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教育功能

第三章-教育功能

第三章-教育功能
第三章-教育功能

第三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

2、了解不同维度教育功能的类型。

3、举例说明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表现。

4、分析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成因及可能消除的对策。

5、依据对教育功能的理解,分析我国确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依据。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与其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反应能力。教育功能主要由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属性决定,但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在系统内部,教育功能表现为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影响作用,它由教育者借助教育中介影响受教育者,从而促进其发展。从宏观角度考虑,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教育通过对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作用而表现出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一)依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又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要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教育要素相互作用的性质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教育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2.教育的社会功能。又称为教育的工具功能,指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可以是教育直接对社会各子系统的影响,也可以是教育通过培养人而对社会各子系统产生间接的影响。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社会功能的依据,没有教育的个体功能就谈不上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依据教育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教育的正向功能。

2.教育的负向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教育的负向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表现,如因教育结构失调而造成的学生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因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等。

从正负这两个方向来划分教育的功能是对就功能认识的深化,有利于提醒或引导人们更科学更全面地对待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世界上最早提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这一对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他认为正向功能有助于一个系统的适应或顺应,而负向功能则会削弱系统的适应或顺应。

(三)依据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2.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

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日本学者柴野昌山运用默顿关于功能划分的理论,提出了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论分析框架。把学校的教育功能分为四大类,既显性正向功能、隐性正向功能、隐性负向功能、显性负向功能。柴野昌山还举例说明了这四类功能现象的存在,比如,他认为,考试及成绩报告单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的工具,具有显性正向功能。但是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此可谓隐性负向功能;又如学校中的表扬制度及晨会之类的仪式性活动的本来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区分正误,但作为副产品,也可能会出现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意识、促进群体整合之预料外结果,这种结果便是隐性正向功能;至于显性负向功能,学校一开始就竭力避免,但由学生群体的反学校、反教师的亚文化而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越轨行为则属于显性负向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实施时必须考虑教育功能的各种可能性,努力争取正向的教育功能,并避免出现负向的教育功能。

(四)从教育作用的性质看,可分为自我保存功能和自我更新功能

对教育功能作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功能的划分,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该书指出:“教育能使自己再现,也能使自己更新。”①在该书看来,教育具有传递传统价值的功能,它倾向于构成一种时间上和空间上密封的体系。其基本特征是重复,即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有人从三方面分析了教育的自我保存功能:一是就教育的源泉来讲,教育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的工具,自身不能不落后于它所传递的文化本身。二是就教育的过程来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相对固定,它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教育的微观结构不能不具有相当大的稳固性,并影响到教育的中观、宏观结构的稳固性。三是就教育的结果来讲,教育“产品”的检验过程复杂而漫长,这不仅由于教育活动的周期长,而教育活动的成效要在活动周期结束后较长时间才能充分显示出来;而且因为个人的成长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从一个人的成长中把教育的功效所占比重精确计算出来。教育成果检验不易,可能成为教育保守的正当理由。但是,与此同时,教育也能使自己更新。它一方面附属于社会,反映着那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它也受外部压力的影响,从而不断改革和更新自身。相比之下,教育由于其自身具有保守倾向,其自我保存功能一般要强于自我更新功能。

三、教育功能的特征

(一)客观性

任何系统都有其功能,只是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存在逐步深化和拓展的问题。自然生物界和社会中的各系统都呈现这个趋势。事实上,没有功能的系统不可能存在,也没有必要存在。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也必然具有其自身的功能。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于教育这一事物之中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外,教育功能不同于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的“教育应该干什么”;而教育功能是指教育的实际效果,它反映的是“教育已经干了什么”和“教育能够干什么”。如果说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应然”表现的话,那么教育功能则是教育的“实然”表现,它是教育实际上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因此,教育作为系统,必有功能存在,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并非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二)整体性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教育功能的整体性是指教育功能中的各种效应总是相互关联并综合地产生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有其整体性,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有其整体性。而且,从总体上来说,教育功能是一个有机构成的复合体。各种功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如果只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功能,以为借此可保证愿望得到实现,其结果将适得其反:不仅被忽视的功能没有得到实现,就是被强调的这一方面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育功能中任何一方的残缺都会造成另一方以至整体性的损失。当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要主要合理地调节教育功能的价值取向,使教育功能适度偏重于某一方面,以此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的教育来说,根据历史的经验,要特别注意防止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之间的极端性摇摆,要警惕有意无意地把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对立起来的倾向。

(三)层次性

教育功能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作用对象来看,可将教育的功能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直接功能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教育作用,间接功能则是产生在教育过程之外的由直接功能引起的效果。就教育在同人的关系及同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的功能而言,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直接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则是间接功能,后者是前者的间接效果。从教育功能产生效果的持久程度来看,可分为长期功能与短期功能。前者的功效是长期的,后者则相对是短期的。实际上,这两种功能是相互关联的。多次的短时功能的效果可积累成为长时功能所具有的影响力。长时功能的实现,可视为许多具有短时功能的教育行为汇集而成,往往依赖于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四)迟效性

教育功能的迟效性体现在个体功能上,也体现在社会功能上。从个体功能来看,个体对于教育所提供的外部影响需要经历一个吸收、消化,从而向自身素质转变的过程。因此,对个体的教育难以一蹴而就,表现为实现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教育社会功能的迟效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一般要经过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之后才能得以显现教育,与其是基础性、普通性和理论性的教育,更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其社会功能具有明显的迟效性。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是不符合教育功能的这个特点的。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地进行的,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形态,而是处于“不知而行”的状态,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发展个体。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在教育成为一种独立形态的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为巩固政治制度服务的,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是附属的,并为统治阶级利益所制约。近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把促进个体身心潜能的发展,培养敢于蔑视社会成规,具有独立、自主、自由的反叛精神的人,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但他们的理想是乌托邦式的,因为这一时期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前提的。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为了人的发展,二者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和冲突。正如马克思所期望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现代教育的本质才回归到人自身。

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预期的正向功能,即显性正向功能。这一功能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因此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成为派生其他功能的源泉,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他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教育使其与他人不同,也使其接受的教育前后不同。前者表现为人具有社会性,它追求个体的共同性;后者表现为人具有个性,它追求个体的独特性。社会性和个性是相互对立而又矛盾统一的,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个体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包含着两个矛盾方向的变化,而又重新系统化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进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从自然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个体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不断地调整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要求。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②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③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⑤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其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体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个体意识必须反映并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所以,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护现成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2.教育促使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和角色

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意识、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国家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人与人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性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它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性的外在表证。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对个体而言,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涵着个体的差异性,如气质类型的差异、智能优势的差异等。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个体的生命价值是针对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而言。每个人如何展现其人生的价值归根结底是通过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大小来衡量。人应该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生产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是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然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在性质上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当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但成“才”是成“人”的必要环节,同时,成“人”必须通过成“才”表现出来。

教育是通过知识经验的传授而促进人的发展的,促进人的发展虽然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但不是教育的惟一目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人获得了谋生的本领。古代社会,生产相对简单,劳动者所需要技能可以靠师徒式的模仿获得。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必须要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并对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要求劳动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要求劳动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要求劳动者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并受过职业化训练;现代的信息革命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受过专门的高等教育训练,而且教育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在性质上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

的教育。当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但成“才”是成“人”的必要环节,同时,成“人”必须通过成“才”表现出来。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教育要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曾经将“个人完美生活的准备”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为我们的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这在个人本位教育家看来,虽然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但它确是现阶段社会的需要。因为现代社会还没有发达到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对产品的各取所需,劳动既是人需要,更是人谋生的手段。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就是要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个体谋生的需要,要求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在当代,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还是整个终身教育的职责。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向外在社会的要求,个体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工具。这只是教育功能的一方面,此外教育还具有个体享用功能。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通过教育,受教育者需要得到满足,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进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对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一个人受教育越多,对外界必然性的认识就越深刻,就越能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向善”、“粹美”,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幸福是完美人性的展示和表现,这种人性融智慧、情感、道德于一体,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

教育固然教人知识,但获得的知识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价值。知识的外在价值转化为一种力量或一种生产力,成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完满的自由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幸福之人。所以,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主导着人的发展。然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

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的教学、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新精神的最大凶手。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现存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中,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刚性的规范管理,重视校长和教师的权威,运用各种规则、规范,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管学生是否口服心服。更有甚者,采取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样做只能使学生规规矩矩,学生富有活力的生命在规范的框架中遭到压抑,限制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第三,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教育中学生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一种痛苦、恐惧和沮丧。

针对已经出现的负向功能,不是回避,而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去克服和矫正。针对上述例子,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

首先要把人看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做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如遵守纪律,保持安静)而迫使学生就范。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看做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待他们、赏识。一位家长这样说: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拥抱、赞美他,为他而自豪。做老师的对欣赏何尝不应该也是这样呢?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对教育之外的其他社会子系统作用,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但历史地看,这些方面不是同时出现的。人口是社会的生态基础,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文化是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出现的,人的生命形式必须通过文化来获得,即便是在人类早期,教育处在自发的阶段,不可能不凭借语言,文字等手段传递社会生产、社会经验。所以,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传递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古今中外的教育概莫能外。对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而言,教育社会功能的发生是由政治功能到经济功能,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开始就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学校教育通过传授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培养新一代的剥削统治者。教育与生产力联系,必须诉诸于科学就是,提高生产劳动的科技,提高生产劳动的科技含量,也即只有需要技术科学武装的那种生产才同教育发生内在联系。所以,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教育从过去主要传授统治阶级的意识和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转变为主要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为社会生产劳动力。因此,现代教育生产劳动力,进而发展经济的功能日益凸显出来。

在当代社会,社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教育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社会功能也由单一的功能论发展到综合的功能论,全方位地发挥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既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对社会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的功能

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地区的个体的总合,其状态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教育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都有着重要作用,但与这些功能相比,教育对改善人口质量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表现得更直接,在当代尤为突出。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它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当社会生产力处于较落后的状态下,生产劳动主要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劳动力的增加,人口的数量显得特别重要。而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高度科学技术化以后,经济的发展就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知识、智力的积累与发展,人们就强调人口质量。可以说,人口质量成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因此,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水平也就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尽管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是,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文化的含义及其广泛。从广义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有别于经济、政治的所有精神生产的成果,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

教育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就教育与文化各自所包含的范围来讲,教育是文化的

一部分,是文化的构成体。就教育与文化间的关系来讲,一方面,教育的制度、内容和方法受一定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特点决定了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教育又是文化传递和积累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1、教育文化功能的演变

人类的文化与人类教育是一对孪生姐妹。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传递各种文化特质的,传递文化的教育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本身是在同一过程中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文化特质,如部落礼仪、通婚习俗、原始宗教,虽然可以传递下来,但很难得以筛选、整理、交流和提高。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的文化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优美的青铜器、宏大的建筑、复杂的宫廷礼节和一些著名的思想家。特别是文字的形式长久地固定起来。为了适应文化更加丰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不仅加强了传递、选择、整理文化的功能,而且,融合、发展文化的功能也日益突出地显示出来。目前,各国的教育机构已名副其实成为传递、交流、融合世界文化的重要场所。

2、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人类文化说到底,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产物,但同时又是人们新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的风俗与规范,人们的审美情趣,总之,人类文化的所有特质,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继续并发展下去,因此,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实质上,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范畴。

自从人类走出原始社会,文化就大大丰富起来。到了现代社会,借助于书刊文字、胶片和磁带,以及各式各样的实物,人类文化已经积蓄成一个浩大无比的宝库,这是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看,随着现代化视听设备的发展,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已经被冲破,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电视和录像等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种文化。另外,随着世界性民主运动的兴起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各种以年龄、兴趣、职业和阶层为媒介的团体不断涌现,随之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亚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面临着这样一些矛盾,从文化运动本身来看,如何处理核心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使亚文化既符合核心文化的主流方向,又给核心文化增添新的富于活力的特质;从人与文化的关系看,就是如何处理一个人掌握文化容量有限和人类文化浩大无比的关系。这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在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方面的功能。

教育之所以能够担负上述任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教育离不开确定教育内容,而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用最精粹的文化要素去武装青年一代。这是解决人脑容量有限与文化浩大无比这对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教育离不开编写教材,这实际上是整理人类文化精粹的过程。把知识用人们最易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分别组织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学到更多的人类文化。这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第三,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各种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教育向青年一代灌输什么样的文化体系,对今后社会文化的发展至关重大,成功的教育往往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掌握住社会核心文化的主体,从而使各种亚文化与核心文化保持谐调。

第二: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虽然教育已经显示了对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但上述几种方式主要是植根于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仅仅依靠它们远不能适应世界文化迅速更新发展的需要。就是说,与传统教育比较起来,现代教育具有更为强大的创造和更新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动的人才。

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文化可言;同样,没有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人类文化也就无法更新和发展。例如,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的主体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社会文化运动是封闭式的自循环形式,即在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内,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某一独立文化模式,忠实于古老的文化传统。加之,这一时期某一独立文化的总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文化发展对人的创造力的要求并不迫切。所以,传统教育崇尚呆读死记的方式,注重古人遗教,藐视新意扼杀人的创造力。在现代,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竞争也在激烈进行。各国学者纷纷研究本民族道德、民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体系的优劣之处,促使其不断更新,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其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呈开放型、竞争式。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发展,就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创造才干的新人去发明、去创造,使本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及整个社会思想意识体系,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从另一方面看,现代社会也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战争威胁、环境污染、粮食匮乏、人口爆炸等等,人们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迎接这些新的挑战。一份来自世界各国专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的报告说:应当深表怀疑的是,人的传统学习过程是否仍然是足够的。从传统上说,我们的社会和个人都曾采取了一种不间断的维持性学习的模式,只有在主要由外部事件的冲击引起的暂时创新时期,这种学习才有过打断。维持性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获得原先已经确立的观点、方法原则,以对付已知的或重复发生的情况。但是,沿着上述道路走下去,其结果是:人类将不断地落在事件的后面,并服从危机的任意摆布。为了要长期地生存下去,尤其是为了要在动乱、变化或不连续的时代中长期生存下去,另一种形式的学习是更为必要的学习。这是一种可以带来变化、更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将称它为创新性学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教育把培养青年一代的创造力,当作教育科研的一个十分重大课题,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不断提出培养青年一代创造力、智力和个性发展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开展以实现上述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实践。人们普遍期望,学校是一个新文化创造者的摇篮,用新方法培养出来的一代人,能够超越他们的前辈,这些新人有强烈的创新愿望,懂得预测、模拟、情景描述、模型等技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难题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正是建立在教育的这种发展趋势下,当今世界文化才有过去所无法比拟的在速度。(2)现代教育与文化创造紧密结合,成为促使文化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者对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素材,已不是简单机械的照搬,而是根据教育原理和各种文化素材的特点进行加工和再造。另外,现代学校总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特质,否定其中丑恶的东西,倡导科学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其二,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据1975年统计,日本大学科研机构为1302所,约占国家科研机构总数的1/2左右,大学科研人员占日本科研总数的70%。另据统计,1969年,西德高等学校各种科学研究总量占联邦德国整个科研量18%左右,其中基础科学研究部分约占整个基础科研的75%。据1983年统计,在我国自然科学奖中,由高等学校得的占45.2%,在国家发明奖中,由高等学校获得的占25.3%。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学校里集中了一批具有创造潜力的优秀人才,是进行文化创造的生力军;二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太快,若把教育与科研完全割裂开来,学生就无法学习最新的知识并掌握先进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各民族文化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为人们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提供了条件。而战争、经济竞争、文化竞赛又极容易暴露出本民族文化的落后方面。这些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的

过程。而现代教育在这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例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了现代化步伐,他们大量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成就,学习他们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甚至于衣着饮食习惯。东西方两种文化进行的这种广泛地接触、交流和融合,大力加快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日本教育专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明确指出:“在促进文明开化方面,公共教育扮演了先锋的角色。许多西方人士被邀请到日本来,努力向他们学习,寻求现代化领域的新知识。这些努力使政府和社会得以高度西方化。再如,美国移民来自众多国家,同时带来不同民族文化,正如许多美国学者指出的那样,美国教育名副其实地成为民族的大熔炉。显然现代教育的这种功能,与传统教育那种趋于保守,对异种文化主要采取排斥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然,现代教育不是融合各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径。移民、贸易往来、旅游事业的兴起、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的相互交流,都可以加速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但唯有教育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首先,通过教育来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一般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去其劣质,求其精华。力求把外民族某些文化特质纳入到本民族核心文化的体系中。从而大大减少吸收的盲目性,提高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其次,在青年一代的思想中,传统的文化模式毕竟较少。他们喜欢作各民族间的横向比较,对一切新的东西都很敏感,容易接受新的观念与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这种心理趋势对吸收和融合其它民族的文化无疑是极为有利的。通过教育融合、吸收各民族的文化通常采取下列途径:吸收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作为教材;互派教师进行考察、讲学和研究;互派留学生。特别是近些年,到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的人越来越多。

3、现代教育文化功能的发展趋势

第一:现代教育将大力促进与现代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相适应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现代化运动虽然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但仍然不断地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阻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很不平衡,既有已经相当先进的民族和国家,也有仍然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国度,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广泛的存在和传播市场;二是传播文化具有巨大的滞后性,当然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后,经过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发生冲突,诸如有:建立网络型社会结构的要求同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冲突;贯穿于网络型社会结构之中的平等原则同中国传统文化中贵贱等级原则的冲突;法治要求和人治传统的冲突;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的冲突;创新需求和保守心理的冲突;等待。毫无疑问,今后的教育将积极地向青年一代灌输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文化思想意识,用科学打碎一切不相适宜的传统观念。它将用新的教育方法帮助青年一代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二:现代教育将大力促进东、西方文化在高层次上的相互借鉴和吸收

总的来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社会起步早些。工业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东方各民族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力量。因此,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东方文化学习西方文化。但是,近些年世界文化的发展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据一些专家分析:目前,西方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进展,面临深刻的矛盾和转折。传统的西方文化思想和基本观念正经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从强调“生存竞争”、天人对抗转向注重生态性的变化、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从创导物质生活进而重视内心生活的建设,以求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从绝对尊重个性自由、个人与社会对抗,变为个人与群体协调;从直线式的进化观转向螺旋式的发展观;从静观的知性分析方法转向能动的知行结合方法等等。这种变化都显示出某种程度上背离西方固有的文化思想,向东方文化传统靠拢的趋向。由此看来,人类文化史的进程将会打破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独盛的局面,开始更高层次上的东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

洛齐、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阳曲县)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 xx 教育局 一、“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教学目标的叙写反映(三个方面): 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以人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注重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其规范表述(四个方面): (一)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 学生能……。 (二)行为动词多样化。尽可能是可可观察、可检测、可评价的。如: 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等。 (三)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如“通过听说交流… …、“能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 …、“根据所给的图表… …、“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等。 (四)行为程度具体化。如: “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二、行为动词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现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 应用——应用,使用,置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证明,评价等. 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模拟,扩展,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 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抵制,克服,拥护, 帮助等.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三、行为条件的发生 1 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在什么条件下评价。行为发生的条件通常包括下列因素: (一)环境因素: 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 (二)人的因素: 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三)设备因素: 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四)信息因素: 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五)时间因素: 速度、时间限制等。 (六)问题明确性因素: 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标准的接受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行为标准作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 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 作善也”。 4.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 念的活动。 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 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7.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8.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 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2) 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1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3.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和具体实施者;(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1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 本职能 骆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科学研究是基石。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从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和功能

第二章教育目的和功能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 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 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6.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和特点(P69、P76)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提高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过程,其实质是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答:(1)基本功能 A.知识传授功能:知识传授功能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因而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又能够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传授又是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互相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B.技能形成功能:形成技能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技能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程度。熟练的标志就是可以高度自动化的特定活动,技能的形成是进一步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可靠保障,是积极有效的参加社会实践并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先决条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熟练技能后,才能更经济、高效率的学习新知识和运用已学到的知识。C.智能培养功能:智能培养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而且要考虑怎样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一般认为学生从探索中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智能的最好途径。但是,由于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是未成年的少年儿童,知识和经验有限D.个性发展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智能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一定的原有经验背景和胜利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智能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但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取决于另外几方面的因素,即思想、品德、价值、体系、情感、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健美也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基本特点:①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目的的直接一致性;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但思想政治课直接地发挥德育功能的,其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目的的直接一致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起着奠基作用,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反复性与曲折性相结合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具有反复性与曲折性的特点的原因:A.是由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B.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特点决定的。③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学校教育的深刻性和社会影响的管繁星相结合的过程;在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死刑政治学科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和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受到学校、教廷和社会的广泛影响,这些影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④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双重能力的过程;所谓双重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问题的能力;二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分析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只有正确分析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教育,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只有再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评价功能 (四)激励功能 简要回答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一)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要重视当代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新方法。(四)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五)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二)科学的育人观(三)正确的学生观(四)现代的教学观(五)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哪些义 务? 第一,遵守法规义务 第二,教育教学义务 第三,思想教育义务 第四,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第五,保护学生权益义务 第六,提高水平义务 请结合实际,试分析我国进 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原因。 1、第一,培养目标不能完 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 旧。 第四,课程实施重“教书”和 “背书”。 第五,课程评价重选拔,轻 发展。 第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 行,特别是从我国人口数量 众多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 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 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 民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 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 复性和渐进性。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 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 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 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 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 程。。这种长期性、反复性 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 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 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 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 看,品德的形成,知、情、 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 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 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 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 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 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 复,长期的教育过程。 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 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 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 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 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 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 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 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 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 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 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发展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难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讲授2课时,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第一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 三、数学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 四、数学教育测量运动的蓬勃开展 五、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生剂 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 二、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呼唤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放在哪一个类别中比较合适? [4]试分析一下,狭义、中义与广义的教育评价概念有何区别? [5]怎样使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这个概念? [6]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能够满足一定的需求。 1,什么是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即教育能够干什么的问题。 它往往指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结果。 教育功能与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关键所在。教育本质决定着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又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本质是恒定的,功能是弹性的。 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制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往往限于育人本身;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超越育人的范畴。 教育目的与实施教育目的所达成的结果之间往往存在差距。 教育功能与教育效用 教育效用即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涉及价值判断:正、负、零效用。 教育功能与教育效用密切相连,但教育功能并不一定全部转化为现实; 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出来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等因素。 2,教育功能分析的多重维度:教育功能的理论探讨与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相适应: 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 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教育功能非一种主张或一种学派所能涵盖。对教育功能的分析,可从不同维度进行。 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分析 筛选功能:某种社会地位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竞争与选拔的过程。 协调功能:通过教育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异。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分析 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维持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从教育的层次分析 基本功能:教育根本的、基础的、稳定的功能。 派生功能:由基本功能引发出来的功能。 从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分析 正功能(积极功能) 负功能(消极功能)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内部 外部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内部:教育内部结构的运行,是教育者借助教育手段,把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其结果是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教育的内部功能表现为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它是由教育自身的结构决定的。 外部:教育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形成教育的外部功能。教育的外部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它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教育价值是教育应然的表现(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反映了理想的教育应该干什么); 教育功能是教育实然的表现(是一种实效,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理想) 职能是职责赋予的能力,而职责又是人为赋予的,带有一定的价值期待,因此职能也就具有了主观性 功能是一种实然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期待中的,也可能是超越预期的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作用对象) 个体功能(发生在内部,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构成了教育的个体功能。它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社会功能(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它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功能,受社会结构、性质、发展规律所制约 个体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功能对个体功能有制约作用。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作用方向)次重要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呈现形式)次重要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多纬度的复合分类(了解) 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教材采用) 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出生到生命终结,身心诸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潜能显性化的过程。 社会的人,表现为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它追求个体间的共同性 个体的人,表现为人所具有的个性,它追求个体的独特性 A.概念: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B.内容: 1、学习生活技能。掌握个人成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 社会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 2、内化社会文化。接受和认同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 3、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 C.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自己拓展)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A 概念: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简单顺从和适应,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创新。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形成。 B 内容:赫尔巴特把可塑性作为教育的起点,教育的潜在基础是生命的独特性,教育的使命要保护人的独特性,为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C 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基本原理含答案版

教育基本原理 1、什么是教育观(在“上篇教育观”背面) 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划与构想三方面内容。教育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第一章 1、重点掌握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P4-7)(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的本能,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 2、什么是教育。(即教育的定义P7-12)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3、掌握教育的要素。(P12) (1)教育者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育者,他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任务和使命,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2)受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如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等。 4、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分期。(P15) 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的教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5、掌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内容上具有零散性,方式方法上往往表现出一种随意性。(3)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1)目的明确,无论是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组织严密,学校教育由专门受过训练的教师承担教育任务,学生相对稳定,具有较为严密的教育工作和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3)环境优越,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具有比较齐全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活动场所。 社会教育:(1)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影响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章

第三章教育功能.doc

第三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 2、了解不同维度教育功能的类型。 3、举例说明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表现。 4、分析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成因及可能消除的对策。 5、依据对教育功能的理解,分析我国确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依据。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与其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反应能力。教育功能主要由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属性决定,但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在系统内部,教育功能表现为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影响作用,它由教育者借助教育中介影响受教育者,从而促进其发展。从宏观角度考虑,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教育通过对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作用而表现出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一)依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又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要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教育要素相互作用的性质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教育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2.教育的社会功能。又称为教育的工具功能,指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可以是教育直接对社会各子系统的影响,也可以是教育通过培养人而对社会各子系统产生间接的影响。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社会功能的依据,没有教育的个体功能就谈不上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依据教育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教育的正向功能。 2.教育的负向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教育的负向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表现,如因教育结构失调而造成的学生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因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等。 从正负这两个方向来划分教育的功能是对就功能认识的深化,有利于提醒或引导人们更科学更全面地对待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世界上最早提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这一对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他认为正向功能有助于一个系统的适应或顺应,而负向功能则会削弱系统的适应或顺应。 (三)依据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2.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

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与目标

一、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与目标 充满魔力的益智区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他们在其间自行操作、摆弄、摸索、尝试,在不断的发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智慧宫。那五颜六色的几何形体让孩子们既摸到了形又欣赏了色,不知不觉比较了大小又区分了高矮;那变幻多端的小小橡皮筋让孩子们感到创造力的神奇;在棋子的对弈中体味出成功所付出的艰辛。在那奇妙的思维、有趣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天赋和潜能,感受到智慧的翅膀在翩翩飞舞。让孩子们拥有一块这样的天地吧,相信那智慧的光环定会闪现出更绚丽的色彩。 在摆弄、操作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觉,调动幼儿充分运用五官观察比较,感受物体的形状,识别物体的颜色,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 “在拼摆游戏、造型游戏中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通过扑克游戏、拼摆游戏等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能力得以发展。 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取胜的信念、规则意识及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以锻炼和发展。 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细心、专心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有时互相模仿、互相学习,有时共同商量、合作玩耍,促进丁幼儿交往技能的发展。 二、益智区中的操作活动 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反复体验来进行学习的,同样,在益智区教师投放一些色彩鲜艳、造型精巧的材料用具会吸引幼儿的眼光,留住他们的

脚步,使孩子们对此区的兴致更浓。此区操作材料的投放与其它区相比应更注重材料的自检性,即充分发挥材料的矫正功能。常见的有: 1.有关数概念的材料 ①计算器、算盘: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可进行单双数数,一五一十地数。 ②UNIFⅨ立方块与1~10船形排序板:练习点数1—10的数和认读数字,数物匹配,通过操作比较,领会长短、多少、大小等含义,强化数的守恒概念。 ③UNIFⅨ1~10插入式组合板:练习点数,数物匹配和认读数字,练习数的分解组合。 ④UNIFIXl~10阶梯排序板:练习点数,比较多少及认读数字,感知数序。 ⑤UNIFⅨ数字组成及分解底片与操作网格、底盘:练习数的分解组合及数的守恒。 ⑥多面盘、套管及珠珠:练习点数,比较多少,数的分解组合。 ⑦扑克牌:通过接龙、拉火车、配对比大小等游戏玩法练习认读数字、数的顺序、相邻数。 ⑧游戏棒:游戏后点数取出了多少根,比较谁多谁少,决出胜负。注:以上材料教师可灵活引导幼儿单独或配合使用,练习点数、计数、认读数字,理解10以内的基数、序数、相邻数、数序、数的组成等。 2.有关分类排序材料 ①333系列智能学具:练习按颜色、形状、材料进行分类。 ②圆圈分类:练习按圆圈的大小进行分类,比较每组数量多少。 ③几何形状分类:练习按形状进行分类。 ④几何柱分类:练习按几何柱的形状进行分类。 ⑤10孔几何分类:练习按材料上的不同数进行分类。 ⑥几何柱排序:练习按颜色、形状、高低进行排序。 ⑦几何形状排序:练习按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排序。 ⑧圆柱排序:练习按颜色、高矮进行排序。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二)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本身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四)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 收稿日期:2007-08-04 作者简介:高俊霞(1971-),女,河北滦南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128 -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高俊霞1,毕树林2 (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职称考试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领域中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实践工作的起点,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128-03 Relation among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GAO Jun-xia 1, BI Shu-lin 2 (1.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Professional Post Examination Center,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are essential issues in education field, and are also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practice. They are dialectic and uniform. Key words: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education aim 一、概念分析 1.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现象纷繁复杂,欲洞悉其本质,就要从理解价值和教育的概念开始。在价值的本质含义上,哲学界关于价值问题大致有三种理论:主体需要论、客体属性论和主客体关系论。我国的学者一般认同第三种观点,因此我们理解价值的概念基本上可遵循这样的一种思路,从实践中主客体的关系上去理解价值的本质,价值是客体属性的人化、需求化和主体化,又是主体需求和能力的对象化、客体化和现实化,是主体和客体的辨证统一。 我国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价值进行论证,各家均有所侧重。陈理宣在其《教育价值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总结,如傅统先、桑新民、马凤歧、王坤庆等诸学者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概念进行了剖析[1]。总结起来,这些观点大体上基于哲学上关于价值概念的三种理论,即需要论、属性论和关系论,更多的人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认为教育价值是主客体间的一种特殊关系[2]。劳凯声教授在其教育学原理的专题研究讲义中对种种教育价值概念进行了归纳,认为教育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教育需求和作为客体的 教育活动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3]。 2.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活动的实现。教育有两大功能,即促进功能和选拔功能。一方面,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的这些人来作用于社会。教育功能这一范畴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带来的各种结果和影响都可以称为教育功能,不仅包括对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影响,而且包括对外部其他系统的影响,既包括直接影响也包括间接影响。由于功能在语义学上属于中性词,因此教育功能既可以指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结果和作用,也可以包括对人和人类社会不利甚至有害的后果和影响[4]。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这两大功能,从教育产生的时候起即客观地存在着,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主张上,一直存在着分歧或孰轻孰重的观点,当前这种争论有走向统一的趋势[5]。 3.教育目的 对于教育目的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