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版)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版)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精编版)

上海财经大学

2018年1月29日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精神,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落实“四个服务”,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结合学校愿景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

办学定位:基于卓越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为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20年发展目标:以世界一流为标准、为导向、为目标,以“办特色、上水平”为主线,进一步深化落实综合改革方案,持续推进“一流三化”建设,综合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基本形成“主干、一流的经管学科,精干、先进的法文理工学科”格局,“经济学与商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跻身国内一流大学前列,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国际化办学不断深化,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30年发展目标: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人事管理制度、科研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整体提升学校学科水平,“经济学与商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稳居国内一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综合实力、学术声誉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高水平师资、学术影响力、国际化办学等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校整体实力跻身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行列,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财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50年发展目标: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

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科水平、争取国际学术制高点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重点建设、整体提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二)学校的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1.建设目标

至2020年,基本形成“主干、一流的经管学科,精干、先进的法文理工学科”格局;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力争1-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公共管理等在与优势学科融合发展中形成特色和优势;数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基础学科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发展社会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等学科。

至2030年,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带动学校学科水平整体提升,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力争2-4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力争实现进入前列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公共管理中力争1-2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础学科和新发展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至2050年,通过重点建设、整体提升,基本建成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建设思路

学校的学科建设思路是:重点建设,整体提升;立足中国,面向国际;深化改革,协同创新。

3.建设内容

优化学科布局,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实施“学科布局优化计划”,在稳定发展现有12个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新发展社会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等学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趋势,适时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工科学科。以一级学科为主体,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结构。构筑跨学科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对学科布局实施动态调整。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学科综合竞争力。实施“学科竞争力提升计划”,对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实施“攀登战略”,开展重点建设、协同建设,建成世界一流的“经济学与商学”学科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实施“提升战略”。对数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基础学科,以及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实施“培育战略”。

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营造开放竞争、协同创新的学科生态。持续跟踪研究标杆学科的先进举措,开展对标建设。加强学科建设的规划统筹,明晰校部与学院(部、所)的学科建设责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学科研互动、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健全学科发展评估机制,突出建设实效,鼓励公平竞争。

(三)拟建设学科

学校拟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为:经济学与商学。

二、学科建设

(一)口径范围

学校以“经济学与商学”为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口径,涵盖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四个一级学科。

上述学科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是学科要素在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和方法手段的统一。统计学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发展提供科学的分析手段和方法,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具有桥梁作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发展中形成的海量数据对统计学学科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商管理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的应用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在教育部学科目录(1997版)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统计学二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目录(2011版)中,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但明确了可以授予经济学学位,足见两者的关系之密切。因此,以统计学为学科基础,强化统计学在跨学科联合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学与商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将“经济学与商学”纳入一体进行建设与管理是世界一流大学通行做法;也是国际公认的学科口径,ESI、THE、U.S.News、软科(原ARWU)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或排行均采用本学科概念。同时,上述学科均是学校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优势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部进入全国前10,在QS、U.S.News、软科等国际权威的学科排行榜中进入世界前200,在部分单科性的科研排行榜中已经进入或接近世界前100。1

(二)建设目标

1.2020年目标

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跻身国内一流大学前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师资,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智力服务能力,国际化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学与商学”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在大数据技术与统计方法应用、动态公司金融理论、会计学、现代财政制度、中外经济思想比较与中国经济思想转型发展等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2030年目标

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稳居国内一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学与商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大数据技术与统计方法应用、动态公司金融理论、会计学、现代财政制度、中外经济思想比较与中国经济思想转型发展等领域具有世界声誉。

3.2050年目标

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经济学与商学”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1ESI是指由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THE是指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News是指U.S.News & World Report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球最好大学排名);ARWU是指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现由上海软科(ShanghaiRanking)教育信息咨询有限

公司发布,旗下还有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等;QS是指Quacquarelli Symond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世界大学排名)。

(三)建设基础

1.学科优势特色、重大成就与国际影响

百年上财,百年商学,本学科群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对标世界一流,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与特色。学科群率先探索经济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对中国经济学与商学教育改革具有引领示范效应;以经济学前沿理论与方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突破口,推动了高校海外人才管理模式改革;在市场机制设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中国财政制度史等方向产出了一批原创性学术成果;为中国自贸区建设和“营改增”等国家重大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建成国内首家商学博物馆。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经济学与商学跻身U.S.News、ARWU学科排行全球前200,会计与金融、经济与计量等学科方向连续四年进入QS学科排行全球前200;在2017年发布的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统计学、金融学进入全球前100,经济学进入全球前150。

2.学科发展潜力、机遇与挑战

学科群始终坚持内涵发展、追求卓越,依托经济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持续吸引国内最优质的学科生源。依托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先进师资制度,持续汇聚一流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初步建立起对接国际的学术治理体系,形成了自由、和谐、包容的学术生态,为持续产出高品质成果提供保障。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财经人才作为支撑,及高水平智力支持;同时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学科人才培养尚未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师资队伍与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等教育对于高层次人才、优质生源的争夺愈发白热化,这对本学科群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四)建设内容

1.培养一流人才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并不断强化“四个服务”,

相关文档