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大毕业论文论文模版

科大毕业论文论文模版

论文排版要求:

1、主标题:选用小二号字、黑体,居中

2、副标题:选用小四号字、宋体,居中;

3、专业名称、作者姓名选用五号字、宋体;

4、摘要、关键词:“摘要、关键词”五个字——选用小五号字、黑体;摘要、关键词内容选用小五号字、楷体;关键词各词之间用“;”隔开。英

5、章节: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分级编号一般不超过三级。

第一级用“1”、“2”、“3”……等,顶格,单独成行,段前空1行,用小四号字、黑体,数字后面不加点,空一格;

第二级用“2.1”、“2.2”、“2.3”……等,首行缩进2字符,单独成行,用五号、宋体,数字后面不加点,空一格;

第三级为“2.2.1”、“2.2.2”、“2.2.3”……等,首行缩进2字符,与文章内容同列一行,用五号字、宋体,数字后面不加点,空一格;

正文用五号字、宋体。

.6、参考文献:用“文末注”,正文中在引用的地方标号,以出现的先后次序从小到大编号,编号用方括号括起,用上标放在标点符号后,如:[1]、[2]、[3]……等。

“参考文献”标题在正文后面空一行,顶格,用小四号字、黑体;

参考文献内容另起一行,顶格,用小五号字、宋体排列;按序号一一说明文献出处。格式为:──引用期刊文章格式:作者.文章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如:[1]戴相龙.中国金融业在改革中发展[J].中国金融,2001,10:4-5.

──引用报纸文章格式:作者.文章题名[N].报纸名,年,出版日期(版次).

如:[2]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

──引用专著及其他等文献格式:作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如:[3]钱伯海主编.国民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7-58.

论文装订顺序:封面;任务书;评审表: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湖南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作者叶子盛

系别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学号1399050424

指导教师孙际垠

二O一四年五月十六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湖南科技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学生姓名: 叶子盛学号: 1399050424 专业: 土木工程

1 论文题目:

2 学生设计(论文)时间:自2014年 0

3 月 01 日开始至2014年 05 月 10 日止

3 论文所用资源和参考资料:

4 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

5 提交论文形式及要求:

1)要求认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2)要求按照学校规定的论文格式撰写论文

3)要求及时同指导老师进行沟通,按步骤完成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工作。

6 发题时间: 2014 年 03 月 01 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湖南科技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姓名叶子盛性别男学号1399050424 系别继续教育学院所学专业土木工程

指导导师答辩(或完成)日期2014年5月11 日论文题目

[摘要]

建议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意见毕业论文成绩:

签字:

年月日

教学院意见

《边城》:美与悲的完美结合

摘要:《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由每个人身上所焕发的人情美,人性美,营造了这个世界。同时在论及这部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使我们在作品美丽的光环下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及悲剧所产生的一种向上的希望之光。

关键词:《边城》;悲;美

当我带着一种尝试的心情翻开那本曾被朱光潜先生称为“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①时,看到的是“优美、健康、自然”的美的“湘西世界”,作者娓娓道出了湘西的边境“茶峒住户,老人、女孩子、黄狗”与“傩送、顺顺、天保”之间的故事。这里的人们没有尔虞尔诈,没有巧取豪夺,没有贫贱之分,有的是勤劳善良,乐善好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达到自然与人性美的映照。然而一切美好的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翠翠也只是守候着“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的爱情悲剧。我们完全可以认定《边城》蕴含着表面和深层的两种结构。它的表面结构是一个处处由“偶然”支配的美丽动人而略含凄清的爱情悲剧故事,叙述的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它的深层结构则整体地象征着作家企图用民族的“过去伟大处”唤醒彼处“生命的自觉”实现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热烈愿望。

1美的世界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②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地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在沈从文的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情人之爱、亲人之爱、自然之爱、友人之爱体现人性之美。

1、1爱情之美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翠翠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果。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养大,一老一小相依为命。幼小的翠翠正是在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深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翠翠身上的“美”,正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翠翠的爱情由少时争作渡新娘的花轿,学小羊叫、母牛叫,戴小花扮新娘,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总体上是可感的、坚定的,翠翠的爱是一串梦。

初遇傩送就对二老有个难忘的印象。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傩送邀请翠翠到他家等爷爷。

翠翠误以为要她到女人唱歌的楼上去,心里觉得受辱轻声骂他:“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傩送不但不恼她,还打发家里伙计举火把送她回家,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这事“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又见傩送,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说:“那个人真好。”表示她的爱情意识已经觉醒,唯其心属傩送,看划船无意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乱作一团,甚至说话都忘了,送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己看,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揽。”既不轻浮又不撒野,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矝与自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傩送和天保以“马路”和“车路”两种不同方式表达爱情,翠翠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她对天保的托媒求亲,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她虽在睡梦中不知歌的内容,但“翠翠的梦中灵魂为一晚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追觅着甜蜜、幸福的爱情。

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聪明、美丽、善良。傩送是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热情、勤劳。他们没有所谓的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没有充满铜臭的金钱交易,只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自己心中的情人,一切那么自然,而这自然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正是通过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人性美。

1、2亲情之美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刻画。他摆船过渡,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侠义心肠、且慷慨大方,善待乡亲,颇受众乡亲的尊重。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那是对亲人的爱。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六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绿营兵恋爱,有了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士兵、女儿殉情后,他又毫不犹豫地负担抚养外孙女的责任。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在抚养孤雏长大后,他以苦命的女儿为鉴,最大的心愿是让翠翠得到自由爱情。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顺顺、杨马兵之间。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让翠翠的婚事由她自己作主,谁能够为她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使翠翠动心,就当她的夫婿。她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指出“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的两种途径,引来了天保家正式向他提亲,未料翠翠却不答应。不过爷爷却非常开通告诉翠翠:“----你若喜欢走马路,我相信人家会为你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像只洋鹊一样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当知道翠翠心属傩送后,爷爷又为孙女和傩送劳碌奔波,受到船总冷遇,傩送的冷漠。他怕翠翠自尊受到伤害,不

讲实情,独自忍气吞声。他带着万般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1.3自然之美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稍公,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自然,展现的是一个诗意自然与人类社会自然融合的环境。“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③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中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作者在淡淡的叙述中不经意地营造了地域民俗色彩的背景。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整个茶峒地区的社会环境平静清澈得如一池秋水,无波无澜,无杂质无异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一致,亲密无间。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浓情与美景的交织,浪漫而又有情趣。“身边草丛中繁密如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这么吵闹,便仍然闭着眼睛安睡了。”自然界如此幽静迷人,人世间也非充斥着恶声恶气,人们互助互爱,各尽着一份人的情义。“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这是人与自然在形上的人、物合一。这种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鲜明而动人的艺术意境,并且揉进了他自己的主观情绪,这种揉进,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将情感渗透在景、物、场面的描写中,在娓娓而谈里自然透出平淡而隽远。

在这里,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共存、融为一体的,呈现出一派和谐的富有诗意的气象。就像他们在还愿迎神的歌中所唱的: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他们既诚实,又年青,又身无疾病。他们大人会喝酒,会作事,会睡觉;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他们女人会养儿子,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健康而勤劳的边城人都是大自然的儿女。象征着苗族女神的翠翠是自然化的人的代表,是受大自然造化之精灵。连她的名字都很“自然”,由竹篁的“翠色逼人”而来。“翠翠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巧,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她一个壮健的身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滿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由四川过湖南,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翠翠和爷爷、黄狗、渡船,还有那一片溪水,相依为命,一同送迎日月。那条富有灵

气的黄狗身上固然隐现着少数民族神话传说的线索,但更显而易见的是,它可以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明证而存在。黄狗几乎成了这户“单独的人家”的成员之一,它不但“参与”渡船上的事物,还跟翠翠玩游戏,和翠翠一起听爷爷讲故事,到端午节又陪同翠翠去看船。人犬同乐于山水之间,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美丽的画卷!边城人在自然中生长,爱这自然,更信奉自然。在自然中洋溢出人情之美。

1、4友情之美

《边城》社会,具有各式人等。老船夫、顺顺、杨马兵、翠翠和天保,还有屠夫、商客、船工、妓女……一笔带过的人物也表示了一种社会因子的存在,构成一个近似完整的社会。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固守渡船为过客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只要活着就不离开岗位,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即使硬给他还要退回去,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边城》社会有贫富之分,却不因贫富分等级,船总顺顺虽武家出身,家有巨富,却绝不以财富自居,盛气凌人,相反为人侠骨柔肠,慷慨大度,广交朋友,为人处世,大公无私,正直豁达,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他常常体恤穷苦人,送给老船夫鸭、棕子等;不嫌翠翠家贫,打发媒人提亲;失儿伤心,但知道傩送与翠翠真心相爱后不再阻挠;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以料理丧事。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义利远。如屠夫见老船夫前来买肉,特意切一块好肉给他,执意不收老人的钱。杨马兵虽然是翠翠母亲年轻时的追求者,而翠翠的母亲最终与自己的军官情人双双殉情而亡,这时杨马兵主动帮助这爷孙俩;当爷爷去世后,他就成了翠翠唯一的保护神。邻里之间友爱同时也表现在吊脚楼的女人和他们的水手情人们身上,作品中写道:“这些人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即使娼妓也知羞耻,比城市中人还可信。”“由于边城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敦厚。”在这里没有地位尊卑,没有勾心斗角,只是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心与心的交换。

2悲的意识

《边城》已经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充分地表现人性,“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④深入考察我们发现在作品美丽的光环下,人物的爱情破灭,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等故事的阴影被人们所“忽略”。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买椟还珠”。

2、1社会悲剧

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孤苦伶仃的翠翠怀着一颗“软软酸酸的心”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渡船与碾坊的对立,傩送要渡船意味着无钱财只有属人的爱,顺顺心想碾坊,那是金钱的代名词,这

样必然爆发父子之争,直接造成了傩送离家出走。天保自知爱之无望,为了成全弟弟,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难。看似平淡,谁也无过,其实不然,这就是社会的悲剧,在这个爱情故事中,始终贯串着两种文化形态----依旧保留在湘西世界里的原始文化和与之相对的封建文化,两种人生价值-----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价值和以人性为核心的原始价值观的冲突。两种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翠翠的悲剧是因为封建的原始伦理道德,就是已经规范化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戕害了人们原始的生命力。封建宗法关系与近代文明对湘西人本真生活状态的冲击,体现出人们生活状态的社会悲剧性。

重利轻义的“现代”价值,透露出沈从文的担忧。边城中最具“势利”性的,就是那间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场,就是金钱相伴,他描述了那夫人十分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可以看出,王团总家的,即便不是以金钱在思维,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钱,并且毫不掩饰,这与边城原本的乡土气息,就有本质上的不同。

边城到底往何处去,这是沈从文的深沉担忧,他既爱这泥土气味,憎恶重利轻义,以乡下人自居,但又看到也许是大势必然,边城的原始文化传统行将死去。因此,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边城文化到底往何处去。沈从文先生,不愿看到翠翠不好的结局,他在竭力呵护着他们,因此,边城以等待做结局,不让翠翠走向必然走向的未来。又或者,作者在等待更好的结局,等待拯救翠翠与本土文化的方法。他让翠翠的等待留在纸上,几十年几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同时也留给我们以深沉的思索与无限的希冀。

2、2命运悲剧

《边城》中处处充满了偶然与不凑巧。大老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却对二老情有独钟,出乎老船夫意料那让翠翠梦中浮起灵魂的歌不是大老而是二老所唱,大老因爱情失意坐船去下游,虽水性极好,却被淹死。大老泡死的偶然因素,导致顺顺父子对老船夫热心的一致冷淡,产生误会,以致老船夫和傩送搭话时,傩送只是不动感情听下去,当他去找顺顺想弄明白顺顺对碾坊和渡船真实态度时,“船总虽还笑着谈到许多笑话,心中却似乎很沉郁,把牌用力掷到桌上去。老船夫不说什么,戴起他那个斗笠自己走了。”因误会使他倍感冷落与孤独,由冷漠作成的选择近于无声的人格谴责,是对老船夫致命的一击。同时凭着他的人生阅历,他已经隐隐约约的感受到可能的悲剧后果。为了求得人对自己命运的自主,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十多年自己的生命处于沉睡状态,一任它在人生波涛里沉浮,不曾想到自主,也无从自主,任何一种偶然的事变都会将自己带向不可知的方向。首先,杨马兵和他去看新碾坊,同他谈起人们称赞翠翠很能干,将来谁得到她,谁就有福气时,老船夫回答说:“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作陪嫁,一个光人。”加上路上听中寨人所说的谎言,终于经受不起命运的沉重打击,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着白塔的坍塌倒在与他一生休戚与共的古老土地上。“偶然”协同“必然”在兴风作浪,“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老船夫终于再无力继续启航。边民纯朴健康的人性下潜藏着几千年来民族的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势必惹来祸患,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

成悲剧。

作品写了黄昏时分、黄昏景色中的翠翠“心中有些儿薄薄的悲凉”,忙碌了一天的世界要休息,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的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这是美的生命和生命的美相互映衬,在这种场合,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不是人物事件的单纯背景,而是与人物的命运,人生情绪相契合,仿佛在人物命运的演变过程中,大自然在跟着人物走。黄昏是什么呢?黄昏是一天的尽头,也隐喻着生命即将消逝的时刻,在中华文化长河中,黄昏与秋天一样,总是令人感伤,令人感到悲凉,所以在翠翠眼中“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固然是极美的景致,但这美是即将要消逝的,隐隐约约透露出命运的安排,这不能不让人伤感。特定的风俗人情和人文环境给翠翠的命运蒙上了悲剧意味。面对命运,这种悲剧表现的也不是抗争、奋斗而是一种坚持,如翠翠虽仍等在河边,但从来没有主动争取过,只是保持着一种坚守自己信念的姿态。作品中拓展了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父亲服毒自杀,母亲喝凉水身亡。这样的爱情悲剧已在上一代演绎,而且是那么悲壮,那么惨烈。一出出悲剧,却没有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正如老船夫所感觉到的摊派到自己身上的一分命运,说来实在不公平,可是又一切无罪过,只应由天负责!天命的迷信思想,使他们认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

无论贫富,都是好人,所言所行,都是善言善举,但这些生命及其形态的美好,犹如“照样温柔、美丽和宁静”,在“黄昏”的隐喻下,终究流逝,而且,不论你怎样努力,“走车路”还是“走马路”,不论你怎样“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都不成。在讲述边城自然风俗美、人情人性美的同时,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是非团圆的、悲剧式的。因而,沈从文看似和平的背后却多了一份张爱玲式的苍凉感和孤独感,一个写人性美一个写人性恶,却殊途同归,都有着对世事难料、命运无常、现实无奈的感叹与深思。

3悲与美的力量

显然,《边城》的故事结构里凸现着悲与美的二元对立与统一,沈从文离开30年代的文学主流,在当时倍受冷落,显然他的文学理想是寂寞的。沈从文对孤独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他的孤独是含而不露的,它掩藏在平和淡定的背后,掩藏在一支浪漫的牧歌背后。

沈从文说,在《边城》里“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得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爱”字作一恰好其分的说明。”这说明作者清醒意识到《边城》理想主义和梦幻性质的。“深刻的忧患意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黑暗,特别是作者在大都市现实生活中深切感受到的人性的畸形和对堕落的不满,对民族性格-------热情和正直的消失的忧虑,是推动作家著《边城》的内驱力”。在对湘西民情民性的美好印象,剪除乡村宗法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剪除人性中受挤压而扭曲的部分,升华而起,用梦幻加以丰富,用痴情酿成诗,谱成理想人性的梦幻曲,这便是《边城》。

所以读沈从文只读出了恬淡明丽的还不曾读懂沈从文,一切的美丽均由沈从文悲悯的泪水酿制,他无意粉饰太平,在那宁谧、平静的画面背后,常有出其不意的悲凉悄悄漫上。《边城》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包含着多少令人心痛和颤栗的迷悯。沈从文以极其恬然的语调渲染出最美的田园牧歌,而往往又以那不动声色的无常之手,使一切美丽转瞬消失。沈从文往往用一篇小说的三分之二编织一个美奂美仑的世界,然后在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里交代这种美无法实现的结局,总有回过头去,物换人非的感觉,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悲剧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以恬淡明丽为其表,以悲悯热烈为其里,这种表里不一构成了小说的悲剧意味,二者在相互制约中强化了各自的力量,更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为什么《边城》这类小说会采用悲剧形式结局?一方面,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⑤当我们感受到悲剧人物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种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通过观照,彻悟人生,而不要只为痛苦所蒙蔽。《边城》描写的是湘西普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不幸,这种苦难与不幸是和当时所处黑暗动乱的年代分不开的。20世纪20年代以后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罪恶统治,残酷镇压。在湘西的这片净士,也慢慢受到侵蚀,事实上,这种悲剧产生的本身,也就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不畏黑暗统治,坚持反抗的斗争精神。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他认为:“一部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⑥而这种向善,不仅仅是属于社会道德方面做好人为止,而是能让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为此,他在《边城题记》中热情地表示愿把他的这本小书奉献给那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用来重新“点燃起青年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或许就是汪曾祺认为《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的理由。另一方面出于作家的一种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直感: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湘西的风物人情唱出了最优美动听的一曲心灵的恋歌。尽管《边城》所写的故事在当时的湘西已成为了“过去”,因为二十年来在“时代大力”的压挤下,湘西“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遗”,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惟利惟实的庸俗人生观”,但是那刚刚逝去不远的美好人生形式毕竟在湘西的一隅存在。如果用笔来描绘这个“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时,沈从文自信,不管他的那枝笔如何“笨拙”,“尚不离题太远”。他说“他们有些极其伟大,有些方面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这表明《边城》所写的生活绝不是凭空的杜撰,这里的“人性”“人情”只是“老老实实”写下来的当时当地人民的人性与人情。《边城题记》说“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我们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倡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惟实的庸俗的人生观”

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去唤醒彼处“生命的自觉”,由此实现“民族品德的重造”,借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作为支点撑起的却是它的整个关于重造民族精神的宏愿。

总之,《边城》描写了一幅民性淳朴的风俗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发生于其间的爱情,更因为其性情的朴素、稚拙、真纯以及灵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边城》的民众由此成了人性美的代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湘西人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也有“原始神秘的恐怖”的一面,“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在美好的人物身上潜藏着灵魂的僵化、愚昧和怯弱。在物质生活的温爱和谐的背后是冷漠与隔膜,加之边民几千年来传统的天命、迷信思想的痼疾,以至由多重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终至酿成悲剧,这正是《边城》这部爱情悲剧的根源。

注释:

1、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选自《花城》,1980年5期。

2、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花城出版社1984年。

3、沈从文《湘行集.泊缆子湾》

4、林分份《“隐伏的悲痛”——《边城》内蕴新探》,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5、汤龙发《美学概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6、沈从文《小说的作者与读者》。

参考文献:

[1]汪曾祺·读《边城》[M]·宁夏人民出版社版,1996

[2]吕燕·沈从文《边城》解读[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程海英·论《边城》的人情美[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2)

[4]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M]·湖南师大出版社,2005

[5]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 [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