不汗出 D.前者无大热,后者身大热 4.茯苓四逆汤证的主要病机是:C A.肾阳虚 B.气液亏损 C.阴阳俱虚,阳虚为主 D.阴阳俱虚,阴液不足

5.下列证候中,哪项是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D A.心下痞 B.烦渴欲饮水 C.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脉浮数 D.小便不利 6.下列十枣汤的煎服法和注意事项中,哪项是错误的?A A.若下后病不除者,即刻加服半钱 B.先煮肥大枣10枚,去渣,纳药末 C.芫花、大戟、甘遂分别捣为散 D.平旦温服之,强人一钱匕,瘦人半钱 7.太阳病的头痛是:A A.头项强痛 B.头顶胀痛 C.两侧头痛 D.以上都不是 8.患者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青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治宜:C A.麻黄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大青龙汤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机是:B A.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

B.汗下后,邪气内传,热壅于肺 C.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D.外有风寒,内有郁热 10.根据原文,下列证候除哪项外,均可在大陷胸汤证中出现?D A.脉浮滑 B.舌上燥而渴 C.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D.日晡所小有潮热: 11.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的治法是:B A.温经扶阳 B.扶阳益阴 C.回阳益阴 D.助阳解表 12.原文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其中胸有寒是指:C A.胸中有寒饮 B.胸膈有寒痰 C.胸膈有痰饮 D.胸受寒邪 13.伤寒论中的风温是指:B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仅供参考~ 作者:占卜先生) 简答题 1.简述六经病各自的治法及代表方剂: 太阳病解肌发汗,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散寒,用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用乌梅丸。 2.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 太阳病提纲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与表,气血浮胜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 3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辨别要点是什么?简述病机: 鉴别要点在于汗出和无汗,脉浮紧和浮缓。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无汗与脉浮紧。 4桂枝汤正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 桂枝汤证出现的“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属于药汗。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以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5“荣弱卫强”的涵义是什么?: 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胜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机制是什么?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 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 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 E.栀子厚朴汤 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 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 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 A.白虎汤 B.大承气汤 C.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 A.发散寒湿 B.温下寒湿 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 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 E.温阳祛寒,除湿 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调胃承气汤

最新伤寒论复习题

《伤寒论》 一、名词解释 1、面合色赤:满面通红。 2、将息:将息调息即护理调治的意思。 3、白饮:即米汤。 4、下利清谷: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5、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6、四逆辈: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如理中汤、四逆汤等等。 7、周时:一昼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8、苦酒:即米醋。 9、麻沸汤:即煮沸的水。 10、心中懊憹:即心中烦郁无奈闷乱不安之意。 11、旦日夜半:明天夜半。 12、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13、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14、法醋:即指食用醋。 15、厥逆:手足厥冷。 16、小便色白:即小便滑长。 17、不更衣:不大便 18、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19、清血:清,同圊,登厕之意。清血即便血。 20、水逆: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一种症候,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二、选择题: 1、可确辨为桂枝汤证的是( B ) A、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口不渴、胸满。 B、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C、恶寒发热、不欲饮食、呕吐、汗出而喘。 D、发热恶风、汗出、身痛、口不渴、脉沉迟。 2、桂枝汤方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A ) A、桂枝:芍药为1:1 B、桂枝:芍药为1:2 C、桂枝:芍药为2:1 D、视病情灵活掌握 3、用桂枝汤治疗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病证,选择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最恰 当。( D )

A、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等物。 B、服已须臾,喝热粥一升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先其时发汗 4、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的作用是( B ) A、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B、升津舒经,且助解表 C、升津止利,解肌止渴 D、解肌祛风,解表止利 5、脾虚气滞腹胀满者治疗首选( B ) A、理中汤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桂枝加大黄汤 C、桂枝人参汤 6、太阳温病的含义是( A ) A、外感温热之邪初起之证 B、太阳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D、里热炽盛,气阴两伤之证 7、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B ) A、桂枝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黄汤加桂枝、葛根 D、麻黄汤加葛根 8、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应除外下列哪项( C ) A、卫强营弱 B、阳浮阴弱 C、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D、营气和而外不谐 9、下列哪项不符合苓桂术甘汤的主证( D ) A、心下逆满 B、气上冲胸 C、起则头眩 D、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10、五苓散的服法是( B ) A、捣为散,先食温服 B、白饮和服 C、清酒调服 D、温顿服 11、“晬时”是指( C ) A、一昼夜 B、一旬 C、一周 D、当时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辨证属于( A ) A、真寒假热 B、真热假寒 C、里寒外热 D、热极生寒 13、恶寒与发热并见,不可能是( D ) A、桂枝人参汤证 B、五苓散证 C、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D、四逆汤证 1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 A ) A、一半入煎,一半吞服 B、另煎,兑入干姜粳米药汁中 C、吞服药末 D、与诸药同煎,无特殊要求 15、心下悸欲按,脉虚数无力,治疗首选( D ) A、桂枝加桂汤 B、桂甘龙牡汤 C、苓桂甘枣汤 D、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 1.桂枝汤:12 【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117 【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处方】: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43 【条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煎服方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20 【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21 【条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8、陈某,男,12岁。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 . 资料. .. .

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2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草膏 . 资料. .. .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 一、单选题 1、气喘,咳痰清稀,宜服用哪方() A.麻黄汤 B.桂枝加杏子厚朴汤 C.桂枝汤 D.小青龙汤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气血损伤惊悸证 B.心阳虚烦证 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 3、下列哪方可以治疗少阴热化证() A.桃花汤 B.猪苓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吴茱萸汤 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 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 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 5、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A.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B.心气不足,气血虚少 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 D.心阳不振,心阴不足 6、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是() A.水饮内停,阳虚不化 B.里热伤津,津液不足 C.饮停气阻,气不化津 D.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7、“虚烦”的含义是() A.正气虚致心烦 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 C.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D.虚热扰心致烦 8、阳明病的基本病机是() A.胃肠燥热亢盛,里热实证 B.里热炽盛与肠中糟粕相结 C.邪热结滞于胃 D.里热炽盛,津亏液耗

9、麻子仁丸证的脉症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腹满痛 B.大便硬 C.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D.趺阳脉浮而涩 10、"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其中“协热而利”意指() A.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 C.热结旁流之下利 D.里寒夹表热下利 11、"“麻沸汤”是指() A.麻醉用的汤剂 B.煮沸的水 C.麻黄煮沸去上沫 D.即麻黄汤 12、"白头翁汤证的病机是() A.少阴邪热,内迫阳明,损伤肠络 B.厥阴寒热错杂,壅滞肠道,损伤肠络 C.肝经湿热下注,损伤肠络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1#精选、

《伤寒论》测试题一2015.06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大约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东汉末年 2、《伤寒论》中变证的概念是() A.实证突然转为虚 B.热证突然转为寒证 C寒证突然变为D病情发生性质变化,超越六经范围 3、并病的涵义是() A.两经病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D.一经病证兼有其他证候 4、治疗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应首选() A.桂枝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麻黄附子细辛汤 5、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 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 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 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 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6、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桂枝汤的适应征() A.汗出恶风 B.头痛发热 C.咳嗽痰黄 D.鼻鸣干呕 7、桂枝汤服法中指出,服药后,“啜热稀粥”,其意在() A.助药力以发汗,以散风寒之邪 B.防止发汗太过,以伤阴液 C.防止发汗太过,以伤阳气 D.补脾气以助运化 8、桂枝去芍药汤证中“脉促胸滿”的机理是() A.误下邪陷,与水气相结于上焦B.误下邪陷,痰热阻于胸中 C.邪陷胸中,正气欲抗邪外出之势D.邪陷胸中,胸阳被遏,郁而不伸 9、麻黄汤证的病机是() 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C.风寒袭表,邪入经输,经气不利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 10、小青龙汤用于() A.外感风寒,内有气滞 B.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C.外感风寒内有里热 D.素有痰热又感风寒 11、哪项不是大青龙汤证的表现()

伤寒论考题【伤寒论考试】

伤寒论考题【伤寒论考试】 伤寒论学习掌握内容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金匮要略》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