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教材应当偏重传诵经典还是与时俱进问题材料

语文教材应当偏重传诵经典还是与时俱进问题材料

问题小结

1. 《落花生》教育我们要做默默无闻的人,但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积极展现自我,发挥最大价值,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梦中也强调了个人价值发挥、关注人的个性发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语文教材还拘泥于传颂经典不就显得落入窠臼了?

答:首先,默默无闻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是不会过时,着重宣扬经典符合语文教材培养全面人格的要求;其次,当前趋利浮躁的社会更需要教材教会学习者冷静地对待自我与他人,当自我能力不适合风口浪尖的工作,我难道不应该兢兢业业于幕后;当我锋芒毕露,我难道不应该心怀感激地对待默默无闻的人,莫非我要自以为是地对他们嗤之以鼻吗?最后,我认为数目众多,内容丰富,经过时间锤炼的经典,更能满足教材的多样的需求,时代多变的需求。

2. 时代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对吧?对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浪潮,我们进行课改,对吧?是

答:首先,请让我们明确今天的辩题,是讨论语文教材应当侧重什么,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是对语文教材的要求,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是语文教材的责任,这些基本要求是不容许随时代变化而被篡改的;

同样的话,出自你我之口,和出自圣人之口,令人信服的能力是有显著差异的,同样的内容,由经典传扬无疑比新作的文章更令人信服,且经典经过时间的筛选与打磨,其表述方式更为缜密,这也符合教材追求权威性的要求;

此外,我们必须承认,信息化时代,教材的更新是远远不及网络的,而且越是新兴的事物,被时代抛弃得也越快,大篇幅地选用与时俱进的内容难道不会影响教材的稳定性?不会加大老师负担,影响教师备课教课质量从而降低教材的性价比吗?而且,请试想,如果语文教材中的观点高频被质疑,语文教材的内容才革新就过时,难道不会打击人们对语文教材的信心吗?而不断完善,自我更新(以经典代替经典)的经典不正具有更佳的维稳性吗?

2.1课改中许多经典都由于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被删除,鲁迅的文章所占篇幅也大幅下降,不正是教材制定者发现了教材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重视与时俱进的内容吗?

答:课改确实是为了完善教材,但每次被删减的不仅仅是大家经典,更多的反倒是只为一时之需选入教材却迅速过时的与时俱进的内容;

此外,之所以你关注到了鲁迅的文章被删减,不正是因为他在你的学习成长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吗?不正是因为经典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吗?难道社会上反对动摇经典主导地位的声音都是胡言乱语吗?

我们要重视与时俱进,但不能本末倒置,始终要把教材价值的实现放在第一位,要最优化实现目标,只有借助经典的巨大影响力,借助经典稳定的丰富内涵。

3. 当今中国社会对应试教育的谴责之声日益强烈,在非革命时期宣扬激进的愤青思想,在需要创新思维的二十一世纪迷信经典、禁锢思想降低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在需要见义巧为的当下信奉见义勇为,如果教材这样传统守旧、畏缩不前,不是成为现代版八股取士的帮凶了吗?

答: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鲁迅先生坚持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不过时,或恰恰是最为需要的;一味盲目追求国际接轨,将教材的侧重从经典转到与时俱进,做到极致不过是所谓的某些发达国家的创新性人才的复制品、山寨版,不过是落个中国制造,只有坚持中国经典文化对人格的积极导向,才更能让中国高等人才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能是高等计算机,应当理解人文精神,具有人文底蕴;

经典不局限于某篇文章、某个人、某种文体、某个时代,甚至不局限于我国的经典。即便是局限于我国的传统经典作品,高中论语教材中就有“深则立,浅则揭”的通权达变的语句,我们也有成语“随机应变”“因时制宜”等等;

4.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经典往往给学生以距离感,与其在教材中大篇幅放置经典,不仅使学生因为强制性学习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反感,为什么不让与学生距离更近的与时俱进的内容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经典不等同于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课堂上引经据典,结合趣闻轶事,深入浅出,同样可以高质量地实现教材价值,而且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我们今天关注教材应当如何选材;。。。

附表1

1.你能用140字微博代替课文吗?

2.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影响不同;同一个道理,经典传述更振聋发聩;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人产物,不如教人源头

4.不是鲁迅不下台,而是无有能力的人取代→“江山代有才人出”

附表2

1.不要提到“因为经典需要被传承而需要放入教材”,抓住“教材需要经典,经典符合教材要求”

2.不要说“人文素养只有经典可以培养”,经典所培养的人格更全面,理性与感性

附表3

1.与时俱进能够像经典那样最大化地符合语文教材对影响力的要求吗

与时俱进能够像经典那样出色地承担语文教材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吗

2.教材或许无法满足与时俱进对于更新频率的要求,那么将与时俱进过多地加入教材不是加大教材的负担吗?

语文教材更应与时俱进 四辩稿

语文教材更应与时俱进四辩稿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请允许我重申我方观点:语文教材更应该与时俱进。感谢刚才辩友慷慨激昂的陈词,可是不难发现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漏洞,下面我将一一指出。 只注重与时俱进,忽视经典导致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少。 与时俱进的文章并不意味着缺少文化素养。不难找到,许多当代文学作品(如《我与地坛》),有浓重文学气息,也有着许多的人文关怀,当代文学易懂的语言也令学生更易接受。反而那些难读的经典,学生难于接受,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素养和文学知识的追求。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接触经典太少,语文教材应该加强对经典的传颂。 在教材中苦读经典的同学,回家还愿意利用课外时间读经典吗?学生阅读得少,根本原因在于对经典不感兴趣。为了读经典而读经典,这显然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吸纳到有用的知识。教材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兴趣,在精而不在多。 当代文学,更新速度快,易被取代,因此难以判断它是不是真正适合学生学习。选入教材的当代文学当然是有其代表性与普遍性,而且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作用而且易于接受。 语文教材不同于物理化学教材,需要时刻关注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而注重其经典性。 时代在发展,在当今时代,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必须成为主流。语文教材也是当代产物,难道就不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了吗?语文课本不与时俱进,这根本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与时俱进的内容应更多由媒体以及其他社会角色(报纸等)提供。 报纸杂志等缺乏语文教材的规范化。经过筛选,与时俱进的内容编进教材,更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吸收。 海上的帆船不在乎身后的波涛汹涌,而是努力乘风破浪,所以它到达彼岸;夜空的星星不在乎背后的无限黑暗,而是努力的发光发亮,所以才有了璀璨星空。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味向后看的只会是历史洪流中的失败者。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应该把那个阶段的文化作为课本的主流,这是不可置否的事实。我们不反对教材中有经典,但一本处在当代社会的语文教材必然更加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当代社会更好地接轨。如果我们失去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那么不仅是教材,我们的国家,民族,就要落后,就要陈腐,就要死亡。综上,我方的观点已然得证。

学习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心得体会

学习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心得体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语文教材就是诸多因素之一,澄迈这次人教版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教材,就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舞台。 一、通过这次培训了解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些特点:综观全套教材,特别就课文内容而言,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一百七十多篇,体裁多样,有古典名著、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寓言、神话故事等,让学生充分汲取文学这座百花园中的营养。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有学生喜欢的体现家庭,学校生活的文章,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世界。同时所选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材除了保留传统经典篇目外,更选入了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本教材的亮点 本教材每单元后都安排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它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从七

年级的“自我介绍”,“我爱我家”;八年级的“让世界充满爱”,“我也追‘星’”;到九年级的“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等,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选取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 2、紧扣教材内容,是单元教学的深化和拓展。把单元学习的主题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语文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单元主题,进行集中的思考,深入的研究,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的主题就与单元编排主题一致,题为“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训练的内容,不仅要联系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要了解世界战争发展的概况,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战争描写,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战争产生的根源和属性。有的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比如:为什么战争总是那样的难以消除?如何理解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认真组织好这次活动,就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升华。 3、体现综合性。把语文学科与自然、历史、地理、时事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色,行家们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归纳。这些归纳虽然给了语文教学以太多的启发,但总感觉到言未尽意。综观这套教材,我认为其基本特色似乎有下述五个方面。 1.教学要求——阶段性 所谓阶段,就是在事物发展进程中所划分的段落。高中教学大纲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和“基础知识”以及“思想教育”诸方面对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这些要求通过教材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总揽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从全套教材的总体构思来看、”阶段性”这一特色是十分突出的。 2.单元构建——综合性 所谓综合,就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特色的主要凸现是: 基本训练的统筹安排。就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基本训练是主体。第一阶段侧重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一般的语文能力。第二阶段着重训练记叙、说明和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使第一阶段的训练得到提高和加深。第三阶段着重进行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训练,落脚点在实际运用上。这种“总——分——合”的统筹安排基本上展示了它综合性特色的基本轮廓。 3.素质教育——全面性 高中教育是以培养”四有”公民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对教材的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具有国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在整个义务教育中,语文是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方面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在这套教材中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所谓全面,就是各个方面的总和。 4.语言训练——科学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任务的基本点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其科学性主要在于: 4.1 语言基础知识 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体以及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等。这套教材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渠道是多向的;有在教读课文之后

语文教材更应该传颂经典

语文教材 范围:包括什么阶段?包不包括大学语文?思考这个问题。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心中,好的语文课并非在死抠课文和课本,而是要给学生以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培养热爱读书、喜欢思考的人。叶圣陶说课本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学习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工具。 学习语文的意义不管是中文,还是西文,只要是语文,其学习的目的无非就是理解别人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别人的思想,就是听力和阅读理解,也就是能听得懂别人的话,看得懂别人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口语和写作,也就是能说能写,把自己的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听力和口语即语文之“语”,阅读理解和写作即语文之“文”。语文其实就这么简单。但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似乎恨不得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文学家,学得很晦涩,很艰难。结果兴趣越来越少,感人的文章也越来越少,真正的文学家更越来越少。实际上文学家不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社会、生活磨练出来的。只要有了基本的写作技能,通过社会、生活的磨练,加之有表达的欲望,坚持不懈地写下去,天长日久,文学家就诞生了。是要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应划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认知领域,一是以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为目标的情感领域。

由此也相应确定了语文的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其一,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人非生而知之。一个人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认识世界、积累知识,学术研究更是如此。语言文字正是认知的基础,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其二,语文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个人没有逻辑思维,学习而来的知识就无法激活、发展直至创新,学术研究中的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工作就无法开展。一些人认为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语文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语文中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规律等,都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叶圣陶说过,“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可见,语文与逻辑思维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其三,语文还是提高人的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学术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表达出来,为大众所了解,才能发挥效用。要表达,就需要借助语言文字,需要讲究修辞,毕竟世界上没有赤裸裸的不需要载体的思想观点。可以说,通过修辞来吸引人们,不仅是文学大师们需要关心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学术研究者在传播研究成果时应该关注的问题。即使是自然科学家,也需要通过美文向人们进行准确严谨的科学说明、生动形象的描绘讲述。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既严谨又生动,堪称说明文的典范,在这方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当然,语文的重要性决不仅止于此。事实上,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经典 经典英文名classics: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现在大家常说的经典究竟是什么?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心得与教学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2618587.html,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心得与教学思考作者:曹燕侠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11期 摘要:2017年9月开始,国内中小学开始采用新部编版的语文教材,这一教材主要由教育部直接组织与编写。新部编版语文教材不仅避免了一标多本的教材问题,又比以往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具有更广的覆盖面。主要以新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对这一教材的使用心得及教学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材;教学思考 新部编版语文教材有望在2019年落实到所有年级的教学之中,可以克服当前关于教材一标多本的问题。新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时的立意即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因此,新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强化。新部编版从2017年9月开始推广使用,笔者总结了一些使用心得,并进行了一些教学思考。 一、新部编版教材增强了个性化教学 新部编版教材基于语文内容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体现出较高发散性的特点。比如在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的《故乡》这篇课文中,鲁迅用文字描述了社会变革对农村带来的极大影响。而这一内容具有宏大的特点,对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提出了要求。即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良好的备课工作,让学生可针对预设问题展开活跃的课堂讨论,使其从不同角度去对文章的主题、内容、内涵等进行思考和理解,并了解到这篇文章中关于“人性”的多面化,学会站在多个角度或多个层面来看待问题,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尤其是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其每个年级的教材或者每个单元 的教材等都存在隐性却清晰的线索,在不限制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比较正确的方向,让学生个性的发展过程中避免过于自由而导致其知识薄弱。因此,笔者认为,新部编版的语文教材克服了以往个性化教学不明显的弊端,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小班化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策略,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达到部编版教材的目标。 二、新部编版教材凸显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而且切合了新时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比如新部编版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其课文插图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即不仅插图数量大,形式多样,还具有风格简约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其课文插图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相适应,是新部编版语文教材与时俱进的表现[2]。插图是语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助读系统,其在教学过程中可发挥 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核心素养的培育方面。比如在七年级上册《诫子书》配了一副启功

语文教材更应该传颂经典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语文教材更应该传颂经典。 开宗明义,首先让我们来明确几个定义。语文教材,即是文章的载体。经典,指的是经过人们推敲和检验的,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而语文教材的与时俱进,则是在教材中加入贴合当下潮流的作品。 语文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为了推行语文教育,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材应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传授表达技巧和灌输思想两方面,为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比较何者更应该,即是看传颂经典和与时俱进何者更能达成语文教育的目的。经典是文化的结晶,中国经典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语文作为中国母语教育,传承中国文化是其难以忽视的使命。所以经典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有高于一般文本的广度和深度,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源泉,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材更应该传颂经典。下面,我从这两方面详细论证。首先,语文表达教育方面。表达有表达方式

和内容。汉语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而经典正式这种表达方式多样性的代表,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都可以给人经典的作品去鉴赏和学习,所以经典教育相比于与时俱进的作品更能保持文化的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在有限的语文教育过程中,作为结晶的经典,无论是技巧还是内容,显然语文教材传颂经典带给我们的收益更大,更能达成进行语文教育的目的。 而在表达思想内容,即是文章的表达思想,也是语文教育的另一部分; 灌输思想方面。经典,是经过人们检验的,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相比较没有经过检验淘汰的鱼龙混杂的与时俱进,更具有思想上的正确性,能为我们未来三观的确立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而且相比于未经检验的新兴思想,虽然可能能够迎合时下的喜好,但是其观点处于当时的社会,容易给学生以某方面的激进,具有局限性,而作为具有经典文学,已经在某些程度上升为集体意识,更适合语文教育的通识教育的要求。 正如牛顿所说,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

与时俱进的学习

与时俱进的学习 远程培训给了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神奇地让我们在一线的广大教师得以实现与同行、与能手,与专家共同在线交,在这里,我们沉醉其中;在这里,我们乐此不疲。在这次网络研修中,我认真观看了视频课,参入了全组教师的热烈讨论,积极进行了“在线研讨”,感觉受益匪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网络进行话与话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思想和思想的共融。我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深入研讨,在交流中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信息…网络教研的神奇力量着实令人震撼!通过参加这次研修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远程培训给了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既学习了理论知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理念,收获良多,进步不小。 首先,教研从课堂上来。在我看来,教学即教研,让教研的时间从课堂上来。解决教研时间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操作,而是运用艺术,充满智慧的过程。而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智慧要靠教师即时的观察、分析、判断、思考。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靠教研来获得。所以,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研过程。我就是在课堂上采取边教边研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教研更具实效。我体会到:学会教学即教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在不增加自己额外负担的前提下,增加了教研的机会和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第二: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在研修过程中有专家们地讲授,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在论坛中发表文章说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有许多问题与自己的情况十分类似,这让我有机会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到自己解决教学问题的缺陷,也有机会完善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专家讲授的课程,有更多值得学习及借鉴的地方,运用专家的办法,可以更好的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也就要求教育的不断更新,需要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否对学生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就应着力于将经验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与形式。专家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教师应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化,传统型的教师已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并逐步向专业化教师转化。 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念,丰富了教学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结识了许多优秀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培训总是有限的,但开启的心智给了我广阔的天地与无穷的动力;培训是暂时的,但进取是终生的。今后,我会更积极主动地向优秀教师学习,

浅谈对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理解 这几年来,根据本人教学业务的学习以及平时的教学经验,听了一些专家的讲座,我对小学语文的教材分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对于教材分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备课、教学的质量。所以,掌握好教材分析是作为一个合格老师的必备条件。 一、教材分析要兼顾内容全面和重点突出 对于备课过程而言,教材分析需要全面的视角和反复的修改补充,力求做到内容全面,角度多样。这样的过程除了能让老师本身最大程度地掌握好教材,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教学过程中,面对个性多样,思想活跃的学生时,能迅速有效地做出调整,确保灵活性。除了内容的全面,对于教材分析还需要做好重点的突出。特别是各年段的阅读课文的解读,讲解精要,举例生动,让人很有启发。阅读课文要学会三关注: (一)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进入高年级后,教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关注课文单元组合。在教材处理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 (三)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解读。在重难点突破上,我们要做到:①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向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②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③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 二、教材分析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教材和学生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典的教材往往一直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但学生的具体情况却差异很大。所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材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在教材分析中多强调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结合教材本身教会学生去伪存真。2、重视与时俱进,教材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不是脱离实际的过程。要改变教材分析中过于老套的内容,以一种更符合学生

名著必读篇目的选择应该与时俱进

名著必读篇目的选择应该与时俱进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里做出这样的要求和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建议阅读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课程标准》还规定,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应遵循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部编版教材要求,初中阶段必读名著篇目《朝花夕拾》(散文类)、《西游记》(古典小说)、《骆驼祥子》(现代小说)、《海底两万里》(科幻小说)、《红星照耀中国》(报告文学)、《昆虫记》(科普作品)、《傅雷家书》(书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外国小说)、《艾青诗选》(诗歌)、

《水浒传》(古典小说)、《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简?爱》(外国小说)。必读名著篇章也就是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名著阅读题的候选内容。 近几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考纲对名著阅读题做出这样的要求:1.了解课文与推荐名著涉及的重要作家和文化常识。2.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 3.欣赏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4.简述个人阅读体验,发表对作品的看法。 依据近几年的考题,笔者对考纲做出这样的解读: 1.情节概述题:①要求简要概述文段的情节或主要内容。②概述所选文段以外的相关情节或主要内容。 2.人物评价题:①结合选段具体的人物描写或情节描写,概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进行评价。②结合选段外的情节内容,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进行评价。评价时注意多角度,正反面进行评价。 3.艺术特色题:要求赏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及其写作手法等。 4.感悟体验题:要求根据文段情节并结合作品的内容,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看法等。 从近几年的考纲要求和考题的情况上得出,想较好的落实要求、完成题目,需对作品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掌握,还要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而部编版所要求必读的名著篇目中,有些作品的阅读难度较高,已经超出了大部分初中生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范围。 如七年级的必读篇目,中国经典散文作品《朝花夕拾》一书,虽说

当今语文教材应该与时俱进 论点+三辩攻辩问题

论点: 1.对使用教材的学生和教师而言,白话文比文言文更符合当今社会人们的听说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吸收。1.从语文教育的理念来看,现代文学更适合学生理解和阅读。 2.与时俱进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目的:使语文融入生活,具有一种普适性2.从语文学习的目的来看,现代文学更利于语文生活的感悟。 3.学生通过对当代优秀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可以更好的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更有利于语文的感知和灵活运用3.从语文教材的职责来看,现代文学更能打通血脉,验证标准。 三辩攻辩: 1.请问对方辩友您有多久没有使用过文言文写作或者与人交流了?(文言文不具有普适性,除了文学本身的意义,文言文在当今社会几乎无用武之地) 2.请教对方辩友了,当今社会市面上的语文教材全解层出不穷,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经典文章往往给出不同的解释,您方觉得这是什么原因?语言文字的开放性导致: 出版社不负责任,审核不当:究其根本都是经典对于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硬式的将过多的经典加入教科书会加重教学负担。经典更应该是在我们有了一定的文学功底以后去自行接触体悟的东西。 3.将小说中的一部分截取出来,由教师介绍背景及其他内容使之与课文内容接轨,这样的传诵经典是否值得提倡/长篇典籍中截取段落学习,断章取义,是否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显然,优秀的作品是在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学习语文,这样既不利于将语文与自身发展结合,也不利于将语文融入生活) 4.请问对方辩友,您知道新华词典现在有几个版本么?连新华词典都不停校正再版,与时俱进,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材不需要与时俱进? 5.2005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金被收进上海市小学五年级的课本,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这篇课文在学生中良好的反应,使得上海市教委有意将姚明、常昊等更多的体育明星事迹编入中小学教育的课本中。是不是意味着与时俱进的内容更受学生欢迎,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按照以往的编辑观念,不少编写者不同意把一个尚未被盖棺定论的刘翔写进课本。但在编写组成员的争论中,最终得出的共识是,对当代的少儿来说,刘翔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要比许多历史人物更有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像刘翔这样健康向上同时又能让学生耳闻目睹甚至触手可及的热点人物本身就难能可贵。)

学习语文概论心得

学习语文概论心得 摘要:本文以语文的内涵、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怎样教好语文以及如何进行成绩考察为主要内容,阐述了个人自本课以来对语文的新认识,现在对其进行记录,希望对自己以后有所指导。 关键词:语文、古今中外、与时俱进、独立人格、打铁还需自身硬、形势与内容。 一、语文的内涵。 老师在前面已经讲到过语文的发展,以及现在得出的语文定义——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字及相应文化在内的言语学科体系,是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的统一。我认为生活即语文,广阔的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的语文课本,人的经历便是这本书里面的精彩内容。但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更多的知识来源于课本。这就要求一本内容丰富而又科学的语文教材,所谓科学的教材,应包括古今中外的知识,体现与时俱进与民族性,做到科学性与丰富性的统一。 先说一下古今中外。古,故也——东汉·许慎《说文》,这就要求语文教材要包括本民族古代的民族精粹,体现了民族性。向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我们要好好加以利用,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文化名人等,充实语文教材。今,指近现代,指鸦片战争以来的文化历史,近现代是对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东西相互冲击、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近代,我国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文化经过了一个丢弃、思考、重拾的过程。形成了今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那边是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一切优秀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白话文成果,构成了现代语文的主要书面表达形式。中,当然指中国的文化知识,前面已经提到古今,这里就不做详细的介绍。外,是指国外的文化,尤其是欧美。每个国家文化都是其自各历代下来的价值观,人生观,饮食,服装,传统节庆,娱乐等。也许我未必能理解其中某些文化的最深内涵,但它们都是绚丽多彩的,都有它们瑰丽眩目的一面,甚至外国文化的许多精神是非常可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别国文化。 二、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 总的来说,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实际具备独立的人格。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具有后天培养的意味,这就承认了学生的可塑性。 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更突出的一点便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以及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发扬“怀疑、探究和求实”的精神,最正确处理好“理解与探究、自主与合作、解疑与存疑”的关系。 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生真正当“人”看,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不要“包办”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人

统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统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新学期伊始,全市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在眉山冠城七中进行了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新教材培训,这次培训使我感触颇深。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语文”的学习过程。 首先,我们观看了,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关于统编版新教材编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重要意义的讲话视频。新教材的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价值观贯穿始终,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突出创新,联系实际,将经济、科技等新思想加入教材,与时俱进,因此要求教学方式的创新,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接下来,教育专家从三个方面来为我们剖析了新教材,分别是“教材重要特点,教材概览,教材具体内容与建议”。让我们更直观更系统的去了解统编版新教材,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新教材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是教材的改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进行教学方式上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疏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约束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更重视学生的发展,着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责任深入了解课本的编写意图,深入了解课本的组成结构和使用新教材的注意事项,教好我的每一堂课,以自己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入则垦垦以尽职,出则谦谦以自悔,既然加入教师的行列,就要多“悟”多“学”,在教学中多找不足,让自己越来越进步。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教学设计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课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设计依据 【设计理念】 1.隐性德育思想: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依托典型化历史事件来增强德育教育的寓他性、渗透性,提高政治课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2.有效教学理念:构建基本案例的、基于情境的、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 【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二年级的普通理科班同学 学习基础:前面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探究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和经验;但掌握不扎实(盖因非高考科目),欠缺运 用这些理论工具分析具体问题的主动意识和实际能力。 能力基础:基本具备自主、互动、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即兴探究哲学问题的能力较差,离不开老师的情景创设和问题启发。 心理基础:学生喜欢热闹愿意思考,但对官话套话存在逆反心理;在哲学课的学习中,习惯于关注具体事例,学习和探究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 在哲学课的探究学习中存有畏难心理,需要老师引领和激励。 (二)探究主题和活动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题涉及学生前面的哲学学习: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深化,是第二单元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重要的实现环节,是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升华环节,是第二单元的归宿,涉及到看待历史和现实的最基本问题:世界观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德育功能。 坚持教材的探究目标,针对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建议和路径参考,做适当的取舍与调整,抓魂放形,提高实效性。 从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出发,着眼未来,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着重把握整个第二单元在情感上和价值观上如何落实和升华的要求,坚持生活逻辑为主,做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设计和丰富具体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目标】 1.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人们决策的关系 2.体会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3、树立实践第一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 4、感悟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一切决策的思想路径 【探究主题】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探究富强之路的决策方式

教育要与时俱进

教育要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 之间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 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也就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的战略地位显而易见。在漫长的革命 生涯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 的教育发展道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 为辉煌的一章。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时刻,我们缅怀毛泽东同志光辉的一生,重温毛 泽东同志的教育改革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学改 革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 百业俱兴的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极为重 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事业看作是革命的有力 武器,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条重要的战线。毛泽 东认为教育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 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教育是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骨干的重要 阵地。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人民,人民大众只有接

受了革命的教育,掌握了文化工具,掌握了革命的理论,才能成为革命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教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要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引自《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改革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引自《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历史跨过了一个世纪,当今,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要进一步发扬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的优良传统,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指示精神,按党的十六大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改革。 目前,我区小学一年级语文已全面启用二期课改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的关键是执教老师的理念是否与时俱进。我听到个别一年级教师担心怎么教得好这本教材。我希望他们将这种担心化作实践的动力,通过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是指导行动的指南。相信这样的教改实践,会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因为,我深深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博兴教研室郭峰(整理提供) 作为一名当代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敏锐的嗅觉和广博的视野,要紧扣时代脉搏和课堂教学的实质精神,不断破除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藩篱,兼收并蓄。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在实处,关注全体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努力形成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积极践行“精要、高效、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理念,积极致力于高效教学和有效信息的探究。力争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精当,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充分,训练主线辐射效能高效,双边活动思维同步,教与学共融。努力营造师生互勉、探知求知的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当代教师,要推心置腹,真诚交融,积极构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绿色交流通道。在依纲据本的前提下,大胆拓展,以开阔眼界、充实内涵、培植能力、活化思维、引领审美为着眼点,赋予教学以灵性和生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师生的共同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作为一名当代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在课堂教学中用审美教育来引导学生修身养性和提高学习能力。各科教师不能失去对文学的敏感和热情,要将诗意的色彩散播在课堂,要让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和感动。目前,课堂教学的审美性和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作为教师要让教育中应有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内涵回归课堂,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美育功能。春风化雨,让真、善、美的阳光通过课堂教学的天空,洒进学生青春的心田。 作为一名当代教师,要不断地开发和改造自己。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这样说: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杜威的意思说得再清楚不过,教师是“引路人”,而不代表“天国”。可我们身边的很多教师,却一直在努力并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天国”,他们俨然是“知识的源头”、“真理的化身”,这样勉为其难地“扮演”,不是一天,而是贯穿于整个的教育生涯,不累、不倦怠才怪呢。累是教师的写照。 教师当然累,总是把孩子们紧紧搂着,龇牙咧嘴地抱着不放手。我当然理解教师为什么这般敬业。他们唯恐一旦放手,学生出现疏漏怎么办?学不好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搂着抱着就是为师谋教的职责,也是教育的“传统”。我们不是一向自豪于“传统”吗?上下五千年,我们的传统如此灿烂璀璨,绚烂夺目,因此也难怪有些人,一直扯着嗓子喊:要守住传统,要坚守讲台! 鲁迅说,要搬动一张书桌都会流血,更何况我们的课改是“砸了讲台”呢。因而,有人骂我们搞改革是偏激,也因而有人喊着口号要“寸土不让”。这也正常,哪个朝代没有几个迂腐的“遗老”?但我们要清楚,守住传统的人等于是在守墓!谁都不可能把时代的车轮再拖回到“原始社会”!传统的车辙,注定会被水泥和沥青覆盖,一条教育的高速公路必然会通达到每一间教室! 让我们充满希望地拭目以待! 作为一名当代教师,要敢于“开放”和创新,敢于探索和实践。要开发学生的胆识、勇气,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主和“当家”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是开放课堂

部编语文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

部编本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地学习。时代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理念也应与时俱进。2016年10月13日,我参加了部编《语文》新课标教材网络培训,听了徐老师和吴老师的讲座,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认真思考了如何 更好地把握教材,有效利用教材的问题。接下来就将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使用这套教材,应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创新点: 1、先识字再学拼音 新教材的课程调整为先识字再学拼音,这也是幼小衔接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识字的重要,在第一单元的识字课中还有效的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例如第一课《天地人》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2、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语文园地增加了“识字加油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识字,分担了课文识字的教学任务,把使用频率高但又不好在课文中呈现的字编排起来,6个识字加油站,共完成31个会认、6个会写的任务。这样就有利于和学前教育衔接,引导孩子从口语过度到书面语,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材应具有时代特色,应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

教材应具有时代特色,应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教材要进行必要的修改、要与时俱进,这是理所应当的。如今,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时之间,引得各方点赞。和之前的“鲁迅文章大撤退”、“莫言文章入选教材”、“朱自清的《背影》消失”等带来热议一样,这次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变化,同样引起热议。尤其是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入选,更是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其歌曲充满正能量,也富有时代性;也有人认为,这是“俗文化的代表”。 首先我是赞成的,其中那段歌词“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歌词充满正能量!也有老师表示:歌曲《蜗牛》是现在孩子们口耳相传、朗朗上口的歌曲,而这一首歌曲编入教材,让语文更贴近生活。 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了很多变化,比如选文: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歌曲《天路》以诗歌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而传统爱国主义篇目《吃水不忘挖井人》配的

是挖空心思找来的“老水井”的新闻图片。 语文教材应该具有时代特色,应当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从这一角度来看,歌曲《天路》、《蜗牛》入选教材不失为有益的尝试。过于强调传统,只要名家名作,忽视现代、通俗作品,显然失之偏颇。同样,只讲现代、通俗作品,忽视传统文化积淀,显然缺乏根基。语文教材的回归,应当是传统与现代作品的兼容并包,既注重传统、经典文化,又注重现代、通俗元素,方能与时俱进。 语文出版社社长、语文版课本修订版主编王旭明,把现行的语文教学弊端斥之为“假语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品生课、社会课、自然课、科学课,但就不是语文,所以必须改。”王旭明还说此次修改算不上是“脱胎换骨”的变化,不管是选录了什么内容的文章,其最大的目标在于突出语文本身的特点,就是让“语文”回归到“语言文字”本应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