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答问、笔记、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解释、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黎诣远《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

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

周惠中:《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Varian: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w. w. Norton company, fourth edition, 2002

Pindyck: Macroeconomics,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2000

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核算

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国民经济五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关系;领会名义GDP与实际GDP

的含义及关系。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

本章共分七节,四学时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学时)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4、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0.5学时)

1、GDP的含义

2、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对于核算GDP的意义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0.5学时)

1、用支出法核算GDP

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0.5学时)

1、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

2、国民经济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0.5学时)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0.5学时)

1、名义GDP的概念

2、实际GDP的概念

3、GDP平减指数

第七节、结束语(0.5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

3、国民收入构成及其恒等关系。

4、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适当介绍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适当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SNA体系和MPS体系,讲解过分强调GDP的危害。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采用对比和案例教学的分析方法。每次课课前用5分钟提问,对提问内容精心设计。讲授结束时用3分钟总结,包括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

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与微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1.基本内容:

一、均衡的产出

1.几个假定

2.均衡产出的概念 (1)均衡产出 (2)图形

3均衡的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社会消费函数

三、其他消费函数

1.相对收入假说

2.生命周期理论

3.永久收入假说

四、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3.乘数及其理论

4.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基本内容:

一、投资的决定

1.实际利率与投资

2.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3.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4.预期收益、风险与投资

6.托宾的“q”说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2.IS曲线的斜率

3.IS曲线的移动

三、利率的决定

1.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2.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3.流动偏好陷阱

4.货币需求函数

5.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四、LM曲线

1.LM曲线及其推导

2.LM曲线的斜率

3.LM曲线的移动

五、IS-LM分析

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2.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投资函数与IS 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货币的需求函数与LM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理解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的各种因素,理解IS-LM模型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IS曲线、LM曲线和IS-LM模型分析是教学的重点,资本的边际效率概念的理解、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以及LM曲线的三个区域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要求学生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认真做好课后习题,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课 教 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 授课班级国贸、营销本科 授课时间 授课课时68 授课教师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GNP、GDP、NI、充分就业等重要概念,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教学重点: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 教学课时:10 教学方法:讲解和经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 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这些总量经济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投资量,失业率,货币流通量等等。在国民经济的这些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概念基础上的,所以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运行关系,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 2课时)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GNP、GDP与NI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也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这里,最终产品是相对中间产品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等。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说中间产品是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1:一个经济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这一过程为: 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 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其中,3000斤稻 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不相等。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选择题(二)及答案

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不包括() A居民消费支出B政府转移支付 C政府购买D居民对债券的支出 2.以下不能计入国民收入(NI)的有() A政府转移支付 B 工资 C 资本折旧 D 间接税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 A收入及增长分析B收入与就业分析 C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D通货膨胀与增长分析 4.下列产品中能计入当年GDP的有() A纺纱厂购入的棉花 B 某人花10万元买了一幢旧房 C家务劳动 D 某企业当年生产没有卖掉的20万元产品5.属于GDP但不属于NI的项目有() A政府转移支付B企业转移支付C间接税D直接税 6.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间接税B折旧C直接税D净出口 7.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 A购买一块土地 B 购买公司债券C厂房增加D消费增加8.以下可以计入GDP的有() A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B居民购买粮食 C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支付国债利息 9.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公式为() A.GDP=C+I+G+(X-M) B. GDP=C+S+G+(X-M) C.GDP=C+I+T+(X-M) D. GDP=C+S+T+(M-X) 10.用收入法核算GDP时,不包括() A折旧B间接税C出售股票的收入D工资

11.当GNP大于GDP时,则本国居民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 等于C小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2.若MPC=0.6,则I增加100万(美元),会使收入增加() A. 40万 B.60万 C.150万 D.250万 13.根据消费函数,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 A.收入 B.价格 C.利息 D.偏好 14.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A消费减少B储蓄减少C消费增加 D 储蓄增加 15.若MPC=0.2,则政府税收乘数值为() A 5 B -0.25 C -4 D 2 16.政府购买乘数Kg、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之间的关系是() A. Kg<Ktr B. Kg=Ktr C. Kg>Ktr D.不确定 17.在两部门经济中,乘数的大小() A 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动B与边际消费倾向反方向变动 C 与边际储蓄倾向同方向变动D与边际储蓄倾向反方向变动 18.当消费函数为C=α+βy时,则APC() A大于MPC B小于MPC C等于MPC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9.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说明() A计划存货投资一定等于零B非计划存货投资可能等于零 C非计划存货投资不等于零D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20.政府预算平衡时,若MPC=4/5,政府购买增加100万元,则国民收入()A不变B增加200万元C增加100万元D减少100万元 21.能精确代表企业投资需求曲线的是() A资本边际效率曲线B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最新整理)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师备课教案

(2)在不甚严重的经济活动下降时,如不产生大规模地削减工资时,才有可能使之调整到充分就业水平; (3)存在着一些制度,使得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比较灵敏。 2.发展 (1)凯恩斯主义的衰落与新古典学派 通论发表以后,立即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战后,在凯恩斯的众多追随者中,如汉森、萨缪尔逊等的不断补充凯恩斯的理论,并将它与 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尽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凯 恩斯主义主流派经济学。主流派经济学在50-60 年代是其鼎盛时期。 ① 60 年代末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70 年 代初发展成了“滞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实际经济现象发生了冲 突,他们的理论不能解释“滞涨”。70 年代中后期,新古典综合派用 “成本推起的通货膨胀”和“菲力普斯曲线右上移”来解释“滞涨”,没有 说服力。其政策措施是“收入政策”,即控制收入的政策,最典型的就 是尼克松的“冻结工资和物价90 天”的政策。面对滞涨,新古典综 合派束手无策。 ②另一方面,从50-60 年代就批判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学派,在70 年代十 分活跃,他们批评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是错误的,会给经济 带来巨大的危害。货币学派的理论引发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到70 年代末,形成了新古典学派即(New Classical Economics)。其主 要代表有货币学派,从货币学派中衍生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 新古典学派在80 年代达到其鼎盛时期。 (2)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和宏观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 ①从80 年代初起,一些比较年轻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就在坚持凯恩斯 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 点和理论,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 。到80 年代大有重 振老凯恩斯主义雄风的架势。 ②另一方面,在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干预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做法,有些 还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如德国的弗莱堡学派,有些尚未有著名的理论做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案例内容: 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六是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这轮宏观调控,尽管货币政策已显示出强有力的效应,但目前能迅速取得如此明显效果,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曼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中文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复习题 1、由于整个经济的事件产生于许多家庭与许多企业的相互作用,所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必然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研究整个经济时,我们必须考虑个别经济行为者的决策。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经济学家是用模型来解释世界,但一个经济学家的模型往往是由符号和方程式构成。经济学家建立模型有助于解释GDP、通货膨胀和失业这类经济变量。这些模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略去无关的细节而更加明确地集中于重要的联系上。模型有两种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一个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3、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一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迅速变动使得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即市场走向供求均衡。这种假设称为市场出清。在回答大多数问题时,经济学家用市场出清模型。 持续市场出清的假设并不完全现实。市场要持续出清,价格就必须对供求变动作出迅速调整。但是,实际上许多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虽然市场出清模型假设所有工资和价格都是有伸缩性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一些工资和价格是粘性的。明显的价格粘性并不一定使市场出清模型无用。首先偷格并不总是呆滞的,最终价格要根据供求的变动而调整。市场出清模型并不能描述每一种情况下的经济,但描述了经济缓慢地趋近了均衡。价格的伸缩性对研究我们在几十年中所观察到的实际GDP增长这类长期问题是一个好的假设。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数据 复习题 1、GDP既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又衡量对经济物品与劳务的总支出。 GDP能同时衡量这两件事,是因为这两个量实际上是相同的:对整个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个事实又来自于一个更有基本的事实:由于每一次交易都有一个买者和一个卖者,所以,一个买者支出的每一美元必然成为一个卖者的一美元收入。 2、CPI衡量经济中物价总水平。它表示相对于某个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价格的同样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现期价格。 3、劳工统计局把经济中每个人分为三种类型:就业、失业以及不属于劳动力。一 失业率是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其中劳动力为就业者和失业者之和。一 -I、奥肯定理是指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就业工人有助于生产物品与劳务,而失业工人并非如此。失业率提高必定与实际GDP的减少相关。舆肯定理可以概括为等式: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2×失业率的变动,印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实际GDP增长3% 左右。这种正常的增长率是由于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比,实际GDP一般减少2个百分比。一 问题和应用一 1、大量经济统计数字定期公布,包括GDP、失业率、公司收益、消费者物价指数及贸易结余。GDP是一年内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失业率是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公司利润是所有制造企业税后会计利润,它暗示公司一般的财务健康情况。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的平均价格,它是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贸易结余是出口物品与进口物品之间的价差。一 2、每个人的增值是生产的物品的价值减去生产该物品所需的原材料的价值。因此,农夫增值是1美元,面粉厂的增值是2美元,面包店的增值是3美元。GDP就是总的增值,即为6 美元,它正好等于最终物品的价值。一 3、妇女与她的男管家结婚,GDP减少量等于男管家的工资。这是由于GDP是衡量经济中所有人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讲义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二 章讲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三章教案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了解基数效用论的总效用、边际效用概念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曲线; 理解消费者均衡原则和消费者剩余概念。 理解序数效用论主要以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和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的均衡,来解释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曲线。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戈森定律:随着物品获得的递增,欲望和享受递减。 第一节效用论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对不同的人来说消费同一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相同吗? 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消费同一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相同吗? 金子和玉米面饼的效用 某地闹水灾,在一棵大树上,地主紧紧地抱着一盒金子,长工则提着一篮玉米面饼。 几天过去了,四处仍旧是白茫茫一片。长工饿了就吃几口饼,地主饿了却只有看着金子发呆。地主舍不得用金子去换饼,长工也不愿白白地把饼送给地主。 又几天过去了,大水悄悄退走了。长工高兴地爬到树下,地主却静静地躺着,永远留在大树上了。 金子和玉米面饼哪个效用更大? 什么东西最好吃? 免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 猫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 免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 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桃子!” 一、效用是选择的基准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 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

对于效用的度量,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 1.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2.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二、边际效用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消费某种商品和劳务带来的满足或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个人连续消费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他从中得到的增加的或额外的效用量是递减的。 例如:迈克的汤,迈克给杰克的感觉不舒服,迈克给杰克的汤的效用递减。 生活中的边际效用 ?“富人的钱不值钱,穷人的时间不值钱”。 ?货币如同物品一样也有边际效用。 ?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即随着人们收入量的增加,其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每增加一元货币收入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小的。 钻石和木碗 有个穷人四处流浪,他只有一只旧木碗。 一天,穷人在渔船上帮工时遇到了特大风浪,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岛上的酋长看见穷人头顶的木碗,感到非常新奇,便用一大口袋珍珠宝石换走了木碗,派人把穷人送回了家。 富翁听说木碗换回这么多宝贝,也想去碰碰运气。富翁装了满满一船山珍海味和美酒,运到小岛。 酋长高兴地接受了富人送来的礼物,声称要送给他最珍贵的东西。 ?这件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呢?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由A先生的消费,得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见图2-2)。 图2-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 四、消费者均衡:购买一种和多种商品时的均衡原则(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一)购买一种商品的均衡原则:边际效用要大于或等于价格,即MU=P (1)如果不考虑成本支付或价格(免费),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由边际效用决定MU≥0 (2)如果考虑成本支付或价格,假定一单位货币代表一单位效用。一种商品数量选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2014年6月修订) 学院 二○一四年六月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

备注: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662年威廉·配弟英国《赋税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魁奈法国《经济表》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其主要思想有:(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1963 阿克利美国《宏观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地建立起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 一、资源稀缺假设 指可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一切要素、环境、条件和人工资源,小于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最大需求。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三大特征:(1)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2)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人支配;(3)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可以准确比较和权衡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多元经济主体假说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即经济人)是多元化的。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居民、企业和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 1. GDP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净税收T=20,投资I=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IS曲线(). 7.若消费函数为C=40+0.8Y d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此时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相一致,此时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均衡条件是E=y,即计划指出等于计划产出。 3.棘轮效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于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4.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如下表示:MPC=ΔC/ΔY 其中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表示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 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边际储蓄倾向类似) 5.持久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亦称永久消费理论)。他指出,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离现在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越小。例如一个年轻人早期借贷消费,他可以预计自己未来的收入非常好,中期还贷并未晚年准备。区别于侧重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几个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1,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经济社会的产量或NI决定于总需求,和总需求相等的收入称为均衡收入。 2,IS与LM曲线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IS曲线概述 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2)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3)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IS曲线的性质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和答案

一、1、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A、国内生产净值 B、个人收入 C、个人可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E、国内生产总值 2、下列哪一项应计入GDP中: A、面包厂购买的面粉 B、购买40股股票 C、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 D、购买政府债券 E、以上各项都不应计入。 3、计入GDP的有: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算合成的收入 B、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C、出神股票的收入 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E、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中的注入因素是 A、投资; B、储蓄; C、净税收; D、进口。 5、政府支出乘数 A、等于投资乘数 B、比投资乘数小1 C、等于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D、等于转移支付乘数 E、以是说法都不正确 6、在以下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为0.7; B、边际储蓄倾向为0.2; C、边际储蓄倾向为0.4; D、边际储蓄倾向为0.3。 7、国民消费函数为C=80+0.8Y,如果消费增加100亿元,国民收入 A、增加100亿元; B、减少100亿元; C、增加500亿元; D、减少500亿元。 8、如果政府支出增加 A、对IS曲线无响应 B、IS曲线向右移动 C、IS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政府税收的增加将 A、对IS曲线无响应 B、IS曲线向右移动 C、IS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位于IS曲线左下方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 A、投资大于储蓄; B、投资小于储蓄;

C、投资等于储蓄; D、无法确定。 11、当经济中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2、一般地,在IS曲线不变时,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3、如果现行产出水平为10万亿元,总需求为8万亿,可以断定,若经济不是充分就业,那么: A、就业水平将下降 B、收入水平将上升 C、收入和就业水平将均衡 D、就业量将上升 E、就业水平将上升,收入将下降 14、在流动陷阱(凯恩斯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 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D、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如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卖出国债; B、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提高再贴现率; 16、如果名义利率为6%,通货膨胀率为12%,那么实际利率是 A、6%; B、18%; C、12%; D、-6%。 17、自发投资增加10亿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元 B、左移10亿元 C、右移10亿元乘以支出乘数 D、左移10亿元乘以乘数 18、由于经济萧条而出现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19、如果某人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是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20、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经济将: A、累积性扩张 B、累积性萧条 C、均衡增长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贸学院各专业及其它管理类专业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任课教师:宏观经济学课程组

一、课程介绍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核心,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具体来说,它主要研究国民收入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开放经济问题(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平衡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等。宏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为分析总体宏观经济行为和政府调控经济提供解释和指导。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宏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经济模型等。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国内生产总值(GDP ):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 的缺陷: 1)GDP 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DP 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DP 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 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 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 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 =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Y C+I+G=C+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 =C+ 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I+G+X=S+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名义GDP 和实际GDP * 名义GDP 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GDP 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 ,E=c+i ,y=c+s , 则i=s 】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βy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 表示。 MPC =△C/△Y 【凯恩斯认为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 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 表示。 APC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0+b Y 其中,C 为消费支出,b 为MPC ,Y 为可支配收入,C 0为自主消费,b Y 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 ,直线斜率;βy —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APC=c/y=(α+βy)/y=α/y+β=α/y+MPC (1)APC>MPC(2)α/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0<MPC <1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 =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 =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 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