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

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

(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在文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的脉络,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18

题:“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二、分析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

(一)审题

1.审题要关注四点:

(1)所给句段在文内(或段中)的不同位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题自然不同。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子;段,是一段还是几段,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2)答题角度。

这一点最重要。有给定角度的,如“结构中的作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等;未给定角度的,只是笼统地问“×××(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注意题干的暗示性。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第14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

(4)注意变式提问(明考?暗考?)。

如: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头一段的写作意图。

2、审读文本

(1)细读、深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

(2)立足句段,纵观全文,寻找所给句段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联系

3、思考角度和方法

角度:

(1)内容、主题(所选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

开头、中间、结尾(术语见后文)

两个特殊角度:线索、思路

(3)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衬托、对比、抑扬、应用、插叙、象征…)上的特点+表达技巧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思考。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方法:

(1)辨析几个易混的作用术语。

①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内;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内。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只有这时,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③照应与过渡。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2)防止两种倾向:

①答题不具体。如只写出“过渡”,不详写由什么过渡到什么。

②面面俱到。如回答“开头”的作用,则尽可能把所有的开头作用都写上去,这实际上是未读懂原文,不知道要从具体内容出发。

(二)开头、中间、结尾结构上的作用术语

开头作用:

1、首段的作用一般都是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点明题旨,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或与下文××形成对比,或为下文做铺垫。转换(转折)作用,使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换)

2、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激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3、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或者奠定感情基调作用。

4、如果首段是景物描写,而且首段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即:衬托主要物象的× × 特点,或为下文写主要物象做铺垫。如果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主要物象(或与主要物象构成对比)。还可以勾勒× ×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性格或心理)。为下文的抒× ×情做铺垫。

中间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接上文× ×内容,开启(引出)下文× ×内容;与上文× ×内容相照应,与下文× ×内容相呼应;为下文写× ×内容(抒情、议论)做铺垫。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结构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具体说明× ×观点;充实内容,丰富(主要物象的)内涵;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呼应上文× ×内容,照应下文× ×内容;为下文的抒情或议论做铺垫。

如果描写的是选文的次要物象,则表达上的主要作用是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

结尾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揭示主题),卒章显志;深化中心(升华主

题);呼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呼应文章题目;或兼而有之。

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3、暗示主题的作用

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4、可能还兼有强化作者感情

插入段的作用

1.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

2.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3.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补充或解释;

4.充实文章内容,丰富内涵。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3.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