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向田野与社会_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取向

走向田野与社会_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取向

走向田野与社会_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取向
走向田野与社会_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取向

走向田野与社会:

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取向

邓宏琴

[摘 要]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实现研究理论的本土化!已经成为目前学界的普遍共识。?走向田野与社会#正是此种学术理路影响之下的结果。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作者提炼出区域社会史眼究的理论与方法,即进行区域社会史研究,首先要把握区域特性,注意区域内在的历史分期,并要从长时段对区域史进行把握。同时,区域史研究需要有整体性!的关照,从社会史角度重新审视政治史、制度史,注意考察社会史的政治语境!是实现整体性!的有效路径。另外,通过田野考察,既可发现新的问题意识、搜集到具有区域个性的材料,又能加强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这种史料、研究内容、理论方法三位一体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或可概括为走向田野与社会!。

[关键词]区域社会史;山西;田野;社会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08)06?0173?04

[作者简介]邓宏琴,博士生,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030006

本土化!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词汇。众所周知,西方理论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影响至深,学者在进行学术创作时,常常会有意无意地从西方理论中寻求答案,或者套用西方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的历史事实。对于完善而成熟的西方理论,我们无法视而不见,但若将其奉为圭臬,不加思辨审慎地运用,不仅无助于学术的发展,使中国学界的研究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注脚,而且也伤害了自身的学术品质。目前,这种趋向已经开始逆转,许多学者避免西方理论的简单嫁接,努力从中国历史事实中提炼问题意识和阐释模式,以建构本土化的学术理论。走向田野与社会,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是行龙先生在?走向田野与社会#(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中对如何实现本土化理论的回答。在论著中,作者注重对社会史、区域社会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和理论反思,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区域语境中的本土化理论和研究方法。

区域社会史研究强调挖掘区域历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和运行机制。水!是至关山西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因此而形成水利社会!。社会史研究以人口问题为起点,作者在国内较早出版了近代人口史研究的专著,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互动的问题意识,并最早倡导从社会史角度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的研究。明清时期的山西人口稠密而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各流域村庄常常因争水而发生械斗事件,所以水!不仅至关个人的生存,而且是整合流域村庄的家庭、邻里、村际关系、地域联盟的纽带,也是影响当地各种社会关系冲突与分化的重要因素。以流域为主线形成的区域社会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发展模式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秩序。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凸显的是研究视角的转换和研究程度的加深。山西的集体化时代也颇有特点,从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李顺达的第一个互助组到农业学大寨!,可谓一路风光,家喻户晓,是全国的典型,也是研究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的资料库(第32页)。水利社会!和集体化时代!是作者对山西区域特性的理论概括。

不同的研究主题有不同的时间尺度,也有不同的时段划分,区域史的研究要重视分期问题(第30、46页)。元末明初的战乱使全国人口总量有所下降,尤以中原为甚,但山西此时因少受战乱,人

口总数却一路飙升!,明初山西的人口等于河南、河北两省的总和,由此而促成了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事实及传说故事;明清以来山西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化,自然灾害尤其旱灾频繁发生,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使山西人口亡失惨重;山西的煤矿资源极为丰盈,而土地和水资源却严重不足,并成为长期困扰山西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地狭人稠促成了人口的迁移,也使明清以来商业人口明显增多。这些看似孤立的历史事实,背后的深刻根源是明清以来直至当今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复杂的关联与互动,山西区域的内在运行机制也因此发生了转变。重视区域的分期,同时要从长时段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例如,山西各地的争水事件和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当今依然上演;就集体化时代而言,建国以后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无不基于抗战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实践探索,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也基本是从根据地时期开始的。所以说,明清和抗战时期是山西水利社会和农村发展的转折点与坐标系,同时也要将其顺延至当代,如此才能对区域内在发展脉络有准确理解。区域史的研究同样要重视空间的划分,这涉及到如何界定区域的问题。区域可大可小,不可将其限定在物理上固定的空间里,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总是处于各种政治、市场和社会网络当中,总是活动的,研究者应该注意到这些联系并根据研究的问题来界定区域。比如,阶级成份的划定在集体化时代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对集体化时代的研究,以划分阶级成份的基本单位???村庄作为研究区域。区域分期与区域划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应该赋予区域新的时空概念(第47页)。

区域社会史研究需要有整体观!(第26页),从研究内容上可以理解为布罗代尔所称的社会史所要求的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是政治、经济、技术等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构体;从认识论上可以理解为国家与社会、制度与实践、历时性与共时性、过程与结构的结合体。研究者在进行区域研究时,往往会选择其中的一个专题来做,但这个专题绝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会与本区域的其他要素如环境、宗族、民间信仰、商业经济、士绅以及国家赋役税收制度等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我们应该在坚持自己研究问题意识的主线下重视这些联系,使研究更为深入而不至流于粗疏空泛。一个区域社会,权力是如何分配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是如何形成的,这从某一种角度来看属于政治问题,但在此过程中,各种经济、文化等的因素都在起作用。作者正是通过国家权威的刚性介入、地方权力的分配与实践、信仰与传说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天然资源、自然灾害等要素,在历史过程与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构中对水利!社会做出整体性!的把握。再如,晋中商人的崛起,不仅是明朝国家开中制!创造的契机,也由山西晋中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促成,这是论者集中讨论的两种因素。作者认为除此而外,人口、资源、环境长期互动之下自然和社会生态失衡造成了生存压力,促使更多的人从事商业,也是晋中商帮形成的重要因素。作者改变以往晋商研究中就商言商!的局限性,从晋商与地方政治、经济组织与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秧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互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样,将各项相关要素纳入晋商活动的主题之下,可使晋商和晋中地方社会的面貌更加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也使许多问题得到更为深入的解释。

要实现整体观,还需要重提政治史!,但并不是要回到原来的政治史研究框架,而是从社会史角度重新审视政治史、制度史,注意考察社会史的政治语境(第28页)。因此,社会史研究不是撇开政治,也不是弃重大历史事件于不顾,而是要把这些与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与具体的社会!发生联系,将国家制度安排与地方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自下而上、以小见大,探讨国家和社会互动之下区域社会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背后的国家。这样做出来的区域社会史才不是鸡零狗碎,才具有整体性!,也才能避免碎化!的危险。作者对集体化时代村庄的研究,看似集中于对国家政治权力在地方实践逻辑的探讨,但实际上展示出的是普通民众在集体化时代中的多维生存图景。作者将民众在集体化!影响之下的经济发展、心理与行为逻辑、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以及国家制度在地方的微观实践充分地展现出来,并将集体化时代本身看成是一个多种行为主体和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171页)。从此种区域社会史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乡村社会的复杂性与多面相,也看

到了乡村背后是以何种面貌呈现的国家!。

进行区域社会史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是一条重要的路径。社会史研究改变以往政治史范式,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入手点是微观的基层社会和民众,区域社会史又将基层社会与民众具体化,因为他们总是处于具有一定时空特征的特定区域中。这里的区域!虽然对于研究者而言已经时过境迁!,但它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历史延续的产物,是研究对象具体生存过的空间和形成各种抽象社会关系的载体。研究者置身于现实的田野与社会中,可以具体地感悟到此时此地的空间感!与社会感!,从而未尝不可以进行跨越时空的漫步与对话,探寻彼时彼地的人群和他们的故事。虽然现代化的行进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但许多传统因素依然在基层社会中顽强地生存着。直至今日,传统的乡土文化在各地出现复苏的迹象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文化现象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练之后,已经与以往不尽相同,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访谈,切身地观察、感受其间的细节与过程,了解现实中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理解所谓的地方感!或地方性知识!,并对研究对象进行历史的追述,分析其间究竟保留了什么和改变了什么,以及制约和促进其变化发展的各种因素。作者从叔虞祠、圣母殿、水木楼的建筑外形与神灵形象,以及各神祭祀地点和空间布局的变化,解读出晋祠主神三易其位的演变,以及其背后所富含的国家与社会的权力互动。试问,不置身于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场景中,又怎能认识到以水为中心!是晋水流域祭祀系统的主脉,又怎能挖掘出这种因水!而形成的丰富历史内涵?现在山西境内各流域村庄争水事件仍在上演,有些解决办法是沿用了明清时期的,这能说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此情此景,可往复矣!置身于这种历史现场!,对于历史问题的把握显然会更为深刻。这也是走向田野与社会对于学术研究意义所在的明证。

走向田野与社会,可以搜集到各种不同种类的地方民间文献。作者强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田野调查工作,就是强调田野调查对于扩充社会史、区域社会史研究资料的重要意义。社会史的复兴,在史料上掀起了一场革命!,以往不登学术研究大雅之堂的诗歌、日记、碑刻、族谱、报纸、广告、手札、回忆录、契约、账簿等愈益得到研究者的青睐与重视。作者通过对?晋察冀画报#的解读展现出抗日根据地战争、革命、生活!的激烈碰撞;运用竹枝词描绘出山西民众的生产生活、岁时节令和婚丧嫁娶的民俗、烟祸、赌博和溺女流弊的民风等民生百态相;从清末民初农村一个普通商号的账册中揭示出其经营脉络、过程及其背后反映的地域经济生活;通过对村庄基层档案的梳理挖掘出其中所包含的经济活动、政治运动、文化生活、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社会救助、人口家庭等各方面的内容;展现了虽是一位普通乡绅,但已经成为社会史研究注意的热门人物刘大鹏的三种遗作,并从其个人的心态、思想观念、历史命运来透视新旧交替时代下社会结构、社会生活、西学教育、新政事业等的社会变迁。作者在史料的搜集与运用上是自觉的,这些研究展现了什么可以作为研究区域社会史的史料,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运用和解读这些史料的方法。

走向田野与社会,也可以更好地解读文献。不在田野里,就会将文献置于形而上的思考,走在乡土上,才会发现在书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却是乡村社会的一个%常识&。!(第24页)大致而言,区域社会史研究利用的文献,既有官方文献,也有民间文献,还有既含有官方又含有民间内容的半官方半民间文献。官方文献产生于封闭性的政府机构中,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但民间文献不同,它来源于开放性的田野与社会,走入其中,就可以了解民间文献产生的具体情境,在保存较好、种类和数量较多的地方,甚至可以从中读出文献的系统性、连贯性与整体性,从而对其作出文本上的分析,这无疑可以更好地解读和利用民间文献。后现代思潮又促使我们对作为资料的文本本身做出更为深入的思考,比如文献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谁在控制和利用文献的传播等等,这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同时,将文献中包含的人物、地点及抽象的社会关系与现实情境相对应,完全可以激发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写作灵感,加深对文献、对历史的感悟能力。由此看来,走向田野与社会,不仅仅只是资料范围的扩大和搜集资料方法的改变,研究者对历史的解读方式发生了改变,对历史认识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也发生了改变,这样就可以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甚至改变以往的研究结论。

作者在自序中坦言,自己的学术探索经历了社会史、区域社会史、人口资源环境史、集体化时代社会研究等几个阶段,简言之,就是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第1?2页)。从?中国近代社会史#、?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近代山西社会研究#直到今日的?走向田野与社会#,一路行来,是作者孜孜矻矻、不断前行的身影,也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发展的路程轨迹。本书从宏观到微观对山西社会予以全息地呈现,从时段上从明清一直延续到集体化时代,在研究方法上借鉴了人类学等的学科研究方法,超越了旧有学科的边界和时限,是中国社会史研究走向成熟的体现。

总之,走向田野与社会已经成为著者进行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种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以田野调查为起点,将第一手的地方民间文献与田野感悟相结合,将历史研究方法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相互结合,并从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中汲取研究方法和有用的问题,从具有时空特征的具体情境出发,从水利社会、晋商和集体化时代的村庄把握山西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讨论中兼顾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的横向因素以及国家、绅商、普通民众等的纵向因素在地域社会的交错互动,以此来把握区域社会的运行脉络与机制。社会史的研究越走向深入,田野历史学家的工作就越显重要。!进行区域社会史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是一条必要的路径,如此才能收集到真正反映研究对象或与其密切相关的民间材料,从而深入解读区域历史,也才能提炼出本土化的理论、凝练出本土化的研究方法,真正表达出历史学家对地方社会历史变迁的理性关怀。这本著作提醒我们,不可盲从西方理论,而应该建基于区域扎实、实证的研究基础之上。只有坚持区域!的研究取向,通过走向田野与社会!去亲身实践,才能实现历史研究理论的本土化。

(责任编辑:王 健)

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

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算起,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这七十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阶段:解放前是一个阶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一个阶段,80年代以后是一个阶段。1926—1928年北伐战争时期,我十六七岁,已稍稍懂事。这是一次革命高潮,在革命高潮中,处处可以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是这次革命高潮的灵魂。当时,上海出现很多小书店,争着出版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书。我是这些书的贪婪的读者。随后在思想界出现三次论争:当代社会性质的讨论;当代农村社会性质的争论;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我兴趣不大,很少接触。对社会史论战,我兴趣很高,各派的文章我读过很多。当时神州国光出版社把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文章集结起来,先后出版了几大厚册,大都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骂别人为非马克思、反马克思主义者。我认为,20—30年代之交出现的这三次论战,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次高潮,是一次影响很大的高潮,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解放后,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每个人的政治任务,这是思想改造的大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是从苏联进来的,教条主义也跟着进来。在史学界,范老(文澜)的西周封建说正独步天下,郭老(沫若)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也有很多人支持。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口号的感召下,我也大胆的写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注:何兹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8月。),提出“东汉以来,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和封建社会的成立”。文化大革命后期,郭老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代替了范老的西周封建说,成为中国社会史分期的主流。当然,残酷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是谈不到学术文化的,更没有什么历史、社会史分期问题了。粉碎“四人帮”后,学术再次解放。1978年,在长春召开了中国社会史分期讨论会。当时分期说的主流是郭老的春秋战国封建说,但西周封建说又东山再起,魏晋封建说也卷土重来。我在会上也作了“汉魏之际封建说”的发言(注:何兹全:《汉魏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大气候在变化,西方科学技术涌向中国来,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理论也涌向中国来。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子,一向生活在闭塞圈子里,忽然门窗大开,看到外部世界,什么都是新鲜的,贪婪地吸收学习。我理解这情况大约和七十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时我们那一代人的境遇一样,看见新东西贪婪地学习。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了,但方向大有改变。辩证唯物史观少了,不见了,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兴起了。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已不是社会结构、社会形态,而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家庭、宗教等。内容、理论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社会史研究已是两代了。思想理论转化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改革开放,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也传入中国。新思想、新理论总是有吸引力的。大家争相接受新思想理论;二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某些共产党员的贪污腐败,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感情,也就伤害了对辩证唯物史观的感情;三是教条主义伤害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宽容性和发展性,它以它的狭隘、专横代替了辩证唯物史观的宽容和发展。此三者,促使中国社会史研究离开了辩证唯物史观,离开了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研究。如果我说的这三种原因不差,就可以看出,这种转化主要是学术外的原因而非学术本身。我认为辩证唯物史观仍是研究中国社会史、认识社会实际的最先进的方法。辩证唯物史观并没有落后。这问题且待后面分解。 二、《食货》半月刊的应运而生《食货》半月刊是1934年12月创刊的,主编陶希圣。《食货》的出现是应“运”而生的。这个“运”,就是中国社会史论战陷入理论之争,参加争论的人中国书读的不多,争论半天也争不出个结果。读书、搜集材料成为需要。《食货》应运而生。我现在回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战士,真正研究中国史的人很少,大都是些理论家,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因此,论战虽然很热烈,但争来争去多半是些理论问题,很少真正涉及中国历史的实质。可以肯定,很少人读过二十四史,遇到问题临时查查《文献通考》之类的书就写文章。因此,争来争去,也没有争出个名堂。“临渊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全校通选课周学时 2 学分时间 任课教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 课程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5b13143304.html,/pkujpk/course/xfwms 西方文明史导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教材:(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世界史教师为主撰写的一部教材,任课教师朱孝远、颜海英为《世界文明史》(上册)的分册主编。 (2)教材:[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简介:在当代的西方历史研究上,社会文化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基础和一种发展。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西方社会史》,就是当代西方这方面研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这是一补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 译文采用的原版是读书1987年的英文修订本,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位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P·麦凯、贝内特·D·希尔、约翰·巴克勒编撰而成,该书出版不久就成为众多美国大学相继采纳的通用教材。作者们把历史置入于时空发展的框架之中,表现出动态的历史经验、生命的模式以及智觉、情感、情绪等的复杂形式,通过“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叙述”来把人类的经验转化成为一个个直接、具体和生动的故事。这部作品并不一定立即告诉读者各种历史结论或历史因果,但却引导你进行历史思考。《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们亲身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9 第4版) 讲课的内容 (时间安排/讲课重点/难点/知识点) 第一讲绪论(第一周) 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什么是“西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选课的基本要求。 难点:(1)文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

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1)

1、什么是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着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 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

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4、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 (1)权力与控制。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武力作为依托。 (2)交易 (3)博弈。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 5、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

《社会史研究导论》判断题(含答案)

《社会史研究导论》判断题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史概念演化成了社会发展史。(√) 2.20世纪上半叶开始,社会史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就是多学科方法。(√) 3.20世纪中叶以后,宏观史学开始重视对不掌握文字书写的、霸权的、被排斥在历史研究主流以外的人群进行研究,从而转向了微观史学。(×) 4.彼得·伯克赞同后现代主义彻底的怀疑论。(×) 5.勃罗代尔认为把历史归结于偶然性的可能性会因为段时段的研究而减小。(×) 6.不同于佛经,壁画这种材料尚没有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得到广泛利用。(×) 7.不同于其他流派,后现代史学强调史料最重要的特性是客观的,非人为的。(×) 8.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的界限在不同时代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9.布洛赫与费弗尔同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 10.陈寅榷认为,只有完全脱离与古人同样的境界,才能批评古人的得失和说法。(×) 11.从传统角度看,政治史就是政治制度史。(√) 12.从微观尺度上看,中世纪的社会矛盾并不明显。(×) 13.从微观的角度看,受限于妇女的地位,古代历史研究中女性的作用是不明显的。(×) 14.大多数极力倡导后现代史学的学者大多数只局限于具体研究,不重视理论。(×) 15.帝国研究无法脱离边缘研究,但是边缘对帝国影响不大,可以独立进行研究。(×) 16.东欧国家的市民社会主要发源于中世纪早期。(×) 17.都市研究应该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可能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学等方面的学科。(√) 18.杜赞奇否定了发现历史的可能性。(×) 19.法国年鉴学派被认为是社会科学史学的代表。(√) 20.费尔南·勃罗代尔认为影响历史的时间因素不是单纯的一个,而是存在双重的因素。(×) 21.费尔南·勃罗代尔三个时间段理论中,短时段被称为结构的历史。(×) 22.费尔南·勃罗代尔属于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23.费弗尔通过其著作证明拉伯雷是一位无神论者。(×) 24.葛剑雄认为,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更倾向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的时期。(√)

中国近代社会史

1、宗族:宗族组织是为了生存和安全的目的,由几个核心家庭(总人数一般不超过30~50人)松散地组成后发展成为以血缘关系和地饶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同性聚落体,在汉族居住的地方人民普遍聚族而居,或一姓一村,或几姓一村等。清代宗族组织发展极为兴盛,宗族组织日益发展,宗族观念深入人心。 2、士绅:“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包括士族代表的:门第、衣冠、世族、势族等。和乡绅代表的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统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含义。 3、以太说:中国近代以“以太”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一种哲学理论。“以太”概念大约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一起传入中国,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等人,都曾从西学中吸取了“以太”概念,并把它看作宇宙万物的原始,用以表述自己的宇宙观。 4、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一切家庭是不是都有一种特殊的集团?核心家庭之所以被称作核心,是因为在社会中,这种家庭结构最为普遍,它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5、晚晴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其社会影响。 废除:近代由于民族危机严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传承封建文化和稳固封建统治的科举制度日益显得不合时宜,并且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到了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各项措施的次第推行,废除科举提到日程之上。1901,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会奏,要求逐渐废除科举制度。在形势逼迫和社会舆论压力下,1905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影响:(1):使新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起来。 (2):促进了留学运动和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潮。 (3):推动了中国社会基层改革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4):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简介的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5):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其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和社会的道德风气的败坏。 (6):科举制的废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末民初平衡状态不复存在,政局动荡。(7):科举制的废除还削弱了政府对农村的公信力、控制力。 6、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发展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1)学科复兴阶段(1986年——1990年):1986年10月第一节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宣告中国社会史学科的诞生,主要成就在与对“社会史学科对象及其研究范围”取得了共识。 (2)体系构建阶段(1991——2000)进入90年代后,社会史发展迅速,专题性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成果颇多,也出现了对学科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史学科体系研究成果。 (3)稳步发展阶段(2001年后)学术界更加的几种在专题社会史方面,区域社会史研究工作展开,最后有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研究的领域:社会变迁(变迁的形势内容)社会结构(人口、家庭、宗族、社区、民族、阶级和阶层)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社会问题、社会控制)。 7、试评析三本近年来有影响的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的书籍。说明作者主要研究的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西方文明史导论

此答案为作者手工收集,如有错误尽情谅解如需要其他答案请加群:271865091 支持作者QQ: 3023342901 一 1 【单选题】(5分) 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 A. 《菊与刀》 B. 《文明的冲突》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2 【多选题】(5分) 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 A. 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 B. 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 C. 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 D. 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正确A,B,C,D 二 1 【单选题】(5分) 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 A. 公元前746年B.公元前776年C. 公元前465年正确B 2 【多选题】(5分)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A. 理想与美B. 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C. 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正确A,B,C 3 【多选题】(5分) 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A. 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B. 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C. 向善性;D. 唯美主义; E. 神秘性和悬念正确A,B,C,D,E 三 1 【多选题】(5分) 《荷马史诗》中的隐喻是指哪两部著作在内容和主旨上存在的反差之谜? A. 《伊利亚特》B. 《奥德赛》C. 《工作与时日》正确A,B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2 【单选题】(5分) 破解《荷马史诗》的隐喻的关键点在于? A. 从英雄主义转变到浪漫主义B. 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 C. 从浪漫主义到理性主义正确答案是:A 四 1 【多选题】(5分) 罗马文明之所以会取代希腊,在于其文化中的哪些特点? A. 浪漫 B. 理性 C. 现实 D. 世俗正确答案是:B,C,D 查看答案解析 2 【多选题】(5分) 古代西方文明是由以下哪些要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A. 希腊文明 B. 罗马文明 C. 日耳曼文化 D. 基督教要素正确A,B,C,D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3 【单选题】(5分) “希腊传统”的特征是? A. 放大了的个人 B. 放大了的国家 C. 强调家的原则 D. 罗马的反文化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4 【单选题】(5分) “罗马传统”的特征是? A. 放大了的个人 B. 放大了的国家

提前答案--心理学史主页课后作业

《心理学史》提前答案 试卷名称:0015_作业_2 论述题 (10.0 分)1. 一,论述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三,概述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四,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纠错 试卷名称:0015_作业_3 论述题 (10.0 分)1. 一,论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重要理论。 二,论述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思想? 三,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四,述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纠错

试卷名称:0015_作业_4 单选题 (10.0 分)1. 西方物活论的思想由来已久,欧洲最早提出该思想的人是() A) A:A.Thales B.Aristotle C.Epicuros D.Aurelius 纠错 (10.0 分)2. 在灵魂的结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分别提出() A) A:A.二分法和三分法B.三分法和二分法 B) B:C.三分法和三分法D.二分法和二分法 纠错 (10.0 分)3. 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专著是() A) A:A.《论灵魂》B.《理想国》 B) B:C.《论心灵》D.《四根说》 纠错 (10.0 分)4. 英国哲学家洛克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知识论问题上分别主张() A) A: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B) B: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 C) C:天赋观念说和白板说 D) D:白板说和天赋观念说 纠错

(10.0 分)5. “意义阈”的概念在心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提出人是() A) A:莱布尼茨 B) B:赫尔巴特 C) C:康德 D) D:爱尔维修 纠错 (10.0 分)6. 为构造主义向行为主义过渡提供了桥梁的学派是() A) A:构造主义 B) B:行为主义 C) C:机能主义 D) D:意识心理学 纠错 (10.0 分)7. 下面的陈述中,哪一句是不正确的() A) A:20世纪3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 B:新行为主义的特点之一是采取操作主义原则 C) C:新的新行为主义始于1950年 D) D:社会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罗特 纠错 (10.0 分)8. 在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中,最能体现折中主义色彩的人是() A) A:卡特尔 B) B:伍德沃斯 C) C:詹姆斯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明史导论》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文化兴国的欧洲经验 1、” 抒情的天才独能感觉到一个画景,象征世界从神秘的玄同忘我之境中产生。”这句经典的对于希腊艺术的评论是哪位哲学家所说 A.叔本华 B.尼采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尼采 2、尼采超人哲学的原型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西塞罗 正确答案:苏格拉底 3、下列著作属于尼采的是 A.《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B.《悲剧的诞生》 C.《君主论》 D.《理想国》 正确答案:《悲剧的诞生》 4、下列作品属于柏拉图的是 A.《理想国》 B.《乌托邦》 C.《形而上学》

D.《政治学》 正确答案:《理想国》 5、《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史诗统称为 A.《荷马史诗》 B.《罗马史诗》 C.《希腊罗马名人传》 D.《建城以来史》 正确答案:《荷马史诗》 见面课:文艺复兴艺术风格 1、下列作品中,属于达芬奇代表作的是 A.《蒙娜丽莎的微笑》 B.《大卫》 C.《西斯廷圣母》 D.《雅典学院》 正确答案:《蒙娜丽莎的微笑》 2、下列作品与艺术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乔尔乔内《乌比诺的维纳斯》 B.拉斐尔《三圣贤》 C.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D.米开朗基罗《格尔尼卡》 正确答案: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3、文艺复兴艺术三杰是 A.达芬奇 B.拉斐尔

C.米开朗基罗 D.提香 正确答案:达芬奇; 拉斐尔; 米开朗基罗 4、国家软实力要素包括 A.政治价值的吸引力 B.文化价值的感召力 C.科技军事的震慑力 D.外交政策的正当性 正确答案:政治价值的吸引力; 文化价值的感召力; 外交政策的正当性 5、下列选项不属于优秀研究者的必备素养的是 A.广泛阅读,厚积薄发的功底 B.宽阔视野,跨学科研究意识 C.创新意识,敢于挑战权威 D.投机想法,十分强的功利心 正确答案:投机想法,十分强的功利心 见面课: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演化 1、布克哈特总结文艺复兴时代人身上的特征 A.人文主义 B.个人主义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汇总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及其作用 简言之,田野考古调查就是运用一套适合本地情况的田野调查方法,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下发现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以利于更好地保 护和研究。 田野考古调查主要是指对古代遗存的地面勘察,其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古代遗存,特别是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而被掩埋于地下的遗址。 其作用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1、考古调查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我们在发掘一个遗址之前一般先要对这个遗址的年代、性质及堆积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掘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同样,要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是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2、考古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古调查不仅仅是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的一个准备阶段,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有些情况下既使不发掘,只要调查工作做得细致、深入,也同样能够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在宏观上讨论一个地区内的遗址密度所反映的诸如人类共同体的规模,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情况的变化,及某种文化和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时,考古调查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相比较,其优点是工作周期短,工作面积大,耗费资金少,其不足之处则是在获取资料方面,远不如发掘所获那样丰富和系统,因此由其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也有局限,诸如遗址的文化性质、形成过程及系统编年等问题的解决都还有赖于正式的田野发掘。所以考古调查和发掘是田野考古中互为补充的两种研究手段。 二、考古调查的对象和分类 1、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是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及其相关的各种现象,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A 遗址指古代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活动,并以物质的形式保留下来的空间场所,是人们各种活动形成的遗迹,遗物的集合体,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居住址、城址、矿冶址、陶窑址、古战场、古道路、庙宇、石窟寺及墓葬等等。 B 遗迹主要是指在遗址中由一次短期的人工行为造成的、固定的物质遗存。这里所谓的短期行为当然不是指几小时或几天,而是指人们一次性内容连续的工作结果。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可能经过了多次后期修整和扩 9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总学时:60 学分:4 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 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 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 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 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

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

西方文明史导论 单元作业

西方文明史导论单元作业 第一单元 “在大学里面,最近的距离是智力,而最遥远的能力是能力”,这句话是我刚入学时候学校党委书记对我们所有新生讲的,大学里面不仅仅是要好好学习,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还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不断培养和锻炼我们各方面的能力,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需要借助大学的平台把理论和基础扎实,再进一步锻炼和培养我们的能力,融入到社会和人群中去,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1、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人生学习的一个新的起点,它脱离我们中学的固定模板式学习,充分发挥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一系列传播媒介来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就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在高中和初中是没有涉及的,在大学里我们才能接受系统全面的应用心理学教育,给我们一个更广大的学习和交往平台,让我们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上一层楼。 2、大学不仅仅要教学生某专业知识,让学生知道了解,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借助其他工具学习,如何坚持学习,让自主学习适应环境,培养学生哲学思辨能力,让学生更具有智慧,这也是大学需要给学生的。 3、大学作为一个学生进修的平台,不仅仅是技术培训为主,更应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也能把握学习的机会,全心全意把学习做好,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更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明确是非,不断纠正自己的思维,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4、大学也是培养和塑造学生人格的熔炉,时刻端正学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第二单元 希腊的文化源远流长,其艺术品更是秀丽逼真,令人流连忘返。 1、希腊文化不同于官方文化,它来自于民间的一种自发的民族文化。 2、心灵性。希腊的艺术品都是用心灵雕刻出来的精品。 3、向善性。希腊人追求理性的善,追求真善美。 4、唯美主义。高于生活的美。

第一章 导论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参见教材P3)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参见教材P4)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参见教材P4)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参见教材P8)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参见教材 P11)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参见教材P16)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参见教材P16)

社会史研究导论版本二尔雅满分答案

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一) 1 基督教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的名称是(A)。 A、大秦景教 B、尊经 C、西仪东正教 D、奥思定教 2 当使用近代社会史这个概念时,往往还牵扯到了(D)的相关内容。 A、民族 B、文化 C、经济 D、政治 3 中国的宗法制度定型于(B)。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朝 4 现阶段中国近代史主要是指1840年到1949年这个阶段。(√) 5

基督教传教士大规模在两广地区登陆主要是从明朝初年开始的。(×) 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二) 1 对于历史学来讲,求真、求善和求美的关系是(D)。 A、求真和求善是求美的基础 B、求美和求善是求真的基础 C、求美是求真和求善的基础 D、求真是求善和求美的基础 2 历史研究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现状相对于历史学家(C)还存在局限性与缺陷。 A、当前认识和研究目标 B、研究传统和研究目标 C、当前的认识和终极追求 D、研究传统和终极追求 3 西方文化史研究是指对历史所进行的(C)。 A、文化分析 B、文化分析、文化批评 C、文化分析、文化批评、文化解释

D、文化分析、文化批评、文化解释、文化重构 4 中国现阶段大量的文化史研究其实质是在研究思想史或学术史。(√)5 《魏书》因为参杂了大量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为“秽史”。(√) 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三) 1 ()是还原历史唯一的中介与桥梁。(B) A、文物 B、史料 C、遗址 D、文学 2 下列事件中,不可能记载在《资治通鉴》中的是(A)。 A、牧野之战 B、秦朝一统天下 C、张骞出使西域 D、开凿隋唐大运河 3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 再出发 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 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1985年,《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在天津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将“生活状况”纳入史学研究视野。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应从流行半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史著框架中解脱出来,从事各式各样的专史和专题研究,比如撰写一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风俗礼仪于笔端的著作。 此后,生活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成为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标志,涌现出不少成果。断代性的如宋德金的《金代的社会生活》(1988)、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1990)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断代史丛书10卷,1994年以来陆续出版了6卷。近现代方面,有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2007)、李长莉的《中国人的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明史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明史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 A:《菊与刀》 B:《文明的冲突》 正确答案:《菊与刀》 2、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 A: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 B: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 C: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 D: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 正确答案: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 3、文明与下列哪些要素是对立的? A:野蛮 B:动物性 正确答案:野蛮 ,动物性 4、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人更偏向于用下述哪种思维? A:归纳法 B:演绎法 正确答案:演绎法 5、文化兴国中的“文化”,对国家而言,指的是

A:国家的文化实力 B:单位和个人的创新能力 正确答案:国家的文化实力 第二章 1、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 A:公元前746年 B:公元前776年 C:公元前465年 正确答案:公元前776年 2、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 A:理想与美 B: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 C: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 正确答案:理想与美,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3、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 A: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 B: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 C:向善性; D:唯美主义; E:神秘性和悬念 正确答案: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向善性;,唯美主义;,神秘性和悬念

中国社会史名词解释

中国社会史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社会对其自身运行的安全进行防护和保卫的举措,主要包括社会援助和社会疏导两种方式。 2三教合流:指儒释道三教互为吸收,互为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典型意义上讲就是儒学与佛教的渗透、互补,儒学与道教的渗透、互补。 3.四大徽班:指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的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 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 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4.社区:是指聚居在共同地域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 系力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5.帮会:是以游民为主体的下层民众,为了凭借集体的力量生存下去而通过师徒、宗 法或拜盟结义组成的组织,这类组织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带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6.社会良性运行:是指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的及各系统内 的不同部分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7.宗族:是指伴随阶级社会而产生的父权制血缘性集团,它有共同的明确的父系祖先, 在组织结构上,它是多级的,它包含着一个主干家庭与由其分化而成的小家族及这些小家族再分化而成的更小的亲属组织,彼此间保持着某种形式的宗教的经济的联系,在这种宗族内各级族长在本族内具有支配与统治族人的地位,表现出至尊的父家长权。8.僧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朝廷任命僧官管理佛教僧尼事务的制度。始于后秦,以

2018智慧树西方文明史导论答案

。 2018智慧树西方文明史导论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5分) 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 A.《菊与刀》 B.《文明的冲突》 2【多选题】(5分) { 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 A.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 B.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 C.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 D.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 3【多选题】(5分) 文明与下列哪些要素是对立的 ! A.野蛮 B.动物性 4【单选题】(5分) 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人更偏向于用下述哪种思维 A.归纳法 B.演绎法 $ 5【单选题】(5分) 文化兴国中的“文化”,对国家而言,指的是 A.国家的文化实力 B.单位和个人的创新能力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5分) 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 A.公元前746年 ~ B.公元前776年 C.公元前465年 2【多选题】(5分)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 A理想与美 B.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 C.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 ( 3【多选题】(5分) 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 A.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 B.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 C.向善性; D.唯美主义; E.神秘性和悬念 , 4【单选题】(5分) 希腊神话中,贞节的保护神是 A.雅典娜 B.赫拉 C.宙斯 5【多选题】(5分) ~ 《荷马史诗》内容包含了 A.《伊利亚特》 B.《奥德赛》 C.《工作与时日》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多选题】(5分) 《荷马史诗》中的隐喻是指哪两部著作在内容和主旨上存在的反差之谜A.《伊利亚特》

社会史研究导论期末答案

《社会史研究导论》期末考试(20) 姓名: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传统的史学研究对于死亡表现出的态度是()。(1.0分)1.0 分A、 批判 B、 惋惜 C、 麻木 D、 赞扬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形成于()阶段。(1.0分)1.0 分 A、 前科学 B、 后科学 C、 常规科学 D、 特例科学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中国历史分期过程中,涉及到问题最多的是()。(1.0分)1.0 分A、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B、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C、 从封建社会到近代史 D、 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社会史研究具有的独特的方法是指()的方法。(1.0分)1.0 分A、 逻辑分析 B、 材料罗列 C、 考古学研究 D、 文献学研究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要对明代政策进行全方位深入的了解,需要结合()史料进行研究。(1.0分)1.0 分A、 西藏 B、 东南亚 C、 蒙古 D、 女真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有关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子哭泣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时期。(1.0分)1.0 分 A、 春秋 B、 战国 C、 西汉 D、 东汉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在()提出对传统研究结果的质疑是最困难的。(1.0分)1.0 分A、 方法论意义上 B、 具体史实细节上 C、 材料真伪考证上 D、 连续历史时间线上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是新史学在()以来很重要的特征之一。(1.0分)1.0 分 A、 19世纪上半叶 B、 19世纪下半叶 C、 20世纪上半叶 D、 20世纪下半叶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立场实际上是建立在()的发展基础上的。(1.0分)1.0 分 A、 哲学 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