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人文科技知识重点归纳整理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人文科技知识重点归纳整理

人文与科技

●第一章历史

●第二章文学常识

●第三章科技

第一章

历史考点透视

掌握古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主要有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距今80万年的蓝田猿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猿人和1.8万年的“山顶洞人”。

(二)氏族公社

距今约五六千年,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时期。山顶洞人已过渡到氏族公社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发明了种植粟和水稻,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居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压迫。

(三)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废除“禅让制”,实行世袭制,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在牧野打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dong”,起义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四)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公元前36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迅速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五)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春秋时代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进化观。其代表作为《道德经》。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和《春秋》。《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韩非是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主张改革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著。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进军和开发岭南。(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建立“中朝”制约“外朝”,设置“刺史”以监控地方,削夺诸侯权力,严刑峻法;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汉武帝时期恢复了秦朝的旧疆。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西域三十六国归顺汉朝。

(四)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形成

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80年至316年中国再次统一。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进入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南方则是偏安江东的东晋王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所篡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420年,刘宋取代东晋,此后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五)对外关系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由此频繁,开辟

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此外我国的铁器、漆器、铸铁和凿井技术也通过此路西传。经此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物产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等。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时,汉朝的铸铜、制漆和冶铁技术传入朝鲜、日本。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在我国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科学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张衡是东汉时期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汉武帝时制定的“太阳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天文观测记录了公元前28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东汉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西汉时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配制的全身...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是我国研究古代地理的主要著作。

(七)思想文化

东汉人王充是两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至三国两晋逐渐传播,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南朝的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顾恺之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被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永和九年,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葺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北朝时,山西的云冈和河南的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库。

三、隋唐、两宋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时期,继续实行并改进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隋文帝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开皇之治”。隋朝时开凿了古代世界最长的大运河。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后期随着激烈的土地兼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780年,唐德宗颁行“两税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后经五代十国,直至宋元和明前期,经久不衰。“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全国重心开始南移。

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棉纺织业崛起于南宋后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北宋金属矿藏的开采量居世界首位。宋朝是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东京郊外建有最早的码头。

随着商业的发展,宋代城市周围和农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的贸易集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二)对外关系

从隋朝到唐朝,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由十几个发展到70多个。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中日贸易频繁。唐朝和天竺的交往也很多,玄奘西天取经,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代表。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天竺,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乐舞和制糖技术传入我国。两宋时期,我国同亚洲50多个国家有贸易关系,海船直接通达的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

(三)科学技术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国最早发明了火药。

僧一行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编制了《大衍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创制先进、合理的历法“十二气历”,著有《梦溪笔谈》。李诫是北宋著名的建筑家,其《营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指定的药典。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在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并出现罗盘。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四)思想文化

唐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批判了天能赏功罚过的宗教迷信。刘禹锡提出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胜天。宋代的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朱熹是集大成者,著有《四书集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在明清时成为官学。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五)科举制度

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宋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败。

四、元、明、清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政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共辖,司法、监察互相制约,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各部;设锦衣卫和东西厂,实行严密的特务统治;设置了一套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实行严格的八股取士,禁锢人民的思想。清朝君主专制政治达到了顶峰;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命于皇帝;实行严酷的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元代的行省制度

元政府为管理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

(三)对外交流

元大都是著名的国际商业大都市。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马可?波罗是元时来我国的著名人物,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从1405年起,明成祖派遣郑和前后七次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壮举。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开始来华传教。利马窦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他第一个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科学技术

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元朝时建立的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明长城堪称世界奇迹。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明后期,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著有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成就,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与其同时代的徐霞客是杰出的地理学家。

(五)思想文化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主要的代表有:明后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提出自然唯物论哲学,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提出“通经致用”的人才观。

明成祖永乐年间,政府组织编纂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全书分经、史、子、集四类,收录明以前古迹七八千种,近23000卷。乾隆年间组织编著了《四库全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类,共收录典籍3000多种。

(六)文学艺术

戏剧:在宋金戏曲的基础上,元代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曲。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明代最著名的戏剧

家是汤显祖,代表作是《牡丹亭》。在徽班、汉调和昆曲等剧种融合的基础上,清朝中后期在北京初步形成了京剧。

绘画和书法:元朝最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是赵孟頫,他的画有“神品”美誉。江南画坛出现了以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为代表的“吴派”。清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是“扬州八怪”,其中郑板桥的兰竹图尤为有名。

(七)农民起义

元末农民大起义,主要是白莲教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掀起了红巾军大起义。明朝末年,农民战争首先在陕北爆发,很快形成了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首的两支起义军。

第二节中国近代史

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一)鸦片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以鸦片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鸦片的泛滥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虎门销烟标志着禁烟运动取得胜利。英国政府以保护通商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中国的战败告终。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了割让香港、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条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列强的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1856年至1860年间,英法两国在俄美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沙俄趁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吞并中国领土140多万平方公里。

1894年8月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它使刚刚崛起的日本通过掠地、赔款获得了巨大利益,为日后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打下了基础,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德等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帝国主义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全面控制了清政府,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虽然形式上保持着独立,实际上已经成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宣布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颁

布了以土地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由于起义领袖的内部分裂,为中外反动势力所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四)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最早出现于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企业中。清政府中以奕忻、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军事装备和科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19世纪60年代为“自强”阶段,重点兴办军事工业。70~90年代为“求富”阶段,重点兴办民用工业。由于洋务运动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和垄断性,不能挽救清王朝,但在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侵略的扩大以及洋务运动的刺激,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近代工业,由此产生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痕迹。甲午战败和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极大地刺痛了民族资本家。从1895年开始的四年间,新创办的民族企业超过了战前30年的总和,民族资本有了初步的发展。

(五)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变法维新运动。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即“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政治运动的起点。

在维新派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开始实行“新政”,全国建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即“百日维新”。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变法维新失败。维新运动是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存、富国求强的社会变革运动,是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维护独立主权的爱国政治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六)辛亥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11月他率先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在入会誓词上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1905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确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从此进入高潮。不久孙中山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这个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既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政治纲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清政府瓦解,史称“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最高峰。

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跨出了重大一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七)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近代中国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给思想领域带来深刻的影响,先进分子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前驱。徐继畲编纂《瀛环志略》,最先提出西方共和制符合中国“天下为公”的古道,最早提出实现中国近代化的经世主张。洪秀全吸收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为太平天国革命作了思想的组织准备。19世纪70年代,早期改良思想家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提出学习西方,实行政治经济改革,谋求国家独立富强,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袁世凯称帝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故宫太和殿举行就职典礼。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之后不到一个月,就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他又下令解散国会,颁布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并改内阁制为总统制。紧接着,袁世凯修改了《大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于终身总统的地位。1915年底,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在云南起义,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他们组织了护国军,向川黔和两广进发。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了帝制。接着,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二)新文化运动

为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潮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一个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自2卷1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三)南京国民政府及其体制

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成立。几经周折,宁汉沪粤四方合流,于1928年2月成立了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同年10月,根据《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

1946年1月,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在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坚持下,国民党被迫同意政协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但坚持其人选必须占一半。同年11月,国民党践踏政协会议,通过“伪宪法”,为独裁统治披上合法外衣。次年4月,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重要职位均由国民党人把持。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四)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高涨。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揭开全面抗战的序幕。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共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第一,统一战线内部具有极大的复杂性。第二,它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双方都有军队和政权。第三,它始终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没有协调一致的共同纲领,是一种无固定形式、无成文纲领的合作。第四,它处于一个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六)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而官僚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相结合,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基础,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七)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这个完全胜利是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并不是说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因此,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八)人民解放战争

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间,进行了人民解放战争。我党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到1948年8月进入战略进攻阶段。我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第三节中国现代史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人民政协一届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代表全国人大职能,一致通过了《共同纲领》,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施政方针,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建国初期经济困难最突出的表现是市场不稳定和通货膨胀。党和政府相继组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决定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财政收支、贸易和物资调动、现金管理,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初步好转。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做《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①土地改革的完成;②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③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三、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政。组织一支所谓“联合国军”,在朝鲜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隐蔽入朝,连续发动五次战役,迫使美韩于1953年7月,在板门店与中朝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抗美援朝的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保卫了中国的安全,捍卫了世界和平。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毛泽东提名,决定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族区域自治和外交原则,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通过,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

职能、《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局面,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要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发展。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整个农村。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是指公社规模大;“公”是指实行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种做法远远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农民思想觉悟的水平,加上“共产”风等风盛行,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六、调整国民经济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加上连续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起,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订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针对国民经济的“冒进”造成的严重比例失调,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六、七月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全国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正式展开。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团结,实现了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经过努力,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在1981年底基本上实现。到1982年,收到明显成效。这一成效的取得,为全面改革的逐步发展准备了基础和条件。(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和首先突破的。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立下了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标志。包干到户这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方式,得到各地农民的纷纷响应。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全面开展。第一步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1983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了充分肯定。此后,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获得全面稳步的发展。

(三)四个经济特区创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兴建经济特区是推进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突破口。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5月,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4月,进一步开放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14个

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海南建省,海南全省辟为经济特区。这样,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四)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政府用“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成果。1984年和1987年分别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1990年和1993年分别通过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由董建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由何厚铧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五)我国国际战略的调整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我国国际战略作了充分阐述: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坚持睦邻友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加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愿意和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我国的国际战略立足于建立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六)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开始的。

(1)1978年12月~1980年6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

(2)1980年6月~1982年底,试行经济责任制阶段。在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利润包干的经济责任制。

(3)1983年~1987年,试行利改税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阶段。

(4)1987年~1991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企业经营方式阶段。

(5)1991年~1993年,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阶段。

(6)1994年至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企业改革阶段。

(七)金融税收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1983年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1986年恢复交通银行,后来又成立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上海、深圳交易所等。初步形成我国的金融系统。

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

(1)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1978年试行企业基金制度;1981年实行利润留成制度;1983年起实行利改税;1987年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财权;1988年进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试点;1992年改革企业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

(2)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关系。从1980年起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8年起实行“地方包干”体制;从1992年起试点并推广、普及“分税制”,实行了一些特殊管理体制;

(3)改革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从1981年起建立涉外税制;从1984年起建立和健全所得税制;从1982年起建立若干体现特殊调节作用的税种;改革农业税;

(4)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拓展理财渠道。从1992年起试行变式预算制度;改革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大力发展财政信用。

(八)科技体制改革

(1)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其指导思想是:科学技术必须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2)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我国的科技规划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日益多层次化,二是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中央计划和地方性的计划相结合。

第四节中共党史

一、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并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和约”上签字。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却迅速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刊出一期由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

号》,并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同年3月和5月,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8.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b )。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9.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著作是( b )。

A.《甘石经文》B.《甘石星经》C.《水经注》D.《齐民要术》

10.“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谁说的?( d )。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普罗泰戈拉

11.第一次从理论上初步说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中国共产党的会议是( d )。

A.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共中央杭州西湖会议

C.中共中央北京特别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2.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 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

C.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13.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 a )。

A.贝加尔湖B.维多利亚湖C.苏必利尔湖D.巴尔喀什湖

14.在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是( b )。A.刘徽B.祖冲之C.徐光启D.商高15.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在发明和改进纺织机械中做出贡献的有( a )。

①凯伊②哈格里夫斯③阿克莱特④克隆普顿⑤卡特莱特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16.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国际会议是( b )。

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17.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它的主要内容是( c )。A.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B.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C.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

D.约定不单独同敌人讲和

18.二次大战中,使德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战役是( c )。A.不列颠之战B.莫斯科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

19.下列哪个项目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的?( b )。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B.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C.建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D.青藏、新藏、康藏公路相继通车

20.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订了( a )的方针和一

系列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B.调整、发展、充实、提高C.调整、发展、巩固、提高D.巩固、发展、调整、提高21.19世纪60年代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合作”的新格局,最主要是因为( c )。A.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需要外国支持

B.清朝廷中的投降派联合外国共同对付抵抗派

C.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深入使清朝呈现半殖民地化

D.清朝廷对外国侵略完全放弃了抵抗

22.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d )。

A.兴中会B.国民党C.中华革命党D.中国同盟会

23.中国无产阶级先于

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决定因素是( d )。

A.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B.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历年真题回放

1.(2002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86题)

【原题】《资治通鉴》成书于( c )。

A.西汉B.东汉C.北宋D.南宋

解析:答案为C。《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有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故正确答案

为C。

2.(2002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87题)

【原题】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的纲领是( a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B.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

C.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民族、民生、民权

解析:答案为A。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纲领。故正确答案为A。

3.(2002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88题)

【原题】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 b )。

A.北京共产主义小组B.上海共产主义小组C.广州共产主义小组D.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解析:答案为B。1920年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即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首先成立,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如:李大钊领导下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及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故答案应为B。

4.(2002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89题)

【原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源自( c )。

A.儒家学派B.法家学派C.老庄学派D.阴阳家学派

解析:答案为C。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法家学派主张“国君治国”,重法制、讲治术、倚权势,则天下大治,强调法治精神;阴阳家学派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A、B、D三项均积极入世,只有C项老庄学派主张“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具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答案为C。5.(200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51题)

【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 a )。

A.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B.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C.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袭珍珠港

D.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

解析:答案为A。B项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C项是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美国因此正式参战;D项是二战中德国在欧洲战场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标志性事件。故应选A项。

6.(200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54题)

【原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0年9月15,秋风送爽,悉尼奥运会在一派欢乐气氛中开幕

B.《诗经》里的“七月流火”,非常形象的描绘了夏天天气的炎热

C.人们经常说的“绿色食品”指以绿色植物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食品

D.水晶和沙子虽然外表差别很大,但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一样的

解析:答案为D。选项A中悉尼在南半球,气候与我们所在的北半球气候相反,故9月15日的时候,悉尼并不是“秋风送爽”,而应是“春意盎然”;选项B中《诗经》那个时代的七月相当于我们今天的8、9月,所以,“七月流火”并不是指炎热的天气,而是指天气逐渐转凉;选项C中“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D是正确答案,水晶和沙子的主要成分都是硅。

7.(200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61题)

【原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大会的席位是在( a )。

A.1971年B.1972年C.1978年D.1979年

解析:答案为A。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

8.(200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91题)

【原题】1947年,为了帮助欧洲经济复兴,与前苏联抗衡,美国提出了( b )。A.艾森豪威尔计划B.马歇尔计划

C.巴巴罗莎计划D.杜鲁门计划

解析:答案为B。二战后,欧洲经济遭受重创,于是美国为了与苏联抗衡,向欧洲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帮助欧洲经济复兴,这被称作“马歇尔计划”。由于当时的美国总统是杜鲁门,因此这项计划属于所谓“杜鲁门主义”政策的一部分,但并不存在“杜鲁门主义”之说。巴巴罗莎计划则指的是二战时的莫斯科保卫战。艾森豪威尔在1947年已经不是美国总统。所以本题选B。

9.(200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93题)

【原题】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的日期是( c )。

A.1999年7月1日B.1999年12月31日C.1999年12月20日& D.1998年12月31日

解析:答案为C。根据《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正确答案为C。

10.(200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94题)

【原题】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国家的一个标志就是这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b )。

A.25%B.20%C.15%D.10%

解析:答案为B。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当一个城市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20%时,标志着这个城市或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故答案为B。

11.(200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95题)

【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是(a )。

A.英国B.德国C.法国D.瑞士

解析:答案为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与中国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3月13日,英国与中国升级为大使级外交关系。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交。1972年10月11日,中国与德国建交。1950年9月14日,中国与瑞士联邦建立外交关系。题干并没有区分是代办级外交关系还是大使级外交关系,故总的来说,英国应该是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12.(200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98题)

【原题】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 a )。

A.铜B.铁C.银D.铅

解析:答案为A。由于自然界中存在有天然的青铜,所以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铁的使用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其它金属的使用则更晚一些,所以正确答案为A。

13.(200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单选题第101题)

【原题】中国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完成于17世纪30年代的《天工开物》。它的作者是( d )。

A.徐霞客B.沈括C.郦道元D.宋应星

解析:答案为D。宋应星(1587~1661),明代著名科学家,其代表作《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技术成就的著作,传到西方以后,欧洲人惊奇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项徐霞客的代表作是《徐霞客游记》;B项沈括的代表作是《梦溪笔谈》;C项郦道元的代表作是《水经注》。考点精要

◎春秋五霸◎丝绸之路◎元、明、清的思想文化

◎鸦片战争◎维新运动◎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抗美援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瓦窑堡会议

◎工业革命◎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

◎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

第二章

文学常识

考点透视

掌握一些中外著名文学家的作品。

命题线索图

中国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外国文学常识

第一节中国文学常识

一、古代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等。

二、先秦文学

(1)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4)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主要作品有《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5)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有《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等选自此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有《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7)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有《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8)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9)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有《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具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10)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有《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鹊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属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11)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有《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3)《战国策》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文学

(1)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有《新书》。另有《吊屈原赋》等赋,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2)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有《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3)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有《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史记》是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