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调”的旅游价值

(一)民间精神诉求四平调,来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由民间艺人所创造,是发展历史较短、发展脉络清晰的民间表演艺术。四平调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

(二)重要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丘四平调剧团是四平调的母团,是四平调的根,享誉全国的四平调大师级人物大都是商丘四平调剧团走出去的。对四平调的更进一步的保护,也应该引起社会各界更大的关注。

商丘四平调被国家和河南省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足见商丘四平调完全符合《公约》中对非遗的定义。

二、商丘四平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

四平调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缩影,四平调的发展足以代表着我国众多稀有剧种的发展,四平调生于商丘,长于商丘,发展与未来也在商丘(《文化商丘》四平调:稀有剧种的生死之搏)。

(一)商丘四平调保护现状

自1930 年民间艺人邹玉振的“大兴班”发展到今天的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四平调的保护工作经历了无数变迁与磨难。

为了抢救这一传统戏曲剧种,商丘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

商丘四平调剧团多方面的扶持和帮助,二十年来商丘四平调剧团首次通过考试招收了8 名演员,政府给了编制,拨了工资,为濒临灭绝的四平调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1] 。

到目前为止,商丘四平调已形成动静结合的系统保护。静态保护,主要是对四平调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动态保护则是指办四平调艺术传习所培养新的接班人。

(二)商丘四平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引导机制。首先,通过政策,明确该剧种在社会文化当中的性质与地位,党和政府、戏剧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责任,以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方向。其次,作为四平调的发源地,商丘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都不知晓四平调,更不用说河南省内或是全国各地的民众了。这说明政府对四平调的普及及宣传力度太小。再次,四平调作为地方戏曲,市场能够解决的,应该留给市场;市场不能解决的,需要政府承担去做。对于四平调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剧团来实现,更多的是要靠政府的支持和作为。

2.人的问题――缺少艺人。(1)四平调师资队伍人才匮乏。由于剧种和剧团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不断下滑,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断层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业务能力强的传统老艺人已经退休或者面临退休,中年演员有的改行了,而现今的年轻人又不愿学习戏曲,业务水平差,这最终会导致四平调技艺和传统曲目的失

传。另一方面,从事四平调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队伍,人数很少,难以适应当前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需求。(2)接

班人匮乏。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商丘市文化艺术学校联合创办的“四平调艺术传习所”是四平调接班人学习的的主要场所。可目前都出现了生源不足的状况。多年苦练,可真正能够出类拔萃、成才的人却很少;戏校毕业是否能找到工作,能否有较高的收入……这些顾虑,让家长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戏。(3)四平调演员的文化素质需要提高。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四平调演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虽然较旧时已有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新的时代。

3.市场需求的问题。(1)严重缺乏观众。四平调观众严重缺乏,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地方戏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体制中已严重缺席。(2)发展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不可取。地方戏的中心主力都在城市,但现在很多优秀传统剧目、新创剧目的演出吸引不了城市观众,只好退守农村。四平调也不例外。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四平调的演出在市区内较少,都转向了周边的县城和乡镇,其主要观众也变成了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农民。对他们而言,听戏只是农忙之后的消遣,而不是艺术欣赏。

(3)

艺术竞争力萎缩。演绎四平调的剧团逐步减少、退守农村、人才流失、最优秀的剧目越来越少,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结果)在于四平调作为地方戏的艺术竞争力不够。

4.资金的问题。缺少了付费的听众,也就缺少了运营收入。在这种条件下,资金也就成了保护四平调道路上的又一块绊脚石。想要传承发展,就必须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比如,艺人的工资、无偿演出的费

用、置办道具的费用等等。

5.受戏曲生存与发展观点的误导。剧团对政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抱着不情愿转企的态度,扛起“非遗”的大旗,力求继续得到政府的“庇佑”和“护养”。但事实上,目前存在的国有戏曲剧团体制,割断了剧团与观众的亲密联系,非常不利于濒危剧种的抢救、保护与传承[2] 。

三、四平调的保护与开发实现方略

(一)以人为本一一四平调的首要保护与开发策略1?“输血”或者“造血”一一激活民间艺人自身的艺术能动性。建立传承机制,培养传承人是继续解决的问题。可以建立有效的传承模式,多方面鼓励师傅带徒学艺、进行展示活动。还要鼓励师傅采取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如有可能,可积极与地方职业院校结合,设置相关课程,为繁荣与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人才保证。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为老艺人培养新传承人创造条件。积极对民间艺人予以一定的补贴是十分必要的。

2.注重培养四平调的群众基础。笔者认为,培养听众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开发参与性体验项目。通过参与性,提高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剧种的知名度。再次,举办四平调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二)大胆改革创新,塑造四平

调文化特色品牌剧目

加大四平调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在剧目创新上,可以选择一些有时代气息的,反映现代商丘城市、农村生活的体裁进行创作。在唱法、唱腔创新上可以像当年创立四平调一样,更多地吸收其他剧种、

其他唱法的经验,甚至可以借鉴一下美声唱法的气息和发声方法。

(三)保护主体的建立一一从政府、企业、学者的角度谈四平调的保护与开发

1.政府主要出于决策、组织、统筹的地位。政府应当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主导者,责无旁贷地要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刻不容缓地加强非遗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政府应积极制定四平调长期发展规划,制定规范企业参与经营。还可以结合国际上非物质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和相关的政策措施,通过社区体验带动整个社区保护四平调这一地方文化,促使四平调在文化传统的变迁过程中,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核心部分,避免造成四平调文化传承的断裂。在政府参与的过程中,要强调的是政府要把自己的介入视为执政政绩的一部分。由于这种介入以权力为依托,具有某种强制的功能,构成一种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可以以其强势的地位,统筹全局。也因此,如果认识或措施上出现偏失,将会给四平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大面积的损害,必须引起高度

重视。

2.文企联姻一一改革四平调现有的剧团体制和运作模式。我们要从河北省第一个戏剧剧组―― 《黄粱梦》剧组的成功改革模式得到启示,改革现有四平调的剧团体制及运作模式,大胆的创新深化院团改革,寻找具有营销推介优势的文化艺术公司联手闯市场。因为,这种企业大多是出资者,他们很自然地从市场观念出发,两眼紧紧盯着投资的回报与利用。从本质上讲,这是一支异己力量,弄不好,很容易将保护进入歧途。

3. 重视学者参与度。学术界情况比较特殊。从研究的角度出发,他们更关注对象是否遭到破坏,其原生态能不能得到妥善保护等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因而是一支最可靠的科学力量。学者可以成为四平调的代言人、文化评估者和实践指导者。受众者希望借助学者来提高自己文化的“身价”,营造声势,扩大对外影响。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本地区的文化遗产不再重视,不懂得对特色资源加以保护,依靠政府政策强迫他们保留文化传统是行不通的,需要学者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文化自觉意识,主动参与四平调的保护。

综上所述,四平调作为豫东地区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剧种,在河南地方戏剧、音乐、历史等研究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科学规划,设立有效的开发措施,才能使四平调重新焕发活力,进一步促进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一步为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