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说课讲解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说课讲解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说课讲解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说课讲解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课程标准: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埃及

1.概况: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约在公元前3100年,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都城在孟斐斯。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象征。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概况: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首都是巴比伦。

2.《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性质),也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地位)。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概况:古印度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城邦。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

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四、四大文明古国

①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②古代印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③古巴比伦——两河流域;④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

第3课欧洲文明的起源课程标准: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一、爱琴文明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兴起)历时约800年,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

二、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

⒈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城邦。

⒉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⒊改革措施:①通过抽签,所有公民都可以担任各级官职;②公民大会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任何公职人员不能专权;③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给工资或补贴,以便贫苦公民广泛参政。三、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⒈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出现:公元前6世纪末,意大利半岛中部。

⒉布匿战争: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的扩张与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

...发生冲突,两国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结果罗马取胜。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称霸地中海地区。

⒊罗马共和国的衰落: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小农的破产、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导致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⒋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独揽各项大权,他还被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第4课中古亚欧文明课程标准: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一、日本大化改新

⒈背景:7世纪,日本奴隶社会的各种矛盾十分尖锐,日本皇室和一些留学中国的人想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时间:646年

3.内容:①土地属于国家,实行班田收授法;②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4.意义: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⒈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尔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国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

⒉查理·马特改革:建立采邑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出现了“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局面。

⒊“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三、西欧城市的兴起

11世纪前后,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西欧工商业城市普遍兴起,重要城市有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11—12世纪,西欧到处发生城市反对封建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琅城人民起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⒈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其向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发起猛攻,君士坦丁堡陷落。奥斯曼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并将其称为伊斯坦布尔。

⒉ 16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帝国。

第5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课程标准: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一、暴力冲突

1.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取胜之后的雅典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2.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

....东征,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首都是巴比伦。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

3. 匿战争后,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罗马的扩张,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海。

二、和平交往

1.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时来到中国,著有《马可?波罗游记》。该书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课程标准: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一、佛教

1. 背景:公元前6世纪,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2. 时间:公元前6世纪。

3. 地点:古印度。

4. 创始人:释迦牟尼。

5. 教义:宣扬“众生平等”,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进入“极乐世界”。

6. 经典是《金刚经》。

7. 佛教的传播:公元前3世纪,印度摩揭陀国的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此后,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二、基督教

1. 时间:1世纪。

2. 地点: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

3. 创始人:耶稣。

4. 教义:宣扬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与生俱来即有“原罪”,耶稣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人们只要信奉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

5. 经典:《圣经》。

6. 基督教的发展: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逐渐盛行于欧洲各地。

三、伊斯兰教

1.地点:阿拉伯半岛。

2.时间:7世纪。

3. 创始人:穆罕默德。

4.教义:宇宙间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凡是信仰安拉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

5. 经典:《古兰经》。

6. 作用:这种关于一神教的宣传,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民族的统一。

7.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①622年,穆罕默德到达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②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第7课古代科技和文化课程标准: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以《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说出阿拉伯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点,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一、文字

⑴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人创造的。⑵楔形文字—是西亚苏美尔人发明的。

二、科技

⑴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⑵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等学科体系。⑶阿基米德发现了比重原理和杠杆原理,发展了机械学。

三、文学

1.史诗:盲诗人荷马所作的《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它不仅是研究早期希腊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保存的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寓言:《伊索寓言》汇集了古希腊民间流传的一些寓言故事。

3.戏剧:①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②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

王》。4.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谈》(又译《一千零一夜》)。

四、建筑

1.清真寺建筑是伊斯兰文化的代表。著名的麦加克尔白神庙和大马士革的奥玛雅大寺集中表现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特色。

2.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代表。哥特式教堂建筑是12、13世纪西欧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8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课程标准: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一、文艺复兴

1. 兴起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萌芽和发展。

2.时间:14—17世纪。

3.发源地: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意

大利萌生)。 4.指导(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提倡以现实的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作用、价值)。

5.性质(实质):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6. 代表人物:

①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是《神曲》。

②达·芬奇——文艺复兴的“巨人”,其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③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维护的“地球中心说”,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

④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

7.影响: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新航路的开辟

1. 根本原因: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 直接目的:到东方去寻找物质财富。

3. 有利条件:①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②人们对地球的了解。③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

4.开辟新航路的代表人物及成就:

①迪亚士:1487年率船队到达好望角。

②哥伦布:1492年,他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

③达·伽马:1498年,他率船队到达印度,开辟了通向印度的航路。

④麦哲伦及其船队:1519—1522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5.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孤立、分散的世界走向整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6.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新航路开辟的不同之处

①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寻求财富。②规模不同:郑和出航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哥伦布等人的航行规模。③时间不同:郑和出航的时间比欧洲早半个世纪。④影响不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9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课程标准:简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一、过程

1.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 开始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 处死国王: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议会通过决议废除君主制,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4. 王朝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继承王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二、结果

1. 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2.《权利法案》颁布:

①时间:1689年②颁布机构:英国国会

③作用:它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建立。

④意义: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建立。

三、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第10课美国独立战争课程标准: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

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一、过程

1.起因:18世纪中期,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

形成,民族意识增强;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使它们之间的矛盾不断激

化。

2.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4.①建军:1775年5月,华盛顿担任总司令

②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并发表了《独立宣言》,

5.《独立宣言》

①历史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

众国,美国诞生了。它的发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志,成为北

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子。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②核心思想:倡导自由平等原则,反抗殖民压迫,宣告北美13个殖

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③马克思的评价:“第一个人权宣言。”

6.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

是联邦制国家,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法院(司法)三权分

立,互相制约。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二、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第11课法国大革命课程标准: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讲述拿破仑

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一、过程

1.起因: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

2.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3.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

14日)

4.《人权宣言》

①时间:1789年8月②机构:制宪会议

③内容: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在权力上人是平等的;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④意义:《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核心内容

是人权与法治。它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拿破仑帝国

1. 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2. 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的“法兰西第一帝

国”。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⑴对内:①颁布《拿破仑法典》,去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

范;

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⑵对外发动战争:①自卫战争:捍卫了革命成果

②扩大法国革命影响

③非正义征服战争→帝国灭亡

三、影响

法国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第12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程标准: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1.工业革命的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有雄厚的资本;②大量的劳动力;③有广阔的海外市场;④丰富的生产原料。

3.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一、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阶段:棉纺织机器发明使用

珍妮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克隆普特)(卡特莱特)

2.第二阶段:瓦特改进蒸汽机

影响:蒸汽机的强大动力为机器大生产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发,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3.第三阶段:交通工业的革新

火车: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用蒸汽机推动的火车。1825年他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火车和铁路的出现是人类陆路运输的突变。它缩短了地区间的距离,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国家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结束:19世纪60-80年代,大机器工厂基本取代了手工工场。

二、意义

①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它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加重了这些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的掠夺和剥削。③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④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它使社会日益分裂微微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

解析:

第13课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课程标准: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西班牙和葡萄牙是16世纪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2. 17世纪初,英、法、荷三个殖民国家兴起,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帝国。

二、三角贸易

1. 背景: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直接原因

2. 航程:出程(欧洲—非洲),武器和廉价工业品;中程(非洲—美洲),黑人;

归程(美洲—欧洲),蔗糖、黄金、白银。

3. 影响:对殖民国家来说——赚取了大量的血腥钱,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非洲国家来说——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精壮人口,导致社会经济衰退,造成长期贫穷落后。

三、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1.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

2.侵略方式:野蛮的掠夺

3.突出代表:克莱武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典型代表。

4.殖民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

5. 英国殖民侵略的影响:对英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生产原料,这些财富迅速地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大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印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冲击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经济,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

第14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课程标准: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一、“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①历史背景:(即原因)1.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残酷奴役和掠夺。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3.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②战争进程:1. 1816年,玻利瓦尔在委内瑞拉东部建立根据地。他率军从北向南打击殖民者,建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2. 1824年,玻利瓦尔的战友苏克雷指挥军队在阿亚库巧大败西班牙军队,清除了西班牙殖民军在南美的最后一个据点,解放了秘鲁全境拉美独立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3. 1825年,上秘鲁宣告独立,并以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为玻利维亚。4. 1826年,西班牙在南美的最好一支军队向玻利瓦尔投降,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结束。(由于功勋卓著,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委内瑞拉的“祖国之父”)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根本原因:英国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殖民统治。

2.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

3.骨干力量:土兵。

4.领导阶层:王公贵族。

5.代表人物:“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依)。

6.性质: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大起义。⑦结果:失败。

第16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维新课程标准: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⒈背景:俄国农奴制出现危机;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⒉目的:摆脱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统治。

⒊前提:保护贵族、地主利益。

⒋改革者和内容

⑴亚历山大二世。

⑵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这一措施的实施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市场);②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这一措施的实施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也表明农民为获得这些权利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包袱)。

⒌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政府推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其本来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但其具体措施的实施,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⒍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

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⒈背景:①处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一个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②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势力纷纷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③部分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等,主张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或幕府统治出现危机,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⒉时间和性质:⑴时间:从1868年开始⑵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⒊内容:①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方面: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最能体现其性质];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③军事方面: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④在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⒌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⒋日本明治维新对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坚持科教兴国,大力发展教育。

小结:近代历史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的方式:⑴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英国、法国。⑵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美国。⑶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例如俄国、日本。

第17课美国南北战争

课程标准: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

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背景: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导致了

大规模向西移民的“西进运动”。

一、过程

1.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两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矛盾的焦点。

2.美国内战的直接原因:1860年11月,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美

国总统,他的当选,使南方奴隶主极度愤恨和恐慌。

3.爆发: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后,南方奴隶主极度愤恨和恐慌,他们组织叛乱政府,公开分裂国家。(表明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是→林肯当选为总统),并于1861年4月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

4.林肯政府扭转战局的措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目的),林肯政府于1862年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叛乱各州的奴隶全部获得自由。作用:瓦解了南方种植园奴隶制,

增强了北方军队的战斗力。)【两个法令的作用:鼓舞了广大人民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5.结果:1863年,北方取得葛底斯堡大捷,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成为

转折点)。1865

....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

二、意义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简评林肯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内战的

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最大的内部障碍,促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他是继华盛顿之后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之一。

第18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程标准: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讲述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1.1836~18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工人阶级提出了以争取普选权为

中心内容的《人民宪章》,虽最终失败,但宪章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

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理论基础:批判地汲

取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文化成果。

3. 1847年,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马、恩为其起草纲领,并于1848年2月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4.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5.《共产党宣言》的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6. 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随后巴黎人民发动了3月18日革命,并于28日建立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五月流血周”后,巴黎公社失败。

⒎《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曲作者:比尔·狄盖特。《国际歌》像一支号角,激励着人们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课程标准: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一、过程

1. 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2. 工业革命的三个主要标志: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电报、电话等通讯手段的发明。

3.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

4.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

5.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以“为人类幸福生活而发明”作为人生理想,发明了电灯泡、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电池等电器,被称为“发明大王”。各种电器的发明和应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

6.新兴部门产生:电讯业。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 导读: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篇1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个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理解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准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点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因为初中阶段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实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为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往往存有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实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协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初三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向电气时代说课稿

人类迈向电气时代说课稿 一、说学情 授课的对象是重点中学初三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表现欲望强烈,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课堂上教师应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创新是世界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发展则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流之一,而电气化时代是世界近代科技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学好本课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近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及“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初中历史9下第7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包括《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两篇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在继承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又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促成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造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学好本课是学好下一课的前提,本课也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知道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2.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4.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

和生产的重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类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课后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5.通过分析和认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的异同,学会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6.通过介绍中国飞机设计师冯如的成就,掌握古今、中外贯通联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利与弊,认识到发展经济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通过学习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4.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和发明家科学贡献的介绍,尤其是分析爱迪生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说课讲稿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五单元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第五单元主要内容是世界现代史,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的苏联是这一时期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统治政策,逐步实现经济复苏,并出现了新的变化。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改革遭到失败。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围绕上述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冷战》、《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四课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能够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和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内容和目标的任务,为此,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准备、板书设计等全方面说课。一、说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部编版)要求:“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的第4课。本课主要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本课包括“万隆会议”、“非洲年”和“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部分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亚非拉国家作出了哪些努力。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020年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020年最新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观看历史地图等,使学生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 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 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思维方法, 来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民族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 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历史人物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其爱国主义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推崇。 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章西女王、玻利瓦尔。 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创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导入新课: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 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 殖民统治之下。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 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西班牙__和__葡萄牙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在__美国独立战争__和__法国大革命__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__反抗殖民统治__、__争取民族独立__的运动。 3.在南美洲北部地区,__玻利瓦尔__解放了__哥伦比亚__、__委内瑞拉__和__厄瓜多尔__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南美洲南部地区,__圣马丁__领导了__阿根廷__、__智利__、__秘鲁__的独立运动。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__解放者__”。 4.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 度的__经济掠夺__和__政治压迫__。 5.1857年, __印度土兵__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年轻的__章西女王__领导军民与英军 展开激战。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6.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英国殖民者__,反映了__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__。这次起义也是__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__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 战灾难→ 二 月 革 命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执行反人民政策) <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十 月 革 命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党) <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说课人:XXX XXX中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祖国五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一个个政权的更迭,一个个王朝的兴衰。以下是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了解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极格局,初步了解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了解与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这个环节,使得新课与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根据学案预习,并且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华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根据我的教学对象及新课标要求,我自主设置四个步骤来完成主体部分的教学。 步骤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战后的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历史说课稿

1、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A、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有关要求 B、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较快发展的史实。 (3)知道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内乱不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我历史上罕见的,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布局日趋合理,也开始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习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4)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西部开发应注意什么?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你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以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除战乱因素外,还因为北方长期以来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人们向往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因此进行知识迁移时,要让学生具备“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环境意识。

初中初一历史优秀备课说课稿三篇

初中初一历史优秀备课说课稿三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初一历史优秀备课说课稿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初一历史优秀备课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 九年级历史说课稿(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

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的大概过程;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播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影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50多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陆欧洲、加入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展示:1913年英、法、德、美的比较(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殖民国家)

项目英法德美 19世纪中期工业 1 2 4 3 产量所占位次 1870—1913年工 1.3 1.9 4.6 8.1 业增长倍数 1913年工业产 3 4 2 1 量所占位次 1913年殖民地 1 2 4 5 面积所占位次 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13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量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激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归纳总结: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 1.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大战的参战国、主要战场等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图片,说说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归纳总结: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通过此战役,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的企图破灭。 3.结合教材和相关史实,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目标导学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塞尔维亚参与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它无法改变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和概述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与材料,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他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制度示意图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提示: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 外患:美国两次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机严重。 倒幕:倒幕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除了障碍。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图一: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成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或为资本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人教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

初中历史说课稿[1]

初中历史说课稿-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 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