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发热60例的效果分析

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发热60例的效果分析

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发热60例的效果分析
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发热60例的效果分析

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发热60例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24T15:36:54.8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作者:徐红梅

[导读] 分析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

(衡南县中医医院湖南衡阳 421101)

摘要:目的分析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发热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银翘散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67%(P<0.05)。结论针对发热患儿,给予银翘散加减治疗,疗效理想,能够快速缓解其症状,恢复其健康,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银翘散;小儿;发热

发热属于儿科中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其主要的中医症状表现为口渴、发热、尿黄、便干、苔白等[1]。本病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其发病机制为发热激活物(主要包括来自体内的类固醇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来自体外的真菌、病毒、细菌或疟原虫等)作用于患儿机体,产生内生致热源并入脑,进而诱发体温调节中枢释放介质,导致调定点改变而引发发热。该病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传染性高等特点,因而必须及时加强干预以控制疾病进展。我院主要采取银翘散加减治疗,现将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我院自2015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发热患儿,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11岁,平均(7.62±2.15)岁;病程8h-3d,平均(17.62±5.31)h。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12岁,平均(7.65±2.17)岁;病程8h-3d,平均(17.64±5.35)h。两组患儿在基线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物理降温、补液以及抗感染等基础治疗。基于此,对照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生产企业:扬州一洋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544)治疗,给药剂量为5-10mg/kg,6-8h可重复一次,但连续24h不可超过4次。观察组则给予银翘散加减治疗,组方如下:金银花7g、连翘7g、炒牛蒡子6g、板蓝根6g、葛根6g、荆芥3g、竹叶6g、桔梗6g、蜜枇杷叶7g、柴胡7g、羌活6g、前胡7g、黄芩7g、白茅根6g、薄荷(后下)3g、甘草6g。针对咳嗽剧烈者加用蜜麻黄3g、桑白皮6g;针对夜间咳嗽者加用百部6g、紫苑6g;针对喉痛或咽红者加用射干6g、玄参6g;针对鼻塞流涕者加用苍耳子6g、白芷6g、辛夷6g。剂量随小儿大小适当加减。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用,连续服用3d。

1.3评定标准

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若治疗48h内患儿的腋下体温低于37.20℃(恢复正常),同时全身症状完全消失则评定为痊愈;若48h内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其他症状明显好转则评定为显效;若72h内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其他症状部分缓解则评定为有效;若72h后发热及其他症状均未见任何缓解甚至加重则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对比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67%(P<0.05)。详见表1。

3讨论

发热在儿科疾病中十分常见,发热可导致患儿机体新陈代谢速度明显加快,进而会增加机体耗氧量以及心输出量,若无法及时给予有效干预,便会加重心脏负荷[2]。在高热发生的过程中,脑细胞会出现缺血缺氧的现象,同时细胞膜通透性会出现改变,疾病继续发展可导致钠泵功能失调,致使血钠下降,引发脑细胞水肿,最终可出现惊厥,进而对脑神经以及脑细胞造成损害。而一旦体温≥42℃时,极易出现永久性损坏患儿神经系统的现象,严重的甚至可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及时快速有效的退热显得十分重要[3]。

现阶段,西药治疗小儿发热的常见药物主要为布洛芬与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中布洛芬具有只对发热机体发挥作用而不会对正常机体体温产生影响的特点,其主要通过对下丘脑前列腺素E2的生成发挥抑制作用而达到扩张外周毛细血管,增加出汗的效果,从而能够通过增加散热而达到降温的功效。此外,其还能够通过阻碍肿瘤坏死因子释放的作用而达到促进体温中枢调控点下移的效果,进而有效发挥降温的功效。但此种药物同样存在不足,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无法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理特点为易发病且传变快,易入里化热。所以,其发病原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感于风热之邪所致,另一种为感于风寒之邪入里所致。邪由卫分而入肺经,因而发病的同时可见肺卫证。治疗的过程中应以清热宣肺、透邪外出以及抑制邪气内传为主。我院主要采取银翘散加减治疗,其组方中含有的葛根具有解阳明之表的功效;柴胡具有解少阳之表的功效;羌活具有解太阳之表的功效,三者联用则能够有效驱除表邪[4]。此外,黄芩清热;甘草护阴;桔梗能导能宣,可升可降,进而能够使内外不留余蕴;薄荷、牛蒡子、荆芥祛风解表,能够促进邪从表解;黄芩具有清泻肺热的作用,能够使得邪从内清;连翘、金银花具有辛凉解表的功效,能够透邪清热;柴胡以及葛根解肌透热,能够阻止邪气内传;前胡、枇杷叶能够止咳化痰。诸药联用,可共奏清热宣肺、透邪外出以及抑制邪气内传的功

发热的中医诊疗常规(精)

发热的中医诊疗常规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均可引起。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所致,主要分为感染性发热及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常见于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等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多见于组织损伤严重创伤、恶性肿瘤、变态反应与过敏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脑外伤等。 [诊断 ] 1 体温在 37.3℃以上,可高达 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 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 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 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 4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 X 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 发热程度分级: 口腔温度:低热 37.3~38℃(99.1~100.4F 中等热 38.1~39℃ (100.6~102.2F 高热 39.1~41℃ (102.4~105.8F 超高热 41℃ 腋窝温度:低热 37.5℃~38℃

中热型 38.1℃~39℃ 高热型 39.1℃~40℃ 超高热 41℃及以上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 40.6~41.4℃ (100.4~102.0F , 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 42℃以上 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 43℃则很少存活。 [治疗 ]: 一般治疗: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感染严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疗, 脑外伤者予以手术、脱水等相应治疗。体温超过 38.5℃时酒精擦浴大血管分布的地方, 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等, 高热不退者配合解热镇痛药、 冬眠合剂及冰毯冰帽降温。 辨证论治 1 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等。 风热证选银翘散: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等。 2 肺热证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一、中风(脑梗死)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难点分析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等为主症。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单纯中医或西医均有局限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病因病机是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在情绪变化、活动、寒冷等因素诱发下,导致大脑局部血运障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主要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干预。药物主要有溶栓剂抗凝剂、抗炎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保护剂,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疗效一般等影响应用。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扑不遂,发为中风。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证,气血逆乱。中风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如何使脑梗死灶迅速在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于脑组织的损害,中医药也力不从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u,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的治疗在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1脑梗死急性期 1.1.1西医指南的尴尬:假设某患者入院时间超过6小时,急查纤维蛋白原不高或偏低,无心脏病史,无低灌注,似乎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目前,在国内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广泛的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可以感受的到的,但是中医药的询证医学证据一直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块短板。规范化的临床观察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就是中药疗效的评价。 1.1.2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多存在脑水肿的温柔,脑水肿往往是导致脑疝等恶性后果的主要原因,西医固然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药,但该类药物的心肾毒副作用常会限制其在老年患者身上的使用,还有对于肾衰竭患者,西医除了透析治疗并无更多良策,而中医理论有可能通过活血利水、通府逐水等手段改善患者脑水肿;或中西医结合,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脑水肿研究并不多。

中医治疗慢性咽炎的辨证与临床诊治

中医治疗慢性咽炎得辨证与临床诊治 摘要:中医治疗慢性咽炎就是临床上常用得诊治方法。长期以来,慢性咽炎作为呼吸道慢性炎症得一部分,由于发病得反复性与病人得差异,往往造成诊治得延误。科学得辨证中医治疗慢性咽炎得原则,事实求实地分析慢性咽炎就是临床表现,结合实际得提出有效得诊治方法,意义明显。 关键词:慢性咽炎病因临床诊治 慢性咽炎就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得弥漫性炎症,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得一部分,一般病程较长,症状顽固,不易治愈。本病在我国医学上称为喉痹,就是由于内外邪毒积聚导致经脉痹阻不通,而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利或困难、咽部梗阻等症状得咽喉疾病。慢性咽炎主要表现为咽部可有各种不适感觉,如异物感、发痒、灼热、干燥、微痛、干咳、痰多不易咳净,讲话易疲劳,或于刷牙漱口,讲话多时易恶心作呕。从病理瞧,慢性咽炎就是慢性感染所引起得弥漫性咽部病变,主要就是咽部粘膜炎症,多发于成年人。从病因瞧,慢性咽炎主要就是病人长期粉尘或有害气体刺激、烟酒过度或其它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可以就是某些全身性疾病得局部表现,如贫血、糖尿病、肝硬化及慢性肾炎等。无论就是慢性单纯性咽炎还就是干燥性咽炎,经过多年得实践探讨,中医治疗慢性咽炎具有很明显得效果。 一、慢性咽炎得中医辨证: (一)、慢性咽炎病因病机 慢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得“虚火喉痹”,其病因病机为肺肾阴虚导致得虚火上升、咽喉失养。慢性咽炎就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层及淋巴组织得慢性炎症,视其病变情况,可分为单纯性、增生性与萎缩性三种类型。慢性咽炎得发病原因很多,表现为: 1、患者患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未能彻底治愈而转成慢性,长期粉尘或有害气体刺激、烟酒过度或其它不良生活习惯、鼻窦炎分泌物刺激、过敏体质或身体抵抗力减低等。

银翘散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

银翘散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银翘散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 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 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用银翘散加减治疗,对照组用感冒清、酚氨咖敏及吗啉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翘散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显著,退热效果稳定,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标签:银翘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引起。发病广泛,不受季节、年龄、性别的限制,多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出现,患者伴随咳嗽、流涕、喷嚏等临床症状,一般药物治疗即可痊愈[1-2]。近年来,中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已经在临床广泛推广,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0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男53例,女55例,年龄0.6年~72岁,平均43.8岁。患者均有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接触史,患者均伴随声嘶、喷嚏、头痛、流涕、全身不适等症状,平均体温(37.9±1.37)℃。对患者咽喉部进行检查发现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患者均无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肺部疾病,排除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女性患者非哺乳期、妊娠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用感冒清、酚氨咖敏及吗啉胍治疗,药物剂量、服用时间均依照说明书服用。对于出现高热的患者,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间隔4 h口服1次,退热后停止服用[3]。观察组用银翘散加减治疗,药方:败酱草、淡豆豉、鱼腥草、茯苓各15 g,连翘、金银花、荆芥穗、竹叶各10 g,牛蒡子、蝉衣、生甘草、桔梗各6 g,薄荷3 g。头痛加白芷、葛根、防风10 g,高热加大青叶15 g,咽喉肿痛加僵蚕、陈皮各10 g,咳嗽加二陈汤。水煎服,1剂/d,100 ml/次,分3次服用[4-5]。 1.3 疗效判定 痊愈:治疗5 d内,发热、喷嚏、头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著有效:体

慢性肥厚性咽炎的中医治疗药方

慢性肥厚性咽炎的中医治疗药方 1.急性咽炎中药方1 【药方】草河车、玄参各10克,桔梗、牛蒡子各6克,甘草5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2.急性咽炎中药方2 【药方】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崩大碗、灯笼草、野菊花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3.急性咽炎奇效中药方3 【药方】青黛、硼砂、石膏各90克,冰片30克,雄黄15克,麝香1.5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混匀。外喷于患处。 4.慢性咽炎中药方1 【药方】大青叶15克,生地黄、玄参、沙参各12克,麦门冬、山茱萸肉、牡丹皮、茯苓、炒僵蚕各9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5.慢性咽炎中药方2 【药方】茯苓12克,牛蒡子12克,白术、陈皮、半夏、香附、喜小茴香、乌药、桔梗、射干、山豆根、知母各10克,广木香6克,甘草3克 咽干严重者改小茴香为佛手15克,去木香加天花粉12克;失眠加夜交藤30克;舌质红去小茴香、乌药,加牡丹皮15克;胃脘痛者加延胡索12克;当咽部异物感消失后,用乌梅肉,每日10克煎汁,加白糖适量当茶冲服,可根治此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6.慢性咽炎奇效中药方3 【药方】薄荷9克,麦门冬、桔梗各6克 【用法】上药作茶叶冲开水,频频少量含咽,日一剂,冲淡为止。 食疗方 中医认为,咽喉为肺之门户,肺肾之阴上滋于咽,方能言,肺腑功能失调,津液不足,虚火上冲,熏蒸咽喉所致慢性咽炎,其症为口干舌燥、咽痒、肿痛、咳嗽多痰或干咳无痰。 柚子鸡 【主料】雄鸡1000克。鸡性温,味甘,功能温中益气,补精填髓。其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多种维生素等,对病后有良好的滋补作用,能补虚强身,提高免疫能力。 柚子1000克。柚子性寒、味甘、酸。功能下气消痰、健胃消食、消肿止痛、利咽消炎。研究表明柚子中含有胰岛素成分,能减低血糖,保护心血管。 【配料】葱段、姜片、精盐、味精、黄酒各适量。 【步骤】(1)将宰杀好的去毛去内脏雄鸡洗净,柚子去皮洗净,放进鸡腹中。 (2)将锅置于火上,放入整只鸡,加入葱、姜、料酒、精盐和适量清水,用打火煮开,再用小火,待鸡肉熟烂时点上味精调味,美味的柚子鸡便可食用了。 【食谱特点】有健脾养胃、清热化痰的作用。 【营养分析】(1)适用于咽炎、慢性支气管炎。 (2)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及肥胖者宜常食柚子。 (3)该食谱对患痢疾、黄疸、肝火或肝阳亢盛所致的头痛、头晕、烦躁、便秘等不宜。 地黄橄榄膏 【配方】地黄100克,檀香橄榄150克,蜂蜜适量。

低烧中医治疗

低烧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低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检查低烧原因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对功能性低烧,必须经过较长期的观察,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诊断。 低烧分类 低烧可分为功能性低烧与器质性低烧。 功能性低烧:其临床特征是体温较正常升高0.3~0.5℃左右,一般不超过38℃。 常见有: 1、生理性低烧:见于女性经前或妊娠期低烧; 2、季节性低烧:每于夏季出现微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入秋自然缓解,称夏季微热; 3、环境性低烧:在高温环境中工作者,约有10%出现低烧。 4、神经功能性低烧。临床上以20─30岁的青年多见,患者体温较正常人升高0.3℃─0.5℃。低烧时间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情况较好,体重不减轻。此类患者约占长期低烧患者总数的1/3左右,预后良好。器质性低烧:引起器质性低烧的疾病很多,常见病因如结核,胆道感染,慢性病灶感染,尿路感染、风湿、肝炎、肿瘤等。其他是甲亢、贫血、结缔组织病、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等。 临床诊断 长期低烧最常见的为结核感染。结核病在小儿还是比较多见的,除低烧外,小儿尚有性格的改变。原来好动的孩子变得发懒不爱动,原来

好静的孩子性情急躁、爱发脾气、食欲减退、消瘦、动则汗出或夜间多汗、疲乏无力、面色苍白、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为此,应作结核菌素试验简称OT或三联皮拭PPD—PHA。如为阳性结果,可作为参考,因孩子接种过卡介苗后也可见阳性反应。另外,过去得过结核病,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进一步还得检查血沉,一般在结核病活动时,血沉均可增快。最后还得用X线检查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灶。假如以上各种检查均为阴性,则可以排除结核病。 长期低烧还见于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婴幼儿,多见于咽喉部感染,无全身表现。——般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呼吸道症状,多为某次病毒感染高烧后,低烧较长时间不退。年长儿咽部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也可表现为长期低烧,可作咽分泌培养,如能找到细菌,即可确诊。如为链球菌感染,还可取血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简称抗“O”,如滴定度高,说明有过链球菌感染。如抗“O”增高明显,还应想到风湿热的可能,应注意有无关节痛或肿胀,皮肤有无环形红斑,心脏有无改变,这些都是诊断风湿热的依据。女孩长期低烧应注意泌尿系感染,可以检查尿得到确定。 长期低烧也可能与感染无关,而是由其他病或其他原因所致。在血液病方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可见长期低烧。如果孩子还有贫血、出血、黄疸等表现,检查一下耳血,即可找出是否与其有关。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

银翘散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 贾志明

银翘散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贾志明 发表时间:2018-11-29T12:11:03.61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8期作者:贾志明 [导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该病多数为病毒所引起[1],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央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潍坊 261108)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银翘散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52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为26例;对照组应用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应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15例(57.69%);有效9例(34.62%);无效2例(7.69%);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显效8例(30.77%);有效12例(46.15%);无效6例(23.08%);总有效率为76.9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出现1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2例呕吐,1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银翘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该病多数为病毒所引起[1],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头晕、咳嗽、咽痛等临床症状,该病在春、冬两季的发病率非常高,同时传染性较强,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西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效果不够理想。银翘散来源于《温病调辨》中,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功效。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5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经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查明确诊断;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过敏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恶性肿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6~67岁,平均(37.5±2.6)岁;病程1~5d,平均(2.8±1.1)d;体温38.1~39.7℃,平均38.9℃。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7~69岁,平均(38.2±2.8)岁;病程2~5d,平均(3.1±0.8)d;体温38.2~39.6℃,平均38.8℃。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给予患者感冒灵、病毒灵等按照医嘱进行服用;观察组给予患者银翘散加减治疗,基础方为:金银花9g、连翘9g、竹叶9g、薄荷3g、牛蒡子6g、桔梗6g、茯苓12g、鱼腥草12g、甘草6g;对于存在高热患者,添加大青叶12g;对于头昏头重患者给予防风9g、葛根9g、白芷9g;对于存在咽痛严重患者,给予僵蚕10g、陈皮10g;如存在咳嗽严重患者加用二陈汤治疗;以上方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进行判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24h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其他症状有所转好,体温在72h内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72h后患者体温仍未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 观察组显效15例(57.69%);有效9例(34.62%);无效2例(7.69%);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显效8例(30.77%);有效12例(46.15%);无效6例(23.08%);总有效率为76.9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出现1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2例呕吐,1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主要为病毒、细菌导致上呼吸道出现炎症,其中大多数为病毒性感染;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春、冬两季多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急、患者主要表现为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西医治疗多采取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药物治疗,但由于流感病毒分为A型、B型,两药对A型较为敏感,对B型流感效果不够显著,同时易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等范畴[2],中医认为该病病因为风热之邪,客于腠理;或由于温病初起,伤及肺卫所导致[3];银翘散是治疗温病的方药,特别在温病初起、邪在上焦疗效显著;该纲要具有清热解毒、辛凉透表等功效;方中金银花、连翘能够清热解毒,辛凉透邪;竹叶能够清上焦热;薄荷、牛蒡子能够疏散风热,利于咽喉;桔梗能够宣肺平喘;鱼腥草能够清热解毒;甘草调节诸药。诸药合用达到清热解毒、宣肺平喘、辛凉解表之功效。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6.9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P<0.05。体现出采用银翘散根据患者症状加减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显著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冯艳.银翘散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6(21):489-490. [2]付梅.银翘散加减配合西医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5):132-133.

肛裂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样本

肛裂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样本 一、中医治疗难点 肛裂是肛肠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治疗方法根据疾病的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疗效确切,但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具体如下: 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便秘、“惧便感”的问题;患有肛裂的病人,都会在排便时产生剧烈的疼痛,因此害怕排便,有意延长排便时间,减少排便次数,导致大便在肠道存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肠道吸收,大便因此也会变得越来越干燥,因此形成肛裂引起疼痛→怕痛不大便→大便越干燥→肛裂愈加深→疼痛愈加重的恶性循环。 2.继发性出血、创面生长缓慢的问题。(同“痔”中讲述。) 3.保守治疗的患者,易反复发作,远期疗效较差. 4.中医药对于肛门疼痛的治疗. 二、针对难点提出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及措施: 1.针对患者患者存在的便秘、“惧便感”问题,我科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术后早期病人消除患者精神上的顾虑,予以适当的通便药物,软化大便,减轻伤口刺激;加强中药熏洗疗法以活血止痛;在病人调护方面注意劳逸结合,改善饮食结构,多食富含纤维食物,以保证大便松软。我科在以往的

工作过程中拟总结“便秘”中药协定方,以方便更好的使用中医药治疗,发挥中医药优势。 2.肛肠科常见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应对措施存在着共性,针对继发性出血及创面生长缓慢问题同“痔”中讲述。 3.肛裂的治疗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解除括约肌痉挛,改善供血,清除陈旧性肛裂炎性增生组织及瘢痕组织以利创面愈合.保守治疗主要是在改善患者饮食结构,适当应用通便药物基础上,局部使用括约肌松弛药物、扩张血管药物、局部镇痛药物,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建立随访制度,优化治疗方案,提高远期疗效。

中医治疗慢性咽炎分析

中医治疗慢性咽炎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辩证分型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把186例慢性咽炎病患者依照中医分型治疗的方法实施治疗。结果:分组后46例患者中治愈28例中占63.5%;显效12例,占23.3%;好转5例,占9.8%;无效3 例,占4.8%;治疗有效率达到94.8%.结论:运用辨证分型治疗慢性咽炎方法十分有效,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很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慢性咽炎;辨证分型;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326-02 慢性咽炎是一种发生在咽喉的黏膜上面以及咽部黏膜 下面的细小淋巴组织发炎的慢性疾病。这种慢性发炎的疾病在中医学上称为“喉痹”,一旦梅核之类阻塞咽喉,咳嗽不出来,也会出现“虚火喉痹”,这些现象多发生在儿童和妇女。当前我们使用中医治疗的方法效果非常明显,现在简要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日常资料:通过搜集整理我院从2012年8月到2014年3月47例被治疗的慢性咽炎的病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29例,年龄一般在30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8.6岁,在治疗的病患者中,得病时间最长达两个月到六年之间,

47例患者中,造成慢性咽炎疾病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心情不畅快,忧愁多虑等原因引发而起,所以,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轻重。依据中医分成的类型,该组中有5例肾阳亏虚症状,4例肺脾气虚,7例脏腑阴虚,9例脾郁热,11例气滞血瘀,八例痰气郁结. (1)脏腑阴虚型慢性咽炎病患者主要表现咽喉干燥,有轻微疼痛,中午以后尤其严重,还经常出现咽部肌膜肿胀现象,并表现为暗红色、同时,咽喉底部小瘰高高突起,舌表面变红,脉络清晰可见,这些都是因为脏腑阴虚造成咽喉失去濡液,没有很好的对肠道进行清理,虚火积蓄成痰,进而造成咽喉瘙痒,使其咽喉受到熏染蒸烧,所以咽炎患者才出现咽喉部位有暗红色出现。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润喉养阴。方剂:熟地黄19g,牛膝16g,山茱萸14g,山药20g,射干,泽泻,知母,茯苓牡丹皮,各9g,黄柏8g. (2)对咽喉失养的肺脾气虚病患者,会产生异物阻塞和咽喉瘙痒的感觉而发生咳嗽,病患者的表现:咽喉肌膜颜色暗淡,疲倦而没有力气,面色低沉微黄,舌苔发白并且有牙齿的痕迹。它的发病机理是因为肺脾气虚,咽喉缺养,调配失调,从而引起邪毒停留而发生咽炎。方剂组成:黄芪16g,白术9g,当归9g,党参11g,柴胡8g炙甘草10g,陈皮8g,升麻7g,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对药量进行增减,如果咽喉的疼痛加强,可适当加入一些桔梗,射干,荆芥,牛蒡子等,假

银翘散总结

银翘散临床总结 ——朽木 2011.2.14 一.从《温病条辩》中看其方症 1.原文本义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云:“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此外在《上焦篇》中尚有六条银翘散加减方,分别为: 第5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第38 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第39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第53条“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日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 《中焦篇》一条,即第22条“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2. 银翘散类方 上述七条涉及太阴温病、阳明温病汗下后出疹、太阴伏暑、心疟等银翘散加减方和《上焦篇》第18条治疗“大头瘟”之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黄芩、黄连方以及第45条治疗“湿温喉阻咽痛”之银翘马勃散,均以辛凉解表为法,以银翘散命名或重用金银花、连翘者,概称为“银翘散类方”。 3. 银翘散应有“玄参”论 第16条,从此条看,银翘散中应有元参这一味药,该条提出倍元参,并在方中谓:“元参加至一两”。可见不但有元参,而且是加倍使用的。 第38 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据考:元参,性味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解毒,养阴,主治温热病,血热壅盛,发斑,甚则烦躁,谵语之证。《别录》:“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本草纲目》:“滋阴降水,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通过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吴瑭创立银翘散之用意主要是针对春温而设的。意在补“精虚”。正如其在银翘散的方论中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瘟”;又谓:“病瘟虚甚死一”。由此可见,温病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缉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在温病学中,春温邪犯上焦肺卫,病因主要是精气先虚,因精虚:“温热热变最速”。用银翘散中元参意在补精虚,所以该方中应有元参,就可以理解吴瑭创立银翘散是治疗“春温”在卫的原意。若无元参,就只能作为风热犯表,卫表失和的方剂。 二.现代临床应用 1.银翘散加减方的应用 银翘散原方为:连翘一两,二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君:银

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样本

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样本 一、中医治疗难点 经过我科多年来的临床治疗表明:中医疗法在治疗痔方面有很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明显消除或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在具体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具体如下: 1.术后镇痛的问题。部分患者术后肛门伤口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中医疗法在肛门疾病术后镇痛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不持久。 2.术后继发性出血的问题。部分患者痔术后由于残端过早脱落引起继发性大出血,中医药治疗不能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 3.痔术后肛门狭窄的问题。由于患者肛门部痔核呈环状,手术损伤过多的组织,导致术后肛门狭窄。 4.痔术后创缘水肿的问题。我科痔术后病例,发生创缘水肿的机率较高,使用各种治疗措施后水肿消退比较缓慢。 5.痔术后创面生长缓慢的问题。肛门疾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较长,一般病人创面愈合接近一月,严重者超过一月,患者住院周期较长,病人周转率较低。 6.环状混合痔术后,保留皮桥与粘膜桥有可能后遗痔的问

题. 二、针对难点提出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及措施: 1.针对肛门术后疼痛的问题,我科在目前的治疗过程中,不断尝试使用长效镇痛药物,如采用亚甲蓝创面注射;加强中药肛门局部熏洗、外敷药物疗法,作具体的观察和总结;并挖掘传统中医精髓,开展长强穴埋线治疗用于肛门疾病的术后镇痛。 2.针对术后继发性出血的问题,手术过程中严密操作,充分止血,尽量避免发生继发性出血;发生创面渗血,可使用止血粉、桃花散外敷或凡士林纱条田赛填塞压迫;对于搏动性出血,必须充分暴露出血点,进行缝扎,彻底止血。 3.针对痔术后肛门狭窄的问题,遵循护肛微创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医学整形原理,缩小创面,手术过程中充分保留皮桥,防止损伤过多的组织;对于面积广泛的混合痔,不可一次切除过多组织,可采用分段齿形结扎术,或分次进行手术治疗。 4.针对痔术后创缘水肿问题,术后创缘水肿是由于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形成,西医认为是因血液、淋巴回流障碍,血管通透性增高,水分在组织间隙中潴留过多而致。这与肛门解剖的特殊性有关,患者由于术时应用麻醉剂,肛门松弛,手术将肛内或肛管组织向下牵拉,术后若复位不完全,待麻醉药效消失,肛门括约肌痉挛,致局部组织淋巴回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难点的思路与措施简化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难点的思路与措施 优势病种一:中风病: 在2009年度治疗过程中主要存在卒中后偏瘫痉挛、失语2个难点。 1、卒中后偏瘫痉挛 1.1 难点分析: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恢复期出现率极高的后遗综合征之一,发病率达80%。 1.2 解决思路:我们选取临床上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的头针、夹脊穴配合Bobath康复技术,克服传统体针针刺的弊端,从神经电生理角度出发,究其根本病因制定选穴原则,使电针头针、电针夹脊穴、Bobath康复技术三要素优化组合,形成治疗脑卒中后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新方法---通督解痉法。 1.3 采取措施: 通督解痉法: A.针刺取穴:主穴:颈4~胸1夹脊穴,腰1~骶l夹脊穴,左右交替蛇形刺,左右交替。头针选取头皮针国际标准线:偏瘫肢体对侧顶旁1线、顶颞前斜线。 B.针刺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C.操作方法: 取穴后,用75%酒精对皮肤常规消毒,选用0.25×40mm毫针,颈4~胸1夹脊穴斜刺(针尖向脊柱方向,针身与皮肤呈45°~75°角)0.5~O.8寸、腰2~骶1夹脊穴斜刺(针尖向脊柱方向,针身与皮肤呈45°~75°角)0.5~0.8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以得气后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选择密波(100Hz)接于针柄进行电针治疗,强度以病人能承受为度,留针30分钟,日1次,周6次,1月为一疗程。头针选取头皮针国际标准线:偏瘫肢体对侧顶旁1线、顶颞前斜线,平刺至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2-3分钟,约200转/分,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选择疏波(2Hz)接于针柄进行电针治疗,强度以病人能承受为度,留针30分钟,日1次,周6次,1月为一疗程。 2、卒中后失语 2.1 难点分析:失语、吞咽功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症状之一,对脑卒中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均有很大的影响,并可独立影响死亡率。 2.2 解决思路:舌部取穴,重点针刺舌体或周围穴位治疗中风失语。 2.3 采取措施:我们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查阅大量文献,逐步形成了“解语利窍”针法。该针法取穴:风府、哑门、百会、印堂、风池(双)、天柱(双)、舌尖(部位)、廉泉、金津、玉液、通里、健侧合谷。操作:梅花针循经叩刺头部诸经,“一虚一实”灵活弹刺,中度手法叩刺,重叩病灶侧语言区。毫针平刺百会、印堂0.5-0.8寸,廉泉透金津、玉液,强刺激滞针手法,速刺不留针,以患者自觉舌根部酸、麻、胀、痛为宜,通里施捻转泻法;风池、天柱刺入约1-1.5寸,针刺方向为刺向喉结方向,行滞针手法,留针30分钟。舌尖毫针散刺出穴,嘱患者进行吮吸,舌体少量出血为宜。风府、哑门直刺1-1.5寸,行滞针手法,速刺不留针;在针刺过程中指导患者发音或者做吞咽动作。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

中医看慢性咽炎

年咽干咽痒、干咳,秋冬季尤甚,多方治疗无效。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称有一种30天治愈咽炎的纯中药特效方,“无效不要钱,保证不复发,复发就退款”,还有联系电话。欣喜之下,王先生就拨通了那个电话。话筒那头的女士非常热情,担保该特效中药与众不同,可以治愈王先生的痼疾,而且可以邮购,款到当天就发货。这让饱受看病之苦的王先生又燃起了一丝希望,马上去邮局汇了款。可回到家,他又不放心起来…… 可以肯定地说,目前对慢性咽炎,无论中医西医都尚无特效之药。中医认为,慢性咽炎多由脏腑虚弱、咽喉失养,或邪滞于咽所致。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疗程较长,且易复发。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咽炎多因反复感冒或感冒失治,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加上工业污染、粉尘、异味、气候突变等因素所致,除积极的选择药物治疗外,还需多方位预防。可见,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慢性咽炎都需要长期、综合的努力。 见效容易根治困难 有些人认为慢性咽炎既然是“炎”,就要消炎、杀菌,于是青睐抗生素。实际上,咽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咽炎与感染(大都为病毒感染)、理化刺激有关,慢性咽炎与感染的关系并不密切,所以治疗首选不是“杀菌消炎”,抗生素并不合适,而应对症选用合适的药物。中医以辨证为依据,因人、因时、因地选取不同的治疗药物,相对疗效较好,但也绝非“30天”就可轻松治愈。 中医治疗慢性咽炎,一般1~2周即可见效,但要彻底治愈,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很多患者常因治疗后症状改善或症状不明显了,常常就忽视了继续治疗和保养,致使病程延长,症状顽固。故防治本病,病人必须有信心和毅力,并注意日常预防和调养。 慢性咽炎以咽部不适为主要表现,具体地说,各人又有咽干、咽痒、干咳、异物感、烧灼感、轻微疼痛、痰阻感等区别。中医将慢性咽炎分成四个常见证型:肺肾阴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和痰凝血瘀,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减用药,效果不错。当然,临床上的慢性咽炎并不完全能纳入这四个分型中,不过中医药的长处就在于随症千变万化,同样是慢性咽炎,中医师却可对两个患者开出完全不同的处方,效果喜人也是情理之中的。 有以下症状特点的慢性咽炎患者特别适合中医药治疗。 1. 特点: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 分析:这类患者以肺肾阴虚为特点,养阴清肺的汤药和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常有显效。 2. 特点:咽喉不利或痰粘着感,咽燥微痛,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或时有呃逆反酸,平素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 分析:这类患者存在脾胃虚弱,治宜益气健脾、升清利咽,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

第二节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 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C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 别的关系,体温可能 有暂时性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升高, 一般说来,口腔温度在37. 3C以上,或直肠内温度在 37. 6C以上,或一昼夜间波动在1C以上,即可认为发热。 外感发热指在原有某种或多种疾病如消渴、中风、虚劳等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出现的发热。其热势高低不一,严重者,体温持续升高,壮热稽留不退,继而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危重 症候,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中医药治疗各类发热,尤其是外感发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尤其明清以来,温病学说的发展成就,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 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伤寒论》首先总结和提 出了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即运用六经辨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主火热论,着眼于外来的火热邪气,首先从临床治疗角度提出了“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 寒医”的著名论点,认识到热病性属“热”,治疗“宜凉不宜温”,这与在他以前

从寒邪立论,多 用辛温治法相比,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清代中叶温病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理论臻于完善。 温病学派创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辨证纲领,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说,对温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治疗,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 体的法则,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之说,对于确定脏腑病位,反 映温热病的发展趋势,了解各种温病的病变特点,以及决定治法方药,判断预后等,皆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外感发热范围广泛,内科杂病、伤寒三阳病证、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均有此证,本节讨 论以罹患杂病复感外邪所致的发热为主,其他方面的发热请参照《伤寒论》、《温病学》教材有 关内容。西医学中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合并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而有发热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证候特征] 外感发热的证候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由于各脏腑感邪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病位以及传变不同,其发热特点也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发热恶寒、但发热不恶寒、寒热往来、潮热 等。轻者热势不高,时间短暂,汗出而解;重者壮热持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或抽搐惊厥,后 果严重。由于邪热疫毒较快由表入里,故临床上卫表证候出现时间短暂。再者热邪损伤津液,在发热同时表现口干烦渴等症。 本证起病急骤,多有 2 周左右的中度发热和高热,伴有与原发病相关病证,或心悸胸闷头昏,或咳喘胸痛痰多,或泄泻呕恶腹痛,或口渴尿多易饥乏力,或小便淋沥急痛,或斑疹黄

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发热35例分析

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发热35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15T13:52:55.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王洪江孙进业[导读] 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且以高热甚或高热惊厥为特点。 王洪江孙进业(山东省诸城市中医医院 262200)【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408-02 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且以高热甚或高热惊厥为特点。我们用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温病邪在卫、气分所致的高热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以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指纹青紫为主症,兼有心烦口渴、咽痛、咳嗽的患儿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9岁,平均5.6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平均2.45天;病在卫分者20例,气分者15例;体温37℃~38℃ 8例,38℃~39℃ 17例,39℃以上10例。 2 治疗方法 35例病儿均用银翘散加减治疗,口服,每日1剂,分3-4次温服,每次30-50ml,3天为一疗程,一般1个疗程即愈。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竹叶、薄荷、黄芩、荆芥、牛蒡子、芦根等,用量视患儿的年龄而定。高热惊厥者加生石膏、羚羊角粉、蝉蜕;咳嗽重者加杏仁、百部;咽痛明显加僵蚕、射干。 3 疗效标准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体温在1日内降至正常范围,无反复者为显效。体温2日内降至正常,无反复者为有效。体温2日以上降至正常,有反复者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35例病儿服药后退热时间最短为2小时,最长为5天。其中显效21例,占60%;有效10例,占28.6%;无效4例,占11.4%;总有效率为88.6%。 5 病案举例 王某,男,3.5岁,2007年9月20日初诊。主诉:发热2天,体温39.2℃,神萎,哭吵,口渴喜饮,汗少,轻咳,大便未排,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干,指纹青紫入气关。心肺检查阴性。咽红,扁桃体2度肿大。血白细胞10.6×109/L,N0.43,L0.57。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为温病热在气分。用银翘散加生石膏、僵蚕、射干、黄芩2剂,每剂煎160ml口服,每日4次,日3次,夜1次,每次40ml。9月22日复诊,家长代诉,患儿口服2次发热及诸症缓解,12小时后高热渐退,1日后恢复正常体温,亦无反复,继服2天后患儿玩耍自如,扁桃体不红不肿,血常规检查正常。 6 讨论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临床症状,家长常惊恐忧虑,杂药乱投,影响治疗。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别,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速,初起热象较盛,易化燥伤津。由于小儿脏腑嫩,形气未充则易发病,且传变迅速,故小儿感温病之邪后一般为“感而即发”的新感温病,多以发热为主。银翘散是《温病条辨》方,具有辛凉解表之功。我们将此方用于治疗《 呷?说明只要治疗及时,合理用药,就能把住病势,于卫气分治愈。需要说明的是,一此方要注意煎煮方法,正如《温病条辨》所言: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二要辩证准确属风寒发热者勿用本方。

上热下寒症的中医治疗

上热下寒症的中医治疗 引火归源法是治疗上热下寒的基本法则,上热下寒可以发生于许多疾病,合理使用此法可以获得良效。 关键词: 引火归源法传输经验总结 引火归源法是治疗上热下寒症的基本法则,上热下寒可以发生于许多疾病,患者常以某一主诉来就诊,常见的如眩晕,目涩,咽痛,舌尖痛,心悸,怔忡,喘证,失眠,腹泻等。 详细问诊就可以发现其上热下寒症状同具,往往服了各种清热解毒药不仅效果不佳,反而更严重,病情常常有其发展规律,在上表现为目干,咽干不欲饮,舌尖疼痛,头晕,心悸,喘息,在下则表现为便溏或腹泻,少腹凉,夜尿频,腰膝冷痛,下肢麻凉,开始并不重视,随时间而症状变多而加剧,可能发展成厥脱症。 病案举例 一、咽痛案 咽为肺之门户,肾经系咽喉,肾阴虚损可致少阴肾火屋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而成咽痛或成蛾。 胡某女34咽痛,咽干,饮不解渴,服清热解毒药不效,少腹畏寒而胀,平时易心悸,喜饮冷而胃部不适,舌尖红,唇红,脉细数寸脉浮关尺沉辩证上热下寒,气阴两虚,津液不能随气上潮,仿陈士铎引火汤予太子参30玄参30麦冬30五味子6山茱萸12山药30熟地30巴戟天3三剂而愈 清·陈士铎《辩证奇闻》用引火汤治疗阴蛾,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成蛾,饮水入腹则腹不安,吐涎如水。陈士认为由于少阴肾火在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治当大补少阴肾水,少补火,以滋阴潜阳。以熟地山萸肉麦冬五味子滋补肺肾阴,玄参可启肾水上济咽喉,山药滋脾肾护胃,张锡纯常用白虎汤时以山药代粳米护胃,以防寒凉药伤胃,巴戟天引火归源,陈氏不

用桂附用巴戟天,取其引火归源又补水,肾无干燥之虞。此患者虽唇红,脉数,但少腹寒,饮不解渴,平时心悸属心之气阴虚,寒之不寒说明无火,故以潜阳引火归源法获效。 二、腹泻案 泄泻多由于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而五更泄常由肾与命门之虚寒所致,水寒而火不能温,水乃大泻。 患者杜某某,女,65岁,以腹泻为主诉来就诊,既往有心律失常,心悸病史。因咽干,目涩怀疑干燥综合症去眼科就诊,服中药腹泻加剧故来诊。表现五更泻时间提前至半夜,伴口干不喜饮,不能进食任何水果,食则腹泻,双目干涩,时心悸,腰部小腹及双下肢麻凉,腹部必须以物按压方舒服,夜尿频数,舌暗舌面尚润,苔薄白,脉沉涩。化验检查大小便正常,此为脾肾阳虚,上热下寒症。初诊时,并未问出所有症状,故用四逆散加味。由于以往用熟地,生地,玄参,桑叶,菊花等都会加剧腹泻,说明非实火且下焦寒甚,一般下焦阳气虚者,对于凉药比较敏感,容易发生泄泻,仿陈士铎的填坎汤加减 xx3白芍45枳壳6炙甘草6 人参9茯苓30白术30龙眼肉15 补骨脂10芡实15xx9xx五味6 山茱萸30xx6肉桂3xx10 药后腹泻止,小便正常,不起夜了,口干眼干明显减轻,通过此案有如下体会,1.辩病需与辩证结合: 五更泻五更泄常由肾与命门之虚寒所致,水寒而火不能温,水乃大泻,温脾肾重要的要用补骨脂,巴戟天,分消用芡实,车前子,茯苓, 2.由于目干涩属肝阴不足,重用白芍养阴柔肝,加大了白芍用量后,干燥的症状明显减轻,而巴戟天是很好的引火归源药。陈士铎创填坎汤脾肾兼补,分水止泻,山茱萸30伏苓30巴戟天15肉桂9车前子9北五味9人参9芡实3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