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

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中心发言人周家云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一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解文化的地位

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文化的涵义

难点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

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

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

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

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

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

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

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

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

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

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

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

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

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堂练习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说明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

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 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2.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

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

以上材料说明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这种差别反映出

A.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B.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C.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 D.我们的饮食生活就是文化

4.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

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文化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④没有文化人们已无法生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以下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峨眉山自然风景、旭日东升③自然科学、技术、语言、

文字④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万里长城、泰山石敢当、泰山碑刻⑤选举人大代表⑥经

济体制改革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6.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7.2009年央视春晚被誉为难得的“文化大餐”。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由人所创造并为人类所特有,是人

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起反作

用C.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8.2008年4月23日是第13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人民

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人们之所以积极参与读书等文化活动,是因为

A.参与文化活动是接受知识文化教育的唯一途径

B.文化由人所创造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

生的

9.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山东省兴起的农民“种文化”活动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

景观,农民通过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

芽、开花、结果。这一活动不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可见文化素养的形成途径有

①天生具有、与生俱来②体验社会生活③参加文化实践活动④接受知识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08,广东高考)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这表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11.(2007·广东高考)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

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09年春节期间,由于许多公共文化场馆推行免费措施,吸引了许多民众,新年有了更

多的文化味。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书籍决定了文化的程度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二者互不影响 D.文化素养离不开免费阅读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

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中心发言人周家云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一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是,它与经济、政治又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生活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的经

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一、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

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虽然由经济、

政治决定的,担忧有相对独立性,它并不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2、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江泽民这段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作用等方面,阐明了文化

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互相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文化本身就根源于经济,离不开经济。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

密切交织在一起。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这方面的具体实例学生活动: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科技的作用,人才的需求,劳动者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带动

作用等等。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具体实例,说明政治生活离不开文化的发展。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都对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借

助文化渗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等等。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

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

的力量深深熔铸到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发展先进文化,增强综合国力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

济建设提供正确地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

作用,理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堂练习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

量涌现、多样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这说明

A.人们文化素养的差异越来越大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产品总要通过一定物质形式体现出来D.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

2.民歌作为口头传唱的艺术,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在各根据地产生了许多革命民歌,人民群众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民歌中得

到真实的反映;5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乐观向上、艰苦创业、

英勇豪迈的特点在民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这表明

A.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B.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C.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 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3.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

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

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文化的独立决定政治的独立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文化会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4共建“信用长三角”为主题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长三角16个城市政府之所以要联合建设“信用长三角”,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②国家要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③社会主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④国家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有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等。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一定社会文化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A.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是相互决定的

B.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C.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而文化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D.一定社会的文化决定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而社会生产方式又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6.《人民日报》报道,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开馆3年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2005年仅门票收入就达4000万元以上,既扩大了就业,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文化产业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7.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是因为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C.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 D.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社会发展

8.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文化产业在国家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表明

A.每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方式

B.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决定因素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不同

9.2008年,中央电视台大力发展动画产业,取得一定成效。央视动画有限公司推出6000分钟原创动画,总收入达到1.3亿元。其中《小鲤鱼历险记》发行至51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总收入达1186万元。这说明

A.在当今时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在当今时代,文化已与经济完全融合

C.发展文化就必须实现文化产业化

D.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已完全消失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是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下列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互决定③一定的文化反作

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④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

促进作用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2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

争的重要内容③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④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

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主要强调了

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

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 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

14.2008年4月14日《文汇报》载文指出,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

繁荣的文化;不仅要有强盛的经济国力,也要有强盛的文化国力。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

A.文化有多种形式

B.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C.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D.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

课题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影响中心发言人吕梅英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二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2、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

探究。

教学过程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素养,有不

同的思维方式,对统一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这说明文化对人有重大影响。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

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

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

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

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

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

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有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零散的观念,也有理论化的思想、观

点。其中,各种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论正确的或错误的,都会对人们的实践

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特点呢?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

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

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

之中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

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

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

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乡音难改",就是表明经年累月形脆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

抹去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交往方式、认识和实践活动、思维方式等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作用以及发展文化事

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堂练习1、不同的民族,往往待人的礼节各不相同。这表明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肯定不同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

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各民族的礼节不同,反映的内涵也完全不同

2、2008年8月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赴祖籍闽西谒祖,参观列入世界遗产的客家土楼。

这次行程掀起了“客家祖地”寻根谒祖游土楼的新高潮,带动客家文化升温。据此回答2—3

题2、上述材料表明() A、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

融 C、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D、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吴伯雄在家乡用客家话向乡亲们问好,乡音不改。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A、深远持

久 B、博大精深 C、永不变化 D、潜移默化

4、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

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社会

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

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5、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

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6、之所以要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诚实信用教育,是因为()①文化和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②先进文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和方式④文化塑造人生⑤文化影响是消极的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7、《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一切困难。这表明 A、文

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B、文化作品是照亮人们心灵的

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C、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D、优秀的文化作品总以其特有

的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8、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A、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不同 B、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C、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价值取向应当

多元化 D、价值取向正确与否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9、要加强公益性文化场馆和青少年专门活动场所的建设,开展生动的青少年红色旅游实践活

动,让青少年在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情景教育中健康成长。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文化

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不同的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

化 C、文化对人的影响有相对的稳定性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10、之所以要加强公益性文化场馆建设和开展红色旅游实践活动,是因为( )A、文化现象无

处不在 B、某些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C、文化场馆建得越多,人的文化素养就会

越高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传承发展

11、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

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

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

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

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2、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谈到他最崇拜的人物是谁时说:“我最崇拜李冰父子,他们修都江

堰的故事,我从小就听,就崇拜。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曾找了大量的有关他们修建都江堰的资料。

我回国之初,站在都江堰边,听到澎湃的江潮,想到这是2000多年前的伟业,受到很大的激

励。”林毅夫的话告诉我们:A.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个被动的过程B.人们接受

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总是不自觉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个无目的的过程D.人们

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

13、爱迪生说:“我这一生行将结束。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并以此

为人类造福。我在世的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这段话表明A.社

会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B.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C.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

D.人的发展就是要会发明创造

14、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

雄壮的人生乐章。下列选项中体现此意的有()①“为了新中国,前进!”②“宁可少活

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③“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④

“我的愿望就是在美国定居,因为那里是人间的乐园”⑤“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兰考人民还很

穷。”⑥“我的理想就是让海尔成为世界最好的品牌”A.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⑥ D ①③④⑤⑥

15、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共分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合唱五个演唱

类别。这反映出() A.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C.文化

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D.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16、王任生先生13岁只身一人离开山东,在台湾生活了40多年,如今一张嘴仍是满口地道的

山东话,如果不是外界非要给他加上“台商”的标志,恐怕没有人能看出他阔别家乡几十年的

痕迹。这说明()A.语言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17、“徜徉于山林来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

课题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中心发言人吕梅英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二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重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18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

一、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材料,并思考:当代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强精神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2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

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生的塑造,知道了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人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应该是物质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全面、

协调发展。

课堂练习

1、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文人雅士常

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健全人格的追求。这表明()

A.文化能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 B.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C.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2、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怠慢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

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

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3.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社会科学素养 B.自然科学素养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4.中国是2008奥运会的主办国,奥林匹克精神激荡着中国的千家万户,但并不是人人都受

到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

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

5.“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

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B.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源泉

二、双项选择题

6.2008年4月起,南京博物院免费对公众开放。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材料表明()

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7.200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前“灰色文化”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所带来的负

面影响令人堪忧。“灰色文化”呈现出形式多样、现象复杂、危害深远的态势,对其进—步

加强管理势在必行。这是因为( )

A.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有形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特点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D.消极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8.文化注入了商品,大大提升了商品价值。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茶品,成为“文化普洱”,使其身价腾升。云南大益普洱茶5000万元中标央视2008年黄金资源广告,就是对普洱茶文化软实力挖潜的一个“大手笔”。这说明()

A.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茶文化提升了文化品味,决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9.2008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这个展览是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展览自9月20日开幕以来,已接待参观群众约30万人次。参观者们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而感动,并受到了教育和激励。这说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D.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

10.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实践活动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11.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江西省举办了“庆祝十七大、放歌井冈山”大型红歌会活动,掀起了全国“唱响红歌,感动今天的你我”“红歌依旧,感动常在”的红歌会。这一事实说明 ()

A.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B.文化总是催人进步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课堂板书教学反思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

课题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心发言人曹传军备课时间第二周上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涵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2、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魅力、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

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关注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

独立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意义

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意义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世界文化异彩纷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2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世界文化多姿

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

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人们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能够深切感受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民族节日各具特色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

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

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

韵味。

2、文化遗产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

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于研究人

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

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

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是对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世界性遗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发言探究

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1、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表现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33页内容,并思考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1、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与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

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

荣。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

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

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

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从中体会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堂练习

课堂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单选)“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日自古以来就体现着中国人“爱国爱家”

的文化情结。这说明

A.民族文化就是过传统节日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单选)(2008淄博市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我国著名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

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

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3.(单选)(2008广东第三次六校联考)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

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画卷。这是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过的

一句话。从文化社会角度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

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C.要维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

D.要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4.(单选)(2008连云港、淮安、宿迁高三调研考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

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清明、端午

和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之所以重视民族节日,主要是

因为

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②可以进一步推动“黄金周”旅游

业的发展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民

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5.(单选)在广州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晚会上,粤剧、客家山歌、潮州大锣鼓、

南狮等节目向观众展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时装秀、现代劲歌狂舞、中外

模特旗操表演等则体现了文化节的国际特色。这表明世界文化具有__________

特征。

文化与经济政治完整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政治科组:冯小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生活 考点解读 1.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②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的行为举止。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认识、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②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5.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

最新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寺口镇寺口小学李黄华闫春慧张丽恒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新教材政治生活 [教案]政治生活-前言 前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政治活动,正确区分政治现象。 (2)正确理解政治的科学含义,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与国家政权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3)简单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框架内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事例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能够运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3)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技能。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政治的科学含义。 (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 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3、教法: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设问:同学们寒假“政治”作业做完没有啊?(答略)我们这里说的政治作业是不是我们这学期所要学到的政治模块呢?(引起学生思考,重点理解政治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等都包含“政治”二字,这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生活这模块,首先也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可是,“政治”二字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要从多方面来理解。 『讲授新课』 一、政治的科学含义(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高一经济生活全套教案

高一经济生活全套教案 【篇一:(政治精品教案)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全套 教案】 第 1 页共 149 页 第 2 页共 149 页 第 3 页共 149 页 第 4 页共 149 页 第 5 页共 149 页 【篇二:经济生活全套教案】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内容标准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若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应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手段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要懂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必须由国 家发行并且强制使用的。纸币与铸币相比较,它有自己的优点。国 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是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注意正确使用 纸币,对制造假币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 信用凭证。 ②信用卡的优点:信用卡及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 ③信用卡的使用。 (2)支票 ①支票的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 机构见票是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汇票。 ①含义: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 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 ②分类: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③作用:汇票的使用,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 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3)人民币外汇的牌价。 三、学法指导 (一)知识篇: 重点问题分析 1、货币的本质 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连接 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和关键。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财 富的象征。在人们眼里,货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具有某种神秘的

第一单元《文化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文化生活》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3)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的含义、内容、特点、形式和社会作用 1、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意识形态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一般没有阶级性,但有民族性和和区域性) 理解文化这一概念应注意三点: (1)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概念相近,如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即专指语言、文学、艺术、科学知识和意识形态等精神性的东西,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2)"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单纯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不属于文化。

(3)"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2)"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单纯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不属于文化。 (3) "文化"是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 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 养起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 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即文化的力量 (1)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其中,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现在社会,多少年来,所有的学校都在大会小会的谈德育,但还不时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抽烟、喝酒、校园暴力、破坏公物、甚至侮辱教师等等。看来如何理解、实施道德教育,怎样使道德教育充满活力并富有成效,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道德 何为道?道即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何为德?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重积德则无不克”(《道德经》)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将道德阐释为“天道”、“天理”,以及人当遵守的“仁、义、礼、智、信”。天道、天理体现的是宇宙、地球、人类的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和,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人顺从天道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无“德”便不能称之为人。由此可见,道德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二、道德与幸福 做人有为人之道,成物有构物之理。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行事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遵循一定的规律。得道能明事理,同时拥有了一种本领。得自然之道可成学者专家,得社会之道可为官为君,得先天之道可返本归真。符合事物规律行事必然会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使事物繁荣昌盛。相反,逆道而行就会碰的头破血流;为人处世应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具体表述就是道德规范。重德能不断积德,使人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为处世理事打下良好基础,走遍天下人所敬仰。 没有道德的个人,必然丧尽天良,为社会所不容;没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混乱、腐朽、堕落。可见,传统道德与人类幸福又是息息相关的。 三、悠悠中华文化五千载,道德一线贯穿,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教育历来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人有两面性,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普遍的人性中,善与恶共存。一个人要行善,则必须约束自己的恶念,要吃苦、付出,还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而只要稍微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堕落。放纵当然比约束更容易,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笔者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正的因素,抑制人的负的因素;其根本途径在于从“心”做起,应回归到正心、诚意、提升道德修养的路上。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其精华代代相传。 “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和谐,重视个人修养,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传统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让、节俭、吃苦耐劳,恰恰能够避免人陷入那种无度的纵欲之中。是调剂人生活,使人精神充实的有力保障。而乐天知命,使人能够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抛弃了无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烦恼。这些东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有益于激发人正面的因素,抑制人负的因素,具有向善向上的感染力。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的好素材。 四、用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是无所不在的,是活泼的、流动的、丰富多彩的,而非呆滞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在借助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中,如果我们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能够把她准确、实在、生动的表现出

高一政治生活全套教案

第一章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国家入手,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揭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同时履行义务。作为公民,要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新课程学习 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人教版 高一政治 必修一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 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 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 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 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讨论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衣食住行都需要用到钱,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早有体会,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思考:开学前你们都买什么商品了?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商品都需要用钱去购买(用于交换) 商品是人们生产出来过余的劳动产品,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神创造的。(必须经过劳动)

判断: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空气是不是商品?同学手中的笔是不是商品? 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总结: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思考:大家为什么要买商品? 引导:买衣服可以用来保暖,大家手中的笔可以用来写字学习。 总结: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思考:在最初的商品交换中,不是像现在以货币为媒介,而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什么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例如:一只羊=三把斧头,为什么一把斧头换不 到一只羊呢? 总结: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任何 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今天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活动探究一:准备五张纸分别写上马匹、食盐、棉布、粮食、茶叶代表五种不同的商品。 找到参与活动的五位同学,将五张代表商品的纸分别发到他们手里。 要求拿到马匹的同学换到食盐,拿到食盐的同学换到棉布,拿到棉布的同学换到粮食,拿到粮食的同学换到茶叶,拿到茶叶的同学换到马匹。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思想品德:6.3《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教学设计4(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内容、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 2.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义务 能力目标:培养依法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青少年的政治义务,也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行使政治权利 2、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 三、教学方法 本课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象或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理解;课堂讨论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澄清模糊认识;以期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并运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技术与手段 注重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资源的有效结合,既发挥多媒体呈现信息丰富、创设情境生动和再现真实生活的优势,又通过利用学生资源,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完成知、情、意、行的教育。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主题 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美国总统竞选。同学们关心时事的同学都知道,新的总统叫------奥巴马。这期间不仅两位候选人忙的不可开交,美国民众也是权倾参与彼此支持自己的候选人。美国人参与政治生活热情可见一斑。 美国和我国政治制度不同但是我国公民同样应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权利和义务)板书 二新课新授、知识探究。 1、什么是“政治权利”。

学生:(齐读)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温故知新 教师:提到“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同学们会想到什么人? 学生:人大代表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懂得:不可能每个公民都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但人民可以通过选举的形式,挑选自己满意和信赖的代表,让他们代表自己行使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板书)就是政治权利的一种 我们在座的同学是否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呢? 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注意: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公民,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教师:既然如此,我们中学生还能参与政治生活吗? 教师:因为我们的年龄不够,还不能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我们可以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其他政治权利。 公民的政治权利还有那些呢?(小组共同探究学习) 学生讨论后回答:监督权、批评、建议权。控告申诉检举权。(板书) 身为国家小主人,我们关心国家和社区的事情,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可以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这是政治权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3、正确行使监督权的渠道 畅所欲言 教师:先播放falsh动画《水污染》提问小松鼠最后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你看完后有何感想?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们较关注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问题等社会问题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2公民的政治生活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公民的政治生活》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2)识记我国公民法定的政治义务的内容。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2)引导学生处理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权利观、义务观,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 (2)难点:把握政治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3、教法:复习导入法、事例讲述、设问法以及讲授法。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在前边《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节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国家的含义、性质、根本属性以及我国的国家性质与本质。 第二,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第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内涵 现在我们着重来回忆一下第二个方面的相关内容,至于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和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大家课后去复习,现在老师来提问个问题: 我国的人民民主是如何表现它所具有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 教师总结: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等。其二,民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通过以上问题的复习呢,我们对我国的人民民主有了更深的记忆

政治经济生活教案

政治经济生活教案 【篇一: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案】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 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 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 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 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 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 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 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 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 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上第2页的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 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 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 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第3 页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 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 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 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 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 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 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 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思想品德参与政治生活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学案 一、知识点拨 (一)整体知识感知与学法指导 1.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社会生活是由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组成的。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是每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而要尽到一个公民应尽的政治责任,就有必要了解我们享有的权利、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的方略等内容,增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守国家的秘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分别引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履行自己责任的能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从单元看本课侧重说明的问题 本课侧重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方式,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认识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帮助同学们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 (二)学习目标 本课共设三框。 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设两目。 第一目“人民怎样当家作主”,主要帮助同学们了解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在我们国家,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第二目“生活在法治国家里”,说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切国家机关要依法行政,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第二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设两目。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

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全课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国家入手,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揭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同时履行义务。作为公民,要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本课可分为3个框题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新课程学习 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中关于消费理论的知识点 【教学依据】 理论依据:高考考频考点 现实依据:物价上涨导致人民消费压力增大 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 2、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能力目标] 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的依据,理解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重 要性,理解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背景意义。 3、熟悉高考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发挥德育的教育的作用,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好的认识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这样的政策对于人民的投资理财有一定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态度,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作为消费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教学重、难点] 难点与重点:消费与宏观调控相关方式的关系,消费与收入以及未来收入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消费的关系 [教学方式] 教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讨论法 [教学构思] 围绕“消费”这个话题展开,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十课的内容,牵扯的知识点非常广,希望通过这种串联法,将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学会融会贯通。计划通过三个部分来进行 即:经济现象分析----经济措施理解-----经济意义 一、经济现象分析 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个话题:消费!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答:居民收入和物价总水平 1、复习收入与消费的理论知识 进一步追问:具体来说收入理论是如何描述的? 学生甲答: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越大。 学生乙补充: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未来收入不乐观,人们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反之亦然。 学生丙:还有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也有影响。 教师总结、过渡:关于收入的理论知识同学们掌握的不错,收入与我们的消费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物价的变动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 2、复习物价与消费的理论知识 材料一: 由这个图表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从2010年到现在CPI指数不断攀升,生活中大家感受最明显的是那种商品的价格变化? 学生答:猪肉价格涨得最厉害! 追问:CPI上涨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为什么呢? 学生答:好贵啊,吃不起肉啦,因为收入没有增加! 3、知识梳理: 由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完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①②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应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修养水平。 4、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首先目标。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腐朽文化。因此,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基本思路

第一单元的现象入手讲清文化概念,讲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第二单元讲文化发展问题,横向讲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讲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纵向讲文化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讲文化创新(源泉、作用、途径)。第三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从总体上讲文化的基础上,专门讲中国的文化,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程说明它源远流长,二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讲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之魂,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最后第四单元再专门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现实的文化选择入手,讲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首先建设。全书既从总体上讲文化,又专门讲了中华文化,特别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概览了文化现象,又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和现实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中深入探讨文化。 3、基本结构 (1)文化与生活 ①文化与社会 a、体味文化; b、文化与经济、政治。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 a、感受文化影响;b文化塑造人生 ③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2)文化发展

政治生活的教案范文

政治生活的教案范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3政治生活:积极参与重在实践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斗方向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四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五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二)进行新课 一、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些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