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ppt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ppt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著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 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题(三)学习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三类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和学业不良。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三类问题。 三、判断题 1、学校的个体价值中的“个体”主要指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错误第一章>>第二节学校的价值一、学校的个体价值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7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错误第三章>>第二节学校体系一、学校体系的形成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8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

教育学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即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指某一门学科。 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从我国古代的课程“六艺”以及西方中世纪的课程“七艺”来看,人们把课程视作教学科目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而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也是从诸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问题。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杜威认为手段和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目的,而是学生的学习经验。目前,西方的一些人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这种观点,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课程事实上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也就是说,课程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莱雷是这一主张的代表。该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建议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①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结构性、系统性和简约性。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A、分科设置;B、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C、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的优点: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科课程论代表人物:孔子、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比特、卡特斯 ②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活动课程是一种现代课程形式。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A、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B、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C、强调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活动课程的优点:重视课程和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育和教学,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积极性。活动课程的局限性: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活动课程论代表人物:浪漫自然主义经验

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 ?答案: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答案:B.课程标准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答案:A.学科课程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 ?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 ?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 ?答案:A.基础型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D.三者都是 ?答案:D.三者都是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答案:A.泰勒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 ?答案:D.实践性课程

第六章教育学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 答案: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答案:B.课程标准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A.学科课程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 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发展型课程 C.知识型课程 D.工具型课程 答案:A.基础型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三者都是 答案:D.三者都是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答案:A.泰勒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 答案:D.实践性课程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着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

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第六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特别重要)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教学的特点:(看下)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具体: (1)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社会) (2)教学是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个体)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本身)(教学的地位: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见的简答题)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记忆推荐:双基和德智体美 五项基本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障;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第二节教学过程(会出现大题) 一、内涵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 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教学环境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4)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5)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二级)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论。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是教育的客体 C.是认识的主体 D.是学习的主人 15.195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6.198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育学第六章学生与学生学习要点

教育学第六章学生与学习知识点 一、学生 学生教育活动对象三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主观能动三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层次渐升“创”第一高; 1989,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四原则,最佳尊严,尊重尊严、观点与意见,无歧视; 二、教师 教师职业是专业,1966国际定,( 19)94我国教师(法),法律角度定专业,教书育人目的数第一; 教师作用三方面,文化传播、灵魂工程、成长促进; 教师职业角色多,父母朋友传道授业者,榜样示范设计组织管理和研究,新课程解放知识传授成促进,立体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发; 教师劳动特点共有四,复杂和创造,长期和间接,主题与示范,连续和广延;复杂创造皆因,目的全面、对象差异、任务多样定,因材施教显创造,教育机智要用好; 教师职业专业化,职业能力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两方面,能力素养有分三,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其中,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 一教师的内涵

(一)教师的含义 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1966年,国际劳动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育工作者视为专门的职业。”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三)教师的作用 1.文化的传播者; 2.灵魂的工程师; 3.成长的促进者。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传道授业者; (二)父母和朋友; (三)榜样示范者;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五)研究者; (六)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课程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制约课程的因素。 (2)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方法。 (3)课程的基本结构。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考纲链接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的划分:(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5.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①偏重知识还是偏

重能力;②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③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①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展逻辑。②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6.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7.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 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10.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1.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论(上)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论(上)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以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为中介的双边统一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2、课程:就是课业的进程,是指按一定的培养成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内容。它包括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它涉 及到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3、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4、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依据课程标准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关于学校各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 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规律:就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 7、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8、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而编写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9、形式教育:是18世纪欧洲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 官能、发展能力,并据此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而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这种教育理 论以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为代表。 10、实质教育:亦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针对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 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于英国的斯宾塞等人。 11、智力活动:是指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直接参与 的认知活动。

第六章_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d )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c )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b )。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d )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 5、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c )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6、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aa)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D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0、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A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笔记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有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 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么。 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 (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 缺点:是幼稚的。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或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 缺点:过于天真 我觉得袁振国的定义比较好: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和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二)学科主义课程论 1、要素主义(巴格莱) 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应给学生提供风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2、永恒主义(赫钦斯) 课程应以永恒学科组成,他推移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首要的。首先是古典书籍。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课程不应该帮住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1、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需要来决定。 人文学科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 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 1、丰富性richness 体现了开放性。 2、循环性recursion 旨在发展能力 3、关联性relation 教育上的关联;文化方面的联系。

教育学-中学部分-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第六章课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课程 C.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3.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其作者是英国的教育家()。 A.斯宾塞 B.拉尔夫泰勒 C.博比特 D.施瓦布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经验、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是()。 A.基础性课程B.选修课程C.探究性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 B.教科书 C.讲义 D.参考书 7.1918年()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A.布莱梅尔德 B.卢梭 C.博比特 D.罗杰斯 8.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的理论是()。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C.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D.目标课程理论 9.美国学者斯科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的模式是()。A.CSE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10.按课程的设计形式,课程可分为()。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 11.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课程可分为()。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 1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可分为()。 A.研究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基础型课程13.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必修课程 14.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在于()。 A.有助于传递人类的文化精华 B.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C.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D.有助于儿童获取必要的个体知识、实践知识 15.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在于()。 A.容易忽视学生的需要 B.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C.容易忽略社会的现实需要 D.不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16.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A.儿童 B.社会 C.知识 D.教师 17.现代比较有影响的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C.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D.基础教育课程理论 18.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 A.布鲁纳 B.施瓦布 C.布莱梅尔德 D.弗莱雷 19.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施瓦布 C.布莱梅尔德 D.弗莱雷 20.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是()。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C.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D.目标课程理论 21.课程标准的结构(基本构成部分)大致包括()等部分。 A.前言和附录 B.课程目标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2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CIPP评价模式 D.CSE模式

第六章课程1教育学笔记(老师整理的考点)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稿 第六章课程 ●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的来源及概念;熟悉课程的不同类型及划分标准;掌握课程设计及实施的相关事项;掌握课程评价的模式 ●教学重点:课程设计及实施的相关事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课程评价模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一)课程词源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唐代孔颖达在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时提到“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里的课程是指“秩序”。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到课程的概念,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而非“教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课程概念 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比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落实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广义课程主要涉及: 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三)对课程的不同观点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知识。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5)课程即学习经验。 (6)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7)课程即社会改造。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按课程的设计形式或固有属性 1、学科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第六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概念: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P426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P104 三、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特点如下: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 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四、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五、基本任务(主要目的)……简答题 1.(首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 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并不同。知识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的发展起来。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的和促进的: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教学过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课程”的含义。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我们所讲的“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2.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1)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主要是指课程)。没有课程作为教学的媒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就难以发生教与学的活动. (2)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 (3)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保证。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需要,是制约特定时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续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如何,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生对课程的制约反映在对课程内容的制约上,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对课程的制约关系主要是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课程的基本类型l-学科课程(1)“学科课程”的含义。学科课程是分别是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间及期限。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等,可看作是最早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夸美纽斯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念出发,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赫尔巴特从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的课程目标出发,提倡学校中应设置有关自然的和社会的课程;斯宾塞从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要学习实用科学知识。 (2)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①分科设置。②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方法选择和安排。③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3)学科课程的优点:①将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逻辑系列,利于完成人类文化传递的任务; ②所授知识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存在局限性:①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②易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生全面民展的价值。③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课程(1)“活动课程”的含义。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始于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的课程观为: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从“做中学”。其课程理论建立在“经验来自行动”和“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过程”两个基本原则上。(2)活动课程的基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同步练习题:第六章 课程(含答案)

第六章课程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 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 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 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用的.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教材 5、学校课程 6、基础型课程 三、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犁课程 D、发展型课程 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