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洋地质复习

海洋地质复习

海洋地质复习
海洋地质复习

八、海岸带

一、海岸带和海岸带的分段

海岸线: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一般指平均高潮线。

海岸带: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海岸带:水下岸坡和海滩,以低潮线为界。

海滩:后滨(潮上带,有滩肩)前滨(潮间带)

水下岸坡:近滨(波浪破碎带—低潮线,潮下带)外滨(浪基面—波浪破碎带)

二、海岸带分类

三、海岸带的动力因素

1、波浪作用(浅水区)潮汐作用(海面周期性升降,增大波浪作用范围、对泥沙的搬运)近岸海流(波浪传到岸边后会引起岸边水量增高)

2、传到浅水区的波浪会破碎,破碎后水体不再按照波浪的规律运动,而是直接作为一股称为激浪流或向岸流,通过离岸向海的回流恢复海面的平衡:海底回流(海水沿水下岸坡流向较深海域,多产生于岸坡较陡的深水海岸);沿岸流(顺岸流)(岸边增水水体沿岸流向下游水位较低方向);裂流(离岸流)(集中于海水表面、沿海岸不连续分布的一束束较强较窄的离岸水流)

3、起动流速

①砂质(0.05-2mm间)的颗粒需要的起动流速最小,且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间的差距不大.砂粒在流水中搬运最活跃,易搬运易沉积,多跳跃;

②>2mm粗颗粒的起动流速和沉积临界流速也相差很小,但流速值本身很大,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砾石很难长距离搬运,多滚动;

四、泥沙运动的方式

推移、跃移、悬移

1、垂直海岸线的泥沙运动(推移)

中立线:波浪携带泥沙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返回时运动距离加上重力作用在斜坡上使泥沙运动的距离,即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称为中立点。岸坡上的中立点的连线,称为中立线。

●影响中立线的因素

沉积物颗粒大小、岸坡坡度和波浪强弱。波浪愈大,岸坡愈陡,颗粒愈粗,则中立点离岸愈远,即位于水深愈大处

从A到B,t1与t2差值越来越大,v1max与v2max相差越来越大,v1/v2不变,向岸和向海的位移都增大,但两者差值从负到0再到正。

A中t1与t2大致,v1max与v2max大致,故净位移向海;B中各参数差别加大,但净位移为0,到C中净位移向岸。

2、平行海岸线的泥沙运动

沉积物平行岸线的运动(纵向移动):当波浪斜向作用岸坡时,水下岸坡上的泥沙颗粒沿着重力方向和波浪波向线方向的合力方向前进,当泥沙向海返回时,也不可能沿原路线返回,而是在波向线方向与重力合力方向向海返回,每往返一次,沉积物沿折线路线往返一次,实际上是平行岸线移动了一段距离。

●在中立线位置附近,几乎平行岸线移动;在中立线向陆侧,逐渐趋向陆地;在中立线向海侧,逐渐趋向海区

3、平衡剖面

岸坡上中立线位置的泥砂运动是达到均衡状态的;中立线向陆侧的颗粒,在波浪一周期运动后,向陆移动堆积在岸坡上部,上部岸坡变陡,颗粒向岸移动趋势减弱;中立线向海侧的颗粒经过一周期后,向海推移,堆积在岸坡下部下部岸坡变缓,颗粒向海移动趋势减弱。

颗粒在运动时,对岸坡底有一定的侵蚀作用,因而在中立线两侧形成两个侵蚀区。

●影响平衡剖面的因素

岸坡坡度、泥沙粒径、波浪强度

五、海岸侵蚀与海岸堆积地貌

1、海岸侵蚀作用(海蚀崖、海蚀平台、水下堆积阶地)

海岸侵蚀作用主要是暴风浪的产物,主要有:

冲蚀作用:波浪水体对海岸的直接冲击、拍打

磨蚀作用:海水携带的沙砾碎屑对岩石和碎屑的磨损和破坏

溶蚀作用:因海水对岩石的溶解而造成的破坏

2、海岸堆积地貌

横向移动:水下堆积阶地、海滩(波场、流场)、水下沙坝、离岸堤(沿岸线堆积的沙堤;由波浪将外海泥沙搬运到岸边堆积而成,或由水下沙坝演化形成)

纵向移动:波场泥沙流以凹岸充填、凸岸堆积、屏障掩遮、湾内波能降低方式堆积沙体3、潮汐作用下的海岸地貌

1)潮汐升降与离岸堤(潮汐作用的大小)、泻湖海岸(潮差)

2)潮汐升降与沙砾质海滩

3)潮坪分带和沉积作用沉积物自上而下逐渐变粗

潮下带:沉积物以砂为主,形成水下沙坝;

潮间坪:由海到陆由纯净的砂过渡为泥质沉积,从而形成砂坪、砂泥混合坪和泥坪;

潮上带:泥质沉积(沼泽)

4、沉积滞后作用(Settling lag)

推移质与悬移质在搬运和沉积上的的差异(颗粒启动流速和沉积临界流速差异)。用于淤泥质海岸堆积前展的问题。

同一水体的涨落潮流速对称,向岸不同水体的潮流速降低。点A的水体速度增加到v1时,1点颗粒悬浮向岸移动,点A水体流速自最大值降到v1时,颗粒1由于惯性继续向岸移动一段距离沉降到点5,点A水体流速不能启动颗粒,由B水体达到v1将颗粒悬浮向海运移,沉降在点9,经过一个潮周期,颗粒向岸移动一段距离。实际上涨潮速度大于落潮速度,此作用更加显著。

海面变动与海岸演变、海进层序(向上变细)与海退层序、海进、海退与矿床、风暴潮的侵蚀作用

十、河口与三角洲

一、河口及其分类

1、河口

近口段(单向水流):潮区界—潮流界河口段(水流分叉,双向水流):潮流界—口门

口外海冰段:口门—滨海浅滩前缘坡折(潮汐、海流、波浪为主)

河口湾:位于海洋与大陆的过渡带、潮汐作用强烈的海岸河口地区,外形一般呈漏斗状(喇叭状)、其漏斗顶部面向受潮汐影响的蛇曲河道,向海方向变宽。

河口湾发育于潮汐作用强烈的海岸河口地区当海水大规模入侵,海岸下沉,河流下游的河谷沉溺于海平面之下,海岸河口区形成向海扩展的狭长海湾。

2、河口湾的特征

河口湾的发育与潮汐作用、河流作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河流作用大于潮汐作用,不形成河口湾而发育三角洲,潮汐作用大于河流作用,有利于形成河口湾

河口湾地区的潮流是往返的双向流。涨潮时,潮水顺河口溯河而上,形成河流壅水现象;退潮时潮流强烈冲刷河床,引起河口湾的加深和展宽,结果更有利于潮汐、波浪的大规模入侵,使河口湾两岸产生沉积物流,形成河口湾浅滩。

3)河口湾的沉积特征

A. 岩性:分选、磨圆度较好的细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在潮汐河口的砂质沉积物中常夹有泥质薄层。这种夹层是由于强潮流强烈扰动而呈悬浮状态搬运的沉积物,在高、低潮或者平潮和停潮时期流速最小时发生沉积所致,它是判别潮汐河口环境沉积的重要标志

B. 沉积构造:常发育各种复杂多样的层理构造。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波状层理、羽状层理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常见各种类型的波痕。

C. 岩体形态:砂体长轴与河口湾轴向平行,且纵向延伸较远。垂向剖面上出现细分层现象,并有旋回性。

D. 沉积层序:在垂向上为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

下部单元由大型单向交错层理组成,层理特征说明古流向是单向的。

中部单元由大型以及小型的双向交错层理构成,流向显示双向性,表明在当时受到了潮汐流的影响。

上部单元发育了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以及小型槽状交错层理。

二、河口湾的分类

按成因来分类

冰后期海侵的产物、溺谷型河口湾、峡谷型河口湾、构造作用等产生的河口湾、砂坝堆积而成的河口湾

自然地理分类

高度起伏型、中等起伏型、低度起伏型、三角洲前沿、复合型

河口的盐度结构分类

高度分层型(盐水楔河口,径流量大、潮汐弱)、轻度分层型、高度混合型(径流量小、抄袭强)

三、河口湾水动力特征

双向水流(潮流与径流同向、反向)咸淡水混合波浪作用

十一、三角洲

一、三角洲:在河流与海洋汇合的地区,河流与海洋(盆地水体)作用共同影响所形成的沉积物堆积体系,在平面上呈三角形。(河流、波浪及潮汐流)

二、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气侯:径流量;流量变化:年流量愈大,输沙量愈大,流量的瞬时变化影响更大;沉积物的生产量:产量愈高,越易形成大的三角洲平原;河口的水动力学特征;近滨地区波浪的功率:砂体分布形态、砂的磨圆、成熟度;陆架坡度:对三角洲形态和形成影响大,缓坡陆架:波能消耗快,有利于三角洲向海推进;陡坡陆架:三角洲沉积物易被海洋改造;窄而深的陆架:

不利于大型三角洲的形成,可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河谷再搬运到深海,形成海底扇;河流的作用:流量和输入的砂量越大,越有利于泥砂堆积形成三角洲

●蓄水体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贝茨(1953)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动力学的一个喷嘴—河流流入蓄水体,可以形成轴状喷流和平面喷流两种自由喷流类型。

蓄水体密度与河水密度间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平面喷流,出现浊流,形成海底三角洲

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轴状喷流,形成湖泊三角洲

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平面喷流

三、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河口沙坝与汊道决口扇形成与三角洲的延伸

河流流到口门后,泥沙大量堆积形成河口沙坝和水下天然堤,河口沙坝导致河流分岔,在新的位置上形成新的沙坝和水下天然堤,随着河流的不断堆积,沙坝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水下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露出水面的沙坝、天然堤、和废弃的河道等组成水上三角洲。

四、三角洲的分类

1、三角洲的形态分类

扇形:沙多水浅,岔道多,河流与海水强度大致,黄河三角洲

鸟足形:沙多,岔道多,河流大于海水作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尖头形:岔道少,波浪较强,埃布罗河

岛屿形:沙不多,潮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2、依据海洋能量(波浪、潮汐和沿岸流)的类型和大小与沉积物注入量的相互消长关系。A.高建设型三角洲:河流作用不断地向海盆输送沉积物,向海盆推进,建设为主:

(1)朵状;(2)鸟足状。

B.高破坏型三角洲:海洋作用主要破坏、改造和再分配河流带来地沉积物:

(1)浪控三角洲;(2)潮控三角洲。

3、Galloway的分类(1975)

A.河控三角洲B.浪控三角洲C.潮控三角洲

4、三角洲的综合分类

5、三角洲亚微相划分

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沙坝

前三角洲:前三角洲泥、滑塌浊积扇

五、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1、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

A.顶积层:向海延伸的河流的河谷沉积物,以分支河道砂和粉砂堆积为主,其次为泥炭沼泽沉积。

B.前积层:三角洲的主体部分,主要指水下环境的沉积,具有向海倾斜的大型斜层理,以粉

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

C.底积层:河流携带的悬浮物质在前积层前方形成的水平沉积层,以泥为主,夹少量粉砂,发育水平层理以及大量浮游生物,富含有机质,为很好的生油层。

2、三角洲沉积相(河控)

①鸟足状三角洲: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极端类型,是最典型的高建设性三角洲。

特点:河流输入的泥砂量大,悬浮负载多,砂泥比值低;有较发育的天然堤和较固定的分支河道;沉积巨厚的前三角洲泥;向海推进快、延伸远,分支河道和指状砂体长短不一地向海延伸,形似鸟爪;地貌特征是:海岸曲折,呈锯齿状;有广阔的三角洲平原和较发育的滨海沼泽。

②朵状三角洲:呈向海突出的半圆状或朵状,伸向海洋的指状砂体受到海水的冲刷、改造和再分配而形成席状砂层所致。

与鸟足状三角洲相比,此类三角洲在形成时:泥砂输入量相对较少,砂泥比值较高;波浪作用有所增强,但河流输入沉积物的数量仍高于波浪和潮汐作用改造的能力。

A、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从河流大量分叉位置-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区。

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与河流相有较多共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为河流相的缩影。

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褐煤等);层理构造复杂,见雨痕、干裂、足迹等层面构造;生物化石少,且多为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残体;分支河道和沼泽沉积构成该亚相的主体;微相类型:分支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

B、三角洲前缘亚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处于海平面以下,为河流和海水的剧烈交锋带,沉积作用活跃,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

沉积微相: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

C、前三角洲亚相: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是三角洲沉积最厚的地区。沉积物大部分是在波基面以下深度范围内形成的。

沉积特征〔海能:波浪、岸流作用〕:主要由暗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可含少量细砂;水平层理、页理发育,也见块状层理;可见海绿石等自生矿物;前三角洲暗色泥岩富含有机质,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三角洲前缘砂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可向前滑塌在前三角洲形成滑塌型浊积扇。

3、三角洲层序特点

自下而上,粒度细变粗再变细;分选由差变好再变差;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水平层理;海相生物减少,陆相生物增多;层序下部课件生物洞穴,顶部可见植物根系。

十二、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

一、大陆边缘类型

大陆架:通常指低潮线以下,向海延伸的环大陆平坦地带,平均坡度0°07′,外缘有坡折,常以200米水深作为陆架外缘。通常以50米水深分内陆架和外陆架。平坦面、沟谷、边缘坝是大陆架的三个次级地形单元。

大陆坡:紧靠大陆架外缘,水深200-2000m的海底。平均坡度为4°17′。

海底峡谷和大陆坡平坦面是两个主要次级地形单元。

A.海底峡谷:峡谷横剖面“V”字形。通常认为是浊流侵蚀形成的。

B.大陆坡平坦面:岩性差异侵蚀的结果,或夷平面断陷而形成。

主动型大陆边缘上缓下陡,宽度较大;被动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和印度洋边缘)上陡下缓,宽度较窄。

大陆裙:坡度很平缓,小于1/40,常以扇形堆积体出现在大陆坡以下的坡麓。大洋型地壳。大陆边缘的分类

大西洋型:平坦的大陆架和平缓的大陆裙,无火山和地震

太平洋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体系,火山和地震频繁

西太平洋岛弧海沟体系:岛弧+海沟+弧后边缘盆地

东太平洋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沿岸脉与海沟相连

按板块构造机理分:

发散型、聚敛型、转换断层型

二、被动大陆的地质构造

1、大陆架的沉积作用:残留沉积:沉积物属性与目前所处环境不适应;现代沉积:沉积物属性与目前所处环境一致,主要分布在内陆架,陆源碎屑;变余沉积:经现代改造的残留沉积,性质介于两者之间,与目前所处环境部分适应,分选差。

2、大陆架构造层划分

表层:全新世以来的松散沉积物;盖层:新生代、中生代沉积岩层(油气);基底:古生代变质岩。

位于前寒武纪地台边缘的陆架,通常宽度不大;位于古生代地台上的陆架较宽;中生代和阿尔卑斯褶皱带边缘的陆架最窄;大陆平原邻接的陆架有最大的宽度。

3、大陆坡的沉积作用

成分:泥质(60%)、砂质(25%)

机理:大陆坡的碎屑沉积主体由浊流作用形成

地质构造:活动性较大陆架强,断层发育

海底峡谷:陆坡上的侵蚀地形,集中在坡度较陡,宽度较窄的区段

4、大陆裙的构造类型

A:基底凹陷型B、基底断裂性

三、主动大陆的地质构造

1、岛弧—海沟体系结构:大陆边缘的岛屿一般凸向大洋侧,大多数海沟呈不对称的V字形;靠大陆及岛屿一侧坡度较陡,大洋一侧较缓;海沟与岛屿之间的地带为“弧—沟”间隙带。

2、海沟的构造作用

海沟洋侧斜坡和沟底受垂直海沟轴向的张应力作用,斜坡上发育正断层错动,海沟陆侧受强烈压应力作用,表现为逆断层,且月靠近大陆断层倾角越大。

3、海沟的变质作用

双变质带:靠洋侧为低温高压变质作用,可出现蓝闪石片岩和榴辉岩,靠陆侧为高温低压变质作用,出现红柱石、绿片岩相,或可与花岗岩类岩石共生。

4、海沟的构造类型

智利型:板块间为挤压作用,俯冲角较缓,洋侧张性断层,陆侧逆断层。

马里亚纳型海沟:板块间为张力作用,俯冲角较陡,陆侧无远洋沉积物,洋侧有远洋沉积物四、大陆边缘演化阶段划分

幼年期:大陆架、大陆坡基岩裸露,未形成大陆裙;哈德逊湾

青年期:大陆架有厚层沉积物,大陆坡很少或基岩裸露,大陆裙很小到无;亚洲东南海区壮年期:大陆架、大陆坡厚层沉积物,陆架外缘堤发育,陆坡上构造活动强烈,发散边缘有厚层大陆裙,转换边缘薄层大陆裙;非洲西岸外

老年期:板块汇聚、俯冲,大陆裙消失,海沟出现;太平洋周边岛弧区

十三、深海沉积

一、深海沉积的来源

陆源物质:河流、海岸侵蚀、风、冰川、海流

海洋源物质:生物沉积、海底风化(基岩海解)、自生矿物

其他来源物质:火山、宇宙物质

1、沉积物的分类

按描述—成因综合方法分为如下类型:

1)远洋沉积物:红粘土、放射虫软泥、硅藻软泥、抱球虫软泥

2)陆源沉积物:青泥、红泥、绿泥、火山泥、珊瑚泥

红粘土因为含有铁质矿物的氧化物而具有暗褐至红色,并由各种粘土矿物组成。

硅质软泥是放射虫软泥或硅藻软泥

钙质软泥是指超微化石软泥、有孔虫软泥或翼足虫软泥

二、深海陆源沉积

1、浊流沉积

浊流:发生于浅海的一种水和泥沙混杂的高密度的底流,沿着陆坡向下流动,侵蚀海底峡谷,直到深海平原把泥沙沉积下来而消逝。

2、浊流的形成

1.洪水期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穿过狭窄的陆架,直接顺着口外的峡谷向深海流去而形成浊流。

2.河流先把携带的泥沙大部分堆积在宽缓的陆架上,形成巨厚的沉积,再在触发机制下形成。浊流的流动

3、浊流的流动

头部:含泥沙量高、粒度粗、流速大、具有侵蚀破坏能力。

身部:泥沙的载体,涡动力把泥沙悬起,流速加大时,沿途还席卷泥沙,流速减慢时,泥沙逐渐沉积下来。

尾部:含泥沙量低,颗粒细,容易受周围水体的影响。到流动极缓慢时,形成大片的沉积。

4、浊流的沉积作用

当浊流流出峡谷口,由于坡度变小,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深海平原上。浊流通常头、身、尾依次沉积,同时,其沉积物也先粗后细地依次沉积,在垂向上和横向上沉积物粒度都由粗到细递变。

5、浊流的沉积成分

以砂和泥为主,有石英、长石、云母、海绿石以及钙质和泥质物等。分选度和磨圆度中等至较好。浊积层是世界上许多大油田的良好储集层(浊流的富有机质和快速堆积埋藏)。

6、沉积物重力流的类型

浊流、液化沉积物流、颗粒流、泥石流

7、鲍马序列

底面冲刷—充填构造

A、块状层理或递变层理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高流态快速沉积

B、平行层理砂岩,含砾砂岩高流态平底

C、小型交错层理或变形层理细砂岩,粉砂岩低流态

D、水平层理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低流态平底

E、均匀层理泥岩悬浮沉积

8、等深流沉积

等深流:发育在深水环境,沿大洋盆地边缘等深线水平流动的大洋底流。密度梯度力为驱动力,流动方向受柯氏力影响。

9、等深岩与浊积岩对比

颗粒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和颗粒定向,杂基少,成熟度更高

粒序层递变规律较差;交错层重矿物集中,明显区别于浊积岩

10、冰川沉积:深海冰川沉积物来自南北两极飘来的冰山所携带的陆源物质。

11、风成沉积: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的热带高压辐合带,主要为石英。

三、深海生物源沉积

深海沉积物中某种生物群组分超过30%,或所有生物组分超过50%时称为生物源沉积,也称为生物软泥

1、钙质软泥

有孔虫软泥白垩软泥(颗石软泥)翼足虫软泥

溶跃面的控制:溶跃面是碳酸盐溶解度显著增加的深度面

深海碳酸盐的溶解度随低镁方解石→高镁方解石→霰石递增

碳酸盐补偿深度面(CCS)或称碳酸盐补偿深度线(CCD):碳酸盐沉积的下限界面。

2、硅质软泥

组成硅质软泥的硅藻和放射虫都生活在表层海水

氧化硅溶跃面和补偿面:溶跃面的深度小于碳酸盐的溶跃面,而其补偿面深度又大于CCS。只有在碳酸盐堆积较少或被分解较快的海域才出现硅质沉积。赤道表层海水硅藻较分散,不沉积成硅藻软泥。硅质软泥堆积后,随着沉积层深度的增加硅质从蛋白石→方石英→玉髓依次被取代。

十四、古海洋学

一、古海洋学

1、古海洋学:利用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配合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以及生物海洋学的研究结果,研究历史上海洋体系状况、演化及受控因素的一门科学。

2、古海洋学体系

(1)海水温度、盐度、密度以及洋流的发展和演化;

(2)底层环流格局的演变历史和影响;

(3)浮游底栖生物的地理发展;

(4)海洋生产力的历史变化及其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

(5)碳酸钙和硅质沉积的溶解历史等。

二、大洋盆地的演化

1、威尔逊旋回

胚胎期:地壳被拉薄,地幔物质上涌,大量玄武质岩浆喷发,主导运动为抬升;东非裂谷幼年期:海水涌进,形成狭海,玄武质岩浆喷发,主导作用为扩张,可有蒸发岩沉积;红海成年期:狭海进一步扩大,形成洋中脊山系和深海平原,被动型大陆边缘,玄武质岩浆在洋中脊喷发,主导作用为扩张,有丰富的冒地槽陆架沉积;大西洋

衰退期:板块俯冲,且俯冲作用的洋壳消减量大于洋壳新生量,出现毕鸟夫带和海沟、安山岩带,活动型大陆边缘形成,主导运动为收缩,有大量优地槽岛弧沉积;太平洋终了期:洋盆减小,未完全关闭,无活动的洋中脊,有年轻的造山系(阿尔卑斯山脉),主导作用为收缩和抬升,有大量岛弧沉积,可有蒸发岩;地中海

遗迹期:洋盆关闭消失,板块挤压褶皱造山,残留有蛇绿岩套,主导作用为收缩和抬升,变质作用广泛,有红层沉积;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线

三、古海水

1.大洋沉积层时代的确定

A)层序地层学方法(岩性、沉积间断、地震)

B)演化地层学方法(生物、气候、磁性)

C)年代地层学方法(放射性同位素)

D)全球中、新生界地层表

2、古海洋环境体系包括水温、水深、盐度、洋流结构、海水化学、生物和生产力等。

A)古水温测定:氧同位素法(用氧同位素的分馏作用,水温每上升10℃, 180就降低0.2‰)

B)古盐度测定:硼含量法(粘土矿物对硼的摄取与盐度成正比,硼混杂于粘土矿物和细粒沉积物中);沉积磷酸盐法(在淡水中,磷酸根与铁结合成磷酸铁,在咸水中磷酸根与钙结合成磷酸钙)

C)古水深测定:古生物标志古水深;沉积物能量带标志水深;沉积物中某些矿物和粒度参数推断水深

D)大洋古生产率计算(生物在能量循环过程中固定能量的速率称为大洋生产力)

3、缺氧沉积及大洋缺氧事件

大洋缺氧事件:在相对短暂的某些特定地史时间内,全球或局部海域的海洋水体中贫氧层(主要指的是中底层水)膨大或强化的一种作用。

海洋缺氧沉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上层海水的生物生产率很高,大量有机质源源不断地沉落到海底,沉积速率很高;二是底层海水缺氧,堆积在海底的有机质不能被有效地氧化,得以保存下来。

白垩纪几次主要大洋缺氧事件K—T界线

4、古海洋CCD 重建

A、CCD线在大洋中的深浅起伏与海下环境变化关系:

(1)水中含CO2愈多,溶解度愈高,CCD就越浅;近两极水温低,CO2含量高,CCD深度不及赤道大。

(2)水中含CaCO3愈多,CCD就越深;赤道海域钙质浮游生物多,CaCO3含量高,CCD深度大。

(3)水压愈大,CO2含量愈高,CCD愈浅。

(4)水温愈高,CO2含量愈少,CCD愈深。据实验,CO2含量每增加1%,CCD就上升200m,冰期时的CCD应比现在浅。

B、重建古CCD,先要了解洋中脊沉积相剖面,深海钻井岩芯中钙质沉积物顶部的年龄(洋底岩石圈扩张沉降通过CCD时的年龄),在根据钻井处现代洋底水深换算出古水深。

原理:洋中脊两翼基底先在上部边沉降边接受碳酸盐沉积,越过CCD深度后,只能接受深海黏土和硅质软泥沉积。

5、CCD升降史

(1)白垩纪时CCD较浅

(2)渐新世三大洋的CCD线都变得很深

(3)中新世,三大洋的CCD又普遍变浅

(4)晚中新世至今,各大洋CCD一直在急剧增深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 CH1 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 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成因为主要内容。大洋地貌的研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2)海洋地球物理学; 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支撑海洋地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海洋重力、海底地磁场、海底地震学、海洋地电学和海洋地热学等。 3)海底构造地质学 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发展中最辉煌的领域,板块构造模式不只是海洋构造,而且建立了全球构造体系。 4)海洋沉积学;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形成和演变机制为主要内容。海洋沉积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并革新了传统沉积学的理论。海洋沉积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很广的学科领域,例如海洋沉积矿物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动力学、碳酸盐沉积学、构造沉积学等。 5)海洋地层学; 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重建地质历史和解释历史是它的主要任务。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深海钻探计划和浅海钻探的开展,在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古海洋学; 它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产物,以探索海洋环境和海水物理学、化学特征演变历史及研究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为目的,它的主要研究材料是海洋沉积物,发展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高分辨地质信息的一切现代手段。古海洋学已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DP)、全球变化研究等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末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也是21世纪通过气圈/水圈/地圈探索地球历史的重要领域。 7)海底矿产地质学 它是研究赋存于海底的矿物资源和有机物矿产的形成、富集规律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条件的科学。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及浅海固体砂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磷块岩、块状硫化物矿和多金属软泥等热液矿产及天然气水合物等。

海洋地质地貌

1、学科性质、特点、任务和地位 (1)性质:海洋地质学根源于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仍属于地质学的范畴。由于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岩石圈部分,所以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学及其相关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陆古老岩石圈不同,大洋岩石圈是年轻的地质体,一般不超过2亿年。 因此,海洋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年轻大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地质结构和构造,发展演化及相关效应等的科学。 (2)特点:学科年轻、多学科交叉、依赖于高新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3)任务:主要是研究解决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包括由此引发的军事和国家权益方面的需求中的科学问题。 (4)学科地位:海洋地质学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础和发展前沿,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中支柱性学科之一。 2、大洋中脊体系——在大洋中所存在的两翼宽缓、倾斜对称的海底山脊,高约1—3km,宽度为1500km左右,连绵延伸在各大洋中,纵向延伸长度大于60000公里,称为大洋中脊体系。洋中脊在形成,但不一定位于大洋的中部。洋中脊是离散型板块边缘,是新洋壳生成的地方,由火山活动形成的新的洋壳随着洋中脊两侧的离散运动和冷却而下沉,从而形成洋中脊。 3、转换断层——J.T.威尔逊(1965)提出:洋中脊为许多平行的貌似平移断裂的断层所错开,水平相对错动仅发生在两段洋中脊之间,在洋中脊的外侧,断层两侧地块不产生相对运动。这种由于海底扩张致使转换了性质的断层,特称为“转换断层”。转换断层规模很大,错动距离可达1000多公里,并且且形成“破碎带”。 4、大洋地壳 层I为沉积层——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厚度为0~2km,平均厚度约0.4km;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km/s。沉积物主要是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深海沉积物的分布通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km。 层II为基底层——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夹有已固结的沉积岩,层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之间,平均约1.4 km;Vp为3.4~6.2 km/s。上部多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岩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多为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 层III为大洋层——是大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或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相对变化不大,平均厚约5.0km。 5、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 (1)物质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质岩及超镁铁岩石组成,陆壳则以巨厚花岗岩质岩为主。 (2)厚度——洋壳平均厚度仅7km左右,而大陆型地壳厚度一般在35~40 km之间。陆壳厚度变化较大,通常地势越高厚度越大,如青藏高原(>70 km),而裂谷下可能只有几公里。在海底,洋壳厚度总体相对稳定在7km左右。但是,大洋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也有复杂的情况,如贯穿四大洋的洋中脊体系,虽是洋底最突出的隆起地形,其洋壳厚度比正常洋盆还

海洋地质学复习要点

古海洋学概述 古海洋学研究方法 古海洋学:生物指标 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 古海洋记录: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 1.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2.大洋传送带: 将北半球高纬信息传至全球 3.热带辐合带 4. 古海洋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技术支撑条件? 古海洋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影响多时间尺度古海洋环境演化的主控因素有哪些,特征如何? 1.海洋沉积物来源与组成 (岩源沉积物):由岩石风化而来,以碎屑颗粒, 陆源颗粒或火山颗粒形式进入海洋 (生源沉积物):由海洋生物骨骼构成,包括,,(有孔虫),其中由3组成的,成为(钙质软泥);由2组成的,成为(硅质软泥)

() (水成(自成)沉积物):由溶液中直接析出或颗粒物与溶解接触后形成 全球大洋中70%的陆源物质来自西太平洋边缘 2.在海洋沉积物的某深度处,当3的溶解速率等于其累积速率时,将不再有3保存于该深度以深的沉积物中,这个深度称为3补偿深度()。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3溶解速率与累积速率较难以获得,海洋学家经常方便地将海洋沉积物中3含量为5%的深度定义为3补偿深度。 饱和深度—溶解跃层—补偿深度 3.古海洋环境十大参数 古温度古盐度海水结构海平面变化古气候 物质来源营养浓度生产力古海水2与值沉积通量 古海洋学:生物指标 1.生物替代指标( ) 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 ) 放射虫与硅鞭藻( ) 海洋硅藻( ) 颗石藻() 生物标志物() 不饱和烯酮古温度计 2.浮游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浮游生活, 100μ1,钙质壳,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9、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容? 10、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容? 11、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12、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13、地质灾害评估围,级别与技术要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15、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16、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 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 17、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

18、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19、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20、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21、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22、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23、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 24、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 有哪些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进行防治? 25、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 26、滑坡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容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 泥石流有哪些防治措施? 28、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 有哪些?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 性如何评价?有哪些处理措施? 29、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 些? 30、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1、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 . .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2) 重点内容 (2) 填空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名词解释 (2) 海洋地质学 (2) 简答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了解内容 (2) 名词解释 (2)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2) 简答题 (2)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2)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2)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2)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2)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2)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2)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地质学 复习资料 字体自行放大

圈层结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结构从内到外划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划分界面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划分依据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的传播速度。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 大洋暖池又称大洋热库,一般指热带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东北的一片海域(海面表层水温平均值>28℃) 暖池形成有哪些原因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交换,及赤道区自东向西信风吹送等作用,使大量温暖的海水逐渐积蓄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北部,致使该海区表层水温比邻区海域高出3 ℃ -9℃ 水的聚集事件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宇宙物质通过涡流和凝集作用聚集起来,水的密度为1,小于岩石圈物质密度,这样水势必集中在地壳之上,凝 集作用对水圈形成意义更大。 波浪的分类形成动力分类有:风浪,地震波,潮波,涌波,内波。按波形分类有:正弦波,摆线波,进行波,驻波。按波长与水深关系有:深水波和浅水波。 什么是海流是海水因风、天体作用,或因热辐射、蒸发、降水和冷热等因素引起海水密度和盐庋差异而造成的大规模海水定向流动,大洋区一般称洋流,浅海区便称海流。 海流有哪些分类A.按海流成因1风海流大洋区由大气环流,浅海区由季风等引起海流。2由于盐度和温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差引起的密度流3补偿流某处海水形成质量亏损,他处海水来补充形成上升流4潮汐作用形成潮流B. 按海流温度属性1冷流海流的水温低于它所流经海域的水温,称为冷流2暖流3中 性流海流的水温与它所流经海域的水温基本一致,称为中性流C. 按海流方 向与海岸的相对关系①向岸流②离岸流③沿岸流 海洋生物生产力指海洋中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功能之一。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年或天)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生产的有机物的重量来计算 海洋沉积生物有哪些类型凡具有坚硬介壳或骨骼的生物都能构成海洋沉积 生物,他们是坚定海相地层的可靠性,其类型有大型个体沉积生物,钙质微 体沉积生物,硅质沉积生物等 大洋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哪3 层层1:沉积层,厚度0~2km, 平均厚度约0.5km,主要有陆源碎屑、火山碎屑、生物碎屑及一些自生矿物等层2:基底层,又 称火山岩层,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夹有固结的沉积岩混合层层3:大洋层,是大洋地壳的主体层,该层的物质很可能是由辉长岩、闪长岩为主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思想在古生代末期以前,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巨大的陆块。后来,特别是中生代末期,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成欧亚、北美、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等六个大陆块在泛大洋中漂移。 支持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有哪些①大陆轮廓的对应性,特别是大西洋两岸非洲与南美洲的岸线十分吻合②地层和褶皱山系的延续性,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构造可以彼此相联③生物的亲缘性④古冰川存在的广泛性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并非统一的整体,被活动带和断裂带分割成若干大小的 球面块体板块内部具刚性,板块的边界为洋中脊、岛弧-海沟系、地缝合线 和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因而板块边界具有强烈的活动性,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什么是转换断层?它和平移断层有什么区别?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垂直其轴 线的断层切割,使洋中脊被水平错开,这些断层看似平移断层,其实它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它是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断层区别:1转换断层的错动仅发生在脊轴之间或脊弧之间2换转断层与平移断层错动方向 恰好相反3平移断层持续活动使断层两侧的脊轴距离越来越大,转换断层不 能4地震活动仅局限在转换断层段 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汇聚型两板块相向而行 2离散型 两大板块相背运动发生洋中脊扩张,迫使中脊两侧洋壳相背离散向外扩张3平移型以转换断层为板块边界,转换断层两侧大洋板块相对滑动 如何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深海沟和山系的形成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使得东非大裂谷形成这个裂谷。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这就是喜马拉雅山系形成机制。 海岸带的动力因素1波浪、潮汐、海流2河流与冰的作用3地壳运动4生物作用5风 海岸带的分类有哪些1)按海岸物质组成A. 基岩海岸B.砂(砾)质海岸C. 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岸2)按海岸构造运动的方向A.上升海岸B.下沉海岸C.中性海岸D. 复式海岸3)按板块构造理论划分A.板块前缘碰撞海岸:位于大陆和岛弧的碰撞和俯冲带的边缘。B.板块后缘拖曳海岸:位于随扩张而离开洋中脊的大陆和岛屿的边缘,可进一步划分为:新板块后缘拖曳海岸、非洲式板块后缘拖曳海岸、美洲式板块后缘拖曳海岸。C.陆缘海海岸位于受岛屿保护的一侧。4)按形成海岸的主导因素及该因素的主要作用过程A.原生海 岸B.生海岸 中立线的概念,影响中立线位置的因素有哪些泥沙在浅水波的作用下,作往返运动,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被称为中立点, 把岸坡上的中立点连接起来,便称为中立线。影响因素:沉积物颗粒大小–颗粒增大,中立线向海移动;颗粒减小,中立线向岸移动;岸坡坡度–坡度增大,中立线向岸移动;坡度减小,中立线向海移动;波浪强弱–波能增强,中立线向海移动;波能减弱,中立线向岸移动; 什么是泥沙的横向运移和纵向运移(1)在水下岸坡上,每一泥沙颗粒的运动均受两种力的作用,即波力和重力分力,若波向线与海岸线正交,波浪作用力和重力同处于岸线的法线方向,这时若海岸带泥沙发生运动,仅仅在垂直于海岸方向上进行,称为泥沙横向运动。 当波浪从外海进入浅水区到达海岸时,它的传播方向和海岸线往往是斜交,则波浪作用力与重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形成垂直海岸和平行海岸的两个分力,当通过一个波后,泥沙颗粒在垂直海岸和平行海岸方向上都有了位移,这种运动称为泥沙纵向移动。 海洋地球化学的概念研究海洋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分布,存在状态,转移和通量的学科称为海洋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存在形式有哪三类溶解态、胶态、悬浮态 什么是三角洲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由于这里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 会以河口为顶点,向海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地和扇形地 三角洲形成有哪3 个基本条件A. 河流一要携带足够量的泥沙;B. 河口位于浅水区域,坡度平缓,便于泥沙的沉积;C. 海洋动力作用较弱,仅能对其进行改造而不能把沉积在河口的泥沙全部搬运走。 控制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气候、径流量与输沙量、河口水流的特征、潮汐作用、波浪作用、海流作用 大陆边缘陆地与深海间的过渡地带 大陆隆的基本特征位于大陆坡和深海平原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向深海减缓,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边缘和南极洲周围。 碳酸盐补偿深度指海洋中碳酸钙(生物钙质壳的主要组分)输入海底的补给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的深度面,也称碳酸钙补偿深度。 珊瑚礁的定义和分类珊瑚礁是现代碳酸盐沉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以珊瑚的骨骼为主骨架,辅以其他造礁生物、伴礁生物和粘结生物,构成一个能抵御风浪侵袭的生物堆积体。A. 达尔文的分类①岸礁②堡礁③环礁B. Hezkel的分类:①生物骨架礁②非生物联结骨架礁③叠层石礁④灰泥格架礁 大洋沉积物的组分有哪几种大洋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大洋沉积作用有哪几种a.垂直沉降作用:大洋中浮游生物死亡后,有机体被分解,钙质壳体将垂直 下沉至洋底b.远浊流作用:浊流在陆架和陆坡上沉积后,其悬移细组分继续向深海平原运移并堆积下来c.底层流效应:主要是南极四周底层水向北流动,可能引起最强劲的底层流。d.等深流与等积岩作用:指在科氏力和水体密度梯度作用下,沿同一深度形成的密度底流e.雾浊层效应:大洋底部,由于各种水流(包括底层流、等深流和远浊流等)和水团的活动,使洋底一部分沉积物悬浮起来,在洋底上方呈雾浊状,称为雾浊层。 f深海暴流:是深海强大的涡动水流,它由大洋表层高涡动动能向下传递产生垂向的涡动效应。它是短暂的脉动强涡动水流.

普通地质学试卷1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100题,179.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32小题,共64.0分) (2分)[1]硅华 (2分)[2]硬度 (2分)[3]钙华 (2分)[4]火山弹 (2分)[5]喷出作用 (2分)[6]玄武岩 (2分)[7]摩氏硬度计 (2分)[8]溢流玄武岩 (2分)[9]条痕 (2分)[10]透明度 (2分)[11]矿物集合体 (2分)[12]类质同像 (2分)[13]晶面 (2分)[14]矿物 (2分)[15]放射性同位素 (2分)[16]斑状结构 (2分)[17]缝合线 (2分)[18]泥裂 (2分)[19]新矿物生长作用 (2分)[20]胶结作用 (2分)[21]水圈 (2分)[22]破火山口 (2分)[23]气孔构造 (2分)[24]生物碎屑 (2分)[25]非晶质结构 (2分)[26]岩基 (2分)[27]岩盆 (2分)[28]鲍温反应序列 (2分)[29]同化-混染作用 (2分)[30]浅成侵入 (2分)[31]侵入岩 (2分)[32]常温层 二、问答题(10小题,共50.0分) (5分)[1]何谓碎屑灰岩?其碎屑成因有那些? (5分)[2]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有那些? (5分)[3]地质作用何谓科里奥利效应?它在外力作用中有何意义?(5分)[4]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5分)[5]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那些,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5分)[6]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那些? (5分)[7]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多像,举例? (5分)[8]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5分)[9]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那些:什么叫克拉克值?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 第二章海洋自然地理 1.试述标准洋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它与陆壳有哪些主要区别? 标准洋壳结构主要指大洋盆地的理想地壳结构,有3层组成: 第一层为沉积层(简称层1),速度与厚度的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 km/s,厚度为0~2 km,平均厚度约0.4 km;海床表面物质主要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组成。这些深海沉积物经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 km。 第二层为基底层(简称层2),亦叫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并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Vp多为3.4~6.2 km/s。该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 之间,平均约1.4 km。上部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主要是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层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单支岩墙只有远离洋中脊的一边具有冷凝边。 第三层为大洋层(简称层3),是海洋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 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也有变化,平均厚约5.0 km。 ΓypeBиЧ等(1987)根据太平洋700多处深地震探测资料得出,层3分为3A(Vp=6.5~ 6.8 km/s)、3B(Vp= 7.0~7.7 km/s)两个亚层。综合各种研究资料(以地震探测结果和 所采样品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实验室测量结果为依据推测),层3A由变粗玄武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层3B可能由辉长岩或辉长岩和蛇纹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一、名词解释 1.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 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 场所。 3. 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孙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 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 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 太阴日 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运动 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 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Submarine 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 海洋地质学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洋底。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 2. 2.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 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 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 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

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3.从DSDP到ODP到IODP,深海钻探计划对海洋地质学的推动作用? 深海钻探(DSDP)(1968-1983)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钻探(ODP)(1985-2003)创立了古海洋学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2023)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 4.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地质学面临什么新的任务和挑战? 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向空间发展、观测精度不断提高, 从而使海洋地质科学的调查研究朝" 领域广、精度高、研究深" 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缺陷是什么? 主要内容: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今天的太平洋。 主要内容: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来自日月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缺陷:1、魏格纳进行古地理重建(拼合大陆)时,依据的几何特征不够精确;2、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3、地球已有

科学七级科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考试 科学试卷 第Ⅰ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全卷共五道大题,49道小题,共8页,总分8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请将第Ⅰ卷(第一、二、三大题,即1—44小题)的答案填在第Ⅱ卷指定位置,写在其它地方不能得分。 3.考试完毕只交第Ⅱ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5分) 1.你见过香蕉的种子吗?当你切开香蕉时,里面的黑点就是香蕉种子,不过这些种子已经退化。因此人们常用香蕉地下茎上长出的芽来培育幼苗,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孢子繁殖 2.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3.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地球 B、金星 C、月亮 D、太阳 时期d时期c时期b时期a 4.据右图可知,人在一生中快速生长体 死亡 的时期分别是()。重 和ba时期和、时期A03181365年龄cb时期B、时期和人类的生长曲线图dc、C 时期时期和ca时期和D、时期1 / 13 5.下列属于电磁波的是() A、超声波 B、水面波 C、可见光 D、次声波 6.小明很喜欢吃绿豆芽。可是绿豆芽是如何长出来的呢?他特意向菜市场里卖豆芽的老伯伯咨询。老伯伯告诉他,要想得到又长又白的豆芽需要将绿豆种子放在底部有孔的塑料桶内,上面再盖一层布。要经常向桶内浇水,但又不能将绿豆泡在水中。不浇水时可将桶盖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不多久就会长出豆芽。由此看来,下列哪项不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A、水分 B、空气 C、阳光 D、适宜温度 7.教室里的电风扇在转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是() A、机械能 B、电能 C、化学能 D、声能 8.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乘船远眺,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他深有感触,写下了动人的词句:“满眼风

舟山南沙实习报告

浙江海洋学院13级南沙认识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邵伟增等 学生姓名:张锋 学号:130105109 班级:A13海科1班 学院名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习日期:2015年5月9号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摘要】2015年5月9日,星期六,我们在学院邵伟增等老师的带领下,到南沙进行了专业认识实习。9日上午8:00,A13海科1班、A 13海科2班全体同学在学校门口集合,与带队的各位老师一起乘坐学校的大巴前往南沙,抵达南沙后,邵伟增老师召集所有同学,对本次实习的具体流程安排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之后同学们在胡佳臣,梁娟老师的带领下,结合南沙的实际情况,对海浪海流,海岸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进行了回顾。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了地物光谱实验仪,对南沙进行了一组测绘。并加以分析,可以提高同学们对海洋探测和研究的兴趣,有利于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另外通过实地近距离接触海洋和梁娟老师的讲解,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现象加以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对近海的一些海洋地质的认识。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践实习,给同学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海的机会,走出课本,走近海洋。培养同学我们积极主动实践的意识,学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2015年5月9日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29°52′40N 122°24′1E

29°52′37N 122°24′1E 三、实习内容 1.使用地物光谱辐射仪 SI921VF系列连续谱野外光谱辐射计为地物波谱仪,具有便携,低廉,软件功能强等特点. 可应用于遥感测量,矿物勘察测量,测量地表植被、农作物、土壤、岩石、水体等地物光谱的光电仪器, 农作物监测,水体海洋光谱测量。地物波谱仪是,一般为四通道,也可装配更多通道。体型小巧轻便,野外工作可装在三角架上,也可手持进行测量。量测的物理内容有亮度、照度反射率、分光反射率、光谱分布等项目。ISI921VF 型野外地物光谱辐射仪作为野外光谱采集仪器,对各种地物,如植被、建筑物表面、水体、岩石等进行光谱数据采集。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光谱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原数据等。其光谱仪波长范围为383~1058nm,波长精度为0.1nm。它且具有较高的抽样间隔和光谱分辨率,采样速度快,操作简单。 在胡佳臣老师的指导下,在南沙沙滩上选则了6个测量点测了一组数据,6个点测量的物体分别为白板,沙子,水泥地,绿叶,灰板和海水。在尽量保证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分别在6个点进行了测量,并记录下了时间、地点、光谱序号。

普通地质学 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12*2.5) 地层层序律地质构造硬度块体运动稳定大陆边缘 洋流同化作用深断裂 二、简述题 1、写出下列三对地质概念的区别(6) 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断层与节理沉积物与沉积岩 2、简述地下水的地质作用?(8) 3、为什么“季候泥(纹泥)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沉积物形成的年龄” 4、简述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9) 6判断沉积地层层序是否正常的证据是什么?(9) 三、详述或论述题(70) 1、变质岩的特征如何?10 2、详述火成岩的鉴定方法?10 3、如何识别褶皱并判断其类型?15 4、海水大规模进退的原因及其地质意义如何?15 5、如何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状分布现象?20 一、名词解释(12*2.5) 变质矿物科里奥利效应火成岩震级逆掩断层差异风化纹泥 地下水潮汐沙漠化块体运动 二、间答题(10*5) 1、全球主要地震带、火山带各有哪些??它们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2、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有和异同点? 4、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什么?其地质意义如何?

5、在喀斯特地区,多层溶洞所反映的地质意义是什么? 三、详答或论述题 1、现今地表丰富多姿的地形地貌景观是哪些地质作用的杰作?为什么?(20) 2、如何识别断层?(12) 4、论述沉积岩的研究意义(10) 5、试述夷平面的研究意义(10) 窗体顶端 1.陆地表面形态可划分为、、、和五个地貌单元。 3.河流搬运方式有:、、。 4.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和。 5.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和。 二、单项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下列岩石属于变质岩的是()。 A 花岗斑岩 B 板岩 C 页岩 2.河流侧蚀作用产生地质现象是()。 A 峡谷 B 急流瀑布 C 曲流 3.滨海沉积砾石的长轴与海岸()。 A 平行 B 垂直 C 斜交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 —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0.1 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3.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太阴日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24.8412 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 的视觉运动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12.9 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372.19 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 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 1952 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1959 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 1988 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1964 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 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1 997 年建立湛江海洋大学) . 7.最小风时在定常风的作用下,对应于风区内某点,风浪达到定常状态所用的时间是一定的,这段时间称为最小风时。或者说,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经历的最短时间称为最小风时。其实从讨论开始的假设条件知,这段时间就是风区上沿所产生的波浪传播至某点经历的时间,因此不同风区,对应于不同的最小风时,当实际风时大于最小风时时,波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8.最小风区 当实际风时一定时,当然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内的波浪达到定常状态,此一风区长度称 为最小风区。最小风区的定义为,对应于某一风时,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当实际风区小于最小风区时风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二、简答题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1、大洋中脊有哪些特征? 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 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 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 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 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 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 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

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 5.试述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大洋两侧扩展推移。 6.试述海底扩张的两种表现形式。 1) 扩张洋底把与其相连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 2) 海底向陆地下俯冲潜没。 7.何谓瓦因-马修斯假说。 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于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部不断形成新的海底。 8.何谓Wilson旋回? 即洋盆生命旋回,记录在大陆岩石圈中的复杂大洋的开闭,即起始于大陆裂谷,生长成为一大洋然后缩小,并最后完全关闭。 9.简述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挤压运动,以致老洋壳在这里俯冲和消减。由于遭受强烈的挤压运动,引发了强烈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形以及相关的变质作用。俯冲边界发生在大洋壳与大陆壳相互汇聚的地区;碰撞边界则是大陆壳与大陆壳相互碰撞的地方。

1101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深水港开发涉海关键技术问题

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深水港开发 涉海关键技术问题 李孟国,杨树森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摘要:江苏如东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水下地形和水动力泥沙条件非常复杂。针对该海域深水港开发建设,进行 了水动力泥沙系统研究。文中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包括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的主要科研工作、技术创新和研究结论。为深水港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辐射沙洲;西太阳沙;烂沙洋;波浪;潮流;泥沙中图分类号:P7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688(2011)01-0001-04 Marine Key Techniq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Port in Xitaiyangsha and Lanshayang Sea Area LI Meng-guo ,YANG Shu-sen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 ,Key Laboratory of Engineering Sediment of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 ,Tianjin 300456,China ) Abstract :ThetopographyandhydrodynamicsedimentconditionsinXitaiyangshaandLanshayangseaareaofRudongCountyareverycomplex.Inallusiontothedevelopmentofdeepwaterportinthisseaarea,thecomprehensiveandsystematicstudiesonhydrodynamicsedimentproblemswerecarriedout.Thispaperintroducestheresearchresults,includingkeytechniquestobesolved,themainresearchworkstobecarriedout,technicalinnovationsandresearchconclusions,andprovidesthedeepwaterportdevelopmentwithscientificbasis. Key words :radialsandbanks;Xitaiyangsha;Lanshayang;wave;tidalcurrent;sediment 收稿日期:2010-09-06 作者简介:李孟国(1964—),男,天津市人,博士,研究员,港口航 道工程专业。 中国港湾建设 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 2011年2月第1期总第172期 Feb.,2011Total172,No.1 图1辐射沙洲全貌图 1概述 江苏省的射阳河口至长江口北岸近岸浅水区的地貌形 态为以弶港为中心的辐射沙洲形态(图1)。辐射沙洲是一种为世所罕见的独特的海岸地貌形态,南北延伸200km ,东西横跨90km ,共有70多条水下沙脊,各条沙脊高低不等,形态各异,沙脊之间有深槽相隔,深槽坡陡水深。该辐射沙洲是全世界最特殊的海底沙脊群,被称为“海上迷宫”,在海岸学和海洋地质学上均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在如此长的海岸线上至今尚没有一个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港口[1]。 该辐射沙洲处于山东半岛南部的旋转潮波系统与自东海进入黄海的前进潮波系统相交汇的地方。由于潮波辐聚,波能集中,使得该区潮差大、潮流强,为强潮区。辐 射沙洲海域潮汐以正规半日潮为主,潮流为半日强潮流,且大致以弶港为顶点作辐射状的辐聚、辐散运动。辐射沙 黄沙洋 烂沙洋 弶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