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08—1914年北洋铸造的银元考证

1908—1914年北洋铸造的银元考证

1908—1914年北洋铸造的银元考证
1908—1914年北洋铸造的银元考证

1908—1914年北洋铸造的银元考证

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虽然只有短短的7年,但却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刻。从秦朝开始,延续近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王朝土崩瓦解,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诞生。没落的封建残余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互相交织、勾结、攻击,斗争还在不断的进行,金融货币的变化真实地记录并反映了这一历史。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试铸“光绪元宝”,获得了成功,之后,湖北、江南、北洋、云南、四川、安徽、东三省等地纷纷设厂,仿广东版“光绪元宝”鼓铸银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户部拟裁撤各省造币厂,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但因庚子国变而流产。后来,全国流通的银元逐渐以北洋、南洋(江南)、湖北、广东四省铸币为主,而其中“北洋造”银元流通更为广泛。

民国成立前后,流通较广的本国银元大致有以下几种:

1、北洋造光绪元宝(主要流通于长江以北)

2、宣统三年曲须龙大清银币

3、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主要流通于长江以南)

4、开国纪念币下五星小头(作为过渡,发行时间约3个月,数量1000万元)

5、民国三年袁大头

另外,墨西哥鹰洋、西班牙本洋、日本龙洋及流通于华北的英国站洋和两广云南的七角坐洋等外国银币也为数甚多。

我国的辽宁,河北及山东等沿海各省,泛称为“北洋”,自广东,湖北自铸龙银后, 广受欢迎,朝廷亦鼓励各省仿铸,以便扺制墨洋。于是在光绪二十二年起,由当时以制造军火为主的北洋机器局附铸银元,其所铸之银元,打破了我国历代以來以两钱计重制,而改为以枚数计算的

元角制之开路先锋。遗憾的是铸造期间仅短短三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就未再续铸,这或许是直隶总督由慈禧太后的情人荣禄,接替王文紹有关,又或许是国民对于元角制为单位的银元未能习惯,导致北洋当局不得不随俗。自光绪二十五起,其所铸之龙银,改为计重制,并将“大清北洋机器局造”改为“北洋造”三字,背面改为蟠龙图,这种开倒车以求适应的作法,颇令人感叹。

“北洋造”银元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改版铸造,有25年、26年、29年、31年、33年、34年共6个年份版别,其中北洋34年分为长尾小字版(小字普通版),长尾大字版(大字普通版)和短尾大字版3种。

1、小字普通版:简单说是“34”两个字比较小,从龙上来说,就是29年龙。总的来说,龙面比后来的大字版别浅,龙鳞比较朦胧,不够深峻。

“34”两字字体比较小些,龙头比较平坦,不如大字的凸出,大龙角下的小龙角,头部比较宽厚,龙珠右侧的云朵明显不同,龙尾、龙脚两处的云朵不同,以上几点看和普通29年龙是一模一样,所以想当然的认为它是光绪34年直接承接29个年的产品,是34年的初版。

34年小字艺术字体,比如卷三旗四,卷三高低脚4,大卷三异四等等,其中汇集了34年的各种名誉版别,但是所有的艺术字体都完全符合29年龙面的特点,所以就统一归在一类了。而且从比较少的数量和比较厉害的磨损程度来看,应该是34年小字的各种修模的产品,有没有可能是宣统年间比较动荡,没有制造新的磨具,就在老的上面修修改改呢。

2、34年大字普通版,是34年的最普通最常见的版式,这个版很漂亮,龙鳞非常的深峻,34字体比较大,龙头饱满,大龙角下边的小龙角头部,比较的细,明显的不一样,龙珠右边的,云朵纹理不同,龙眼,以两个小圆点生动的刻画出了龙睛,以及龙尾,龙脚处的云

朵差异。

3、34年大字短尾版:云朵的纹理和普通34年不同,短尾修模的痕迹十分的明显,是有力的明证,34年短尾是34年普通长尾的修模板,

宣统三年(1911年)曲须龙大清银币,从1911年开始铸造,因龙须稍短而弯曲得名,津厂(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宁厂(南京造币厂)、鄂厂(武昌造币厂)制造。该厂设于天津,铸造了多个版别,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曲须龙”版别的宣统三年清朝银币正式铸造并流通,其他版别的就属于试铸样币,未曾流通使用,因此民间见到的宣统三年清朝银币为数不多“曲须龙”的版别。壹圆正面中文“大清银币”,外圈围上4个同义满文,下有“宣统三年”,左右分列长枝大花饰。背面“壹圆”,外围龙纹,下有英文“ONE DOLLAR”。曲须龙背面英文后有一点的,俗称“有点宣三”。武昌起义后,津、鄂两厂所铸银币作为军饷发出,而宁厂铸币则流通市面。

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这种新银币,式样新颖,形制划一,重量、成色与法定重量均不逾3‰。所以发行以后,人民乐于使用,不论通商口岸及内地,均能顺利通行。

关于其铸造年份,经版别对比和考证,有如下结论:

1、1908年铸造的应为长尾小字版。因在此之前的北洋造系列(如北洋造29年)均为长尾小字版,34年长尾小字版数量约占北洋造34年30%。另有一部分为“造币总厂光绪元宝”。

2、1909-1911年5月,期间试铸“宣统年造大清银币”,但并未发行流通,市面上铸造流通的仍然以北洋造34年为主。宣统朝取代光绪朝,版别上也相应有所改变,由长尾小字版改为长尾大字版,34年长尾大字版数量约占北洋造34年60%左右。

3、1911年5月-1911年底,铸造发行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流通不广,以宁厂版稍多。市面上铸造流通的仍然以北洋造34年长尾大字版为主。

4、1912年—1914年2月,有民国元年南京造币厂铸造的开国纪念币(下五星小头)1000万元,但随着孙中山让位,元年版小头流通不广。元年版小头承前启后,对于从英文珠圈钱两单位的龙洋,过渡到有年号以元为单位的大头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后,因政局动荡,新币未铸,北洋造34年光绪元宝长尾大字版和江南甲辰仍是主要铸行流通的银币。

5、1914年2月-1914年12月,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新币铸行前,财政部发文,仍以北洋造34年光绪元宝为主,但版别改为短尾大字版,该版数量约占北洋造34年10%。

6、1914年12月以后,民国三年袁大头作为国币发行,一个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币种诞生,中国货币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大头时代。此后,连续发行时间长达15年,数量逾10

亿枚之巨。因其图案简洁明快,面貌焕然一新,且版别繁多,至今仍为银币收藏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