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课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

情景问题切入

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孔子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学习目标引领

本课第一目“焚书坑儒批判”主要讲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焚书坑儒”,儒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

本课第二目“罢黜百家”主要讲述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主流地位。

本课第三目“太学的出现”主要讲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进而逐渐制度化、宣传化。

本课第四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主要讲述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它的政治作用日益明显。

四目关系图示如下:

【答案】①圣贤言论②焚书③浩劫④低潮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⑥文化共同体⑦汉武帝⑧平等竞争⑨学术思想⑩民族文化○11汉武帝○12汉昭帝○13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14大富豪○15文化传播○16察举制○17科举制○18儒学经典○19文化政治舞台○20执政者奴化臣民○21重学风气○22官僚队伍○23科学技术研究

重难疑点探究

1.如何认识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2)影响

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2.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典型例题示例

【例1】(2010·北京·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D

【例2】(2010·天津)《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此题可将问题改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答案】D

【例3】(2009·安徽卷)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选取了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作为选项,知识点较多。A项,是孔子的话,强调为政以德。B项是荀子的话,说的是: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C项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我的愚见认为那些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学说,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D项是黄宗羲的话,强调要为万民服务。

【答案】C

随堂巩固演练

一、选择题

1.董仲舒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目的的内容是()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说

D.“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掌握、理解。“天人感应”学说,讲天子之权源于上天,切不可为所欲为,否则会受到上天惩罚。客观上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2.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体制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本题属比较型选择题,可直接判断,再带进选项验证。A项符合秦“焚书坑儒”;

B、C两项都不符合;D项反映了秦“焚书坑儒”的根本出发点,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利用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进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2011·潍坊模拟)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答案】A

【解析】科举制下,不论年龄大小、社会地位高低,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学养取得官职,因而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4.(2011·嘉兴一中模拟)六集电视系列片《东方之光》解说词:“自然,中国还有千古一律的‘科举制度’……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上述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言必称三代”中的“三代”指夏、商、周

B.“子曰诗云”泛指儒家言论

C.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古代文学呈现出古典与高雅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三代”指的是夏、商、周,“子曰诗云”指的是儒家的学说和言论,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B、C三项表述都正确,应排除。

5.(2011·嘉兴一中模拟)“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寓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加科学

【答案】B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心学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守仁,而非朱熹;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和汉武帝;朱熹的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谈不上科学。故A、C、D三项都应排除。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

(2)据材料,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3)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答案】(1)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2)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课后强化作业

一、选择题

1.(2011·沈阳)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这使此后的汉代功臣大将大多受到儒学影响。

2.(2011·广州)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A.“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

C.“天人合一”

D.“三纲五常”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3.(2011·聊城)西汉时,辽宁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失火,董仲舒认为两处火灾是“天意”,“天”告诫皇帝应该杀掉那些不听话的诸侯王和不正派的高官。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

A.“天人感应”

B.“制天命而用之”

C.“君权神授”

D.“大一统”

【答案】A

【解析】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火灾是“天意”的主张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4.(2011·滨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福娃,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在古代,将阴阳五行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B

【解析】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等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5.(2011·广东增城三模)“每岁得第之人……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材料中的“是”指()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得第之人……咸出于是”。由此可知是科举制。

6.(2011·湖北黄石模拟)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得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在马克斯韦伯看来,该制度有利于()

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的文化素养

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科举制度的评价。由材料“竞争俸禄与官职”“机会对任何人开放”依据是“学养”等信息可知是科举制。②③④则是对科举制的评价。

7.(2011·重庆南开中学模拟)“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辍:停止)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上述材料体现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

B.朱熹

C.荀子D.董仲舒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天”“地”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由此可知与荀子的“天道有常”相符合。故选C项。

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解读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董仲舒主张“民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意在主张君权神授。故本题选D项。

9.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③是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1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答案】D

【解析】本题需准确把握新儒学的内涵以及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题中C 项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是董仲舒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而对儒学进行的发挥,它发展了儒家学说,而不是继承。B项与其“天人感应”学说不是一回事,A项是孟子的主张,与题意不符。

11.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信息表明,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1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即使你出身贫寒,也有可能到政府做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汉武帝为使儒学独尊,令各地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做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一中所指“五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所反映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答案】(1)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

(2)《诗》《书》《礼》《易》《春秋》。

(3)汉武帝以儒家“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4)材料二是为实现材料一的“大一统”而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 14.朗诵下面两首诗:

诗一琵琶记(高明)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诗二神童(诗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请回答:

(1)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文化现象?

(2)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答案】(1)以儒学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制。(2)

①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②有利于中

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③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同

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④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

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⑤促进了比较广泛、持久

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⑥以考试作为

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⑦导致

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视野拓展升华

董仲舒出生于广川,据说他特别好学,为探究《春秋》

一书的大道理,董仲舒把自己关在屋里,闭门研读整整三年,从没有到自家菜田边走走。这就是“三年不窥园”的故事。北宋司马光曾在一首诗里说他“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有一天,董仲舒骑马出门会朋友,在马背上仍专心致志地思考,路人见他若有所思的样子,故意问他所骑的马是公的还是母的,他也不理会,继续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乘马不知牝牡”的由来。

经过不懈的努力,董仲舒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董仲舒的这些故事与他最终成为一代儒学大师有何关系?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9·广东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解析:选D由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力,故D项正确;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也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无关,故B、C两项错误。 3.(2019·广州模拟)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解析:选B由材料“终不见仁义”“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可知汉代信奉孔孟之道,重视儒学教育,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强调的是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而非刘贺昏庸无道和其下葬身份,故A、D两项错误;宋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故C项错误。 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作为私学教材的《诗》《书》等儒家经典,至汉代位列官方认可的“六艺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得到认可和推崇,联系史实可知,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所致,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解释汉代儒家经典地位的上升,A项错误;B 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所涉及的史书为《汉书》。 5.(2019·衡阳联试)西汉中晚期,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A.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B.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B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6.(2019·蚌埠联考)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最全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 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

第二课汉代儒学作业

第二课汉代儒学作业

第二课汉代儒学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 ) A、强调君权神授 B、宣扬“天人合一” C、实现“大一统” D、缓和社会矛盾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

②③ 5.儒家思想由一个学派发展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原因是因为它( ) A、主张“君轻民贵”和仁政 B、得到人民的拥护 C、吸收了其它各家思想 D、适应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 6.董仲舒再三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 7.“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 ) A.孔子B.董仲舒C.孟子D.荀子 8.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观点有关的是( ) A.君权神授B.三纲五常 C.天人感应D.心外无物 9.《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 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 10.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华厨在K (北?υ 有Hl 轻司 BtilIn Qi huαzl Oimlir ι? Co.JLtd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精编版】 一、选择题(每题 4分,共12题,48分) 2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 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罡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罡孔子的弟 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星因为儔学 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 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项/『五经秤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 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偉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沒 有背离,所以Ei 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 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臥D 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一一五经为切入点, 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 的认识和理解。《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 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 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 在此 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 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一、“焚书坑儒”批判 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2020高考10年真题3年模拟-考点49 儒学成为正统(解析版)

考点49儒学成为正统 【十年真题】 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 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 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学习进度:2课时 ◆考点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何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 儒家孔子仁、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法家韩非子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 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难点解析: 1.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 (1)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2)中庸: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 (3)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2.法家思想的意义: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思想的意义: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法、道三家思想有互补性,表现出融合趋势,到隋唐时期,形成我国古代治国思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33讲 汉代儒学+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昆明模拟)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解析:选A。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A项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平民陈胜、吴广的反抗,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期末)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解析:选A。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汉武

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 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 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 解析:选C。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故C项正确。 4.(2019·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他的主要目的是() A.宣传天人感应思想 B.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 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 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 解析:选B。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可以翻译为:天是万物的始祖,所以它覆盖包含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设立日月风雨使之融洽和谐,经历阴阳寒暑使之自然长成。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针。董仲舒为了让汉武帝信奉其思想,将儒学放到天地体系中,故B项正确。 5.(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认为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解析:选D。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收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 6.(2019·山东、湖北重点中学冲刺模拟)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

高中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 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b5E2RGbCAP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 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 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 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 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 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p1EanqFDPw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情分析
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 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DXDiTa9E3d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 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RTCrpUDGi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提纲:
导入新课: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 及其观点。 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 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5PCzVD7HxA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

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 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荀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点拨: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2.3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解析】选A。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 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3.(2019·衡水中学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解析】选C。汉武帝对处罚结果的改变,反映了皇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 4.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第一单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 1.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统治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统治者采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也是必然的。 2.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辨证地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 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 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1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 A(1):简述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2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急需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表现:休养生息,如减轻田租、减免赋税和徭役、士兵还农等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 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B 材料中〝对正当性的信仰〞,其〝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故B项中〝君权神授〞,神化了皇权,美化皇帝统治的合法性,故符合; A项中〝民贵君轻〞不是强调统治者的权威性,而是强调民众的重要,故排除. C项〝格物致知〞和D项〝知行合一〞是理学中强调自我道德休养,与题中服从统治者的信仰不符.故排除; 应选B、 此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和宋明理学,要求掌握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一方面了解它作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认识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为迎合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而不断改造的过程,它是封建专制统治下思想专制的产物.另一面也要认识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的积极影响. 〝太〞:现代汉语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有〝粗、胖〞之义,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祭〞: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如〝樱花祭〞.可见中、日、韩三国〔〕

A. 存在文化共通之处 B. 曾经同族同宗同文 C. 古代崇尚儒家思想 D. 自古和睦形同一家 A 材料反映出中日韩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A正确; 中日韩不是一个民族,故不存在同族同宗,故排除B; 材料中没有表达古代就崇尚儒家思想.故排除C; 日本对中国在古代和现代都发生过侵略战争,因此不能说〝自古和睦形同一家〞,故排除D、 应选A、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东亚文明的影响.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在古代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文明. 如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说明〔〕 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B

2018届天津河东高三文综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津河东2018届高三文综模拟历史试题一 1. 王夫之说:“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其意在说明 A. 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答案】B 2. 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 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 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仅以儒学为据选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根据“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可知材料重在强调儒学发挥着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作用,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3. 下表是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的统计数据(单位:斤),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显现出

A. 脆弱性 B. 渐进性 C. 落后性 D. 封闭性 【答案】C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自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年农业亩产量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变化,说明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与材料数据无关。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比较漫长的时间里亩产量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数据,然后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即可。 4.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 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 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答案】C 【解析】A项是西方基督教的思想,不选;B项不选,题干与道家思想无关;由“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C项;D项中的“延续性”材料无法体现。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5. 晚清御史周德润上书,认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而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主张“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这反映了 A. 顽固势力抵制洋务运动 B. 发展工业文明成为社会主流 C. 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 西方侵略导致传统社会瓦解

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12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学案人民版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与文化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 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 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 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 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 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 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材拓展] 孔子的文化贡献 (1)整理西周文献 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2)述而不作 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第2课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 情景问题切入 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孔子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学习目标引领 本课第一目“焚书坑儒批判”主要讲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焚书坑儒”,儒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 本课第二目“罢黜百家”主要讲述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主流地位。 本课第三目“太学的出现”主要讲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进而逐渐制度化、宣传化。 本课第四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主要讲述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它的政治作用日益明显。 四目关系图示如下:

【答案】①圣贤言论②焚书③浩劫④低潮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⑥文化共同体⑦汉武帝⑧平等竞争⑨学术思想⑩民族文化○11汉武帝○12汉昭帝○13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14大富豪○15文化传播○16察举制○17科举制○18儒学经典○19文化政治舞台○20执政者奴化臣民○21重学风气○22官僚队伍○23科学技术研究 重难疑点探究 1.如何认识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2)影响 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2.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