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6875%银法利SC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6875%银法利SC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6875%银法利SC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6875%银法利SC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68.75%银法利SC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试验示范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是世界性的重要粮、菜作物,由于其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由疫霉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 de Bary ]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马铃薯毁灭性病害,凡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可造成减产20-40%,甚至产量绝收。目前,除了选育种植抗耐病品种外,应用化学农药是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是重要措施。

马铃薯是迪庆州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藏区马铃薯春种秋收,所收获的马铃薯块茎是迪庆州沿江河谷区和毗邻南部地州冬马铃薯的种薯。1994年以来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逐年加重,—般年份减产15-20%左右,严重年份减产45-70%,甚至绝收,给马铃薯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找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佳药剂和达到理想控制目的, 2010年在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支持下,在高寒藏区进行试验示范,以寻找最佳的防治技术,并应用于生产。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1、供试药剂:

(1)68.75%银法利SC,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提供。

(2)72%甲霜灵.猛锌WP,浙江禾本农药化学公司生产,当地购买。

2、供试马铃薯品种:晚疫病高感品种――红芽眼(中甸红)。

(二)试验地区基本情况和试验示范期间天气状况

1、试验地区基本情况

试验示范设置在香格里拉县海拔3200-3280米,年降雨量648.6mm,年均温度5.9℃,春作净种马铃薯,一年一熟制的建塘镇布伦组和小中甸镇唐安谷组。

建塘镇尼史村布伦组,海拔3280米,土壤属高原草甸土,地下水位高,前作蔓茎、青稞,历年马铃薯晚疫病重发,4月中旬播种,10月收获,株行距为0.5米×1米,平均亩塘数2200塘,不施N、P、K等无机肥料,亩施1500kg左右半腐熟厩肥,肥力中等。

小中甸镇联合村唐安谷组,海拔3200米,土壤属冲积沉淀沙壤土,地下水位

高,前作青稞,历年严重发生晚疫病,4月中旬播种,10月收获,株行距0.5米×0.8米,平均亩塘数2250塘,不施无机肥料,施厩肥1500kg以上,肥力中等。

2、试验示范期间天气状况

示范试验期间,恰逢香格里拉县受西南暖温气候影响,小到中雨不断,阴雨天气多,自2010年7月29日试验开始到9月22收获,降雨量日平均5.3mm,日均温度14.9℃,未出现特大暴雨及风等不利于示范试验的天气状况。

(三)试验设计

1、试验处理

(1)处理设计

①建塘镇布伦组:喷施68.75%银法利SC三次,计划面积3.6亩,实际完成4亩;喷施72%早霜灵.锰锌WP三次,计划面积1.2亩,实际完成2亩;喷清水三次,计划面积0.8亩,实际完成0.5亩。

②小中甸镇唐安谷组:喷施68.75%银法利SC三次,计划面积4亩,实际完成3.6亩;喷施72%早霜灵.锰锌WP三次,计划面积2亩,实际完成2亩;喷清水三次,完成0.5亩。

(2)施药时间、方法及标准

①施药时间:田间病株率5%,病叶率20%,2010年7月29日第一次调查并喷药,分三次间隔7天(包括施药当天)按方案实施,9月2日结束。

②以全株喷湿滴液为喷雾标准。

③使用市下牌16型手压喷雾器喷雾。

④供试药剂68.75%银法利SC稀释标准为1:600倍;72%甲霜灵.猛锌WP稀释标准为1:600倍。

⑤试验示范在小中甸镇唐安谷组、建塘镇布伦组同一天进行。

3、调查方法

(1)病害调查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试验示范按方案规定执行,以株为单位调查株、叶发病率,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

第一次在施药当天进行定株定叶各处理区调查点,以后按7天进行调查病叶和病株率(包括施药当天),即:7月29日,8月4日,8月10日、8月16日、8月22日(第三次施药后第二次调查)进行各处理三次处理施药(喷清水)五次调查,处理随机定点15株,每株10叶,根据叶片发病情况,自下而上调查。

(2)产量调查

各处理随机取3点,每点取1平方米塘数,挖取薯块,称其重量,扣除15%误差,计算产量。

二、结果与分析

(一)防效分析

1、病株及病叶率控制效果分析(见表1)

(1)病株率除7月29日第一次施药当天药前调查结果达30-46.7%,第二次施药(8月4日)调查病株率均达100%。施用防治药剂不能杜绝田间株间病苗传播侵染。(2)叶片发病率从7月29日施药至8月22日五次调查,供试药剂68.75%银法利SC控制叶片发病率41.3-46.3%;72%甲霜灵.锰锌WP控制叶片发病率21.3-21.6%,病叶发病率控制效果68.75%银法利SC>72%甲霜灵锰锌WP。

(3)根据施药后病叶控制效果与喷清水对照比较:68.75%银法利SC施药后,控制病叶发病递增效果突出,病叶递增效果控制率分别为8月4日第一次施药后67.7%,第二次施药后(8月10日)10.5%,第三次施药后第一次调查(8月16日)6.3%,第三次施药第二次调查(8月22日)13.6%,药剂控制叶片病斑叶发展效果好,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作用迅速,持效期长,特别是第二次施药后,叶片发病递增率控制在7.13%,具有较强的病菌传染控制能力。72%甲霜灵.锰锌WP施药后表现出控制病情扩

展作用,其控制病叶递增率为第一次施药后(8月4日)57.4%、第二次施药后(8月10日)34.7%、第三次施药后(8月16日)第一次调查9.3%、第三次施药第三次调查(8月22日)21.8%,药剂控制病情发展作用慢,施药三次后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病情目的,如停止施药,病叶传染叶片加快,叶片发病率迅速回升,持效期短,第二次施药后病叶递增率为21.8%,病苗在田间叶片间侵染控制效果差。

2、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分析(见表1)

(1)根据2010年马铃薯晚疫病供试药剂68.75%银法利SC和72%甲霜灵.猛锌WP 与对照喷清水比较,二种参试药剂都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控制病情扩展具有较为明显作用。在对照喷清水区病情指数达83.6-91.4%的情况下,防治区68.75%银法利SC 病情指数15.9-17.5%,平均防效达79.9-85.3%;72%甲霜灵.猛锌WP病情指数26.1-41.2%,平均防效52.6-60%,二种药剂可作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重点药剂推广。(2)根据参试药剂施药后病情指数及防效分析, 68.75%银法利SC施药后病情指数增加不明显,病情发展较为稳定,第一次施药病情指数控制在9-11.1间,防效达73.7-84.7%,速效性强,施药期间病情指数控制在16-33之间,防效均在70%以上,病株及病叶间病菌传染得到明显控制,第二次施药到第三次施药第二次调查,防效达77.2-82.4%,持效期长;72%甲霜灵.猛锌WP药剂间隔7天施药期间,病情指数33-77,防效52.6-60%,药效作用慢,第三次施药后第二次调查,病情指数75.3-80.1,防效29-50.4%,控制晚疫病菌传染作用不稳定,持效期短,一旦停止用药,极易病菌迅速传播侵染,再次暴发发生,如果要取得防效60%以上效果,得到晚疫病有效控制,必须间隔6-7天三次以上施药。

(二)产量分析(详见表2)

1、根据2010年春作马铃薯以供试剂68.75%银法利SC为主防治晚疫病产量测产结果,供试药剂防治区与喷清水对照区获得产量比较,防治区产量比对照区产量增产205.7-841.5kg,68.75%银法利SC和72%甲霜灵.猛锌WP,通过三次施药防治,产量增产明显,可作为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达到提质增效为目的的药剂及措施推广。

2、根据测产结果分析,喷施68.75%银法利SC三次防治区,测产结果比喷清水三次增产675.4-841.5kg,挽回损失率28.9%,比72%甲霜灵.锰锌WP喷三次防治区增产212.3-635.8kg,挽回损失率达13.9%,防治效果与产量挽回对应关系明显,防效高,挽回率高,在马铃薯晚疫病病重发年份,68.75%银法利SC防治区取得显著效果,

充分说明该药剂推广价值及在高寒地区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有效性。

三、小结

马铃薯晚疫病是迪庆高寒地区制约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因素,自2001年以来,进行多次多种药剂防效试验示范,而其结果控制马铃薯晚疫病除品种更换,降低晚疫病危害损失率外,药剂防治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总结以前防治药剂试验及示范推广情况,如茂生、百菌清、甲霜灵、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退菌特等,效果差,持效期短,加之自然施药环境差,农牧民科学用药素质低,投入大,收益低,农牧民消极防治意识增加,品种更换困难,晚疫病发生逐年加重。

2010年试验示范供试药剂中,68.75%银法利SC药剂,在大面积马铃薯种植地区,晚疫病重发生年份,8月底还存在绿叶(延长采收期)现象,实属在高原藏区红芽眼(中甸红)品种上罕见,示范地区农牧民感到稀奇,药剂防治与未防治区一目了然,绿株(使用银法利防治)与黑株(使用其它药剂防治)差异明显,对取得防效76.89-85.3%,产量挽回损失率达28.9%,控制叶片发病率达43.8%的68.75%银法利SC防治药剂产生浓厚兴趣,给予高度评价,为马铃薯晚疫病高发的高寒地区扩大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建议

1、根据历年来对马铃薯晚疫病药剂试验示范结果,68.75%银法利SC为当前控制马铃薯晚疫病,获得增产增效最好药剂之一,比72%甲霜灵.猛锌防效高50%以上,在今后大面积推广中,投入药剂成本与甲霜灵.猛锌相当或略高,以利于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解决生产中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实际问题。

2、为了保证其防治效果,68.75%银法利SC药剂最低用药次数不能低于2次,防治时期宜选择在马铃薯团棵――现蕾初期第一次用药,开花初期第二次用药,或以田间初见中心病株时进行用药防治。

3、在防治应用中,应采取68.75%银法利SC与其它药剂交替使用技术,以减少抗药产生。

4、开展68.75%银法利SC种薯处理与叶面防治相结合的经济、安全、有效综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技术措施。

迪庆州植保站

2010年11月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调查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试行)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观测圃设置、中心病株系统调查、 病情动态调查、大田普查、记载气象条件、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内容。 1.2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中心病株和始见期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2.2 现蕾期 有50%的马铃薯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的时期,为马铃薯的现蕾期。 2.3“标蒙”气候标准 马铃薯晚疫病存在菌源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连续48小时内,第一次出现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天气,在此条件下经15~22天后田间即可出现中心病株。 2.4 严重度分级标准 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分为4级表示。 0级:无病; 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 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 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 4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也枯死。 2.5 病情指数 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通过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 (1) 式中,I :病情指数,d i :各严重度级值,l i :各严重度病株数,P :调查总株数,5:严重度级别。 3 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以作物生长季最终病情定发生程度,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100 5 (???∑P l d I i i ) =

表1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 系统调查 4.1 调查田块 在大田选择低洼潮湿地且马铃薯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3块,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选择低洼潮湿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选用当地感病品种,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用于调查。 4.2 调查时间 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4.3调查内容 4.3.1 中心病株调查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踏查面积667m2,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发现病株后则细查其严重度级别,估计植株密度,计算、记载中心病株出现日期、病株率及其病情指数。结果记入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表2)。 表2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4.3.2 病情动态调查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10点,其中至少1点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10株,调查发病株数和各株严重度级别,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表3)。 表3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

内蒙古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方案杜邦

2007年马铃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策略建议 一、病虫草害防治策略: 1、马铃薯晚疫病及其它病害防治策略 1) 防治策略 马铃薯晚疫病是北方地区一种极具毁灭性的病害,一旦发生,如控制不好,轻者造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下降,重者甚至是绝收,它是北方地区限制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最大障碍。有效的药剂预防及治疗方案,是马铃薯丰产又丰收的保证。近年除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频繁外,其他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也呈上升的趋势;因此,本防治策略主要是针对马铃薯晚疫病、兼治早疫病等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而制定.当然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也需根据不同气候条件,田间及周边发病情况进行施药次数及用药量的调整. 2)防治关键时期 河北、山西北部晚疫病及其它病害常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在7月份进入雨季到8月中下旬近收获前,如降雨较多,晚疫病极有可能大发生,造成产量损失及种薯质量下降短缺;因此7月到8月底是晚疫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3)防治工作起始时期 除种薯药剂拌种、95%出苗后第一次使用克露消灭初侵染源外,(杜邦克露对由带病种薯引起的初侵染和茎部侵染有极佳的防治效果),建议生长期第一次用药应在6月中旬开始,用来预防马铃薯生长期的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等。 4) 推荐在95%马铃薯出苗后使用克露消灭初侵染源 带晚疫病病菌的种薯大部分在出苗前就死亡,不能出苗;个别带病种薯能够出苗,且病菌首先在腋芽部开始侵染茎部,然后由茎部侵染到叶部,叶部产生的孢子再扩散到其它健康的植株上,形成一个初侵染源。因此,苗期使用治疗剂可以有效的控制带病种薯形成的初侵染源,保证全田的安全。建议在95%马铃薯苗出齐后使用克露消灭初侵染源。 5)推荐种薯拌种的新配方 杜邦公司2005年在近1万亩种薯上采用欧洲国家的克露拌种配方技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出苗率在90%以上,而且苗齐、苗壮,得到使用客户的一致认可,证明拌种效果很好。因此,2006年我们向客户推荐我们的拌种配方。配方见下面。 6)推荐先治疗后保护的策略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docx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是我区仅次于玉米、小麦的第三大种植作物,具生产周期短、增产潜力大、市场需求广、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常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近年来,由于规模化种植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以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为主的病虫害在我区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因此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是实现“压麦扩薯”战略、推动产业发展、保证种植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之一。现就常见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以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采取多方面措施,以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高垄栽培等农业措施为基础,以土壤处理、种薯处理和化学应急防治等关键防治措施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努力把病虫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马铃薯病虫害的播前预防 播前预防以采用无病种薯为主,辅以选用脱毒抗(耐)病优质马铃薯品种,结合实行轮作等农业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优质抗性品种,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根据当地种植中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尽可能选用相对应的抗性品种,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我区应以紫花白为主栽品种,搭配早大白、克新1号、克新三号,示范推广夏波蒂、费乌瑞它等高淀粉加工型品种。要健全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立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的脱毒种薯,不断扩大脱毒种薯的覆盖范围。留种时应选取具有本品种特性,表面光滑,色泽光鲜,无病斑,无损伤的薯块单独储藏,以备下年留作种用。 2、抓住最佳播期,实行合理轮作。适期播种,是防止种薯腐烂、保证苗全、确保苗壮、增强抗病力的有效措施。我区春播马铃薯的适宜播期为:川道在2月上中旬,浅山区在2月中下旬,高寒区山区在3月上中旬。马铃薯连作会引起严重病虫害,宜实行合理轮作。不能与茄子、番茄、辣椒、烟草等茄科作物轮作,否则其共有病害如晚疫病、病毒病等危害严重;也不能与甘薯等块根作物轮作,宜与禾谷类、豆类作物、纤维作物轮作,轮作年限在3年以上。 3、抓好种薯消毒,防止切薯传病。播前必须进行种薯消毒,方法是用1%的石灰水或0.l%的高锰酸钾液浸种薯1小时后再晾干,或用0.2%的福尔马林液浸种薯5分钟后,用薄膜覆盖严密,闷种2小时,再摊开自然晾干。提倡小整薯播种,大的薯块要进行切块。切种薯时,要仔细检查,彻底清除病薯,并且做到两把切刀轮换消毒使用,每切35个种薯左右换另一把刀。在切块时切刀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液或3%来苏尔液,浸泡切刀5~6分钟进行消毒,防止种薯病害通过切刀传染。切块要纵切,以发挥顶芽优势,每块带1~2个芽眼,重量25-30克。切后晾干,用草木灰加入4~8%甲基托布津均匀拌种,促进切口愈合并消毒,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 三、马铃薯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技术 1、晚疫病。晚疫病又称疫病,主要是种薯带菌,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后期气温升高、多雨天气适于疫病发生和流行,受害马铃薯提前枯死,减产可达20~50%。对晚疫病,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即连根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并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药剂,封锁中心传染源。发病初期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间隔7~10天,交替用药,连喷2~3

几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室内毒力_张笑宇

第30卷 第4期2009年12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I 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ol.30 No.4 Dec.2009 几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室内毒力3 张笑宇, 胡 俊3, 安智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 010019) 摘要: 采用纸碟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比较了12种(商品名)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抑制效果。其中5种杀菌剂有一定效果,25%比佳可湿性粉剂效果最好,其次是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可杀得2000),15%细菌先锋可湿性粉剂、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蓝金可湿性粉剂抑制效果较差。通过显微观察被杀菌剂抑制的马铃薯疮痂病菌形态变化发现,25%比佳可湿性粉剂能使病原菌孢子变形,可杀得2000使病原菌气生菌丝断裂,扭曲变形。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菌; 杀菌剂; 毒力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575(2009)04-0047-04 COMPAR I SON T O V IRULENCE O F SEVERAL BACTER I C I D ES ON I NH I B I TI NG STREPT OM YCES SPP. IN P OT AT O IN ROO M EXPER I ME NT Z HANG Xiao-yu, HU Jun3, AN Zhi-hui (A grono m y College of,InnerM ongolia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Huhhot010019,China) Ab s tra c t: It was compared that the inhibiti on of12bactericides t o S trepto m yces s pp.in potat o by paper p late method in r oom experi2 ment.Among5effective bactericides,the highest inhibiti on t o the pathogen was caused by25%B ijia wettable powder,the second was Kocide2000.15%Bacteria vanguard wettable powder,72%Agricultural strep t omycin s oluble powder and30%Lanjin wettable powder was bad in inhibiting the pathogen.Observing with m icr oscope showed that the s pores of pathogen was defor med after used25%bijia wp,mycelial was t w isted,inflated and defor med after used Kocide2000. Key wo rd s: S trepto m yces s pp.in potat o;Bactericides;V irulence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植物病原链霉菌(S trepto m y2 ces scabies,S trepto m yces acidiscabies及S trepto m yces tur2 gidiscabies等)引起的1种病害[1],是1种世界性病害,在北美,亚洲,欧洲各国均有疮痂病危害的报道[2~5]。此病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也普遍存在,尤其生产脱毒微型种薯过程中对栽培基质重复使用时薯块发病较为普遍,发病率达30%~60%[6],有的地区高达90%[7],严重影响微型种薯的质量和销售,威胁微型种薯的生产。有的大田地块发病率也高达33%左右[8]。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近几年马铃薯播种面积逐年增加,2008年突破67.2万h m2,跃居全区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第2位,已经逐步成为内蒙古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9],但是由于近几年连年干旱,马铃薯连作,偏碱性土壤,使马铃薯疮痂病发生较为严重,在四子王旗、武川县和呼市郊区发病率为10%~50%左右,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为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目前对于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主要采取轮作、改良土壤以及选用健康抗病品种等措施,这些措施又往往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选择新的防治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药剂防治方法简单快捷,但是目前关于此病药剂防治的研究尚少,田间试验的几种药剂都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此病[7,10~12]。因此有必要筛选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为此笔者进行了12种(包括同种不同厂家或不同批次)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及其使用浓度,为生产用药提供依据。 3收稿日期: 2009-10-28 作者简介: 张笑宇(1974-),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3通讯作者: E mail:hujun6202@126.co m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术语与定义、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用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心病株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 3.2 始见期 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4 防治原则 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选用抗病品种,推广健身防病、药剂防控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套防治技术。在科学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常发区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品种感病性提前施药预防, 其它地区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开始实施防治。 5 防治措施 5.1 选用抗(耐)病品种 种植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主要中抗品种有东农306等,高抗品种有克新19号等。 5.2 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用无病种薯 马铃薯无病留种田应与马铃薯、番茄大田相距2.5km以上,在无病或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提倡种薯播种。 5.3 种薯处理

5.3.1 处理方法 a)湿拌法 播种前1d~2d,将药剂配成母液(水药比应20倍以上),均匀喷洒到种薯(薯块)上,边喷雾边翻动,使薯块均匀着药。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b)干拌法 播种前1d~2d,将拌种药剂与20倍~30倍重量的滑石粉混拌均匀,然后与种薯(薯块)混拌,使薯块均匀着药。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注:薯块播种法,切薯后及时散开薯块,切口愈合后(大约5h)混拌。 5.3.2 处理药剂 a)72%甲霜灵·锰锌; b)64%恶霜灵·锰锌。 注:兼防马铃薯环腐病加70%甲基硫菌灵;兼防细菌性病害加72%农用链霉素。 5.4 农业措施 5.4.1 合理轮作 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不宜重茬,应选麦茬、豆茬、玉米茬等茬口,不宜选择辣椒、茄子、西红柿、甘蓝、白菜等茄科或十字花科茬口。 5.4.2 适期播种 适期早播,播前清除和处理马铃薯病株残体及杂草。 5.4.3 垄作栽培 进行垄作栽培,加厚培土。提倡大垄高台栽培。 5.4.4 合理施肥 提倡施用腐熟农家肥,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 5.4.5 田间管理 采取2次~3次中耕培土管理、必要时开沟排水等措施。 5.5 田间药剂防治 5.5.1 施药时期和方法 5.5.1.1 预防时期 气象条件为日暖、夜凉、高湿条件,叶上有水滴,温度12℃~25℃,相对湿度70%以上时,在未发病前预防喷药一次。 5.5.1.2 防治时期 在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立即清除中心病株,用密闭容器携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施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可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而定,连阴天、降雨多、连雨天,温度18℃~22℃,相对湿度90%以上,感病品种应增加施药次数,间隔天数至5d~7d,治疗型药剂应与保护型药剂配合应用,且同一类药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汇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 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 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丫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M病毒病、S 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C条件下,有利于 抱子囊的形成,冷凉(10 一13C,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抱子囊萌发产生游动抱子,温暖(24 —25C,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抱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r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 小时以上,夜间10,13r,叶上有水滴持续11 —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 0—1 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 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汇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 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Y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 M病毒病、S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一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17)1.5~2公斤;微生物菌肥2~3公斤;各种微量元素肥料0.5公斤。施肥方法:在树的东西(或南北)开一对环状沟,沟深30~40厘米,长160厘米,距中 心干80~100厘米(遇到树根要 切断,以利萌发新根),下一年 施肥沟要变换位置。沟挖好后, 将肥施入沟内,与土充分混拌均 匀,以防伤根,施后要适量灌 水。 1 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与症状 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有西南、宁夏固原市、内蒙古、甘肃定西市与东北地区。马铃薯疮痂病产生原因是由多种植物病原链霉菌大量繁殖在其表面引起的,该病菌属于放线菌,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可危害块茎以及对降低马铃薯产量。早期被感染的马铃薯表皮呈现为褐色斑点,随着时间增长逐步扩大为褐色近圆形或者不规则型大斑块,病斑块呈分散、网纹状、裂口状,表皮木质化与粗糙。病斑裂开后其边缘凸起,中央凹陷,颜色为锈色或黑色、暗褐色疮痂。病斑不会深入署块内,仅仅局限于马铃薯块皮部位。 2 产生疮痂病的条件 2.1 种植时与菌种种植 种植马铃薯时上附着菌种,导致马铃薯疮痂病传播。若不能及时处理早期被感染的马铃薯,疮痂病严重程度会随着土壤中马铃薯疮痂病加重,收获完马铃薯后,病原菌还可在土壤中存活,对下次种植有一定影响。 2.2 土壤质地不佳 土壤中水分过大极易引起部分细菌大量繁殖,低洼积水多时发病较严重。下水头常常成为危 害蔓延的重点。土壤温度是引发 马铃薯疮痂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 一,土壤温度为25~30℃时马铃 薯疮痂病极易发生。除此以外, 若种植位置处于河滩旁或碱性沙 壤土、在施肥阶段过多施用可 增加土壤碱性的化肥等,都会为 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提供有利条 件。细菌适宜的生长环境为p H 值6~7,这与马铃薯高产的土壤 环境(p H值为5~7)重叠。因 此在高温环境、通气较好、土壤 碱性又极为干燥的情况下,发病 通常会较为严重。 2.3 品种因素 马铃薯疮痂病多发于马铃薯 白色薄皮品种,而褐色厚皮的马 铃薯品种抗病原菌侵袭度较强, 但若对次品种改良极易被病原菌 侵袭。 2.4 土壤中营养失调 若土壤中硼、钙肥等中微量 元素缺乏极易导致马铃薯发育不 良、抵抗病原菌能力下降,进而 发生马铃薯疮痂病。 3 预防马铃薯疮痂病的发 生策略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多种因素 引起的,想要达到理想的防治效 果,就要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 从各个方面预防,降低马铃薯疮 痂病的发生率。具体措施有以下 几点。 3.1 重视轮作方式 在重病区域可选取禾本科 类或者百合科类、豆科类植物种 植,进行四年轮作。选低碱性土 壤作为种植基底,不仅能保湿还 能排水。 3.2 马铃薯块选取 在选取薯苗时应检查有无病 原菌感染,选取整块无病原菌薯 苗,对于种植后剩余的薯苗应集 中保存或销毁。 3.3 对土壤消毒 在秋季种植马铃薯时,应对 土地进行翻新,使太阳对下面的 土壤进行杀菌,翻深为40厘米; 若在春天种植马铃薯,应在种植 前15天进行旋耕耙平,翻前后选 取广谱抗菌农药喷洒在土地上进 行土壤杀菌。 3.4 种子灭菌 选取生物菌粉对种子进行 灭菌,如使用农用链霉素、滑石 粉、甲托等药物对种植灭菌。 3.5 化肥选取 大量元素化肥残留也是造成 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的主要原因 之一,因为大量化肥残留在土壤 中极易改变土壤酸碱性,因此除 试述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陈红哲,张 潇,黄金涛,刘江南,魏军华 (陕西省城固县种子管理站,陕西 城固 723200) 园艺园林 392019.5

中国马铃薯卷叶病毒CP基因序列分析0901

30个马铃薯卷叶病毒CP基因序列分析 韩树鑫2白艳菊*1,2张威1,2 高艳玲1,2范国权1,2张抒 1 申宇1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哈尔滨,150086 2.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 摘要:通过对不同的含有PLRV的样品进行RT-PCR扩增,成功的克隆了PLRV CP基因,经比对样品的CP基因序列,核酸一致率为99.55%,仅发现了来自于广东的样品与其它样品有5 个碱基的差异。试验样品与国内以报道的PLRV CP基因进行进化分析,不同地区的PLRV CP 基因可分为A,B共2组,且有区域性特征,来自广东、云南及贵州的样品在两组中均有分布,但来自于内蒙古的样品仅聚类在A组。而中国样品与其他国家PLRV CP基因相比较,经进化树分组后,主要分为S1和S2 两组,其中S1组中,包含了所有来自于我国的样品和绝大多数其它样品,且无规律可循。而S2组中的样品仅只来自于埃及和波兰。总体上,PLRV CP序列的差异仍然较小。这说明目前PLRV病毒的种群基因较稳定。 关键词: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 PLRV);CP基因;序列分析 中图法分类号: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Thirty Sequences Analysis of CP Gene of Potato Leaf Roll Virus HAN Shu-Xin1,BAI Yan-Ju*1,2,ZHANG Wei1,2, GAO Yan-Ling1,2,FAN Guo-Quan1,2,ZHANG Shu1, SHEN Yu1 1. Heilongjiang Acad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 China; 2.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Abstract: We used RT-PCR to amplified the different samples that contain PLRV, and we successfully cloned PLRV CP gene,comparing the sample of gene sequence CP, that the nucleic acid concordance rate of all the samples was 99.55%, but the sample from Guangdong were found five bases different to other samples. We had analysed the test samples PLRV CP gene and other PLRV CP gene in China that had been published with phylogenetic tree, th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e named group A and group B, and we have fou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st samples, However, from Guangdong, Yunnan and Guizhou samples were distributed in all two groups, but the samples from Inner Mongolia only clustering in the group A. The PLRV CP gene from Chinese samples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PLRV CP gene that had analysed with phylogenetic tree, all the PLRV CP gene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S1 and S2 two groups, all the PLRV CP gene from China and most of other countries PLRV CP gene were included group S1, but there was no regulation,. In the group S2, there were only the PLRV CP gene from Egypt and Poland. In general, the differences of PLRV CP gene from different area were still small. Thus, the gene of the PLRV population is stable.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马铃薯就是人们常说的土豆,马铃薯含有大量的淀粉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据分析,马铃薯生命力指数为8.6,证明对生命力的提高有效;防病指数为126.67,属于高指数范围。但是马铃薯晚疫病却对马铃薯有着致命的伤害。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马铃薯发生晚疫病的形态特征: 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

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 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1.农药防治方法: 针对西红柿晚疫病可选用南京博士邦农药杀菌剂氟菌 霜霉威和咪鲜松脂铜来进行防治。 功能特点:咪鲜松脂铜为高效、广谱、低毒型杀菌剂,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多年来在我市大面积发生成灾,特别是二半山及高寒山区发病危害重。在多雨、气候冷湿的年份,受害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50%。 一、危害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可危害叶、茎及块茎。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退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萎垂,发黑,全株枯死。病斑扩展后为暗褐色,边缘不明显,空气潮湿时,病斑边缘处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 二、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能力或出土前腐烂,少数病薯的越冬菌丝随种薯发芽而开始活动、扩展并向幼芽蔓延,形成病菌,即中心病株。出现中心病株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再侵染。病菌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而危害块茎时则通过伤口、

皮孔和芽眼侵入。 晚疫病在多雨低温年份易流行成灾。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坡地发病重。过分密植或株型高大可使小气候增加湿度,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者土壤瘠薄缺氧或粘重土壤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发生。马铃薯的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致,一般幼苗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容易感病。叶片着生部位也影响发病,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底叶最容易感病。 三、综合防治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以推广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为基础,并结合进行消灭中心病株,药剂防治和改进栽培技术等综合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差别。马铃薯晚疫病菌容易发生变异,垂直抗病性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应以选育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为重点。目前,我市推广的耐(抗)晚疫病品种为云薯401、合作88、丽薯7号等。 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和种薯处理: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5里以上,以减少病菌传播侵染机会,并严格施行各种防治措施。选用无病种薯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可在发病较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作

马铃薯病害防治

马铃薯病害防治 一、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 (一)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的种类与危害 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产量逐年下降,植株变矮,薯快变小,并伴有茎叶异常现象,如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这种现象称之为退化。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病毒。这种病害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造成大量减产。严重时可减产70%--80%,甚至没有商品产量。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18种,类病毒一种,类茵原体2种。专门寄生在马铃薯上的病毒有9种,国内发现的有7种。这7种病毒分别是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4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M病毒(PVM)、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VMA)、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喜卷叶病毒(PLRV)。此外,侵染烟草、黄瓜、番茄等的一些病毒也侵染马铃薯。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以上几类病毒引发的病症及特点。 1、马铃薯x病毒(PVx) 马铃薯x病毒也叫马铃薯潜隐病毒,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叫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或轻花叶病。是马铃薯病毒中分布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一般减产l0%一25%,依马铃薯品种和病毒株系而异。与Y病毒复合侵染造成皱缩花叶时,减产幅度可达50%以上。x病毒很容易通过汁液传播,在田间可借风、机械、人的走动使植株互相接触发生传毒。根与根或芽与芽的接触也能传毒,种植前切块时切刀可以传毒。蚜虫不能传播此病毒,但一些咀嚼式口器的昆虫能传播此病毒。在发育早期感染此种病毒,病毒会很容易运转到新生块茎中,而在生育后期感染这种病毒,则很可能运转不到新生块茎中去。这种病毒在茎尖脱毒中较难脱掉。 2、马铃薯Y病毒 马铃薯Y病毒也称作条斑病毒、条点病毒、沿脉变色病毒、顶端坏死病毒、重花叶病毒。其引起的病害叫做沿脉变色、垂叶条斑、重花叶或皱缩花叶。是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病毒,危害范围广泛,能造成50%一80%的减产,尤其与PVx、PVA复合感染时减产幅度更大。由PVY侵染的植株轻的不表现症状,进而表现轻花叶、重花叶、粗缩和皱缩花叶。一些敏感品种叶片背面叶脉坏死形成条斑。还有些品种叶柄及茎上也出现条斑坏死。这种现象称作落叶条斑或垂叶条斑(叶片不脱落,枯死后吊在植株上)。带毒块茎长出的植株,表现矮化,叶片簇拥,变小变脆并皱缩;此种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也可通过汁液及嫁接等途径传毒。 3、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 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的病害叫马铃薯卷叶病。发病后叶片向上卷曲成筒状,并变硬、革质化,用手摸发出像纸一样的声音。该病毒分布极广,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病害。发病严重时可减产80%以上。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影响马铃薯品质。当年感病的植株,症状主要表现在顶部叶片上。通常叶片直立,变为白绿色,小叶沿中脉上卷,随病情发展可扩展到老叶。植株晚期侵染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使病害的诊断变得困难。带毒种薯产生的植株表现矮小、直立,底部叶片严重卷曲并变硬、革质化。幼嫩叶子发黄,略卷。感病后块茎横切面有网状坏死。蚜虫是传播卷叶病毒的唯一媒体。其中桃蚜是最有效的传毒介体。蚜

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方案

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方案 危害马铃署块茎,块茎表面出现近圆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疮痂状淡褐色病斑或斑块,手摸质感粗糙,一般分为两种发病症状,分别是网纹状病斑和裂口状病斑(容易被误认为马铃薯粉痂病)。通常病斑虽然仅限于皮层,但被害薯块质量和产量仍可降低,不耐贮藏,且病薯外观不雅,商品品级大为下降,招致一定的经济损失。 一、症状描述 该病主要为害马铃薯块茎,最初在块茎表面产生浅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大斑,以后病部细胞组织木栓化,使病部表皮粗糙,开裂后病斑边缘隆起,中央凹陷,呈疮痂状,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匍匐茎也可受害,多呈近圆形或圆形的病斑。 二、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 三、发病因素 病菌在病薯和土壤中越冬。病菌从薯块皮孔及伤口侵入,开始在薯块表面生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或合并成褐色病斑。病斑中央凹入,边缘凸起,表面显著粗糙.呈疮痂状。在中性或微碱性砂土中容易发病。一般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较重。 四、推荐产品: 奥力克—青枯立克:中药制剂,与化学药剂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真细菌通杀,双向传导能力强,内含杀菌成份(绿原酸、生物碱等)及营养复壮成份(氨基酸、多糖等),能杀菌、抑菌,调理内循环,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修复伤口,减少病菌侵入途径等作用,同时具有补充营养、辅助生根、提苗快、长势好等作用,连续使用无抗药性,任何时期使用50倍液以上对作物安全。 大蒜油:高仿类硫醚化合物,真细菌通杀,内吸强(与中药杀菌剂等复配能提高其药效),其气味对空气中病菌孢子有直接杀灭作用,对粉虱、蛾类等害虫有驱避作用。 沃丰素:内含氨基酸、腐植酸、多糖、微量元素锌、硼等,补充作物营养,提高光合速率,增强株体免疫力,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五、总体防治思路及作用机理: 1、种块消毒或喷施定植沟:

【CN109797162A】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及其构建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31475.7 (22)申请日 2019.02.22 (71)申请人 山东农业大学 地址 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72)发明人 田延平 王健 李向东 耿超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代理人 薛鹏喜 (51)Int.Cl. C12N 15/63(2006.01) C12N 1/21(2006.01) C12R 1/01(2006.01) (54)发明名称 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及其构建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 克隆及其构建方法,是将马铃薯卷叶病毒全基因 组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克隆到含有花椰菜花叶 病毒双35S启动子的pCB301双元载体中构建得 到。本发明首次制备得到了能通过农杆菌浸润方 法接种并稳定高效侵染本氏烟、马铃薯等寄主植 物的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对于马铃薯卷 叶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序列表6页 附图1页CN 109797162 A 2019.05.24 C N 109797162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797162 A 1.一种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从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的发病株中提取植物总RNA,对获得的总RNA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 (2)以步骤(1)合成的cDNA为模板,以SEQ ID NO.1-SEQ ID NO.4所述的核苷酸序列作为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PLRV全基因组序列; (3)将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克隆到pCB301载体上,获得含有双35S启动子的pCB301载体; (4)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PLRV全基因组序列克隆到pCB301载体35S启动子的下游,即得到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利用随机引物和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对获得的总RNA进行反转录; 优选的,所述随机引物的序列为:5'-NNNNNN-3',N=G、A、T or C。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反转录的程序为:将模板RNA、随机引物、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和RNase free dH2O混合,65℃保温5min,迅速置于冰上冷却2min,瞬间离心;再加入HiScript Ⅱ Buffer、dNTP、Hiscript II Reverse Transcriptase和RNA酶抑制剂;25℃,5min;50℃,45min;85℃,5min;终止反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利用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PLRV1-3161nt片段;利用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PLRV3162-5882nt片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PCR扩增的反应程序为: 1)98℃,预变性,30s; 2)98℃,变性,10s;62℃,退火,30s;72℃,延伸,2min;共32个循环; 3)72℃,后延伸,10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分两次将PLRV全基因组序列克隆到pCB301载体35S启动子的下游,即:第一次连接PLRV1-3161nt 片段,得到质粒pCB-PLRV3161;第二次将PLRV3162-5882nt片段连接到质粒pCB-PLRV3161上,获得含有PLRV全基因组的侵染性克隆。 7.利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构建的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其特征在于,所述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9所示。 9.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在使植株获得交叉保护中的应用。 10.一种重组农杆菌菌株,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导入到农杆菌中获得。 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