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2014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最新2014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1 2014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
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
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
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
的教育方法观。
3.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
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4.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
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
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
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6.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或焦虑型两大类。
7.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
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所谓观察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
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和动机过程。
9.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0.埃里克森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三对主要矛盾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
主动对内疚。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
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
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
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

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
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
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
2 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
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
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
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
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
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
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
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
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
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
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3.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
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
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
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
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

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
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
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
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
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
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
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
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
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
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
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
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
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
3 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
为。
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
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
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
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
“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
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
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

比较大所以在对自
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
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
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
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
全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
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
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
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
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4分
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
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
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
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4分
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
实践上的意义。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不过对课程
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
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
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
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学习特点来设计
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
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不

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
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
4 2.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
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
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4分
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
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
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
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4分
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
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
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
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
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
的精神环境。4分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涛涛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
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涛涛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
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涛涛下学本能在班里能干的涛涛只要
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涛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对涛涛进行教
育引导。
答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
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
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
“替代强化”。3分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
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

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
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
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3分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
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
助、关心与照顾我们的人4分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结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要求分析自身的专业状况并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具体的学
习计划与目标。

作业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其功能划分为定向、调控与评价功能。
2.在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
定的内在依据。
3.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
5 合宜性。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
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5.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体现幼儿身
心发展的特点也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6.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
践性。
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策略主要有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
性组织、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
8.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
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9.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
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10. 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
免过多言语说教。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
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
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

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
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
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
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2.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
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
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
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
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
3.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取得家长的信任。
2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4.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6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
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
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前一原
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
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
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
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
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
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
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
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
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
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
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
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
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
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
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
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2.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
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
要求。
7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
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
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

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
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
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
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
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
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
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
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
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
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
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
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
样等等
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
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
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
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
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
激励人的能量。
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
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
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压岁钱
师压岁钱是谁给你们的
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舅、舅妈……
师你们想用压岁钱干什

么呢
幼1我妈妈答应我用压岁钱买毛绒兔。
幼2我想用压岁钱买玩具飞机。
幼3我想用压岁钱买动画片。
幼4我要把钱收起来长大以后买真的飞机。
……
8 师想想怎样使用压岁钱最有意义
幼1把压岁钱给妈妈买菜。
幼2用压岁钱买苹果给爷爷吃。
幼3我想用压岁钱买好多的书我喜欢看书妈妈说小朋友多看书会很聪明。
幼4我想把钱捐给希望工程给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
请分析在一活动中老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试对老师的这谈话活动进行评析。
老师主要是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2分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2分
运用谈话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谈话的主题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适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是他们感兴趣的。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在确定谈话主题前必须先了解学前
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范围。2、谈话是双向交流活动因此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述。3、谈话结束时应
有总结但总结的方式避免单一化可以教师总结可以用一首儿歌总结也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
总结。3分这一谈话主题是孩子都熟悉的压岁钱容易引起兴趣同时引导孩子管理好、用
好压岁钱也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重要任务。谈话中老师一直用一种开放式的谈话方式让孩子
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谈话的双向性但这只是个谈话片断没有完整。在谈话中老师要进一步注
意引导孩子去关注我为什么要这样去用我的压岁钱将其金钱意识由经验层次上逐步升到理性层
次。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根据以下故事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标。
梨子小提琴
小松鼠捡到了一只大梨子。它把梨子切开来做成了一把小提琴。琴声传得很远很远这样好听
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狐狸听到了琴声对小鸡说“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我
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动物们都来到了松树下听小松鼠拉琴。拉呀、拉呀……星星来听
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
突然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小松鼠说“这是小提琴上掉下来的一个
小音符。”
第二天地上长出了一棵小绿芽它多象一个小音符呀小绿芽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树上结
了许多许多梨子。这些梨子呀

都被做成了小提琴。森林里到处可以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宁静美好的氛围。体现故事的陶冶性3分
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语言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综合3分
3、会用图画表示故事的情境。将感受的情景用画画来表现以进一步内化孩子的理解与感受
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作业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9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
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教育
目标与内容方面的信息、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
3.社会性主题方案的架构通常是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选取若干个内涵相关、层次递进的子目
标及其活动内容使儿童在情感体验中积累相关的认知经验然后在实践尝试中逐步学习
和形成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4.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三个维度。
5.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有陈述的角度要统一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可操
作。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
的活动。
7.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主要包括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
客观性原则。
8.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互动程度、学习
习惯几个方面。
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的目的与内容、收集评价资料、设计评价
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到处理评价结果等若干步骤。
10.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
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11.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12.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
研究方法。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
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
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

活动的方式。因
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
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
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
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
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
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
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
10 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
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
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
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
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3.教师教育行动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育行动反思作为一种教育内部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思
1对自身教育态度的反思。
2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3对儿童观的反思。
4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反思。
5养成反思的习惯。
4.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
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

计要求。
1、引发认知
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到发展的。这种认知的基本
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力。
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儿童认知的兴趣重点应该在帮助儿童产生探究的冲
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
如教师开展中班“认识自己”的主题时应认识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
儿童关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
如“我的名字叫什么”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
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特征让大家观察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
织听辨自己和他人的声音的活动让大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
画像的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了主题的大门让儿
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
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
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升和推进。
11 2、情感体验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
较难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
亲历过程中去感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能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喜欢和不喜欢”让儿童相互
讲述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
并由己及彼地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
3、实践尝试
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
是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
可以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
能与他人产生许多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处理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
发展各种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值日生轮流制度、开展自我服务能力竞赛等活
动既让儿童在实践中体

验活动认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幼儿感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从而体验与
人共处的快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4、经验积累
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只有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时个体才能通过旧知识更好
地理解新知识并从原有的知识中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此经验的积累在儿童社会性学习的
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儿童具备足够的经验时才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迁移知识并产生正
确的行为。如礼貌用语是个体和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第一步礼貌的语言能有效引起他人的好感
使交往行为顺利完成反之则会遭到冷淡。如果儿童曾叫人“老头”而遭到过挫折在以后交往事
件中就会考虑采取适宜的称呼。因此教师应多让幼儿园接触、观察、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现象和
规范使儿童积累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经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意愿。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来进行经验积累如让让儿
童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家庭成员的姓名、人员了解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如何与朋
友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儿童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
有的社会关系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5、情感迁移行为建立
技能的掌握行为的建立是个体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自觉的、稳定的
行为反应。只有当儿童把知道的理论能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社会性真正发展了。因此对幼儿进
行社会性教育应重视认知的迁移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落实。如我们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途径对儿
童进行了许多尊敬长辈、关心老人的教育当儿童在乘坐汽车时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应该照顾老人而
为老人让座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如果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是为了博得老师表扬而勉
强让座那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通过收集儿童婴儿时
期的照片、父母讲述的抚育过程的故事等让儿童感受到了自己是在父母辛苦的抚育中成长的建
立了要孝敬、关爱父母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接下去组织相关的“我爱爸爸妈妈”活动如让
儿童为父母夹一筷菜或拿一双拖鞋等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
12 什么叫“关心”和“爱”。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对这一活动的目标、准备、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中班《朋友的信》
活动目标
了解故事内容

小松鼠和小兔子互找朋友的方式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知道朋友在一起要互相商量。
活动准备
蘑菇气球上面贴有故事中的文字《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出示写有汉字的蘑菇让幼儿猜猜上面写的什么字可以请识字的小朋友认读以此引出课题。
听老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第一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要求幼儿听故事里说了谁说他的什
么事并猜测这“蘑菇信”给谁看见了他会怎么样呢
听故事的后半部分请小朋友说听到了什么信给谁看到了后来怎么样
大家一起来读“蘑菇信”上的字和“气球信”上的字并寻找相同的汉字。
讨论找朋友的方法。
大家一起认读朋友两字并说说自己有几个好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到这些好朋友的。
让小朋友做一个彩球。提供纸团和布块指导幼儿包扎成彩球。
活动建议
课后让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彩球和小班孩子玩“抛绣球的游戏”找朋友互相介绍名字一起
玩“抛绣球的游戏”。
可以画故事中的角色并边添画背景边表达故事内容。
朋友的信
有一棵很高很高的大松树。在大松树的树干上有一个洞。那里面就住着小松鼠。
住在那么高的地方除了老鹰谁也到不了。所以小松鼠是很孤单的。
小松鼠多么想有朋友啊。可是他胆子小不敢下到地面上去。
有一天下过了雨在他的树洞口长出很多香菇。这些香菇很大很香。
小松鼠在每一个香菇上写上一个字。很多香菇拼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
想要朋友。”
小松鼠把这些香菇摘下来丢到树下去了。
正在树底下经过的小兔子看到地上这么多香菇就把它们捡进了篮子里带回家去了。“把
它们晒干了冬天可以吃。”
回到家小兔子发现每一个香菇上都写着字她仔细一拼原来是一句话“我是小松鼠
我想要朋友。”
小兔子想“原来是孤单的小松鼠写的。我愿意做他的朋友。可是我怎么告诉他呢”
第二天小松鼠正要到门口来找吃的。忽然看见门口有一个很大的脸正在朝他笑呢。而且
这张脸一边笑着一边还晃动着。
原来这是一张画在一个很大的气球上的脸画的是小兔子。旁边还写着一句话“我做你的
13 朋友吧小兔子。”
小松鼠朝下一望只见小兔子正在树底下朝他笑呢。从此以后小松鼠有了朋友再也不觉得
孤单了。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引导孩子感受朋友的价值以及学习交朋友的方法的好故事2分活动
目标制

定需要更具体和有针对性。可以调整为1、通过故事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感受有朋友的快
乐。2、会认读他们写在汽球上的字了解小松鼠找朋友的方法学习交朋友的基本方法3、愿意
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3分活动准备较充分过程流畅建议合理是一个基本
符合幼儿特点与教育原则的活动设计。3分有自己的独特看法2分
五、应用题共25分
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题目可以自拟教案要完整
活动延伸或建议应合理。
1、主题目标整合、有概括性环境设置与家长工作适当、方案架构合理有层次抓住了社
会教育的基本要素注重幼儿特点。
2、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目标全面、具体、恰当、
有操作性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了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建议与延伸适当。
主题目标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
2、通过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对天文现象产生初步的兴趣。
3、欣赏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积极主动参加有关中秋节的活动。
4、在收集、调查、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
一环境创设
1、活动区
*科学区
1张贴有关月亮盈缺变化的挂图知道弯月、圆月等自然现象。
2展示幼儿观察月亮变化的观察记录。
3收集各种材料、形状的月饼包装盒供幼儿分类、排序、垒高等。
4提供月饼盒观察比较一盒有几个月饼目测数群等。
*美工区
1收集各种纸盒提供各种纸、彩笔、剪刀、胶水等让幼儿设计月饼图案、剪贴月亮、
设计月饼盒包装等。
2张贴各种中秋夜景图片、绘画作品、挂历等供幼儿欣赏。
3月饼加工厂提供橡皮泥、陶泥、模板等让幼儿仿制月饼。
*阅读区
收集家人过中秋的照片并张贴供幼儿讲述赏月、吃月饼的情景。
*角色游戏区
收集各种月饼包装投放在娃娃家与超市中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氛围。
*沙水区
14 收集各种盖子、罐子、盒子等供幼儿在沙池中制作月饼。
墙饰
1张贴幼儿作品可把美工区幼儿制作的作品张贴、悬挂
2师幼共同记录月亮变化图悬挂用月饼盒做的挂饰。
二家长工作
1、从开学起请家长指导幼儿隔周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中秋节前在科学区展示。
2、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中秋的来历讲讲《嫦

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
3、和孩子共同商量中秋节晚上的安排尽可能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赏月、吃月饼给未
能团聚的亲人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
4、收集、讲述有关中秋的传说、地方习俗等也可以收看中秋联欢晚会感受节日的气氛
去商场、超市等感知月饼的品种及包装。
主题框架
活动设计
好吃的月饼
活动目标
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
2做月饼的材料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
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
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月饼
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
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
佳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亮和月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
到经验的连续性
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
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怎样的
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
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
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
三、了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
1、观看月饼加工录象
又香又甜的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
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
15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主要是使用模子这一步骤
四、制作月饼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
2、请对一位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记录你的观察
结果。15分
记录方法适当2分记录详实并能抓住重点。

作业4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
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
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
3学前期的儿童对规则主要是通过体验来理解的。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5.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
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
6.工具性

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对待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不应该
过多的关注幼儿的行为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幼儿采用方式的适当性问题。
7.相关后果法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幼儿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常用的相关后果法有隔离、
剥夺、补偿。
8.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
社会性强化物。
9.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
能使管理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10.代币疗法中的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1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
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
哭想笑就笑。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
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
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
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
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
16 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与同伴正确
相处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正确处理同伴关系是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范的基础。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
会规则。社会是一种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协作需要种种纪律与规则幼儿应在学
习中掌握基本的团体规则与规范。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维系
着当地人的共同生活幼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共同体中也需要内化这些文化习俗以适应当地的共
同生活。当然对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对文化的无

条件的认同对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习俗则需要
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变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文化习俗。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语言是人与
人相互交流的工具对语言的掌握是幼儿参与社会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一个发展健康的儿童应当具
备运用当地语言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当今社会流动的加剧甚至要求幼儿掌握多种交流语言。能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意味着幼儿有健康的社会理解力与行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
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
不同而已。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
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2.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说谎这种行为在幼儿中并不少见教育者也往往为此感到苦恼并容易将这种行为视为道德问
题因为在成人社会中不说实话关乎对一个人品行的评定。社会对这两种行为非常严厉他们不仅
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对幼儿缺乏了解的教育者常常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惩罚孩子的说谎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与发
育不成熟有关。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
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
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
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
谎言。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因此一个可信
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
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因欺骗他人而产生的后果。随着幼儿年龄的
增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明白把
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不方便和伤心。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须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
关系。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
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攻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
已有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尤其是男孩与非攻击性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
17 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容易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有时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又常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或
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
须欺负和控制他人。有的幼儿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在他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
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攻
击性幼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
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上攻击性幼儿表现
出高外倾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非攻击性幼儿。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攻击性幼儿和非攻击性幼儿的对
比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幼
儿对他人行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
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
4.强化的主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
操作程序和原则
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所选择的要强化行为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控制、可评价
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
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选择正强化物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把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且应易用
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3正确实施正强化。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被指导幼儿以期取得积极配合在多需
要的行为出现后应立即给予强化不要拖延很长时间给予强化物时要向被指导幼儿描述被强
化的具体行为即要说明由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而得到奖励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励
如口头赞扬、微笑等适当控制正强化物的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
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所需行为发生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