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一填空题。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教育理论,解释教育问题,改造教育实践和提高教师素质。

4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独立形态和蓬勃发展三个基本阶段。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春秋战国后期的《学记》,而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6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于1632年的《大教学论》。

7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的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8.在教育学蓬勃发展阶段,形成的主要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9.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

10现在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三种专业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两翼。

11.在学校教育工作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12.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和人的一切: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真正的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

13.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与教育资源

14.理想教育的实践追求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学生和理想父母。

15理想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体现在:一是关注生活,二是关注发展,三是关注生命。

16.教育的意义体现在社会意义,个人意义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

17.对个人意义来说,通过教育,可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辉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使人更好从事社会。

18.教育目的功能是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三个方面。

19.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有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四个层次。

20.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和生活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观的不同理论流派。

21.本次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是关注每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2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

23.对人性的认识有人性的自然属性,人性的社

会属性和人性的精神属性三个不同的范畴。

23. 宗教人、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是关于

人性的不同假设。

24教育与人性的关系表现在教育关注人性,教

育引领人性,和教育成全人性。

25.美国的发展心理学

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

理论”将智力区分为九

个方面言语—语言智

力,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音乐

-节奏智力,身体—运

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力,自然观察

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26.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是学习机会权,学习条

件权,和学习成功权。

27.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习是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过程,实质就是学、

思、习、行的总称。

28. 学生学习的组织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是学

生学习的特点。

29.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有主动性、独立

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五个特点。

30.在学校教育工中,要树立专业化的教师观。

31.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复

杂性、双专业性、社会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32. 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

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33.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非关注阶段、虚

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

段和自我更新阶段阶段。

34.职前阶段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学

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35.教师角色特征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教师是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

引路人。

36教师的专业行为的

表现:在对待师生关系

上,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

调启发、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

思、创新:在对待与

其他教育的关系上,强

调合作。

37.在新课程改革过程

中,对教师专业生活的

要求是全心投入、用心

创造、潜心研究、真诚

合作和努力提高自己

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38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民主、科学、开

放的课程观。

39.课程改革的开创性

工作,在课程目标方

面,确立了以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整合的价值取向。

40.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

级课程管理政策。

41.课程结构类型可以从4个方面加以划分学

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

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42.新课程结构特征,表现在课程结构的均衡

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三个方面。

43.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突出了整体和一贯

两个特点。

44. 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是高中课程结构

的三个层次。

54.制定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是课程性质

55.若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比较,教学大纲着眼于

学科,课程标准着眼于课程;教学大纲以教为

本,课程标准以学为本;教学大纲强调刚性约

束、课程标准强调弹性空间。

56.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化、价值潜在性、多

质性。

57.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

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

5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是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

因地制宜原则。

58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发展,交往和生

成的教学观。

59教学规律是教学像像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

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0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握和遵循教学相长

性规律和教学发展性规律和教学教育性规律的

教学基本规律。

61.教书必然能育人,是因为书能育人,教书的

人能育人,教书的活动能育人。

62.在教学中,教起主导作用,学居主体地位,

教的主导和学的主体两者要有机结合。

63.对教师而言,教是输出,研是输入,研是最

高层次的一种学习。

64贯砌教学充分开展思维过程原则的要求是,

- 1 -

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展开和运用教师思维,教材思维和学生思维三者相互交叉,包含,融合一体,形成强烈活跃的教学思维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智力的发展。

65教师通过有声语言

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和

影响的原则要求是言

传;教师以自己的形

象和行为对学生进行

教育,影响感染作用的

原则要求是身教。

66教书育人对教师人格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真,爱,严三方面。

67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依层次高低可分为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自学法。

67属于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依层次高低可分为发现法,独立探究法和研究法。

68在直接型教学法运用中,教学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教学以呈现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语言为载体。

68.间接型教学法运用中,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教学以呈现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

69发现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发现学习,独立探究法的核心是学生的独立探索。

70讲授法的两个特殊优点是通俗化和直接性。讲授法还具有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

71讲授法的具体方式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课四种。

72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是发现法在教学过程的要求。

73发现学习的主要类型有归纳发现,类比发现,试错发现,直觉发现。

74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通过教学促进人的发展。

75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整合。

76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

77以交往和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

78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79教育评价的核心要素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80相对评价的特点是评价基准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内。

81绝对评价的特点是评价基准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

82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特点充分体现尊重个体差

异的因材施教原则,但缺乏客观标准。

83日常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是贯穿教育过程始

终,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

84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以校为本的研究

观。

85以校为本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了学校,

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86教学与研究,两者是“共生互补”的关系,

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87教师研究的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反思性,

三是日常性,四是实践性。

88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

研究的核心要素。

89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

依靠和发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

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种基本

力量。

90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质是自我对话和自我诘

难。

91反思的方法与策略有内省式反思,交流式反

思,学习式反思和研究式反思。

92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

交往和互动与合作。

93同伴互助的表现形式是对话,协作,帮助。

94校本研究过程的基本活动环节是问题,设计,

行动,总结。

95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课堂人种

志研究和个案研究。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

育象现,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

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

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

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有希望达成

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

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理想教育:是指“良好的教育”,包括理想

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

生,理想的父母。

5.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

智的过程,实质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6.接受学习:学习内容

以现成的定论形式直

接呈现与学习者已形

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

来,一实现对这些学习

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

式。

7.发现学习:在教师不

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

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

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

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

式。

8.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而持

续不断努力的过程。包括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和

教师群体专业化。

9.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

业人员的成长过程

10.课程:是指所有学

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

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

的总和。

11.课程结构:指在学

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

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

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

系的结构形态。

12.课程标准:是教材

编写、教学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终身教育体

现在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的终身性,

没有对象限制的全民性,超越校园围墙的开放

性,自我导向学习的自主性和完善自我的实用

性五个方面。(3)教育的国际化——教育要突

破国界,种族空间文化的限制,在教育目标,

课程内容和教育渠道三个方面相互学习借鉴,

开展交流和合作。(4)教育的个性——教育不

能强求一律,要考虑实际,承认差异,在教育

方面人道化,人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或个人化,

学校办学的个性特点等方面追求教师教学有特

点,学生发展有特长,学校办学有特色。(5)

教育的信息化——教育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

学的技术手段来进行。

7.教育社会意义的内涵?

答:(1)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传

承人类文明,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促进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

发展与推广运用。教育把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

人,把科学知识内化为人的劳动能力,本领与

素质,通过人进入社会生产劳动领域,就把科

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是把科学技

术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发展进步和运

用的中介。(3)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国家竞争力

的提升。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经

济发展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

要求,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国家素

质竞争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是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发展

教育,提高教育系统效率,培养社会所需要人

才,提高人力资源素质,适应动态经济需求,

加强和提升国家的竞争实力,已成为各国人力

政策的共识。

8.教育个人意义的内涵?

答:(1)人的发展是

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对

个人发展的基础,发展

的能力,发展的方向都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在现代社会,教

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

展的教育能教给人以

谋生与职业发展的能

力,教给人与他人和与

社会相处的能力,教给

- 2 -

人正确处理与自然和

环境关系的能力,教给

人保持身心健康的能

力。

(3)教育是促进人的

可持续反站的有效途

径。教育是对人的身心

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影

响的活动。通过教育,

意义发现人的价值,发

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

力量,发展人的个性,

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使

人更好地从事社会实

践。

9.教育文化意义的内涵?

答;(1)教育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方式;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2)教育与文化的传承。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继承发扬,社会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的继承和发扬,都是通过教育活动的传递来实现的。(3)教育与文化创新。除了对文化的保存和传递,教育的文化功能还表现在对现有文化进行创造和更新方面。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是教育的水平。通过教育促使人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并得以普及,就可形成社会文化因素;教育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创造新的科技成果,从而充实,更新,发展社会文化;教育通过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去创造新的社会文化。

10.新课程培养目标在内容要求上有哪些要点?

答;(1)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公民意识;(2)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确立价值观念;(3)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6)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8)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1.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体现在哪几方面?答:(1)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2.简述教育与人性关系的表现?

答:(1)教育关注人性——人性的形成,变化和完善,需要通过教育。(2)教育引领人性——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引领”或者说是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人。(3)教育成全人性——教育如果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与人,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

13.学生属性表现在哪些不同的方面?

答:(1)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学生的生命与成人不同,不是父辈的复制与延伸,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精神世界;(2)学生是具有生成性的人——人是未完成,非特定化的存在。(3)学生是具有自主性的人——人的生命成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制约,但生命本事具有自主性,这是外界因素无法替代的。(4)学生是整体性的人——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多中复杂要素统一协调的有机生命整体。14.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要求?

答:(1)学校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2)课

堂生活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课堂生活应

是教师和学生组合的一种积极的学习共同体。

(3)评价学生应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学

生多元智力的存在,要求课程评价要多一把尺

子。

15.学生在教育方面享有哪些权利?

答:(1)受教育权——在教育过程中,应把学

生看作是主体,而不是单纯的客体;(2)受教

育的保障权——可划分为学习机会权,即受教

育者有权通过学习获得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可能

性空间和余地,是接受任何登记教育的起点,

资格或身份;(3)受教育的自由权——学生具

有独立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享有受到尊重,

免除外界不良干预,自由学习,自主发展的权

利。

16.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应履行哪些义

务?答;(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

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3)努力学习,完成

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4)遵守其所在学校

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17.学习的个体与社会意义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 1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2是积极

地作用和改善环境的手段;3是促进人的心理

成熟与发展的手段;学习就是人的一种生活。

18.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

答:可以从: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自主

学习和他主学习;3.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4.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5.继承性学习和

创新性学习;6.符号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

19.新课程倡导的发现学习有什么本质特点?

答:表现在: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20.自

主学习和他主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答:自主性学习的内涵:是自觉,主动,独立

元认知监控的学习。特点是:主动性,能动性

和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他主学习的内涵:是

受外界规范控制的被动性的学习方式。

特点是: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

21.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特点

1.教师专业化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认

识不断深化的过程。2.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

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3.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

体共同努力的过程4.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

断丰富的过程

22.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教师的专业知识;

2.教师的专业技能;

3.教

师的专业道德;4.教师的专业精神

23.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答:1.“非关注”阶段——进入正式的教师教

育之前的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进入师范学校学习的

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教师刚进入教师职业

工作的阶段。

4.“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发展动力由

任务转向自我发展,进入成熟,胜任工作并有

所创新的阶段。

24.那些因素回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1进入师范教育前

的影响因素:教师幼年

与学生时代的生活经

念,主观经念及人格特

质,长辈及亲朋好友的

影响,青年人的价值取

向,教师的社会地位与

待遇的高低,个人家庭

经济状况等。2师范教

育阶段的影响因素:师

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培

养模式师范剩学习期

间的社会背景,人格特

质,学校的饿环境,条

件设施等。3.任教后的

影响因素:学校环境,

工作与生活环境,人际

关系的状态和教师的

社会地位待遇等。

25.教师角色的内涵及体现?

答:教师角色是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职业

地位与身份及行为模式的体现。

体现在:教师是学生

发展的促进者,是教育

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

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

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是

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6.概括现代教师的角色特征及其内涵?

答:1.教师既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

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2.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3.教师是学

生人生的引路人

27.教师的专业行为及其表现?

答:1.教师的专业行为: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

程中产生的身体与心理变化,这些行为既是教

师专业素养的外显形式,又是教师专业水平的

综合体现。

2.表现: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关系上,强调启发,帮助,引导,在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创新,在对待与其他

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8.试分析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对教师专业生活

的要求?

1.全心投入—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要全心投

入;2.用心创造---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创造

性,并高度的自主性和巨大的内驱力进行开拓

性的工作;

3.潜心研究---要增强研究意识形成理论学和

实践学习反思的习惯;4.真诚合作—教师之间

应建立积极的同学交流,对话,沟通,协调,

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5.努力提高自己教育的整体水平—适应新课程

实施的要求,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

29.关于课程定义的不同理论观点?

答:1根据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

有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念的不同观点。

2.根据课程的饿功能或这作用层面来界定——

有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的观点。

3.根据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来界定—有理想

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

程,经念的课程等。

30.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答:课程是指:所有的学科的总和,或是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特点:分科开设,内容以相应的逻辑,结构为

基础进行组织,外在于学习者的个人生活。

31. 关于课程的内涵有哪些发展趋势?

1.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教材这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 3 -

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3.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价值;4.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5.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32. 可以从哪些不同的方面对课程类型进行分化?

答:1.学科课程与经验

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

合课程;3.必修课程和

选修课程;4.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

33.简述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含义,特点?答:学科课程含义: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方面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特点:有助于系统的传承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容易导致轻视学生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前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方法。

校本课程的含义:是学校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本校的实际编订的课程。特点是:符合社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充分考虑和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开发教材一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宗旨是为了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多样性的课程选择。

3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答:内容有4个方面:1是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明确个学段的课程设置;2是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强调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相结合”等改革,推行“双证”的做法。特征:表现在课程的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5.课程标准应由那些部分的内容构成?

答:由5个部分内容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36.课程标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体现?

答:有利于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适当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7.简述教学与课

答:言传,就是教师通过有声语言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和影响;身教,则是教师以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感染作用。教师的“师范”作用,是通过教师的言语,形象和行为体现的。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保证。

52.简述教书育人统一的原则:

答: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工作的特点。对教师来说,教书与育人必须两者兼顾;没有教书,就谈不上育人;教好书是

基础,是育人的必要条件;而育人的关键在于

教好书。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的两个侧面,其

特点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把握好教材

内容的德育因素,找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

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自觉主动地渗透,体现育

人的要求。

答:讲授法和发现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是所以

希望有所作为的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方法基本

功;读书指导法和独立探究法是当前教学方法

改革的着力点;自学法和研究法是教学方法改

革的努力方向。“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养

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最

高境界,这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55.简述直接教法的种类:

(1)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

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2)读书指导法—是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

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

外读物,获取知识,培

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

学方法。

(3)自学法—是学习者通过个体独立学习和思

考,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促进自身发展的方

法。

56.简述间接教学法的种类:

(1)发现法—即发现教学法,包括教师教学指

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教

师的指导是关键,学生的发现学习是核心。(2)

独立探究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独

立探索,自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3)研究

法—也称发明法或创造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学

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独立的思

考钻研、探索与研究,发现新的问题或解决问

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程序的学习方法。

57. 讲授法的涵义`功能.方式与要求?

答:涵义: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

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功能: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

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掌握教材,促进学

生学科能力全面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在

拓展知识深度广度方面的主导作用,讲授法是

其他方法运用的基础。

方式:1.讲述;2.讲解;3.讲读;4.讲演;

要求:1.讲述要求教师

进行讲述时要通俗易

懂,力求生动;2.讲解

教师角度要求讲解知

识,思维方式,思想观

点,思维过程;学生角

度要求积极主动去听,

不盲目接受,在思考中

聆听,在聆听中思考,

把听与思结合起来,促

进思维的积极活动状

态;3.讲读要求注意讲

读的语调,语气,语速,

情感,手势,面部表情

与体态表情;4.讲演要

求教师通过概括来突

出重点,固化基点,攻

破难点,澄清疑点,以

点带面,多面一体,帮

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把

科学知识有序化;

58. 发现法学习的一般步骤?

答:步骤是:提出让学生感性趣的问题—提出

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树立假说

—协助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助于下判断的资料—

组织审查资料—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明

结论,对假设和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验证`

补充,甚至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60.全面发展教学观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1重结论更重过程: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

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

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与特定的探究过

程和方法论。2.关注学科更关注人:关注人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

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在教学

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

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59.简述新课程发展的内涵(三维目标):

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者的整合。

61.交往与互动教学观的涵义、属性与途径?

答:涵义: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的

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师生交往是学校中师

生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与一般的交往比,

师生交往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更明确的目的

性。

属性: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师生都是教学过程

的主体,都有独立人格,要彼此尊重,平等主

动的交往;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强调

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互动,

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

识,共享,共进。

途径:是借助“对话”来实现,它强调的是双

方的“敞开”与“接纳”。

62.开放与生成教学观的含义与要求?

- 4 -

答:含义:是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显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开放性教学观要求:教学从内容、课程、教学、过程大亨不同的角度,摆脱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缺乏对智慧挑战的封闭僵化的教学状态,使教学充满活力。生成教学观的要求:一切的课堂教学都要让学生有实在的认识收获,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62.简述教育评价的核心要素及内涵?

答:1.客观描述:是评价的第一要素。2.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是在客观描述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价。3.增值探索: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但评价目的不在于判断本身,价值判断的归宿是增值探索。

63.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特点。

答: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现代教育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价功能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的类型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实施形成性评价;

4.在评价的方法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采用绝对评价法。

64.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反思?答: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是:1.用分数表示学

习成绩,但又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力量,番薯被

绝对化,价值被扭曲;2.考试的内容与方法脱

离实际;3.考试反馈+作用的基本功能被削弱;

4.考试的“值”人为造成了不良的竞争。

反思是:在考试评价中建立现代崭新的分数观,

正确地把握和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都具有

教育意义,使分数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成为

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

65:如何划分教育评价的不同类型?

答: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3 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

4 自我评价与同伴

评价

66:概括现代教育评价的方法

答:1 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2 表现性测验性评价

3 平定量表评价法;

4 行为检核表评价法

5 同伴评价和轶事记录评价法; 6.成长记录

评价法.。

67.日常教育评价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存在问

题?

答:内涵:本质上是一

种教育行为,以隐性方

式渗透在课堂教学和

师生交往的各种活动

中,因而被称为教育教

学中非正式评价;

基本要求:1.必须体现

对学生的爱心、关心和

帮助;2.必须体现人的

尊严,尊重学生;3.必

须体现对人的价值的

重视;4.必须调动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

生主体精神。

存在的问题:1评价的

真实性被淡化,人文性

被神化,表扬过多并泛

化,无原则的奖励与赏

识;2.评价泛化脱离学

生的实际,失去评价依

拖的载体;3.评价面面

具到,高烦琐哲学,加

重教师与学生负担,使

评价反面成为束缚学

生发展的新桎梏。

68.简述校本研究的涵义与特征?

答:涵义:是以学校自

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

校长,教师为主力军,

针对学校现行存在的

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

的研究活动。

特征:是一种实践研

究,以学校内部的教育

现象为研究对象,有明

确的目的,有严密的过

程,有科学的方法;

69.分析校本研究的意义?

答:1.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2.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途径。

70.简述教师研究的特点?

答:1主动性,对工作

中的现实问题、疑惑,

不是被动的应对解

决,而是主动的研究和

应对。2.反思性,在研

究中要指向自我,经常

保持一种批判反思的

态度;3.日常性,对教

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要

立足于日常现实,持续

地进行,以产生效应;

4.实践性,研究要紧密

结合教育教学问题解

决的实际需要,是为解

决实践问题而研究。

71.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力量有那些方面?

答: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72.校本研究的涵义与特征?

答:涵义:是指已学校

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

校校长、教师为主力

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

划的研究活动。特征:

是一种实践研究,有明

确的目的,有严密的过

程,有科学的方法。

73.教师的实践反思?

答:是教师以自己的职

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

自己在职业活动过程

中所表现的行为及由

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

视和分析的过程。

74.同伴互助的实质与表现形式?

答:实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

动与合作;表现形式:对话、协作、帮助。

75.专业引领的内涵是什么?

答:就实质而言,是理

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

与实践的对话,理论与

实践关系的重建;对教

师来说,加强理论学习

接受理论指导,提高教

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

思维能力,是教师由教

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

必经之路。

76.校本研究的过程有那些基本活动环节?

答:1.问题—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2.设计—基于“有效教学”历年的教学设计。

3.行动—基于“教学活动”的教学行动;

4.总

结—基于“问题解决”的教总结。

77.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1.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

是在行动中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2.课堂

人种志研究——就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人种志

研究方法对课堂中的群体进行研究,试图最真

实自然地揭示这一文化群体中人们的行为方

式、意义、价值、观点和动机等。

3.个案研究——是针对单一个体杂一某种情况

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的收集有关资料,从

而进行系统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

78. 什么是教师的实践反思,内容和方法?

1.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以及由

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2.内容:

指向行为,观念及其角色层面的反思,指向设

计,实施极其结果层面的反思,指向个性,风

格,机智及其智慧层面反思。3.方法:1.内省

式反思;2.交流式反思;3.学习式反思;4.研

究式反思。

79.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

用原则:1.共享性原

则,资源只有共享,价

值才能更充分发挥有

形资源共享可提高经

济效益;无形资源共

享,可以激发思维,提

高效能。

2.经济性原则,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追求少投入,

高产出,要追求包括开支,时间,空间和学习

活动等方面经济性。

3.实效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

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

展。

4.因地制宜原则,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

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

风格,扬长补短,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进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1.资源调查—建

立课程资源库,2.资源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

策略3.资源规划—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 5 -

论述题:试分析课程内涵发展趋势。

答: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

的经验和体验。关注学习者现实的活生生

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盗过程本身的价

值。关注教学进程本身教育价值,强调“过

程课程”把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情境中,

使促进而不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把课程视为教师

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接持续交互作用的

动态的情景,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生

长胜的“动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

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和与隐性

课程并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

与“空间课程“并重。

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

课程的整合。

- 6 -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述。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现存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教育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5.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6.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教育规律 8.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9.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他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他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规则。 1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4.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得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17.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18.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0.素质教育: 2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身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身。 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2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 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 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 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 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13. 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学校教育活动。 14.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 15.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16. 教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常采用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不同方式。 17. 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见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教师分别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8. 自我教育---指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19. 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 20. 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21. 观查法---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方法。 22.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观察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掌握教育实情、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23. 教育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评价,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4. 加权定量评分法---指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性或其总体状况进行评分赋值,运用加权求和的公式统计评分结果,以判明其价值的评价方法。 25. 教师的劳动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培育人的劳动。具体包括: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劳动时空范围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过程和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26. 教师的任务——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任务有:教好功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等。 27. 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价值取向和现代人思想素养。 28.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29.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互进。 30. 教师的知识素养——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比较扎实的教育知识。 31. 教师的能力素养——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周密、精细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广泛、活跃的社会交往能力;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机智的教育应变能力;冷静、沉着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学中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管理教育最高决策层规定的,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独立自主性原则: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3.发展适宜性:指幼儿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4.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5.启蒙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人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实质是启蒙教育。 6.活动性原则:要求幼儿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

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7.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8.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然的生活中,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考试网 9.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指保教结合、日常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注意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0.保育员: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毕业以上的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的职责。 1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是实现教育目的或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12.道尔顿制: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按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0.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教育学名词解释(20200524071808)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反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 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正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业。 4.显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 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5.隐性功能: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6.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 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 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7.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 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也称工具功能。 8.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 规则。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 10.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 统一综合。 1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 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2.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 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3.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 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 14.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得教育:从广义上说,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得教育:就是指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16、发展关键期:就是指身体或心理得某一方面机能与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得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得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就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得生理解剖上得特点,如机体得结构、形态、感官与神经系统等得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就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得一种状况,指个体得生理与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得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就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得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得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按环境得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 20、人得价值:就是指人在世界中得地位得到肯定,人得作用得到发挥,人得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得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就是人得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得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得:广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得总得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