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第五篇实验室检查

血液实验室检查

正常外周血细胞发育过程

▲造血肝细胞(HSC)→造血祖母肝细胞(

▲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联接形成

血液RBC和Hb正常值:

对象RBC(10/L)Hb(g/L)

男性(4.0~5.5)120~160g/l

女性(3.5~5.0)110~150 g/l

新生儿(15~20)180~190 g/l

儿童(5~12)120~140 g/l

RBC及Hb的病理变化

一、病理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和大量面积烧伤

2.继发性增多见于缺氧性疾病→RBC代偿性增多,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3.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病理减少当血液中的RBC及Hb低于参考值称为贫血

贫血根据Hb的水平将贫血分为四级

性别/分级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

男性Hb <120 g/L Hb <90g/L Hb <60g/L Hb <30g/L

女性Hb <110 g/L

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CT)旧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

临床意义:

(1)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使HCT增高

1.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

2.作为判断血液粘滞度的指标

(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主要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 (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MCV MCH MCHC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0~360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

血病

大细胞性贫

>100>34320~360巨幼细胞贫血(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7320~360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

致的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0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

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

RDW 的临床意义:

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 )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IDA 患者RDW ↑,早于其他指标

2.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IDA 患者RDW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 正常

3.用于形态学分类

白细胞分类(分为三类五分法)

白细胞参考值

成人

儿童

新生儿 WBC 计数(10/L ) (4~10)x10/L (5~12)x 10/L

15~20 x 10/L

中性粒细胞<05 x10/L 时患者有高度感染性,WBC>30 x10/L 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外周涂片和骨髓检查

一、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

外周白细胞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为主,故中性粒细胞的多少直接影响白细胞数

(一).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二).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机制取决于(1)骨髓生成和释放的白细胞入血的速度(2)外周血边缘和循环池白细胞的比例(3)白细胞离开血液的速度》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分为: ⑴反应性增多:

?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

⑵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三)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机制(1)生成障碍或者无效造血(2)破坏和消耗过渡(3)分布异常》

?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 ?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

白细胞(WBC )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粒细胞(GRAN)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中性粒细胞(N)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脾功能亢进等

二、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见于各种病员菌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

核右移:外周血分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如果在疾病的进行期出现核右移,表示疾病预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在于组织中组织中的含量:外周血含量=(100-500):1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和释放活性物质,并吞噬其释放颗粒并分泌组胺酶以破坏组胺从而限制过敏反应并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

E的增减意义

?变态反应性疾病: ;

?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

?寄生虫病: 如蛔虫病

?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其他,如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减退症

B,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急性传染病早期,大手术及烧伤等应激状态,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多使嗜酸性粒细胞下降,但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如果持续减少,甚至消失,表示病情严重。

(2)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伤寒病白细胞分类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改变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

骨髓释放后只有存在于外周血中,在免疫反应或者嗜碱性粒细胞才进入组织中,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碱性粒细胞颗粒,这些颗粒含丰富的组胺,肝素,慢反应细胞病理性增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的鉴别,前者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后者正常

单核细胞

具有诱导免疫反应,吞噬和杀灭某些病原体,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抗肿瘤活性及调节白细胞等多种功能。

病理性增多:(1)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带状病毒感染(2)血液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3)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生成后无需抗原刺激,最终分化为能与异物抗原起反应的白细胞分化抗原群CD4+或CD8+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则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生,转化为免疫细胞,并进一步变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原发性增多,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继发性增多: 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某些细菌感染,立克次体,螺旋体

病等感染性疾病,如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急性传染性疾病恢复期。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主要为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流感恢复期。

血小板参数检测

?血小板计数PLT : (100~300) x10/L (生成障碍见于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7~11fl(减低见于白血病);

病理性增多:PLT>400 x10/L血小板增多→可增加血液粘滞性

(1)原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细胞早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反应性增多,多为轻度,一般不超过500x10/L,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贫血(3)当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多时,要考虑为恶性。

病理性减少:PLT<100 x10/L成为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消耗亢进,上呼吸道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血液被稀释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每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

在分析其临床意义时,应结合PLT的变化才更有意义

A鉴别

PLT MPV临床意义

↓↓骨髓功能受抑制

↓↑骨髓功能良好,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多

↑↑反应性血小板增生或骨髓增生异常

B 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诊断指标:骨髓功能受抑制时MPV减低,早于PLT下降。抑制越重MPV越低;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增高1-2天,如白血病化疗时,MPV 上升时骨髓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之一,感染时局部炎症MPV症,败血症则MPV减低,MPV持续降低,表明感染为控制。

C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MPV常增高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1)增高见于急性骨髓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时增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时减少

(3)再生障碍性贫血MPV减小,PDW增大

骨髓检验

贫血依据骨髓象分为三种(1)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2)增生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3)骨髓红系成熟障碍: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贫血

贫血各论

▲白血病

白血病: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理特征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血细胞过度增生,并可浸润或破坏其他组织.

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

各类型白血病的区分如下:

尿液及肾功能

(一)尿量

26、正常尿量:1000~2000ml/24h;

1.超过2500ml/24h为多尿; 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

2.少于400 ml/24h为少尿;

(1)肾前性见于脱水和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肾缺血。

(2)肾性见于急慢性肾衰竭率过滤降低

(3)肾后性见于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尿路梗阻

3.少于100 ml/24h为无尿或尿闭.见于急性肾功能不全及肾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二)外观

血尿是尿中含有一定量得红细胞成为血尿。分为(1)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有超过1ml血量(2)镜下血尿红细胞>3个/高倍镜下

(三)蛋白尿的概念:当尿液用常规定性方法检查蛋白呈阳性或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h

者,称为蛋白尿.三种蛋白尿的区分如下:

?肾小球性蛋白尿,炎症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以致孔径增大,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大量进入肾小囊,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

肾小球蛋白尿特征为以清蛋白为主;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循环障碍、缺氧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是炎症或中毒使肾近曲小管受损而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的功能减退所产生的蛋白尿. 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毒性肾病,肾移植术等

?溢出性蛋白尿,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骨骼创伤和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29,尿糖,酮体阳性的意义

?糖尿: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8.8mmol/L或血糖正常而肾糖阈值降低时,尿糖定性

检测呈阳性,称为糖尿

3.暂时性糖尿,又称为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应急反应时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者血糖中枢受到刺激致使暂时性高血糖引起糖尿。

?酮体阳性意义:提示糖尿病酮酸症中毒或妊娠剧烈呕吐.重症不能食等导

致脂肪分解加强的情况.

30. 管型尿的意义:(大量管型尿最能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程度)

透明管型:也可见于正常人,提示肾实质病变;

细胞管型:表示肾脏病变在急性期

(1)红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球疾病;

(2)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病变,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病变,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指征,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等

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

蜡样管型:说明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

肾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

肾衰竭管型:肾衰竭

内生肌肝清除率Ccr 测定,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其正常值为80~120ml/min,

Ccr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程度:Ccr51—70 ml/min,轻度损坏;Ccr30-50 ml/min,为中度损害Ccr<=30 ml/min为重度损害

Ccr对临床的指导作用:Ccr30-40 ml/min应限制蛋白质摄入;Ccr<=30 ml/min吩噻嗪类利尿药常无效;Ccr<=10 ml/min应进行人工透析

(四)血清胱抑素C测定

血清中cysC几乎全部被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分解,并不重新吸收入血。因此cysC水平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可靠指标。血清cysC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线性关系显著优于尿素、Cr、Ccr并且敏感,轻度损伤即可升高

34.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尿液特点:(诊断泌尿系统疾病首选的检查项目是:尿常规检查)

病名颜色比重蛋白定性红细胞白细

管型蛋白尿性质

急性肾小球肾炎较深,黄

色或洗肉

水样

1.020~1.03

+~++多量,变

形,红细

胞为主

少量透明管型及

颗粒管型为

主,也可见

红细胞及肾

上皮细胞

肾小球蛋白

尿

慢性肾小球肾炎淡黄 1.010~1.02

++~+++少量,变

形红细胞

为主

少量细.粗颗粒

管型,偶见

脂肪管型,

蜡样管型

混合性蛋白

尿

肾病综合征淡黄 1.020~1.04

+++~++++少量少量脂肪管型,

细.粗颗粒

管型

肾小球蛋白

尿

急性肾盂肾炎淡黄或血

1.010~1.02

+~+少量或多

多量白细胞管型肾小管蛋白

尿

慢性肾盂肾炎淡黄 1.010~1.02

+~++少量多量较多,可见

白细胞管

型,粗颗粒

管型

肾小管蛋白

尿,晚期为

混合性蛋白

尿

急性膀胱炎淡黄或血

1.015~1.02

5

+少量或多

多量无偶然性蛋白

尿

鉴别压力

mmH2O 外观细胞数及分类蛋白

质定

蛋白

质定

量g/L

葡萄糖

mmol/L

氯化物

mmol/L

细菌

正常侧卧位

70~180无色透

0~8个,多位淋巴

细胞

阴性 1.15~

0.45

2.5~4.5119~129无

化脓性脑膜炎显著增

混浊,脓

性,可有

脓块

显著增加,数千,

中性粒细胞为主

++以

显著

增加

明显减

少或消

稍低可发现致病

结核性脑膜炎增高混浊,毛

玻璃样,

静置后

有纤细

网膜形

增加,数十或数

百,早期以中性

粒细胞为主,其

后以淋巴细胞为

阳性

++

增加减少明显减

抗酸染色可

找到结核杆

菌(阳性)

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稍增高清晰或

微浊

增加, 数十或数

百,早期以中性

粒细胞增多,后

期以淋巴细胞为

阳性+轻度

增加

正常正常无

脑脓肿(未破裂)增高无色或

黄色微

稍增加,以淋巴

细胞为主

阳性+轻度

增加

正常正常有或无

脑肿瘤增高无色或

黄色正常,或稍增加,

以淋巴细胞为主

+~+轻度

增加

正常正常无

蛛网膜下腔出血稍增高血性为

增加,以红细胞

为主

+~++轻度

增加

正常正常无

血清总蛋白>80g/L 高蛋白血症,见于脱水,休克丢失过多

血清总蛋白<60 g/L 低蛋白血症,见于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吸收不良,消耗增加

尿胆红素测定:非结合胆红素进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下形成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其能溶于水,能被肾小球滤出形成尿胆红素

尿胆原: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细菌胆素原肠道重吸收从原尿中排出称为尿胆原鉴别血清胆红素定量umol/L尿液粪便

总胆红素非结合胆

红素结合胆红

尿胆原尿胆红素颜色粪胆原

健康人 3.4~17.1 1.7~10.20~6.81:20(-)

-黄褐色正常

溶血性黄疸轻度或

正常

强+

-加深增加

阻塞性黄疸轻度或

正常

-+变浅或灰

白色

或消失

肝细胞性黄疸+或-+变浅或正

或正常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脏细胞最多,其次为心急细胞

AS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以心机最多,其次为肝脏,AST存在于肝脏细胞的线粒体中

(恢复期AST和ALT任然不能恢复正常或者再次上升提示急性转为慢性)

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 HBV-DNA临床意义

+-+-++急性或慢性乙肝,传染性强(俗

称”大三阳”) +---++急慢性乙肝,或慢性HbsAg携带

者+--+++急性乙肝恢复期,或慢性乙肝,传

染性低-+--+-急性乙肝感染恢复期,或既往感

染乙肝,有免疫性---+++乙肝恢复期,传染性低----++急性乙肝感染诊断空白期,或乙

肝平静携带期-+----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急性乙肝恢复中,正在产生免疫

性------排除乙型肝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