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第七章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复习笔记!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第七章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复习笔记!

目录

7.1.1 二战的全面爆发 (1)

希特勒的全球战略 (1)

进攻波兰与“奇怪战争” (1)

法国沦亡 (1)

英国的抗战 (2)

《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2)

英美联盟的形成 (3)

7.1.2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4)

苏德战争的爆发 (4)

太平洋战争爆发 (5)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6)

7.2.1 美苏掌握全球战略主导权 (7)

二战形势的根本逆转 (7)

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 (8)

二战中的中东与拉美 (9)

德日无条件投降与二战的结束 (10)

7.2.2 二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0)

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 (10)

欧洲霸权的终结 (11)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 (11)

7.3.1 盟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想 (11)

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 (11)

布雷顿森林体系 (12)

7.3.2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13)

雅尔塔会议 (13)

联合国的诞生 (16)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16)

1

7.1 二战全面爆发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7.1.1 二战的全面爆发

希特勒的全球战略

☆以欧洲大陆为重点,以对英、法、苏各国的分化瓦解和各个击破为目标,以闪电战为主要军事手段,最终确立起德国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吸取一战中德军两线作战的教训,决定先打英法、再战苏联;

☆占领波兰是德国夺取欧洲霸权的第一步

进攻波兰与“奇怪战争”

进攻波兰:1939.4.3,永久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4.28,以波英承担互助保障义务为借口,宣布废除1934《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英德海军协定》→8.2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SGNP)→8.25,《英波互助协定》,希特勒很快展开紧张的外交活动并外交摸清英法的真实意图(绥靖牺牲波兰)→9.1,德军闪击波兰;10.6.,波兰在不到一月的时间内沦亡

进攻波兰的影响:剪除了英法羽翼、解除西进后顾之忧;同时为将来进攻苏联奠定了战略基础

奇怪战争:1939.9.3,英法对德宣战;“西线无战事”,奇怪战争、假战、静坐战;1939.9.17,苏联根据SGNP秘密附属议定书,派兵进驻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

“奇怪的战争”指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的状态。法国人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德国人称它为“静坐战”,英国人称它为“假战争”。战争时间从英法宣战之日起到1940年5月10日德军向西线进攻止,这8个月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1939年9月,波兰被消灭;第二阶段为10月初到1940年5月。第一阶段战争主动权掌握在英法手中,他们可以利用绝对优势攻击德军,越过莱茵河,威胁德国中心工业区鲁尔,有效支持波兰;第二阶段随着波兰覆亡,德军主力西移,主动权转移到德国手中,希特勒在大谈和平的烟幕下,抓紧扩军备战,积极准备西线进攻。1940年2月,美国试图进行和平斡旋,为德国所拒绝。

法国沦亡

德军入侵丹麦、挪威

战略位置:?丹:德国北邻,控制波海出口;?挪:大西洋优良港湾与丰富铁矿石;德军决定在大举西进之前,控制两国,从而取得制海权,保障自身侧翼安全,对英法战略优势、保障瑞典对德铁矿供应入侵:1940.1,“威塞演习”军事计划,丘吉尔建议被搁置→1940.4.9凌晨,德国入侵丹挪,丹麦当天早上沦亡;后因法国本土告急,英法联军撤出,6.7,挪威沦亡

法国沦亡

1

背景:“黄色方案”及其泄露和修改、英法判断失误与战备不足(判断主攻方向为比利时平原,实际德军出人意料地从阿登山区攻来;仍旧依靠落后的马其顿防线,其在大规模运动战的时代已经落伍)荷、比、卢沦亡:1940.5.10凌晨,德国突袭荷比卢法→当日卢投降,15日荷投降,28日比投降

敦刻尔克大撤退:5.24-5.26,英法敦刻尔克“发电机”大撤退

过程:6.5,德进攻法南部→6.10,意对法宣战→6.14,巴黎陷落→6.22.法德军事停战协议→随后法意之间也签订了停战协定→7.1,贝当政府迁都维希并修改宪法,第三共和国覆亡

停战协议规定:法国分为两部分,德国占领北部工业区和大西洋沿岸;贝当政府统治其余部分;法向德缴械投降,割让阿-洛地区

失败的原因:长期奉行绥靖政策;战备严重不足;国内人民思想混乱;战时又犯了致命的军事判断错误

影响:法国在短短不到6周内败亡举世震惊,深刻印象了国际局势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明显下降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加强了彼此的勾结,推动大战向纵深方向发展

☆美英苏登重新考虑和调整了本国的外交政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觉醒并联合起来

“自由法国”运动

1940.6.18,夏尔·戴高乐伦敦发表《告法国人民书》,称“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

6.22,“自由法国”委员会成立;取得英国、法属殖民地的支持,并成立“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

英国的抗战

丘吉尔的抗战准备

背景:1940.5,丘吉尔战时内阁成立,标志着绥靖主义在英国的终结;开始实行联美争苏、坚决抗德政策→7.22,英国正式拒绝德国的“缔和”建议

联合美国:丘吉尔一再向罗斯福表示美英利益的密不可分;法国的败降使英美联合的步伐加快→1940.7-8.,美英进行了谈判,此后加快美英联合的趋向日益加强

争取苏联:初期并不明显,直至1941.6.苏德战争爆发,两国关系才有了较大改善

不列颠空战

“海狮计划”:1940.7.下旬,德国开始实施“海狮计划”——计划的第一步是争夺海峡制空权,从而保障德军登陆作战成功

不列颠空战:8月中旬,2400架飞机对英国实施空中闪电战

伦敦保卫战:8月下旬开始,德军76昼夜空袭伦敦;但英国人民同仇敌忾,并以无线电窃听技术破获了德军军事情报、成功发明雷达并应用于防空→德军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损失比英国更为惨重

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准备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因果的压力相对减小,进攻英国日益成为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保护

不列颠空战胜利的意义:二战中的“一抹亮色”;鼓舞斗志;打乱了希特勒的部署;保留了一块根据地

《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三国的分歧:德:英法苏是共同敌人;日:苏联为头号敌人——谈判进展缓慢→SGNP签订,德日谈判中断

2

分歧弥合:随着战争的发展,?日:认识到太平洋地区与美英冲突在所难免;德国胜利刺激进军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野心;?德:希望利用日本在亚太地区牵制英美力量,以减少对自己欧洲行动的掣肘TP的签订:1940.9.9,德日恢复缔盟条约谈判;意随后加入→1940.9.27,柏林签订同盟条约(Tripartite Pact)

TP的内容:

☆互相承认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日本“在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日本承认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相援助”——实际上是针对美国,想使美国置身事外,从而达到避免日本两线作战、保障德国集中兵力突袭苏联的双重目的

☆条约规定“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针对SGNP

TP的意义:标志着德意日三国军事侵略集团的正式形成;不久保罗匈斯克等加入,轴心国集团进一步扩大

英美联盟的形成

美国外交政策变化

新中立法案:1939.11,两院通过《新中立法案》→11.4,罗斯福签署生效→取消武器禁运、可凭“现金购买、运输自理”原则购买美国武器(为英国开方便之门)

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1940.12.9,丘吉尔经英国内阁讨论通过的致罗斯福的长信,加速LLA 出台→12.17,罗斯福记招会说明LLA构想→12.29,发表《炉边谈话》,称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1941.1,LLA提交两院通过→3月正式生效

LLA的规定:总统有权向“对美国防务至关重要”且“给美国带来好处”的国家,“出售、交换、租给、借予或转让任何军需产品”并提供便利;国会拨款70亿$

对LLA的评价:?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英美联盟建立奠基;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大量物资、财政援助,为二战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主观目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卫美国本土安全和自身利益;?美国通过LLA干预部分受援国内政,加强其战后称霸世界的实力

美国军事政策的变化

一战之后,美国以日本为主要作战对象、太平洋主战场→二战爆发和度过在欧洲战场的节节胜利,罗斯福认为德是主要威胁(原因:1.力量最强大;2.位置、欧洲交通线、英海军协助;3.投资)→1939.4.,美军方报告,如果美国在大太地区同时受到威胁,应在太平洋地区采取守势→1939.6.,新战争计划“彩虹计划”出台,其中“彩虹-5”的构想为:在东大西洋协调英法打败德意,在太平洋进行战略防御→1940.9.28,罗斯福高级会议上,确定“先欧后亚”的战争指导方针→1941.1.29.美英首次举行协调两国军事战略的秘密会谈→3.27,ABC-1计划出台:“首先集中精力打击欧洲战场上的德国,然后再打击亚太战场上的日本”;“先欧后亚”成为两国共同指导方针,美英军事联盟成立→1941.5,罗斯福宣布执行ABC-1和修改后的彩虹-5计划;宣布美国处于“无限制紧急状态”,实际与德国处于不宣而战的状态

3

7.1.2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苏德战争的爆发

苏联构建东方战线(1939.9-1940.8.)

背景: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取宝贵的备战时间;为此通过扩大西部疆域,构建“东方战线”作为应对侵略的缓冲带

1、波兰

1939.9.17,根据SGNP秘密附属议定书,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随后分别并入乌克兰和白俄2、芬兰

目的:为保障西北边境尤其是列宁格勒的安全

背景:1939.春,向芬兰提出借汉科港、缔结和约等要求,遭芬拒绝,苏联决定以武力解决芬兰问题→11.26,苏向芬政府发出照会,以卡累利阿地峡遭芬兰炮击为借口,要求芬兰军队从边境后撤20-50公里;→11.28,苏联发布声明,称芬兰对苏采取了“极端敌视和挑衅”的态度→11.29.断交→11.30.苏芬战争爆发

战争的过程:苏联遭遇严重的军事与外交危机:12.14.在英法鼓动下,LON取消了苏联成员国资格;英法还向芬兰提供了大量援助

结果:苏军付出巨大代价后,1940.3.上旬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兰被迫求和。

签订和约:1940.3.12,签订和约-割地:不仅得到了汉科港30年的租借权,而且割占了整个曼纳海姆防线地区;不久芬兰被割占领土被命名为苏联的“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

3、波罗的海三国

目的:为了封闭德国入侵的波罗的海通道,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

1939.秋,与三国订立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各方受到任何欧洲国家的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应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援助;苏联有向三国提供武器及其他军用物资的义务,有在三国领土上修建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的权利→对三国主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随着德国侵略在欧陆的推进,苏联日益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决定以高压手段促成三国归附苏联。1940.6,德国军队进驻巴黎,苏联提出并实施了波罗的海三国的改组→7.中旬,分别成立苏维埃政府→8.初,最高苏维埃同意接纳三国为加盟共和国

4、罗马尼亚

目的: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过程:1940.6.26,照会罗马尼亚政府,称“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西南边界的安全”,要求尽快解决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问题,并发出最后通牒→罗马尼亚被迫接受,1940.6.28,苏军进驻两地→8.2,将比萨拉比亚和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并为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共和国

——苏联完成了它的“东方战线”

柏林谈判

苏联的疑忌:?1940.8.德国未通知苏联达成德芬协议,德国向芬兰提供武器,芬兰允许德军过境到挪威;?9.27.TP签订

会晤以及结果:1940.11,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夫会晤。苏联没有达成实质性成果,判断失误;德国则坚定了对苏动武的决心

4

苏德战争爆发

时间节点:1940.12,巴巴罗萨计划→1941.6.22,爆发

苏联初期失利:?德国方面——战备充足、闪电战经验丰富;?苏联方面,战备不足、判断失误、肃反扩大化、运输通讯能力低下

应对:7.3,斯大林发表战时第一次公开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在列宁-斯大林党的周围,粉碎纳粹的进攻→7.10,以斯大林为首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成立→9.30、11.15,德军先后两次攻击莫斯科→12.6,苏反攻;随后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

胜利的意义:宣告闪电战失败,打破神话、鼓舞;提高苏威望;美英看到了苏联力量,推动国际反盟形成

太平洋战争爆发

“东方慕尼黑阴谋”

背景:?日本:(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美国等的经济制裁)试图通过勾结国民党来实现早日征服中国的目的;?英国:张伯伦政府为集中精力解决欧洲的紧张局势,想在远东与日本妥协;?美国:为了尽量拖延日本武力南进,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也妄图出卖中国利益;?蒋介石:蒋府在日本诱降政策鼓动下,也希望美英出面解决中日争端

英日协定:1939.7,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与日外相有田八郎签订《有田-克莱琪协定》,即《英日协定》,规定英国当局完全承认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一切实际状况

毛泽东指其为“东方慕尼黑”;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对、英美与日本矛盾本质上不可调和,最终未能得逞

日本南进政策的确立

“南进战略”与“北进政策”:侵占朝鲜和中国后向东南亚扩张以称霸太平洋VS北攻苏联,独占亚洲大陆

背景:?日本在中国大陆陷入长期战争,战争损耗巨大;?德意在欧洲战场的胜利,削弱了英法在亚太地区的殖民统治。这种形势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南进的步伐

确立:1940.7.近卫内阁通过《基本国策纲要》,企图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殖民帝国→1940.9.日本入侵印支,是武力南进的第一步→9.27.TP签订,三国正式组建军事同盟→1941.4.《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免除日本南进的后顾之忧→1941.7.御前会议制定《适应局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不论世界局势如何,也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即为了达到南进扩张的目的不惜与英美开展

美国的反应:一方面对日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划定ABCD包围圈:7.26.美国冻结日本在美财产→8.1.停止向日本的全部石油输出;另一方面,并未放弃与日本妥协的努力:1941.3-12.7.日美谈判,但无果东条英机内阁上台:10.18.好战的东条英机内阁成立→11.15.御前会议通过《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规定12.1.前与美谈判无果就要对美开战

赫尔备忘录:1941.11.下旬,美国在拒绝了日本的最后两个谈判方案后,对日提交了《美日协定大纲》,即《赫尔备忘录》,拒绝承认伪满和汪伪政权,要求日本无条件从中国和印支全面撤军,放弃在华权利,TP不再有效。日本视其为逼迫自己投降的最后通牒,决定对美发动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

5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19:50(华盛顿时间)日本突袭珍珠港,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

12.8.日本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澳、新、加、古等20+国家同时向日本宣战→12.9.中国蒋介石政府对日宣战→12.10.蒋府对德意宣战→12.11.德意及其仆从国保、罗、匈等向美宣战。

评价:珍珠港事件终结了美国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美国的参战大大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联合的积极信号

1941.6.22.苏德战争爆发,当晚丘吉尔发表演说,公开声明支持苏联;→6.24.美国表示将对苏联提供援助→7.3.斯大林发表演说,表示感谢→8.2.特使霍普金斯访苏之后,美国对苏联的坚强实力和必胜信心有了深刻认识,决定给予苏联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

大西洋宪章

1941.8.9.-8.12.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军舰上会晤,双方就一致同意的原则,发布了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Atlantic Charter)。主要内容包括:

☆“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

☆“保证一切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并获得原料,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

☆“赞同摧毁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人类可以不受阻碍地横渡公海大洋”

☆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有必要解除侵略国武装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等等

9.24.苏联发布声明,表示赞同AC的基本原则→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在政治上已经成熟

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

时间:1941.9.29-10.1.莫斯科

议定书:1941.10.-1942.6.间,英美每月向苏联提供武器装备;苏联向美英提供工业原料

10.30.美国宣布对苏联的10Y$贷款,11.7.把LLA扩大到苏联

法西斯国家加紧勾结

1941.12.11.三国柏林《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规定三国“共同地并以在它们支配下的一切手段”进行战争直至取得胜利,并保证不经三国的完全同意,不得与美英缔结和约——从反面促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联合国家宣言》

阿卡迪亚会议:1941.12.22-1942.1.14.华盛顿,这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罗斯福与丘吉尔的首度会晤

会议确认德国是最主要的敌人,决定集中兵力解决欧洲问题,并成立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军队实施联合指挥

6

1942.包括美、英、苏、中四大国在内的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DOUN,表示赞成AC的宗旨和原则,与法西斯国家进行共同斗争;各国均保证全倾全力,相互合作,不与敌人单独媾和。——标志着最后形成

7.2. 全球战略主导权的转移

7.2.1 美苏掌握全球战略主导权

二战形势的根本逆转

斯大林格勒战役

战略位置: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就可以切断伏尔加河一线的南北交通,继而北上夺取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东进夺取高加索油田

对希特勒来说,攻占斯大林格勒主要是基于三个主要原因,首先,这个城市是伏尔加河上的主要工业地,也是联系里海与苏联北部的重要交通中心,德军如果攻占该城将有效改善对北部的物资输送能力;其二,攻占它将能掩护当时进攻高加索的巴库油田的德军左翼,达到切断石油供应、瘫痪斯大林战争机器的战略性目标。最后,希特勒认为该城是用苏联领袖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如果能攻占它将能在意识形态及宣传上获得成功。

时间:1942.7.-1943.2.

战争阶段:最初的四个月,苏联失利,德军攻入城市展开巷战→11.中旬开始,苏军投入110W军队实施反攻→1943.1.31.德军主帅鲍卢斯投降→2.2.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胜利

意义:(根本转折点)德军损失150W有生力量;德国法西斯内部开始出现分裂;提高了苏联国际地位;鼓舞

库尔斯克坦克战:1943.7.-8.,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苏军T-34坦克和“卡秋莎”火箭炮;苏联收复了失地,并开始境外作战,苏联军队日益迫近柏林,也为盟军在北非的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非战略形势逆转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主力投入到苏德战场,北非德军得不到充足的给养与设备→英军趁机制定了“十字军”方案,于1941.11.发动进攻→德军受挫,1942.7.厄尔温·隆美尔指挥的德军到达阿拉曼以南地区→(给养匮乏、赖以生存的意大利-北非运输线又遭到英军重创。英军不仅在海空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切断了德军的后勤供给)→1942.11“火炬计划”→隆美尔军团被迫于1943.2.撤退到利比亚和突尼斯交界地带→1943.4.英美联军和蒙哥马利部对德国非洲军团发动总攻,德意25W军队走投无路在突尼斯向英美投降

意大利的情况:北非战役胜利后,盟军开始实施在西西里登陆的“哈斯基”方案。1943.8.西西里的德意军队溃败→盟军占领西西里岛,为攻占意大利做好了准备→墨索里尼下台→9.3.新成立的马歇尔·波多里奥政府与盟军签署了秘密停战协定→9.8.巴多里奥政府宣布停战协定,命令意大利军队停止军事行动,意大利退出战争→在希特勒支持下,墨索里尼再度上台,成立“萨洛政府”,意大利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0.13.巴多里奥政府宣布对德宣战

亚太战场战略态势的逆转

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主力→1942.6.《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

7

珊瑚岛海战:1942.5.美国与日本在西南太平洋进行了珊瑚岛海战,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之间进行对抗的海战→双方投入和损失基本持平,日本对澳大利亚的进攻被阻止,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本的首度受挫

中途岛战役:1942.6.4.→日军被提前破获密码,损失惨重,从此丧失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

瓜岛战役:1942.8.7.-1943.2.7.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第一次陆海空军协同进行的岛屿争夺战→日本陆军自太平洋战争以来遭受第一次惨败,海军也损失过半→罗斯福认为,瓜岛一役打断了日本海军的脊梁,从此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根本逆转,美军掌握了制空和制海权→1943.底,日本全面崩溃、败局已定

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

卡萨布兰卡会议

时间:1943.1.14-1.25.英美,揭开大国首脑会议的序幕。

议题:就盟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英国主张:横渡地中海、进攻西西里,打击意大利和巴尔干,进而打击轴心国“柔软的下腹部”;美国主张: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从正面打击德国→取得一致:北非战役后进攻西西里,迫使意大利投降后开始开辟第二战场。

斯大林未参加会议,但是对于英美延缓登陆法国十分不满,认为将使苏联付出更大的牺牲

华盛顿会议:1943.5.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华盛顿会晤,决定将登陆法国的时间延缓到1944.5.1.斯大林再度表示不满。

魁北克会议:1943.8.美英在魁北克会议,苏联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取得胜利,为使苏联早日对日作战,美国迫使英国同意在1944.5.1.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开罗会议

时间:1943.11.22-11.26.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进一步加强合作、协调对日作战、并就战后事宜进行磋商

《开罗宣言》(Cairo Declaration):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的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并“决定在相当时期内,使朝鲜自由独立”意义:?肯定了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使中国的大国地位进一步树立起来;?但是,罗斯福为了说服斯大林参加对日作战,趁机要求蒋介石将大连辟为自由港,蒋表示同意考虑

德黑兰会议

1943.11.28-12.1.美、苏、英德黑兰会议,讨论结束战争(主要是开辟第二战场)和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问题

议题:

☆讨论开辟第二战场(最主要议题)。三国的分歧:?苏-要求美英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并将登陆地点定在法国北部;?英-为减轻英国压力,并从维护英国对传统势力范围的影响,极力主张在巴尔干地区登陆;?美-从尽快打败德军、同苏联争夺欧洲霸权出发,主张在西欧登陆→最后决定:1944.5.

实施开辟第二战场的“霸王计划”→有利于三国在军事上协调一致,减少彼此的矛盾与冲突。

☆苏联对日作战问题。斯大林要求收回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并要求在远东获得一个不冻港,罗斯福提议大连作为不冻港,斯大林同意于欧洲战争结束后半年内对日作战

☆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一致同意采取措施防止德国再度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并提出分割德国的设想,但是具体做法并不一致。最终决定由三国外长组成的“欧洲咨询委员会”制定具体方案

8

☆波兰问题。一致同意战后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斯大林明确表示了边界观点:波兰西部边界以奥得河为界,东部则以1939年的边界为准——继续占有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丘吉尔同意斯大林,但要求苏联承认亲西方的波兰流亡政府以及英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传统利益→分歧较大,未能达成最终协议

☆战后国际组织问题。?罗斯福主张战后国际组织的三个机构:①一个由大约35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际机构;②美英苏中以及欧洲2、南美1、远近东各1、英帝国自治领1,共10国组成的委员会;

③美英苏中构成四警察,维持世界和平。?斯大林最初建议建立两个地区组织(一个欧洲组织、一

个远东或世界组织),但最终同意了罗斯福的建议

意义:是二战期间三大国举行的第一次首脑会议,解决了许多长期争论,加速二战的胜利进程;另一方面,强权政治色彩浓厚,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牺牲他国合法利益,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二战中的中东与拉美

二战中的中东

各国对中东的态度

☆英国:中东最大受益者,控制着伊拉克,占据埃、巴、约,对阿拉伯半岛也有极大影响。战争中英国既要抵抗德意军队的入侵,又要镇压内部民族解放运动,力不从心,不得不借助于美国的势力,又时时刻刻提防美国势力的渗透

☆法国:法国虽然自身难保,仍坚持对叙、黎的“委任统治权”

☆美国借机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中东地区。1941.美国为了解决军需和民用供应,建立了中东供应中心;后来由于处境艰难,不得不邀请美国加入。美国很快控制了沙特、科威特登的石油,其在中东的影响力日益超过英国

☆苏联战前对中东的影响仅限于北部一些独立国家,战争爆发后,注重维持中东国家的独立以确保南疆安全

阿盟的成立

筹备会议:1944.9.-10.亚历山大港,埃及、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会议决定建立阿盟

《阿盟宪章》:1945.3.22.;规定阿盟的宗旨是在尊重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基础上,加强把阿拉伯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密切关系;个成员国相互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不采用改变他国政体的行为。(不足:宪章没有涉及统一问题,也不涉及联合行动;由于各个成员国之间存在分歧,阿盟的成立于实现统一之间还有很大距离

此外,阿盟宪章的一个附件承认了巴勒斯坦在法律上的独立地位;另一个附件保证将采取一切行动为尚未取得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的共同福利及前途努力

埃及:埃及逐渐取得了阿盟的领导权,英国为此颇为满意

二战中的拉美

☆1939.9.-10.在美国的建议下,美洲第一届各国外长会议在巴拿马城召开,通过了《关于美洲各共和国中立的总宣言》,声明对欧洲战事保持中立→

☆(美国由中立转向同盟国后,拉美国家的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40.7.第二届美洲各共和国外长会议在哈瓦那举行,通过了《哈瓦那议定书》和《美洲国家防御合作互助宣言》,标志着美洲国家从集体中立走向集体防务→

9

☆1942.1.美洲各共和国外长协商会议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美国与20+拉美国家签订了《里约热内卢最后议定书》,建议与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断交外交和经济关系;美国与拉美16国签订了互降关税的协定;还成立了美洲国家防务委员会,专门进行西半球的战略防务。在拉美国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45.2.-3.美国和美洲国家外长在墨西哥城的查普特佩克堡举行美洲国家战争与和平会议,通过了一项《查普特佩克议定书》,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安全体系,维持美洲国家边界现状和现存的世界秩序;此外还通过了一项《美洲经济宪章》,规定既要防止国际贸易的壁垒,又要保证拉美各国的经济健康发展

德日无条件投降与二战的结束

诺曼底登陆

背景:英美为主力的同盟国;德军也加强了战略防御,构筑了“大西洋壁垒”防线

霸王战役:1944.6.6.霸王战役打响

诺曼底登陆:由于盟军掌握制海制空权,且德军判断失误,盟军顺利占领了登陆场,并从6.中旬开始扩大战果,7.24.完成登陆;与此同时苏军在东线对德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盟军在两线协同作战、对德军实施共同打击。8.25.盟军解放巴黎,至此,诺曼底登陆全面胜利。是二战胜利的催化剂,从此德军陷入东西两线的夹击之中

“十次打击”与德国的战败

“十次打击”:1944.1.起,十次打击加速了希特勒德国的覆灭。至1944.底,苏军收复了几乎全部领土,并相继解放了保罗波匈南捷挪等的部分领土

易北河会师:1945.4.25.易北河会师,并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

柏林战役:4.26.柏林战役打响

德国战败:4.30.希特勒自杀于总理府;5.2.德国军队缴械投降;5.8.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日本的战败

盟军相继取得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群岛等的争夺战的胜利→1945.攻克硫磺岛、冲绳岛,日本本土暴露在盟军的直接威胁之下→1944.6.8.御前会议通过《战争指导基本纲领》,鼓吹将战争进行到底以维护国体→1945.3.美军开始大规模轰炸日本城市→7.-8.三大国波茨坦会议→8.6.和8.9.原子弹→8.8.苏联正式对日宣战→8.9.毛泽东发布声明号召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大反攻→8.15.裕仁天皇向全国广播“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2.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日本的投降标志着WWII的最后结束

7.2.2 二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

影响的因素:

1.二战期间(1941.8.),英美两国共同发表的AC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赞同,民族自决的原则

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民族自由意志”、“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尽管丘吉尔等传统殖

10

民帝国领导人极力试图使这一原则不适用于本国的势力范围,民族自决作为反法西斯的最重要的旗帜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欧洲列强几个世纪以来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统治已经丧失其合法性与道义性

2.WWII客观上打击了英、法、荷等传统殖民国家在亚非拉的统治

a)经过WWII的沉重打击,以英、法、荷等为首的殖民帝国遭到严重削弱

b)战争导致这些国家在原殖民地统治基础的崩溃或瓦解

c)此外,美国借机对英法等传统殖民帝国进行排挤,在西亚和北非,美国的势力渗透大大影响

了英法的传统利益

3.WWII中发展和壮大的民族主义组织,成为抵抗法西斯最坚定和最重要的力量,战争结束后继续发

挥民族解放的作用;广大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欧洲霸权的终结

19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关系中出现的动摇欧洲列强之间均势的新因素

☆自拿破仑战争以来,俄国逐步取代了法国大陆强国的地位,西欧的法国和德国都把俄国当做自己结盟的对象,利用德国的力量与自己的对手纵横捭阖

☆德意志结束了大分裂,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成为欧洲的强国之一,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列强依靠德国的分裂维持的力量均势难以为继

☆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国际关系已经突破欧洲的范围,欧洲即将失去世界政治中心的特权

☆WWI后,德奥战败、俄国发生了布尔什维克革命、美国重回孤立主义外交、英法对德政策矛盾重重——当IR突破欧洲框架走向世界时,适用于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均势就已经结束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

7.3 美苏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过WWII的打击彻底崩溃,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取代了几个世纪以来占据国际政治优势的欧洲,建立了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

7.3.1 盟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想

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

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

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威尔逊的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合作和协调下的集体安全

☆大国合作:设计UN为维持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大国合作是UN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大国合作主要是美英苏三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认为美苏在战争中的合作在战后仍有继续的可能,因为苏联的战后重建需要美国的帮助→中法分别被列为大国之一,作为在亚洲和欧洲平衡苏联的力量

11

☆大国协调:从LON的失败得出教训,认识到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协调为保障,在UN中必须把权力集中到少数大国组成的安全机构手中

经济上:金融、贸易、投资

策划以美国为首的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从金融、贸易、投资三个方面扩张美国经济

怀特计划:1943.财长,哈利·怀特——利用美国当时世界第一黄金储备的有利地位,建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美国在其中发挥主导地位

评价

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门罗主义”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

时间:1944.7.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IMF和IBRD的问题

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IMF协定》、《IBRD协定》,总称为《BW协定》《IMF协定》: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是黄金的等价物或替代品,其比价为1$=1/35ounce黄金,该比价不经美国政府同意不得更改;其他会员国的货币对外比价均以一定数量的美元或黄金表示,经确定的固定汇率不得随意改变;各国政府或央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评价:这是一种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美国由此建立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经济组织与关贸总协定

时间:1945.12.27.IMF和IBRD(即WB)成立;1947.10.30.GATT在日内瓦正式签字

WB:通过信贷帮助会员国重建和恢复本国经济,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国是WB的资本和贷款主要提供者,因此对于银行活动具有支配权

IMF:宗旨是讨论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的暂时不平衡,以消除各国外汇管制、稳定国际汇兑,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基金来源于各国认缴的资金额,会员国所占份额越大,其在组织内的权限也就越大

苏联的态度:苏联政府认为美国将利用这两个机构对苏东国家进行渗透和控制,并担心取消货币管制、固定卢布汇价和交流经济情报等,会损害苏联的国家主权,因此最后拒绝参加IMF和WB

GATT:秉承美国“门户开放”原则,承认最惠国待遇的普遍性、消除贸易壁垒的重要性,取消国际商业上的差别对待。美国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借此排挤英法、垄断国际市场。由于欧洲国家的反对,GATT最后保留了一些关于特惠制和关税同盟的项目,并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本国工业发展的必要措施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时间:1944.8.21.-9.28;1944.9.29-10.7.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Dumbarton Oaks, DO)

第一阶段:美英苏三国一致同意,

☆战后新的国际机构应该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大会、安理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联大和安理会职权上明确划分,大会有建议权和审议权,而赋予安理会以为维护世界和平而采取行动的权力;安理会的决议对全体会员国均有效

12

☆联大重要决议需会员国的2/3多数票方可通过

尚未解决的问题:

☆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美国提议8个未同轴心国国家直接作战的国家(其中6个是拉美国家)为创始会员国,苏联于是建议将其16个加盟共和国全部列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安理会的投票程序问题,主要是否决权的适用范围问题。美英认为某一大国为当事国时,不应参与投票,苏联则坚持在一切问题上享有否决权

——同意留待以后解决

第二阶段: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将新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规定了UN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资格以及UN主要机构。改建议案后来成为The UNC 的基础

7.3.2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雅尔塔会议

时间:1945.2.4.-2.11.苏联克里米亚,雅尔塔Yalta,美(罗斯福)、苏(斯大林)、英(丘吉尔)

议题:

1.德国问题

一致同意:三国“将对德国拥有最高权力”,并为此而“完全解除德国武装、非军事化和分割德国,因为他们认为,此乃未来和平与安全的必需”;三国“成立一个中央管制委员会执行互相协调管理控制的工作”;坚决消灭德国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严惩战犯;对德国是兴奋去占领;重建的国国家机构

2.法国是否参与占领德国问题

苏联:坚决反对

英国:从传统均势角度出发,极力主张法国参与对德国的占领

→从美英占区各划出一个区域交由法国占领,并邀请法兰西临时政府参加对德管制委员会

3.德国赔偿问题

苏联:8项原则,要求德国10年内主要以实物形式赔偿战胜国200Y$,其中苏联所得不少于100Y$ 美英:认为苏联要求数目过大

→在莫斯科设立盟国赔偿委员会,以苏联建议为基础处理德国赔偿问题

4.波兰问题

4.1波兰政府组成问题

苏联支持和承认波兰临时政府,美英承认流亡政府

→临时政府改造为“全国统一临时政府”,吸收国内外民主领袖;尽快自由选举,三大国均

要与之建交

4.2波兰疆界问题

一致同意:东部边界以寇松线划定,西部则留待和会讨论解决

5.远东战后秩序重建问题

美:为防止日本东山再起、制衡苏联,选择中国为“合作伙伴”;同时又牺牲中国主权满足苏联

2.11.美英苏三国签订《雅尔塔协定》Yalta Agreement。YA有损中国主权,是大国主义、强权政治

13

一.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二. 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应须予恢复,即:

甲、库页岛及临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三. 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求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措步骤取得该项同意。

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与实现。

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中苏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6.

通过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规定三国以一致的政策援助欧洲各国已解放的人民,以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经济问题;协助创造国内和平、成立民主临时政府;尽快进行自由选举等——表明三国奉行实现民主欧洲的政策

7.UN的建立问题

7.1表决程序问题

美国的建议被普遍接受,即“程序事项方面的决议,以七理事国的多数票通过;其他一切事

项的决议,应以七理事国的多数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关于利用区域机构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事项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雅尔塔公式”

7.2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

一致决定于1945.4.25.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会议讨论制宪问题;五大国是发起国,凡在

1945.2.8.前在UNC签字及1945.3.1.前向轴心国宣战的协调国家,都将参加旧金山会议。签

雅尔塔公式,又称“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一项重要表决程序原则。该原则为1945年雅尔塔首脑会议通过,属于雅尔塔体系的一部分。其内容是联合国安理会在通过程序性以外的一切事项的决议时,应以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原为7个,修正案颁布后改为9个)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即任一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都可以否决非程序性问题的决议。但常任理事国不参加投票或者弃权,不构成否决。常任理事国的这种否决权即“雅尔塔公式”。雅尔塔公式对五大国来说,无疑是一种特权,二战后一些中小国家要求取消和限制该原则的呼声很强烈。

8.

就保、罗、希、南、意、奥等国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评价:是三巨头战时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确定了最后歼灭德国和打败日本的战略方针,做出了一些符合世界人民建立民主和持久和平期望的决定,为UN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会议某些决议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和大国色彩,尤其美英以中国的权益为代价满足苏联要求,是对中国人民利益的严重侵犯

波茨坦会议

时间:1945.7.17.-8.2.柏林附近的波茨坦(Potsdam),美英苏举行波茨坦会议;7.26.中美英发布《波茨坦公告》

人物:会议期间,罗斯福病逝,由杜鲁门接替;丘吉尔的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由工党领袖艾德礼接替

14

三大国的各自考虑:

苏:巩固欧洲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确定对德国处置的基本政经原则,解决对苏赔偿问题,促使Array英美承认东欧各民主政权和领土变更

美:促使苏联尽早对日作战以减少美国的损失,同时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主导地位

英:同苏联争夺欧洲反法西斯胜利的果实,遏制苏联在欧洲影响的扩大,维护大英帝国的传统利益

议题:

1.德国问题

政治原则:非军国主义化、肃清纳粹主义、民主化。“德国境内最高权力由美、英、苏、法四国总司令遵本国政府命令,分别在其各占领区执行”、“解除德国全部武装,使完全非军事化,铲除或控制可用以作军事生产之一切德国工业”、“解散一切纳粹组织”、“使德国政治生活在民主基础上获得重新建立”、“德国中央政府将暂不设立”

经济原则:取缔战时经济、取消军工生产;取缔垄断资本;在占领期内,“德国应被视为一个经济单位”

2.德国赔偿问题

以百分比代替固定赔偿数额等

3.波兰问题

1945.6.28.波兰民族统一临时政府在华沙成立,三大国承认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

波兰西部边界问题,最后划定应以和约解决,在此之前,奥德-西尼斯河以东、东普鲁士部分及前但泽自由区,由波兰政府管辖

4.意保罗芬匈五国的处置问题

杜鲁门与斯大林就五国的处置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分歧:美国建议停止执行意大利的投降条款,并接受其加入UN,对保、罗等国则要求立即改组然后才能缔结外交关系;苏联则要求美英恢复与保罗芬匈的关系,并接纳它们加入UN

→达成协议:必须与五国缔结和约以结束它们目前的状态,由外长会议分别与之缔约并接纳其加入UN。对意和约作为外长会议的首要任务

?外长会议:波茨坦会议决定设立五国外长会议,由五大国外长组成,以便进行关于缔约所需的准备活动

5.波茨坦公告:盟国结束对日作战的对处置日本的基本方针

5.1盟国对日作战,将直至其停止抵抗为止,日本必须尽早结束战争,否则必将使日本军队完全

毁灭,无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终归全部摧毁;

5.2《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盟

国)所决定之其他小岛之内;日本军队要完全解除武装,日本战犯将处以法律之严厉制裁,

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趋势之所有障碍必须消除;不许日本保存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盟国

对日本实行占领,上述目的达到后,盟国占领军队当即撤退。

由美国起草的,很多地方措辞混乱,为美国之后单独占领日本留下回旋余地

评价:是三巨头举行的最后一次国际会议,对于加速日本投降和巩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会议也暴露出美苏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会议之后,美苏逐步由战时的盟友变为

冷战的对手。

15

联合国的诞生

时间节点:1942.1.1.DUN→1943.10.30.《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1944.8.DOC,《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1945.2.雅尔塔会议,决定召开旧金山制宪会议→1945.4.25.旧金山制宪会议召开→6.26.宪章签字(中国国民党代表顾维钧、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10.24.宪章正式生效,UN宣告成立

七大原则:平等、善意、和平、非暴力、协作、世界、不干涉等七大原则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定义

所谓雅尔塔体系,通常指的就是二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是从1943年至1945年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开罗会议、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令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宣言、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做的安排。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

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等都可以看做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并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立的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

评价

从大国决定一切这个意义上说,雅尔塔体系与以往历次国际体系的转变相差无几,大国政治与强权外交依然存在。但是,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和更加深远的影响。

1.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截然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集团分赃的产物,它对战败国

进行了骇人听闻的掠夺;WWII则是世界民主力量的胜利,民主的原则在雅尔塔体系中反映出来,例如在处理战败国方面,规定了非军事化、非纳粹化的原则,强调“用民主的方式解决它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2.其次UN和LON截然不同。LON创立之初仅有26个国家,且美苏两个大国都不在其内,UN创

始会员国有51个,且美苏两个社会制度迥异的两个国家共处于同一个国际组织之中。此外,UN 规定了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原则,被UN托管的地区后来相继获得了独立,这与LON的委任统治截然不同,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3.WWI之后,尽管美国登上了历史舞台,欧洲列强依然主宰着世界,英法在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操纵LON、反对苏维埃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而在雅尔塔体系中,英国虽仍作为三巨头之一,已无法与美苏相提并论。欧洲霸权体系彻底结束,美苏主宰东方和西方的两极对立时代已经到来。

1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