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倡导

新课程倡导

新课程倡导
新课程倡导

课题研究的意义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着重要探究的是如何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长期以来,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以集体授课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虽然在知识点传授方面有容量大、时间经济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点讲授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行为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灵活地开展各种较为真实的语言教学活动;同步的课堂教学节奏无法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这种授课方式往往造成学生英语学习产生两极分化,使不少学生失去对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基于这种情况,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同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英语课程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研究表明,小组活动能减轻学习者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小组活动更能使活动参与者产生大量有利于语言习得的交互修正,小组信息轮换型使大部分参与者,包括平时沉默或害羞的学生都积极活跃地参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

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小组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实质性发展,90年代我国在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必要的。2.具体实施方法从初一学生接触英语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就应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小组成员的选择,也应有开始教师的有

意选择,逐步走向学生的自由组合。小组合作学习与巩固单词在学了新单词后,教师可以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单词进行分类记忆,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单词配上相应的

图片加以记忆。教师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单词的情况,可以每个月抽出一定的时间让每一

小组的学生进行单词接龙游戏,哪一组在规定时间内所写单词最多者获胜。小组合作编对话学生学完新课文之后,教师要求他们仿照课文编对话。在编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会碰到一些不懂或遗忘的单词,这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词典或问老师等学习方法来完成任务,然后再通过

表演来加以巩固。这避免了大课堂上不懂装懂,滥竽充数的现象,大大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

动机。小组合作学唱英文歌有很多英文歌曲是非常美妙动听的,可是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又

是非常有限。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每个月学会一首英文歌,曲目自选。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

生们先听录音,学歌词,然后再跟唱、自己唱,最后在班上小组合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

又可以学会不少东西,同时,又不失学习兴趣。小组合作进行课内讨论在介绍完一篇新课

文后,学生除了要求能掌握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对课文内容能加以理解。各小组根

据教师给出的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每个组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记录员记录整理后,由报告员

向全班汇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得以开口说英语,在看到自己

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小组合作进行课外阅读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

的一种重要能力。通过阅读,教师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与基础知识,还可以让学

生学会一些新单词。教师可准备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分小组一起阅读,并完成一些相应的活

动或练习。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报刊物来阅读,教师适时

给予指导,适当抽查。小组合作学小诗、编小诗英语里有很多容易上口而又有情趣的小诗,

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规定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会一、两首小诗,积少成

多。通过学习与积累,学生扩充了词汇量,拓展了知识面。当学生学了一段时间的小诗后,在

掌握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要求他们自己编写简单的小诗,并在全班交流。三、

注意事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所采取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活

动的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同时,教师要把合作学习与班级授课、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合理地分配各部分的学习时间。1.合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

师要经常对学生讲

长期以来,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以集体授课为主的班级授课制

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虽然在知识点传授方面有容量大、时间经济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点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行为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灵活地开展各种较为真实的语言教学活动;同步的

课堂教学节奏无法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这种授课方式往往造成学生英语学习产生两极分化,使不少学生失去对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基于这种情况,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合

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

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优质课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意见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新课程条件下,面向全体学生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要;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学生。要杜绝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的做法。 3、“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正确发展,不能偏废也不能拔苗助长。全面发展是相对而言,不是“大一统、齐步走”,而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针对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 1、课堂教学模式要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实行“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课型单元教学模式,或“预习、展示、反馈”三层次课时教学模式。教师讲解释疑时间一般掌握在15分钟左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 2、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正确处理这一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的关系,即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传统的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协调全面发展。 3、大力推广学案教学。为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有教师都要实现教学案一体化向学案教学的实质性过渡,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让学案取代教案。 四、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1、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2、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3、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评价》试题卷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评价》试题卷(一) 一、名词解释(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教学评价 2、发展性学生评价 3、探究性取向命题模式 4、表现性评价 5、以学论教 6、课堂观察(教师评价) 二、简答题(4小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评价的基本功能。 2、初中科学课程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哪四个维度? 3、发展性教师评价关注评价主体的互动化,教师自身、同行、学生都能参与评价;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性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简要说一说互动式教师反思性评价的操作方式。 4、教师成长档案袋可能涵盖的板块和相应资料有哪些? 三、辨析题(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1、有人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评价只侧重结果;把评价的方法简单等同于考试和测验;把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简化为选拔和等级评定;把评价的主体窄化为教师或行政部门,把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你认为这种想法正确吗?简述理由。 2、“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思想与许多学校追求的教学“最优化”有矛盾吗? 四、观点论述题(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1、论述你对发展性评价的激励性原则的认识。 2、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科学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你认为一堂好的科学课的标准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学生回答都对?” 一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很少,即使同一个问题出现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教师总是说:“你说得很正确”、“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 现在“无错误原则”开始被老师们接受,但是一些老师疑惑地问“学生在学习中有了错误还需要纠正吗?” 分析以上案例,请你谈一谈你对“无错误原则”的认识。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

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力求达到目标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在基础学力、发展学力、创造学力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 2、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 二、教学内容 3、活化教材,注意教材内容的整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注意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活化教材; 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 学习材料充足、注重布局、条理清楚,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4、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 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教学方法 5、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言行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6、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善于激趣引疑,启迪创新思维。 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教学的度、量安排合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手段选择恰当,能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善于激趣引疑; 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四、教风教态 7、尊重学生,教风民主,学生的回答和质疑得到鼓励,及时反馈调控,应变力强。 尊重学生人格、教风民主、提供机会,引导求异,关注差生; 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具有教学智慧; 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 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8、教师情绪饱满、热情,教态自然,演示规范、媒体运用熟练。 教态自然亲切,语言规范、注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演示规范,运用熟练。 五、参与状态 9、对问题情景关注,兴趣浓厚、主动投入、积极性高。

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5页

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 这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十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提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质量的方向指引。标准的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坚持了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在教学观上有一些重要的特色。如何理解新的教学观,笔者认为可关注以下四个重要的方面。 一、明确了新的教学观,突出“参与”“互动”和“发展”三个基本要素 首先,修订稿提出,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提法,明确了一种新的教学观。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师生双方的参与,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二,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过程。第三,通过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的发展。 二、提出“四基”思想,拓宽了数学教学的目标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从四个方面体现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体现数学教育固有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从课程目标上看,可以分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等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和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经历基本的数学活

动经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与实验稿相比,这次修订在教学目标上得到进一步拓宽。长期以来,如何落实基础和创新是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难点,有人甚至认为两者在实践中很难统一起来。修订稿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在继承的基础上促进发展,很好地处理了基础和创新的关系,实现了“双基”与创新两方面目标的和谐统一。“四基”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双基”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和基础。我国学生“双基”比较扎实,但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方面比较薄弱。本次修订强调“四基”,强调对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这为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基本路径,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四基”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 三、着力培养“四种能力”和“两种意识”,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载体 本次修订在课程实施和载体方面形成重要特点。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看做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基本载体,作为培养数学思维的基本载体,也是作为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载体。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灵魂。什么是应用意识?修订稿指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燕尾服的主要有四个,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 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为个 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 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 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 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题目、引言、正方、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 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 义;正言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 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对问题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出处来 源。 5、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6.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6、简述培养良好班集体的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7、简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与方法(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结 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 标的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 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 价建议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10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11.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记忆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1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思想道德的内容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14简述教师发展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即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以教师教作为评价对象,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因此,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然。 二、新课程理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 而新的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纲要》内容简言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是保证进行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

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目前世界上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学习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团体探究模式、结构方法模式、复杂指导模式、合作方法模式。在我国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如分层

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行为等都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死守“师道尊严”,不转变观念,不能及时地完成角色的变迁,或许不久就面临着“换人”或“下岗”的危机了。 不是有人唱:“不是我不明白,是社会变化太快”么?看看报纸,听听新闻,我们身边时刻都发生着新鲜事。如在有老师硬性规定:学生迟到了,要喊“报告”的时候,北京东城区提出“尊重”教育,允许迟到的学生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走进教室。学生有事进办公室可以坐下来,与老师平等交谈等。面对这种以往不可想象的变化,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 首先是“树立服务的观念”。我们对教师自身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乃范”,就是“师道尊严”。在认定了教师是授业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尊严和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学生求学,教师施教,求学者唯唯诺诺,施教者大恩大德,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有着至高的尊严,学生普遍产生害怕教师的心理。有的老师甚至炫耀:看,我的学生多听话,多怕我呀!平时教师往往只关照学生的学业成绩,热心于一部分学生,冷淡另一部分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应赋于全新的内涵——教育即服务育人。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是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学生,教师本应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车,共同前行。教师的一切言行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思想理念,教师就能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位学生,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服务,这样教师与学生才会平等相处,教师才不会以施恩者的心态凌驾学生之上,对学生学业和行为上的错误,才不至于轻则责骂,重则惩罚,这样教师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合理的权利。可见,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师才能真正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其次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呢?成绩优秀的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读重点,上名牌、是我们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学生,不少老师加班加点,频繁考试,让“违纪”学生抄10遍练习题的有之,让学生背作文的有之。我们总是偏爱成绩好的尖子,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结果培养出的往往是畸形“人才”——他们因时常被“自豪”的“光环”笼罩着,往往是言行举止高高在上,而且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少有“感恩”的心!这样的学生很难合上时代需要的节拍。有个教育名家早就说过:成绩是教育的副产品。回头想想,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对我们有用的到底有多少呢?有用的是学习方法,是人文意识,是一颗善良博爱的心。爱因斯坦说:所谓的知识,就是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忘掉以后,剩下的那部分。不是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么?有“用”就是“材”!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在社会的某个工作岗位上能发挥他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就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有位校长对他的老师说:要善待优等生,他们可能成为科学家,为我们学校添光增彩。也要善待中等生,他们可能做官,为我们学校批条子、剪彩。更要善待那些中下生,他们可能很会赚钱,将给我们学校捐资呢!话也许“实在”了些,却值得细心品味。 比如一块砖,建在高楼大厦上和铺路面上的作用,应该是一样的发挥了“材”的作用,而我们往往只看中前者而忽视后者。这,很不公平!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拜访他的母亲:“有杜鲁门总统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很自豪。”这位母亲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相反有位女孩得知自己舅舅是美国总统时对她妈妈说:舅舅是总统,你怎么没有告诉我呢?母亲平淡地说,这有什么好说呢?会当总统的人很多啊! 是的,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却有太多不善于发现学生成功的老师。可谓“千里马常有,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门科学,并且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在现今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值得每一位学校行政领导干部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学校教务工作的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个人见解。 1教学评价的新认识 数学评价,就是通过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以往,我们绝大多数都是采取“量化”的方法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这种“量化”的依据是当时的教学大纲,“量化”的结论是以分数论英雄排座次。“量化”评价只关注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实施新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它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构建他们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多种适应能力。新课程标准就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新标准。那么,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就再也不能用简章的量化手段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质性”评价:“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分析地解释和描述评价对象的特征,以阐明意义,促进理解”,这种以“质性”评价为主体,少用或不用“量化”评价的“定性分析”的方法,最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求。“质性”评价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特征”,检测的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因而它具有全面性、真实性、前瞻性和个体性。 2教学评价的新内容 教学评价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好如下基本内容: 2.1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是固定的模式,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教学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恰当;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教学进程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体现完整性和具有艺术性;教师的板书是否醒目、工整和富有计划性;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准确简练;是否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其中的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2.2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在这里,主要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它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学生对这节课是否产生了兴趣;学生是否积极认真参与了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尊重和理解他人在这节课上的思考;学生是否能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是否能对这节课的内容作适当的加工和发挥;学生是否掌握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学生是否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学生是否能大胆提出还存在的不清楚的问题;学生是否满意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自主地有主见地完成相关作业。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作为教师,我们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何谓学生观?人们通常把它定义为:对今天学生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认识,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等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任何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基础,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出发点的确立,教育观念的形成,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育目标的确定,并且最终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很必要的。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人,需要平等与尊重 从社会学上看,学生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学习首先是学生个人的行为,无论他的品行、为人怎样,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家庭条件优劣,在教师面前都应是平等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不以个人的好恶区别对待学生。(二)不以师长的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三)不以学生的过失伤害学生的人格。(四)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向交流。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应该得到教育者的尊重。缺乏尊重的教育,是强加的、被动的教育。尊重学生是师生人格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缺乏尊重的严格要求与人格平等的原则是不相容的。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容易产生逆反、抗拒的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所谓“猫鼠关系”。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应该从那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俯下身来。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你、爱你;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是孩子,需要理解与宽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在挫折中成熟起来的。孩提时的磕磕碰碰,青春期的莽撞冲动,成年后的自以为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思想还不够成熟,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对于学生的错误,一些教师一是怒之,小错小怒,怒其不争;二是罚之,小错轻罚,大错重罚;三是告之,先告家长说:孺子不可教也,后告领导说:朽木不可雕也。 宽容是一种教育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宽容地给予一个暗示的眼神远胜于大声呵斥,它可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一个机会,促其自我反省。同时,宽容能营造和谐的群体,形成民主的氛围,可以赢得学生,“宽以得众”就是这个道理。宽容意味着理解、信任。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给予充分的反思时间和悔过自新的机会,它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学生是学生,需要严格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带着家长的殷切希望到学校就是来求真知、学做人的。“教不严,师之惰。”我们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也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而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教师敬而爱之。谈到“严”,为师者首先心中要有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尺子,先严以律己,起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作业批改、辅导答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进而才能“严”中有道。对学生如何“严”?这就得从点滴小事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以下属性: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教学原则包括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评好一堂课 评教学目标、评教材处理、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教师教学基本功、评学法指导、评能力培养、评师生关系、评教学效果 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关注每一个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六、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

的入来对待,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育教学要适应他们的自身情况,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七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八、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 2、调控。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要兼顾,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 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4、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一、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的问题?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融会贯通。(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 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最新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资料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 ※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 #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 #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 (二)评价内容单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 (三)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符合个性差异的评价; (四)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关系紧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